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化简答和名词解释

来源:二三娱乐
1.纤维素和糖原的什么结构特性使得他们的物理特性有那么大的差别?纤维素和糖原的结构特性确定了他们什么生物学作用?

答:天然纤维素是由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单位组成的,这种糖苷键迫使聚合物链成伸展的结构。这种一系列的平行的聚合物链形成分子间的氢键,他们聚集成长的、坚韧的不溶于水的纤维。糖原主要是由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单位组成的,这种糖苷键能引起链弯曲,防止形成长的纤维。另外体验版是个具有高分支的聚合物。他的许多羟基暴露于水,可被高度水合,因此可分散在水中。纤维素由于他的坚韧特性,所以他是植物中的结构材料。糖原是动物中的贮存燃料。 2.葡萄糖溶液为什么有变旋现象?

答:主要原因是由于葡萄糖具有不同的环状结构,当葡萄糖由开链结构变为环状结构时,C1原子同时变成不对称碳原子,同时产生了两个新的旋光异构体。一个叫α-D-吡喃葡萄糖,另外一个叫β-D-吡喃葡萄糖,这两种物质互为异头物,在溶液中可以开链式结构发生相互转化,达到最后平衡,其比旋光度为+52°。

1.许多埋在膜内的蛋白(内在蛋白)与细胞中的蛋白质不同,他们几乎不可能从膜上转移至水溶液中。然而,此类蛋白质的溶解和转移,常可用含有十二烷基硫酸钠或其他的去污剂,这是什么道理? 答: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胆酸钠等去污剂,都具有亲水和疏水两部分,他们可以破坏蛋白和膜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并用疏水部分结合蛋白的疏水部分,亲水部分向外,形成一个可溶性微团,将蛋白转移到水中。 2.任何动物体内胆固醇可能装备为哪些具有重要生理意义的类固醇物质?

答:激素类:雄激素、雌激素、孕酮、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非激素类:维生素D、胆汁酸、牛黄胆酸和甘氨胆酸。

1.简述酶与一般化学催化剂的共性及其特性? 答(1)共性: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仅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酶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也不改变;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特性: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是催化效率更高,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容易失活,活力受条件的调节控制,全酶的活力与辅助因子有关。

2.影响酶促反应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起作用的?

答:影响酶促反应效率的有关因素包括:(1)底物和酶的邻近效应与定向效应(2)底物的形变和诱导契

合(3)酸碱催化(4)共价催化(5)微环境的作用 1.简述cAMP的生成过程及作用机制?

答: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而激活受体,通过G蛋白介导,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生成cAMP和焦磷酸,cAMP在磷酸二酯酶的作用下水解为5‘-AMP而丧失作用,cAMP作为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对细胞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激活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来实现的。蛋白激酶A由两个调节亚基和两个催化亚基组成的四聚体别构酶,当四分子cAMP与调节亚基结合后,调节亚基与催化亚基解离,游离的催化亚基催化底物蛋白磷酸化,从而调节细胞的物质代谢和基因表达。活化的蛋白激酶A一方面催化细胞质内一些蛋白磷酸化调节某些物质的代谢过程,另一方面进入细胞核,可催化反式作用因子-cAMP应答元件激结合蛋白磷酸化,与DNA上的cAMP应答元件结合,激活受cAMP应答元件调控的基因转录,另外活化的蛋白激酶还可以使核内的组蛋白、受体蛋白、酸性蛋白及膜蛋白等磷酸化,从而影响这些蛋白的活性。 1.简述肾上腺素使血糖升高的机制?

肾上腺素与靶细胞上的肾上腺素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形成cAMP,cAMP使无活性的磷酸化酶激酶经过磷酸化转变成有活性的磷酸化酶激酶,有活性的磷酸化酶激酶再去催化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转变成有活性的磷酸化酶a,磷酸化酶a由催化糖原转化成1-磷酸葡萄糖然后1-磷酸葡萄糖再转变成葡萄糖。 1.葡萄糖分子的第二位用C14标记,在有氧情况下进行彻底氧化。问经过几轮三羧酸循环,该同位素C可作为二氧化碳释放?

答:经代谢转化,葡萄糖第二位标记的C14出现在丙酮酸的羰基上,即CH3-*CO-COOH,进一步氧化产生的CH3-*CO-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后,经过 第一轮三羧酸循环标记碳原子全部进入草酰乙酸,形成两种异构体:HOO*C-CO-CH2-COOH和HOO*C-CH2-CO-COOH,在第二轮三羧酸循环中,两种异构体中的标记碳都可以在脱羧反应中以二氧化碳释放。 2.什么是乙醛酸循环?有何意义?

