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_技术转移的发展态势与加快技术转移的对策

来源:二三娱乐
第31卷增刊Ⅰ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学 报1997年6月

Vol.31Sup.Ⅰ

JOURN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 Jun.1997

技术转移的发展态势与加快技术转移的对策

张更鑫 杨晶玉 陈金贤

(西安交通大学,710049,西安)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技术转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和国际合作的重

要内容.文章论述了技术转移的客观必然性,阐述了技术转移的发展态势,并提出了推进技术转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技术转移 重要性 发展态势 促进策略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F124.3

技术转移(TechnologyTransfer)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其载体(人、物、信息)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科研生产之间以及科技系统自身之间的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自70年代以来,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科技政策有2次大的转变:一是70年代末提出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Innovation)比研究与开发(Research&Development)更重要;二是80年代末提出技术转移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创新,转移;再创新,再转移,是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技术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通过适当的技术转移途径获取技术,可以节省投资,缩短技术开发周期,迎头赶上,这就是“后发优势”(LatecomersAdvantage).随着世界竞争的焦点日益凝聚于科学技术,技术转移研究也就进入了更加广阔的领域,理论背景与研究内容愈加丰富.种种迹象表明,技术转移已成为各国科技政策研究界的热门话题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1].

1 技术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之间转移,相互交流、借鉴、继承和创新,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生产力流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国际化趋势的增强,技术转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因此,加快技术转移的进程,有其客观必然性.1.1 开放的外部环境决定着必然重视技术转移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转移应用,使得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世界经济正在走向一体化的全球大市场.任何国家和任何行业同这个大系统和大市场有着千丝万

收到日期:1997-02-20. 张更鑫:男,1964年11月生,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系,博士生.

116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31卷

缕的联系.今天,几乎每一项重大发现、发明和创新,每一项重大高新技术的开发和转移,都有

赖于世界各国科学技术专家的共同努力和分工合作.同样,任何新产业的开辟与发展,任何重大经济建设成就和社会进步,都不可能指望在与世隔绝的锁国环境中取得.因此,在当今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依靠的国际大系统和大市场的外部环境下加速技术转移,发展技术贸易,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1.2 各国技术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导致技术转移

世界上各个国家或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拥有的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和经济基础及创新能力的不同,技术经济发展也就不平衡.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必须互通有无,相互学习.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流通的不断加速,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纳入了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轨道,这就必然导致技术转移,并使之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创始国,就是通过技术转移获得发展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的15、16世纪,仅仅是欧洲一个农业岛国的英国,它的经济和科技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使其日益重视各种制造工业技术的提高.这样,欧洲大陆各种先进技术就成为向英国转移的源头.当时,英国将欧洲大陆的大批技术工人引入国内,从而将纺织、玻璃、钟表等工业技术随着活的载体转移过来,促进了英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超常规的发展.因此,英国可算得上近代史上成功地实现技术转移的鼻祖.

技术转移对美国赶超英国所起的作用更为突出.美国早期的产业技术主要来自欧洲,靠大量引进、消化、吸收欧洲技术并进行创新,使美国工农业生产技术得以提高,经济迅速发展,成为18、19世纪技术转移成效最大、受惠最多的国家.成功地借助技术转移,是使美国从一个科技、经济上很落后的国家迅速超过英国,跃进为世界第一流的科技经济强国的关键因素之一.

前苏联在本世纪20~40年代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把技术转移(引进)作为一项国策.有的(西方)学者甚至认为1930~1945年间前苏联的先进技术几乎全部是从欧美等国家转移的.确实,在这期间,前苏联许多著名的大型汽车厂、拖拉机厂、钢铁厂、机床厂等等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技术、设备和资金建设起来的,这就大大促进了前苏联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40年代末,按工业产值计算前苏联已跃居世界第2位.

