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逝者的散文_思念逝者的散文
后人怀念过世的亲人是情礼之中的事情,不管何种方式,都是出于心灵上的一种怀念,表达着生者对逝者的思念与祭祀缅怀。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怀念逝者的散文。
怀念逝者的散文:逝者如斯夫
感受到震波时,刚走进办公室。还没有从午休的疲惫中回过神,就被那一瞬间的晃动蒙住了,大脑一片空白。虽然瞬间一切止然,但还是在同事们相互的催促中随着人流走出大楼。政府院内人头攒动,平时难的见到的首脑们,今天也都置身于人群中,看着这雄伟的机关大楼,比画着、探讨着,似乎在规划大楼的倒向,又似乎在等待着一个待定的结局。
电话铃、喧哗声不绝于耳,迷惑于自己是否置身于市井里巷?毕竟身历了惊恐,也同别人一样拿出了手机,脑海里却茫然的一片空白,问候吗?可是此时的问候,似乎该是血脉相连的亲人之间的。还是不要去打扰那份默契了吧!自嘲,原来无法牵挂也是一种自戕。
女儿放学后一进家门就急促的叫着“妈妈、妈妈……”那不再稚嫩的声音此时让我觉得心里暖暖的。“妈妈,我们被组织在操场上的时候我急的想哭,不知道你到底在哪里,想着你的办公室在5楼呢,想借老师电话给你打电话”听着女儿的絮絮叨叨我便搂过她说:“不是没事嘛胆小鬼,哈哈……”我故意用轻松去化解女儿的小小惊恐,心里却觉得暖暖的幸福,在特殊的时刻被牵挂着,真好!也暗自庆幸这只是一场虚惊!
但是,随着媒体对汶川震情的报道,我的心也一天天的随之下沉着:那一具具并排而卧的躯体让我不由想起了那年海啸肆虐后的惨烈。在灾难面前我们都渺小的如同尘埃一般,任其颠覆蹂躏!一片片坍塌的废墟,废墟下一个个让人牵心的受难者,一幕幕感人的抢救
画面,让我心痛和感动。爱心义演、募捐、采访画面令我久久无语。震撼难以言喻,言辞都过多余,只是暗暗的期盼那令人心悸的伤亡数字不再如火苗似的向上窜动。因为,每增加一个数字就是一个鲜活生命的湮灭。所以,我宁愿在沉默中祈祷它就此停下来。只是,祈祷已逝的亡灵们一路走好!
生命是可贵的,却又是如此的脆弱、不堪一击。生死或许只是瞬间的转换。谁都不知道在下一秒会突如其来的发生什么事,结束时也许我们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在生死瞬间的转换中,逝者解脱了吗?或许,结束就是新的开端,那飘渺的来世也许胜过现世的浮华。所以我们离开了,可是我们周围的人却在哭着!
目睹人生的无常,生命的脆弱,我们生者懂得了珍惜吗?在灾难来临的那一瞬间,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如此由衷的感慨。可是,当一切平静之后,一群俗人依旧会为一堆俗事去拼搏;满腔心思依旧会为利、为情、为义不甘的去角斗,心在这些纷争中变的麻木、冷酷,不再感动、不去感恩、甚至连举手之劳的相助都觉多余。或许,现世的浮华毕竟有着无数梦想让我们难以释怀,无法放弃!所以只能继续追逐那无边无际的幻梦。
生命何其脆弱,生命何其珍贵!我们活着的人在在对逝者的缅怀中,更加懂得珍惜、善待一切。我以为,我们这些幸运者要做的不仅仅是在失去之后追忆、悲剧发生之后刻意的去奉献爱心。而是让情意抛却利益。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用心去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亲人、朋友、同事、路人、乃至乞丐……
让我们的善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随时随地、始终、永远着……
怀念逝者的散文: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就在我们放假的前几天,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凌空而下,大地震撼而后,他在血泊中悄然长逝。那一天,本可以如往常般的平淡,谁也没想到那一声巨响居然代表一个灵魂的离去。
于是那便成了那几天茶前饭后炙手可热的话题。上学路上,爱好八卦的男男女女讨论着那人因何而死,有没有女朋友,家里怎么样,学校什么反应。然后,已逝者的博客,空间,人气爆增,就死后一天的点击量超过生前所有。
这算是在瞻仰遗容,关心逝者生前的情感生活吗?人都不在了,这份关心是不是迟了点呢?如果只是纯粹的追踪八卦新闻,那太可耻了。古人云:死者为大。这么做是以死者的尊严去换取自己好奇心的满足。
