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心理学视角论德育的知行关系

来源:二三娱乐
CEPE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34期总第185期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0.34.079 以心理学视角论德育的知行关系 江 雪 摘要:知行关系是一个—直被讨论的问题,而德育中的知行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德育的“知”与“行”的 概念,以及德育的知行关系,旨在给德育工作者一些启示,使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相互促进,知行合一。 关键词:道德教育;知行关系;德育理论;德育实践 作者简介:江雪(1985一),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德育、家庭教育。(重庆 401331) 育人先育德,做事先做人,这是恒古不变的公理。在道德 知一再行一再知…・・这种螺旋上升的形式构成了循环往复以至 教育上,杜威认为“学校里面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关 于无穷。 于知识与行为的关系”,在中国的伦理学史中,把“德”、“行” 如按“行先知后”的观点,则道德教育是先有道德的行为 两个字经常放在一起,是很有哲理的——“德”如果不在“行” 再形成有关道德的理论,如曾子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先 中表现出来,就不是真德。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知而不愿行”、 有行为而后再有自省。 “高知低行”、“知而不能行”等“知行脱节”的现象。那么在道 3.知行合一 德教育中到底具有怎样的知行关系?本文拟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审 视这个问题。 一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 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 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 、问题的由来——知行的先后问题  他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出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即知行问题)由来已久,包括知 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或从心学出发),混淆了“知”、“行”的区别,把“行”也归 行的先后问题,知行的难易问题等。单就先后问题而言,体现 发( 在不同的领域(如知识领域和道德领域)、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 于“知”之中。因为他所说的“知”,不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对象上,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知行的思 而是出自内心的主观体验;他所说的“行”,不是指社会实践, 想基础上也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分,等等。但在以伦理为 也不完全是个人的践行,而是内心体验的工夫,是个人修养的工 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践行是其主要特点,特别是在道德 夫,这样“知”与“行”就成为了一体。 教育中,“行”的问题是占有主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 笔者通过对知行先后问题的思考,试探讨道德理论与道德 指导着道德实践?是先有道德理论还是先有道德实践? 1.知先行后 二 概念界定 道德教育中知行关系出现的种种问题,从原因上说就是没 1.德育的知 实践的关系或规律。德育理论是否也如“理论指导实践”一般 有明确什么是“知”,什么是“行”。 德育的“知”即道德教育的理论,是道德实践活动的基本 外在的操作方法,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了培养合乎自己需要 程颐主张“力行须先知”,朱熹也指出“论先后,知为先”。 在道德教育中,也有不少“知先行后”的观点,如孑L子主张 的理想道德人格,依据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知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主张“持其志勿暴其气”;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 朱熹主张“学者大要立志”,而且要从立志、内省上下功夫,一 它包括道德的内容、行德的方法、行德的途径等,这不仅是非 直发展为 慎独”。这些道德修养的要求,都有不少合理的因素。 常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是有关如何将道德原 2.行先知后 则与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如何将所得的德育中的方法运用出 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得到普遍的认同,他 马克思主义知行观认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 来,即“如何做”的知识。 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 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的连续过 观世界。“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 程,分为三个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出生~2、3岁),此 以至于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过程,都比较地进行到 时的儿童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以 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 本能需要和感觉为标准;(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2、3~7、8岁), 证唯物论的知行观。”“ 即从马克思哲学上说,“行”是“知”的 此时儿童对行为作出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对权威 来源、动力,也是基础,同时是检验“知”的标准;“知”是“行” 持绝对崇拜和服从的态度;(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7、8~l1、 的“路标”,“行”必须吸收和消化“知”来指导自身发展;行一 l2岁),儿童把规则看成是同伴之间自愿制定、接受和遵守的行 中国电力教育CEPE — 硒 丽 为准则,而且只要大家同意,规则也可以被改变,判断行为时 的规范,而他律是要借助德育理论才能实现的。根据心理发展 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德育中的知行关系也是可以以此来划分阶 概括起来,德育中的知行关系存在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纵向研究,他认 段的。 为一个人的道德判断发展要经过“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 水平,包括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和阶段二(以个人的 8个层次。知与行的层次也相应地分为8个层次。