日本更是借助技术转移发达起来的,第2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依靠千千万万具有强烈赶超意识和团体合作精神、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总体素质较高的科技人员,依靠千千万万富有竞争精神、具有长远经济目标、潜心追求进步的企业家,促使美、欧的技术向日本转移.日本沿着以民用为主的技术发展跑道迅速追赶美国,由于民用技术的开发创新效率大大高于军用技术,日本在以民用为主的技术发展捷径上经过30多年的追赶,终于使其科技实力迅速接近美国[2].

1.3 地区行业技术经济发展的差异自然需要技术转移

地区经济不平衡,科技发展有差异.根据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发展那些投资效益好的地区,使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发展,这也是国内外的普遍做法.如美国独立后,在东部的新英格兰、纽约等6个州进行开发,到第2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发太平洋沿岸和南部地区,在全国展开工业布局,前后用了几乎200年.我国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原因,东部沿海地区、中增刊Ⅰ张更鑫等:技术转移的发展态势与加快技术转移的对策

117

部内陆地区和西部边远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要缩小这种差异,走向共同富裕,就自然需要技术转移来提高落后地区和落后行业以及落后企业的“造血”功能,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1.4 当代科技发展的加速特征有力推动技术转移

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当今,如果单靠从头探索,要想赶超先进,既不现实,又无必要,更不可能.从科技发展规模来看,一方面科技既高度分化,分工愈来愈细;一方面科技又高度综合,规模越来越大.有些科研工程成本之高、投资之巨和技术之复杂,超过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承受能力.如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丁肇中在日内瓦主持建造的加速器就耗资数亿美元,圆周长27km,包括3000多个二级磁铁和1000多个四级磁铁,是西欧14国共同出资制作的.象这样的大型先进科研工程,只能走国际合作的道路.这种加速科技合作的客观需要就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5 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要求加快技术转移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技术-产品-产业”的转移过程.为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军事力、经济力,这就要求加快科技系统自身转移的进程.

2 技术转移的发展态势

在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无不竞相转移高新技术用于自己的生产实际,从而使社会生产力产生新的飞跃,导致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化.我国根据客观需要和实际可能,也尽量加速科学技术的跨国转移和国内流动,利用人类创造的技术成果来促进经济建设.

2.1 技术转移进程的节奏逐步加快

所谓技术转移的进程,是指从技术发明到应用、从创新到转移的平均周期.在19世纪以前,技术转移的平均周期长于100a,而到20世纪50年代已缩短到几年甚至几个月.仅从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实例中,就可清楚地看到这一发展趋势(参见表1).

表1 部分发明项目的技术转移周期

发明项目造 纸火 药

印刷术眼 镜水 泥铁路运输平炉炼钢电 灯

发明国中国中国中国意大利英国英国德国美国

年代2世纪9世纪11世纪13世纪1821年1825年1865年1880年

转移地点欧洲欧洲

欧洲日本日本中国日本中国日本日本

年代12世纪14世纪15世纪16世纪1903年1906年1872年1884年1890年1890年

转移所用时间/a

1000500

40030082~8547~592510

118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31卷

     续表1

发明项目无线电广播电子显微镜

半导体三级管

发明国美国美国美国

年代1910年1936年1950年

转移地点日本中国

日本日本

年代1925年1927年1942年1954年

转移所用时间/a

15~176

4

       资料来源:康荣平 技术加速率与4个现代化 世界经济,1984(8).

上述技术转移加速发展的态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在19世纪以前,如果几十年忽视技术转移,对一个国家还不至产生明显的影响,而随着技术转移加速发展,加速超越的特征更为突出:历史上英国超越中国耗费了几百年时间,而美国超越英国只用25年;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德国除恢复时期外,仅用10余年就超越了英国、法国、意大利.亚洲“4小龙”超越中等收入国家而跻身高技术经济行列也不过30余年.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世界技术转移加速发展的大潮中,理应利用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经济发展.但是,由于传统封闭式体制的阻碍,致使我国产业长期处于世界产业结构外围的被动位置,坐失了60年代与70年代相继出现的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和技术大转移机遇,使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世界经济进入80年代以来,又经历着一场新的重大经济结构调整.这次调整的特征是,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升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正趁机谋求其产业向高层次演递,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则力求在较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为此,我们必须在改革、开放所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目前正在进行的战后第3次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契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置身于世界技术转移的舞台,充分获取“后发优势”,使我国经济获得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发展.2.2 技术转移方式由“输血型”向“造血型”发展

