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规则的泛化现象
作者:魏悦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3年第03期
【摘 要】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常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语言规则不适当地扩大使用,而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出现泛化现象。泛化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和引导,避免不必要泛化的产生。 【关键词】 汉语;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规则;泛化 一、引言
泛化,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应用上的一种偏误,是指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规则,用推理的方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的新语言现象上,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一般出现在学习的中级或高级阶段。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大部分都是成年人,这些人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强,在他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经常根据自己的内在理解去类推运用已学到的语言规则,例如学习者学了“一个月”、“一个星期”, 就会说出 “一个年”、“一个天”这样的词组。这类现象出现的类型多样,它的根源不在其母语中,因为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常常出现同样的现象,它有其产生的独特心理机制。 二、泛化的类型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现泛化现象出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各个方面。下面就泛化的不同类型做简单分析: 1、语音的泛化
外国人学习汉语第三声声调先降后升是学习者的一大难点,但在实际运用中读完整的第三声的机会并不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第三声都要变调。变调更是学习的难中之难。当学习者在看到第三声调号时,常常念出或说出的他们经过很大努力才掌握的全三声。其原因就是学生对三声总结出他自己的规律,用在半三声或三声连读上。再如,在音节ju、qu、xu、yu的拼写中u其实是ü省去上边的两点,而学习者却常把这里的ü读成u。这些都是语音方面过度泛化的现象。
2、词汇的泛化
例如:①我以前在中国学了两个年的汉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②他正在听听音乐呢。
例①中的“年”前边不需要量词,但学习者学了“一个月”、“一个星期”, “年” 也是时间单位,想当然的就在它前面加上了“个”,此处为量词“个”的泛化现象。在例②中“听听”为动词重叠式,动词重叠后表示动量的减少,具有随意、轻松的语用效果,符合听音乐时的状态,但在这句话里它是表进行时态的动词,是不能重叠的,此处为动词重叠的泛化现象。 3、语法的泛化
例如:①他计划明天回去美国。 ②我很病,他也很病。
一般来说,宾语应放在动词后面,但例①中“回去”是个复合趋向动词,这类动词的宾语则必须放在两个动词之间,此处为动宾结构泛化现象。之前老师讲到“The apple is red.”这样的句子用汉语说时,系动词不翻译,在形容词前面加上副词“很”修饰。所以英美国家的学生就会把“I’m sick, he is sick too.”用汉语说成例②的样子,这是语法规则的泛化现象。 4、语用的泛化
老师在课堂上讲到“令尊”指的就是“爸爸”,外国学生可能在与朋友聊天时就会用到这个词,但他忽视了这个词一般只用在十分正式的场合,而且是古人使用的,现代人已很少用了。再比如,在路上走时遇到一位外国学生,交谈几句分别时他说“走好”,因为他知道“走好”用在分别时,忽视了只有在送客人时才用这个词的。以上都是词语使用上的泛化现象,把只能用在特定场合的词用在了一般场合,以致运用不当。 三、泛化的心理机制
外国学习者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泛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是学习者的一种重要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茹宾(J.Rubin)是最早研究学习策略的,他归纳出6种认知学习策略,其中就包括推理,这正是泛化运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学习者根据原有的知识(包括第一语言知识)和新获得的语言知识,进行概括推理以及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把旧规则内化,形成新规则。
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泛化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根据Ellis(1985)的观点,我们总结出,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形成假设 (hypothesis formation)与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ing)是泛化产生的原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是学习者不断形成关于目的语规则的假设,然后再对这种假设不断进行检验的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按照Faerch和Kasper(1983)的阐述,学习者构成关于目的语规则的假设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通过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二是通过输入的语言材料推论;三是前二者兼而有之。外国学习者最先学习的数量结构就是“一个”,这个结构应用的范围也很广,“一个人”“一个书包”等等,所以他们就会说“一个书”“一个笔”,这样的说法是通过已经获得的汉语知识推论出来的。一般来说,泛化是必须以学习者已有的汉语规则为基础。当学习者掌握了“一个”与名词的搭配之合,他们会建立起这样的搭配规则,所以在说“书”“笔”时,便自然地将以前的表达方法套用到后者上。如果说这种说法是 “一个”的泛化。那么,这种泛化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这种数量结构与名词的搭配规则假设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关于汉语搭配规则假设的具体表现。
另外,泛化不仅表现为假设更体现在对已有的假设进行检验。学习第二语言的大多数为成年人,这些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他们根据经验深知归纳推理能够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他们也明白假设不一定都正确,所以他们在使用中不断实行检验。如果学习者经过归纳和类推形成的有关语言规则的假设得到母语使用者的肯定的反馈,学习者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极大地鼓励了他们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具有自我纠正的调节意识,对于自己假设的否定反馈,在自我纠正之后会对正确的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学习者不断将获得的言语输入与自己的假设进行对比,对假设进行检验,根据得到的外部来反馈修正自己的假设,并最终获得正确的目的语规则。 四、小结
泛化现象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种应用上的偏误,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汉语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如果从其心理机制来看,它虽然是不完善的汉语状态,但对学习者汉语系统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积极过程。无论学生归纳和类推形成的假设是对还是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进行了主动的思考,这都有助于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所以乔姆斯基等人认为: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假设并检验的过程。因此,为保护学生积极性就不能全面否定泛化现象,同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也不能对其放任自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克服和引导,减少不必要的泛化,尽量使学生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 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4] 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2(1). [5] 王建勤.关于中介语研究方法的思考[J].汉语学习,2000(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简介】
魏 悦(1983-)女,陕西兴平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