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8教案.doc

来源:二三娱乐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一) 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 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 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 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 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 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 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 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 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 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 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 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 行诗歌鉴赏的训练。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知识;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2、通过比较,认识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 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 同。 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二、 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题西林壁》《水调歌头》 等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必修二《赤壁赋》抒写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借主客问答阐发人生感 悟,旷达中透出老大无成的不遇之愤,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 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第4课《雨霖铃》的学习,学生对婉约词的特点有了一 定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对于豪放词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 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两种不同词风的特点,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一鉴赏一讨论为主线,培养学 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针对教学重点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法,针对教学难点主要采用合 作探讨式教学法,而对于诵读部分则采用想像法。 四、 学习方法

赏析是诗词学习的能力指点,比较是诗词学习的迁移提升,而诵读则是诗词学习的核心环节, 在课堂上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1、 运用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具体为:泛读,了解背景;朗读,感受意象;研读, 探究情感;选读,迁移知识;熟读,达到背诵。 2、 运用对比的思维方法,掌握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 3、 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作者的“人生如梦”。 五、 教学过程

导入: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

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 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国诗词王国里的一朵奇 葩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 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一) 、泛读,了解背景

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意 境。)

请学生自由谈论对苏轼的生平情况及对其的认识和看法。然后老师总结,归纳重点,并介绍 本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 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 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一一“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 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词就是作者在此时写就的。 (二) 、朗读,感受意象

播放名家朗诵,想像滚滚长江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正音,集体朗读。

并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词描绘了赤壁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提示: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 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基调:豪迈、 奔放。(板书:绘壮景)

1、 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 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 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三) 、研读,探究情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全词。然后自由讨论如下问题: 1、 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感?

提示: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 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2、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 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 象? 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板 书:写伟人)

提示:虽然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婚姻美满、英俊 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于是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I啬橹灰飞烟灭”,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 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不但 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3、 在下阕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①“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提示: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 的矛盾。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 达。(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儒、 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 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 着齐生死、

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 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当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人生感慨时,里面包含着 多少幽愤和怅恨啊!)

②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提示:学生讨论,只要抓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学生未分析的教师课适当补充。 4、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 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 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 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 “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 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 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 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 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 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 “伤”。意境壮阔, 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板书:抒豪情)

5、 苏轼所游的是湖北黄州赤壁,而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是在湖北蒲圻(q) o那么 苏轼知不知道他所见的赤壁并非真正历史的赤壁?如果他知道,为何还要这样感怀?

提示:从上阕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一句可以看出,苏轼知道这并非历史上的赤壁, 至少他对此有怀疑,但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当他站在波涛 汹涌的长江边,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已经情难自已,故 此以景为依托,咏史抒怀。 (四)、选读,迁移知识 比较:赏析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考:

1、 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引起了 “思古之幽情” ?这样写的作 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借一把折戟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样写的作用是为后二句论史抒怀 做了铺垫。

2、 诗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东风” 一 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一句表现手法是运用典故。“东风” 一词的深层寓意是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和 因素。

3、 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 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 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根据上述所学及自己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怀古诗词特点:“怀古诗词”是一种 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感情寄托的诗歌类型。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 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一般包括述史 和咏怀两部分,采用对比手法,主要有古人与作者的对比;永恒与短暂的对比;盛与衰的对 比;自然与人生的对比;今与昔的对比等。鉴赏怀古诗词技巧: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其次,分

析技巧,体察诗心。最后,披文入情,细致领悟。 (五)、熟读,达到背诵

总结全词。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 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 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 自己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 的旷达洒脱情怀。

全文线索:大江东去一--江山如画一--公瑾当年一--人生如梦 (总揽全篇) (描绘景色) (追想历史) (抒写情怀)

布置作业:根据所学、积累,勾勒自己心目中的苏轼形象。(这是一道开放题,目的是训练生的语言分析、概括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