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卷第2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8。NO.2 2010年4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ADr.2010 爱欲与渴求 男性作家塑造女性形象的审美取向 徐炫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两性关系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文学作品中亦如此。尤其在以男性话 语为中心的社会现实中,男性作家与其塑造的女性形象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为了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学术议题。这些议题多以两 性对立冲突的立场为出发点,而实际上,文学艺术中男性与女性作为人类生存的主体应该存在和谐美好的一面。在男性主权社 会,男性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的审美过程中所体现的生理、精神方面的融通更能体现这一和谐特质。 关键词:男性作家;女性形象;爱欲;渴求;审美取向 中图分类号:IO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10)02一O168一O4 男性和女性是人类基本生活的主体,在长久的 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双方在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 一、体现本能的“美”:欲望的“升华” 一与对立冲突中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两 性终归是相异的,无论从生理、心理、性欲或生活上 男女两性具体而言是一种作为“人”的直接呈现 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或由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一直 的生命存在状态,它与社会的构成和整个人类的发 游弋于两性之中,这个“两性之中”蕴含的关系问题 展规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美”存在、显现于整个现 存在于两性所“寓居”的各个层面:政治层面、文化视 实世界和人类生活,可见,两性或两性之问存在“美” 野、生活交往等。因长久以来的男权现实社会环境 是无可厚非的。那人类的美感何以与“爱欲”这一生 与后来勃兴的女权主义理论批评一直存在或显或 隐、或弱或强的对立特性,两性之间在各个层面上的 物本能相关联呢?一般提到人的本能,我们可以总 特殊联系与区别也就一直在对立或“他者”的话语背 结出其多种多样的存在样态,而追溯其最基本的类 景下为人们所关注。而男性和女性无论在生理或心 型,就是性本能和饮食本能,也即性欲和食欲是其根 理上都存在和谐的特质,古人所云的“阴阳调和”也 本。饮食本能属于纯生理需要的本能,为了满足生 多指男女两性关系的和谐相融。那么,关于这双方 存发展所必须的身体的新陈代谢,这一本能在所有 的和谐互融我们如何去认识、了解和把握呢?笔者 生物中具有极大的相通性。性欲就一般生物而言, 认为这主要基于两性的审美欣赏,在男性作家对女 应是“种的繁殖”的欲望表现,“繁衍性”的性欲往往 性形象的塑造中,这种审美欣赏一直存在其中。达 多于包含丰富感情的“爱欲”,而人类因为生活在有 尔文研究生物进化时对两性审美的话题就有论述: 一定道德规范和文化氛围的社会中,性欲本能必定 “在文明生活里,男子在选择他的妻子的时候,左右 会跟社会文化和道德发生关系。“身体是一种有性 他的影响主要是女子的外貌,当然也不排斥其它的 欲的存在。”l_2 在梅洛・庞蒂看来,性欲是身体自身 影响I..…・野蛮人是极其注意他们的个人的外表 的。”l】 这种对“美”的审视和欣赏充分包含着两性和 最基本的本能。人类的性欲一方面被文化、道德等 谐的内蕴,在男性作家塑造女性形象这一活动中其 所牵绊;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特有的能动性的思维和 和谐内蕴则主要体现在生理欲望的想象性寄予和精 意识,所以人类的性欲也包含着“爱”。“‘爱欲’和 神情绪的渴求式转移。跳离抽象的纯理论层面,我 ‘美’的联姻既是人类两性关系的梦想和 隋结’,也 们想要真实地触摸这种隐秘情感和审美取向,文学 是审美和艺术世界的‘原型’意象。”。。 艺术创作中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活动成为值 在对诸多探讨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的观点 得深入探讨的学术议题。 进行梳理后笔者发现,多数探讨的切人点都是站在 收稿日期:2009—09—27 作者简介:徐炫(1985~),女,湖南临澧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基本原理。 第8卷第2期 徐炫:爱欲与渴求——男性作家塑造女性形象的审美取向 两性对立或相异的立场进行审视,将男性作家与其 塑造的女性形象截然分开,认为其笔下的女性形象 是男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认识的艺术转化。有学者 还总结出了“天使”和“妖妇”的女性形象,并认为这 些虚拟的女性形象对左右和警示现实生活中的女性 有很大作用;或有学者认为男性作家塑造的女性形 象始终关联现实社会中的女性的现实地位、存在状 况,是对这种地位或存在状况的的浓缩或反向的具 有女权主义性质的抗争。