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重点知识梳理

来源:二三娱乐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重点知识梳理

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填空:

1、人类是由______进化而来的。在这一过程中,______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

2、_______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3、________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4、元谋人的发现地点是_______,距今约______年。北京人的发现地点是__________,距今约_________年。山顶洞人的发现地点是__________,距今约_________年。

5、生产工具方面,元谋人会制造工具;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6、用火方面,元谋人知道使用火;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

7、1929年,_______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8、_______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9、使用__________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

1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概述: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 ____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是我们的祖先为 ________作出的重要贡献。 2.发展:随着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____种植、____ 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____ 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3.距今年代:约 ____年。 4.生活地域: ____流域。

5.居住情况:房屋主要是 ____建筑。

6.生产状况:主要农作物是____ ,农业工具以 ____最为典型。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7.距今年代:约 ____年。 8.生活地域: ____流域。

9.居住情况:主要是 ____式圆形房屋。

10.生产状况:主要种植 ,饲养 和狗等家畜,会狩猎捕鱼。

11.生活状况:生活用具主要是 ,最具特色的为 。还会简单的纺织、

2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时间:距今约 年。 2.地点:

3.战争:(1)阪泉之战: 联合一些部落,在 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失败,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2)涿鹿之战: 部落与东方的 部落在 激战。最终打败蚩尤,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4.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 ,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 ,海内外的华人也以“ ”自称。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传说炎帝教民 ,制作 ,种植 和 ;还制作 ,

发明 ,会 ,教人们 。传说炎帝还会制作乐器 ,并具有最早的 和 知识。

相传,黄帝建造 ,制作 ,挖掘 ,制造 ,会 ,并发明了 和 。相传在黄帝时期, 创造文字, 制作音律, 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 擅长纺织,并会 。 三、尧舜禹的“禅让”

1、为抵御共同的灾难,三个部落( 、 、 )走向了联盟, 、 、 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2) 当时实行

(3)_____鼓励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

(4)舜:制定________,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5)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消除了水患,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被尊称为“________”

3

,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1.人物:①夏朝第二代国王是_________。

②_______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

③商朝建立者是________,他任用有才干的_______等人做大臣。 ④商最后一个国王是_________,是有名的暴君。

⑤周国君________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人_________等,国力逐渐强

大。

⑥商朝灭亡,________建立周朝。 ⑦商朝迁都的国王是__________。

2.地点: ①夏朝统治中心地区,在今________和________一带。相传,把都城建在_______

②夏朝衰败时,_________的商国强大起来。后来商王将都城迁到

_________。

③西边_________流域的周国发展起来,与商在________大战,商纣王逃到________自焚而死。西周建立,定都_________。

3.时间: ①约公元前______年,商朝建立。②商、周牧野大战发生在公元前_______年。③公元前________年,西周灭亡。

分封制 对象 和 管理土地人口,建立诸侯国,再次分封 项目 目的 内容 稳定 ,巩固疆土 项目 标准 内容 血缘与功劳 内容 土地和人口 权力 义务 随从作战,拱卫王室,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等级序列 天子- - - 评价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 ,扩大了 ,确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4

诸侯具有较大的 ,最终导致分封制的崩溃。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种类功用:__ _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 、

及 等方面,功能也由 等发展到 ,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_____ __ __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掌握了 、 、 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______ _____”

3. 、 是青铜器的主要代表。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是刻写在__ ___和牛、羊等 上的文字,是清朝人 首次发现的。

2.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使用___ __、 、 、 、 等多种造字方法。

5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______ _____,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的发展

1.春秋后期, _____ 和 ____ 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 ___ 、煮盐业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二)王室的衰微

2.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 _____ ,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使 ______ 分封制逐步瓦解。

3.周平王东迁后, ____ 的统治力大减,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不再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 ______ 。 (三)诸侯争霸

4.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强大的诸侯以“ ”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___ 、晋文公、 _______ 、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______ 也先后北上争霸。

5.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 、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 _________ 。

