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日语中的汉字

来源:二三娱乐


[日语]日语中的汉字

概说:日语中的汉字

一 汉字的传入和使用 (一)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日本现在使用的文字主要有汉字、假名、罗马字。此外,还有像数学这类特别的场合,使用希腊文等。汉字原本是为了表达汉语而由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日本的假名则是以中国的汉字为基础创造出来的文字。

汉字大约是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在中国发明的,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当时是用尖头的工具,将文字刻在龟甲和牛、鹿等的骨头上。后来学者们把那上面刻划的文字命名为“甲骨文”。它是在中国安阳小屯一带被发掘出来的,这地方原是据今大约3000年前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安阳当时叫做殷,因此商代又被称为殷。商被周王朝所灭,这里毁为废墟,后被人称为殷墟。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自成体系的一种最古老的文字。当时的文字还是极其原始的,具有象形表意性。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周朝的末期,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出现了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这就是“金文”。和甲骨文一样,金文的形体还没有定型,但它的形体也逐渐脱离了图绘性而变为线条化、平直化。甲骨文和金文统称“殷周古文”。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了文字。他的丞相李斯主持并参与了这项工作。首先废除了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的不同形体,其次将秦国固有的文字即大篆的形体进行简省删改,同时吸收民间字体中的一些简体、俗体字,加以规范。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小篆。此时的汉字则表现为前所未有的定型化,至今还用于书法,篆刻等艺术领域。由殷周古文变成小篆,这是汉字的第一次大变化,大量的异体字被淘汰,形体由异而同,奠定了汉字“方块字”的基础。

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可是书写起来并不方便,很快在民间出现了一种较为草率的新字体。这种新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差役、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隶书在秦代灭亡后得到进一步地推广和流行,在随后的汉代(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3世纪),发明了纸和墨,汉字在西汉时期变成了更加接近现行汉字的“汉隶”。由小篆变为隶书是汉字的第二次大变化:长方形变为扁方形,长线条变为点画,圆笔变为方折,这次变化称为“隶变”。它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使汉字进入定型的阶段。

经过三国时代进入隋唐时代后,汉字在形体上形成了和现形汉字基本一致的字体。楷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是从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的,“楷”是可以作为“楷模”的意思。楷书形体方正,横竖平直,笔画清楚,成为汉字的正式字体沿用至今。在唐代,楷书、草书以及行书等在民间已相当普及。至此,汉字在字体、书写体上就基本定型了。 (二)汉字的传入和实用化

在汉字传入日本以前,日本并没有文字和文字语言。据日本最古老的史书《日本书记》和《古事记》记载,汉字大约在公元3世纪开始传入日本的。一般认为,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汉字正式传入日本,当时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王派遣阿直歧和王仁到日本教日本的皇子学习汉文汉字。这是有关日本人系统学习汉文汉字的最早纪录。但是,据考证,日本人肯定在那以前就已经接触了汉字,从九州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据《后汉书》记载为公元57年汉武帝接见日本使者时赠给日本国王的金印)以及其他一些出土的金石器皿也证实了这一点。到5世纪左右,太刀铭、钟铭、碑文等金石文中已经有日本人撰写的汉文。到6

世纪,已开始正式学习汉文,而且以学习真正的汉文为前提的学术界也逐渐形成。从此,汉字逐渐被日本社会所接受。到7、8世纪,日本人撰写的汉诗、汉文已不鲜见,这说明汉字已被日本的知识阶层所掌握。总之,从4世纪后期,日本大和朝廷侵占朝鲜开始,到7世纪后期日本在白村江一战中失利,从朝鲜半岛退出为止,在此期间,随着朝鲜半岛政治形势的改变,一直都有大批所谓“归化人”来日,他们都是朝鲜籍汉人,精通汉文,受到日本朝廷的欢迎,并被赐予姓氏,他们和精通汉文的韩汉人出任史官或博士。所以早先传入朝鲜半岛的汉字最初就是由这些人带入日本的,并在日本上层阶级之间逐渐获得推广的吧。

汉字传入日本后开始只在文首、文直等一部分氏族中使用。那日本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际使用汉字的呢?我们可以在《日本书记》仁德天皇41年的记载中看到:“遣纪角宿祢于百济,始分国郡疆场,具录乡土所出”,也就是派遣纪角宿祢到百济,让他观察那里的疆界,记明送往百济的出所、国名和品名。此外,在履中天皇4年还有“始之于诸国置国史。记言事达四方志。”这样的记载。这时,更是进一步在各国设置国史,让其记录国内的形势,并作出报告。由此可见,汉字逐渐在官方变得实用了。因此可以认为在阿直岐・王仁来到日本之后的4世纪末到5世纪初,汉字已逐渐实用化,并开始在政治舞台发挥重要作用了。随着日本和中国、朝鲜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日本的一些贵族、文人、商人也开始逐渐具有了汉字、汉文的书写和阅读能力。虽然经朝鲜来到日本的中国人很多,但通过他们带入日本的汉语词,从整体上来看并不是很多。日本人学习汉字,汉文大多是通过文献来学习的。特别是模仿唐朝的律令制度,设立大学以后,大学的教材就是佛教典籍,当时,《文选》等诗文也获得了日本人的喜爱,所以通过佛教传入日语的词汇相当多。

随着中日两国的交往,汉文典籍不断地传到日本、中国各个时代的汉字、汉语、文化知识不断地被日本人吸收,并与日本文化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二 汉字的构造

在中国,根据汉字的构成和用法,将汉字分为六种,这被称为“六书”。在战国时代的《周礼》中,就出现了“六书”的说法,它是关于汉字造字规则的归纳和总结,也是一种理论。但对于“六书”的名目和内容,并没有加以说明。直到东汉时期,才有人具体介绍。我们在此采用的就是影响比较大的许慎的说法。在东汉时期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中,把汉字的构造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但只有从象形到形声是汉字的造字法,转注和假借主要是汉字的用法。 (一)象形

所谓象形就是指模仿事物的形状,具有类似图画性质的一种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出的字就叫象形字。日语中的“日、月、山、川、雨、木、鳥、馬、魚、目、耳、口、門”等都是象形字。象形字多用来描写人眼可以看到的事物,它们大多表现大自然和外部事物,如自然、动植物、人、身体,器具等。这是汉字中最基本的造字法,但这类汉字并不多。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现在大都表现不出实物的形体了。

象形字造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无法表示出复杂的事物,更无法表达抽象概念。但这些象形字后来大都成为了非象形字的造字偏旁,因此可以说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字。 (二)指事

指事是用于表示较为抽象事物的词,它们写成汉字时无法用图画表示,只好用一些记号。例如:“一、二、三”这些数字就是用横线来表示数的概念。此外,“上”、“下”就是分别在“一”的上下加上“・”来表示在地平线或界线的上方或下方。这些都是纯记号型指事字。另外,在象形字“木”的上方添加一横,就成为“末”,在下方添上一横就成了“本”。“刃”是在“刀”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短横,表示“刀口在这里”。像上述这些单纯使用记号,或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记号来记录的字,叫做“指事字”。指事就是用记号来指示某种事物。通过上述象形和指事这两种方法,造出了所有汉字的基本形体。

