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解析:
第一节:新闻传播伦理 传媒报道中的伦理困境(P4) (一)新闻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1.伦理困境:
在狭义的角度也被称为“道德悖论”或“道德冲突”,是指陷于几个道德命令之间的明显冲突,如果遵守其中一项,就将违犯另一项的情形。此情况下无论如何作为都可能与自身价值观及道德观有冲突。伦理困境的形式化表示如下:
①A是道德上必须做的。 ②B是道德上必须做的。 ③不过,我不能同时做A和B 2.规范伦理学两种不同的理论
目的论伦理学:结果论伦理学:坚持一种行为是否道德,受该行为的结果决定。非目的论伦理学:一种行为是否道德,受其结果以外的东西决定。
如:新闻工作者是否应该为获得一个重要的新闻而采取暗访、欺骗的手段?依据非目的论者的理论,凡是以欺骗方式获取,在道德上通常都是错误的;但如若用功利主义理论来理解,这一切又都合乎情理。因为新闻工作者的欺骗行为是为了公众利益。
3.新闻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1.首先,新闻工作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种职业;
①新闻报道要求真实性,时效性,这就要求记者要抢新闻,抓头条,要求新闻记者无限逼近事实真相,②及时有效地进行报道和传播,但是新闻记者也有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判断,不可避免有个人色彩。③在追求真实、快速的过程中,对当事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2.其次,新闻工作者进行伦理选择时具有透明性。
①没有什么人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伦理抉择。虽然所有的专业人士都会不时地犯一些伦理过失,但是只有新闻工作者有这个勇气或者说不得不将这些过失公之于众,当那些伦理抉择错误时,公众的反应既迅速又苛刻。
3.最后,追逐经济利益使新闻工作者的伦理观念淡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开启了“事业管理,企业经营”的发展模式。
(二)新闻伦理困境的解决模式 1.新闻伦理困境的表现
①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报道与他人隐私保护之间存在着冲突。 ②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报道与对当事人的关怀之间存在着冲突。 ③新闻工作者的隐性采访与真诚、信守承诺之间存在着冲突。 ④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报道与保护司法独立性之间存在着冲突。 2.媒介伦理的原则 1 生命至上原则
首次人的生命本身是珍贵的。其次,既然生命本身就是宝贵的,那么任何一个享有生命的人,他们的生命都是同等宝贵的,那么任何一个有生命的人,他们的生命都是平等的。
①生命的价值远远高于传媒和记者所孜孜以求的职业精神、专业主义
②传媒伦理不仅要求生命至上,更应该平等地关爱每一个生命,实现效率至上到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
③尊重生命的伦理原则,尊重人、不伤害人、有益于人,公正对待人等。
2 真实性原则 3 最小伤害原则 4 善意原则 5 良知原则
新闻采访中:捍卫事实与真相,敢于说真话,揭示真相,敢为天下先
新闻报道中: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维护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防止血腥、暴力、淫秽色情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3.伦理抉择的基础理论 1 休谟法则
哲学史上,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最先提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或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即“休谟问题”。休谟对此提出了一条以其名字命名的哲学法则,即著名的“休谟法则”——价值判断决不能从事实判断中推导出来。也就是后人所说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存在一条“二歧鸿沟”,这个二元论哲学结论对后世哲学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休谟一生的
主要学术方向侧重于“价值”领域,其代表著作《人性论》讨论理性、情感与道德。
2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是伦理观的一个方面,与其政治观、认识论是一体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一种美德,情的控制和支配,不能完全消除,不能放纵,应该舍弃其两端而取其中道。
新闻传播活动中,一定程度上的这种中庸的原则是新闻传播的公正性,①既包括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秉持的“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避免走极端,②也包括新闻传媒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
3 康德的“绝对命令”
康德把绝对命令表述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
康德的绝对命令告诉我们:
①大众传媒和传媒人要有社会责任和良心,要真实而公正的报道和评述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需要。
②要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做社会和公众的耳目喉舌 ③要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的稳定。 ④要尊重公民的人格尊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⑤要发挥传媒的社会监督作用,做“社会监视器”和“环境检测
