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建议

来源:二三娱乐


关于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的

建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优化“三农”发展环境,逐年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使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

支撑力不断增强,已形成蔬菜、果品、花生、奶业、生猪等多条龙型经济发展格局。为落实省委书记张庆黎来唐时讲话提出唐山六个走在全省前面的要求,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我市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加大投入、畅通渠道,建立畅通高效、安全卫生、交易方式先进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降低流通成本,使之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

一、我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情况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依托市供销社这个渠道,以“农合联”为抓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加强产销对接,促进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加强了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促进产销对接。市供销社组建了唐山市农合联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唐山市特色农产品展销有限公司和西外环、大里路、红星楼3个蔬菜直营店,面向市内外大型超市,开展农产品物流配送业务,以低于周边市场10%-20%的价格,为社区居民提供直接来自专业合作社果菜基地的无公害产品,在减少流通环节、稳定果蔬市场价格、降低市民生活消费成本、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推进了农产品知名品牌建设促进产销对接。市农合联与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品牌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扶持政策。目前,市县农合联在全市专业合作社中培育注册农产品品牌132个。品牌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日益显现,得到商家青睐,知名品牌农产品已成为采购首选。

三是搭建了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促进无缝对接。市供销社、市农合联多次承办召开唐山市政府名义的大型农交会,如市第五届农业生产资料暨农产品产销对接大会、市首届农超对接会议、市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开业仪式。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多家、专业合作社2000多种产品参加展示和推介,与市内外超商、院校、机关、厂矿、医院的食堂采购商产需对接,累计达成合作意向211个,金额达1.96亿元。

四是创办了农产品物流商务网站发展订单农业。注册成立全省首个综合性农产品信息化交易平台“山水原”——中国农副产品网上大集,实现了农产品、市场、商家、消费者的网络对接,为发展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搞活我市农村流通、繁荣我市农村市场、发展我市农村经济、提高我市农民收入,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交易平台,必将对我市农业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目前农产品产销对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产品物流网络建设不完善,农民卖难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农村物流网络不完善、经济人组织松散、乡村居住分散、运输成本增高、农民信息不灵、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等因素,导致市场供大于求,在我市一些地区出现了农产品滞销和卖难问题,丰收却不能增收的“丰收灾”,致使一些农民损失惨重,让人忧心忡忡。

二是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难以适应超市高门槛。在生产环节中,有的专业合作社未按照生产标准化程序严格操作,过程记录不完备,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手段不够先进,与超市质量均衡和稳定的标准相比有差距;而有的超市对农产品入场包装、认证、时间、质量、检测及进店费用等方面设置门槛过高,有的超市还以农产品安全为名收取进店押金费5000元,两者之间难以实现双赢。

三是品牌农产品生产规模小,难以满足超市需求。由于农产品知名品牌生产规模偏小,经过专业合作社加工包装的品牌农产品难以满足超市卖场的需求,进入超市的多以蔬菜、水果等大路货为主,信誉度不高,品种不够丰富多样,加之对“入超”程序和超市要求缺乏细致了解,导致农产品“入超”率偏低。

四是冷链物流设施严重缺失,低温保鲜建设滞后。我市一些专业合作社由于资金不足,普遍缺少低温保鲜库和冷藏库等冷链设施,尚未形成生产、储备、运输、销售冷链物流链条,产品运输大多处于常温状态,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和产品损耗,严重影响农产品销售质量和价格优

势。

五是专业合作社周转资金缺乏,难以承受超市结算机制。大部分合作社经济实力薄弱,缺乏足够的周转资金,不适应连续供货、结算滞后运作模式,无法承受超市月结、季结的结算方式。专业合作社不能开具免税发票,也导致超市无法抵扣增值税进项,增加税收负担,提高经营成本,难以体现农产品经营竞争力。

三、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建议

1.完善批发市场功能和档次,构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一是应建设一批布局合理、交易方式先进、功能齐全、信息灵敏、安全卫生的骨干批发市场,发展连锁超市、直销配送等新型流通组织,建立多层次、多业态、多种经营方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加快农产品的储藏、加工、运输、配送等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三是改革现行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建立起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主要依靠企业自主经营、自主投入、自我发展的机制。形成以骨干批发市场为核心,以连锁超市等其他流通方式为补充,以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依托,以现代交易、结算、信息、检测、储藏、物流等技术为支撑,以良好的企业经营和资金投入机制为保证,以农产品经销商队伍为主体的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议市政府尽快制定出台《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实施细则》,鼓励推广应用现代流通技术,减少流通环节,实现产销双赢。

2.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城乡联动机制。一是建议各级政府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逐年提高惠农财政资金总支出的比重,让财政预算向“三农”倾斜,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各项农业配套资金的落实到位,并在税收、土地、交通及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二是提供服务,创新财政与金融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利用财政贴息和利用信用担保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农村,为农服务,真正解决“三农”贷款难、担

保难的难题。三是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引导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的保险范围和保险力度。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逐年提高补贴比例和所报保险金额,确保现代化农业发展不差钱。四是引导农民间合作联系。各级政府应建立信息与市场连接的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减少盲目性生产,自觉克服从众行为,杜绝阶段性农产品生产供大于求伤农问题的发生。

3.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对接京津市场。鉴于我市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标准化生产水平偏低,难以应对大批量采购,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进行联合合作或成立以某种农产品为纽带的专业合作联合社,建立集中连片规模化生产基地,提高科技含量,优化农产品品种,以满足大批量、多品种、高质量采购的需求。以市政府为主导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大户和专业生产基地,围绕京津市场需求,创建知名品牌,增加名贵品种,提高农产品档次,形成特色对接。提高我市产业化水平和外向度,大力发

展订单农业,走出“菜贱伤农”的怪圈。

4.大力扶持农产品配送企业,搭建农产品直销社区平台。针对我市农产品储存、保鲜、运输短板问题,建议由各级政府投资,在农产品主产地建设冷链设施,采取租赁形式交由专业合作社使用。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覆盖面广、竞争力强、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产品配送企业,上联各大超市,下联生产基地,对农产品进行冷链加工、储藏和配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挥农超对接示范效应。各级政府应根据我市特色农产品生产周期,定期举办农产品展示交易会,为产销双方搭建交流平台,实现产地和销地,生产和流通的无缝对接。

为解决卖难买贵问题,应健全市场保障体系,建立公益化市场制度。城管、工商、商务等部门应为粮农、菜农进城摆摊创新服务方式,可借鉴北京、上海、济南等地经验,设立周末直销市场或直销点,实现田间地头到城市社区的直销,让菜园子与菜篮子直接对接,为市民提供品种多样、质量新鲜、价格优惠的蔬菜。

5.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市政府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监测体系建设,从生产、技术、管理三个层面入手,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加强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安全控制、无公害操作规程等的制定和修订,产品质量做到有标可依、按标生产。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都应建立自检自控检测体系。各级政府应加大源头治理力度,规范经营行为,严格农资监管,推进农资市场诚信服务,提高农产品品质。市政府尽快建成“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全程监管的运行保障体系,做到全程监管不留死角,生产消费无缝连接,让种菜种粮的心里想着吃菜吃粮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作者王汉银系市政协常委、市供销社党委原书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