答:乙醛酸循环是有机酸代谢循环,它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可分为五步反应,由于乙醛酸循环与三羧酸循环有一些共同的酶系和反应,将其看成是三羧酸循环的一个支路。循环每一圈消耗两分子乙酰CoA,同时产生一分子琥珀酸。琥珀酸产生后,可进入三羧酸循环代谢,或经糖异生途径转变为葡萄糖。乙醛酸循环的意义:(1)乙酰CoA经乙醛酸循环可以和三羧酸循环相偶联补充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的缺失。(2)

乙醛酸循环是微生物利用乙酸作为碳源的途径之一。(3)乙醛酸循环是油料植物将脂肪转变为糖和氨基酸的途径。

3. 计算1mol葡萄糖在肝脏细胞中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可产生多少摩尔ATP?如果有鱼藤酮存在,理论上又能产生多少摩尔ATP?

答:组织中没有鱼藤酮时:1mol葡萄糖→2mol丙酮酸,净生成2molATP并有2molNADH和H+生成;2mol丙酮酸→2mol乙酰辅酶A+2molCO2,生成2molNADH 和H+ 2mol乙酰辅酶A→4molCO2,共生成6molNADH和H+ ,2molFADH2 ,2molGTP。对肝脏细胞而言,细胞质中生成的2molNADH 和H+ 是通过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线粒体的,进入线粒体的依然是2mol NADH和H+,NADH和H+生物氧化时的磷氧比值为2.5,FADH2的磷氧比值为1.5.,所以葡萄糖彻底氧化产生的ATP为(4+6)*2.5+2*1.5+4=32mol。如果有鱼藤酮存在,生成的NADH和H+不产生ATP,所以ATP为2*14.5+4=7mol。

4. 计算2mol丙酮酸转化为1mol葡萄糖需要提供多少摩尔高能磷酸化合物?

答:首先,2mol丙酮酸+2CO2+2ATP->2草酰乙酸+2ADP+2Pi 2草酰乙酸+2GTP->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ADP+2CO2

其次,2mol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沿糖酵解途径逆行至转变成2mol甘油醛-3-磷酸,其中在甘油酸-3磷酸转变成甘油酸-1,3-二磷酸过程中,消耗2molATP;甘油酸-1,3-二磷酸转变成甘油醛-3-磷酸中,必须供给2mol的NADH和H+。最后,2mol的磷酸丙糖先后在醛羧酶,果糖-1,6-二磷酸酶、异构酶、葡萄糖-6-磷酸酶作用下,生成1mol葡萄糖,该过程无能量的产生和消耗。因此需要提供6mol高能磷酸化合物,4molATP,2molGTP。

1.比较脂肪酸氧化和合成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a)发生部位(b)酰基的载体组织(c)氧化剂和还原剂(d)中间产物的立体化学(e)降解和合成的方向(f)酶体系的组织(g)氧化时每次降解的碳单位和合成时使用的碳单位供体。

答:(a)氧化发生在线粒体,合成发生在细胞质(b)氧化使用辅酶A,合成使用ACP(c)氧化用NAD+和FAD,合成用NADPH(d)氧化是三羟酰基CoA的L-异构体,合成是D-异构体(e)氧化时是用羧基变甲基,合成时是甲基变羧基(f)氧化用的酶是分立的,合成用的酶组成一酶复合物(g)氧化为乙酰CoA,合成为丙二酸单酰CoA。 1.简述体内联合脱氨基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答:联合脱氨基有两个途径:一是氨基酸的α-氨基先通过转氨基作用转移到α-酮戊二酸,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谷氨酸,谷氨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脱氨基生成α-酮戊二酸的同时释放氨。二是嘌呤核苷酸循环的联合脱氨基作用。因为大部分氨基酸不能直接氧化脱去氨基,而只有转氨基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但转氨基作用幷没有最终脱掉氨基,所以体内通过联合脱氨基作用,使得蛋白质降解的所有氨基酸都可以脱氨基生成氨,满足机体脱氨基的需要。 简述B-DNA的结构特征。

答:(1)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相互缠绕形成右手螺旋(2)嘌呤和嘧啶位于双螺旋的内侧,磷酸和核糖在外侧,彼此通过3',5'磷酸二脂键相连接,形成DNA 分子的骨架。碱基平面和纵轴垂直,糖环的平面则和纵轴平行(3)双螺旋的平均直径为2nm。两个相邻的碱基对之间相距的高度,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个核苷酸之间的夹角为36度(4)两条核苷酸链依靠彼此夹角之间形成的氢键相联系而结合在一起。(5)碱基在一条链上的排列顺序不受任何限制。

