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探讨
廖立川 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 要:针对绿色建筑节能设计进行探讨,介绍什么叫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意义,探讨如何促进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实现的方法:合理利用土地以实现绿色建筑节能设计,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以实现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建设水资源循环系统以实现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以实现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低碳经济
前言
全球资源短缺的情况已日趋严重,尤其使城市的建设发展进入了瓶颈区,因此,在城市中实施绿色建筑已成为一种理想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模式,以化解由于工业革命对人类生存空间的破坏。绿色建筑节能目的就是通过对能源和资源进行节约和控制,来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污染,绿色建筑的重要指标是建成后要在节约能源上具有特色,即要使建筑物做到冬暖夏凉,这样就可以节约有限的能源。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在尽量利用生态资源和高科技手段建造居住环境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控制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来维持自然的平衡。首先,在建筑设计方面,就要从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做起,使室外的布局和室内的格局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充分考虑利用阳光和外界空气的作用,努力设计出一幢幢贴近大自然的绿色节能建筑,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和谐环境。
1 绿色建筑的定义
从概念上讲,绿色建筑是指建筑物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例如,利用风的流动降温,利用太阳加热;在建筑施工中又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建筑称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要求室内布局必须合理,尽量减少合成材料的使用,充分考虑建筑物与环境的协调,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利用高科技手段尽力减少能源的消耗,要考虑建筑物的节能、无污染因素。尤其是对绿色建筑物室内设计,一定要首先考虑为人类创造利用太阳能源的生活环境;为人类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利用高科技的设计手段造就温馨的设计,是绿色建筑的追求目标。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要充分体现出绿色建筑向大自然索取和回报的平衡。
碳经济转型十分关键。显然,对于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是当今世界各国构建低碳城市的关键问题,因为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关系着解决人类生存的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是世界的动力问题,没有了能源世界就没有了动力,因此,节约能源是未来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追求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地球上的森林已经一天天被蚕食和毁灭,导致世界性的沙漠化风暴不时光临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使人们就很难得见到湛蓝的天空与明媚的阳光。如果有一天再没有了蓝天和阳光,人类的生命就很难维持长久。因此,绿色设计成为建筑设计师们首选的方向,在他们看来,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应该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利用绿色建筑的发展使人类的和谐环境得以保证,虽然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找到可以提供技术和材料成为“绿色建筑”实施样本,但“绿色建筑”已提出,为未来城市建筑指出一种必然的选择方向。建筑师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将会改善人类生存的空间,这种绿色建筑可能对保护和改善环境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正是“绿色建筑”概念提出的意义所在。
3 如何促进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实现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实现需要从理念到实践的统一。首先,绿色建筑节能设计需要设计人员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遵从低碳经济的原则,尤其要设计出可以利用太阳能的建筑,才能够达到绿色设计的相应要求。因此,建筑设计师们首先要站在保护和谐自然环境的立场,从建筑物可以节约能源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设计建筑物,这样才能够在建筑物绿色节能设计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使建筑物从设计中就考虑节约能源,通过节能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达到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3.1 合理设计绿色建筑土地的有效利用
我国按人均面积计算是人多地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随着城镇化发展逐步缩小,使城市的建设用地与农村耕地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要实现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就必须站在节能角度,合理利用土地。首先,应该通过调整土地的利用结构措施来保证绿色建设的方式来保护耕地;其次,应该尽量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道路,要充分利用周边的配套设施,做好建筑用地的合理规划工作;最后,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来保证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
(下转第226页)
2 绿色建筑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加强绿色建筑的建设,这是源于全球范围内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源于贸易、工业高速发展,使城市的建筑已经面临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危机,这无疑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威胁。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实施“低碳经济”已成为绿色建筑设计势在必行的内在要求。“高碳经济”的发展虽然促进了城市的现代化,但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致命的灾难和风险。这一危机已经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2009 年 4 月 1 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伦敦举行会晤时就提出:向绿色经济、低
