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讨论关税之外的其他限制国际贸易的政策。这类被称为非关税贸易壁垒(nontariff trade barriers,NTBS)的措施出现于20世_垒E60年代,是最近几轮国际贸易谈判讨论最广泛的话题。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通过国际协商成功地削减了关税壁垒,剩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就显得更突出了。
非关税贸易壁垒包括多种方式。一部分对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例如,标签和包装条件能够限制贸易,但总的来说其限制是有限的。其他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则对贸易模式有显著影响,包括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补贴和国内含量条件。其目的是减少进口,从而使国内生产者获益。
表6-1为主要工业化国家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贸易覆盖率。这些比率表明工业化国家的进口(按价值计算)受非关税贸易壁垒限制的百分比。例如,美国1996年对7.7%的进口商品实施了非关税贸易壁垒。 (续)
进覆盖率(n-分比)
198819931996澳大利哑 8.90.40.6新两兰 11.50.20.2墨西哥 18.617.46.9注:①包括差价税、自愿出口限制、进口配额、进口监督和自动许可。
资料来源: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日opment,Indicators of%r订and Nontariff
Trade Barriers,Paris,OECD.1997. rriers,Paris,OECD.1997. 进口配额
进口配额(import quota)是对一定时期内准许进口的商品数量的限制。一般说来,配额会将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在低于自由贸易的水平。例如,配额可以规定,在既定的时间段内,奶酪进口不得超过1000吨,小麦进口不得超过2000,屯。表6-2给出了美国一直使用的部分进口配额。由于后面将要提到的一些原因,一般认为进口配额往往比关税更具限制性。
产成品的进口配额已经被世界贸易组织定为非法行为。像日本和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一直用进口配额来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者。不过,最近的贸易谈判已经号召各国将配额转换成等量的关税。
限制进口的一种途径是利用全球配额(g1oba1 quota)。这种方法规定每年进口的商品数量,但并不指定进口的来源地和生产厂商。当进口已经达到限额时(配额已满),该年度余下的时间将不再允许额外进口这种产品。
在现实中,由于国内进口商和国外出口商会争先恐后地抢在配额已满之前将他们的商品运入国内,所以全球配额往往很难控制。在一年中,年初进口的商家可以得到他们的商品,面年末进口的商家可能就不得不空手而回。而且,远距离的商品因运输时间漫长容易遭到歧视,相对于大商家而言,没有良好贸易关系的小商家也可能处于劣势。全球配额因而被那些没有足够幸运最先得到大部分生意的商家所指责。
为避免全球配额带来的问题,进口配额通常分配给特定的国家,这种类型的配额被称为国别配额(s日ective quota)。例如,一国对苹果进口实施每年300075-的全球配额,规定其中的1400万,须来源于美国,10007来源于墨西哥,余下的6007Y来源于加拿大。进口国的海关官员监控着从各个国家进入该国的配额商品数量;一旦分配给那个国家的配额已满,就不再允许更多的商品进口。
国别配额也存在着许多与全球配额同样的问题。以凯玛特为例,该公司在191世纪80年代从中国订购了价值超过1007美元的羊毛衫。但在羊毛衫运抵美国之前,中国当年的配额就已经满了。凯玛特只能在下一年将货物运入美国。可到了那个时候,羊毛衫已经过时,台17 1:5以折扣价格出售。公司估计这批羊毛衫的销售收入只能收回60%。配额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配额可能会导致国内生产的垄断和高价格。由于国内企业明白外国生产商不能超过配额,因此会提高价格。而关税则不一定会导致垄断,因为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没有限制。 贸易和福利效应
与关税一样,进口配额会影响一国的经济福利。图6-1为美国与欧盟进行的奶酪贸易。假定美国在世界奶酪市场上是一个\"小\"国,其对奶酪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分别为S。和D,s。。代表欧盟的奶酪供给曲线。在自由贸易下,欧盟和美国每磅奶酪的价格均为2.5美元。在这一价格水平上,美国企业生产1磅奶酪,而美国消费者购买的数量为8磅,其中的7磅从欧盟进口。
配额通过限制进口产品的供给来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在这一价格保护伞的庇护下,进口竞争行业的国生产商可以提高价格,造成消费者剩余的减少。消费者剩余减少量的一部分是进口国家的福利损失,包括保护效应、消费效应和由夕,商获得的收入效应。假定美国通过实施进配额将奶酪的进IZ1数量限制为3磅。现在美国奶酪的总供1量等于美,来的产量加1IB
额。这一变化在116.1中表现为供给曲线由移。进磅磅使得均衡价格升11.5美元。价格的上升导致美国企:供给量由磅增加到3磅,美国的需求量则由8磅下降11.16磅。 与上一章的关税一样,进口配额也可以从福利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例子中的配4导致每磅奶酪的价格上升至5美元,美国消费者剩余减少的数量为面积a+b+c+d(17.5美元)。其中,面积a(5美元)代表再分配效应,面积b(2.50美元)代表保护效应面积d(2.50美元)代表消费效应。配额引起了经济中福利的无谓损失,损失额为保{效应加上消费效应。 但是如何解释由面积(7.50美元)代表的配额的收益效应呢?由于配额提高了;国经济中奶酪的稀缺度,所以美国消费者对进口的3磅奶酪每磅都不得不多支付2.50;元。然而这些收益到哪里去了呢?
一种情况是作为买者的美国进口商(例如,Safeway I(货)组织起来。这样的进商百在与欧盟出口商的讨价还价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以世界通行价格每磅2.50美购买到奶酪,再以每磅5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配额的收益表毛为美11:1商的利润。另一种情况是,作为卖者的欧盟出口商组织起来,把奶酪的给价格抬高至每磅5美元,配额的收益效应因此悉数进入了出口商的囊中。除这两种们况之外,美国政府还可能在竞争性市场上把进口许可证拍卖给最高的出价人。通过王种拍卖,原本以进口商的垄断利润形式存在的配额收益变成了政府的收入。 分配配颥许可证
因为进口配额通常将进口的数量限制在低于自由贸易的水平,并不是所有的国内进口商都能获得与自由贸易下相同的进口数量。因而,政府需要在国内进口商中分配有限的进口供给。 在石油和牛奶产品中,美国政府颁布口许可证,根据美国进IZ1商以往的进IZ1份额给予其一定数量的进口若悬河权利。但这种方法对初次尝试进口的进IZ1商构成了歧视。在其他行业,美国政府先计算出进口配额占国内进口商总需求量的比率,每个进口商可以获得的配额数量等于其个人的需求量与这一比率的乘积。
美国政府还考虑使用另一种在国为日商之间分配许可证的方法:在竞争性市场中,将进日许可证拍卖给出价最高的竞标者。这种方法已经在澳大利垭和新西兰开始应用。
假定美国对进口纺织品实施配额,使得美国市场上的纺织品价格高于世界价格,美国成为一个利润极高的市场。如果美国进11商(例如,西尔斯和沃尔玛)能够以较低的世界价格购买到纺织品,再按配额导致的较高价格将其卖给美国消费者,那么它们将得到意外的利润。在这种利润的诱惑下,主商很可能愿意为获得纺织品的进口权利进行支付。通过在竞争市场中,将进许可证拍卖给出价最高的投标者,这种意外利润(图6-1中由面积C代表的收入效应)将被美国政府得到。进口商之间为得到进口许可证而展开竞争,会把拍卖价格提高到没有超
额利润可图的地步,因此,政府攫取了全部收入效应。进口许可证的拍卖会把配额变得类似于关税,能够给政府带来税收收入的一种手段。 蔗糖的进口配额
美国蔗糖产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进口配额影响一国福利的例子。传统上,美国的蔗糖种植者以价格支持的形式接受政府补贴。在这种制度下,国内蔗糖生产者面对的价格高于自由市场价格,两个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美国政府的价差补贴。如果蔗糖的市场价格下降(或上升),政府的差价补贴就会提高(或降低)。为使蔗糖的市场价格与支持价格相近,从而尽量减少差价补贴,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依靠进13关税和配额。价格支持方案在1982年遇到了麻烦。世界市场蔗糖供给的严重过剩使该年的蔗糖价格由1980年的41美分F降到6美分。这一价格大大低于联邦政府每磅17美分的支持价格。如果不采取措施保证支付给美国种植者的价格不变,那么美国政府要维持蔗糖的支持价格额外耗费的成本将达到8亿美元。
抬高美国蔗糖商业价格的一种方法是提高蔗糖的进口关税。但是,按照美国关税准则的规定,进1:3关税不得超过世界蔗糖价格的50%。尽管进口关税被提高到合法范围内的最大值,由于1982年世界价格一直在下跌,所以进口关税制度注定不足以保护美国种植者免受国外廉价蔗糖的打击。然而,政府确实把对进口蔗糖实行配额作为提高国内价格的一种途径。 1982年,美国公布了一项进口配额制度,向24个国家逐个分配了的固定的进口指标。每个国家的配额以1975~1981年间出口到美国蔗糖的平均数量为基础,其中数量最高与最低的年份除外。各国出I:1到美国的总量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按季度调整。在此制度下,第一年的配额为298万吨,大大低于1976-1981年间每年进入美国市场的440万.540万吨。实施配额的目的是通过减少蔗糖供给提高美国蔗糖的交易价格。这样,配额制度就将支持蔗糖的成本从美国的纳税者转移给了美国的蔗糖消费者。