指事字虽然可以表示某些抽象概念,但局限性也很大。因为单纯用记号难以表达复杂的词义,所以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汉字也并不多。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都是单一形体,不能再分为两个字,所以又被称为独体字。 (三)会意

会意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业已存在的文字在形体上加以组合,它的意思也是组合义,用此法创造出来的汉字一般为和体字。会意字大体可分为三类: 1 重叠式会意字

“炎”是“火”的重叠,“林”是“木”的并立,“晶”表示太阳发出的光耀眼,“轟”表示许多车发出的声音。这几个词都是将同一汉字重叠构成的。此类汉字还有“森、淼、棘、磊”等。 2 图形式会意字

“休”表示“人”靠着“木”,一看就能明白是“休息”的意思。“中”原是在圆的正中间划上一条线,表示正中间的意思。“夕”是去掉了“月”下面的横线,表示月亮才出来了一半。“孝”表示“子”背着“老”人,把“匕”这个笔画省略而成的。“取”表示以手取耳,“又”表示手,在古代畋猎获兽或战争杀敌时,一般取下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同类的还有“束、東、炙、杳”等。 3 顺字连读式会意字

“信”表示能够相信“人”说的“言”。“位”表示“人”站“立”的地方。如果“日”和“月”一起出来,该会多么明亮,由此造出了“明”字。“古”表“十”代以前的事情经人的“口”传下来的意思。“歪”表示“不正”。这些例子是由不同的汉字组合而成,将构成的部件的意义连接在一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概念。这类汉字还有“鳴、男”等。

就像这样,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当然有时也会省略其中一些笔画。通过这种造字法,可以直观地表达不少单纯用象形字或指事字难以表达的复杂的概念或事物。会意法无疑扩大了造字的范围。但是,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许多会意字在今天已经不容易分辨了。

日本使用的汉字中有一部分是日本人自创的汉字。这些字从字形特征看,主要是根据会意法造出的。例如:“峠”表示山路的最高上下行走处;“働”表示人在劳动等。 (四)形声

形声又叫“谐音”,是将两个文字组合在一起,其中一个表读音,另一个表大致的意义。在我国,把用来区别意义和不同字形,或者说是用来表示新字所属意义的类别的符号称为“义符”,或叫“形符”。仅仅成为表示读音的部件叫做“声符”。这种由形符和声符构成的汉字,就叫“形声字”,它也是合体字。形声字的形符大都由象形字构成。声符则是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可以,但一旦作了声符,就失去了它自身的意义。例如:“江”和“河”,其中“氵”表示“水”的意思,“工”和“可”则只表音读“こう”和“か”。“鶴”和“鳩”,其右边的“鳥”表义,左侧的“隺”和“九”表示音读“かく”和“きゅう”。“問、聞”的部首“門”表音读“もん”,“口”和“耳”用以表义。 形声字的发明使其不仅能够标明汉字的读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形符(义符)的存在,即使读音相同,也可区别不同的意义和字形,就不必担心其中所引起的混淆了。因此,形声成为最受欢迎、最具生命力的一种造字法,今天,80%以上的汉字都是用这种办法造出来的。 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结合方式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八种: 1 左形右声

銅 金=金属(义) 同=どう(音) 泳 氵=水(义) 英=えい(音) 2 右形左声

頭 頁=头部(义) 豆=どう(音) 頂 頁=头部(义) 丁=ちょう(音) 3 上形下声

草 艹=草本植物(义) 早=そう(音) 簡 =竹类(义) 間=かん(音) 4 下形上声

製 衣=衣被类(义) 制=せい(音) 裂 衣=衣被类(义) 列=れつ(音) 5 外形内声

囲 囗=有四周(义) 井=い(音) 府 广=房屋(义) 付=ふ(音) 6 内形外声

聞 耳=耳、听(义) 門=もん(音) 問 口=用口(义) 門=もん(音) 7 形占一角

載 車=车辆(义) =さい(音) 修 彡=彩饰、花纹(义) 攸=しゅう(音) 8 声占一角

病 疒=疾病(义) 丙=へい(音) 近 辶=行动(义) 斤=きん(音) 也有些汉字既是会意字,又是形声字。即它的声符不仅表音,而且表义。例如:“順”是“川”和“頁”的合体字,其中“川”既表音读 ,又表在河流中自然流淌。“頁”表人的头部。所以“順”表示人要顺其自然,或人长得五官端正等义。“覧”是由“監”和“見”组合省略而成的,“監”表音读“かん”的同时,还有从上向下俯视的含义,再加一个“見”字,就变为从高处向下大范围眺望的意思了,这也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此外还有:“住、柱、注、駐”的声符“主”不仅表音读“ちゅう”,还有一直停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含义。所以“住”表人一直住在某个地方;“柱”表直立在某个地方的树木;“注”表把水倒入某个地方;“駐”表示一直停在某个地方。

由于历史的变迁,许多形声字已变得难以确认了。有不少形声字的形符到现在已经丧失了表意的功能。例如“理”的本义是对玉进行加工,所以用形符“王”(玉);后来引申为道理,和“王”(玉)就没有关系了。有时候,事物本身发生了变化也会影响到形符的表意作用。例如,古代镜子是用青铜做的,所以“鏡”的形符用“金”,现在都改用玻璃的,形符“金”也就失去了表意的作用。随着近代汉字的大量简化,偏旁组合也增添了许多新的变化。再加上语音的发展,使得声符不一定能准确地表音了。如“者”的音读为“しゃ”,而“箸”的音读为“ちょ”和“ちゃく”;“暑”的音读为“しょ”;“猪”的音读为“ちょ”等。 (五)转注

转注是指利用原有的汉字从其本义派生出新的含义。它并不造出新字,只是意思上的转用。如“妻”本来是表示妻子的意思,后转用于“出嫁”;“楽(がく)”本义为音乐,因听音乐快乐,转义为“快乐”;“令”本义为号令,转用于发出号令的人,如县令;“道”本义为道路,转用于“道德”的道。但有时还有连读音都发生改变的例子。如“悪”的本义为“善恶的恶”,当转用为“厌恶的恶”时,音读由“あく”转变为“ら”。 (六)假借

假借也不是直接造字,只是同音汉字的借用。在汉语中有许多含义复杂、抽象的词,是难以用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直观地从字形上表现出来的。例如一些表示方位的名词(东、西、南、北等),表示性质的形容词(难、易、骄等),指代人或事物的代词(我、之、其等),尤其是一些没有具体意义,只是表示词与词之间的某种关系或句子语气的虚词(之、乎、者、也等),这些词常常都是借用已有的汉字来完成记录汉语的任务。具体例子有“东”本像一个两头扎口的袋子,被假借来记录东方的“东”;“难”原为一种鸟名,假借来记录

“困难”的“难”;“易”像一种有脚的蛇,假借为表示“容易”的“易”;“我”是一种像戈形的兵器,假借为表示第一人称代词的“我”;“亦”是一个表示腋窝所在位置的指事字,后来假借为表示“也是”意思的“亦”;“何”像一个人在挑担子,假借为表示“谁”、“什么”。日语中的“豆”本义为盛肉的器皿,音读为“とう”,后借用为同音的“まめ(大豆)”;“革”本义是“皮革”,后借来表示音读都为“かく”的“改革”之义;“其”本来是簸箕的象形,后借来表示代词或助词。此外,像“耶馬台、釈迦、阿弥陀、印度、成吉思汗”等都是音译的假借文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词也越来越多。在记录语言时,往往遇到无法用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造字法来造的新字,或者来不及造新字,这时常常都是借用已有的同音字,就是使用假借字来标记。日语中,当社会已出现了某个词,但还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时,于是就在通行字中找出一个同音字来代替,或直接用于音译西域、印度等非汉语的人名、地名、文物等。另外,日本古代的万叶假名也相当于这一类的用字法,但训假名的用法则与通常概念上的假借有很大的不同。 三 汉字的形体

