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俄格冲突的国际政治解读

来源:二三娱乐


俄格冲突的国际政治解读

朱锋

[内容提要] 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军事冲突表面上看是双方在南奥塞梯问题上的军事纷争,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冷战结束后美对俄长期战略挤压的必然结果。美国忽视俄罗斯传统的安全利益,固执地推行北约东扩、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以及煽动“颜色革命”等举措,本质上是其缺乏制衡的霸权性全球权力扩张的结果。俄美因格鲁吉亚问题关系紧张,具有单极体系下国际权力结构内在不稳定的根本原因,美俄冲突因而反映了当前国际体系的“结构性”矛盾。

[关键词] 格鲁吉亚 美俄关系 单极体系

[作者介绍] 朱锋,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国际安全、东亚地区安全与国际关系研究。

俄罗斯2008年8月8-12日对格鲁吉亚的军事打击以及宣布承认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为独立国家的举动,是本年度世界政治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这一事件的战略意义是,美国在冷战后所主导的单极国际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开始突出,俄罗斯对美国一直推行的北约东扩、“颜色革命”以及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等一系列问题的不满,演变为开始以通过直接打击格鲁吉亚这样的亲美国家的方式来进行反击。随着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新总统,美俄关系似乎因为白宫的“政权更替”而开 始进入新的调整期,媒体开始预测奥巴马胜选将有助于俄美合作。[1]然而,美俄矛盾的这种结构性意义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随着未来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以及世界石油价格的急剧下挫而进入新阶段。具有国际体系“结构性”意义的美俄冲突,给追求和平崛起的中国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性课题。

一、俄格军事冲突具有国际体系的“结构性”意义

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在南奥塞梯问题上的军事冲突是后冷战时代的历史性事件。冲突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其本质是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单极体系内在矛盾深化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这场冲突具 有国际关系的“结构性”意义。

表面上看,俄罗斯出兵打击格鲁吉亚和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及阿布哈兹独立是因为萨卡什维利政府违背了南奥塞梯停火与和平协定,是俄罗斯对格鲁吉亚长期亲美立场的报复,但更深层的原因根植于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和欧洲国家通过扶植和支持前独联体国家对抗俄势力发展、北约从东欧国家扩展到独联体国家以及美国通过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而对俄罗斯形成的战略威胁。北约一旦扩展到独联体国家,不仅俄传统的势力范围彻底崩溃,而且其黑海出口、里海石油通道等一系列战略利益都将受到重大威胁。此外,布什政府通过和印度签 署核技术合作协定,在政治和战略上大大密切了美印关系,侵蚀了传统上印度对俄罗斯的战略依赖。印度2008年2月转向美国购买20亿美元的军火,俄印军事合作开始遭遇寒流。[2]同一个月,科索沃宣布独立,俄虽严厉反对,但美国和欧洲国家依然宣布承认科索沃独立。俄罗斯在8月26日宣布承认格鲁吉亚两个分离地区的独立,显然是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8月8日以来骤然升级的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及西方国家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俄自冷战后所积累的对美国和西方国家愤怒的“总爆发”,标志着普京时代俄对外政策的又一次关 键性转型。

美国在战略上挤压俄罗斯的一系列做法,是冷战后美国所主导的单极体系下霸权逻辑的必然结果。美国“忽视”或者“无视”俄传统战略利益和战略关注,是因为它既想进一步弱化和打击俄战略存在和战略影响力,从而继续压制俄可能给西方国家带来的战略竞争,同时又一厢情愿地认为,通过宣布俄不再是美国的“敌人”以及布什总统与俄领导人的“个人关系”,俄也不至于下决心做出让西方国家无法忍受的战略性回击。[3]从美俄战略关系

角度来说,忽视俄安全利益的“北约东扩”和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其形式是对一个力量收缩和下滑的俄罗斯所采取的“乘人之危”和“落井下石”的招数,其本质则是美国单极霸权缺乏制衡的进攻性扩张。