图6。2说明了由联邦贸易委员会估计的1983年蔗糖配额的效应。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世界蔗糖市场,美国被假定为是一个\"小国\"。1983年,包含到美国的运费在内的世界蔗糖价格为每磅15美分,由曲线s。表示。此外,当年美国的蔗糖关税是每磅2.8美分。所以,国内市场价格是17.8美分,用曲线表示。在这个价格水平上,美国进口了506万吨的蔗糖。(9.356-4.296=5.06)。
在配额制度下,美国蔗糖的进口数量眭1506Zi\"吨削减至298万吨。配额引致的蔗糖稀缺导致国内价格由每磅17.8美分上升:至1J21.8美分。价格的提高降低了美国政府维持蔗糖支持价格的成本,也使美国的消费者剩余减少,减少的数额相当于面积a+b+c+d(7.352{1美元)。在这些损失中,再分配效应(面积a)和保护效应(面积b)的总额为4.836口,美元,消费效应等于1320歹美元。配额的收入效应(面积C)等于2.384口美元。因为蔗糖的配额是由出1:1国管理,美国进口商是竞争性的买者,所以大部分收益效应由外国出1:1商获得。
通过提高蔗糖的市场价格,美国政府降低了维持国内蔗糖种植者支持价格的成本。不过,蔗糖的市场价格越高,美国消费者的福利就减少得越多。 资料来源:
配额制度下蔗糖价格的上涨促进了美国蔗糖替代产品的发展。尤其是含糖量高的谷 物糖浆和各种各样的人造糖料被生产出来,并卖给原来用糖的美国行业。
蔗糖配额也产生了国际影响。美国大约一半的蔗糖需求是由进17满足的,而这些进口蔗糖又大部分来自于贫困的发展中国家。限制市场给多米尼加共和国这样的国家带来了财政问题,因为蔗糖占该国对美国出口的近40%。
与大多数管制措施一样,蔗糖配额存在着很多有待发现的漏洞。例如,当运到美国的蔗糖与不少于65%的其他糖料、调味品或食品掺杂在一起时,政府就不认为它是蔗糖,也就不受蔗糖配额的管制。在蔗糖配额实施的前一年,即1981年,进口到美国的\"混合蔗糖\"只有300吨,而到了1982年,这一数量猛增至1.37Y吨。1983年,约7.5万吨的\"混合蔗糖\"以各种方式流进了美国生产的软饮料、冰淇淋和糖果棒中。大多数的进口混合蔗糖来自于加拿大,因为加拿大的提炼商能够以低廉的价格从世界其他国家进口到蔗糖,即使存在美国的关税,它们的出口价格仍然比美国国内的精制糖价格低8美分左右。由于紧邻美国,同大多数其他的蔗糖出口国相比,加拿大还可以享受到低运输成本的优势。 配额与关税
上面的分析表明进口配额的收益效应与进口关税有所不同。实际上,这两项贸易政策对贸易量的影响力度也存在着差异。下面的例子说明了在需求增长时期,进口配额如何比相应的进口关税更大程度地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
图6-3为一假想的美国汽车贸易的例子。美国汽车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分别用s;。和D*。表示,S。。代表日本汽车的供给曲线。假定为保护本国企业免受国外竞争的冲击,美国政府面临两种选择:对进口汽车征收关税或者实行配额。
在一个不断膨胀的市场中,进121关税对贸易的限制要小于等同的进口配额。在进口关税下,对应于国内需求增加所进行的调整是增加进121产品数量。而在进口配额下,需求增长导致进日品价格提高。价格上涨导致处于进口竞争商品的产量的增加和消费的减少,而进13水平却保持不变。
在图6.3(a)中,征收1 000美元的关税会使13本汽车的价格由6000美元上升:至117000美元,汽车的进口数量会由700万辆下降N300万辆。在图6-3(b)中,300万辆的进口配额
将使美国处在与关税等同的贸易状况:配额引致的汽车稀缺使价格从6000美元上升到7000美元。就此来说,在对贸易量的限制力度上,关税与配额似乎是等同的。
现在假设美国的汽车需求由D美。上升:至IJD箕,。如图6-3(a)所示,尽管需求增加了,进口汽车的价格仍保持在7000美元。这是因为美日两国间的汽车价差不能超过关税。汽车的进口数量由300万辆上升到500万辆。因此,在进IZ1关税制度下,国内调整采取的方式是增加进口数量而不是提高汽车价格。
在图6.3(b)中,相同幅度的需求增长导致国内汽车价格上升。在配额下,美国价格高出H本价格的程度并没有限制。当国内汽车价格上升时,美国公司可以扩大生产。当扩大了的国内产量加上固定的进13数量与国内需求相等的时候,价格就不再上涨了。由图6-3(b)可知,需求由D盖。增加为Dj∈。促使汽车价格由7000美元上升至7500美元。在新价格下,美国国内的汽车产量为400万辆,消费数量为700万辆。进口数量与国内需求增加前相同,为300万辆。因此,在配额制度下,进行调整的是国内价格,而不是进口汽车的数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需求扩张时期,进口配额是一种比相应的进口关税限制性更强的贸易壁垒。在配额制度下,进口数量是由政府强行限制的。而在关税制度下,国内价格在上升过程中,其与世界价格的差额不能超过关税。如果国内消费者愿意并日.能够支付这一价格,他们仍然可以想买多少进口商品就买多少。你可以通过分析其他两种假设的情况来验证这里得出的结论:
(1)生产成本的上升导致国内供给下降; (2)经济衰退引起国内需求下降。
除了在收益效应和贸易量控制力度上的不同之外,关税和配额还有其他一些显著的差别。配额比关税更易于管理,但通常不能给政府带来税收收入。如果出于应急的目的,制定配额会相对简单一些,而制定关税则是一个颇为费时的过程,因为需要议会颁布法律。 关税税率配额:双重关税
用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另一种限制手段是关税税率配额(tariff-rate quota)。美国政府已经对不锈钢餐具、扫帚、牛、龟、蔗糖和牛奶等进口商品实施了关税税率配额。正如名称所表达的那样,关税税率配额同时具有关税和配额的特点。其采取的方法是,对特定数量的进口商品实行·种关税税率(配额内税率),超出这一数量水平的进门商品则按照更高的税率(配额外税率)征收关税。因而,关税税率配额是一种双重关税。例如,1995年美国对棉花实行的税率配额数量为210万公斤。这一范围内的进口棉花每公斤征收4.4美分的关税,超出这个范围的进口棉花的关税则是每公斤36美分。
关税税率配额是对进口品征收的一种双重关税。它的实施导致了更高的产品价格以及国内购买者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在关税税率配额中,一部分由国内政府获得,余下的由国内进口商或者国外出口商以超额利润的形式获得。
图6-4说明了一项假定的蔗糖税率配额的福利效应。假设美国对蔗糖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为Dz平HS《,蔗糖的均衡价格(自给自足价格)是每P屯540美元。假定存在自由贸易,并且世界市场上的蔗糖价格是固定不变的,为每400美元。在这一自由贸易的价格水平上,美国的蔗糖产量等于5吨,消费量为40吨,进口量为35 Ut电。
假设美国为保护本国生产者免受国外竞争的冲击,制定了5吨的进¨税率配额。5吨以内的进口蔗糖征收10%的关税,超出5吨关税税率则提高至20%。
由于美国一开始进口的蔗糖数量超过了税率配额限定的范围,1捌此既要应用配额内税率,又要使用配额外税率。双重关税使美国的蔗糖销售价格从每吨400美元提高到480美元。国内产量增加到1 5吨,消费量降至30吨,进口数量减少为15吨。因销售收入上涨,美国的蔗糖生产者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额为面积e(800美元)。生产和消费的低效率给美国经济带来的无谓损失则分别为面积 (400美元)和面积g(400美元)。
税率配额的一个有趣特点是它产生的收益。其中的一部分以关税收入的形式为本国政府享有,剩余的部分则作为意外利润由商家获得。意外利润是指突然或非预期的政府政策给商家带来的好处。
在本例中,实施税率配额以后,进口蔗糖总量为15吨。美国政府得到的关税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面积a(200美元),即用40美元的配额内税率乘以5吨;二是面{i}{b+c(800美元),即用余下的10吨进口蔗糖乘以80美元的配额外税率。
图中的面积d(200美元)代表意外利润。在税率配额下,前5吨进口蔗糖的国内价格是440美元,包括400美元的国外供给价格和40美元的进口关税。假设美国进口商能以每吨440美元的价格获得外国蔗糖,再按每吨480美元的配额外价格将这5吨蔗糖转卖给美国消费者,他们就将获得面积为d的意外利润。但由于国外的蔗糖供应商也希望占有意外利润,所以这种机会并不会持续长久。国外供应商在一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对美国的出口蔗糖数量,这使他们能够抬高出口价格,抢走美国进¨商的利润。一'r以想到,如果蔗糖的供给价格升至每吨480美元,面积d代表的全部意外利润就将悉数被国外生产商拿走。意外利润中由国外的蔗糖生产商获得的部分代表了美国经济的福利损失。作为多边贸易谈判乌拉圭回合的一部分(参见第7章),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们改变了由政府农业计划提供给农业产品的进口保护制度。这项贸易条约要求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把所有应用于其他成员国进口商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进口配额、滑动税、机动许可证、直接禁止进口)转变为关税或税率配额,现存的非关税壁垒可以继续应用于非世贸组织成员国。通过这项贸易条约,所有的非关税壁垒都被统一成了关税,任何一个出口商均能够轻松衡量和理解。它还使得世贸组织成员国确定了较