技术转移的方式与其总体效果密切相关,在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技术转移主导方式,代表不同的技术转移水平并将导致不同效果.单纯买外国硬件设备发展本国经济,换不来真正的科技进步,也无法给本国经济带来持久的发展后劲.这样的技术转移,其实是一种“输血型”引进.技术引进的目的是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如果只满足于靠引进来“输血”,而不是靠引进来“造血”,就只能跟在别人后边爬行.闻名遐迩的聪明模仿者——日本企业,早就意识到“输血型”技术转移的缺陷,并努力摘掉模仿的帽子,就大搞技术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韩国对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开发是积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FDI),如这个国家60年代、70年代的化工,80年代的电子、汽车工业部门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因此,当代发展中国家的主导引进方式是随产业水平的发展,适时地从初级上升到中级,再适时上升到高级才获得少投入、多产出的“造血型”效果的.

我国前30年外国技术向国内的转移,由于受前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持续单一的设备引进.近10多年来,通过引进获取国内短缺的资金、技术、原料、设备等生产要素,使之与国内其他生产要素相匹配,同国内自主研究、自主开发、科技攻关相结合,与国内的技术改造相衔接,提高了技术内转的“造血”功能,从而塑造出“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输出”的造血型转移机制与态势.

2.3 技术转移流动由单向性向双向性发展增刊Ⅰ张更鑫等:技术转移的发展态势与加快技术转移的对策

119

技术转移的流向,由单向朝双向发展,也就是从单纯由高到低的“垂直型”转移向优势互补的“水平型”转移发展.

当今世界出现的经济格局多极化、技术创新中心多极化、技术转移供给多极化的特点,决定了技术转移在国家之间甚至地区与行业之间的流动必然是朝双向发展.每个国家都有长处和短处,而且是动态变化的.技术先进国家失去某些领先地位走向衰退,技术落后国家获取某些“后发优势”而后来居上,是世界科技发展的常有现象.

世界技术要走向中国,中国的技术也必然要走向世界.技术转移总是有进有出,不能只进不出,也不能只出不进.应该承认,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科技水平还赶不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但也有某些方面的长处.我国技术贸易和国内技术市场不断发展、日趋活跃,仅1990~1995年技术进出口466亿美元,国内技术市场成交1025亿元人民币(参见表2).

表2 1990~1995年中国技术进出口及国内交易情况

时间/a90

9192939495合计

合同数/个

23235950449344436295661

技 术 引 进金额/亿美元合同数/个 12.7434.5965.8961.0941.06130.33345.7  

29642294624320533249

国内技术市场成交

金额/亿美元 9.8912.7715.1021.7016.0025.29100.75   

额/亿元人民币    75.1

94.8

151207228.9268.31025.1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技术贸易,第1、3期,中国审计出版社;

中国信息导报,1996年第4期.

2.4 技术时机由滞后性向抢先性发展

当代工业发达国家为保持科技领先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不可能提供最先进的

技术,顶多只能是普及化、实用化的成熟技术.因此,发展中国家开始技术引进时就滞后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当发展中国家尚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阶段,人家又大踏步前进了,必然产生新的技术差距,其滞后性更加显著.日本在50年代初期主要引进普及化、实用化成熟技术,但到5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国外尚处于试验阶段还不完善的技术,而且引进量逐年增加.实践证明,抢先引进尚处于中试阶段的技术,自己进行工业试验有利于消除技术发展的滞后处境.