者”
4 边沁密尔的功利主义原则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是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综合;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和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为恶。
5 罗尔斯的“无知之幕”
1971年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无知之幕”意思是人们商量给予一个社会或一个组织里的不同角色的成员的正当对待是,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聚集到一个幕布之下,约定好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将会走出这个幕布后将在社会、组织里处于什么样的角色,然后大家讨论针对某一个角色应该如何对待他,无论是市长还是清洁工。
这样的好处是,大家不知道自己将来的位臵,因此这一过程下的决策一般能保证将来最弱势的角色能得到最好的保护,当然,他也不会得到过多的利益,因此在定规则的时候,幕布下
的人们会认同那是不必要的。 6 “仁爱”理念
从中国古代的墨子,到西方基督教等对“爱”的道德概述,可以看出,人的行为是从本能出发,然后波及人的心理以及生理或与之相关的事物。
7.效益主义
即功利主义原则。最早由边沁提出,经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进一步完善,效益注意原则,在面对不同的选择时,记者首先要尽可能谨慎的估量每一种行为带来的结果或价值,问一问这种选择将会对社会带来多少好和不好的影响。
8.多元价值理论
现代哲学家威廉〃戴维〃罗斯认为,总有一种以上的伦理价值观同时在我们的伦理抉择中“竞争”优势地位。与只提倡一种终极的价
值观念的康德、边沁和密尔不同,罗斯的多种责任概念允许伦理抉择者对于一种情况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评价和考虑,但是这不会降低遵守某些规则的价值。
显见义务 实际义务 9.社群主义
社群主义理论使新闻工作者能够理解自己所属机构的角色,即新闻事业不能与政治和经济体制截然分开,因为它是其中的一份子。
4.新闻伦理的抉择模式(P13) 1.博克模式 2.波特方格 3.罗尔斯无知之幕
(二)新闻传播伦理现象评析 1.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 ①有偿新闻与有偿不闻
甘惜分:新闻机构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取一定的费用的新闻。一些新闻机构为解决经费不足或赚钱,以及其他目的,按占用版面大小(报纸)播出时间长短和录制费用(广播、电视)向要求刊播新闻者收费。
黄瑚:有偿新闻,就是新闻从业人员或明或暗地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一定费用的活动。
②有偿新闻的现状和规范 现状:
编辑部与经营部没有分离,把一些经营业务作为编辑记者的考核业务。
孙旭培:腐败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过,发生在传媒领域的腐败比在其他领域的后果更加严重,因为他让人感觉什么都不能信任。
规范:
有偿新闻是一种违法行为,一直以来都为我国法律法规、道德规
范所明令禁止。
③有偿新闻产生的原因
1.有偿新闻产生于我国的社会环境有关(河北蔚县矿难瞒报事件,体现了在我国政治体系中,官员对上负责而非对下负责的制度有关)
2.有偿新闻产生于我国现行的新闻管理体制有关
就媒体自身环境来说,媒体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善是有偿新闻产生的一大原因。良好的管理体制能从内部对媒体从业人员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这其中就包含了对有偿新闻的约束。
3.有偿新闻出现于与记者的职业素养有密切的关系。
4.有偿新闻作为一种有效地传播方式,可信度更高,成为企业选择的宣传方式。
④有偿新闻的危害性
1.首先,个体的新闻从业者而言,大搞有偿新闻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轻则收到良心和社会的责备,重则收到法律的惩罚。
2.对整个媒体行业带来的恶劣影响。有偿新闻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而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如果真实一旦丢失,新闻业所谓的“无冕之王”“社会瞭望者”的光环退去,受众不仅会对个体的新闻工作者而且对新闻业将是一个灾难。
3.有偿新闻对整个社会极具危害性。
对于新闻传媒业的不信任将蔓延至其他行业,从而使公众的社会信任降低。同时,很多人会以这些搞:有偿新闻的记者行为为学习的榜样,最后导致整个社会风气不正。
⑤遏制有偿新闻的对策
1.坚持不懈地反对有偿新闻,加强新闻法制建设。 2.完善媒体的管理体制,加强处罚力度。 3.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2.新闻真实与虚假新闻 ①虚假新闻现象
1.假新闻: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源的“新闻”,即假新闻依据的“新闻事实”是
想象,臆造、捏造的产物,是通过想象思维虚构的“事实” 2.失实新闻:具有事实依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而形成的新闻。可分为一般失实新闻和严重失实新闻,或者分为部分失实新闻和整体失实新闻。又可分为故意失实新闻和非故意失实新闻。
②分析近几年的虚假新闻,主要传播特点有以下几种 1.造假技巧越来越高,使人难以分辨真假 2.利用社会热点话题,引起轰动效应
3.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4.网络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主要源头和传播途径 ③虚假新闻典型案例介绍以及评析 纸做的包子事件