有多人批判死者,说其不够阳光,性格内敛,不合群,所以才走到自杀那一部,还说这样的人最危险,身边如果有这样的人,要我们大家小心为上。这是何等冷漠的评价。人的性格很多,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活泼开朗,人家内敛,你就要隔离人家?一个人不合群,可能有其无可奈何的原因,身边的人要做的不是让他继续不合群,而是帮助他合群。
还有人说,他死的不负责任,自己乘鹤西去,留下年迈的父母伤心欲绝。说的也不无道理。如果站在他的角度想,太多心结打不开,没有人可以理解自己,活着比死还痛苦。我想,选择死亡,他也是无奈的。
我觉得,有些自杀是可以避免的。一个本该人格健全的少年却想不开要走向死亡,他生前一定是经历了痛苦的挣扎,难道他身边的人就一点没察觉吗?其实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安慰,或许可以挽回一个生命。这让我疑惑,是他抛弃了世界,还是世界抛弃了他。
作为旁观者,探究其自杀的真正原因已无济于事,去指责死者性格的孤傲更是无耻,唯有多关心身边的人,才可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教室里,那个空位依然无人填上,宿舍楼中,一个礼拜都没人敢在周围住。大家虽不是鬼神论者,但面对此等事,难免小心为上。这是风俗习惯烙下的劣根,几千来亦如此。但如果死者在天有灵,看到此情此景该是要伤碎了心了。生前,与人隔阂,死后,人家还千方百计躲着你。
如今,人已逝,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看了让人何等心酸。追悼会上,放眼望去,爱哭的不爱哭的,齐刷刷的流泪。倒是父母二人,红着眼,没什么泪,也可能是流干了吧。等到结束大家回去时,那些哭的泪人似的,早已谈笑风生。仿佛刚刚只是面具。也是,刚刚那种状况,装也得装的伤心一点。给我的感觉是舍得眼泪的人是可能最虚伪的,而真正伤心的人未必有泪。
人死如灯灭,纵然是纯金的灵柩,不腐的尸身,生前那个活生生的躯体也不会再创造生命的轨迹。对着遗像,挤出几滴泪,抽噎几声,又算作给谁看呢?与其指责死者生前性格多么缺陷,他的死多么不负责,不如多关心身边的人,避免那样无谓的死亡。当然,一个人能活得阳光点自然最好啦。
人其实都挺自私的,对于身边人的死亡,很快就会烟消云散。不管怎么说,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怀念逝者的散文:对逝者的寄思
有一位年刚逾耄耋之年的嘉戎老人,一直健康快乐的生活着,有一天他从新修的庙宇
上回来,在家中休息时吃了些东西后就感觉腹痛难忍,送往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急性的肠埂阻,病情恶化突然生命垂危,但他对此却简单的出人意料,那年冬天某月某天,他终停止了呼吸永远的走了,他的名字叫二布.泽郎,他是我唯一的一个舅舅,他的去世亲人永远缅怀。
舅舅的去世对我的影响很深,给了我很多沉重的思想。这不仅是对他缅怀寄托哀思,也是对逝水年华、人生如梦、风烛残年、长眠超脱的这些人生些许感悟。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和短暂的,当有一种无奈的安静来临代替了所有的繁忙,等待终被黄土掩埋的时候。的确,所有的一切对自己而言已经变的不重要。
当时时,虽然我不是医生,我却有一种超拔的念头,不是特别难耐的救治了他。这突然的状况不相信会是什么严重的病情,老人依然坐在家中的篝火旁,盘膝而坐,喝着奶茶,和蔼的脸上路出笑容,发出阵阵笑声,这也是他与之我最深的印象。
实事时,糟糕的病情他的从容。在病房里他居然对侄儿说:“我不应该吃那些不消化的食物。隔壁病床上的人比我病的厉害。”我不敢看,也许是回光返照,他的头脑一度保持着清醒,即使带着已经麻木了的疼痛,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他也没有悲观的话,在弥留之际,轻轻的说了一声:“我……睡会儿。”在困难的呼吸声中,竟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我心里知道他不想走。我无法忘记当时的心情,当时的情景,心酸与眼泪。
