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下列字读音: 隶( 称(
) )
扳( 泯(
) )
(
谒( 耶(
)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
之,稍稍宾客其父( 明道中,从)( )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邑人奇)( ) 先人还家 (
)( )
三、翻译下列句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泯然众人矣。
四、下列句子中,对于仲永的才华,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
)
五、 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 “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 “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 埋下伏笔。
D. “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徽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六、 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七、 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 其
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
八、 《伤仲永》一文中,交代仲永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的句子是: 九、 对文中的“之” “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
于
环谒于邑人: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卒之为众人:
十、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1 邑人奇之: %1 宾客其父: %1 利其然: %1 伤仲永: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爱于人者不
1.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 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 “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 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答:“伤”是“哀伤”“感伤”之义。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文章以“伤仲 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 “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诗, 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能够真正成才。
4. 你怎样理解文中的“泯然众人矣” ?
答:“泯然众人矣” 一句点明结局,痛惜之意溢于言表,发人深省。再过七年以后,是方仲 永的第三个阶段,才能衰竭,成为了普通人
5. 作者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 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 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孙权劝学》 (一) 初 ,权谓 军中多务 涉猎 ,见 读书,自以为 与蒙论议
吕蒙曰:\"卿今当涂
。权曰:“孤岂欲卿治
往事 大有所益
耳 。”蒙乃
经为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 始就 学。及
才略
!但
孤?孤常 鲁肃过寻阳,
,非复
,大惊曰:“卿今者 “士别三日,即更 吴下阿蒙!”蒙曰:
晚乎! ”蒙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一、 在横线上写出加点字的解释。 二、 翻译下列语句。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 之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 卿今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解释意思后造句。
成语:(
)
(
(二)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望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 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中年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 哉!” 炳烛:点亮蜡烛。 昧:暗。 行:一样,相同。
1. 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词。 (1) (2) (1) (2)
平公曰:“善哉!(
)
)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2. 翻译下列句子。
孤岂欲望卿治经为博士邪!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 译文: 译文:
3. 鲁肃为什么要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成好朋友? 答:
4. 吕蒙是怎样成为一个有才略的人的? 答:
5. 从横线上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人生学习的最好时期是什么,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
6. 这两个文段都是劝人学习的,从劝人的方法看,孙权和师旷有什么不同? 答:
《口技》练习题 一、填空:
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
文的作者是 朝的
二、给划线的字注音:
2. 吃语( )5.几欲先走(
)3.鼻句声(
)6、絮絮(
1.中间(
4.曳屋许许声(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施八尺屏障( )
)(
)
I、 京中有善口技者( 3、会宾客大宴( 5、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7、妇抚儿乳( )
9、絮絮不止( II、 夫鼻句声起( ) 1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
4、满坐寂然(
)6、其夫吃语( 8、妇拍而呜之( ) 10、众妙毕备(
)
)
)( )(
) )
) )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2、宾客意少舒(
)
) )
14、曳屋许许声( 16、不能名其一处(
18、两股战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3、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4、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5、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 宾客意稍舒,稍稍正坐。
7、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五、写出下列各词的古今义
1、 但:古义一一 2、 虽:古义—— 3、 走:古义——
今义一一 今义—— 今义——
六、归纳一词多义
1、坐:满坐寂然一众宾团坐一
2、 一: 一桌一椅 --- 3、 妙:众妙毕备—— 4、 指:手有百指一一 5、 乳:妇抚儿乳 ----
一时齐发 ---- 以为妙绝—— 指其一端一一 儿含乳啼 ----
七、 选择恰当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既而 俄而 少顷 一时 未几)
1、 ( 2、 ( (
) _________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儿醒,大啼。 )齐发,众妙毕备。
) 夫鼻句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3、 当是时,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4、 ( 5、 (
八、 回答下列问题
1、 \"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的作用是什么? 答:
2、 第一自然段中列举了四个“一”的作用是什么?最后自然段再次出现四个“一\"的作用 是什么? 答:
第二自然段写口技表演的顺序是
4、第二自然段描述听众反应的句子是
,这些描叙的作用是
九、你还能列举出两种中国民间艺术吗?并做简单介绍。 答:
《短文两篇》练习题 一、填空: 《夸父逐日》选自《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两小儿辩日》选
2.沧沧凉凉(
1.盘盂( )
三、解释下列画线的词。并翻译文章。
夸父与日逐走( 北( 译文: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 )河 渭;河,渭不足,
)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
)饮大泽。未至( ),道(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 )车盖,
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此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四、翻译下列划线的词语。
( 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及其()日中如探汤
)。
)。问其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孔子不能决( )也。 五:翻译句子:
)出时去一儿曰:“我以()日始)人近,而日中()时远)汝()多知( )两小儿笑曰:“孰( )为(
1.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2.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 孰为汝多知乎?
六: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你觉得这篇神话的主题是什么?
七:这篇神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八:“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通常比喻
九:《两小儿辩日》对你有什么启发? “孔子不能决”说明什么?
十.课外文言文阅读: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 去。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 敢轻吾射!”公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②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 解释加点的词。 ①释担而立②无他
③尔安敢轻吾射④笑而遣之 ⑤⑥
2. 根据提示填空。
(1) 和\"以此自矜”形成鲜明对照的语句是\" (2) 第二段连用两个反问句写出了,照应了上文的“ (3) 表现康肃盛气凌人的句子是,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4)出自文中的成语有。 3.