224
TM
控制好轴向变形,使轴向变形在可控的范围之内。由于高层建筑的纵向载荷较大,会引起主体立柱的轴向变形,如果轴向变形过大,将导致跨中弯矩与端支座弯矩变大,影响整体的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侧移动。
3.3 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侧移的因素,并加以控制
除了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我们还要避免产生侧移。对于侧移的危害我们都有了解,不但危害高层建筑的寿命,而且极大的危害了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所以,我们要充分考虑到高层建筑与普通楼房的差异,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侧移的因素,并加以控制。3.4 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要保证一定的结构延性
由于高层建筑的高度决定,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要偏柔一些,一旦遇到地震,发生的形变也比较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在发生变形之后能够及时的恢复原有的形状,避免垮塌,就要在结构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这一因素,保证高层建筑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使高层建筑能够在一定的范围进行形变。
么一旦水平载荷发生变化,将会对整体建筑造成极大的危害,使高层建筑丧失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好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扭转问题。
要想解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扭转问题,就要使每层楼的水平作用力平均分布,减少结构因为扭转而产生的振动,应使建筑平面尽可能采用方形、 矩形、 圆形、 正多边形等简单平面形式。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城市规划对街道景观的要求以及建筑场地的限制,高层建筑不可能全部采用简单平面形式,当需要采用不规则 l 形、 t 形、 十字形等比较复杂的平面形式时,应将凸出部分厚度与宽度的比值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同时,在结构平面布置时,应尽可能使结构处于对称状态。建筑结构的振动周期问题包含两方面:①合理控制结构的自振周期; ②控制结构的自振周期使其尽可能错开场地的特征周期。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明确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和设计要点,明确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和与一般建筑结构设计的区别,对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过程有了较深的了解,便于日后搞好高层建筑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玉国.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探讨[J].中国建筑.2011.5
[2] 孙希亮.简述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具体措施[J].建筑博览.2011.12
[3] 王喜.浅论我国高层建筑如何进行结构优化设计[J].建筑理论研究.2010.8
4 如何解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扭转问题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要保证建筑结构的几何形状的中心、整体刚度的中心、整体结构的重心都汇合在一点,保证这三个中心在同一点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符合要求。但是在实际的高层建筑设计中,往往不能完全保证三个中心在同一点上,这就造成了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发生扭转。如果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发生扭转,那
(上接第224页)
3.2 加强设计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建筑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利用好太阳能这一最佳的可再生能源。要把太阳能作为绿色建筑加热的一部分,因为,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竭并且没有污染的能源,利用太阳能可以为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开阔了如何节能的思路。通常我们利用太阳能来收集热量的特点来进行节能设计,比如它可以利用白天吸收储存太阳的热量,然后均匀的在 24 小时利用,从而节约了绿色建筑物能源方面的投资。3.3 设计以水资源循环的绿色建筑
在人类生活的建筑物中,生活用水要比使用用水多的多,如何利用生活用水才符合绿色建筑对节约水资源的需求,达到节约用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绿色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在保证有效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循环利用,它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还可以减轻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比如,生态景观水景规划就可以遵循整体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的再生及循环性的原则,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并加以利用,可以全部用来补充景观水,使景观水
得到充裕的补充。
3.4 设计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的绿色建筑
近年来城市化的推进,人口高速增加,人类生存又希望居住在冬暖夏凉的建筑物中,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时,通常可采用将建筑内部及外部有效连通的方法,保持室内的自然通风,同时要考虑建筑物采光问题,让建筑物最大限度的得到阳光照射,达到既节能又环保的效果。
4 结语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实施低碳经济必须发展绿色建筑,这是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和自然和谐的需要。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可以促进多学科的密切交流与共同发展,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梁丽滨.浅析绿色建筑节能设计[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 2008-07-11
[2]马小新.关于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 2008-04-11
(上接第220页)参考文献:
李翔.《高层住宅外部空间环境评价——以天津市地区为例》[D]《天津大学》,2007
刘宁.《老年公寓交往空间设计研究——以济南慈爱老年公寓
的改造设计为例》[D].《山东建筑大学》,2009
成斌.《老年人住宅室内标识系统无障碍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6年3期
2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