6

第7课 战国时期的变化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________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________取代。 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_______________”。 2.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著名的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__________等。

4.战争结果: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________、秦 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________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 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5.背景:战国时期,________和________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 高,________阶级的势力增强。 6.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7.时间:公元前________年,秦孝公任用________主持变法。 8.具体内容:

(1)政治上:确立__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 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上:废除________,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免除徭役;

(3)军事上:奖励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9.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________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 国,为以后________奠定了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0.修建:蜀郡郡守__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________。 11.作用:发挥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

7

沃野,被称为“__________”。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老子

1.学派: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__________;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__________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_”。他的学说集中在《________》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政治方面:核心思想是“________”,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_______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________,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都会稳定。 2.教育方面:创办________,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_________”,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________教育和__________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文化方面: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________和________作出了巨大贡献。

4.影响:孔子不仅是古代的__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________》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1.背景:_______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________”。

战国代表思想家

思想家 墨子 创始人 儒家的 孟子 代表 战争。 家;提倡节俭。 主张实行“________”;“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________的地位 墨家学派的 思想主张 主张“________”“________”,要求人民互爱互利;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 8

荀子 庄子 韩非 道家的代表 法家的代表 主张实行“________”,明确尊卑等级 强调治国要________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强调________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________专制统治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1.背景:

(1)社会因素: 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政治因素: 国经过 ,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 的条件。

2.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攻灭六国的顺序是: 、赵、魏、楚、燕、 。 3.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1)时间:公元 年(定都咸阳)。 (2)建立者: (嬴政)。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政治措施) 1.开创:秦朝创立了 的 制度。 2.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总揽全国的一切 。中央政权机构由 (行政)、 (军事) 和 (监察)统领。

3.地方:废除 制,建立 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经济:统一 (在全国统一以 作为标准货币);统一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2.文化:统一 (把 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后来流行隶书)。 3.军事:修筑 (西起 ,东到 ,防御 进攻)。

9

四、疆域

东至 ,西到 ,北至 一带,南达 ,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1.秦始皇

(1)赋税沉重:迫使农民将________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2)徭役和____ 繁重: 秦始皇为修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刑罚极其残酷。刑罚________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而且还有族诛和连坐。

(4).秦____ :更加残暴,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恣意挥霍,穷奢极欲。

二、陈胜、吴广起义 3.陈胜、吴广起义

二、陈胜、吴广起义

(1)、时间和领导者:公元前___________年,__________和_________在_________起义。

(2)、过程:起义军在___________建立政权,__________自立为王,陈胜派主力一直打到_________附近。

(3)、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 。 三.项羽、刘邦起义

(1)项羽:在____ 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2)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____ 年,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四、楚汉之争

10

1.性质:统治阶级为____ ,展开争战。 2.双方:西楚霸王____ 和汉王刘邦。

3.结果: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____ ,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公元前202年,________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二、休养生息政策

1.汉高祖采取__________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2.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__________政策,注重________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

1.________和________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__________。

2.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__________”,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__________,反对奢侈浮华。

3.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________,国家府库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__________”。

11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政治措施

1.“推恩令”的实施:

(1)背景:西汉初,势力强大的 和地方上的 与官府分庭抗礼。 (2)人物: 采纳 的建议。(3)措施:颁布“ ”。 (4)作用: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2.强化监察制度:建立 制度,把全国划分为 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员。

3.实质:大力加强 对 的控制。 二、思想措施

1.措施:推行“ , ”。 2.提出: 接受 的建议。 3.推行:把儒家学说立为 思想。汉武帝在 兴办 ,培养 ,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4.影响:儒家 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 。从此,儒学居于 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经济措施

1.措施:汉武帝把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还在全国各地设 ,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 ;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四、军事措施

12

1.背景:西汉建国之初,不得不对匈奴实行“ ”,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

2.反击(高潮):公元前______年的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大将 、 率精骑出击匈奴,大胜而归。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西汉的灭亡:公元______年,______夺权,建立新朝,______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______,______(光武帝)称帝,定都______,史称东汉。

