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和调整
摘要:文章对大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的自卑、焦虑、依赖、不平衡、怕吃苦等心理问题作了简要分析,并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提出从四个方面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工作,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关键词:大学、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节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由于大学生各自的成长环境、社会背景、家庭状况、个人经历、专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个人的就业期望值也不尽相同,因而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研究大学生在就业上的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1)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今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我们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00万,比2008年有明显的增加。有关人士预测,由于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09届的就业率仅有70%,对08年毕业的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社会用人需求减少,预计09年的社会工作岗位需求量要比08年减少三分之
一,更有许多公司已经取消了今年的校园招聘计划。(2)
一方面社会用人需求减少,另一方面09年高校毕业生却比08年有所增加,整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最近有些招聘会就出现了求职人员爆满现象,由于前来参加应聘的学生太多,一些招聘会现场只能实行分批入场限制。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当带大学生又应该如何保持一份好的心态呢?毕业生找工作就像是在喝苦丁茶,喝的时候很苦,俗话说良药苦口,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有记载:“苦、平、无毒、南人取作茗,煮饮,止渴明目,消炎利便、通肠”。当带大学生看能不能承受刚毕业时工作的苦,等待苦尽甘来。
1 大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发现,目前大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着自卑、焦虑、依赖、不平衡、怕吃苦等心理问题。
1.1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很想一显身手、大展宏图。但面对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一旦应聘受到挫折后,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学的不是热门专业、成绩不够优秀、不是毕业于名校、自己是女生、甚至外貌不够帅气和漂亮等,都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这些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常常抱怨和责备自己,怕自己承担不了应聘的工作,即使是能
够胜任的工作,也不敢大胆地说“行”,犹犹豫豫、退缩不前、缺乏自信。这种不自信使得他们在招聘人员面前不能适时展示其优势和长处,因而失去就业机会.(3)
1.2 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焦虑大多为过度焦虑。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担心能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单位,担心选择是否正确以及理想能否实现,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等 。目前大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选择面大大拓宽。然而,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就越重,就业心理压力便越大。毕业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会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己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这种焦虑,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特别是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等,感到心慌意乱。在遭受挫折后,对因自己“无能”而招致的“失败”怀有深深的自卑或自咎。
1.3 依赖心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国家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包分配已成为历史,但仍有毕业生对此感觉不适应,他们不愿放弃传统就业渠道,思想上还残存“统招统分”的意识观念,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却又不愿意到处奔波,寄希望于学校,寄望于就业主管部门,寄希望于家庭,或听候学校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就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他们怀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依赖心理,迟迟迈不出求职就业的双脚。
1.4 不平衡心理
有的毕业生受某些就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或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苛刻条件和问题等,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而是产生不平衡心理。看到有关系、有门路的同学顺利找到待遇好、薪水高的工作,而自己到处奔波,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常常会产生不公平感。还有的学生看到自己高中的同学早已参加工作且收入不错,而自己上了大学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感到很失落。这些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分析原因,而是怨天尤人,产生不平衡 15、,理。这种 1、5'理使一些大学生在求职中与人攀比,工资待遇达不到别人的水平一律不去,由此丧失了许多选择的机会。少数人还因此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1.5 怕苦心理
现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在校期间有些学生不刻苦学习,真本事没学多少,吃饭店、穿名牌、上网吧、高消费却习以为常。他们就业期望值很高,工资待遇、交通、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都列在选择标准中,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和高工资又舒适的工作,不愿选择条件较差但更需要人才的边远地区或农村、中小型企业去工作。他们普遍缺乏艰苦创业,从最基层、最平凡的岗位做起的心理准备,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注重享受、坐享其成,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眼高手低”的不良印象。这种脱离实际的怕吃苦、讲实惠的心理,使得就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在《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中显示:2006届毕业生对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为18.18% ,超过了国企的l5.69%。选择的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选择比例分别达到24.69% 、21.76% 、1O.74% 和16.46% 。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只有9.62%和7.39% (4)
2、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就业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心理调适的作用.立足于通过自身努力。克服不良心理,使自己保持正确的择业心态。以利于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调适:
2.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就业期望值太高,总想一毕业就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和待遇优厚的职位。而大学生在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再择业。在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的时候不能期望值太高.可以选择一个职业.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在凭自己的实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
2.2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认识和评价自我是客观的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对自己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要有一个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在就业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
2.3 克服盲从心理。增强自信心
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就业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政策.而大学生只有不断加强自主择业的意识,增强自信心。才能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就要跳出就业“从众心理”的怪圈.切忌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你走我也走”。最终选择的职业应是适合自我专长的职业,而非所谓的“热门”的,赶时髦的。同时,在择业过程中。要相信自己的才能,满怀信心的推销自己,展示自我。
2.4 适时进行心理调节,提高心承受能力
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失败。面对失败.有的毕业生心情烦躁,精神不振,甚至产生自卑感。真而正的强者面对失败.要运用、控制激励自己的方法和技巧,重新树立起信心。不妨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活动,换换环境.放松一下自己,或是自我宣泄等等。
总之,大学生择业要知己知彼。要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要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要有充分的认识,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在求职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并为之努力奋斗。(5)
参考文献:
【1】 2008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EB\\OL][ 2008-11-28],
http://club.xiaonei.com/index.php?uri=/show_208_196652_1.html.
【2】 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EB\\OL][ 2008-11-12 ],http://www.365xinxi.net/article/17.html.
【3】 韩峰.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引导[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9, 第27卷第3期:283-285.
【4】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EB/OL][2008-01-01],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5】 刘彦新 刘灿娟. 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J]. 中国教育与教学,2007,1,第5卷第一期:25-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