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哪几种?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真核生物DNA聚合酶有α、β、γ、δ、ε五种,均具有5‵-3‵聚合酶活性。DNA聚合酶γ、δ和ε有3‵-5‵外切酶活性,DNA聚合酶α、β无外切酶活性。DNA聚合酶α用于合成引物,DNA聚合酶δ用于合成 核DNA,DNA聚合酶β和ε主要起修复作用,DNA聚合酶γ用于线粒体DNA 的合成。

2.真核细胞有哪几种RNA聚合酶?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按照对α-鹅膏覃碱的敏感度不同进行分类;RNA 聚合酶Ⅰ基本不受α-鹅膏覃碱的抑制,在大于10-3

mol/L时才有轻微的抑制,RNA聚合酶Ⅱ对α-鹅膏覃碱最为敏感,在10-8

mol/L以下就会被抑制,RNA聚合酶对α-鹅膏覃碱的敏感度介于RNA聚合酶Ⅰ和RNA聚合酶Ⅱ之间,在10-5

mol/L到10-4

mol/L才会有抑制现象。RNA聚合酶Ⅰ存在于核仁中其功能是合成5.8s rRNA、18s rRNA和28s rRNA,。RNA聚合酶Ⅱ存在于核质中,其功能是合成mRNA、snRNA。RNA聚合酶Ⅲ也存在于核质中,其功能是合成tRNA、5s rRNA和转录Alu序列。 1.逆转录酶的发现和利用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革命,其重要意义在那里?

答:导致了cDNA克隆生物技术的诞生。能够由克隆的cDNA表达蛋白。

1.简述原核细胞核真核细胞生物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区别。

答: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与真核生物蛋白质的合成主要差别有:(1)原核生物翻译与转录是偶联的,真核生物要将细胞核内转录生成的mRNA转运到细胞质才能进行蛋白质合成,因此转录和翻译不可能偶联。(2)原核生物肽链的合成是从甲酰甲硫氨酰-tRNA开始的,真核生物肽链的合成是从甲硫氨酰-tRNA开始的(3)原核生物肽链合成的起始依赖于SD序列。真核生物肽链合成的起始依赖于帽子结构(4)原核生物的mRNA与核糖体小亚基的结合先于tRNA与小亚基的结合,而真核生物的起始tRNA与核糖体小亚基的结合先于mRNA与小亚基的结合,(5)在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不需要消耗ATP,但真核生物需要消耗ATP(6)参与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起始阶段的起始因子比原核生物复杂,释放因子则相对简单(7)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密码子的偏爱性上有所不同(8)真核细胞的翻译后加工比原核细胞复杂。 简述信号肽假说的基本内容

答:分泌性蛋白质的初级产物N-端多有信号肽结构,信号肽一旦合成(蛋白质合成未终止),即被胞浆的信号肽识别蛋白(SRP)结合,SRP与内质网的内侧面的受体即对接蛋白(DP)结合,组成一个输送系统,促使膜通道开放,信号肽带动合成中的蛋白质沿通道穿过膜,信号肽在沿通道折回时被膜上的信号肽酶切除,蛋白质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后,即可被分选到细胞的不同部位。

概述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答: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与真核生物存在很多共同之处,但因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和亚细胞结构,其基因组结构要比真核生物简单,基因表达的调控因此比较简单。虽然原核基因的表达也受转录起始、转录终止、翻译调控及RNA、蛋白质的稳定性等多级调控但其表达开、关的关键机制主要发生在转录起始。其特点包括以下三方面:(1)ζ因子决定RNA聚合酶的识别特异性:原核生物只有一种RNA聚合酶,核心酶催化转录的延长,亚基识别特异启动序列,即不同的因子协调启动不同基因的转录(2)操纵子模型的普遍性:除个别基因外,原核生物绝大多数基因按功能相关性成簇的连续排列在染色体上,共同组成一个转录单位即操纵子。一个操纵子含一个启动序列及数个编码基因,在同一个启动序列控制下,转录出多顺反子mRNA。(3)阻遏蛋白和阻遏机制的普遍性:在许多原核操纵子系统中,特异的阻遏蛋白是控制启动序列活性的重要因素。当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或解离

时,结构基因的转录被阻遏或去阻遏。 简答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方式.

答:(1)DNA水平的调控:a.基因丢失 b.基因扩增 c.DNA序列的重排 d.染色质结构的变化 e.DNA的修饰(2)转录水平的调控:a.染色质的活化 b.转录因子的作用 (3)转录后水平的调控:a.mRNA前体的加工 b.mRNA的选择性拼接(4)翻译水平的调控a.控制mRNA 的稳定性 b.反义RNA的作用 c.选择性翻译 d.抑制反义的起始(5)翻译后水平的调控a.多肽链的加工和折叠 b.氨基酸的重排 c.通过肽链的断裂等加工方式产生不同的活性多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