3.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中兴措) ①释放______; ②减轻农民的负担,______刑法; 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加强对______,惩处贪官污吏; ④允北少数民族内迁,缓和______ 。

4.影响: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 ”。 5.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______,不能主政,太后临朝; 6.动摇了______,东汉朝走向衰亡。

7.原因:______,朝政腐败;灾荒连年,______ 。

8.概况:184年,创立太平道的______领导农民起义爆发。口号:“苍天已死,天______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特点:巾起义是一场______的农民大起义。结局:历时9个月最后被______下去,但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13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________夹击匈奴。 2.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为了联络________夹击匈奴,公元前________年,第二次:公元前________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者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从________穿过__________,经________运往________、________,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

2.商品: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________、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________、________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3.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________,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________与________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________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____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________城。

2.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14

3.东汉对西域的管理:东汉_________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________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还派________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_________的路线。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发明:______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改进:东汉宦官______改进了造纸术。为纪念他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______”。

3.传播:世界各国的______ 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4.意义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______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张仲景和华佗

5.张仲景:东汉名医,著有《____________》一书,他发展了______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倡预防疾

病,被后世称为“______”。

6.华佗:东汉名医,发明了“______ ”,还创编出了“_________”,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

7.概况:______ 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______ 通史。 8.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______到汉武帝时约______ 年的史事。

9.地位:对中国______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 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

10.道教的兴起: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______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

15

11.佛教的传入: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______,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______ 传入中国。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背景:___________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____________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并对手,称雄北方。 2.时间和地点__________年,双方在____________进行决战。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____________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4.背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 5.时间:____________年。

6.交战双方: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 7.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军。

8.影响:为____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9.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221年,刘备在________称帝,国号,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________。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10.三国经济的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________

16

(2)孙吴开发江东,________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________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___的开发。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1.建立:公元266年,______自立为帝,改国号为____,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2.统一:公元______年,西晋灭____,统一了全国。

二、八王之乱

3.原因:______大封同姓诸王,又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势力日益强大。

4.经过: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起兵争夺中央政权,史称“______ ”。 5.影响:______从此衰落,并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6.时间:东______、魏、______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7.民族:内迁的民族有______族和羌族,______族和羯族及 族。

17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东晋建立于 年,建立者: 都城 。2.灭亡:东晋灭亡于 年。 二、南朝的政治

1、420-589年,南方相继出现 四个王朝,在 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 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在位时,社会比较安定。

3、 萧衍夺得帝位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江南经济遭到破坏。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 (即南方还是北方)。 2、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 。

3、从 时期,北方人民开始南迁,到 时, 地区布满南迁的流民。

4、人口南迁的历史意义:促进了江南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18

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386年,游牧在阴山地区的_______族拓跋部,建立了_______政权。439年,统一了北方。

4.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_______。迁都以后,接着又推行出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使用_______,禁用鲜卑语;以__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_______;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_______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_______,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_______。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奠定了基础。

1. 年,前秦的苻坚率军与 交战,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失败。淝水之战以后, 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 建立。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 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迁都 ;推行 ( . . . )。

4.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 的生活。

19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1.贾思勰:

(1)成就:撰写《_____________》。

(2)做法: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_____________,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这些经验。

(3)思想: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改进_____________和工具;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2.《齐民要术》:

(1)内容: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丰富。 (2)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_____________,对后世农学发展影响深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科学家祖冲之

1.简介:_____杰出科学家,在______、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2.成就:

(1)数学: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________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该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2)历法: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_____________》。 (3)机械制造:设计制造出了_______、水碓磨、千里船等。 3.书法:

(1)条件: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时间:_________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了。 (3)代表。

①曹魏时的锺繇和胡昭都擅长行、草、隶书,_________独创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西晋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_________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②东晋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为《_______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

20

4.绘画: (1)题材。

①由于佛教盛行,_____画占了主要地位。②由于山水诗增多,_______开始形成。 (2)代表:东晋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雕塑:

(1)代表:山西大同的_______窟______和河南洛阳的_____________。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