2000年初普京上台后,莫斯科采取继续与西方合作的态度。通过2001年5月的《罗马宣言》宣告建立俄罗斯-北约联系国制度,俄成为北约正式的伙伴;“9·11事件”发生后,俄采取了开放中亚国家等实质性举措来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俄对G8的态度也一直比较积极。但俄这一系列让步并没有换来美欧克制,单极体系的美国霸权逻辑在欧洲政治中持续发酵。俄对格鲁吉亚动手,可以说是“瞅准时机”的战略性动作。为此,俄在政治和外交上准 备断绝与北约的联系国制度、愿意退出G8,甚至也做好了受到欧盟和美国制裁的打算。当梅德韦杰夫总统在8月29日的演说中提出俄外交五大原则,公开表示“单极体系”是不可接受的,以及明确宣布独联体国家是西方不得染指的俄“势力范围”的时候,[4]冷战结束至今的17年间,俄罗斯对抗“单极体系”的意志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清晰过。

即便美俄围绕格鲁吉亚问题的冲突短期来看不会扩大为两国间的战略对峙,但俄的新立场和新战略已经使得欧洲政治重新出现了自冷战结束以来难得一见的“俄罗斯症候”(Russian Syndrome)。俄强硬的军事性反应正在给欧洲安全蒙上新的阴霾。从目前态势看,格鲁吉亚冲突已经在大西洋两岸造成了新的对俄政策的裂痕。美国的立场非常明确,俄格冲突进一步表明了将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吸收为北约成员的重要性。只有继续北约东扩,才是阻止俄罗斯干预和恐吓这些前独联体国家的重要途径,是西方保障这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继续保持民主进程的关键。俄格冲突之后,在美国推动之下,“北约-乌克兰委员会”和“北约-格鲁吉亚委员会”迅速启动,其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在北约框架内保障格鲁吉亚的主权和应对来自俄罗斯的军事威胁。为此, 美国务卿赖斯在2008年8月17日已经将俄罗斯定性为“欧洲安全和稳定受到威胁的主要来源”[5]。但是,北约的欧洲盟国要比美

国谨慎得多。如果北约迅速将格鲁吉亚吸收为成员国,那么,根据北约盟约第5条,未来面临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任何军事打击,北约都必须履行军事保护格鲁吉亚的条约义务。显然,北约的欧洲国家并不愿意为了格鲁吉亚而同俄开战或与俄关系全面紧张。这也是2008年8月下旬召开的北约部长会议甚至拒绝做出制裁俄罗斯的根本原因。美欧在俄格冲突后的不同立场,反映了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之后再度无法主导其欧洲盟国安全选择的“霸权困境”,对萨卡什维利政府的共同政治支持并不能掩盖大西洋两岸的分歧。[6]

未来美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对俄罗斯的“战略性反抗”作出回应,主要取决于美国和其北约的欧洲盟国究竟能够如何协调和统一对俄政策,取决于北约是否能继续像冷战时期遏制苏联那样在战略与防务上起到遏制俄罗斯的作用。如果美国和其欧洲盟国无法形成协调一致的对俄政策,北约甚至面临“空洞化”的威胁。[7]目前,欧洲的态度明显左右摇摆,这让俄罗斯反击美国霸权的举动获得了难得的政治空间。在2008年9月6日举行的欧盟外长会议上,法国外长库什内明确提出,世界正在面临一些新的不确定威胁,为此,欧洲应该和美国建立起新的“特殊关系”以捍卫西方的整体利益。[8]库什内的这番讲话,典型地代表了今天欧洲精英中主流的“西方阵营”思想,也就是说当俄罗斯这个“东方国家”有可能“卷土重来”的时候,欧洲和美国应该摒弃不同的利益估算,以维护“西方”整体利益为重。这一派系观点的基础不仅是“西方”作为一种具有共同价值、历史渊源与实际利益的整体应该站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当欧洲出现新的“东方威胁”时,美国依然是最重要的依靠。但另一方面, 2008年11月7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欧盟首脑峰会上呼吁尽快与俄罗斯对话,重启9月作为惩罚而暂停的俄欧峰会。[9]事实上,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军事打击已被证明是一种廉价而又有效的行动俄格冲突最大的战略意义,是自冷战结束以来,除了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坚持“绝不放弃武力”原则之外,又一个大国挺身而出,以国家力量为手段挑战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体系。这是单极体系不稳定性的生动写照。

