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
1、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开阔的历史意识; 高尔基提出“批判现实主义”一词 2、人道主义思想;
3、注重细节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走向繁荣。 第二节 法国文学 一、概述
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篇美学宣言 1830年,《红与黑》的问世,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二、梅里美(1803-1870) 《卡门》 堂何塞
二、司汤达(1783-1842)
(一)生平和创作 原名亨利·贝尔 作品以1830年《红与黑》为标志,分为两类 1、前期 浪漫主义色彩较浓的中短篇小说 《意大利遗事》
2、后期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红与黑》《巴马修道院》作家生前唯一得到赞扬的作品 《吕西安·娄凡》(又名《红与白》) (二)《红与黑》——1830年纪事 1、情节简介 于连·索黑尔 德·瑞那夫人 玛特尔小姐 典型环境:维立叶尔市 贝尚松神学院 巴黎木尔侯爵府 2、于连人物形象
⑴是一个出身平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一个性格分裂的人物,既自尊又自卑,既反抗又妥协,既真诚又虚伪。
心理活动路线:瞬间的自卑——自尊的反抗——胜利的满足——瞬间的自卑…… ⑵于连是一个个人奋斗的典型,他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又是个人的悲剧。 3、主题
⑴政治主题。反映了1830年代法国的社会风貌: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惟利是图的社会风貌。 ⑵爱情主题。 德·瑞那夫人——进攻 激情之爱 玛特尔小姐——守成 虚荣之爱 《论爱情》把爱情分为四种:
肉体之爱:性欲 趣味之爱:精神契合 虚荣之爱:功利 激情之爱:爱情 ⑶生命主题 4、《红与黑》的象征意义
⑴从整体构思看;⑵从于连的生活道路看;⑶从预言性场景看 三、巴尔扎克(1799——1850) (一)生平和创作 1829年,《舒昂党人》(又名《朱安党人》)发表,进入《人间喜剧》的创作阶段
1、浓厚的贵族意识和对贵族的同情;2、金钱与巴尔扎克 (二)《人间喜剧》 1、成书及结构 《人间喜剧》:包括作家1829-1848所写的96部小说,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部分,风俗研究成就最高。它以编年史的方式汇集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是一座辉煌的文学大厦。
运用两种方法把作品连成整体 ⑴分类整理法
风俗研究: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 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 乡村生活场景
哲理研究;分析研究。 ⑵人物再现法。
是巴尔扎克独创的艺术手法,即同一个人物出现在几部作品中,每部作品只反映这个人物性格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许多相关的作品联系起来才完成这个人物性格的发展,构成完整的人物形象。 2、思想内容
⑴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古物陈列室》 ⑵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高布赛克《高利贷者》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自由资本主义 纽沁根《纽沁根银行》金融资产阶级
⑶描写资本主义社会情欲横流、道德沦丧、金钱主宰一切的丑恶现实。 (三)《高老头》:《高老头》是《人间喜剧》的序幕 1、情节简介
伏盖公寓:拉斯蒂涅,伏脱冷,高老头 圣·日耳曼区:鲍赛昂夫人 2、人物形象 ⑴高老头
①具有浓厚封建宗法观念的商业资产者形象,性格的特点在于其“病态”的父爱; ②高老头的悲剧,是宗法式父爱与资产阶级唯利是图观念冲突下的牺牲品 ⑵拉斯蒂涅
人生三课:鲍赛昂夫人的退隐,伏脱冷的被捕,高老头的死 3、思想内容
⑴反映了封建贵族的衰落和资产阶级的的兴起; ⑵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四、福楼拜(1821——1880) (一)生平和创作 《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 (二)文艺观点
1、追求科学化、真实性; 2、“客观而无动于衷”;
3、追求艺术美,尤其是形式美 (三)《包法利夫人》 1、情节简介 爱玛 ——查理·包法利 罗道尔弗 赖昂 2、爱玛人物形象
⑴爱玛是法国七月王朝时期追求浪漫幻想而惨遭欺骗、利用、背叛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浪漫是其性格的主要特点;
⑵爱玛的悲剧,是浪漫主义追求与平庸卑污的现实相冲突的悲剧。
第三节 英国文学
一、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对社会的批判主要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主要题材是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历史,正面人物几乎都是小人物;
2、最先在作品中反映劳资矛盾;
3、人道主义、改良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4、女作家较多。
二、狄更斯(1812——1870) (一)生平和创作
