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状况调查报告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业不断扩大与世界贸易体系的结合,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力一面成绩显著201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757.7亿美元,同比增12.9%从产品结构看,产品特征鲜明,进口量依旧比较大的农产品是大豆、食用油、棉花等加原料型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农产品是水海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2012年,大豆进口5838.5万吨,同比增10.9%,再创历史新高,相比2004年增长189%;棉花进口541.3万吨,同比增51.8%,进口额120亿美元,同比增24%;食用油籽进口6228.0万吨,同比增13.6%,进口额377.5亿美元,同比增19.9%;食用植物油进口960万吨,同比增23.1%,进口额108亿美元,同比增19.9% 2013年前五个月出口以水海产品、蔬菜、水果为主前五个月,我国出口水海产品153万吨,增加5.4%,价值77.3亿美元,增长11.6%;蔬菜285万吨,与去年同期持平,价值34.6亿美元,增长15.4% ;鲜、干水果及坚果110万吨,减少7%,价值13.1亿美元,增长10.4%;粮食110万吨,减少13.3%,价值10.2亿美元,下降0.7%上述四者出口值合计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1.3%。
长期以来,农产品出口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一是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世界农产品贸易持续较快增长,农产品出口效益普遍好于国内销售,在一些主产区,出口农产品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带动农村就业。农产品出口带动了农业、制造业、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三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高标准,严要求”,我国出口农产品在基地建设、品种、品质、包装、储运等方面标准不断优化,在农业对外开放过程中,也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品种、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各地发展外向型农业,极大地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区域辐射和产业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企业,“公司+基地”、“公司+农业合作组织”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正逐步普及,并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出口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
二.中国农产品国内研究状况
随着中国的农产 品进 出口贸易政策不断地 公开和制度, 我 国农业不断融
入 全球 贸易是势在 必行 。 由于我国不断参 与国际 贸易进程 , 我国农产 品的进出 口贸易不断与国际进出口贸易制 度相适应, 所 以我国农产 品进出口贸易不 断出现新特点 ,虽然农产 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 但是农产品出口还小于进口; 还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 变为逆差 , 并且逆差的趋势还越来越
强。中国农产品进出 口贸易的存在的风险高于市场多元化趋 势 , 这是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是相符合的。
经济师刘卫国认为,近年来,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 国家在有管理的 条件下对人民汇率进行调整, 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升值。特别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在不断的变化,从近年的趋势来看, 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越来越显著。而汇率作为调节国际贸易收支的主要经济杠杆,它的变化是影响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者提出了非常多的理论模型来对此进行解释:姜楠等人(2006)通过建立模型,认为汇率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须视农产品价格效果与利率效果的相对大小而定。李盛君、孔祥智(2010)分析得出人民币升值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主要有升值预期影响和实际升值影响两种,人民币对农产品进出口均以促进作用为主。
三.研究方法
1、资料查找 2、分析整理
3、讨论总结 来源:《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研究》王艳《科技资讯》2014第12期 《汇率变动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周瑞娟
四.研究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主要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贸易现状,贸易特点,贸易问题及影响,和促进贸易发展对策几个方面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进行分析研究。 1.进出口基本情况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已达1739. 4 亿美元,同比增长12. 9%。其中,农产品出口额625. 0 亿美元,同比增长4. 0 %,农产品进口额1114. 4 亿美元,同比增长18. 7%; 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由2011 年的337. 9 亿美元扩大到489. 4 亿美元,增长44. 8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及其增长情况分别见表1 和 图1。
2012 年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见表2。
2.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主要特点
1. 农产品贸易额继续增长并创新高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和国内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在上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跨越1500 亿美元的基础上,2012 年继续上升并以增长12. 9%,再度刷新了历史纪录。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额较快增长,除2009 年外,其余年份均为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WTO 最新统计显示,2011 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仅次于欧盟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农业贸易额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1 年的14. 7% 提高到2011 年的21. 1%。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呈现为出口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油料、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中国不仅是世界农业生产大国,而且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 2. 农产品贸易逆差值近490亿美元从2004 年开始,中国农产品贸易出现连续性逆差,并且逐渐扩大至2012 年的489. 4 亿美元。根据WTO 最新统计,2011 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仅次于欧盟和美国,位居第三位; 农产品贸易逆差仅次于日本,位居第二。中国在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的同时,也形成了农产品贸易的巨大逆差。这是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贸易之间不协调、不均衡的表现。
3. 粮食进口量较大导致自给率下降2012 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变化的一个新特点,是粮食进口数量增长较快。谷物进口1398. 3 万吨,同比增长156. 7%。稻米、小麦、玉米和大麦进口分别为236. 9 万吨、368. 8 万吨、520. 7 万吨、252. 8 万吨,稻米、小麦和玉米三 种主要粮食的净进口分别为209 万吨、368 万吨、495 万吨。上述情况表明: 一是粮食进口