二、美俄“结构性”冲突将会持续

从表面上看,是冷战的结束方式——苏联这一巨人轰然倒地、四分五裂——“种下了”今天俄格冲突的种子。实质上,美国自以为赢得冷战胜利的自 我陶醉和整个西方对冷战结束的真正胜利者——俄罗斯的苛刻与排斥,才是今天俄格冲突必然爆发、俄罗斯开始用国家力量反击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体系的根本原因。美国副总统切尼2008年9月4日带着10亿美元的援助到达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时,就曾骄傲地向格鲁吉亚人宣布,美国永远是他们“追求自由和捍卫国家尊严的后盾”[10]。这和2005年布什总统访格时所说的话惊人一致。至少,从8月8日到现在,没有一位美国政治家、也没有一家美国媒体出来反省:美国究竟在这场冲突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俄罗斯依其今天的实力并不能够单独改变国际体系的单极结构特征,而因缺乏来自于上海合作组织或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的实质性支持,俄更不可能具有冷战时代的地缘战略号召力和凝聚力来组成新的军事集团对抗美国。俄罗斯军事打击格鲁吉亚、承认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独立、加强对这两个地区的军事保护和经济援助,并非是对美国或者欧洲采取战略攻势,而是为维护自己在南高加索和黑海地区的战略利益采取的防御性行动。国际关系历史案例的研究表明,如果是为了防御性安全目的,即便在军事危机中出现攻击性行动,也并不必然导致军事冲突的升级。[11]但由于美俄安全对立的“结构性”因素,俄罗斯不会停止针锋相对的举措,例如俄已宣布在捷克和波兰附近部署精确打击武器,必要时甚至进行电子压制。梅德韦杰夫总统在2008年11月6日发表国情咨文,宣布在波兰附近重新部署能攻击欧洲的短程导弹,并再度发誓“俄罗斯不会从高加索地区撤退”[12]。梅德韦杰夫-普京政府不仅拥有资源、能源与军事力量等“王牌”,面对美国霸权,俄以既强硬又合作的方式维护自身安全利益时并不孤单。当欧洲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总量的40%依赖俄罗斯的时候,[13]当世界石油价格将继续在高价位上运行的时候,当中东局势依然具有潜在爆炸性的 时候,俄罗斯在格鲁吉亚和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对抗美国的立场就不会软化。梅德韦杰夫2008年9月初公开声明,在格鲁吉亚冲突发生后,“世界已经改变了”[14]。

然而,美俄将滑入“新冷战”的任何猜测都是站不住脚的。一方面是美俄双方都缺乏进行“新冷战”的战略意图和政治决心;另一方面,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都缺乏进行一场“新冷战”所需要的意识形态、国内政治动员能力以及足够的战略资源。冷战的本质力量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对抗,更重要的是主导者具有各自可以掌控的势力范围和国际追随者来进行这样的区域甚至全球层次上的战略对抗。因此,“冷战”状态最 典型的表现方式是区域和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扩张和战略对峙。这是一种真正以遏制和削弱对手的国际空间、壮大和发展己方阵营和集团势力,并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以“击败”和“摧毁”对手的整体对抗。俄罗斯的实力已今非昔比,没有了进行冷战的本钱,美俄实力对抗完全是“非对称性”的。最重要的是,俄罗斯不再具备苏联时代那种意识形态来支撑与美国的新冷战。俄军事打击格鲁吉亚的行动,并不是为了满足其新的权力扩张欲望,而是出于面临美国强势战略挤压之下的安全动机。不仅如此,即使是今天的美国也不具备同俄罗斯彻底摊牌、进行一场“新冷战”的条件。[15]例如,美国能说服欧盟追随自己的“新冷战”政策吗?美国能将其全球战略部署重点从亚太重新调整到欧洲吗?美国内民众能像20世纪50年代初麦卡锡时代那样“反苏歇斯底里”吗?面对国际恐怖主义和不稳定的伊斯兰世界,美国愿意重新大规模修改国家安全战略,以俄罗斯取代“反恐”和“中国崛起”作为自己应对的主要威胁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显然都是否定的。

