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卷23期 王秋霞等基于GIS的舍肥市近5O年来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1)搜集航片。航片拍摄时间为1978、1985、1991、1994、 2000、2004年,拍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与我国经济发展特色 所求得的斜率的2倍即该斑块的分维数。当边界分维数接 近1时,说明该类斑块的形状接近正方形,边界分维数越高, 说明该类斑块的形状越复杂 。 (4)多样性指数日。 H=一∑P lnP 相符,有时代的代表性。 (2)扫描数字化。对航片的负片进行扫描,实现空间数 据的录入。因为绝大部分航片所用相机是感光型,非数码相 机,要完成机助制图,必须通过扫描输入。 式中,P 为城市中各类型土地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比例;i 为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数量。 多样性指数的高低可以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均衡 程度。日值越大,表明不同职能的土地利用类型数越多,各职 能类型的面积相差越小,土地分布越均衡。当城市各用地类 型的面积相等时, 值达到最大,则表明城市土地利用达到 最大均衡状态。 (3)投影纠正。对图形进行正射纠正。在航拍过程中, 采用中心投影拍摄,即对拍摄范围的中心点正视,而对以中 心点为圆心的其他区域斜视。为消除该误差,需把中心投影 变为垂直投影。所用软件为VIRTUOZO。 (4)影像拼接。航空拍摄以多条航带进行,拍摄过程有 重叠区域。对投影纠正后的影像进行拼接,生成一定比例尺 的数字航空影像。 (5)均衡度指数E。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不同的城市或同一 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可能有不同的土地类型数,土地利用结构 的多样性指数日往往缺乏可比性 ,由此将实际多样性指数 日与最大 之比作为城市土地利用构成的均衡度(E),即: (5)图像处理。利用PHOTOSHOP对图像各类型实际颜 色信息增强拉伸,使各类型更容易识别。 (6)信息提取。比对各时期的航空影像图、同期规划图 以及统计年鉴,建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判读标志。在 ARCVIEW界面下,通过人机交互解译,提供不同类型的面 积,生成合肥市城市景观栅格图像。 (7)栅格图像矢量化。对栅格图像矢量化,进行拓扑运 算,建立拓扑关系。 E:一 p lnP/lnⅣ E越大,城市土地利用的均质性就越强。 2结果与分析 2.1合肥市不同时期的城市景观格局分布 由图2可知城 市景观格局的演变,1978~1991年合肥市城区景观格局呈明 显的“三叶草形”或“风扇形”,这种城市布局当时成为全国 (8)类型数据库建立。通过对所绘制的斑块图检查确证 无误后,每一斑块都被赋予所需要素,如周长、面积、类型、颜 城市典范,单从生态环境角度来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景观 格局,因为在每个“扇页”留有的较大空隙,可以增加城市内 部与周边环境的能量、物质交换,有利于城市污染物的扩散, 色等,分类型建立数据库。 1.2.2景观指数选取。景观格局数量研究主要采用景观指 数分析。景观指数是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 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定量指标 J。该研究选 用斑块类型的边界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分维数 和均衡度等景观指数对城市景观格局进行分析。 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发生频率。1991年以后,城市范围不 断扩大,逐渐覆盖了“扇页”问的空隙地带,尤其至2004年, 合肥城区景观格局看起来像一片倾斜摆放的带“叶柄”的 “桑树叶”。 2.2合肥市土地利用构成由表l可知,1978~2004年合 (1)边界密度P。景观类型的边界密度(P,)是指景观类 型周长与类型面积的比例,是一个景观类型单位面积所拥有 的周长的度量。单位面积上的周长值越大,景观类型被边界 割裂的程度越高;反之,景观类型保存完好、连通性高。因 此,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 各个景观类型在整个景观中的边界密度(P,)是指景观 类型周长与景观总面积的比例,给出了景观单位面积上拥有 多少某一类型的周长。这个指标给出了一个类型的周长在 整个景观中的平均分布比例,揭示出一个景观类型的斑块边 界对整个景观的影响程度。 肥市各用地类型中居住用地面积比例增长幅度较大,其余各 类型均呈波动性小幅降低。其中居住、绿化面积比例等量化 指标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合肥市城区居住面积比例总体 上呈上升趋势,其中1994年前增长缓慢,1994年后增长幅度 较明显。