但男性作家在塑造女性形 象时并不都是将其看作一种规范现实女性的社会意 识、服务男权社会的实用工具,对男性与女性的这种 认识也是局限于现实社会文化、道德的范围之中。 反之,从更深层、更原初的两者关系看,将女性形象 (包括身体和灵魂)按照男性审美主体的理想进行 塑,从而刺激男性产生性渴望的可能性,激发男性身 体内部最原始的性冲动,对于这一塑造过程,我们更 能从两性基本渊源出发理解男性与其笔下的女性形 象之间的审美关系。这种身体对另一身体的本能意 向性最终衍化成了性意向性。故而,男性对女性形 象所产生的性欲源于最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而又 带有被文化、道德牵绊的烙印,男性进一步按照自己 的审美理想塑造“美”的女性形象,使其成为对自身 性欲释放或转换的最完美的表达方式。 博克把人类基本情欲分成两类,一类涉及“自体 保存”,即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一类涉及“社会 生活”,即要求维持种族生命的生殖欲以及一般社交 愿望或群居本能。而美感所涉及的基本情欲是后一 类。博克承认,人“能把一般性的情欲和某些社会性 质的观念结合在一起,这些社会性质的观念能指导 而且提高人和其他动物所共有的性欲”。这种“复合 的情欲”才叫做“爱”,而“爱”正是一般美感的主要心 理内容。爱的对象总具有“人体美的某些特点”,人 爱异性,不仅因为对象是异性,而且因为对象美,他 是有选择的 。这种“美即快感”的美学理论,也可 以说是观测男性作家与其塑造的女性形象在两性关 系意义上美感情结的一个切入点。总观而知,男性 在塑造自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过程中,总会有意 无意地将自身的某些审美要求和某种不易察觉的本 能欲望加之于这一女性形象身上,这既是对自身审 美需求的满足也是对“爱的对象”的“一般性的情欲” 的寄托。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欲望刺激并非来自外部世 界,而是由机体内部所引发。他认为人类要减轻精 神上所承受的痛苦和压抑,就必须将“力比多”进行 转移,亦即形成性欲的替代性满足。这种转移最常 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梦境;二是更为自觉的“升 华”,最好的办法即是进行艺术创作。在人类的艺术 创作活动中,对美的需求融合于其所创作的作品,内 心的欲望和渴求通过同样的途径以可见的形式存在 于现实世界。在两性的基本对立中,作为男权社会 的主体,男性对女性的本能欲望如英国哲学家罗素 所言:完全与对食物和水的欲望相似。由此可见审 美需要与生理需要的密切联系以及生理需要向审美 需要转换的必要性。而男性要减轻这一精神上的压 抑和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生理需要向审美需要 转换,进行艺术创造来满足自己的内在欲望。当男 性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或是审美活动将这种内在的欲 望、生命的本能转化出来得以释放时,“这种既来自 本能也来自历史的强烈而深刻的性体验,必然会极 为有力地影响和铸造着人类的美感体验,成为后者 得以发生的巨大基因、能源和内驱力。一句话,审美 体验必然伴随着性体验”_3I2。。男性从生理本能出 发寻求女性的美,是一种本能欲望的升华,其本身也 是一种原始的、历来已久的和谐关系。 在西方充满浮华气息的艺术领域,文学作品中 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塑造所体现的本能欲望尤为突 出。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在 描写《茶花女》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外貌时,仅仅通 过阅读文词就能让人对玛格丽特“浮想联翩”。“美 若天仙的鹅蛋脸”,“对肉欲生活有强烈的渴望”,“丰 满的嘴唇微微张开”,皮肤颜色“就像未经人手触摸 过的红蜜桃上的绒衣” 。这些带有明显挑逗意味 的语句将玛格丽特的美丽和身份特征作为被观察物 从侧面鲜活地表露出来。与此同时,对于如此明显 掀起情欲感触的性感刻画,可以想象小仲马在刻画 这一角色的过程中将某些个人的感受和情绪也融入 其中,也可以设想阅读这些文字的男性读者将会对 玛格丽特这一女性形象进行怎样的审美思维和情欲 寄托。 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男性作家创作的层出不穷 的美人形象更为强势地显示着男性对于女性的一种 本能欲望。宋玉在《神女赋》中集中笔墨塑造了男性 理想的“神女”形象:“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皎 若明月舒其光”,“哗兮如华,温乎如莹”。这是存在 于男性心目中理想的美丽的女神。他塑造的“神 女”,不仅是符合男性审美理想的人间美女,也是男 性欢心、爱欲的对象。“嫦被服,悦薄装,沐兰泽,含 若芳。性和适,宜侍旁”,美人身着精美华丽的外衣, 轻薄适体的装束,犹如周身沐浴着兰花之香泽,蕴含 杜若之芬芳,性情温和且柔顺,此等女神最宜侍奉君 王。宋玉笔下耀日舒月之“神女”,最终因其“美”的 形象被描述为满足楚襄王性欲的最佳对象。这一完 170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投稿网址http://xbgjxt.SWU.cn 2010年4月 全按照男性审美心理模式塑造的女性形象,即使被 名诗人李白的词作《忆秦娥》,通过描述京城长安一 名叫秦娥的女子因怀念久别爱人而产生的凄苦心境 和孤寂之情,从而真实表达自己对汉唐盛世已成往 作者描绘得“上古既无,世所未见”,也最终难以摆脱 男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无法逃逸的爱欲本能因素的 影响——对于“美色”占有的生理功利目的。 