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历史选修四唐太宗导学案

来源:二三娱乐
抚宁一中高二历史导学案 班级:( )班 小组:( )组 姓名: 编制人:陈飞霏审核人:王海燕 主管领导:杨秀梅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导学案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拓展: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兴起:贞观之治 发展:武则天政绩 鼎盛:开元之治

衰落: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灭亡:唐末起义,藩镇灭唐)

一、人物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唐朝建立初期,封秦王,立下赫赫战功。即帝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他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实现“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二、东征西讨定基业

1.背景:隋炀帝________即位后,骄奢残暴,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2.概况

①树立义旗:李渊________年,正式举兵反隋,兵锋直指关中

②收揽人心:废除隋朝严酷法律,________________,收编反隋义军,取得各地士绅支持 ③推翻隋朝:李渊军队入长安,________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隋亡 ④建唐:618年,李渊在长安即皇帝位,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

⑤一统天下:617—618,李世民首先击溃薛举集团,接着击溃刘武周集团,620年出兵函谷关,进攻洛阳,王世充投降,________年,唐统一全国。

三、玄武门之变:________年六月,李世民发动兵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迫父亲退位,称其为太上皇,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性质: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 四、击破东、西突厥 1.击破东突厥

①东突厥________可汗率10万铁骑兵临渭水,威胁长安 ②策略:积极备战、和谈、分化瓦解并举

③629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李勣出击东突厥,________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

④处置:安置东突厥降部,册封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册封其他各部酋长,

1

巩固了北部边防 2.击破西突厥

①目的:为打通中原和西域各国之间的商路

②经过:635年,唐太宗派________等深入吐谷浑(tǔ yù hún)腹地,挫其精锐,主帅自杀,其子投降;642年,先后灭掉焉耆(Yan qi)、龟兹(qiū cí),不久,西突厥灭亡

③意义:唐朝国威远播到地中海沿岸,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疆域,促进了中西交通

3.唐蕃联姻:唐太宗和吐蕃建立密切关系,派________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五、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1.概况:开明的民族政策(“先战后和”) 2.措施: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

3.作用:利于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和国家稳固; 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六、贞观之治

1.表现:政治开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化繁荣 2.出现的原因:

①主观上:吸收隋亡教训;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善于用人和纳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广开言路,兼听纳谏 ②客观上: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3.贞观之治的内容 领域 政治 法律 科举 措施内容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影响 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重视法制,颁行《唐律》 化重为轻,惩治贪赃枉法 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 扩大统治基础 经济 民族关系 结论 4.评价

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战争、设置机构、册封、和亲 复苏唐初经济 巩固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 ①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阶级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统治,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2

七、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

课后练习

一、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二、材料 “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一人所作工,能给百人食。”“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通商者,天地自然之理,人之所藉以自存也。故言理财之学者,当并国之差别限界而无之。” 生产之要素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对外资)欢迎与反对,要以政治组织能否改革为断„„苟政府财政之基础固,而所以运用之者适其宜,则外资之必不足为国病明矣。(外资)用之于生产者,往往食外资之利;用之于不生产的,势必蒙外资之害。 ——摘编自梁启超《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辨》等 (1) 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经济思想的重要来源。(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一 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左宗棠

材料二 左宗棠下令“抚辑流亡,疏销积水,修葺城堡,并派各营分驻其间,以资照护;战争余暇,即令士卒持锄梨开渠引水,从事耕种,树艺谷桑,种植蔬菜,以充军粮”;“立国有疆,古今通义。„„至省费节劳,为新疆划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左宗棠还在乌鲁木齐开设书局,刊印书籍。据统计,截至1880年5月左宗棠共兴建义塾三十七处。 ——选自《左文襄公全集》、《新疆图志》

(1)根据材料一,左宗棠是如何看待新疆的战略地位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在新疆实施的主要措施及意义。(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