第一时期:30年代中——40年代初 《匹克威克外传》、《奥列佛·推斯特》 第二时期:40年代 《董贝父子》 第三时期:50——60年代 《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荒凉山庄》、《远大前程》、《双城记》 (二)《双城记》 1、情节简介
梅尼特医生—— 露西——代尔那 卡尔登 得伐石太太 2、主题思想
⑴历史小说; ⑵人道主义思想。 三、勃朗特三姐妹 1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教师》、《简·爱》、《雪莉》、《维莱特》艾米丽·勃朗特(1818——1848):《呼啸山庄》 安妮·勃朗特(1820——1849):《艾格尼丝·格雷》 2.艾米丽·勃朗特(1818——1848):内心残暴的一面,自卑的补偿 193首诗歌,英国继拜伦之后最伟大的诗人,《记忆》、《囚徒》 1847年,《呼啸山庄》问世
《呼啸山庄》
(恩萧家族) 凯瑟琳 希斯克利夫 辛德雷 —呼啸山庄
↓ ↓ ↓ 小凯瑟琳 小林惇 哈里顿 ↑ 埃德加 伊莎贝拉—画眉山庄(林惇家族)
3.自然与文明的关系
回归自然,反对文明?调和自然与文明? 4.艾米丽的爱情观—— “互为灵魂”的爱情 5.《简·爱》与《呼啸山庄》爱情比较 《简·爱》
打破灰姑娘爱情模式:爱是独立平等 《呼啸山庄》:爱是毁灭、疯狂、刻骨铭心 (二)《呼啸山庄》中的现代性因素
↑
1、异化;
异化——人性回归 2、象征;洛克伍德
3、梦幻、潜意识的描写; 4、新颖的叙事艺术
叙述视角:旁观者充当叙述人 叙述方法:三层叙事
洛克伍德→ 耐莉→希斯克利夫、凯瑟琳、伊莎贝拉 三、托马斯·哈代(1840-1928) “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 “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 生平和创作
1840年出生于英国西南部荒原多塞特郡;
1862-1867,伦敦求学,此外一生基本在家乡隐居;
多塞特荒原既局限了哈代,又成就了哈代——造就了一个诗意的乡土小说家 1874年,《远离尘嚣》成功后,由职业建筑师变为专业作家
小说分为三类
1、罗曼史和幻想小说; 2、机敏和经验小说; 3、性格和环境小说。 《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地的居民》《德伯家的苔丝》 《无名的裘德》 威塞克斯小说:哈代以其家乡英国西南部农村(古称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所作小说的总称(又称性格和环境小说)。反映了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农村的生活,特别是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农村以后所激起的剧烈社会变动,对社会法律、道德、宗教、教育制度多有批判,有浓厚的宿命观念和悲剧意识。 《德伯家的苔丝》 1、情节简介 苔丝·德北 亚雷·德伯 安玑·克莱 *苔丝悲剧根源分析 1、社会悲剧
⑴时代因素 苔丝生活的19世纪80年代是资本主义侵入农村,造成个体农民破产的时代; ⑵苔丝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法律、国家机器和宗教的受害者——亚雷·德伯 ⑶传统伦理道德对苔丝精神上的摧残——安玑·克莱 2、性格悲剧
苔丝既勤劳善良,具有一定的反抗性,又无法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束缚,成为它不自觉的牺牲品; 3、命运悲剧
⑴大量设置偶然巧合的情节;⑵家族遗传和因果报应 “德伯家族的马车”、“十字手” 第八章 19世纪俄国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文化背景 东正教 :忏悔观念,圣母式崇拜 欧洲启蒙主义 ——19世纪俄罗斯文化的两大源泉
二、历史背景
1812年,卫国战争的胜利,打败拿破仑;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
第二节 普希金(1799——1837) “俄罗斯文学之父”
爱情抒情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致凯恩》,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皇村回忆》、《自由颂》,浪漫主义叙事诗——南方组诗《高加索的俘虏》、《茨冈》 《别尔金小说集》
《驿站长》 维林 冬妮娅 明斯基
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文学中塑造的小公务员和城市下层平民形象,他们地位低下,心地善良,安分守己,性格懦弱,逆来顺受,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维林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
《叶甫盖尼﹒奥涅金》
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诗体小说”
1、情节简介 奥涅金-----达吉亚娜 连斯基------奥尔加 2、奥涅金人物形象
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有良好的教养,聪明的头脑,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不满于贵族社会的庸碌,又无力摆脱贵族思想和习俗的恶劣影响;想有所作为,又缺乏行动的勇气和毅力,在社会变革面前成为一个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或多或少受到西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对社会现实不满,又缺乏行动;不愿站在政府一边,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因此心情忧郁苦闷,碌碌无为,成为社会上的多余人
达吉亚娜 ——“俄罗斯的灵魂” 生活在乡村,俄罗斯性格 主题:城市对乡村的忏悔,城市文明对自 然的矛盾