每一层次知 功利主义目的与交换为定向);(2)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三(以 行相随,表现各异。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外显。其中,知 人际关系的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和阶段四(以维护权威和 存在递进的8个层次:不知(毫不知晓)一感知(认识其某种或 社会秩序为定向);(3)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五(以社会契约 整体属性)一记忆(保持并再认或再现)一思辨(弄清本义、辨 为定向)和阶段六(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定向)。科尔伯格指出, 析是非)一认同(认可并逐渐同化顺应)一信服(相信正确并愿 极度信服并 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道德教育只能决定发 意服从)一信念(确信并作为行动指南)一信仰(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而不能改变它的发展规律。这 就要求教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儿童的积极的道德思维和推理, 特别是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策略可以促使其向更高阶段发展得更 快一些。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研究及其提出的德育方法是与儿童道 德心理的发展相一致的,德育的理论是有其德育心理依据的。 所以笔者这里所说的“德育的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 知识理论;二是德育的操作理论。这两方面的德育理论都有一 个最基本的价值目标:使受教育者认识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 范,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良心,自觉行道德之事。 2.德育的行 德育的“行”即道德教育的实践,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行为是衡量道德的最后指标。这就是说道德知识与道德操作经 验的获得和积累只是为个体的道德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还不 足以说明个体已实现了道德价值;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在处理 各种关系时将已经内化的道德规范运用出来,实践道德行为, 形成道德信念,才使道德具有真正的人生意义。 我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育为核J ,有丰富的德育理论和实 践。孟子认为“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幼有序,朋友有信。”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大学》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话对儒家的德育实践过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了具体 精辟的阐述。在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在知行关系上, 不仅主张要讲明道理,而且注重身体力行,孔子要求“言忠信, 行笃敬”,朱熹主张“论轻重,行为重”的道理,都可以说明这 个问题。 三、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关系 1.德育实践依赖于德育理论 ((中庸 写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高度概括了德育的本质。 人的道德发展有其本来的规律,要按这种规律去修养,不可偏 离。要实现知行统一,首先要做的是必须化道德他律为道德自 律.即要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信念、情感、 意志和良心,将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转换为自身内在的约束 力,即转换为自身的意志约束力。道德是一种由他律转向自律 甘愿付出)。行也相应存在递进的8个层次:盲目(茫然地行)一 不定(漂移不定)一不稳(难以稳定)一趋稳(逐渐趋于稳定)一 成习(渐成)一习惯(形成定势)一稳固(安稳巩固坚定)一不渝(矢 志不渝)。在“知”的层次中,从认知的角度看,有一个从不知 到知,由知之甚少到很多的由外及内的过程。从情意的角度看, 有一个从不信到信,由信到非常信、极度信的由表及里的过程。 在“行”的层次中,从变化的角度看,有一个由常变到不变的过程; 从隋意的角度看,有一个从不定到坚定的过程。仔细分析,“行” 又可以划分为:错行、盲行、不行、偶行、少行、多行、常行、 习惯、力行、笃行、行之不已等。 2.德育实践超越-f-&育理论 回顾建国以来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即从新民主主 义时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德育先后为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服 务,这样做的结果无疑是将德育工作窄化为政治教育,将德 育功能片面地理解为政治功能。事实上,在用突飞猛进的科 学技术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类也在为此付出昂贵的代 价: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紧缺等等。当人们逐渐尝到工 业经济带给人类的恶果时,又不得不调整德育重心,将德育 内容延伸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 这表明人们对德育 功能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德育内容也在不断地得以丰富和充 实,个体的道德认知虽然有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的一面,(如遵 守法律维持社会秩序)但个体的认知道德又有发挥主体能动 性的一面。根据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发 展的最高境界是从利他主义角度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道德 判断的标准,个体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某些刻板的法律条文的、 较确定的概念。所以在德育中不能忽视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 发挥个体能动性,使个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主动超越现 实的不良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主动地改善和变革不合理的社 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新型社会环境 和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97 【2]王守仁传习录(上). [3】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l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117 【4]王毓殉.论德育中的知行关系[J]_上海教育科研,2006,(4). 【5】刘承煜,陈玉玲.论道德教育实践的超越性及其选择[J]教育 探索,2001,(9) (责任编辑:沈清) 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