量突破了历史记录,计算大豆进口5838 万在内,中国进口粮食首次突破7200 万吨; 二是主要粮食品种的进口量均达数百万吨,包括大米、玉米等原有传统生产优势的粮食品种; 三是粮食自给率明显下降,虽然粮食总产量连续9 年增产,但是粮食自给率仍然下滑至88%,从 而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指标的实现; 四是中国玉米贸易连续三年呈现净进口,玉米净进口数量逐年增多,2012 年玉米净进口增至495 万吨。粮食问题关系到13. 5 亿人口大国的社会稳定,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4. 贸易价格与数量指数变化不一致美元的频繁贬值造成全球性货币流动性过剩,不仅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而且削弱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尽管国际市场上大豆进口单价上涨,但是大米、棉花、牛肉、糖、天然橡胶等农产品进口单价却有所下降。商务部的统计信息显示,2012 年1 - 12 月农产品出口价格同比指数为106. 6,物量同比指数为95. 6; 农产品进口价格同比指数为99. 4,物量同比指数为109. 6。上述信息表明,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明显大于农产品进口价格指数,农产品出口物量指数明显小于农产品进口物量指数,农 产品进出口金额与农产品进出口数量之间变化方向不一致,这不利于农产品出口发展,也是造成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巨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5. 农产品出口增长表现为乏力状态自2002 年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均高于9% ,期间平均增长幅度达到13. 3 %。但是2012 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4% ,仅超过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造成农产品出口额负增长。进一步分析,如果剔除全球性货币流动性过剩带来通货膨胀的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率很低。从外部因素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发达经济体均陷入经济低迷状况,其中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美国如何消除其严重的经济失衡是世界经济发展最重大的不确定因素。从内部因素看,国内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国内农产品供给增长能力有限,难以支撑农产品出口较快、持续地增长。
3.中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一.出口农产品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外贸农产品品质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良种问题。近几年,我国许多农产品良种研究投入严重不足,推广乏力,导致农产品品质提高缓慢,市场份额逐步缩小。以水果类中的柑桔为例,我国的浙江黄岩盛产柑桔,历史悠久,在全国柑桔外贸中占有较大比重,但由于良种退化严重,加之新产品开发推广缓慢,技术难关难以突破,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逐步丧失。相反,日本等国已对十多年前从温州引进的柑桔完成了良种改造,产品品质赶超上来,并逐步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农产品的品种、质量不完全适销对路,表现为低质品多,优质品种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在国际市场上只能是低质低价,缺乏竞争能力。二是卫生检疫问题。我国出口的许多畜禽产品、水果蔬菜的药物和农药残留量超过国际卫生检疫标准,加之我们还不是世贸组织的成员,在国际市场上经常受贸易政策的歧视,更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例如日本为保护本国的农业,对大米进口设立了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欧洲对从中国进口的畜产品农药含量进行严格的卫生检疫,以此限制进口量,或要求降价进口。这种状况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形势更加严峻。除此以外,我国的许多农产品在运输性能、加工处理、储藏包装、花色品种等诸多方面有明显的劣势,这都影响到出口农产品的品质。
二.出口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过于单一。
虽然我国国土辽阔,完全适宜发展价值高的农产品,但价值比较高的农产品如蔬菜、鲜花、水果等出口数量有限,创汇能力受到限制。这种低级农产品出口结构不符合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趋势,必须积极调整和优化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而提高农产品出口结构中价值较高的农产品的比重;与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相对应的是农产品的出口市场单一化,由于出口农
产品的品种有限,市场开拓能力受到极大限制。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地区过于集中,据统计,近年来外贸农产品出口的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70%以上集中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相反,占全国大部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外贸农产品的生产比重偏少,造成外贸农产品生产地域分布不合理,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环境改变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都较差的现象。二是出口市场过于单一,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日、韩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三.出口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
在过去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体制影响下,通过价格扭曲造成多数农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农业政策倾向的转变,农产品的提价,外贸农产品价格日益提高。其次,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逐步消失,使直接生产费用不断提高,粮油生产几乎无利可图。再次,如果按照国外统计口径计算完全生产成本(包括土地费用、劳动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直接费用和税收等),外贸农产品的成本会更高。外贸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将会直接削弱价格竞争优势,最先遇到这种挑战并受影响较大的是我国的粮食类。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主要粮食生产成本普遍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推动价格快速上涨。目前我国的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几大粮食作物的国内市场价格都已超过国际市场,有的甚至高于国际市场70%,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四.我国农业政策和体制不能适应农产品外贸的要求。 首先,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保护不力。尤其是近年来对农业生产的支持“雷声大,雨点小”,有“口号农业”之称,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下降。例如,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改进、推广工作缺乏动力,银行对农业部门信贷规模偏小,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执行不力等诸多问题客观存在,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农业部门成为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部门。有关研究表明,入世后农业是受冲击最大的部门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借入世之东风,充分利用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为入世后我国外贸农业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外贸体制的不适应性。目前为止,我们仍未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对外贸易的管理模式,农业部门生产农产品,工业部门加工农产品,贸易部门销售农产品,各归其主,各尽其责。农工商隔离,相互脱节的基本格局难以很好地协调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利益,从而阻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4.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策略
1、 立足资源配置,强化基础,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
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科技研究,重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适应市场需求。
2、 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加强交流与合作,减少贸易摩擦。
要加强规划的基础工作,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了解两国贸易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向政府及相关社会机构提出政策建议。 3、 加强质量管理,完善检验检疫协调机制。
建立严格的质量保证监督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扩大农产品出口并保护国内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 4、 完善农产品出口的服务体系。
五.结束语
农产品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更好的把中国农产品贸易所特有的自身优势与科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最终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要学会发扬优势,回避劣势,更好的发展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