现行汉字的形体由三种因素构成:笔画、笔画关系、结构位置(字体)。 (一)笔画 1 笔画的性质

笔画是汉字书写时的最小单位,构成汉字形体的各种点和线叫做笔画,日语称为“字画”或“点画”。在书写楷体时自成起讫的为一笔,也称为一画。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基本单元。任何汉字,形体都由少至一个多至两、三十个笔画构成。笔画分为单笔画和复合笔画,单笔画有“横、竖、撇、点、捺、提”这六种,单笔画相连构成复合笔画,复合笔画统称为“折”。“ノ(提)”是“一(横)”的变体,“乀(捺)”是“丶(点)”的变体。这样,现行汉字的基本笔画就有以下五种:

笔画形态 笔画名称:汉语(中国语) 日语

一 横 横画(よこ・よこぼう) 丨 竖 縦画(たて・たてぼう) 丿 撇 左払い(ひだりはらい) 丶 点 点(てん) ┐ 折 折(おれ) 笔画和笔画的组合方式有以下三种: (1) 相接:人、入、上、工 (2) 相离:八、二、三、川 (3) 相交:九、力、又、丈

由若干笔画按上述三种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部件,现行汉字中由一个部件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每个规范的汉字都有一定的笔画数目。但是历史上曾有种种不同的笔画计算方法,现在我国和日本的通行汉字的笔画计算方法也不完全一致。“廴、阝”在我国算为两笔,在日语中则是三笔;“骨”在中国语为九画,“骨”在日语中则是十画;“齿”在我国为八画,与之对应的日语“歯”则为十二画,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汉字的偏旁归类以及形体的不同所引起的,了解日语中汉字的笔画计算规则,对于掌握日语汉字的书写规则、查阅字典和索引都是很重要的。

2 容易数错笔画的汉字

汉字的笔画决不是简单的点和线的数量的叠加,它是基于汉字的习惯性写法而定的,所以有些汉字的笔画极易数错,现将其整理如下: 一画:乙

二画:力、九、刀、又

三画:久、子、与、及、弓

四画:支、比、氏、予、収、片、切、区、引、水

五画:写、以、永、辺、玄、必、世、母、出、央、包、氷、皮、号

六画:至、毎、色、印、争、式、再、后、糸、安、衣、存、帆、両、成、字、竹、考、危、会

七画:臣、災、来、系、努、吸、弟、似、低、兵、初、孝、近、医、防、呉、私 八画:承、直、門、所、欧、届、廷、歩、武、毒、版、表

九画:食、飛、風、後、怒、派、係、建、政、発、省、荒、既、逆、為、炭、段、海、紀、級、限、悔、孤

十画:剣、留、馬、骨、帯、帰、展、家、弱、案、脈、起、陛、旅、娯、蚕、振、庭、破 十一画:魚、鳥、望、率、祭、健、康、張、強、救、教、混、部、第、粛、陶、郷、進、郵、菊、虚

十二画:登、極、歯、衆、象、渦、勤、属、葉、遊、貿、距、量、葬、絵、番、階 十三画:資、数、勢、罪、勧、楽、準、路、農、遠、愛、園、蒸、試

十四画:領、際、緑、鼻、静、様、察、疑、雑、磁、概、複、読、歌、穀、適 十五画:暴、選、養、黙、劇、質、権、歓、確、線、蔵 十六画:燈、薬、舘、衛、録、興、機、懐、奮 十七画:厳、績、謝、謙

十八画:験、織、臨、観、顔、曜、難 十九画:霧、願、鯨、鶏、識 二十画:議、競、譲、欄、護 二十二画:驚 (二)偏旁和部首

汉字从结构上说,可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两种。由笔画直接组合而成的字叫做独体字,它在字形上具有整体性。几乎所有的汉字都属于合体字,合体字的字形具有可分析性,从结构上可以分出组成的结构单位来,是复结构汉字。它们可以按照形状分成几个基本单位。这种构字的基本单位称为偏旁,日语称为“偏旁(へんぼう)冠(かん)脚(きゃく)”,它共有二百几十种,根据它们在汉字中所处的位置,可大致分为以下七种: 位于左边的偏旁:偏(へん) 位于右边的偏旁:旁(つくり)

位于上部的偏旁:冠(かんむり・かしら) 位于下部的偏旁:脚(あし)

位于上边与左边的偏旁:垂(たれ) 位于左边与下边的偏旁:繞(にょう) 位于外边的偏旁:構(かまえ)

汉字的偏旁在古代一般都是独立的字,现在大多数仍然可以单独成字,如“子、山、火、土、田、米、女、金”等。每个偏旁在汉字中各有一定的位置,同一偏旁位置不同就有可能构成完全不同的汉字,如“杏”和“呆”、“杳”和“杲”;也有可能成为异体字,如“够”和“夠”,“群”和“羣”,“和”和“咊”,“棘”和“棗”,“鄰”和“隣”等。偏旁中表示意义的称为形符,一般是文字书中各部的首字,称为部首。部首是东汉许慎创立的,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把9353个小篆分为540部,每部的代表字就是部首。凡具有相同表意成分的字就归为同一部。因此,部首都表示一定的意义类属,例如“吃、叫、呼、吸、吐、吟”等都与口有关;“足、跳、踊、踠、踢”等字都与脚有关。用部首给汉字归类,既有利于掌握汉字的意义和结构,也是偏纂汉字词典时最常用的索引编排方法。

1 主要偏旁一览

在日语中,作部首的汉字偏旁都有一定的名称,下面列举一部分最主要的偏旁名称,每类偏旁前的图形的阴影部分表示该类偏旁在汉字中所处的位置。 【偏】

イ(にんべん):人身体的形状,表人。

例:仁、仕、休、作、体、住、使、価、伺、付、信 冫(にすい):冰的形状,表寒冷。 例:冷、次、凍、凌、凉、凝、准、凄

口(くちへん):孔的形状,表口、语言、人。 例:叫、吹、味、呼、唱、喫、嘆、吟、吸 土(つちへん):土堆的形状,表土壤,大地。

例:地、坂、増、均、坊、始、城、場、堤、塩、境

女(おんなへん):身材优美的女性跪拜的形态,表女性。 例:好、如、妙、姉、妹、姓、娘、婦、婚 孑(こへん):小儿的形状。 例:孔、字、孜、孺、孤、孫

山(やまへん):高高耸立的山的形状。 例:岐、岬、峡、峠、峰、崎

巾(はばへん・きんべん):用线连起来,表布。 例:帆、帳、幅、帽

弓(ゆみへん):弓的形状,表弓,开弓。 例:引、弦、弧、強、張、弾

彳(ぎょうにんべん):道路的形状,表道路,行走;另一种说法是胯、胫、腿的形状。 例:役、住、彼、後、征、待、得、御

阝(こざとへん):没有石头的土山的形状,表山岗、陆地。 例:防、阻、限、院、除、降、陸、隆、陽、際 忄(りっしんべん):心脏的形状,表心、心中。 例:忙、快、性、悩、情、慣、憶

