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式导入
没有真正的朋友实在是凄凉孤独。如果没有朋友,这世界只是荒野一片。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一种真诚互动,是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应。 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什么人真正朋友?
——什么人才是有益的朋友?
——如何辨别朋友?如何与朋友交往? 《周而不比》就是教我们如何交友的经典。 二感知文本,反复诵读
A结合注解和翻译,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断准句子 B指名诵读
纠正“人焉廋哉?”的断句——怎么断?为什么“人/焉廋哉?”(启发学生依意依句式断句) C教师领读 D学生齐读
E学生自读,背诵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F检查背诵
三结合注释和翻译,解决重点词语,教授“对文法”解词释句 A生成对“对文法”的感性认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解词“周与比”“矜与不争”“群与党”,观察这几个词义有什么特点?几个词在句中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词义是同一硬币的两面,相同或相反,位置相对
小结:文言中许多句子都有“对”的特点,如对比、对偶、对仗、排比、互文等,其特点是位置相同,语义相同或相反,这就叫“对文”,我们用这一特点来解词释句,就叫对文法。
验证性训练:用“和”“君子”“不同”造句——君子和而不同,哪位同学还可以用对文法,仿照“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造成下句?——小人同而不和。
B实战演练:用对方法解“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中的两组动词?如果没有注释,我们先解哪个字?“观、察”然后解“视”,先解“安”,再解“由和以”。 C提升能力: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为什么说“直”“谅”“多闻”“便辟”“善柔”“便侫”是名词? 除了对法文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个字判断这些词是名词? “友”是个意动用法,请举意动用法一例,“亲其亲,子其子”,意动用法后面的宾语都是什么词性?——名词。
既然“友”是意动用法,所以,上面的这些词都是名词。
既然知道了对文,可以使文章更多姿多彩,能不能将六个“友”字替换成其他词? 伴、侣、朋、夫、妻(梅妻鹤子) 四、文意探究
(一)交友对象分类 明确:“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又指出了三种“损友”——有害的朋友:便辟(谄媚逢迎)者、善柔(假装和善)者、便佞(巧言善辩)者。整句话可理解为:“与谄媚逢迎的人交友,与态度伪善的人交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为什么和这三种人交友是有害的呢? 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试想,连自己都很少具备仁德修养,又怎能辅助朋友呢,只能让人“近墨者黑”,所以和这三种人结交有弊无益。
(三)交友标准——君子与小人之别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四)如何察友?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五、结束
生活中如果我们用孔子的交友态度去结交朋友,就叫“周而不比”。“周”指“朋友相交以道义合”,而“比”指“以利益合”,整句话可理解为“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北师大教授于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ppt⑥)
我想,能够结交到好朋友,能和朋友快乐地相处,通过朋友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情操,这也是一种人生真谛 六、作业
A背诵课文必背内容 B翻译所学内容 C预习后面几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