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口语交际教学
一堂信心满满的口语交际课,却以学生的无语而陷入无法交际的境地。
教学口语交际《关于春游的建议》。谈到春游,孩子们一脸茫然,不知所致。对于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他们,爬山涉水、野外游玩一类散发泥土气息的话题,应该是他们最熟悉的一切。面对课堂中无话可说的他们,面对此情此景,不禁觉得这是教育的一种缺憾„„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对最亲近最熟悉的情境的认知?是什么让他们缺少了接近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是什么„„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是构成语文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中听说训练的整合和深化。然而,当下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却也让教师的教学困难重重,学生的学习也是“爱你在心口难开”。
究其原因,主客观原因都造成了口语交际教学当下面临的窘境。教师层面:第一、受传统语文“重书面,轻口语”严重影响。教师们对口语交际课大多处于敷衍一下的状态,不注重口语交际的训练,口语交际一般会不上或上成写话课,这样,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下笔如有神”,而口语交际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第二、虽历时十多年的课改,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这一新型课程认识不够,不安排专门的口语交际课,不作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无目标,口语交际课走过场,草草了事,口语交际课形同虚设。 第三、教师自身口语交际能力不
强,不知如何去上口语交际课,或在口语交际的设计和实施上较为随意,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感觉自身能力不足占71.89%。第四、教育部门及学校没有做好对教师的培训引领、教师没有接受专门的系统的培训、学校忽视“口语交际”教学研讨交流、学业水平检测没有在“口语交际”教学上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
学生家庭社会环境层面:第一、教材中口语交际给出的材料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或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差距,所给的内容并不是学生所熟知的场景,学生不知如何说,也无话可说。比如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聊聊春节”中给出的过春节的习俗,“舞龙狮”、包饺子、逛灯会、猜灯谜并不是我们云南山区孩子所熟悉的场景,如果教学时一定要让孩子按照图上内容说,那孩子们大多就会变成“哑巴”。第二、许多学生受家庭思想教育的原因,在农村家教的影响下,一些孩子还很内向,学生不敢大胆与他人交流,部分学生当众说话神情紧张,不敢正视对方,声音颤抖,心理有话说不出来。交流时表达不是很清楚,口语不够规范、流畅。第三、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存在语句含糊伴有乡土音、词汇贫乏、用词不准确的现象,语言表达缺乏有序性和条理性。第四,知识面狭窄、见识不多,平常缺乏语言表达的氛围与环境,造成话说不清楚,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表达不出来,让孩子们对“口语交际”课产生了巨大的畏惧心理,于是,孩子们不敢表达、不想表达、不愿表达,造成了口语交际课上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强、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第五、教师没能根据情境创设良好的心理
情境、体验情境和交际情境来为口语交际教学铺垫,学生没有了真实的体验,没有进行交际的空间,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强。
口语交际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发展于生活。生活的空间有多大,口语交际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说话情境,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口语交际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应渗透到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包括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等各个领域,把口语交际教学延伸至课外,一当有适合学生交际的话题,我们都可以随时进行。
我想,在教师思想、教学能力、家庭和学生层面还远不能满足农村孩子“口语交际”学习的前提下,大胆的创设教育情境,给课堂、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让口语交际教学回归情境,回归生活,回到学生的实际,在实际情境中交流、学习和提升无疑不是一种有意的尝试,学生口语交际的效果会有别样的精彩。
当《关于春游建议》的交际学习遭遇冷门,脸旁拂过的春风,窗外灿烂的阳光,让我有了一种带着孩子们出去走走的冲动,这种源自心底的冲动让我不想去考虑除了孩子们内心需求以外的任何事情„„走一走,只是为了满足孩子们源于心底的需求,只是为了给他们创设适于他们成长的情境。
步出校园的孩子们,他们完全是一只只自由飞翔的小鸟,他们没有了课堂上的矜持,声音放大了,笑声甜美了,动作舒展了,天真放飞了„„他们知道相互照应,他们落实“礼让三先”,他们知道老师
落伍,学会了等候,他们知道同伴的鞋坏了,下坡需要相互搀扶„„一切的一切,让我明白:回归自然,孩子们依旧能够学到很多,收获很多„„回到课堂,他们同样能够交际更多,精彩绽放。
有人说:教学是一种等待,犹如静待花开的声音。口语交际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补白,让学生补充或想象,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会得到训练和提升。而这一目的的达成,需要教师给与时间和空间,学会“静待”。
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在引领学生认识了清正廉洁、聪明机智的公仪休,好学上进、懂礼貌的子明后,教师马上抓住时机,“听了他的老师公仪休的话,子明明白了什么?他会怎么做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由说话、学生迁移拓展,创设情境,共同表演,不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还让学生的口语交际得到锻炼。
此外像语文基础知识句子第三人称改写,其实就是口语交际中“转述”的内容,完全可以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回答问题、复述课文、讨论、交流、作文课、阅读课中无时不刻不在表现着口语交际的能力,学生在这时候往往是不自觉的,但我们语文教师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时时关注学生引领交际活动。
课堂是一个七彩的花园,“五颜六色”,“姹紫嫣红”;课堂充满灵动,那里有七嘴八舌、思维的飞翔;而这一切的诞生,需要等待,激活灵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的引领,让孩子们在口语的百花园里去“诗意”的发现。《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苏教版第六册的课文,课后练习这样描述:学习了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想一想小骆驼又见到了那
匹小红马,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这是课后的小练笔。在教学中,我想:把它作为口语交际的内容岂不是更好,我结合此问题进行了口语交际的拓展和尝试。突然而至的任务,一开始孩子们满脸疑问,接着课堂陷入了安静沉思,接着学生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后来„„再后来„„我也经历着“试试——质疑——坚信——静待”的心路历程。正是我的坚信和静待,孩子们或自我解说,或两两结合,通过角色扮演,声情并茂的开始了他们的交际。孩子们角色中的小红马认识到了自我的肤浅和骄傲,悔意十足:“我不应该嘲笑你,判断事物的美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对不起小骆驼,我让你受委屈了,我不应该说你是个丑八怪。”孩子们眼中的小骆驼通过实践,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信心满满:“美不美,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才对”,“用行动检验,用实力说话,用成绩证明”,“小红马,你是偶像派,我才是真正的实力派”„„
利用交际中的小红马和小骆驼,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诗意和灵动中得到培养和熏陶。在交际中,孩子们的思维在课堂放飞,语言在课堂得到了锤炼。我想,信任学生,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静待花开,我们会从孩子们的交际中收获别样的精彩。
有人说:教育是一个圆,出发点即是归宿。这正如教学,教学目标是我们的出发点,最终的落脚点也是教育目标。我想,教育之于自然,在于目标,从目标出发,落实目标的贯穿,行于目标的达成。育人,教育的根本,无论何种方法和手段,在于育人目标的达成。亲近自然,走进自然,何尝不是一个育人的目标。陶行知曾说:“天天是
育人之时,处处是育人之地”。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情境和体验,在自然中接受教育,在情境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何尝不是“处处是育人之地”的一种尝试和落实呢,何尝不是一种静待花开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