扌(てへん):手的形状,表手里拿着。 例:打、扱、拘、投、折、押、指、持、拾 氵(さんずい):水流的形状。

例:池、江、汽、河、決、海、流、浜、浮、液、漢、漁 犭(けものへん):狗的形状。

例:犯、狂、狩、独、猫、猿、獲、猛、狭

方(かたへん):把两艘并立的船的船头拴在一起的形状,表比较;另一种说法认为表窄长弧形锹的刃的前端,假借其他汉字,产生四方、方位等义。 例:於、施、旅、族、旋、旗 日(ひへん):太阳的形状。

例:昨、昭、時、明、映、晴、晩、暗、暖、曜 月(つきへん):月亮的形状。 例:服、朕

月(にくづき):割下来的兽肉有纹理的样子,表肌肉,器官。 例:肌、胸、胴、脳、脚、腕、腹、腰

木(きへん):树木的枝、干、根的形状,表木本植物。

例:札、村、板、松、枝、材、根、梅、桜、植

歹(がつへん):咼 一半的形状,多用于与死人、危险等有关的汉字。 例:殆、残、殊、殉、殖

火(ひへん):火燃烧的样子,表火;温度高。 例:灯、炒、焼、煙、燃、燥、爆

片(かたへん):树木分成两半边后的右半边,表单方。 例:版

牜(うしへん):从后面看牛的角和头的形状。 例:物、牧、牲、特、犠

ネ(しめすへん):表与神灵、祭祀有关的汉字。 例:礼、社、祈、祥、神、祝、祖、禅

王(おうへん):月牙形玉石相连的样子,表玉石。 例:珍、班、珠、理、球、現、環 田(たへん):水田的形状,表田地。 例:町、畔、略

目(めへん):眼睛的形状,用于与眼睛,视觉有关的汉字。 例:眠、眼、眺、睡、瞳、瞬

矢(やへん):箭,表又快又直的意思。 例:知、短、矯

禾(のぎへん):垂着稻穗的稻子的形状,表禾苗。 例:秋、科、称、税、種、私、稲、穂、積、穫 立(たつへん):表人站在地上。 例:端

衤(ころもへん):和服领子的形状。 例:被、袖、褐、裸、裾、複、裕

米(こめへん):去掉稻壳后的米粒的形状,表米粮。 例:粉、粋、粗、粘、粒、料、精、糧

糸(いとへん):几股线捻在一起的形状,表丝织品、丝。 例:紙、細、結、綿、網、編

耒(すきへん):用犁去掉杂草耕种的意思,表耕田。 例:耕、耗

耳(みみへん):耳朵的形状,用于与耳朵、听觉有关的汉字。 例:恥、聴、職

舟(ふねへん):独木舟的形状。 例:航、般、船、舶、艇、艦

虫(むしへん):原为蛇的形状,后转义为虫。 例:蚊、蛇、蝶

角(つのへん):兽角开始长的形状。 例:触、解

言(ごんべん):从口中吐露的心声。

例:計、訂、訪、記、訓、話、語、読、説、談

貝(かいへん):左右张开的贝壳的形状,表货币。 例:財、販、貯、敗、貼、賄、購、贈 足(あしへん):膝盖以下肢体的形状。

例:距、路、跳、踊、踏、蹴、躍 車(くるまへん):车的形状。 例:転、軟、軽、軸、較、輪、輸

酉(とりへん):酒壶的形状,用于与酒有关的文字。 例:配、酌、酔、酢、酸、醸、酵

釆(のごめへん):兽爪分开的样子,表分离、七零八落之义。 例:釈 里(さとへん):田和土组合而成,一说表田地、房屋都很整齐的部落,另一说表把十归一。 例:野

金(かねへん):金子在土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表金属。 例:針、鉛、鈍、鋭、鉄、鉱、銀、銅、銃、鋼 食(しょくへん):吃盛在餐具里的食物的样子。 例:飲、飯、飼、飾、飽、餓、餌、館 馬(うまへん):马的形状。 例:駅、駆、駄、駐、験、騎、騒

骨(ほねへん):处于体内,表头骨或关节的骨头。 例:髄

鬲(かくへん):鼎的一种形状。 例:融

魚(うおへん):鱼的形状。 例:鮮、鯨、鰯 【旁】

刂(りっとう):刀的形状。

例:到、刊、剖、列、別、利、判、刻、刺、割

力(ちから):人的肌肉的形状,肌肉的作用即为力。 例:功、助、効、勉、動、勤、勧

ヒ(ひ):正相对的样子,表比较、女人、匙子;另一种说法为人倒下的形状,表死亡或变化。

例:化、北、匙

卩(ふしづくり):符契的形状;拐杖的形状;人跪下时膝盖的形状。 例:印、即、卸、却

又(またづくり):右手的形状。 例:収、双、取、叔、叙

寸(すん):手腕下面一寸的地方,表手指或测量之义。 例:対、耐、封、射、尉

彡(さんづくり):用毛笔写字的样子。原为三的变形,表数量多、杂乱的意思。 例:形、彩、彫、彰、影

阝(おおざと):诸侯领地的意思,表村庄、国家、地域。 例:邦、邪、郎、郊、郡、都、部、郵

攵(ぼくづくり・のぶん):用手把东西打碎,表动作。 例: 改、放、政、教、救、散、数

斤(おのづくり):斧柄弯曲的样子,表用斧子砍。 例:断、新、所、斬

欠(あくび・けんづくり):表张开嘴打呵欠,用于表示张口或不足。

例:次、殴、欲、款、欺、歌、歓

殳(るまた):又表右手,几表音,又带有立起的意思,合起来表示一种为长棍的兵器,用于表兵器、击打之义。 例:殴、段、殺、穀、殿

隶(れいづくり):表用手抓住尾巴,用于从后赶上之义。 例:隷

隹(ふるとり):短粗且尾巴短的鸟。 例:雄、雅、雑、難、離

頁(おおがい):表示人的头部、脸。 例:順、預、領、頭、顔、類、願

戈(ほこづくり):戈的形状,表武器。 例:成、戒、我、戦

斗(とます):表舀,柄勺之义。 例:料、斜

見(みる):由表示意思的目和表音读“けん”的儿组成。 例:規、視、親、観 【冠】

亠(なべぶた・けいさんかんむり):表人或高层建筑的上部。 例:亡、交、京、享、文、亭、棄

人(ひとやね):因为人与动物不同可直立行走,所以用人站立的姿态来指代人类。 例:今、介、令、会、企、合、余、倉

入(いりがしら):表示垂下或从上面掉入下面。 例:内、全

八(はちがしら):物体分成两部分的形状。 例:公

冖(わかんむり):从上面覆盖的形状。 例:冗、写、冠、軍

宀(うかんむり):屋顶覆盖房子的形状,表示被深深覆盖以至于看不到的意思。 例:宅、守、安、定、官、宇、宙、室、客、家、容、宿 ツ(つかんむり):新设立的部首。 例:単、営、厳