低的配额内关税税率,以确保农产品进口数量占基期国内消费量的百分比在1995年不低于3%,2000年不低于5%;对超过税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调高关税税率,保护本国生产者免受国外进口的打击。表6.3给出了美国对进口农产品实行税率配额的例子。 有序销售协定
有序销售协定(order1y mark日ing agreement,OMA)是贸易伙伴国通过协商得出的市场分配条约。其主要目的是缓和国际竞争的强度,让低效率的国内生产者在原本应当由物美价廉的国外产品占领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有序销售协定涉及进口国与出口国的贸易谈判,谈判的对象通常是各种各样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
典型的有序销售协定由针对出口的自愿性配额组成。这些控制措施被称为自愿出口限制(vo1untary export restraints,VERs)。为保证这些限制的有效性,有时候还会辅以必要的进}|控制手段。例如,日本对出口到欧洲的钢材实行限制,或者台湾同意削减出口到美国的鞋的数量。
Cate rp1ar公司反对钢材配额
1984。1992年,为了减轻美国钢铁产业的负担,美国政府与国外钢铁生产国商讨了出口配额协议。这些协议遭到美国钢铁使用公司的强烈反对。考虑一F,为什么作为国家最大钢铁使用者之一的caterp1ar有限公司反对钢材配额。
我们认为,对钢铁产业过多的保护是不必要的,而且会带来巨大的成本。198851月一1989年4月,Caterp1ar垒2司用的主要钢铁产品(金属板和热轧棒)的价格已经上升了大约20%。通过人为地限制钢材供给,配额会产生多余的有效性问题,并且为美国钢材生产商增加了提高价格的砝码。Caterp1ar公司、公司工人、经销商和消费者将不得不为这种保护付出代价。 对Caterp1ar公司的许多产品(包括大型拖拉机和非公路卡车)来说,钢材至少包含T20%的生产成本。自1988年1月以来,Caterp1ar公司用的主要钢铁产品(金属板和热轧棒)的价格已经提高口丘20%。尽管近年来美国生产钢材的成本已经大幅减少,但钢材价格还是上涨了。
是配额造成价格上涨的吗?Caterp1ar公司认为答案是很明显的。当公司商讨1988年金属板价格的时候,美国制造商感到软弱无力;因为当时99.8%的金属板实施了配额。在美国,金属板短缺持续了14一16周。在国外,金属板的供给却很充足。
除了导致价格提高以外,钢材短缺在其他方面也影响J\"Caterp1ar公司。例如,1987年末,Caterp1ar公司的美国生产厂用光了生产爬行式拖拉机履带的特种钢。结果造成了不完全产品和工厂生产的低效率。因为没有一家美国生产商生产这种钢材配额又阻止了caterp1ar公司进口足够的钢材来满足需求这种短缺明显是配额造成的。
资料来源:
因为有序销售协定是通过谈判达成的,所以与进口关税和配额等单边保护措施相比,似乎少了一些单方面性。实际上,由谈判得到的贸易管制和单边贸易管制之间的差别是很模糊的。在进行贸易谈判时,心照不宣的一点常常是:如果无法达成可接受的解决方案,进口国就会采取更为严厉的保护措施。因此出口国进行有序销售协定的谈判多半是为了避免代价更高的惩罚--一场蓄势待发的贸易战争。目前,有序销售协定已经覆盖了很多商品的贸易,如电视机、钢材、织物、汽车和轮船等,见表6-4。
最近几轮贸易谈判已经限制使用有序销售协定。1986-1993年乌拉圭回合谈判规定(见第7章),各个国家不得响应国内企业和工人的要求制定有序销售协定。此外,除日本与欧盟的汽车协定实行到计划的停止日期1999年外,现有的有序销售协定均于1998年作废。 出口配额的效应
一个典型的有序销售协定包括一个或多个出口国家及行业对出口销量的限制。那么,出口配额(export quotas)的贸易和福利效应是什么呢?
图6-5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之间的汽车贸易为例对这些效应进行了说明。假定sx和D*分别代表美国对汽车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S。为日本的汽车供给曲线,并且假定日本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汽车生产者,s德表示德国的供给曲线。
由图6-5(a)可知,在自由贸易下美国消费者面对的汽车价格是2万美元。在这一价格水平上,美国企业生产1辆汽车,美国消费者购买7辆汽车,由日本进口的汽车总量为6辆。需要注意的是:与自由贸易价格相比,德国的汽车太贵,因而不能出口到美国。
假定日本为了平息美国的保护主义情绪,决定主动限制运送到美国的汽车数量,以避免美国对其出口进行强制性管制。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日本的汽车出口数量为6辆。
假设日本政府为减少出门对其汽车企业实施2辆的出口配额。对应于2万美元的自由贸易价格,美国国内现在的汽车总需求量等于美国的产量加上出口配额;因此在图6-5(a)中,汽车供给曲线由移至。进口数量由6辆减少到2辆使得均衡价格升至3万美元,同时导致美国企业的汽车供给量由1辆增加到3辆,美国的汽车需求量由7辆下降到5辆。
通过减少产品的有效供给,出日配额(对外国实施的)导致进日国价格上涨。价格上涨进而使消费者剩余减少。在这一数量下,进IS1国的福利损失等于保护效应、消费效应以及由外国出口商获得的收入效应的一部分。非限制国家向进口国增加出口将在~定程度上减少该进口国出口配额的福利损失。
出口配额带来的价格上升使消费者剩余减少了面积(a+b+c+d+e+f+g+h+i+j+k+1),总额为6万美元。面积(a+h)(2万美元)以利润的形式转移到美国汽车企业的手中。出口配额对美国福利造成的无谓损失为面积(b+c+i)(1万美元)与面积f+g+1(1万美元)之和,前者代表保护效应,后者则代表消费效应。出口配额的收益效应为面积(d+e+j+k)(2万美元),是配额引起的日本价格的增加量乘以运到美国的汽车数量。
我们还记得,进口配额下收益效应的去向是不确定的,将依据相对的讨价还价能力在国外进口商和国内出口商之间分配。而在出口配额下,国外出口商将获得大部分配额收益。在我们汽车出口配额的例子中,日本的各个出口商按照政府的规定自动调整运往美国的汽车数量,如同一个垄断企业。这种供给方面的限制造成美国汽车稀缺,日本企业随后就可以抬高出口价格,获取配额的收益。由于这一原因,出口商宁愿签订自愿性限制条款,也不愿意面对进口国施加的其他保护性措施就不足为奇了。就出1:1配额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而言,日本掠走的收入是除生产和消费的无谓损失之外的又一项福利损失。
自愿出口协定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一般只针对最重要的出口国家,而不像关税或进口配额那样适用于所有来源的进口。当头号出口商主动实施限制时,可能会刺激其他非受限供应商(nonrestrained supp1iers)的出口。为增加利润,这些不受限制的供应商会想方设法填补受限国家削减的出口,在未来不至于也招致出口配额限制的前提下力争使自己的出口量达到最大。例如,日本被美国选中作为限制的对象,19世纪50年代为纺织品,20世纪70年代为彩色电视机。为填补日本受限产生的缺额,其他国家运往美国的商品数量迅速增加。香港纺织品取代了大部分日本纺织品,而台湾和韩国的电视机则取代了日本电视机。 结合图6-5(b),让我们再次从2万美元的自由贸易价格和美国从日本进口6辆汽车开始分析。假定日本同意将其出口量削减至2个单位。然而,德国是一个非受限供应商,对于日本的出口削减,其做出的反应是向美国出口2辆汽车。此时,美国国内的汽车总供给量等于美国的产量加上日本的出口配额以及来自德国的非限制性出口。因此,在图6-5(b)中,美国的供给曲线从s1廷移至s茭心。。进口汽车数量从6台减至4台使得美国市场的均衡价格提高至2.5万美元。生产和消费的无效率引致的无谓福利损失等于面积(b+g)(5万美元),少于没有非限制性供给、只存在日本出1q配额的情况。假设日本实施出口限制计划,那么日本企业将会把汽车出口价格从2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从而获得相当于面积(c+d)(1万美元)的利润。面积(e+f)(1万美元)代表的是贸易的转移效应(trade-diversion effect),反映了2辆汽车的生产任务由世界上的低成本国家日本转移给高成本国家德国带来的无效率损失。由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所以这种贸易转移导致了世界福利的损失。因而,在出口配额政策下,美国总福利的减少额为面积(b+c+d+e+f+g)。 当出口配额削减的货运量部分被非限制性供给所抵消的时候,进口国总的无效率损失(无谓损失加上被国外生产者抢走的收入)会比没有非限制性出口的时候要少。在前面的例子中,这一减少额等于面积(i+j+k+1)(1.5万美元)。下一节将分析自愿出口配额对美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日本的汽车限制
1981年,随着国内汽车销量的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在美国议会中占据了上风,要求立法实施进口配额的呼声越来越高。主要受这一因素的影响,美国政府希望与日本协商达成一项自愿性限制合约。而日本接受这一协定显然是认为,自动限制汽车的出口量会避免议会中的保护主义势力采取更严厉的措施。
该限制方案要求日本在从1981年开始的三年内,对其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实施自愿性出口配额。第一年的货运量限制为168万辆,比1980年的出口量182万低7.7%。接下的两年汽车货运量的上限为168万辆加上1 981年美国国内汽车销量增量的1 6.5%。事后表明,美国汽车销量的下降使1982年和1983年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限制在了168万辆以内。1984年,由于本国的汽车产业仍然无力与日本竞争,美国又与日本达成了一项出口限制合约,规定当年日本企业出V1到美国的汽车数量不得超过185万辆。美国虽然在1984年取消了这一合约,但日本政府认为全面放开对美国的汽车出口并不是明智之举。自从出口协议终止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对其汽车生产商实施自己的出口配额。