那如此说来,是不是男性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仅 事的不甚感伤的愁绪。借男女之情演绎时代兴亡的 历史悲剧《桃花扇》、描写女扮男装的传奇故事而讴 歌巾帼英雄的《花木兰》等诸多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 象,无不或隐或现地寄寓了男性作家内心所渴望的 “治国平天下”的胸襟抱负。《德伯家的苔丝》是19 仅在于对其性欲方面的幻想或希冀呢?这种说法当 然是片面的。“人类之爱跟动物那种单纯的‘种的繁 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它是一种真正的人生美的 创造与体验。但我们在这里想说的是,人类对美和 魅力的感知与领受,仍然是以其生物本能为基础的。 没有了这一基础,任何美感都会远离人的生命存在, 而变得极为不真实,正如没有了‘种的繁衍’这一最 原始最自然的本能冲动,爱情就会变得不真实一 样。”_3]11 可见,这种本能式的欲望体现是男性对女 性最基本的审美渴求。而在文学作品中,当我们阅 读代表忠贞爱情的诗歌或小说时,优美的词句、深沉 而真挚的情感会令我们喟叹不已。其间没有出现对 所爱之人肉体的描述,也没有出现直白的猥亵,但我 们可以深层去探究,这些都隐藏在男性作家的无意 识中。“毫无疑问,一个男人写一首爱情诗给一个少 女是为了得到她的爱,包括她的肉体。” 二、融合矛盾的“美”:精神的“繁衍” 谈到精神寄托,其实在男性的作品中其对女性 形象的塑造并非只有“一般性的情欲”的存在,除却 本能方面,男性在女性形象上也赋予了自己在现实 生活中某些美好的或悲伤的感受或情绪。“凡是有 生殖力的人一旦遇到一个美的对象,马上就感到欢 欣鼓舞,精神焕发起来。”_7 这就牵涉到男性精神层 面的美感宣泄:以自己认为具有美感的审美客体来 承载其内心某些无处释放的情感内容。这种按照自 己的审美理想和情感释放需要而塑造的女性形象, 使得这种女性形象的现实性和社会根源性似乎已不 再是其塑造的原因或重点,这种女性形象俨然成为 男性作家承载自身理想或情感的介质。我们可以感 受到男性作家在作品中以女性的立场为男权制度下 的女性扬眉或说话,但我们也难以忽视这些作家将 自己胸中的难泯之气情不自禁融人或附着于自己塑 造的女性形象身上的事实。 古今中外,这种借“物”抒情的文学作品可谓数 不胜数。只不过,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物”并非一般 的事物或情景,而是与“借物抒情”这一活动的男性 主体相对的女性形象,女性形象不是作为现实社会 中的女性特性的凝结体,而是男性按照自己的审美 需要塑造出来的符合自己理想的女性形象。唐代著 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 作,它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其社会经济、 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在这一变化中人们的 悲惨命运。小说描写了少女苔丝短促而不幸的一 生,其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这一美好的描述 可以说是哈代对这位女性形象——苔丝的祝福,而 阅读苔丝的一生,这样的祝福又包含着悲悯、遗憾和 同情。苔丝坚强、善良、美丽,在生活之轮的碾压下 仍然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向,即便最后变得绝望无助 直至被判死刑,她也在这之前将自己的生活延续并 最终与心爱的人过了五天的幸福生活。苔丝是哈代 为批判资产阶级社会及其虚伪的道德所塑造的形 象,苔丝一生的斗争和最终的屈服是哈代对资本主 义现实之批判精神 的浓缩。作为现实生活中代表 “柔弱”的女性,在生活中仍然与一切不道德、不文明 的现实斗争,以孱弱的力量对抗巨大的社会压迫。 这样的表现形式令作家的自我精神意图——“批判 资产阶级社会”表现得更具冲击力,取得更为震撼的 效果。 世间“物”何其多,为何男性作家会有一种以女 性形象为精神承载体的情结?为何男性作家会借作 品中的女性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呢?这其 中的细微因素牵涉很多方面,经过观察我们初步得 知,男性将女性视作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客体,认为女 性具有美的因素,无论体态还是内在,将自己的情感 与这种美的存在相结合,是借女性与生俱来的温婉 细腻、柔弱惆怅的性格特征让自身无以抒发的苦闷 情感得到更好的表达和释放,或借自己塑造的理想 的女性形象(与现实社会女性常态相反的女性形象) 使自己在现实社会中难以成就的愿望得以实现。这 种不同的情感和男性眼中的美的形式(柔弱的女性 形象或刚强的女性形象)相结合造就了一种美的显 现。人对美的追求是毫无疑问且不会终止的,男性 的美通常表现为“崇高”,女性的美通常视为“优美”, 这两种迥异或相称的美成为审视人的美的主要类 型,男性借助女性不同于自身的美的特性来表达与 “优美”相符合的情感内容,获得的效果显然优于用 “崇高”美表现忧郁愁苦、伤感惆怅的情绪。黑格尔 第8卷第2期 徐 炫:爱欲与渴求——男性作家塑造女性形象的审美取向 就一直强调,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理性和 感性的统一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或意蕴 利关系的范例,而两性关系又是一种处在支配与从 属状态中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也曾指出:“雄性更高 就是理性因素,形式就是感性形象 一 。