小(しょうかんむり):升高之义。 例:当、尚、賞

サ(くさかんむり):草生长的样子,表草、植物。 例:花、芽、芳、苦、若、茎、草、茶、菜、葉

癶(はつがしら):两脚左右向外分开的样子,表分离,离开之义。 例:発、登

穴(あなかんむり):洞穴的形状。 例:究、空、突、窃、窓、窒、窮

爫(つめかんむり):手向下的形状,表用手抓物体。 例:受、愛、爵

罒(あみがしら):网的形状。 例:置、罪、署、買、罰、罷、羅

(たけかんむり):竹子生长的样子,因为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所以常用于表达与书有

关的汉字。

例:笑、第、答、等、符、筆、筒、算、管、簡 虍(とらがしら):表虎的样子。 例:虐、虚、虜、虞、慮、膚

雨(あめかんむり):雨从云层中落下的样子。 例:雪、雲、電、雷、零、需、震、霜 髟(かみかんむり):表长头发。 例:髪、髭、髯 【脚】

儿(ひとあし):表人的形状,还有一种说法为表步行的人的形状。 例:元、兄、先、光、充、児、党

小(したごころ):同部首心,表心、心情。 例:恭、慕

氺(したみず):表水。 例:求、泰

灬(れっか・れんが):同部首火,表火燃烧的样子。 例:点、烈、燃、無、煮、焦、熱

舛(まいあし):人和人相对而卧的样子或人把双脚向外张开睡觉的样子。 例:舞

皿(さら):表示用于盛食物的盘子的形状或盖在器皿上的盖子的形状。 例:盆、盛 【垂】

厂(がんだれ):表山崖的形状。 例:厄、厚、厘、原

尸(しかばね):人脸朝下,躬着背卧着的样子或人死以后僵硬的样子,表尸体、神灵的替身、相连等义。

例:尻、尽、局、尿、尾、居、届

广(まだれ):在山崖上建房屋的样子。 例:広、庁、序、店、底、庫、座 戸(とだれ):半扇门的形状。 例:戻、房、扇、雇、扉

疒(やまいだれ):人生病后靠在物体上的样子或躺在病床上的样子,表生病。 例:疫、病、疾、症、疲、痛、療 【繞】

几(きにょう):上面是平的,下有两脚支撑的座位的形状,指代凳子。 例:処

廴(えんにょう):表延缓脚步慢慢走。 例:延、廷、建

辶(しんにょう):表行动的意思。 例:道、通、近、遠、返、運、送

走(そうにょう):表弯着腿快速行走,还有跑的意思。 例:赴、起、越、超、趣

鬼(きにょう):表人死以后作祟的亡灵,或在祭祀亡灵时,戴着和死者相似的像狮子头一样的东西,坐在神座上的人,表鬼魔。

例:魅 【構】

冂(どうがまえ・けいがまえ):表遥远的国境。 例:円、冊、再

凵(うけばこ):张开嘴,里面凹陷的形状。 例:凶、出、凹、凸

勹(つつみがまえ):人弯曲身体向里缩的样子,表包裹之义。 例:勺、匁、匂、勿、包 匚(かくしがまえ):盛器。 例:匠

匸(かくしがまえ):隐藏物品的箱子的形状。 例:区、匹、医、匿

囗(くにがまえ):把四周圈起来的样子。 例:国、四、団、図、囲、圏、園

弋(よく・しきがまえ):为了挂东西而把树枝砍掉后的秃树。 例:式、弐

戈(ほこがまえ):板斧形的武器。 例:成、我、戒、或

气(きがまえ):云涌起或人口里呼出的气体或冒出的蒸汽的样子。 例:気

行(ゆきがまえ):十字路口的形状。 例:術、街、衝、衛、衡

門(もんがまえ):门的形状。 例:閉、間、開、閑、関、閣、閥 2 部首的查找方法

在检索部首时,以下汉字一般可作为部首直接查找。

一、乙、二、人、入、八、刀、十、口、土、夕、大、女、子、寸、小、山、川、工、弓、心、才、手、日、月、木、止、毛、氏、水、火、父、片、牛、犬、王、母、玄、玉、瓜、瓦、甘、生、用、田、白、皮、皿、目、矛、矢、石、示、立、竹、米、糸、缶、羊、耳、肉、自、臼、舟、虫、血、行、西、臣、見、角、言、谷、豆、貝、赤、走、足、身、車、辛、麦、辰、酉、里、雨、金、長、門、阜、雨、面、革、音、頁、風、飛、食、首、香、韋、馬、骨、高、鬼、竜、魚、鳥、鹿、麻、黄、黒、亀、歯、鼓、鼻

以上列举的汉字中也有看上去似乎可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的汉字,因为它已做了部首,所以不可拆分。例如“麻”字看似可分为“广”和“林”,但有“麻”这个部首,因此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查找。在使用部首索引查汉字时,一定要多加注意。

此外,找出汉字的部首也决非易事,有时一个汉字就包括了一个以上的部首,那么如何迅速准确地找出汉字的部首呢?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 首先必须知道哪些汉字本身就是部首。 (2) 下列五个汉字只有唯一部首,请牢记。

乃、及、久→「丿」 〆→「ヽ」 了→「」」

(3) 如果汉字的左右都是部首,优先选用左边的部首查找。 (4) 如果汉字的上下都是部首,优先选用上边的部首查找。 (5) 同一个位置有两种部首,优先选用笔画多的部首查找。

(6) 如果有包围两边以上的部首,用该部首查找,也就是属于“垂”、“繞”、“構”的部首。

(7) 找出不和其它笔画构成复合笔画,完全可以支配汉字左边的部首。如“彫”和“励”左侧的“丿”等。

(8) 找出可完全支配汉字右边的部首(不和其它笔画构成复合笔画,可以交叉)。如:“幽”用“|”来检索。

(9) 用不和其它笔画构成复合笔画的上边的部首查找。如:“空”用“穴”、“奪”用“大”、“男”用“田”等。

(10) 用不和其它笔画构成复合笔画的独立的下边的部首查找。如:“急”用“心”;“学”用“子”来检索。

(11) 如果采用上述方法后还是无法确认正确的部首,还可用下列方法确定。 ①左上方是否有部首。如:“報”用“土”来检索。 ②右上方是否有部首。如:“求”用“ヽ”来检索。 ③右下方是否有部首。如:“君”用“口”来检索。 ④左下方是否有部首。如:“虱”用“虫”来检索。

(12) 部首交叉在一起,在位置上不符合上述规则时,用下列方法查找。 ①寻找位置最高的部首。如:“事”用“亅”;“叉”用“又”;“夫”用“丿”来检索。 ②如果高度相同,选用笔画少的检索。如“丹”用“丿”;“冊”用“|”来检索。

③若高度,笔画都相同,选用左边的检索。如“井”用“丿”;“必”用“ヽ”来检索。

由于汉字在形体上的变化,以及对其的简化和整理,汉字的部首归类在历史上曾用过很多不同的方法,发生过许多变化。日本现行新字体汉字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部首归类。在字典词典的编纂,目录索引的编制,汉字信息的处理方面,由于常用汉字的新字体和非常用汉字的旧字体同时存在,不仅给汉字部首归类增添了困难,而且在笔画的计算方面新旧字体也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三)笔顺 1 笔顺的规则