出口协议的目的是要将美国消费者从日本的汽车展厅拉到美国展厅,以此帮助美国汽车生产商。国内销量上升后,美国汽车工人的工作机会也会增加。在美国汽车产业向小型、节能汽车倾斜、调整生产过程以提高成本竞争力的转型阶段,日本的出口配额能够助其一臂之力。该限制方案为美国汽车公司提供了一个暂时从国外竞争中解脱的机会,使得这些公司可以恢复盈利,减少失业。
并不是所有的日本汽车制造商都均等地受到出口配额的影响。通过要求日本汽车企业结成出口同业联盟共同对付美国消费者,配额使得一些大型有影响的汽车公司(丰田、尼桑和本田)得以提高在美销售的价格。为了从数量有限的汽车中获得更多的收入.日本公司还在运往美国的汽车中装上豪华的内部设施,更大的发动机和空调、高级立体声音响等舒适没备。产品的丰富性不仅帮助日本企业拓宽了对美国市场的控制,也提高了其汽车的品牌形象。结果是,大型日本生产商在美国获得了创记录的利润。
不过,包括Suzuki币1Hsuzu在内的日本小型汽车生产商并不欢迎出口配额。在日本政府颁布的限制方案F,每个公司的出口配额是以配额实施前三年其在美国的汽车销量为基础的。小企业声称配额使得它们不得不冻结在美国的经销网络和放弃新产品的投放计划。它们还指出,尼桑公司在出口限制前曾犯过大错,但却在配额的帮助下以牺牲日本汽车小企业的代价成为美国市场的支配厂商。表6.5列出了日本出口配额对美国福利影响的估计值。 国内含量条件
今天,汽车和飞机等许多产品已经实现了全球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内制造商采用国外外购(foreign sourcin9或outsourcing)的方式在国外购买原料或者完成装配作业。例如,通用
汽车的发动机来自于墨西哥的子公司,戴米勒.克莱斯勒从日本生产商那里购买球形接头,福特公司的汽缸头购自欧洲公司。企业使用国外外购是为了利用包括低资率在内的海外低成本优势、但这种做法却经常遭到国内工人的挑战。在这些工人看来,外购就是让廉价的国外劳动力抢走他们的作,即使能够保住饭碗,资也会因此面临下调的压力。
为限制外购的实行,工人们组织起来为国内含量条件(domestic content requirements)的使用四处游说。这种国内含量条件规定产品总价值巾必须存在国内生产的最低百分比。其作用是迫使在本国销售产品的国内和国外公司往生产这些产品的过程巾使用国内投入要素(工人)。这样,国内投入的需求将增长,价格相应提高。生产商通常反对国内含量条件,因为这些条件使得他们无法以更低的成本获得生产投入,从而导致产品价格上升,影响竞争力。 你的汽车有多少来自于国外
美国的轿车和轻型货车购买者知道他们的新车中,有多少部件来自美国,多少部件来自于国外吗?在1辆低于8,500磅重的轿车和货车.二,法律规定,含量标签必须告诉购买者,汽车的各个部分是哪聚制造的。含量的衡量标准是零部件的美元价格,而不是装配汽车的劳动力成本。对每条轿车生产线来说,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和国外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必须以平均数的形式列出来。生产商自由设计标签,可以包括标价和燃料效率,或者将它们分开。下面是一些2000年美国汽车展上所销售汽车的国内含量和国外含量的例子。这些数据由经销商那里的汽车标价收集得来。
图6-6说明了澳大利哑的汽车含量条件可能对福利造成的影响。假定D澳为澳大利亚对丰田汽车的需求曲线,s。表示出口到澳大利亚的丰田汽车的价格为2.4万美元。在自由贸易下,澳大利亚进口500辆丰田汽车。参与生产这些汽车的日本资源所有者获得了1200万美元的总收入,由面积(c+d)表示。
崮州首重采1千好双王广础本利1怕网征局,迷是田亍王广阁做坦础生广上转移到高成本国家。尽管含量条件有助于保持国内工作,但却给国内消费者的福利造成了损失。假设澳大利亚政府对汽车实行本国含量条件。这项政策会使丰田公司在澳大利亚建一生产汽车来取代以往的进口。假定新建工厂在汽车生产过程中使用日本的管理和澳大利亚的资源(劳动力和原料),澳大利亚的资源价格(工资)较高导致新建工厂的供给价格上升为3.3万美元,用s,表示。在含量条件下,澳大利亚消费者需要300辆汽车。因为生产转移到了澳大利哑,日本资源所有者失去了1200万美元的收入。澳大利亚资源所有者的收益为销售收入990万美元(面积a+c)减去付给日本管理者的工资及丰田在澳大利亚投资(工厂)的回报。
然而,澳大利亚资源所有者的收入却加重了该国消费者的成本负担。由于含量条件使丰田汽车的价格上升了9000美元,澳大利亚的消费者剩余减少,减少额等于面积 (a+b)(360万美元)。其中,面积b(90万美元)是澳大利亚福利的无谓损失,面积a(270万美元)是使用高价格的澳大利亚资源而放弃低价格的日本资源带来的消费者成本;这一数量代表的是福利从澳
大利亚消费者到资源所有者的再分配。与其他进口管制类似,含量条件致使国内消费者为国内生产者提供补贴。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于美国汽车工人失业增加,美国汽车工人协会(UAW)便给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保护以抵抗外国产汽车。为了维护其成员的利益,UAW坚持主张立法实施本国含量条件,以确保所有在美销售汽车的公司能够使用一部分美国产的零部件和装配线。1982年,美国议院的代表们通过了一项名为《汽车生产公平行为》的本国含量法案。建议的这一法案规定所有在美国市场销量超过107i辆的国内及国外汽车生产商都要达到本国含量条件的最低标准。例如,通用和福特面11'缶90%的最低含量条件(美国国内增加的价值占全部售价的百分比),而丰田则是71%。这项提案始终没有被美国参议院通过,也就没有成为美国贸易政策的一部分。不过,日本汽车生产者却受其压力纷纷在美国选址建厂。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样的生产点已不计其数。6.5 奉卜贝占 一国政府为改善本国企业的贸易地位有时会向国内生产者提供补贴。这类贸易措施是对本国的进口品或出口品生产者进行保护的一种间接形式。补贴为国内企业提供成本上的优势,使得它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于实际成本或利润考虑的价格出售产品。如果政府希望看到某些国内产业的扩张,就会提供补贴来鼓励其发展。政府补贴包括多种形式,如直接的现金支付、税收减免、保险安排和低息贷款等。表6-7列出了几个国家政府补贴的例子。
为便于讨论,我们将补贴分为两种:一是国内补贴(domestic subsidy),是有时提供给进口竞争产品生产者的补贴;二是出口补贴(export subsidy),即给予在海外销售的出口产品生产者的补贴。两种情况下,接受补贴的生产者都会把补贴看做是负向的税收:对于购买者支付的价格,政府非但不扣除,反而加上一定金额。生产者实际获得的净价格等于购买者支付的价格加上补贴。因此,在消费者的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接受补贴的生产者都会提供数量更多的商品。让我们用图6-7分析一下这两种补贴的效应。
政府向竞争产业的生产者提供补贴,导致国内生产增加和进日的减少。生产者获得的补贴收入被生产者剩余和高成本生产(保护效应)吸收。政府给予出日商补贴的结果是出口收入效应和贸易条件效应。 国内补贴
图6-7(a)说明的是向本国面临进口竞争的产业提供生产补贴对贸易和福利产生的影响。假定美国初始的钢材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分别为S羹。和D却,由此决定的市场均衡价格为每吨430美元。再假定,由于美国是一个小型的钢材购买者,其购买数量的变化不会对每吨400美元的世界钢材价格造成影响。在每吨400美元的自由贸易价格下,美国将消费14吨钢材,其中本国生产2吨,进口12吨。
假定美国政府为了使国内生产者免受部分国外竞争,对其生产的每吨钢材给予25美元的生产补贴。补贴带来的成本优势使美国的钢材供给曲线由S是。移至sm国内产量从200万吨扩张到700万吨,而进口则由12007万吨降至700万吨。这些变化代表补贴的贸易效应。 补贴也影响了美国的国民福利。由6-7(a)可知,补贴使得美国的钢铁产出上升到700Zi\"吨。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产量七,美国钢材生产者获得的净价格为425美元--消费者支付的价格(400美元)加上补贴(25美元)。对美Ii!1政府来说,保护本国钢材生产者支出的总成本等于补贴(25美元)乘以国内钢铁产量(700Zt屯),即1.75亿美元。
补贴的收益到哪里去了呢?其中的一部分以生产者剩余的形式再分配给了更有效率的美国钢材生产者,数额相当于图中的面积a(1.125(1美元)。保护效应也是补贴收益的一个去向。由于补贴,高成本的国内产品才能够在市场中卖出去。该效应的大小为图中的面积b(62507美元)。对于整个美国来讲,保护效应代表了福利的无谓损失。
为鼓励本国进口竞争产业的生产,政府可以对进口产品实施关税或配额。但是,关税和配额牺牲的国家福利要比同等的补贴大很多。与补贴不同,关税和配额除了允许低效率的本国生产存在之外,还会扭曲国内消费者的选择(导致国内对进¨产品的需求减少)。结果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贸易保护措施的消费效应,本国的消费者剩余不町避免地要遭受无谓损失。而这一福利损失在补贴中是不存在的。因此,补贴在保护国内生产者方面可以达到与同等的关税和配额相同的结果,但在国家福利上付出的成本更少。
然而,补贴并不是免费物品,因为它们必须由某人提供资金。补贴的直接成本是纳税人的资金负担,税收中必须拿出一部分支付这笔费用。而且,一个产业得到补贴时,通常还要接受政府在某些关键问题(比如工资和薪水水平)上开出的条件。从这一角度来分析,补贴可能不比其他的贸易政策更优越。 出口补贴