3 进一步加快技术转移的对策

当今,国家和社会把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科技界、企业界和经济界,要本着对科学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技术转移步伐,为中国科技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上灿烂的新篇章而奋力开拓.3.1 优化环境条件,增强技术转移的吸引力

优化知识环境.知识环境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上.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核心是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两部分,已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秩序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法120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31卷

则.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很早就颁布了专利法、版权法、科研法等法规来保护知识

产权,调整技术转移中的各种关系.如美国为使大批政府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于1986年12月颁布了《联邦技术转移法》,1989年又出台了《国家竞争力技术转移法》,这两项法案的制定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从事技术转移的积极性

[3]

.日本产业界和经济界把知识产

权看成是并列于财力、物力、人力的“第四资源”,他们认为,专利战略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和护身符.日本政府为促进企业之间技术开发成果的流动和应用,于1985年制定了《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开发的临时措施法》,推动了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为顺应世界潮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技术转移,我们必须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并使产权保护法律化.

优化投资环境.所谓投资环境,是指在国际间的投资活动中,足以影响国际资本行使其基本职能的环境条件.当代国际资本无一不是朝着最有利于自己滋生、增殖的外部条件-理想的外部环境流动.为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推进技术引进,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要进一步培育各类要素市场,如商品、资金、人才、证券、房地产市场等,不断扩大市场规模,让投资者按照自己的利益去自主选择.政府则主要做好立法、监督、规划和宏观调控等工作,引导投资方向,调整资源配置,维持经营秩序,保证外资企业的生产、销售、价格、劳动工资、融资、投资等经营自主权,使市场机制真正发挥合理调节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转移的作用.

优化政策环境.政策是政府的一种有目的的政治活动,它针对有关问题和事实制定一系列战略、计划、方案、策略、准则或者其它政策行为来表明其观点并推动实施.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快技术转移而言,需要土地开发、企业经营、金融税收、人员进出等方面的政策优惠.3.2 发展外向集团,增强技术转移的竞争力

技术转移的竞争力,就是凭借外向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战胜对手,夺占市场的能力.企业集团是我国规模经济的主力军,是我国技术走向世界的“脊梁柱”,是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国家队”.通过这些集团向国外转移技术,赚取外汇,又可通过这些集团获得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之所以迅速发展,就在于它们拥有第一流的外向型企业集团,并由这些集团构成本国出口技术产品的主导力量.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目前有3.7万余家跨国公司的母公司,20余万家子公司,控制了50%以上的世界贸易和80%以上的国际技术贸易3.3 多元市场导向,增强技术转移的迂回力

[4]

.

技术转移的迂回力,就是指技术贸易的进退和转移自如的能力.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国际技术贸易市场不宜过分集中,以免导致对个别市场和国家的严重依赖,甚至陷入被动受制状态,影响进出口的稳定增长.

要以双边、多边、直接贸易为方向,建立起以港澳地区和某些邻近国家为中心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共体为主导市场、发展中国家、独联体、东欧地区为辅助市场的多个技术转移链条.要建立健全一个富于弹性的、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产业技术优势的多元市场战略,坚持稳定中心市场,力求发展主导市场,大力启动辅助市场.3.4 活跃技术市场,发挥技术转移的潜在力

作为联结科技与经济的桥梁的技术市场,具有“中间切入、沟通两头、引导开发、推动转移”的功能.

我国的技术市场是伴随全国开放形势而发展起来的,正逐步走向成熟阶段.但从市场经济增刊Ⅰ张更鑫等:技术转移的发展态势与加快技术转移的对策

121

发展的历史长河看,我国的技术市场仅仅是初步的,发展潜力还很大,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奋力开拓,在国际技术贸易实行市场多元化的同时,把国内技术市场的潜能释放出来.1990~1995年国内技术交易市场成交情况见表2.3.5 发展2个“中心”增强技术转移的孵化力

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从事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工程化研究,并把研究的技术成果向市场转移的研究开发机构.为源源不断地向技术市场提供工程化的、成套的、系统的工艺技术和相应的标准,解决和丰富技术市场的货源,必然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充分发挥其孵化科技成果的作用.