一个汉字的各个笔画的书写顺序叫做笔顺(筆(ひつ)順(じゅん))。笔顺并不是绝对的,但它是在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作为一种社会习惯而固定下来的。所以可以说按照笔顺规则写字是最合理并且最省力的,也比较符合汉字的间架结构的要求,有助于把汉字写好。按照原则,每个汉字的笔顺都是一定的,但也有同一个汉字拥有两种、三种笔顺的情况。下面就以日本文部省颁布的《笔顺指导指南》为参考,将笔顺的基本规则总结如下: (1)先上后下。(新選漢和辞典p1234 言葉に関する問題集p759) ①从上面的笔画开始书写。

三 言 ②从上面的部分开始书写。

喜 客 (2)先左后右。

①从左边的笔画开始书写。

州 学 帯 脈 ②从左边的部分开始书写。

竹 林 側 例

(3)笔画有横竖相交时,一般都是先横后竖。 ①按照先横后竖的原则书写。

十 士

即使横竖交叉后,竖变形为竖提、竖钩、竖弯钩、竖折等情况时也要遵循先横后竖的原则。

七 大

当横竖交叉前还有其它笔画时,依然遵循先横后竖的原则。 告 木 寸 ②按照横、竖、竖的原则书写。

共 編 算

即使竖有三道,甚至三道以上时,也要按照横、竖、竖的原则书写。 帯 無 ③按照横、横、竖的原则书写。 用 耕 夫 春 ④按照横、横、竖、竖的原则书写。 井

【例外】当横竖相交时,以下场合先竖后横。 ①“田”字以及由“田”扩展的汉字。 田 由

曲 角 再 ②“王”字以及由“王”扩展的汉字。 王 進 馬 駅 生 構

(4)既有中间又有两边的场合,先中间后两边。 小 当 水 緑 衆 業 赤 楽 承

【例外】偏旁“忄”、汉字“火”以及包含它们的汉字。 忄 性 火 炭 (5)先外后内。

国 円 司 内 日 月 【例外】“区”和“医”的笔顺如下: 区 医 (6)撇和捺相交、相接时,先撇后捺。

父 故 収 人 欠 (7)最后书写贯穿整个汉字的竖画。

中 車 建

即使只贯穿汉字的一部分,在该部分中也最后书写竖画。 書 平 洋 手

没有贯穿上部和下部的竖画按照上部、竖画、下部的顺序书写。

里 重

(8)最后书写贯穿整个汉字的横画。 女 字 母 船 【例外】只有“世”字先写横。 世

(9)横和撇的笔顺关系。 ①当横长,撇短时,先写撇。

右 布 ②当横短,撇长时,先写横。

左 存 (10)特别需要注意的笔顺。

①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惯用笔顺的汉字。 上 店 在行书中多用后一种笔顺。

耳 職 必 発 感 馬 無 興

上述8个汉字,一般都采用前一种笔顺。

此外,还有一些汉字的惯用笔顺是不同于上述基本规则的。 ①半包围的偏旁可分为先写和后写两种。

処 起 勉 題 近 建 進 直 ②撇分为先写和后写。

九 及

力 万 方 別 2 笔顺容易弄错的汉字(ことばの百科事典p576) (四)字体 1 标准字体

每一个汉字的笔画按照一定的数目、位置、方向、长短构成的形体叫做字体(字(じ)体(だい)),字体也就是由笔画搭配而成的各个文字的骨架形态。字体一词在日语中通常意味着字的框架结构。现在日本普通的书体,印刷体为明朝,手写体基本以楷书为主。然而,作为汉字的实际形体在社会印刷品通用的明朝体和手写体常用的楷书体之间,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例如:

(1)折的方法不同: 衣―衣 去―去 玄―玄 (2)笔画的组合方式不同。 人―人 家―家 北―北 (3)捺的方法不同。

芝―芝 史―史 入―入 八―八 (4)曲直不同。

子―子 手―手 了―了

(5)其它不同(百科大事典369)

心―心

在日本教科书中,从二战前的国定教科书起就一直使用接近手写楷书体的教科书体。这是为了使读的汉字和写的汉字在形体上获得统一,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汉字。但是,即使是同一个汉字的教科书体,由于印刷铅字的种类不同,在形体上也出现了差异。其中差异较大的于昭和33年(1958年)在文部省初等中等教育局长颁布的通令中被统一。即便如此,在笔画的形状、长短、方向等细小的地方,还是存在着很多差异。于是在昭和52年(1977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纲要》中规定:在指导汉字学习时,以各年级汉字分配表中的汉字字体为标准,由此,我们一般把登载在各年级汉字分配表中的汉字的字体称为标准字体。 2 新字体及其特点

《当用汉字表》和《常用汉字表》是二战后日本实施的主要国语政策。前者于1946年由日本内阁公布实施,表中共收录汉字1850字,所谓“当用”就是日常生活当前所需或目前应用的意思。后者是对前者的修订,于1981年10月由日本内阁公布实施(同时废除《当用汉字表》),表中汉字总数为1945字,其中包括《当用汉字表》中的1850字。日本现在通用的字体是《常用汉字表》中所示的字体。这一字体基本沿用《当用汉字字体表》,又称为“新字体”。它的主要特点有: (1)笔画的简化。 (2)异体字的选用。 (3)笔画的整理。

四 中日通用汉字字体的差异

中日两国通用汉字字体有较大的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我们都知道文字自它产生之日起,就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随着语言中新词的不断产生,新字不断出现;随着书写习惯和书写工具的改变,文字的形体和字体也有很大变化。这些发展变化都是广大文字使用者集体创造的,大多数情况是具有生命力的,但是也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在一定时候都要运用法令来对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 (一)中国汉字的简化和整理 1 汉字的简化

1964年2月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以《汉字简化方案》为基础,对简化单字以及简化偏旁进行了调整和类推。下分三个表:第一表有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有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有1754个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类推出来的简化字。这三个表共收入简化字2238个。这些简化字的笔画,比原来的繁体字减少了将近一半。1986年重新发表时,对个别简化字做了调整,调整后的《简化字总表》共收简化字2235个。

《汉字简化方案》对汉字的简化方法,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1)省略:声(聲)虽(雖)际(際)开(開)与(與)垦(墾) (2)改换声旁:优(優)种(種)洁(潔)灯(燈)础(礎)据(據) (3)草书楷化:东(東)长(長)专(專)乐(樂)书(書)发(發)

(4)换用简单的符号:难(難)戏(戲)赵(趙)风(風)枣(棗)伞(傘) (5)同音近音代替:谷(榖)丑(醜)姜(薑)板(闆)郁(鬰)干(幹)

(6)采用笔画少的会意字:灭(滅)尘(塵)笔(筆)体(體)灶(竈)从(從) (7)另造:丛(叢)关(關)态(態)灵(靈)义(義)兰(蘭) 2 汉字的整理

汉字的整理可以指对字量、字形、字音、字序等几个方面进行整理,也可只指对字形的整理。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汉字整理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主要有: (1)整理异体字