这样的统 一贵,而雌性则低贱一些,一者统治,一者被统治,这一 原则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类。” 在男性与其塑造的女 造就了一种美。 此外,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审美体验还存在 性形象之间体现着两性的不平等的状况,这是必然 存在的。于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种种矛盾与和谐 相交织的美的旋律,是一种征服与屈服,融合与冲突 的美感体现,这种美感在矛盾中得到升华,在和谐中 于一种融和矛盾冲突的美,即男性将自身的不满情 绪或批判意识寄存于女性形象的体态美、人格美,通 过女性形象在作品中与现实抗争或被现实所压迫的 境况描述,以一种反衬的效果更深刻地表达男性作 家的内在情感或思绪。通过作品中对这种有着柔弱 美的女性形象以严酷的迫害而呈现的悲剧氛围充分 表达男性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情绪,这样的表 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悲剧情感背后男性作家的 真实意图。前面所说的《德伯家的苔丝》便是这一类 型的实证。这里塑造的女性形象不同于之前男性作 家所塑造的柔弱或刚强的女性形象,前一种女性形 象直接承载了男性作家的审美情感或内在情绪,而 后一种塑造女性形象的方式却是将其置于一定的社 会环境中,以社会现实破坏其柔弱美的震撼形式来 突现男性作家的追求。这种间接的精神寄予方式是 以一种矛盾的存在形式获得审美体验,在对女性柔 弱美的破坏中发掘男性作家自身的精神、情感的崇 高之美。 因此,男性对女性美的渴求就出现了精神层面 的升华,男性作家所具有的与女性的“柔弱美”高度 融合的情感内容便实现了美的升华。从另一侧面审 视这一现象,为何借女性形象的体态、性格或其一生 的坎坷命运更容易表达男性作者的思绪和情感?在 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世界里,女性形象总体来讲不 是坚强、豪气、刚毅的代名词,相反地,那种柔弱无 力、满腹愁肠的特征在两性对立的结构中已成为对 女性的一种认定模式。敏感而脆弱的情感内容应以 与之相符的形式表达才能体现其真正的“美”之所 在。而男性作家在既定思维模式中所认为的女性形 象的性格特征正是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体制下得以形 成且维持现状至今,女性在男性面前占据弱势,男性 通过被自己所处社会的压抑体制所压迫的女性来更 完美地表述自己的精神动态。这种体现美的结合流 溢着和谐契合的意蕴,但这样的和谐却生长在两性 地位不平等的黑色土壤中,带着矛盾冲突的体质。 三、余 论 女权主义的干将和领袖人物凯特・米利特在其 代表作《性的政治》一书中曾阐明两性关系是所有权 得以凝聚。 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母权社会引导了 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奏,然而人类文明却是伴随着父 权制度的发展而推动社会发展。男性对女性的压制 及其相互之间的对立冲突,使人类在生存活动中遭 遇了惊心动魄却又看似平常的的现实压力。我们文 明中的那些约定俗成、由来已久的特定的禁忌、规范 和礼仪,堂而皇之地构成我们社会中蛮横而和谐的 等级秩序。而在由两性关系的不平等所构成的“蛮 横而和谐”的等级秩序中,人类灿烂的文明正是伴着 这种等级秩序循规蹈矩地向前行进。也许,在这种 冲突与融和的现实状况中,寻求男性与女性之间的 内在契合来冲淡两性的对立,这对两性的存在和发 展才是最好的方法,从而在爱欲、精神的和谐中寻求 一种永恒的美。 参考文献 [1]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下册EM].潘光旦,胡寿文,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83:867. E23 张尧均.隐喻的身体[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 社,2006:87. E33仪平策.美学与两性文化[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 社,1994.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J-M].第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3:230—232. Es3小仲马.茶花女[M].陈越,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 社,2004. [6] 阿尔伯特・莫德尔.文学-中的色情动机[M].刘文荣, 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151. [7]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0:266. E8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M].颜一,秦 典华,崔延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 994:11. 责任编辑:秦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