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436期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形象简析 ◎杨晓辉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传奇小说《莺莺传》, 到宋代时期更是广为流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 根据流传于民间的《莺莺传》创作而成的。《西厢记》 泡影,张生变得非常消沉,而莺莺也非常苦闷。在月 夜听琴时莺莺唱道“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 心动,因此上围住了广寒宫”,她将自己比成嫦娥,将 代表封建礼教的老夫人比作围着广寒宫的云彩,道 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最有影响力的杂剧作 品。王实甫突破了传统的“才子佳人”的创作模式,将 “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戏剧主题,描述了男女主人 公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最终获得圆满婚姻的爱情故 事。作品表现出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婚姻自由的进步 思想,有着鲜明的反封建内涵。《西厢记》塑造了纯真 善良、聪明机智、勇敢坚强、美丽多情的女性形 象——崔莺莺。莺莺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就受过严 格的封建教育,但她却渴望自由的爱情,并勇敢地冲 破了封建礼教的藩篱。可以说,崔莺莺是我国戏剧史 上具有叛逆精神的光辉女性形象。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情”与“礼”挣扎中的崔 莺莺。剧中的崔莺莺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妙龄少女,她 向往美好的爱情与幸福的婚姻,在与母亲去陵安的 途中遇到了风流倜傥的张生。自从见到莺莺之后,张 生就爱恋上这个美丽多情的少女,并利用各种机会 接近她。在莺莺上香许愿时,张生就吟诗:“月色溶溶 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目中人。”莺莺便 和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 长叹人。”对诗中双方产生了爱慕之情,表达了莺莺 追求理想爱情的思想情感,也使张生对这份爱情有 了信心。【¨当两人要继续和诗时,红娘催莺莺赶快回 去。这时莺莺的内心非常矛盾,一方面爱慕风流俊 雅、才貌双全的张生,想和他继续和诗,吐露自己的 心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另一方面不得不考虑封 建礼教的压力,进而约束自己的情感与行为。最后, 莺莺只得同红娘一起回去,可见,封建礼法对贵族小 姐——莺莺有着较大的影响,并成为她追求美好爱 情与幸福婚姻的重要障碍。自从佛殿奇遇张生之后, 莺莺的内心世界再也没有平静过。按照封建礼教的 要求,女性应做到“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但是莺莺对张生却是一步一回头,莺莺勇敢、叛逆的 一面又展现出来。可以说,这种“情”与“礼”的冲突贯 穿全剧的始终,也是支配莺莺思想活动的主线。 随着戏剧冲突的深入发展,莺莺内心深处的矛 盾;中突更为复杂,这种“情”与“礼”的冲突也更为明 显。在张生搬兵解了普救寺之围后,对这门婚姻不满 意的老夫人突然变卦了,这使幸福美满的婚姻成为 出了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将情感与封建礼教的冲突 生动展现出来。 莺莺邀请张生见面,张生如约而至,见面后莺莺 却斥责他,“既为兄妹,何生此心,会后再勿如此,若 更为之,与足下决无干休”,这种违心的斥责将莺莺 的内心世界生动展现出来,虽然爱慕张生,想与张生 相爱终生,但又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愿将内心情感 真实表露出来,这时“情”与“礼”的对抗处于一种交 织状态。受到斥责的张生害了相思病,受“情”折磨的 莺莺就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主动向张生表白 爱情,自此两人的关系有了质的飞跃,为以后的圆满 婚姻打下基础,而莺莺的封建叛逆者形象也进一步 凸显。 当张生与莺莺的关系日渐密切时,老夫人对莺 莺的“不轨”行为有所察觉,并以不“门当户对”为由 反对这门婚姻,并要求张生考取状元,才能迎娶莺 莺,本应继续斗争下去的莺莺向老夫人妥协了,使莺 莺的理想婚姻建立于张生考取状元的基础上,美好 的爱情变得前途渺茫,这充分展现了封建礼教教育 下的贵族小姐——莺莺斗争的不彻底性。最后,张生 顺利考取状元,并获得了圆满的婚姻,使爱情最终战 胜了封建礼法。在《西厢记》中,莺莺能够摆脱封建礼 教的束缚,敢于大胆而勇敢地追求爱情,但由于深受 封建伦理纲常的影响,使莺莺不愿主动反对老夫人, 使圆满婚姻险些进入死胡同。可见,《西厢记》中爱情 与封建礼教的抗争有着不彻底性,爱情以微弱的优 势战胜了封建礼教。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不仅矜持深沉、美丽多,隋, 而且聪明机智、富有心计,在“闹简”“赖简”等剧情中 就有着明显表现,正是靠这种聪明机智与执着追求 莺莺赢得了美好爱情。 (一)与老夫人的斗争 《西厢记》中的老夫人是一位思想保守且非常严 厉的母亲,而莺莺则是一位思想开放、有叛逆’性的女 儿,在爱情、婚姻这些问题上两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 思想差异和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但莺莺并没与母 亲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采用灵活的方式处理两人之 间的关系,不至于使母女关系陷入僵局。[2 在戏剧开 始莺莺虽然对母亲一手安排的婚约很不满意,但也 平静地接受了母亲的安排。当遇到张生时莺莺熄灭 的爱情之火又重新燃起,从她对张生遮遮掩掩、欲说 还休的态度中就可以发现她对爱情的渴望。老夫人 要将莺莺嫁给郑恒,这使莺莺与母亲之间产生了不 可避免的冲突。