除了保护进口竞争产业之外,许多国家政府还运用补贴扩大出口量,如特别关税豁免和低息贷款。通过为国内生产者提供成本上的优势,这种补贴旨在降低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进而促进一个国家的出口。从补贴的出口产品国外价格低于国内价格这方面来讲,外国消费者比国内消费者得到更多的优惠。
出口补贴对国内经济产生的直接效应包括两个方面:贸易条件效应和出口收入效应(export。revenue effect)。因为补贴是为了降低本国出13产品的国外价格,所以对本国的贸易条件不利;但是出口产品价格下跌一般会刺激出口量。如果国外对出口产品的需求相对富有弹性,那么出口量上升的百分比会大于国外价格下降的百分比,本国的出I21收入将会增加。 图6-7(b)说明了在日本与美国的电视机贸易中应用出口补贴的例子。在自由贸易下,市场均衡点位于点,这时日本将按100美元的单位价格向美国出口100万-台电视机。
假定日本政府为了促进出口,给予出口商每台50美元的补贴。日本电视机的供给曲线由s。移至s¨,相应的市场均衡点为F点。因为出口的每台电视机的价格从100美元降到75美元,所以贸易条件变得对13本不利。13本的出口收入能否增加取决于美国购买者对降价的反应。如果出售给美国购买者的电视机数量上升的百分比足以弥补价格下降的百分比,那么日本的出口收入将会增加。图6-7(b)就是这种情况。出口价格的下降使得日本的出口收入由1亿美元升至1.125亿美元。
尽管出口补贴通过增加销量和就业为接受补贴的产业和工人带来收益,但是这些收益会被社会整体承担的成本所抵消。出一1国的消费者将因不利于他们的国际贸易条件而受到损失。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当出口价格下跌时,必须用更多数量的出口商品才能换得相同美元的进口商品。国内消费者还会发现,他们帮助出口品获得补贴,但自己购买这些补贴商品却要比国外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更高。而且,出口配额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要靠税收来筹措,国内消费者将发现他们变得更穷了。在上面的例子中,补贴对日本纳税者造成的总成本为7500万美元(50美元补贴乘以150万台电视机)。
出口补贴的一种类型是出口信贷补贴(export credit subsidy)。为了鼓励国内生产者出口,政府常常向国外消费者提供贷款。当私人银行不愿意向高风险的进口商提供信贷时,政府往往就会发放这种贷款。传统上,出口信贷的利率比私人银行类似的贷款利率要低一些。出口信贷补贴将国内纳税人的资金转移给了接受补贴的出口产业、国外消费者,或同时转移给两者。为了防止国家通过出口补贴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工业化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条例,规范出口信贷项目的利息率、条件和现付金额。 倾销
当一个国家希望保护本国的进口竞争产业免受国外竞争的冲击时,反倾销往往会被摆上H程。倾销(Dumping)是国际差别定价的一种形式。如果考虑到运输成本和关税之后,同一种商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低于国内的价格,就发生了倾销。在国外市场上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也被视为倾销。 倾销的类型
商业倾销就其性质来说,一般可分为偶发性、掠夺性和持续性三种。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使用场合。
当一个企业在国外市场上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处理过剩的存货时,就发生了偶发性倾销(sporadic dumping)(或灾难性倾销)。这种类型的倾销是外国生产者运气不佳或计划失误所导致的。未预见到的供需变化使得存货积压,继而导致了倾销。虽然偶发性倾销有利于进口国的消费者,但对进口国同类产品的生产者却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在短期中,他们的销售
量下降,并会发生亏损。当发生偶发性倾销时,政府可以征收暂时性关税来保护国内生产者,但由于这种倾销对国际贸易影响不大,所以政府往往不愿意实施关税保护。
掠夺性倾销(predatory dumping)是指为了排除国外的竞争对手,生产商暂时压低出口的价格,一旦成功取得垄断地位之后,该生产商又会利用他的市场支配力相应地提高价格。新的价格水平必须高到足以抵消无情杀价阶段蒙受的损失。可以推定,这个企业对自己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是非常自信的,认为能够在足够长的时间里独占市场,获得丰厚的经济利润。要想获得成功,掠夺性倾销必须是在大规模的,在亏本价上要有足够数量的产品供消费者购买。本国政府一般关注掠夺性定价的垄断目的,为了消除差别定价会用反倾销关税进行还击。虽然掠夺性倾销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经济学家还没有发现支持其存在的经验性汪据。 顾名思义,持续性倾销(persistent dumping)的存在是无限期的。生产商出于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持续地在国外市场以低于国内的价格销售产品。关于持续性倾销的基本原理将在下一节解释。 国际差别定价
一个国内销售商通过限制竞争获得了市场支配力,让我们就他的情况进行分析。假定该企业在高度竞争的国外市场上销售产品。这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要小于国外消费者,国内需求的弹性低于国外需求。对同一种产品,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在竞争不激烈且需求弹性较小的国内市场收取高价格,而为了应付竞争在国外市场实行低价格。这种国际差别定价将使企业受益。与无差别定价的情况相比,将一种产品的购买者区分为不同的群体,对每个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会增加企业的收入和利润。
图6-8描绘的是韩国钢铁公司(SKS)的供求状况。该公司分别向韩国(弹性较小的市场)和加拿大(弹性较大的市场)出售钢材,总的钢材市场由这两个子市场构成。假定D。。为韩国的钢材需求曲线,D。为加拿大的需求曲线,与之相应的边际收益曲线分别为MRsx和MR。。将两个子市场的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到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D。。+c。同样,MR。为市场的边际收益曲线。SKS公司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总成本曲线分别为MC矛IATC。
SKS公司生产和销售45吨钢材会使它的利润达到最大化,此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在这一产出水平上,平均总成本为300美元/吨,总成本为13500美元(300美元×45吨)。公司面临的问题是:45吨的总产量如何在两个子市场上分配,每个子市场的价格定为多少,销售到韩国和加拿大的钢材应当采取统一(单一)的价格,还是应该实行差别定价呢? 如果SKS公司是一个非价格歧视的销售商,它将以每吨500美元的统一价格将45吨钢材卖给韩国和加拿大的购买者,此价格是在MR=MC的产出水平上根据需求曲线D。。+。所能收取的最高价格。为了弄清每个子市场上应该销售多少吨钢材,在图6.8中价格等于500美元处画一条水平线。两个国家的需求曲线与该水平线的交点就是每个子市场的最佳产量。因
此,SKS公司以每吨500美元的价格向韩国出售35吨钢材,获得17500美元的总收益;按同一价格向加拿大出售10吨钢材,实现总收益5000美元。两个子市场的销售收入总计为22500美元。扣除总成本13500美元,SKS公司实现T9000美元的利润。
一个实行差别定价的企业通过使每个细分市场上的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而达到利润最大化,在需求弹性较低(竞争较弱)的市场,企业将制定高价;在弹性较高(竞争较强)的市场,企业制定低价。相对于没有倾销的情况,成功的倾销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入和利润。 虽然SKS公司作为一个非价格歧视销售商实现了利润,但它的利润并不是最优的。通过实行差别定价,这家公司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增加总收入,进而提高利润。达到这一点只需对需求弹性较小的韩国购买者收取高价格,而对需求弹性较大的加拿大购买者制定低价格。
作为采取差别定价的销售商,SKS公司仍然要面对如何在两个子市场上分配45吨钢材以及确定价格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公司遵循熟知的MR=Mc原则,使每个子市场的边际收益等于利润最大化产量上的边际成本。这一过程在图6-8中表示为从200美元处引一条水平线,在该点一1MC=MR。。每个子市场的最优价格和产量可以由该水平线与子市场MR曲线的交点得到。因此,SKS公司应以每吨700美元的价格向韩国出售25吨钢材,获得17500美元的总收入;以每吨400美元的价格向加拿大出售20吨钢材,得到收入8000美元。两个子市场的收入总计为25500美元,比不实行差别定价时多出3000美元。扣除总成本13500美元,公司实现了12000美元的利润,而单一价格下的利润仅为9000美元。因此差别定价使得SKS公司获得了更高的收入和利润。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司利用差别定价的能力,在两个市场收取不同的价格:韩国购买者为每吨700美元,加拿大购买者为每吨400美元。国际性的差别定价要想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为了确保在任何价格水平下两个子市场的需求曲线都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子市场的需求条件必须不同。例如,国内购买者的收入水平和偏好不同于国外购买者。第二, 企业必须能将两个子市场分开,防止产品从低价市场向高价市场的大规模转售。这是因为消费者的任何转售都会中和差别定价的效应,将缩小价格差别,最终使所有消费者支付的价格相等。由于高额的运输成本和政府贸易壁垒,从国际上二分割市场通常要比国内容易。 过剩生产能力