前一年舅母走了,相隔一年舅舅也去了,前几天我妈妈给我打电话,与舅舅一样亲的棋麦表叔也病重了。没有什么可以代替悲痛,只去想想人生的短暂,生老病死总是人的自然规律,谁也没有列外。我想到了在阿育王寺偏殿上那两句寓意深刻的诗:“万故贤愚三尺土,百年贵贱一堆尘。”,想到了余华曾经的一本书《活着》,生命的价值就是活着。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我们是河里的鱼,无论回溯终究无功而返。就像《金色池塘》里的那对
夫妻站在夕阳中的黄昏,不在期望有任何迁徙,堙草漫路,这便是老。人终究会由存在化作虚无,死亡终由一扇门走向另一扇门。当我们冷静的看待人生,所有的感情就会慢慢释然,面对逝者不管有多大的悲伤、哀痛,最后也只能去祈福和怀念了。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年迈的人越埋怨自己年迈,即使在中年人的内心也会显露出苍老感,不是他们对暮岁将至的恐惧,而是一种迟疑,分明是黑发的李白却感叹自己悲白发,这只不过他内心重叠着另一种年龄罢了。在不断告别昨天的余晖中,了解求知纷繁复杂的世事,当真正悟的人生的真谛时,随之英气就消了一大半,使内心显得苍老遒劲而非少年狂。钟晨暮鼓,人在经历了一些世事后,总会感慨命运多舛。舅舅坐在毡床上眼睛里的痛苦,急促困难的呼吸,围观站着的所有亲戚,当时的空气像是凝结了所有人的呼吸,那种气氛让人的心潮涌动,看着他的样子不能自抑,我上去深深的拥抱了一下他,而这个拥抱成了与逝者最后的亲近,后来,在想起那个拥抱就像拥抱了自己。
怎么会涌起那么多思绪呢?分明很复杂。并不是任何事情都能触动心灵,让自己置于感情世界的无边波澜之中,静下心来,平一平心跳,回归现实的忙碌,也会偶在脑海想起逝者的音容。
不是我们看不透,而是我们失去了很多,有很多东西一旦失去就不在回来。有一句寓含哲理的禅语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佛教一般把它看作人生的三重境界。初醒人世,纯真无暇,眼见一切都是真实的;带着太多人生经历的中年,总有一些困惑、疑虑、山和水不在是本质意义上的山和水,带着太多的主观情感;人生最后的暮年一切返璞归真,风轻云淡,不在奢求,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是人生的最后的境界。我想,这也许参悟人生最终的归宿,然而人的内心,有时又同时享受着老年、中年、青年三种心态,环顾回望短暂的一生不得不有所感慨。电影《见龙卸甲》中的子龙,在最后策马而去道:“我的人生走了一个大大的圈……”。不
只是他,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个圈,起始终要回到原点。忙碌一生,追求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终也只能在无奈的安静中度过一切,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
回想小时候在山坡上的苦恼,双手托着头,满脑幼稚的想法。天真烂漫的想法早被充盈的脑袋和猛增的岁月褪掉了。这种纯真的思想又延续给了下一代,不断交替重复,最前面的一代因为成长而变得成熟,变得更懂得怎样去体会人生,两代人在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中不断转换着。这种距离让时光夺取去人的容颜,夺去了青春的年岁,夺去了生命,这是命运的轮盘,一个人终要经历。后面的一代将曾经的记忆变成了怀念,前一代人的经历成了后一代人的回忆。时光不能倒流,无法留住舅舅,舅母他们年轻的笑容,他们曾经留给我们的那些欢笑却让人无法忘怀,人像远去的背影,由大变小。由清晰变得模糊,最后渐渐消失。
当看似一切变得坦然时,而内心深处却有几分忐忑。生者总抱愿对逝者生前做的太少,因为忙碌为借口,陪伴太少,关心太少。几年的时光鲜有在一起的时间,记得有一次到庙宇去做祈祷的那回记忆成了最深的印象,此外记忆中就在无深刻回忆。当老态龙钟的舅舅就就在眼前时,竟不敢看他的样子,因为不忍看见,不忍看见最后一次重逢后的诀别,显得凝重。我不愿看到他羸弱不堪的样子,只紧握住他的手,只愿在脑海里永远保留着想象中他的样子。他盘膝坐在锅庄篝火前,满脸笑容,一边喝着奶茶,发出一阵朗朗的笑声,他生性简单爽朗,他应该是快乐的。