美俄是否会进入“新冷战”,并不取决于危言耸听的标题新闻,也不取决于两国领导人的彼此知觉,只取决于特定的时代条件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两个国家的国内政治与战略选择。20世纪40年代末的美苏冷战,相当程度上是两国在二战后迅速膨胀的国内实力、国际影响力和狂热意识形态碰撞的结果,而21世纪的今天,至少美俄两国在短期内并不具备进行“新冷战”的客观条件。因此,普京总理尽管在2008年8月28日指责美国应该对格鲁吉亚的军事挑衅行动负责,[16]但俄罗斯并没有计划迅速将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吸收为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成员。梅德韦杰夫在9月3日也表示,俄罗斯和西方存在着广泛的依赖关系,俄不愿意与西方为敌。[17]俄罗斯的目标是它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敬。

俄罗斯也难以在与美欧关系同时恶化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未来俄罗斯要坚持反对单极体系的战略与政策,首先将决定于如何避免其以反美为主要方针的对抗政策,不至于过分激起欧洲在战略上一边倒的对美国的防务与战略依赖。俄罗斯既要为了捍卫自身安全利益而制衡美国,又不能对抗它在冷战后已经建立的与欧洲的伙伴关系,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普京在2008年9月访问法国等国时强调要进一步协调和改善双方关系,[18]即反映了俄竭力稳定俄欧关系的战略意图。但俄罗斯能够在维持与欧洲伙伴关系的条件下挑战美国吗?欧洲可以在美俄新的战略冲突中获得平衡吗?最重要的是,美国可以在缺乏欧洲盟国足够的政治和战略支持前提下钳制俄罗斯吗?或者,即将上任的奥巴马政府可以推动美、欧、俄三方新的安全合作关系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美俄关系及欧洲政治的基本形态,但至少,“新冷战”的可能性非常微弱。俄罗斯新强硬政策的关键在于能否总是让欧盟和美国相信它对巴尔干地区并没有实质性的战略兴趣。[19]

三、俄格冲突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在南奥塞梯问题上的俄格与俄美冲突是后冷战时代单极体系内大国矛盾加剧的产物。这一冲突作 为单极体系不稳定性的重要标志,具有鲜明的单极体系中权力分配过于集中于美国霸权而必然引发抗争的“结构性”特征。但短期来看,俄格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美俄关系新紧张不会对国际战略格局带来颠覆性冲击。

俄罗斯以国家实力抗争美国霸权的举措,很可能带动伊朗、朝鲜、古巴、委内瑞拉等美国眼中的“流氓国家”对美妥协意愿的下降。伊朗总统内贾德2008年9月6日表示,格鲁吉亚冲突意味着美国帝国主义政策的破产;朝鲜在8月26日宣布停止对其核设施的“去功能化”,在布什政府剩下任期内,美国与朝鲜达成“第三阶段弃核协议”的可能性下降;古巴也拒绝美国对其受飓风袭击的援助,赖斯则在2008年9月6日表示,现在解除对古巴的贸易禁运依然“为时尚早”。可以预期的是,俄罗斯、伊朗和委内瑞拉这三个世界

重要产油国很可能形成美国人眼中的邪恶“能源轴心”,[20]利用主要石油输出国地位和美国进行战略周旋,将会是这三个国家的共同特征。俄罗斯目前的考虑是,在美国实质性放松对俄战略限制政策之前,俄不会改变支持伊朗和平发展核能、加强双方核技术合作、向伊提供先进武器以及在联合国安理会为伊提供外交保护的做法。[21]但由于俄罗斯无意组织新的外交或军事集团对抗美国,俄格冲突不会引发超越欧洲的地缘政治竞争连锁效应。