需求的降有时会使生产者产生闲置的生产能力是引起偶发性倾销或掠夺性倾销的另外一个原因。像日本这样对多数产业工人实行终身雇佣制的国家,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尤其突出。对许多日本企业来说,劳动力近似于固定成本,因为不管企业的生产、销售或利润如何,都必须向人支付薪水。迫于这种压力,管理部门会不遗余力地竞争市场份额,维持高产量来创造收入。
如果一个企业发现它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就会揣摩,使用这些生产能力以较低的价格满足出口订单要比闲置他们更划算。如果保持出口是必须的,企业就可能愿意在国外亏本销售。国内高价销售获得的利润可以补贴在国外市场上倾销的产品。 看一个收音机生产商的例子。假定:
(1)在给定的时期内,该生产商的生产能力为150台收音机;
(2)国内市场对收音机的需求无价格弹性,而国外需求是有弹性的。参照表6-8,假定这个收音机生产商对国内和国外消费者收取相同的价格(无倾销),每台300美元。在需求无弹性的国内市场,销售量为100台。而在需求具有弹性的国外市场,按现行价格一台收音机也卖不出去。该生产商的销售收入为30000美元,而变动成本加上管理成本总计也为30000美元。在没有进行倾销的情况下,该公司会发现自己有50台收音机的过剩生产力,而且国内市场的经营刚好处于盈亏平衡点上。
假定这个生产商决定以低于国内的价格在国外倾销收音机。只要能够收回所有的变动成本,任何有助于补偿管理费用的价格都会比在手中闲置工厂的生产能力实现更多的利润。根据表6-8所示,该企业在国内市场按300美元的价格可以卖出100台收音机。如果每台价格定为250美元,在国外还能够再卖出50台收音机。这样,42500美元的总销售收入不仅抵消了变动成本和间接成本,还实现J\"2500美元的利润。
在倾销情况下,尽管国外售价低于产品的总成本(总成本=40000美元/150=267美元),但企业仍然可以增加利润。生产能力面临过剩的企业因而会通过削减国外售价来刺激销售,调低后的价格可能刚好等于变动成本。当然,国内价格必须足够高,能够保证企业在这段倾销时期有利可图。 反倾销条例
尽管倾销会给进口国的消费者带来好处,政府却常常对它们认定的在本国市场倾销的外国商品征收严格的惩罚性关税。美国运用反倾销法阻止损害美国产业的差别定价和低于成本的销售行为。在美国法律制度下,当美国商业部确定一种国外商品正在以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1TFV)销售时,或者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确定1TFV进13对美国产业造成或有可能产生实质性危害(例如失业、销售量和利润的损失)时,就会征收反倾销税(antidumping duty)。在正常关税之外征收反倾销税是为了抵消差别定价或低于成本的销售带来的影响。 . 倾销幅度(margin of dumping)以国外市场价值超过美国价格的数量来计算。确定国外市场价值有两种途径。根据价格定义(price-based definition),外国公司在美国市场上出售商品的价格低于同一种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即为倾销。当无法获得这种商品的国内价格时(例如,生产这种商品仅仅是为了出口,并不在国内销售),可以参照第三方市场上该商品的价格。
如果不能使用价格定义,那么允许采用成本定义(cost-based definition)确定商品的国外市场价值。在这种方式下,商业部构造的国外市场价值等于下面四项之和: (1)商品的制造成本; (2)管理费用; (3)国内市场销售利润;
(4)商品运到美国的包装成本。管理费用不得低于制造成本的10%,利润至少等于制造成本与管理费用总和的8%。
反倾销的开端是向商业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同时提交诉讼。诉讼的提交人必须是某一进口竞争产业的内部成员(如一个企业或工会),内容包括倾销存在的证据,以及能够说明实际损害或有损害威胁的数据。
商业部首先要初步确定是否发生了倾销和估计倾销幅度。如果这个初步调查找到了倾销的证据,那么美国进13商必须立即对所有存在问题的进口产品支付特殊的关税(相当于估计的倾销幅度)。商业部然后在对倾销是否发生和倾销幅度的大小做出最后裁定。如果商业部认为没有发生倾销,先前征收的特殊关税将返还给美国进口商。否则,将由国际贸易委员会确定倾销是否已经导致了实质性损害。
如果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决倾销没有损害到面临进13竞争的企业,特殊关税也将返还给美国进口商。但是,一旦国际贸易委员会和商业部的裁决均支持倾销诉讼,则要根据商业部在最后审查中算出的倾销幅度等额征收一项永久性关税。 美国对中国苹果汁的反倾销
假设你在美国小镇上拥有并经营一·家苹果汁公司。多年来,你坚持着一个信条:用明智的眼光追随成本。你认为你的公司是最有效率的苹果汁生产商,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全世界。然而,不管你的经营多么有效率,价格多么公道,国外竞争者的价格却始终比你低。通过考察市场,你发现竞争者在美国收取的价格实际上远远低于其生产苹果汁的成本,而在本国市场的价格则高出成本很多。简而言之,由于少了一个市场,你的公司很难与这些外国企业竞争。
史密斯·科雷纳公司发现反倾销的胜利是虚幻的
尽管反倾销税的目的是保护国内生产者,防止进口产品的不公平竞争,但它们是非决定性武器。考虑史密斯'科雷纳有限公司的例子,该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几次赢得了反倾销税,但是却很少拿来炫耀。
史密斯'科雷纳公司的麻烦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它遇到f来自于日本兄弟工业有限公司的强烈竞争,因为兄弟公司将其产品便携式打印机涌入美国市场。对于史密斯.科雷纳公司的倾销控诉,1980年,美国政府对兄弟公司的便携式打印机实施49%的反倾销关税。不过,史密斯·科雷纳公司反倾销的胜利被证明是虚幻的,因为兄弟公司发现,反倾销法令只适用于不带存储和计算功能的打印机。通过生产的战略性改革,将微型计算机内存放入打印机,兄弟公司避开了关税。直到1990年,史密斯.科雷纳公司才通过向华盛顿的联邦法庭上诉将这个漏洞补上。这时,兄弟公司已经找到了长期躲避反倾销税的手段:把马来西亚和日本的零部件运到美国,再装配成便携式打印机。这样,这些打印机就不再是进口的了,因而20世纪80年代的关税就不适用了。
竞争又转移到另一种产品--个人语言处理机。自1990年起,史密斯·科雷纳公司指控兄弟公司其他日本制造商向美国倾销个人语言处理机。这项指控使美国政府于1991年对日本语言处理机实施了将近60%的进口关税。但这个胜利也是虚幻的,因为它只适用于日本生产的语言处理机;而日本公司却开始在美国装配它们的语言处理机。
尽管如此,史密斯+科雷纳公司起草了另一项指控,提议在美国贸易法中增加一条规定,以阻止外国公司利用进13零部件在美国装配的手段逃避反倾销税。但是这条规定假定进口零部件来自于国内(日本)厂家,所以并不包括在第三国生产的零部件。发现这个漏洞以后,兄弟公司声称其进13零部件来自于第三国,N币iN!倾销税不适用于该公司的语言处理机。总而言之,对史密斯·科雷纳公司来说,减轻外国倾销商品的压力是很困难的。 资料来源:
这就是美国几家苹果汁生产商面临的处境。它们宣称,美国产业正在受到来自中国的进V1苹果汁的冲击,因为这些苹果汁在美国市场上的售价较低。1999年,美国苹果汁产业提交了一份反倾销控诉,声称低价苹果汁的倾销伤害了国内生产商的利益,造成1.35亿美元的损失。
美国苹果汁产业的论据是,从1995~1999年苹果汁进口上升了1200%。进V1量从3000公吨上升到40000公吨,致使中国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从1%上升到18%。同一时期,美国进口商支付中国苹果汁的价格从7.65美元/力Ⅱ仑下降N3.57美元/Jju仑。随着中国苹果汁的大量流入,美国种植者加工苹果得到的价格下降j764%,仅为55美元/吨,而三年前却为153美元/吨。
中国向美国销售苹果汁正值中国苹果产量增加的时期。据估计,1999年中国共有400万亩苹果园。从此看来,苹果汁的倾销是导致美国苹果销售价格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低价格使美国许多小型的家庭苹果农场破产。苹果产业的代表主张征收反倾销税,以此来消除竞争起点的不平等,帮助国内的苹果种植者收回他们失去的市场。
美国商业部认同了美国苹果产业的控诉,裁定中国在美国销售的苹果汁价格低于生产成本52%。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也支持了这项裁决,认为中国苹果汁针对美国市场的倾销行为从经济上损害了美国苹果种植者的利益。因此,商业部对苹果汁征收52%的关税。原来成本为4美元/加仑的苹果汁在征收关税后价格上升到6.08美元,加仑。这一关税在五年内有效。随着关税的实施,中国苹果汁的进口下降幅度超过60%。对反倾销税收到的矫正中国不公平倾销的效果,美国苹果产业感到非常满意。 加拿大对华盛顿苹果生产商的反倾销
