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去。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去。 译诗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裂,分成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至这儿忽然转回了个弯儿,向北流回去。两岸的青山相互交战,一只小船从水天相连的远处悠然驶去,犹如源自天边。 注释
天门山:坐落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做西梁山,在江南的叫做东梁山。两山外木江交战,若非门户,所以叫做“天门”。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至此回去: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转盘向北流回去。 回:回旋。 出来:注重。 日边:天边。 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 “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交战,所以写下天门山有赖于长江。诗的前幅即为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上开”,着重于写下滚滚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有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B90而回去的壮丽气势。它散发出多样的M18x:天门两山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抵挡着滚滚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冲出了“天门”,并使它中断而沦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写的情景十分相近:“巨灵(河神)吼叫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箭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出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变成了存有非常大生命力的事物,表明出来冲决一切制约的奇妙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给了一条地下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来,孤帆一片日边去。”这两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到天门两山的气势磅礴,下句则说起“盼”的立脚点和整体表现诗人的曼妙兴会。诗人并不是东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眺望天门山,他“盼”的立脚点就是从“日边去”的“一片孤帆”。念此诗的人大都赞许“两岸青山相对出来”的“出来”字,因为它并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回去考量诗人何以存有“相对出来”的体会。如果就是东站在岸上某个紧固的立脚点“盼天门山”,那大概只可以产生“两岸青山相对公”的静态美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一动不动眼帘,显露出愈来愈准确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来”的体会就非常注重了。“出来”字不但细腻地整体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盼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欢欣之美感。夹江交战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过,则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热烈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故事情节中蕴含诗人的激情,此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壮丽景色的同时注重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必须正题,诗题必须叫做“舟行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此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盼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盼”字着眼,前两句描绘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下山,天门山似乎就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天棚,江水从断口奔流而出来;第二句写下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抵挡,引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只望至的景物就是恒定的,诗人却用“中断”“上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就是写下行船的体会,趴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去。非身临其境者,无法存有
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将写下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去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装饰得开朗出来,展现出了生动迷人的意境,并使读者仿佛也盼至了天门山的雄伟风光。
《望天门山》此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盼天门山》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该诗为年(开元十三年)作者前往江东途中路经天门山时所并作。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来,孤帆一片日边去。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矗立巍峨险要,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荡。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
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盼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改得精妙,并使两岸青山具备了生命和感情。
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李白概述
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存有“诗仙”、“诗侠”、“酒仙”、“沧海人”等称谓,活跃于盛唐,为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李杜”。被贺知章感叹为“天上沧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