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追求自己的爱 情,莺莺与母亲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孙飞虎 兵围普救寺给崔家人带来了灾难,但莺莺却从中发 现了机遇,她借老夫人之手撕毁自己与郑恒的婚姻, 同时惊慌失措的老夫人稀里糊涂地中了女儿设定的 圈套,同意女儿的想法“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将莺莺的幸福绑在可能出现的英雄身上,也为莺莺与 张生的爱情带来一丝希望。 经过种种曲折,莺莺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大 胆地与张生结合,但是她并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效 仿文君、相如私奔,也没有简单地向老夫人挑明此 事,而是将家庭和睦、自己婚姻幸福作为追求目标, 她借红娘之口向老夫人表达了相府千金不便表达的 心声,使老夫人被迫接受这一既定事实。要让老夫人 完全接受张生还并非易事,当母亲提出张生考取状 元的条件时,莺莺从最终幸福和长远利益出发选择 了让步,为爱情美满、家庭幸福的双赢创造了条件, 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二)对红娘的利用 在《西厢记》中红娘是莺莺追求美好爱情与幸福 婚姻的重要媒介,很多时候需要借助这个机灵勇敢 的贴身丫环穿针引线、牵线搭桥。莺莺与红娘的主仆 关系使红娘成为莺莺手中的利器,也正是在富有同 情心的红娘的帮助下莺莺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在 老夫人赖婚之后,红娘的态度对莺莺与张生的情感 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当然莺莺与红娘之间也产生了 许多误会,在和张生告别时,莺莺讲到,“则说道夫人 时下有人唧哝”。表明莺莺对红娘还是存有戒心的, 主仆之间还是有矛盾冲突的,在莺莺眼里红娘是老 夫人意志的执行者,不可能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但 事实却恰好相反,因为红娘身处社会底层,受到的封 建礼法教育较少,更容易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这种 误会不只是莺莺刻意回避或防范红娘而导致的,还 是莺莺敏感的、不为人知的爱情心理造成的。尽管红 娘是莺莺与张生之间的牵线人,想隐瞒什么秘密比 较困难,但莺莺还是想保留一些恋爱的隐私与小姐 的颜面。聪明伶俐的红娘并没有理解莺莺的心意,这 就使两人之间产生了喜剧冲突,使主1I,--人发生了 “闹简”风波。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莺莺巧妙运用红 娘的正直、善良、勇敢、直率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爱 情、婚姻的目标。 任何艺术典型都是时代的产物,是特定历史内 容的具体表现,崔莺莺形象产生也有着深层次的社 会原因。唐宋之后,统治阶级加强了专制统治,用程 朱理学、“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思想奴化社会大 众,但在元朝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发生了 微妙变化,元蒙统治者将道家、佛家思想作为统治思 想,并将少数民族习俗融入中原文化之中,这使封建 礼教的枷锁有所松动,这些在戏剧作品中就有着明 显体现。如戏剧《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就与裴少俊 一见钟情,并弃家私奔;《望江亭》中谭寡妇认为,只 要有人知重,她便再嫁人,剧作家并没有歧视这种寡 妇改嫁的行为,反而用饱满的笔墨大加赞赏,这无疑 为崔莺莺形象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和文化基础。… 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出身于官宦家庭,自小就 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红娘的道白中就有“俺夫人治 家严肃,有冰霜之操……”老夫人也曾呵斥莺莺,“汝 为女子,不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视,岂不自 耻”,这种封建礼教的压抑扼杀了爱情与自由,同时 也埋下了反抗的种子。_5]门第显赫、身份高贵使崔莺 莺养成了高贵典雅、矜持沉稳、深藏不露的性格特 征,不会像红娘一样简单直率、风风火火、说干就干; 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了莺莺的文学修养,使自由民 主思想在她心中生根发芽,使她对幸福美满的爱情 格外憧憬,使这位千金小姐的内心深处对封建观念 有着强烈的不满。此外,莺莺与张生相遇时,崔家已 经是家道败落,已没有了往日的“食前方丈,从者数 百”,陪伴莺莺与老夫人扶柩回博陵的仅有丫环红娘 和小厮欢郎,这使老夫人失去了往日的权威,也为莺 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罗曼・罗兰感受到时代生活有着太多的压抑气 息,大声呼唤“快打开窗户吧,让自由流通的空气吹 进来!”而生活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王实甫也借《西 厢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 愿望,给严密压抑的封建礼教打开一扇窗户。 [参考文献] [1]蔡雪岚.《西厢记》莺莺形象分析[J】.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2006(5).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9. [3]全秋菊,吴国钦.花间美人《西厢记》[M].汕头: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 [4]刘楷锋.论《西厢记》中崔莺莺的灵慧及其产 生【J1.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5]李杏丽,蔡丽坤.论《金批西厢》的戏剧冲突 . 芒种,2012(8). [作者简介] 杨晓辉(1971一),女,河南禹州人,本科,许昌 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李佳怡】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