④维护新闻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的对策 1.媒体机构加强管理,行业加强自律 2.健全法律法规,鼓励受众监督 3.个人要加强媒介素养和法律素养。 3.传播媒体与隐性采访 ①隐性采访
陈力丹:是指采访者不将真实身份告诉被采访者或者只告诉真实身份但不告知采
访意图的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介入式采访和非介入式采访
介入式采访:记者假扮各种身份与事件的当事人交往以获得新闻信息
非介入式采访:记者不显露自己的身份以旁观者的眼光观察,没有介入或干预事件发生发展过程而获得新闻信息。
介入式采访,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非介入式暗访可以适当采用,但要依情况而定,不能滥用。
②隐性采访盛行的原因
自20世纪90年代始,隐性采访开始成为我国新闻媒体广泛使用
的采访方式。
1.隐性采访最大限度逼近事实真相 2.隐性采访能更好地实现舆论监督
3.隐性采访能极大地刺激受众好奇心,提升媒体关注度 4.媒体对隐性采访方式的推崇。 ③隐性采访应遵循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减少道德伤害原则 3.公共利益原则 4.最后选择原则
5.暗访与明访想结合的原则
隐性采访获得的信息容易单面化和片段化,所以,注意条件允许,记者在隐性采访之外还需要公开采访,从而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④隐形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被采访对象隐私的保护
媒体使用隐性采访注意不要对细节过多披露,新闻工作者应更为细心,对报道的处理需要更为谨慎。
4.新闻报道与媒介审判 ①媒介审判
魏永征教授对于媒介审判的定义: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做出判断,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
王军:新闻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对任何审判前或审判中的刑事案件,失其客观公正立场,明示或暗示,主张或反对处被告罪行,或处何种罪行,其结果或多或少影响审判。
②媒介审判特征
1.从发生领域来看,我国媒介审判事件多发生在民愤极大的刑事案件、官民对立或精英与草根矛盾冲突事件中。
2.主观动因上,在媒介审判中媒体和民众都自认为是出于正义的
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表现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对案件作煽情式报道,或刻意渲染事实,甚至夸大或者隐藏某些事实,或借助多种媒体联合作用形成单向度的传播旋涡,或对审判结果胡乱猜疑,甚至未经司法审判就为案件定性,给被告人定罪,从而影响公众判
断。
4.从影响上看,媒介审判对司法审判产生或多或少的干扰作用。 ③从药家鑫案件看媒介审判的原因
1.我国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对媒介审判产生重要的影响。 2.媒体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致使媒介审判产生。 3.民众在媒介审判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4.媒体工作人员自身法律素养比较低。
④从许霆案中看司法报道的正当性及其积极作用
1.媒体的司法报道对我国的司法审判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2.媒介的司法报道在发挥了一定监督作用的同时,也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
⑤媒介审判的影响 1.对于司法独立原则的损害
2.对媒体自身具有危害性,牺牲了自身的媒介公信力。 3.对受众的权益也是一种损害,严重损害了受众的知情权。 六遏制媒介审判的对策
1.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保证,对我国司法而言,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推行司法改革,实现司法的真正独立,优化司法职权配臵,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开,加强司法民主,加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等。
2.媒体方面来看:
①一是媒体从业人员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建设,增强法律意识,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采取客观冷静而理性的方式,而不是实行媒介审判。
②媒体的管理来看,媒体应该加强自身的管理,将新闻报道与媒
体的经营管理相分离,使记者不会因媒体的经济利益而放弃职业操守和媒体的声誉。
③加强媒体自律组织的建设,媒体不是“无冕之王”,媒体掌控着新闻报道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应该得到自律组织的监督。
④加强新闻法治建设,以法律的形式对媒介审判加以约束。 3.从民众的角度来看,在媒介审判产生中他们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伴随着网络的兴起,媒介使用门槛的降低,使得人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而民众作为一个群体容易产生盲从和非理性的心理,着外在地影响了媒体报道的倾向。
(三)新闻自律组织
英国新闻自律组织: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The Press Complaints Commission)PCC 的口号是快速、免费、公正(Fast Free Fair)
英国戴安娜王妃遭车祸事件 香港报业评议议会 李嘉玲裸照事件 真题链接: 2013年真题链接:
名誉权与肖像权分析,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是否侵犯肖像权与名誉权?
