课程代码: 0819
课程名称:物流信息技术
英文名称: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总 学 时: 72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 18 学 分: 4
适用对象: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现代物流概论》《物流机械设备》《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课程项目的实施,帮助学生实现以下主要职业能力目标:
1.能运用DBS、EDI、GPS、GIS、条形码技术等物流信息技术与手段; 2.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跟踪、处理、以及管理物流信息; 3.能熟练使用网络资源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4.熟悉仓储、运输货代、客服等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构架以及开展业务活动的信息流程;
5.达到国家职业资格《物流师》、《国际货运代理》等标准中有关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内容,为职业资格考试提供支撑。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是以《现代物流概论》《物流机械设备》《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开设为条件,为满足信息化平台课程《采购与仓储》、《运输与配送》、《国际货运代理》等课程要求设计课程内容。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
标。
2.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目标的培养方向: 学生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让学生
全面了解物流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并运用所学理论进行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达到应用的目的。
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在课程开发组织上,引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机制。
与顺丰物流、银鹭集团、沃尔玛等公司合作开发课程,教师和企业专家互换角色,企业专家进教研室,教师进企业,充分利用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企业专家的实践经验,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制定课程目标和实施计划,由企业专家指导完成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2.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采用项目课程开发理论。
通过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定位、岗位的工作任务定位和任务的职业能力定位,展开项目课程的开发。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事例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领域转换为课程内容;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
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采用了“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设计”的设计思路。
3.在课程实施设计中,以适应“项目为中心、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为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每次课前,根据教学情境设计下发任务书和相关学习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基础知识。进入情境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完成任务。教师通过启发、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思考。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该课程建议总学时为72学时。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引入项目教学方法,将《物流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根据物流信息系统软件操作设计明确的工作任务,该项目的教学工作围绕该工作任务展开,设计具体的任务内容,授课与实训围绕核心任务展开,授课的效果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效果来评价,提高授课内容的操作性,增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项目教学贯彻的指导思路上,该项目的工作任务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围绕这一任务传授专业知识,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分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课程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 2、初步了解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3、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条形码技术知识、POS系统知识、RF技术知识、EDI技术知识等物流信息技术知识; 5、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
(二)技能目标
1、能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发布的能力;
2、具有填制、识读、制作和修改运输单证和规范填写仓储作业各类单据的能力; 3、具有安排和监管现场货物装卸搬运和执行特殊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的能力;
4、具有根据配送计划进行安排分拣作业、配载作业、送货作业相关信息作业的操作能力; 5、具备商品验收、分拣货物、出货检查、货品包装等相关信息作业的规范操作能力; 6、熟悉操作仓储作业的装卸搬运设备,计量设备,保管设备,养护检验设备,消防设备,并具有上述设备养护知识与能力;
7、具有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获取经济信息的能力; 8、具有熟练掌握各种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9、具有熟练掌握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的能力; 10、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合作协调和应急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具备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2、具有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 3、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4、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创新精神。
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标准
章节 1 教学要 知识要求 点 物流信息管理概述 (1)掌握 典型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结构,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特征; (2)熟悉 物流信息的特征与作用; (3)了解 物流及物流信息的分类;物流、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管理与物流信息系统的概念。 课程 作业 课后练习 2 物流信息技术 (1)掌握 物流条码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射频识别系统的特点、组成及工作原理;EDI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及业务流程 (2)理解 常用条码的结构和类型;二维条码的基本特点及使用范围 (3)了解 射频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领域及其存在的问题 课后练习 3 跟踪定位技术 (1)掌握 GRS的概念、功能和特点;GPS的组成;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特点及组成。 (2)熟悉 地理信息系统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 (3)了解 GPS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 课后练习 4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1)掌握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类型;课后练习 掌握C/S结构和B/S结构的区别及各自的优缺点;物流 管理信息系统常用的三种开发方法 (2)熟悉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需求和数据处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分析;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步骤 5 物流管理中的数据库技术 (1)理解 关系数据库的概念及SQL语言的基本概念和体系结构;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的概念及其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2)了解 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基本含义;常用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特征 课后练习 6 物流信息网络技术 (1)掌握 基本的网络技术;网络系统集成的内容;物流企业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了解 网络集成的概念;网络系统集成的方案设计 课后练习 7 典型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1)掌握 配送中心信息系统的流程、功能及其结构;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流程、功能及其结构;运输信息管理的内容、公路货运业务流程、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流程、功能及其结构;国际货运代理的业务流程、国际货运代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其结构;ERP系统的总体流程、功能及其结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一般模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与种类、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其结构 (2)了解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与运行环境 课后练习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建议
序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教学内容 物流信息管理概述 物流信息技术 跟踪定位技术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物流管理中的数据库技术 物流信息网络技术 典型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综合实训 合计 学时分配 讲课 4 10 6 8 6 8 12 54 技能训练 2 4 2 2 2 2 2 2 18 小计 6 14 8 10 8 10 14 2 72
二、教学建议
1. 按照 “以项目为引导、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要求进行自主性学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做合一,增强学生学习动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
1)案例教学法, 即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入案例分析,利用具体实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操作案例,做到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都获得了提高。案例教学法既提高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是该门课程的首选教学方法。
2)互动教学法,安排学生就所学内容资料进行课外了解,扩展,课堂加以讨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课堂讲授。主要要突出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问题,并告诉他们如何解决。
4)多媒体教学法。通过PPT、视频等方法来辅助教学,以生动教学内容。
5)综合实训。通过综合实训,使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 课程实施要突出高职办学的特点:
以物流岗位的职业资格为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本课程服务于物流管理从业人员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服务于工学融合教学培养模式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软件与教材融合的尝试,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辅以大量实际单证、操作流程资料、软件操作资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以项目教学为主,通过工作任务的设定,引导学生根据物流从业人员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来掌握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动手操作的习惯。
三、教学评价建议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可将考试分为过程式考核、期末总结性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过程考试就是按照教学考核大纲的要求逐项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促进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期末综合性考试就是学生从独立知识点的考核递进到综合性考核,突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末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占40%)+期末总结性考核成绩(占60%).
1.过程性考核包括:平时考核成绩中出勤情况、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互动和讨论各占40%;
2.期末总结性考核采取项目考核成绩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及查阅相关资料,分组合作完成该组项目,合理分工,以PPT形式展现项目成果,并回答教师所提的与该项目有关的物流信息技术知识的问题。所提问题在于考核是否人人参与,是否将某一模块研究精、细。
四、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选用教材的原则:不论是选用还是自编教材,其基本原则在于内容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教材在内容上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注重与时俱进,要把物流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新流程融入教材中,使教材更贴近现代物流的发展变化和实际需要。课程的教材以及相应的教辅资料编写应当依据本课程标准进行。
目前的使用教材为《物流信息管理》2010年1月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谈慧主编。该教材尽可能系统地介绍物流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实务性强,内容全面,具有简明扼要,注重实用的特点。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 完善教学文件及资源建设,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课件、试题库、习题库等。
2. 积极利用专业教学软件及相关专业网站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的渠道,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3.充分开发挖掘可利用的校内课程资源如校广播台、图书馆、校园环境、电教设备以及师生经验等,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丰富性。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自主学习软件,搭建起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5.将本课程知识逐步网络化,扩大知识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在校园网上建立有利于师生互动、学生自学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平台,让学生置身于网络学习平台中,积极自主地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提高基本职业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第五部分 附录
课程标准制订人:陈碧云 审核:
制订日期:2011年9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