普希金拥有两个世界:都市世界和自然世界 普希金的矛盾:离开都市,又回归都市; 渴望走进自然,又逃避自然 第三节 莱蒙托夫(1814——1841) 一、生平和创作
成名作《诗人之死》 决斗—— 马尔泰洛夫 诗歌创作 抒情诗《帆》、《祖国》 叙事长诗《童僧》、《恶魔》 二、《当代英雄》 (一)情节简介
由5个中篇构成 毕巧林
《贝拉》 马克西姆 卡兹比奇 阿扎马特 《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 《塔曼》
《梅丽公爵小姐》 维拉 格鲁西尼茨基 《宿命论者》乌里奇 (二)人物分析
毕巧林: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代“多余人”
1、他孤独忧郁、狂热冲动,有参与生活的激情和渴望,又找不到光明和出路,于是玩世不恭,寻找刺激;
2、人格分裂的人物,有深刻的自省能力。
“我有两重人格:一个存在于„生活‟这个字的完全意义里,另一个思索并裁判它。” 第四节 果戈理(1809-1852)
一、生平简介 二、作品分析 (一)《彼得堡故事集》:《外套》巴什马奇金;《狂人日记》波普里希金 (二)《钦差大臣》 (二)《死魂灵》 乞乞科夫 五个农奴主:
玛尼洛夫:故作风雅、懒惰无能、内心空虚的空想家,毫无个性,完全丧失生活能力。 柯罗博奇卡:努力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贪财多疑的小地主,顽固保守,愚昧无知 罗士特莱夫:粗野蛮横、说谎成性、反复无常的地主恶霸。 梭巴开维支:凶狠的农奴主和狡猾的生意人的综合典型。 泼留希金:吝啬鬼、守财奴
乞乞科夫:贪婪圆滑、精明强干,有百折不挠、顽强执着的进取心,既有农奴主的寄生性,又有新兴资产者巧取豪夺、唯利是图的特点,是俄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者的典型。 (三)创作特点
1、揭示了人的卑贱和生活的平庸;《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旧式地主》
2、达到了滑稽和崇高、琐碎和诗意的融合,开拓了文学的新领域。 “含泪的笑”
第五节 屠格涅夫(1818-1883) 第一个拥有世界影响的俄国作家 一、《罗亭》
1、情节简介 罗亭 娜达莉亚 达利亚·米哈伊洛夫娜 2、罗亭人物分析
⑴出色的宣传家、鼓动家
⑵失败的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
奥勃洛摩夫 希托尔兹 奥尔迦 第四代多余人 奥勃洛摩夫性格 二、《父与子》 1、情节简介
巴扎洛夫 阿尔卡狄 巴威尔 尼古拉 奥金佐娃 费尼奇加 2、主题
“父”与“子”的矛盾即自由主义者与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矛盾 巴威尔兄弟——巴扎洛夫
屠格涅夫美化双方的同时也丑化了双方 解决方法:决斗和死亡
3、巴扎洛夫: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一个虚无主义者,热爱科学,性格坚强,能言善辩,反对农奴制,否定贵族社会的道德观念,富于实干精神。在他身上,体现了19世纪俄国文学中“新人”的某些特点。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罗亭 父辈 堂·吉诃德——巴扎洛夫 子辈 否定精神
屠格涅夫:哈姆莱特型
三、小说创作特点
1、每部作品只集中刻画一个人物,情节简单,没有重大事件,往往立即转入高潮和结局; 2、把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世界观的矛盾作为小说的冲突,及时反映时代特征;
3、往往通过人物行动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只描写心理活动的结果,不写心理活动过程本身。 第四节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一、生平和创作 成名作:《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 三部里程碑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罪感、忏悔意识 托尔斯泰《忏悔录》 古谢夫《悲凉出走》 二、《安娜·卡列尼娜》 (一)情节简介 “两段婚姻” 1、安娜·卡列尼娜 卡列宁 渥伦斯基 2、列文——吉提 奥勃朗斯基——杜丽 (二)安娜形象分析
1、安娜是一个迷人善良、生活在虚伪婚姻中,充满被压抑生机的贵族女性。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2、安娜是一个具有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为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生活权利而斗争的时代的反叛者。
3、安娜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既接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又无法摆脱贵族道德原则和宗教的束缚。
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独特的心理描写艺术的评价。指托尔斯泰从动态角度表现人的心理和情感,表现心理情感的过程本身,而不注重其结果,描写人物由一种情感状态向另一种情感状态不断运动、变化的心理过程。 第五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生平和创作
前期:40年代 《穷人》、《二重人格》 后期:60年代以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 二、《罪与罚》 (一)情节简介
拉斯科尼科夫 索尼娅 马尔美拉陀夫 (二)人物分析
典型的二重人格。一方面,他正直、善良、诚实,乐于助人,是受迫害的城市平民知识分子形象;另一方面,他孤僻、高傲,以极端的手段反抗社会,是一个残忍的个人主义者。 三、创作特点
1、精彩的心理描写