围绕独联体国家的战略竞争将会成为美俄关系的新焦点,世界政治中的“欧亚联结区”(Eurasia)很可能重新成为两大国地缘政治利益关注和竞争的核心地区。

俄格冲突对中东欧地区复杂的政治与安全产生了影响。一方面,“西方化”的中东欧国家更强烈地意识到了来自俄罗斯的安全威胁,会继续通过加速加入北约的进程来抵御俄战略攻势;而另一方面,欧洲国家对俄立场尽管有所保留,但并不愿意完全追随美国强化北约东扩的方式扩大与俄罗斯的战略对抗。事实上,北约的西欧成员一直对是否应该加强 对中东欧国家的军事现代化援助持保留意见。欧盟对于在中东欧的战略渗透远没有美国那样的热情。俄东南部的前苏联国家,例如乌克兰、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也都会以争取早日加入北约作为抵御俄威胁的首要选择。争取俄周边的“欧亚联结区”进一步民主化和西方化,从长期来看符合美国削弱和孤立俄罗斯的既定战略目标。美国不会放松对这些地区的援助与保护,更不会坐视这些地区和国家对美国的战略信心与依赖受到俄强硬政策的破坏。2008年9月5日美国第六舰队旗舰“惠特尼山号”重巡洋舰开进黑海,停靠格鲁吉亚的高里港,就是向俄发出的战略信号:美国不会允许俄罗斯损害苏联崩溃后俄已经失去而美国已经得到的在这些“欧亚联结区”的战略利益。[22]但俄罗斯也宣布了独联体国家“划线”的“势力范围”,警告美国不要过多染指。双方下一个竞争的重点很可能是乌克兰。

乌克兰急于加入北约和想要提前收回黑海地区的克里米亚半岛,是对俄罗斯的重要战略牵制。乌克兰是俄历史上影响和出入欧洲的通道。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国和俄失去克里

米亚半岛上最大的黑海军港塞瓦斯托波尔,在很大程度上等于封锁了俄黑海出海口,也等于封锁了俄面向欧洲的战略通道。从战略态势看,反俄的波兰、乌克兰将会成为北约通向俄罗斯的战略“跳板”。俄罗斯出兵打击格鲁吉亚,用意之一也在于警告乌克兰不要“眼中只有美国和西方”。[23]俄乌冲突一旦升级,美俄、欧俄关系就将面临重大考验。俄罗斯如果对乌克兰进行军事打击,就将在外交和战略上失去整个欧洲,并进而陷入孤立。事实上欧洲对布什政府版的美国霸权路线的忌惮是俄罗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24]俄格冲突会牵制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进程,让欧洲不得不在北约东扩问题上更加谨慎。这应该是梅德韦杰夫政府想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俄格冲突已经使得欧洲安全局势再度复杂化。梅德韦杰夫有关北约对格鲁吉亚的东扩是“不公正的、侮辱性的和无法忍受”的说法,[25]表明俄对北约扩大到任何独联体国家都不会妥协。后冷战时代的欧洲大国一直以西方自由价值和全球议程最重要的旗手自居。利用欧洲民主政治的榜样力量、推动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和平、鼓吹民主和平论调、保障欧洲福利主义国家发展模式,一直是欧洲在后冷战时代最为得意的外交资产,俄格冲突让欧洲意识到了这种价值观可以主导一切的自由主义太平盛世不过是一种幻觉。[26]再度占据欧洲安全主题的俄罗斯,事实上已经把欧洲外交推到了新的十字路口:要么继续强化大西洋两岸同盟,在美国主导之下继续享受“霸权稳定”,也就是重回冷战时代“西方性质”的美国为主、欧洲为辅的战略;要么在一定程度上把美国往后推,在全欧框架内更新欧洲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不管欧洲将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上述问题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但是,俄罗斯重新维护自己“势力范围”的进攻性举措,证明了现有北约与俄对话与合作框架同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无法兼容。欧洲国家面临如何更好地兼容俄安全利益与重建欧洲地区性安全架构的新挑战。法国斡旋俄格冲突、2008年11月提议在欧盟框架内设置“欧洲军”以及宣布继续改善法俄关系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加强欧洲联合、以欧洲地区安全制度建设为主、恢复欧洲与俄安全合作的基本构想。