说说“康肃遣而笑之”中“笑”的表达作用。
4. 故事阐明了什么道理?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5. 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狼》练习卷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缀(
)行屠大窘(
)苫(
)蔽眈(
)眈黠(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的含义。 一狼径去( )屠暴起( 缀行甚远(
自后断其股蔽成丘(
)目似瞑()
狼亦黠矣
( 眈眈相向( 3、全文叙事部分按其情节可分为..
4、比较下列加点词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1)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
)
(2)
后受其敌(
恐前) 屠乃
狼不敢前( 乃悟前狼(
) )
(3) 奔倚其下(
5、选出下面翻译正确的一项(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
)
A. 其一犬坐于前一一其中一只狗蹲坐在前面。
B.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一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他九 C. 屠自后断其股一一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屁股。 D. 盖以诱敌 - 大概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6、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议论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 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 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7、 从故事情节发展看,选段是故事的 和-主要写的是 o (用四个字概括)
8、 用“/”为下面这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其一犬坐于前
9、下列句中“其”字指代对象相同的是( A.恐前后受其敌 C.屠乃奔倚其下 E.场主积薪其中
10、说说下列句中“之”的含义和用法 %1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1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1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
)和( )。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也
D.屠自后断其股
)
)
)
)
n、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 一狼洞其中(打洞) B.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C. 恐前后受其敌(敌人) D. 一狼径去(离开)
12、根据狼的故事,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
)
A. “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 退让
B. \"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中的“持”字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让的情况下做出了与敌斗 争的果断抉择。
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刻画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 D.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乃”字表明了屠户对狼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 13、 文段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表现屠户警觉的 句子是 o
14、 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能力迁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狼(第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 令不可去。顾(但)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 hi猪) 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 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户能作此谋?
15、 选出与“以吹豕之法吹之” 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句( A.
C.臣是以无请也
以刀劈狼首
)
B.遂负之以归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顾无计可以死之(
令不可去( 遂负之以归(
16、 做个小翻译,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 (2)
(3) (4) (5)
)(
惟有小刀不盈寸( )(
)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
)(
)
)(
《木兰诗》练习 第一部分
1. 《木兰诗》选自宋代编的一书。这首诗是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
)燕山(
)胡骑(
)辔头(
)
3. 按要求填写:
⑴表现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 ⑵夸张地描写木兰的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⑶写木兰辞官不就,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的句子是。 ⑷成语“扑朔迷离”出处的两个句子是。
4.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赴:)
⑵万里赴戎机 (郭:) ⑶出郭相扶将 (策:) ⑷策勋十二转 (著:) ⑸著我旧时裳 ⑹关山度若飞
(度:
5. 指出下列
⑵流水鸣溅溅()
⑴唧唧复唧唧()
⑷磨刀霍霍向猪羊
叠音词指代的声音:
6.全诗详略得⑶胡骑鸣啾啾() 排比句: 对偶句:
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
7. 从文中找出排比句和对偶句各一组:
8. 下面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准确( )
A、 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 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 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且反映出他们对和平劳动 生活的向往。
D、 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 议。 9. 译句: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0.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11. 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12.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 ,意思是
13.
了叹息声,表现了木兰愁闷之深。
对诗的开头四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几句诗用“不闻……惟闻……”相对比的句子,写木兰在织布时不自觉地停下了工作, 发出B、 “唧唧”是叹息的声音。“唧唧复唧唧”表现木兰在连续地叹息。诗歌一开始这样写,给 读者留下了悬念,吸引读者。
C、 诗的开头反复表现木兰的愁闷心情,表现木兰面对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但她最终 下定决心替父从军,更有利于塑造巾帼英雄的形象。
D、 “木兰当户织”一句,通过木兰织布选择的地点表现她心情的郁闷,她正是借对着门织 布来观赏外面的景象来排解心中的郁闷。
第二部分: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 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情,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 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 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 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②开 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 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4. 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15. 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写出了。 16. 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17. 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8. 19.
第四段主要写什么?为什么略写?
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0. 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她的要求是什么?
21. 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22. 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23. 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1.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这一人物形象,具有 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2.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邓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想 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 福的精神。3.本题可以多角度进行思维。可认为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亦可认为事 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4.本题也可以多角度回答。或认为知识无穷尽, 即使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或认为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实事求是,决不''强不知以为 知”。
i.l.zhi “知”通“智”,聪明。2.距离;到某地方。热水;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3.日初 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4.略。5.小儿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 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小儿乙: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 日中如探汤。6.略。 %1. 言之有理即可。 %1.
1.形状、红、淹死、称为2.写少女变鸟决心填海的故事。3.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 奋斗
的结束。4.人死化鸟,只是一种幻想,但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死而不屈的精神,却永远 激励后人。
5.“誓鸟”表现其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冤禽”表现其死十分冤屈,令 人同情;“志鸟”,是说它志向宏伟,意志坚强。
3. 文中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是如何解释的(用原文回答)?
4. 你如何看待文中对两种自然现象的解释?谈谈你的看法。
5. (1) (2) (3)
你从共工氏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1)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 文学
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 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 “地不满东南” 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 败的
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 气势。
4.拓展延伸
讨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4. 小结 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 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