A. 善于描写人物在异常状态中、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中激烈的内心斗争;
B.采用象征、梦幻、怪诞的手法,把人物隐秘的,甚至是潜意识的内心活动披露出来。
2、往往把人物置于残酷、绝望的环境中,使之在精神上经受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暴露人性的丑恶和洁白。
四、19世纪俄国文学的特点
1、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使命感; 19世纪前期:《谁之罪》——赫尔岑 19世纪后期:《怎么办》——车尔尼雪夫斯基 2、强烈的自我反省和忏悔意识;
3、不仅是社会批判现实主义,而且是“心灵现实主义”。
第八章 现代派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产生原因
1、工业文明、科技文明、技术理性导致人的异化和失落;
2、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和现代心理学的诞生,为现代派文学提供借鉴的理论。 叔本华、柏格森、尼采 尼采哲学观点简介
1、反对道德评价,崇尚激情、生命力和个性; 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重估
“上帝死了”引发两大后果:⑴人道主义价值观被摧毁;⑵人的大解放。 2、权力意志论 酒神精神 3、超人哲学 超人和群氓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一个宣告“超人理论” 弗洛伊德
1、提出潜意识学说,改变了人是以理性为主的传统观念; 2、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 3、泛性论¡ª¡ª性本能。
艺术是性本能的宣泄与升华。 二、现代派文学的特征 (一)思想特征
1、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2、突出表现异化主题,揭示了现代西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这四种基本关系的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 (二)艺术特征
1、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内倾性特征; 2、淡化情节,提倡反向诗学; 以丑为美,反戏剧、反小说 3、乖张多变的表现手法。
象征、隐喻、神话、意识流、悖论 以心理时空代替物理时空 第二节 卡夫卡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
对父亲的负罪意识,想反抗父亲又不敢反抗;
孤独意识:缺少归属感,害怕孤独更害怕失去孤独;
障碍意识; “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在摧毁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则是:一切障碍在摧毁我。共同的是这个„一切‟。”
文学与生活合二为一,自我小说。
长篇小说3部:《美国》、《审判》(又名《诉讼》)、《城堡》 短篇小说78篇,《变形记》、《判决》、《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小说主题分析
1、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人的自我存在的苦痛和原罪感。 《判决》格奥尔格 《乡村医生》 2、异化主题。 《变形记》格里高尔·萨姆沙
3、描写现代西方人的困惑感和无能为力的恐惧感。 《老光棍布鲁姆菲尔德》、《地洞》 4、揭示艺术理想与艺术实践的矛盾。《城堡》、《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式:指卡夫卡小说的独创性,内容上表现异化的主题,荒诞的世界人生及人的孤独恐惧情绪,艺术手法上表现为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怪诞、象征、自传色彩。 第三节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 乔伊斯《尤利西斯》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 一个犹太人家庭。 放弃天主教,拒绝为 临终的母亲祈祷—— 斯蒂芬 感情生活
1904年6月16日 与诺拉相会
《尤利西斯》故事发生的时间,6月16日被命名为布鲁姆日 1904年9月 阿斐德·韩特,布鲁姆的原型
流亡生活与爱尔兰
1904年10月,离开爱尔兰,流亡欧洲大陆。 “流亡就是我的美学。”
19世纪末的爱尔兰:民族主义和天主教是最强的两股势力。 乔伊斯的艺术世界就是都柏林的世界 民族性与世界性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
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尤利西斯》 《芬尼根的守灵夜》 《尤利西斯》 ¡¤描写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早晨八点¡ª¡ª 翌日凌晨两点18个小时在都柏林发生的故事。 ¡¤全书共18章,每章描写一个小时内发生 的故事。 ¡¤借鉴《奥德修纪》的神话原型
布鲁姆:犹太人,广告推销员 ——奥德修斯
斯蒂芬:私立学校的教师,大学毕业生 ——帖雷马科 莫莉:布鲁姆的妻子,女高音歌唱家 ——珀涅罗珀
第一部分:1——3章 第二部分:4——15章 第三部分:16——18章 主题
生活的空虚和无聊
果戈里——乔伊斯——尤奈斯库、贝克特
布鲁姆:标志着20世纪文学中“非(反)英雄”的现代人的诞生,反映了现代小说中关于“人”的观念的彻底改变。
布鲁姆——庸人主义 斯蒂芬——虚无主义 莫莉——肉欲主义
《尤利西斯》与《奥德修纪》 1、人物 2、结构 3、寓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