未来的奥巴马政府究竟将推行什么样的俄罗斯政策,显然对美俄关系走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奥巴马竞选期间发表的相关演讲内容来看,其俄罗斯政策不会和布什有实质性不同。美国将会决定性地调整“9·11”后反恐优先的国家安全战略,将战略重点重新转移到提升美国国际形象,收拾布什政府遗留下来的中东问题的“烂摊子”上,以及强调通过与盟友的磋商、协调和加强国际多边制度来应对美 国所认定的各种威胁与挑战。为此,在对俄政策上继续坚持北约东扩、推进“颜色革命”、扶持东欧亲美政权的同时开展美俄对话合作,将会是美国的既定方针。从2001年至今的7年反恐战争中,美国在纽约、阿富汗和伊拉克付出了约11000名平民和军人的生命代价,获得的是国际形象的低落、经济与金融局势的动荡和巨大的政府财政赤字。格鲁吉亚军事冲突并没有成为美国2008年大选期间进行新的战略反思和重塑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契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在俄格冲突后第一时间到达格鲁吉亚,显示了这位越战老兵敏锐的战略与政治 嗅觉。奥巴马则强调要按照布什政府提出的10年时间表,不再从中东和委内瑞拉进口石油,[27]显示了美国从战略上摆脱俄罗斯石油要挟的战略决心。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奥巴马政府上任伊始的重点将是改变“布什问题”,而不是急于推出强硬的对俄政策,[28]其推行“变革政治”的首要步骤将是推出与布什政府不同的内政与外交整体基调,而不会将重点放在具体的国别政策上。[29]因此,奥巴马政府有可能停止美国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猜测,或许会为解决美俄导弹防御问题争议提供转机。[30]

然而,对美国来说,与俄罗斯争夺“欧亚联结 区”是一个重要的国内政治和国家利益议题。这一区域不仅有着丰富的石油和矿藏,事关美国的石油和能源利益,更是美国战略家心目中是否能真正决定性地削弱俄地缘政治威胁的关键。冷战结束后不久,亨廷顿就首度提出了“欧亚联结区”概念,认为该区域将是未来世界政治中最不稳定和权力争夺的新战场;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仍然将俄罗斯定义为美国最大的战略威胁。格鲁吉亚冲突将会让美国战略设计者的目光重新回到俄罗斯、回到“欧亚联结区”,但出于引发美俄军事冲突的担心,加之“欧亚联结区”从历史到现实从来都不是美国战略 利益的核心地区,

奥巴马政府不太可能直接对该区域的内部政治动荡进行人道主义干预,美俄在此的争夺还将继续在鼓励亲西方进程和促进“颜色革命”中进行。鉴于格鲁吉亚内部反萨卡什维利政府的呼声不断高涨,第比利斯的政权更替可能会给美俄双方创造走出俄格冲突阴影的契机。

与此同时,奥巴马在2009年1月就任之后,将会贯彻布什政府通过的金融“救市”方针,并继续大举为金融机构注资、回收不良资产以及设立新的金融基金,美国政府的联邦开支将继续大幅攀升。预计美国2012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到奥巴马上台时的1.5倍,[31]美国未来进行全球军事干预的能力将明显下降。再加上奥巴马为了谋求第二总统任期的必然政治企图,以及分析家们认为他本人极其强大的个人心理调节(self-efficacy)能力,[32]可以肯定,在对俄政策上的谨慎和求稳将是其政府的基本表现。布什不愿激化美俄冲突的基本方针在奥巴马时代将继续延续。