异体字指的是音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如:够和夠、床和牀、窑和窰、窯等。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在最初记录某个词时,创造、使用了不同的汉字。由于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所以异体字的存在只会增加学习的负担,没有什么积极作用。虽然在使用过程中已自然淘汰了不少,但为了促进汉字规范化,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表内收异体字810组,共1863字。经过整理,保留810字,停止使用1053字。例如(括号内是停止使用的):

布(佈) 杰(傑) 笋(筍) 痴(癡) 巨(鉅) 泪(淚)脉(脈) 韵(韻) 挂(掛) 猫(貓) 周(週) 迹(跡蹟) 升(陞昇) 注(註) (2)整理印刷字体

印刷体主要有宋体、仿宋体和楷体三种。宋体字多保留篆书或隶书的痕迹,和仿宋体、楷体不尽相同,如:教、逾、益、兒、内、羽、青、為、縣、鄉。即使是同一体式,也有很多同字异形的,如:敘敍叙、別别、羨羡等。为了克服这种分歧,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65年联合公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以求整理印刷字体。《字形表》规定了6196个通用汉字的字形、笔画数和笔顺,确定了铅字字形的规范。这次整理印刷字体的目的是:为了使汉字印刷体的字形趋于统一,笔画结构力求与手写楷书一致,以减少初学者阅读和书写的困难。人们习惯上把《字形表》中的字形叫新字形,《字形表》公布以前使用的与《字形表》不同的字形叫旧字形。如(括号内的是旧字形): 角(角) 吴(吳) 直(直) 骨(骨) 吕(呂)

(二)日本汉字的简化和整理 1 汉字的简化

日本对汉字的简化,其方法和我国的大同小异,大致可分为同声代替,同义代替,草书楷化,采用古体,更换、简省偏旁,保留轮廓,记号代替等。 (1)同音代替

在不引起意义混淆或误解的前提下,用一个笔画少的字,或用一个笔画多而常用的字,代替一个或几个同音或音近的字。例如:“稀”作“希”,“悻”作“幸”,“焰”作“炎”,“聯”作“連”,“燈”作“灯”,是以笔画少的代替笔画多的字。而“汎”作“範”,“昏”作“混”,“抒”作“叙”,“叉”作“差”,是以笔画多的字代替笔画少的字,不过,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只占极少部分而已。日本采取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汉字的数量,达到了限制汉字的目的。 (2)同义代替

以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就是同义代替,例如:“必須”改为“必要”,“瀆職”改为“汚職”,“元旦”改为“元日”,“誕辰”改为“誕生”,“謙遜”改为“謙虚”,其中“須、瀆、旦、辰、遜”是笔画多而又相对使用较少的字,所以就改用笔画少而常用的“要、汚、日、生、虚”。同义代替和同音代替一样,被代替的字,尽量淘汰不用,它的字义已由代替字兼任了,所以代替字的意义就扩大了,这也是精简汉字数量和限制汉字数量的一个方法。 (3)草书楷化

中国的草书始创于汉代,盛行于东晋。草书不但笔画钩连,字间钩连,而且形体高度简化,这样才能写得快。它一般保持了原字的轮廓,所以一般草体字不难辨认。那些被大家熟悉的草体字,把它的连写笔画断开,改为楷书的点、画,这样的简化字叫“草书楷化字”。如:“楼”代替“樓”,“寿”代替“壽”,“装”代替“裝”,“浅”代替“淺”,“変”代替“變”,“径”代替“徑”,“児”代替“兒”字等。 (4)采用古体

汉字简化字古已有之,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某些通行的汉字若繁简并存时,就采用其

中历史上一直通用的,笔画简单的字作为正体字,例如:“処、戯、乱”等。 (5)更换、简省偏旁

和我国的简体字一样,日本的这一类字多属形声字,要更换的偏旁,多属声符,用一个笔画较少的字,更换原字中笔画较多的形符或声符。例如: ①尺(睾):択(擇)、沢(澤)、釈(繹) ②旦(詹):担(擔)、胆(膽) ③正(登・徴):証(證)、症(癥) ④丁(登・聽):灯(燈)、庁(廳) ⑤知(疑):痴(癡)

此外,把原有的汉字,省去部分结构或笔画,这类汉字的简化方法,也和我国一样,有的省略一边或一角,有的则省略内部、省略中间或重复部分,例如: ①省一边:条(條)、県(縣)、余(餘)、余(豫) ②省一角:価(價)、随(隨) ③省内部:圧(壓)、応(應) ④省中间:芸(藝)、恵(惠)

⑤省重复部分:畳(疊)、糸(絲)、虫(蟲) (6)保留轮廓

保留原繁体字的大致轮廓,省去其中复杂的笔画,以简略笔形取代原字,其中,有的是整体轮廓化,有的是部分轮廓化,有的则是由草书楷化而成,简化后的轮廓字,与繁体字的外貌相似,而笔画简单明了,容易辨认,也易书写。 ①整体轮廓化:尽(盡)、麦(麥)、画(畫) ②简化左边:拝(拜)、鶏(鷄)、帰(歸) ③简化右边:験(驗)、仮(假)、滝(瀧) ④简化上部:豊(豐)、帯(帶)、斎(齊) ⑤简化下部:霊(靈)、壱(壹)、実(實) ⑥简化内部:気(氣)、囲(圍)、関(關) (7)符号代替

有些汉字(形声字或非形声字)的某个部分过于复杂,把这些复杂的部分改为简单的符号,这些字就化繁为简了。例如:“譲”代替“讓”,“来”代替“來”,“広”代替“廣”,“気”代替“氣”,“区”代替“區”,“桜”代替“櫻”,“単”代替“單”,“状”代替“狀”,“楽”代替“樂”,“摂”代替“攝”等。 2 规范汉字字形

日本汉字和我国一样,长久以来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同一个汉字,形体往往不同。这不但表现在手写体和印刷体上,就是同为印刷体有时也各不相同。日本规范汉字形体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1)采用手写体或接近手写体的字形

有些字若照印刷体书写,不但繁难,而且不美观,所以人们就略为变换笔形,以简单的笔画书写,例如由“廿”字头改为“艹”字头后,可以省一笔,“難”也就改为“難”;从“爫”改为撇刀头“ク”,可省两笔,“爭”也就改为“争”;“乘”改为“乗”,省一笔;“愒”改为“掲”,省一笔等。 (2)采用楷书体字形

日本的汉字大致可分为宋体、明朝体、楷体和黑体,但一般多用明朝体和宋体。这是因为宋体和明朝体的特点是字形端正,笔画均匀,形款整齐。但有些字和楷书有些差别,有些则不符合手写的习惯,相比之下,楷书较容易书写,所以就把一些繁杂的笔画,改为楷书的形式,使字形更加规矩漂亮,书写方便。例如“辶”代替 “辶”,可省一笔,“辺、逃”就是如此;“示”改为“ネ”,类推的字有“礼、社”;“皀”改为“艮”,可类推出“即、概”。

(3)采用连笔组合的字形

由许多汉字的笔画,由于分笔或连笔分不清,容易发生混淆,往往在印刷体中是分笔,手写时却成了连笔,为了简化起见,这些字就采用连笔组合。如“黑”改为“黒”,“每”“改为毎”,“柬”改为“東”,都是把原来的两点连成了一横,省去一笔,“ ”改为“艹”也是如此。 (4)省略容易遗漏的笔画