与此同时,城区绿化面积比例呈缓慢下降趋势,其 中最低点对应年份为1994年,表明城市存在一定的人地矛 盾,居住用地与绿化用地发展不太协调;从绿地覆盖率角度 来说,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仍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3合肥市景观多样性和均衡度 由表2可知,合肥市 1978~2004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趋势为明显的“A”形,日最 大对应的年份是1991年,即1978~1991年呈不断上升趋势, 到1991年达到最大;之后,日一直呈 降趋势,直至2000年, 日值为整个研究阶段的最低值;而2000~2004年又有较微 小的上升态势,基本趋于平稳。分阶段来说,城区土地利用 结构的多样性口从1978年的1.904增长到1991年的2.075, 年增长幅度达到1.22%,而1991~2000年,多样性指数日从 2.075下降到1.898,年递减率达到1.77%,高于前期的增长 (2)景观形状指数 。景观中所有斑块边界的总长度 除以景观面积的平方根,再乘以正方形校正常数。公式: LSI=0.25P /A 。 当景观斑块面积为正方形时, ,=1;当景观中斑块形 状越不规则或偏离正方形时,该指数值越大。 (3)分维数 。景观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可以用它的 分维数来度量。分维数可由下式求得: P:kA} 式中,P为斑块的周长;A为斑块的面积; 为分维数; 为 常数。 率1.22%。表明在合肥城市发展进程中,1991年前均衡度 呈上升状态,且增加较快,即均衡化程度较高,用地结构较合 理;而在1991~2000年,均衡化程度下降,用地结构较合肥市 对同类斑块的周长和面积经对数处理后,进行线性回归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安徽农业科学 2008芷 图2 1978—2004年合肥市城市景观格局分布 Fig.2 Distribution of urban landscape pattern in Hefei City from 1978 to 2004 . 表1 1978—2004年合肥市土地利用构成变化情况 Table 1 Changes of land use composiiton in Hefefi City from 1978 to 2004 % 发展前期不合理;到2000年以后,则趋于稳定。至2004年, 水体,均呈紧凑的几何形态,“周长/面积”的比值较小 。 合肥市土地利用的均衡度0.867,较1991年有很大的下降, 城市绿地是城市景观要素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 但与国内其他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均衡度平均值(E= 成部分,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环境方面起着其他基础 0.875)相比,仍较接近 。 设施无法代替的作用。与自然界植被相比较,城市中的绿地 表2 1978-2004年合肥市景观类型多样性和均衡度的变化情况 和水体的调节作用并不限于其边界范围之内,更趋于对周边 Table 2 Changes of the diversity and equilibrium degree of lnad・ 的辐射影响。有研究表明,生态源地的几何形态越复杂,伸 scapeinHefei Cityfrom1978 to 2004 展幅度越大,其对环境的贡献作用就越大 。而合肥市与人 类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绿地多呈团状紧凑几何形态分 布,边界密度较低,故对绿地周边环境的生态贡献作用相对 较小。 2.5合肥市景观形状指数由表3可知,各土地类型的形 状指数排序与边界密度基本一致。从时间演化上来看,1978 ~2004年,所有用地类型除水体在2000~2004年有回落外, 其余类型形状指数基本呈增长趋势,其中,交通用地各时期 2.4合肥市景观类型边界密度由图3可知,P,和P 所显 增长幅度均较大;其余用地类型在1978~1991年近20多年 示的趋势一致。1978~2004年,类型斑块周长/面积比值逐 总体呈平缓过渡状态,从1991年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年上涨;其中各土地类型的边界密度排序为:交通用地>居 2.6合肥市景观水平平均分维数调查结果表明,合肥市 住用地>水体>市政用地>工业用地>绿地>科教用地> 1978、1985、1991、1994、2000、2004年景观平均分维数分别为: 仓储用地>特殊用地。作为信息、能量流通频次最大的土地 1.477、1.921、1.831、2.184、1.991、1.907(图4)。由图4可 利用类型之一,交通用地的边界密度无疑是最大的。合肥市 知,合肥城市景观水平平均分维数1978~2004年波动很小, 居住用地的边界密度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市区内居住用地分 其中1994年的分维数最大,2O00年后稍有回落,基本呈平稳 布相对较分散,未形成大面积的居住聚集区。水体边界密度 过渡状态,表明在50年内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分维数变化不 多居于第3,主要原因是市区内有一条狭长带状的环状护城 明显,该趋势与合肥市城市景观格局演变过程有关。