结 论

格鲁吉亚对南奥塞梯的军事行动发生在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当天,这显然违背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休战”与“和平”主旨,也给2008北京奥运抹上了阴影。但总的来说,俄格冲突是对美国霸权政治与西方战略扩张的一种重要牵制,从战略角度看有利于中国所乐见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俄罗斯在格鲁吉亚问题上的发难是单极体系内在不稳定性的表现。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单极霸权,其权力缺乏实质性制衡而引发的不断追求自身权力最大化,是俄罗斯在格鲁吉亚问题上采取“爆发式”强硬反应的根本原因。在东欧导弹防御部署问题上俄罗斯虽然仍将坚持强硬回应,但都会是“软制衡”(softbalancing)性质的举措。由于外高加索地区并非美国战略利益的核心地带,美国无意为帮助格鲁吉亚而冒引发美俄直接对抗的军事风险。迄今为止,美国向格鲁吉亚提供的援助和支持都是政治性的、人道主义的。

然而,俄格冲突给中国出了一道重大的外交难题。对于这一冲突如何表态,中国事实上同样存在困境:由于俄罗斯是中国的战略伙伴,中国外交强调优先发展与俄关系,缺乏即便是语言上的对俄所采取行动的理解和支持都将损害中国的“国家信誉”;另一方面,中国自身面临严峻的分离主义势力的挑战,一旦公开支持俄罗斯,就等于承认分离主义势力的国际合法性。胡锦涛国家主席2008年8月28日在杜尚别与梅德韦杰夫的会谈中,提出中国主张“各方通过对话妥善解决争议”。这一表态具有相当程度的“模糊性”,但也具有很强的“原则性”。“模糊性”是中国并 没有公开支持、或者指责任何一方;“原则性”是不管发生了什么,中国都希望通过“谈判”、以各方都能接受的符合国际正义的方式来解决冲突。继续强调中国外交将根据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来确定自身的立场,仍是对待美俄关系的基本原则。为此,中国一定程度上需要理解和支持俄罗斯为捍卫国家战略与安全利益所采取的行动。

俄格冲突对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是一个重大考验。虽然俄对华政策有“虚虚实实”两个面,但俄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普京政府自2003年以来采取的一系列扩大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政治干预等举措,尽管有助于提升俄联邦整体政治与经济能力,但在西伯利亚输油管道的建设上明显损害了中方的利益。[33]中国应该加强与俄罗斯的政治与战略磋商,在国际多边场合帮助俄阻止任何旨在制裁俄罗斯的措施。更重要的是,面对美俄两国新的紧张关系,中国外交应该思考如何采取主动措施,通过发挥中国的大国责任,走出历史上大国政治总是难以避免地陷入同盟对立和地缘政治分裂的窠臼。在中国追求和平崛起的今天,国际局势中基于任何原因而导致的大国关系恶化事实上都不利于中国实现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

(责任编辑:黄丽梅)

注释:

[1]Tamara Miodushevskaia,“Obama s Win Means U.S.-Russian Cooperation”,Watching America,November9, 2008,

http://watching-armerica.com/news/11484/obamas-win-means-us-russian-coop-eration.

[2]任彦、马峻:“俄印军事合作严重倒退、印度20亿军购大单给美国”,《环球时报》, 2008年2月3日。

[3]Robert Jervis,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 a New Era,New York: Routledge, 2005, pp.125-130.

[4]President of Russia Dmitry Medvedev,“Beginning of Meeting with Participants in the InternationalClub Valdai”, 5 September2008.

[5]“Putin BlamesUS forGeorgia Role”, BBC News, August28,2008, http://www.news.bbc.co.uk/go/pr/fr/-/2/hi/europe/7586605.stm.

[6]“NATO Restates Backing for Georgia,”BBC News, August 30, 2008, http://www.news.bbc.ac.uk/go/pr/fr/-/2/hi/europe/7616576.stm.

[7]Doug Bandow,“European Disunion”, The National Interest Online, 5 August2008.

[8]“Putin Defiant on Caucasus Troops”, BBC News, September 21, 2008, http://www.bbc.co.uk/go/pr/fr/-/2/hi/europe/7627697.stm.