不仅国外生产商在美国倾销产品,美国企业有时也在国外倾销商品。1989年,主要种植于华盛顿的D日苹果在加拿大市场上倾销,损害了加拿1:4500多个商业苹果种植者的利益。为此,加拿大政府做出裁决:一箱42磅的华盛顿苹果在加拿大的售价不得低于11.87美元,即加拿大对常规储藏苹果估计的正常价值(类似于美国的\"公允价值,,概念)。为了确保总购买价格符合已确定的正常价值,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购买美国苹果的加拿大进口商必须向加拿大政府支付反倾销税。这一反倾销裁决的有效期为5年,从1989-1994年。 加拿大苹果种植者提交的诉讼声称,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种植苹果,苹果产量严重过剩。1987年和1988年,华盛顿的苹果收成创历史纪录,存货数量超过了存储能力。种植者为r销售苹果大幅度降低价格,导致TD日icious苹果在北美的价格一路狂跌。
当华盛顿的苹果种植者未能提供及时信息时,加拿大政府利用可获得的最好信息对一箱美国苹果的正常价值进行了估算。从表6-9可以看出,在1987-1988年这一种植年,一箱苹果的正常价值为11.87美元。同期美国对加拿大的出口价格是一箱9美元。基于对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的比较,加权平均的倾销幅度被确定为32.5%。
加拿大政府证实,流入到加拿大市场的低价华盛顿苹果取代了加拿大苹果,致使加拿大苹果种植商在1987.1988年的种植年份内每箱损失了1-6.4美元。为此,加拿大政府做出裁决,倾销的苹果损害了加拿大种植者,因此对华盛顿苹果征收反倾销税。 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
其他:非关税贸易壁垒由政府对进口产品实施的各种行为法规构成。尽管这些条款常常被很好地伪装起来,但它们仍是商业政策的重要来源。让我们讨论一下这j!三种壁垒:政府采购政策、社会管制和海上运输与货运条例。 政府采购政策
政府机构是商品和服务的大买主,对外国供应商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顾客。如果政府只从成本最低的供应商处购买商品和服务,贸易模式与竞争性市场中的贸易模式并不会有太大差
别。不过,大多数政府在采购原材料和产品时往往优先购买本国产品,而不是国外产品。公共部门的总购买中进口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私人部门已足以证明这一点。
政府通常以购买国货政策(buy-nationa1 po1icies)的形式为国内供应商提供优惠。美国政府通过明确的法律公开在购买决策中歧视外国供应商。虽然大多数其他政府并没有对国内供应商的优惠权正式立法,但却常常利用隐蔽性的行政法规和行为歧视外国供应商。例如,在竞标时,采用封闭的投标系统限制参与投标的企业数量,或者以某种方式公布政府合同,使外国供应商难以投标。
在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为了刺激国内就业通过了购买本国货法案(Buy American Act)。这项法案要求,如果美国供应商的价格不是过分高于国外竞争者,联邦机构应从他们那里购买原材料和产品。被定为国货的产品国产部件的含量不得低于50%,且必须在美国制造。同当前一样,美国民用机构的供应商有6%的优惠。这意味着,只要美国供应商的最低竞价高于国外竞争者的幅度不超过6%,就能得到政府合同。如果实力弱的国内投标商处于劳动力过剩的行业,优惠幅度将上升到1 2%,若是国防部购买的话,则将达虱J50%。不过,当美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质量差强人意的时候,这些优惠条件将作废。 照顾国内供应商、歧视低成本的国外供应商使购买国货政策成为自由贸易的一.种障碍。受到保护的国内供应商为他们低效率的生产方法找到了庇护所,支付的资源价格高于自由贸易的情况,导致政府项目成本攀升,整个国家的福利也以保护效应和消费效应的形式遭受到无谓的损失。
在采纳了1 979年东京回合多边谈判的决议后,美国取消了政府购买国货的限制。然而这项决议并没有被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运用到原材料和产品的采购中去。现在仍有30多个州设有购买国货的法律,范围从明确禁止购买外国产品到有利于美国产品的较为宽松的指导性政策。州一级购买国货法的倡导者常常认为,这种法律能够以就业的形式为地方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州这一层次上,外国报复的威胁也是微乎其微的。
采纳购买国货法的明尼苏达州为我们了解各州对国外竞争的态度提供了很好的例子。1978年,明尼苏达州交通部向当地的一家公司提供了一份价值3700万美元的桥梁部分修建合同。这一中标公司的竞价之所以能够远远低于紧随其后的竞争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第二期的投标中使用的是成本较低的日本钢材,而不是美国钢材。明尼苏达州的A口-C10估计这项采购决定将使明尼苏达州的钢材制造商损失大约75万美元的工资收入,而该收入的一部分要作为税收返还给州政府。为防止未来再度发生这种类似的损失,当地的工会对州政府不断施压。三个月后,明尼苏达州立法委员会以91票对33票通过了硬性的购买国货法案。 社会管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住调控社会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管制试图纠正经济中有关健康、安全和环境的各种非理想的负面效应。这些效应如果顺其自然,
往往会被市场忽略。社会管制一般针对特定的问题,比如环境质量,并影响着汽车、钢铁和化工等许多产业中的企业行为。 共同的平均燃料节约标准
虽然社会管制可以促进健康、安全和环境目标,但也可能成为国际贸易的障碍。让我们看看美国政府在汽车制造业中实施的燃料节约标准。
1975年制定的共同平均燃料节约标准(corporate average fu日 economy standards,CA口主)是美国能源保护政策的基础。该标准规定了所有制造商售出车辆的平均燃料效率,适用于在美国销售的所有客运交通工具。从1990年开始,cAF色对载客汽车的要求x媳:27.5英里耗费1加仑汽油。平均燃料效率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制造商将被处以罚金。在20世幺己80年代,CA口璨款不仅被用来促进能源节约,还用于保护美国汽车工人的就业机会。对于美国汽车制造商来说,最简单的提高汽车平均燃料效率的方式就是从他们在亚洲和欧洲的F公司进口体积更小、更节能的汽车。然而,这会降低原本已经衰退的汽车产业的就业。为此美国政府分别对国内和进口汽车制定单独的标准,要求通用、福特和戴姆勒一克莱斯勒等既在美国制造汽车、又出售进口汽车的公司在两类汽车上都满足CAF色的规定。这样,美国企业就不能将节约燃料的进口汽车和燃料效率低的国产汽车平均起来,以满足cAF色标准。通过对国产汽车和进口汽车分别计算,美国政府试图迫使国内企业不仅生产更节能的汽车,而且要在美国生产。总之,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政府管制有时为国外产品设置了有效的进口壁垒,从而加剧了国外竞争者的难度。 牛肉产品中的荷尔蒙
社会管制可能影响到牛肉的生产。欧盟禁止含有荷尔蒙的肉类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为加快家畜的生长速度,生产出迎合消费者低脂肪和低胆固醇的饮食偏好的瘦肉型家畜,家畜生产商普遍使用能够促进生长的荷尔蒙激素。然而,批评者认为,荷尔蒙会使肉类消费者患上癌症。
1989年,欧盟通过了一项禁令,禁止生产和进口使用过促进生长的荷尔蒙激素的牛肉制品。欧盟声称实施这项禁令是出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的需要。
近90%的肉类产品使用了荷尔蒙的美国生产商立即对这项禁令表示了抗议。在美国看来,以健康为由禁止牛肉进口是毫无科学根据的。这项禁令的真正目的是保护成本偏高的牛肉产业免受国外竞争的冲击。美国生产商指出,实施这项禁令时,欧洲生产商的牛肉严重过剩,加之储存牛肉的成本较高,对限制牛肉进口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依照美国的看法,欧盟所强调的健康问题只不过是为保护劣势产业所放的烟雾弹而已。
这项贸易争端最终提交给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见第7章)。WT0裁定欧盟对含荷尔蒙肉类的禁令是非法的,美国对欧盟的牛肉出口为此每年损失1.17亿美元。然而,欧盟以消费者
偏好为由拒绝取消禁令。因此,wT0授权美国征收足够高的关税,封杀价值1.17亿美元的欧洲出口商品。美国行使了它的权力,立即对一系列欧洲产品征收100%的关税,包括西红柿、羊乳干奶酪、芥茉、鹅肝、柑橘、面团、火腿及其他一些产品。美国的报复名单集中在丹麦、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出口产品上,这些国家曾是欧盟关于含有荷尔蒙牛肉禁令的最大支持者。通过对目标产品卓有成效地双倍加价,100%的关税迫使欧洲各国放开了牛肉产品的进口。 海上运输和货运管制
20世纪90年代,为日本港口服务的美国船运公司对高度管制的港口服务体制表示不满。他们声称日本装卸公司联盟(从船上卸货的公司)运用优先的咨询系统控制竞争,在本联盟内部分配港口工作,使船运公司降低成本的计划屡屡受挫。
令船运公司尤为不满的是,它们从到达时间到装卸工和仓库的选择上都要与日本装卸公司联盟进行谈判。由于日本装卸公司联盟控制着港口服务,所以外国运输商不能与单个的装卸公司谈判价格和时间。并且,美国运输商认为,日本政府通过拒绝批准新企业进入港口服务领域,以及支持国外运输商与日本装卸公司联盟谈判的制度,纵容了这些限制性行为。 一次东京港的午夜之行就足以说明美国船运公司的挫败。\"海地商业\"号刚刚靠岸,暗淡的灯光中码头一片宁静。凌晨1点的时候,灯亮了,起重机有活力地摆动,卡车开始卸F船上装载着美国产的纸碟、计算机和宠物食品的集装箱。然而,凌晨4点钟,灯光熄灭,:[作停止了。码头工人要到早8:30才会回来,而且白天还要休息3个多小时。船驶往奥克兰之前,有488个集装箱要搬,但已经卸下的只有169个。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午之后才能干完。但还好不是星期天,否则所有的港口都会关门。