合肥市 河水体,同时有若干外延水渠;但相对于居住用地和交通用 土地利用格局起初基本以“三叶草”形态为主结构,后在保持 地来说,水体的边界密度又较低,主要为市区西北部分布有 基本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叶片间少量填充逐步演化形成小 董铺和大房郢2大水库,除此之外还有市区各处分散的景观 “桑叶形”,再外延扩展形成大片“桑叶形”,在一定程度上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6卷23期 王秋霞等基于GIS的合肥市近50年来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m一旺m旺 m旺m 一—-.卜gIs口罂Ip一皇譬蛊 桀 2004皋 2 & 琶 ≤ n 008 茂 ’巨& 醛邕 ’雹罂 n 006 = n 004 n 0位 O 1 2 3 4 5 6 7 8 9 注:左为P 值,右为P 值。1~9依次对应表1中9种土地构成。 Note:The left is Pl value;right is P2 value.1-9 ale 9 kinds of land compositions in table 1 图3合肥市景观类型的边界密度pl和p2 Fig.3 Edge density Pland p2 of landscape pattern in Hefei City 表3 1978 ̄2O04年合肥市景观形状指数 Table 3 The LSIindicesinHefeifrom1978to 20o4 低了与外界的能量物质交换,可能增加城市“热岛效应”。 (4)1978~2004年,边界密度P。和P:逐年上涨;其中各 土地类型的边界密度排序为:交通用地>居住用地>水体> 市政用地>工业用地>绿地>科教用地>仓储用地>特殊 用地。城市绿地多呈团状紧凑几何形态分布,边界密度较 低,故对绿地周边环境的生态贡献作用相对较小。 (5)各土地类型的形状指数排序从时间演化上来看, 1978~2004年,所有用地类型除水体在2000~2OO4年有回 落外,其余类型形状指数基本呈增长趋势,其中,交通用地各 时期增长幅度均较大;其余用地类型在1978~1991年近20 多年总体呈平缓过渡状态,1991年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6)合肥城市景观水平平均分维数1978~2004年波动 图4 1978—2004年合肥市城市景观分维数变化 Fig.4 The fraetal dimension changes in Hefei City from 1978 to2O04 很小,其中1994年的分维数最大,2000年后稍有回落,基本 呈平稳过渡状态,表明在50年内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分维数 变化不明显,该趋势与合肥市城市景观格局演变过程有关。 参考文献 [1]丁圣彦,张明亮.1988—2002年开封市景观动态变化[J].地理研究, 20O5,23(1):28—37. 3结论 (1)从景观尺度来看,合肥市城市布局由初期的“风扇 形”或“三叶草形”发展为目前的“桑叶形”,在一定程度上降 低了与外界的能量物质交换,可能增加城市“热岛效应”。 (2)在合肥城市发展进程中,1991年前均衡度呈上升状 态,且增加较快,即均衡化程度较高,用地结构较合理;而在 [2]高峻,宋永昌.基于遥感和GIS的城乡交错带景观变化研究[J]、生态 学报,2003,23(4):805—8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 标准,GBJ137-90[S]、北京:中国中国计划出版社,1991、 [4]张金屯.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5]肖笃宁、景明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6]赵晶,徐建华,梅安新,等、上海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演变的信息熵 与分维分析[J].地理研究,2O04,23(2):137—145、 [7]陈彦光,刘明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熵值定律[J]、人文地理,2001,16 (4):20~24. 1991~2000年,均衡化程度下降,用地结构较合肥市发展前 期不合理;直至2000年以后趋于稳定。 (3)合肥市城区居住面积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城区 绿化面积比例呈缓慢下降趋势。由此可知,城市存在一定的 人地矛盾,居住用地与绿化用地发展不太协调;从绿地覆盖 [8]刘洪杰,苏建忠,李文翎.城市景观的类型及其环境生态效能的评价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oo3(3):126—130. [9]刘洪杰.城市生态用地空间效能及其作用模式的理论分析[J].经济地 理,1998,18(5):99—102. 率角度来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仍没有较大幅度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