他曾经有托我从外地带一个收音机回来,我当时疏忽竟然忘记了买。我知道他在家中挺孤单的,也许有个陪伴度过漫漫时间的东西便好,去年我终于托侄儿给他带了回去,现在还不知道在生前是否给他带来过欢乐,谁知道突然抱病一场,也没有留下什么话就走了,生命是一条直线,没有重复。我有点恨自己没有能力救醒他,那几天弄得自己挺苦恼,哪怕在让他享受一个短暂的春秋啊。事情太突然,就在前一天他还好好的。为什么一突然间
的生死,总会给人很多深思
和多愁善感。
在颠簸的路途,在驶往医院的公路上,舅舅没有呻吟一下痛苦,我知道那种疼痛早已经深入骨髓,在黑夜中,那晚的月亮在山间欲躲进乌云让自己变得黯淡。舅舅喃喃了一句微弱的声音,我没有听清,我立即问了一下在车后座旁照顾他的儿子,我听不太懂藏语,当他告知我,舅舅说月亮出来了。我怔了一下,他内心竟如此坦然,简单和平静,全然没有忧虑和担心。从往医院的两个小时路途中,他就说了这么唯一的一句话,一句简单而没有边际的话,却让自己的内心有一种莫名的酸楚,总想让自己的内心相信他一定会没有事的,怎么会一不小心就病了呢?怎么会突然就会这样子了呢?他的内心竟如此平静安详不免使自己内心一阵阵的酸楚。
对羸弱白发的老人,我总会丛生爱怜,黄叶即使在绚烂终会凋零化泥,夕阳虽好终会埋没于黄昏。当人生走到某一个结点时,本应该得到更多的呵护和关爱。当体素羸弱的母亲,生一次病会格外让自己担心,因为年迈上了岁数,会让人格外忧虑,甚至惶恐难眠。因为母亲身体报恙,会让自己难受,会牵动内心丝丝不安,一方对另一方而言毕竟太过重要。
我完全理解那种释义,当舅舅家打来电话时,我和妈妈正在屋里说话,突然说舅舅病重在家,腹痛难忍很难受,从小长大的至亲突然发生这样的状况,是难以让人接受的。妈妈在床边边换衣服,边喃喃自语,我走近看她时,发现她已经情不自禁失声哭泣起来,无法抑制住内心深处的伤痛,牵畔着至深的情感,流露出的情感是无法掩饰的,我已经多少年没有看见母亲眼眶里噙着泪水的表情,我看的很心疼上去安慰了她,我们决定立即往舅舅家去,内心像是打翻了五味瓶,竟是复杂的滋味,复杂的心里活动。
我不知道人的内心能埋藏多少种情感,承受多大的压力,无论怎样,这种内心纵横交错的情感总会让你抹不去伤痛试不去欢笑,在经历了生与死的离别后,不管是什么大喜悦、大悲愤、总会渐渐变得沉默。如果这一切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无论世事沧桑大喜大悲,自己的内心终会会变得坦然,风雨坎坷过后一切风轻云淡,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无法长生不灭。困惑的迷茫总会一瞬间彻悟,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水流如激剑,人世如浮萍。
人生的故事终会埋没在不断消失的岁月中,就像天边的彩虹无论如何精彩绚烂终会消散。故事总是在昨天不断更迭经历的那些事中,有些人、有些事、太多的情感一旦印记在心里即使到你老去也无法释怀。一个呱呱坠地的初婴变成步履蹒跚的白发老人,堙草漫路,那些悔恨、那些遗憾早已经变得洒脱。待暮年的黄昏看淡这一切后早已无欲少求,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心境如除雾后的清晰明朗,只有爱和人性的美常驻人的心中,支撑人的精神和灵魂永生不灭。
当两鬓的斑白染满了头成了白发,当皱纹爬上脸庞和额头成了岁月的痕迹,你知道人终无法抵抗衰老。你会惆怅,你人生的故事已经翻到了最后,故事的结尾总是一个沉重的结局。当舅舅合上眼的时刻,我知道他人生的故事刹那间与生命一起就这样结束了,死亡等于拒绝一切理解,只能看见生者对逝者的悲痛、祭奠、祈福。我的脑海塞满了他举手投足的表情,我不想把记忆变得模糊,我会永远记得最后一次与他的拥抱,怀念感动把死亡看的如此简单的老人。在耳濡目染一些事情后,不禁对生命升华成另一种理解,人在体验享受生命的过程中,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又是不同种心态,当你恍然大悟时却发现生命已经到了尽头,生命只有一次,是唯一没有重复。
对逝者我没有表现出那种嚎啕大哭得打悲痛,当你眼睁睁看着一个脆弱的生命凋零的那一刻,心里却有一种伤痛久久不能平息,长埋心中隐隐作痛。不知道多少年后,那时的
自己有用什么来祭奠逝者呢?走过坟前,坟前野花香千里,墓后秋月照无边。
时间在不是度日如年,岁月如逝,时光荏苒,天理循环。那年冬天,那个时候,一个简单而和蔼的老人永远的闭上了他的双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