然而,当\"海地商业\"号到达奥克兰的时候,美国码头工人会一天24/J,时装货卸货,不仅收取的费用不及日本的一半,花费的时间还要比日本少30%。轮船要想进入东京港,必须向日本装卸公司联盟弄清一切细节;而进入美国港口,只需通知港口当局和海岸保卫队就行了。在美国出口商看来,港口的这种不公平待遇也是一种贸易壁垒,因为它使得美国的出口商品在日本更加昂贵。
1997年,在美国政府命令海岸保卫队和海关禁止插有日本旗的轮船在美国港口卸货之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战争已经一触即发。美国政府要求外国船运公司可以与负责搬运它们船上货物的日本装卸公司直接谈判,从而给船运商们一个避开日本装卸公司联盟管制的途径。两国政府在协商之后,达成了一项日本港V1服务自由化的协议。与协议相回应,美国也取消了对日本轮船的禁令。 小结
1.在过去20年中随着进口关税的降,非关税贸易壁垒作为保护的一种方式逐渐受到重视。非关税贸易壁垒包括以几种方式: (a)进口配额; (b)有序销售协定; (c)国内含量条件; (d)补贴; (e)反倾销管制; (f)歧视性政府采购行为; (g)社会管制;
(h)海上运输和货运管制。
2.进口配额是政府对进口产品数量的限制。配额的实施可以全球(整个世界)为基础,也可有选择地(个别国家)进行。虽然配额的经济效应很多与关税相同,但更具有管制性。配额的收益效应一般根据国内进口商和国外出口商拥有的市场支配力程度在二者之间进行分配。如果政府想要获得收益效应,可以在竞争性市场上以竞价的方式将配额指标出售给出价最高的投标者。
3.税率配额是附加在一种进口产品上的双重关税。它允许有限的商品以较低的关税税率进口,而超过这个限制的进口产品则将面临较高的进口关税。税率配额产生的收益中,一部分作为关税收入进入国内政府的户头,剩F的部分则被生产者以意外利润的形式获得。 4.有序销售协定是贸易国之间经谈判得到的市场分享条约,通常涉及进口配额和出口配额。正常贸易协定的支持者认为,这种协定比单方面的关税和配额对国际贸易的破坏性更小。 5.因为出口配额由出口国政府(供给方限制)管理,所以它的收益效应倾向于被出口国的销售商获得。对进口国来说,配额的收益效应是除了保护效应和消费效应之外的另一种福利损失。
6.国内含量条件试图限制国外外购的做法,鼓励国内产业的发展。典型的做法是规定一种产品的价值中国内生产价值必须占有的最小百分比。地方性的含量保护导致高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较高,并以这种形式给国内经济带来福利损失。
7.政府补贴有时是对国内出口商和面临进口竞争的产业的一种保护形式,可以采取直接的现金补助、税收减让、低息贷款和特殊保险协议等形式。对面临进口竞争的生产商给予直接的生产补贴比等额的税收和配额在经济福利方面引起的损失更小。实施出口补贴会导致贸易条件效应和出口收入效应。
8.当一个企业在国外销售产品的价格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即被认为是国际性的倾销: (1)低于平均总成本;
(2)低于同一产品在国内的价格。倾销就性质而言分为偶发性、掠夺性和持续性三种。1词置的生产能力可能是倾销背后的原因。政府通常对他们认定的在本国倾销的国外产品处以严厉的罚金。
9.政府在安全和技术标准上的法规、条例及市场条约能够对世界贸易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思考题
1.在过去的20年里,作为保护措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逐渐受到重视。主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有哪些?
2.进口配额和关税在收益效应上有什么不同? 3.政府给国内生产者提供的补贴主要有那些类型?
4.自愿出口限制的含义是什么?它和其他的保护性壁垒有什么不同? 5.美国的反倾销法案应该考虑全部生产成本,还是边际成本? 6.进口关税和同等的进口配额哪一个是更具有限制性的贸易壁垒? 7.偶发性、持续性和掠夺性倾销的区别是什么?
8.补贴为面临进口竞争的生产者提供了与关税和配额同等程度的保护,但在国家福利方面损失更小。请解释其原因。
9.补贴不像关税那样产生税收收入,反而要耗费税收收入,因此不是保护国家经济的有效措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10.1980年,美国汽车产业建议对在美国出售的国外汽车实行进口配额。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收益和成本是什么?
11.为什么美国政府在1982年将进口酒己额作为援助提供给国内蔗糖生产商?
12.哪种措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更大的福利损失: (a)国内政府实行进口配额; (b)外国政府实行自愿性出口配额。
13.日本对出口到美国的汽车数量进行限制可能给美国带来什么影响? 14.为什么美国使用钢材的公司反对向销售到美国的外国钢材实施配额? 15.结合国际性倾销,区别以价格为基础和以成本为基础界定的国外市场价值。 16.表6-10为委内瑞拉对电视机的需求表和供给表。该国是个小国,不能影响电视机的世界价格。在图纸}二,画出委内瑞拉对电视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a.假定委内瑞拉每台进口电视机的价格是150美元。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委内瑞拉生产、消费和进口电视机的数量分别是多少?确定委内瑞拉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b.假定委内瑞拉实行进口配额,将进口电视机数量限制在300台。确定配额引起的价格上涨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计算配额的再分配效应、消费效应、保护效应和收益效应。假定作为买方的委内瑞拉进口公司组织起来,与具有竞争力的国外进口商讨价还价,那么配额给委内瑞拉造成的全部福利损失是多少?假如国外出口商组织成一个垄断性的卖者,配额给委内瑞拉造成的全部福利损失又是多少?
c.假定委内瑞拉不实施配额,而是对面临进口竞争的生产者给予每台电视机100美元的补贴。在你的图中,画出补贴后委内瑞拉生产者的供给曲线。补贴使价格上升到自由贸易水平之上了吗?确定在补贴下委内瑞拉生产、消费和进口电视机的数量。委内瑞拉政府补贴的总成本是多少?在这一数量下,转移到委内瑞拉生产者身上的生产者剩余是多少?
17.表6-11表示了厄瓜多尔对计算机的需求和供给表。厄瓜多尔是一个不能影响世界价格的小国。在图纸上,画出厄瓜多尔计算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a.假定香港和台湾能够分别以300美元/台;500美元,台的价格向厄瓜多尔提供计算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厄瓜多尔进口多少台计算机?从哪个地区进口?
b.假定厄瓜多尔和香港达成了一项自愿性出口协议,商定香港对出口实行配额,把出口到厄瓜多尔的计算机限制在40台。假定台湾没有借此向厄瓜多尔出V1计算机。确定配额使厄瓜多尔计算机价格升高的数量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量。确定配额的再分.配效应、消费效应和收益效应。因为出口配额由香港控制,所以其出口商将获得配额
的收益效应。确定配额给厄瓜多尔造成的所有福利损失。
C.再假定香港出口配额限制在向厄瓜多尔出口40台计算机,但是现在又假定台湾属非限制性出口国地区,它向厄瓜多尔出口20台计算机。因此,厄瓜多尔进口60台计算机。确定配额给厄瓜多尔造成的所有福利损失。
d.总的来说,当非管制供给的增加弥补了部分出口配额减少的供给时,与没有非管制性供给时相比较,进口国的福利损失是增大了还是减少了?以厄瓜多尔为例确定汶一数量。 18.图6-9表示的是巴西玩具公司(BTI)国际倾销的实例。图6-9(a)表不的是在英国B口面对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图6-9(b)显示的是在加拿大B口所面对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图6-9(C)是两个市场汇总后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以及B口的平均总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
a.在没有国际倾销的情况下,B口对英国和加拿大消费者实行统一的价格(忽略运输成本)。确定公司利润最大化时的产出量、价格和总利润。BTI在英国销售和在加拿大销售获得的利润分别为多少?
b.现假定B口实行国际倾销。确定其对英国购买者制定的价格和销量利润。同样确定B口对加拿大制定的价格和销售利润。国际倾销的实施会比统一价格战略产生更高的利润吗?如果是这样,这一利润是多少?
19.为什么把税率配额看做是对国内消费者利益和国内生产者利益的折中?税率配额与进口关税在收益效应上有哪些不同? 网络链接
1.国会对与美国发生正常贸易关系的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和贸易政策情况进行报道。想查看有关国家的背景资料,可把浏览器设置成http://www.state.gov/www/abou一state/business/
2.想了解一个国家国外贸易和关税的前景,可查看新西兰政府的外事和贸易站点。国外的贸易政策、双边关系、区域性关系以及贸易和投资情况可以在下面的浏览器里找到http://www.mft.govt.nz/for.htm1
3.服务于对外商业的加拿大贸易委员会部门和国家提供他们的市场报告和服务,搜索下面的浏览器:http://www.infoexport.gc.ca/menu-e.asp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