2014年真题链接:
《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的语言暴力,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媒介伦理的看法
2015年真题链接:
21世纪新闻网站违反哪些新闻法规,道德以及产生的原因。 2016年真题链接
姚贝娜逝世后,深圳晚报3名记者假扮医务工作人员进入太平间拍姚贝娜遗体,结合案例分析报道悲剧性事件时,谈谈引发伦理争议的原因,以及该采取什么措施去减少媒介伦理风险。
附:2014年21世纪报沈灏事件分析
21世纪报沈灏事件,谈谈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法制建设的意义和要求。
①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沈灝事件
②其次这件事情后续已经有了定性,涉及到新闻敲诈,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违反职业道德,然后进行详细分析
③再次,分析同类事件频发的原因,以及对于传媒业、社会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的影响。
④最后分析对于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以及意义以及对于新闻法制建设的意
义和要求
⑤当然,也可以分析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出现,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一重要性
1)加强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职业道德的含义和内容: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它借助于舆论力量促使新闻工作者自觉遵守。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个基本方面。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于
1.有利于媒介正常职能的发挥、有利于履行媒体正常的信息传达、舆论监督的功能。
2.新闻工作者地位的特殊性,即记者面临比常人更多的诱惑与风险,这就要求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提高自身职责道德素养,更好的扮演新闻从业人员的角色
3.有利于社会公众形象以及公信力的建设
4.有利于媒介市场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新闻寻租尤其是对上市公司的新闻敲诈,新闻有偿沉默对国家经济发展有所损害)
2)加强新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新闻法规是一种法律条文,它是把国家意志以立法形式强制新闻工作者服从,这是一种他律。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促使新闻工作者坚持真理、维护真实、敢讲真话。
1、保护新闻自由、防止滥用新闻自由 2、形成规范的采编标准和工作要求 二、原因
1.陈力丹:造成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一是体制转型;二是商业利益;三是行业内混岗;四是记者岗位聘任违规和人员流动率过高。
总之,生存焦虑下的传媒和记者,职业意识和责任感下降。 2.媒介失范的原因:
①转型期的社会矛盾频发,普通的敌对和焦虑情绪,拜金主义盛行,传统媒体遭遇生存危机,新媒体发布因其追求速度快,造成信息的不真实和虚假等;
②媒介市场竞争激烈,职业记者生存困境,新闻把关缺失,新闻职业理想淡化,新闻职业理想淡化,职业素质能力欠缺,商业利益诱惑;
③舆论环境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健全,法制法规匮缺(关于法制的部分可以参考陈力丹老师的《新闻理论十讲》)。
三、危害
1.损害媒介的公信力,损害记者的信誉和形象,损害新闻的严肃性,损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损害公共舆论空间,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媒介资源和公众注意力的浪费,消解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文化观念;
3.放大社会恐慌,不良舆论引导,造成二次伤害,损害国家、公共、商业和个人利益。
四、对策
1.健全新闻法规法制,将新闻采访、报道活动约束在法律、法规范围内;
2.加强新闻理想教育、新闻职业教育、新闻道德教育和新闻业务素养教育;
3.强化行业自律意识,健全把关人制度;
4.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受众对有害、片面、不实新闻、信息的识别能力、抵制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