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技术转移,必须广泛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是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新型服务机构.这种生产力促进组织是60年代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的,以提高中小企业生产力为目的服务机构.近10多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但其自身科技力量薄弱,为增强这些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实力,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于1992年8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试点工作.经过10个省市、行业的试点证明,通过人才培训、技术咨询、企业诊断、技术开发等综合性的配套服务,实现了推动企业技术转移、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力转化的总目标.

3.6 重视政、经结合,增强技术转移的应变力

世界经济和世界技术贸易总是或多或少蒙上政治色彩,经济技术的合作往往受到政治关系的影响,政治关系的缓和必然导致经济技术合作的加强.

我国企业在走向世界技术贸易的征途中,要善于把国际经济技术环境与国际政治气候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增强应变能力.要全面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规律可能对我国技术贸易产生的有利和不利的双重影响及可能利用的机会;研究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和主要贸易国的投资趋向给我们提供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工业发达国家未来发展技术贸易战略,国际技术市场和各国间技术贸易可以产生的革命性变化;研究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最新动向,注视当代技术摩擦、贸易摩擦、投资摩擦、政治摩擦的发展态势;研究国际金融市场将会出现的动荡和偶发性因素可能影响世界经济的范围和程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和技术转移中趋利避害.3.7 加强智力开发,增强技术转移的进击力

开展技术贸易,参与国际竞争,加速技术转移,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开发业务精通、视野广阔、善于创新、能够进军当代科学前沿、赢得技术竞争、开拓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各类高水平人才.尤其要培养和鼓励象诺贝尔式的科学家兼企业家的尖子人才,走向社会,参与流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中展现其聪明才智,培养、造就、开发这样一支精锐之师进入经济主战场,进击国际大市场,推动技术转移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4 结 论

技术转移不单指科技成果的转让,也不单纯是技术市场上的技术贸易,它既指科研成果、新工艺、新方法、专利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也指实施了的成熟的高技术、适用技术、技术装备、生产工艺的梯度转移.技术转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技术、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122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31卷

收和进一步创新,改造传统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加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经济中的含量.因

此有必要采取各种对策和措施,加快技术转移,促进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发展.

1 李果仁.技术转移理论研究概述.科技管理研究,1992,(4):22~25

2 戴庾生,朱国良.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北京: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91~963 陆家清.美国的技术转移立法.科技管理研究,1992,(3):38~404 曹伟.试论西方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原因.科技导报,1995,(5):38

(编辑 管咏梅)

TheDevelopingTendencyofTechnologyTransferand

theStrategytoPromoteTechnologyTransfer

ZhangGengxin YangJingyu ChengJinxian

(Xi’anJiaotongUniversity,710049,Xi’an)

Abstract 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technologytransferhasbeenplayingakeyroleineconomicdevelopmentandhasbeenoneoftheimportantitemsofinternationalcooperations.Thispaperdiscussestheimportanceandthedevelopingtendencyoftechnologytransfer,andsuggeststhestrategiesforChinatopromoteandacceleratetech-nologytransfer.

Keywords technologytransfer importance developingtendency promotingstrategies(上接第103页)

TheEvolutionandInstitutionDesigningoftheTaxCollectingand

AdministrationInformationSystem

WuShukun ChengShaochuan XiYoumin

(Xi’anJiaotongUniversity,710049,Xi’an)

Abstract ThispaperdiscribesserioustaxevasioninChina,andanalyzesthetaxingmecha-nism.Basedonthese,itproposesastructuredesigningmethodoftaxcollectingandadmi-nistrationinformationsystem,whichisbuiltontheintegrationofpunishmentandincentivemeasurement.Thatistosay,bywayoftheincentiveandpunishmentmechanism,thetaxinformationcontrolandadministrationsystemcanbeimproved,thenthetaxawarenesslevelofthetaxpayerswillbeenhanced.So,thiswillleadtoawholeself-adaptingandself-per-fectingsystem.Finally,thispaperproposessomepoliciesthatcanbedoneatpresent.Keywords taxcollectingand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designing informationsyste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