[9]“Georgia Regrets French Call for Better EU-Russia Ties”,AP, November10, 2008.

[10]TonyKaron,“Cheney sRealMission inGeorgia”,Time Magazine, September9, 2008.

[11]Andrew Kydd,“Sheep in Sheep s Clothing: Why Security Seekers Do not Fight Each Other”,Security Studies, Vo.l 7, No.1 (Autumn 1997), pp.114-155; KurtT.Gaubatz,“Democratic States and Commitment in InternationalRelations”,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 50, No.1 (W inter1996), pp.109-139.

[12]Helene Cooper,“Russia Aims to Be High on Obama s Agenda”,New YorkTimes, November8, 2008.

[13]Jon Swaine,“Russia SaysGeorgianMove forSouthOssetia Was Like 911”,Telegraph, August14 2008.

[14]Paul Reynolds,“New Russia World Order: the Five Principles”, BBC News, September 1, 2008,

http://www.news.bbc.co.uk/go/pr/fr/-/2/hi/europe/7591610.stm.

[15]TonyKaron,“The Georgia Crisis: A Blow to NATO”,Time Magazine,August 15, 2008; VivienneWalt,“Wounded NATO Grapples With Russia”,TimeMagazine, August19, 2008.

[16]Cllifford J.Levy,“Putin SuggestsU.S.Provocation inGeorgia Clash”,New YorkTimes, August29, 2008.

[17]Nick Coleman,“NATO Chief toOfferGeorgia Support on Visit”, AP, September15, 2008.

[18]Christophe Schmidt,“French, Russian PMsBond over Economy”, AP, September20, 2008.

[19]Stobe Talbott,“Russia sOminousNew Doctrine”,Washington Post, August15, 2008.

[20]NasserKarim,i“Russia, Iran and Qatar discuss the Oil Cartel”,

TimeMagazine,October21, 2008;“ChavezEyesChina, Russia,more on Strategic InterestTour”, AP, September 20, 2008;“Christopher Toothaker,”Venezuela, Russia Begin OffshoreGasDrilling“, AP,November8, 2008.

[21]GilbertCruz,“VladimirPutin Flips out”,TimeMagazine,October9, 20008.

[22]TonyKaron,“Cheney sRealMission inGeorgia”,Time Magazine, September9, 2008.

[23]“Medvedev SpurnsYushcenko”,TheMoscow Times,September 15, 2008.

[24]ElkeKrahmann,“AmericanHegemony orGlobalGovernance?

CompetingVisions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Vo.l 7,

No.4 (W inter2005), pp.531-545.

[25]Nabi Abdullaev,“Medvedev Guests Takes Tough Message Home”,TheMoscowTimes, September15, 2008.

[26]Oana Lungescu,“EU s Show of Unity over Georgia”, BBC News, September1, 2008,

http://www.news.bbc.co.uk/go/pr/fr/-/2/hi/europe/7592972.stm.

[27]“McCain, Obama Go Head to Head in Last TV Debate”,CNN.com, October 15, 2008, http://www.printthis.clickability.com/pt/cpt? action=cp&t title=Mccain.

[28]Editoria,l“So Little Time, So Much Damage”,New York Times, November4, 2008.

[29]David Brooks,“A Date with Scarcity”,New York Times, November4, 2008; Adam Nagourney,“The 08 Campaign: Sea Change for Politics asWeKnow it”,New YorkTimes, 4, 2008.

[30]Lachian Camichae,l“ObamaKeepsPeopleGuessing onMissile Shield asA Threat”, AP, November8, 2008.

[31]NaokiTanaka,“What to Expect from the New U.S.Administration: FinancialCrisis and Foreign Policy”, The Association of Japanese Institute

ofStrategic Studies, AJISS-Commentary, No.50, 2008.

[32]David Brooks,“Thinking aboutObama”,New YorkTimes, October17, 2008.

[33]Susan B.Glasser and Peter Baker,“Two Visions for Russia And One Battle ofW ills”,Washington Post, November5, 2003.

《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1期

发布时间:2011-3-12 11:41: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