许多汉字在书写时,有的笔画往往遗漏而造成错字或别字,日本在简化汉字时就把这些容易被遗漏的笔画加以省略,如“犬”省去右上角的点,变为“大”,“戻、器、臭”等字都是如此;“ ”省作“厂”,例如“蔵、臓”等;“犮”省作“友”,如“抜、髪”等。此外,“德”省作“徳”,“隆”省作“隆”,“盜”省作“盗”,“逸”省作“逸”,“微”省作“微”,“滯”省作“滞”等。 (5)为统一偏旁而增加笔画

在日语的汉字中,有些为了统一偏旁,在规范字形的时候,宁可选取笔画多的字,以减少偏旁的分歧。例如某些从水的汉字,有的作两点水,有的作三点水,字形有异,字义却相同,为了统一偏旁,就规范为三点水,例如“涼、沖、決、浄”等。因为“吵、妙、抄、沙”等字的偏旁作“少”字边,为了统一起见,“步、涉、陟”等字的偏旁也规范为“少”,成为“歩、渉、渉”,各增加一笔。

(三)中日通用汉字字体的差异

众所周知,日本的汉字是从我国传入的,以后由于两国所处的环境不同,中日汉字的字形就出现了差异,而且中日两国都对汉字进行了简化和整理,虽然采用的方法类似,但因为各自国情不同,简化的范围、对象及速度都有所不同,因此使一些原来字形相同的汉字也出现了差异。所以,必须正确识别中日通用汉字的形体,区分两者的不同。 1 简化字体的差异

(1)我国有些汉字简化了,而日本与之相对应的汉字尚未简化。

这类汉字很多,我们先来看看偏旁,我国独立不成字的14个简化偏旁,有一大半在日本是未简化的,而这一部分偏旁在日语中运用极广。 讠—言:计记订讨设证评(計記訂討設証評) 饣―食:饥饮饰饱饲(飢飲飾飽飼)

勿―昜:汤场杨肠扬(湯場楊腸揚)日语概说98 ―糸:纪级红约纺终细(紀級紅約紡終細) ―臤:坚竖监贤肾紧(堅竪監賢腎緊) 只―戠:织职识(織職識)

钅―金:针订钓钧钝铅(針釘釣鈞鈍鉛)

以上7个偏旁,我国现在采用的是简化后的偏旁,而日本则使用简化前的偏旁。 ―睪:译泽择释驿(訳沢択釈駅) ― :学觉(学覚)

― :劳荣营莺萤(労栄営鴬蛍) 坙— :轻径茎经(軽径茎経) 亦― :变弯蛮奕恋(変弯蛮奕恋) 呙― :涡埚祸(渦堝緺禍) ― :监览鉴(監覧鍳)

以上7个偏旁,中日两国都进行了简化,但简化方式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把偏旁“ ”和“ ”合并为了“ ”,所以日语中的“学、覚”等字就和我国的偏旁一样,而“労、営”等字就和我国的偏旁不同;我国的“睪”简化为“ ”,是为了简省笔画,而日本由“睪”简化为“尺”,则运用了汉字的读音规律;我国简化后的偏旁“ ”和“ ”,日本的字体和我国的略有差别。另外两个偏旁“ ”和“ ”,日本和我国未简化前的相似,但略有不同。

此外我国的《简化字总表》中还有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其中有少数是日本新字体中不包括的字),在日本新字体中很多都没有简化。 爱―愛 贝―貝 笔―筆 仓―倉 产―産 长―長 车―車 东―東 动―動 队―隊 风―風 冈―岡 华―華 监―監 见―見 荐―薦 节―節 进―進 离―離 丽―麗 刘―劉 龙―龍 虏―虜 录―録 虑―慮 马―馬 买―買 门―門 鸟―鳥 宁―寧 农―農 夹―夾 乔―喬 亲―親 穷―窮 杀―殺 审―審 圣―聖 师―師 时―時 孙―孫 乌―烏 无―無 犹―猶 鱼―魚 云―雲 郑―鄭 执―執 厌―厭 业―業 页―頁 韦―韋 义―義 阴―陰 寻―尋 质―質

上面有很多也是在日本新字体中也常用的偏旁,如“貝、長、車、風、門、頁”等。

我国《简化字总表》中352个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其中一部分是日本新字体中没有的字),在日语中也有很多是不简化的。例如:

报―報 币―幣 标―標 补―補 厂―廠 彻―徹 尘―塵 惩―懲 冲―衝 丑―醜 础―礎 丛―叢 导―導 邓―鄧 敌―敵 淀―澱 电―電 夺―奪 范―範 飞―飛 坟―墳 奋―奮 凤―鳳 肤―膚 妇―婦 复―復・複 干―乾 个―個 沟―溝 构―構 购―購 顾―顧 后―後 护―護 获―穫・獲 击―撃 积―積 极―極 际―際 歼―殲 舰―艦 讲―講 阶―階 惊―驚 竞―競 剧―劇 开―開 垦―墾 夸―誇 块―塊 兰―蘭 烂―爛 里―裏 隶―隷 帘―簾 怜―憐 辽―遼 粮―糧 疗―療 临―臨 芦―蘆 庐―廬 陆―陸 驴―驢 梦―夢 庙―廟 蒙―濛・朦 灭―滅 拟―擬 庆―慶 确―確 热―熱 认―認 伞―傘 丧―喪 扫―掃 伤―傷 适―適 势―勢 书―書 术―術 树―樹 帅―帥 苏―蘇 态―態 坛―壇 头―頭 涂―塗 卫―衛 务―務 雾―霧 戏―戲 虾―蝦 赫―嚇 宪―憲 协―協 胁―脅 兴―興 阳―陽 爷―爺 叶―葉 亿―億 忆―憶 忧―憂 优―優 邮―郵 郁―鬱 渊―淵 园―園 远―遠 愿―願 运―運 只―隻 制―製 钟―鐘 肿―腫 种―種 筑―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同音替代的一些字,如:复(復・複)、获(獲・穫),蒙(曚・濛・懞),在日语中既没有简化,也不能同音代替。日本现行的新体字中没有“懲、驢、鬱”等字。

(2)日语中简化了,而我国对应的汉字尚未简化。

这一类字不多,除了极少数字之外,一般都没有简省笔画,正因为如此,这些汉字值得注意。例如(前面的是日本汉字,后面的是我国汉字): 恵―惠 徳―德 黒―黑 蔵―藏 壌―壤 黙―默 勤―勤 稲―稻 酔―醉 缶―罐 収―收 仏―佛 拝―拜 仮―假 器―器 微―微 焰―炎 渇―渴

希―稀 知―智 卓―桌 欠―缺 巣―巢 強―强

上面的“德”去掉中间一横,“黑”把两点简省为一横,“勤”去掉一横,“器”去掉一点,“藏、壤、稻、渴”改变一部分形体等,这些简化都具有派生性。如“隆;毎、海、梅、贈;漢、難、謹;逸、抜、掻;臓;譲、醸;陥;喝、褐”等。

(3)对同一个汉字,中日两国都作了简化,但简化的方式不同。例如(括号内前面的为我国现行汉字,后面的是日本汉字):

殘(残・残) 氣(气・気) 廣(广・広) 澤(泽・沢) 單(单・単) 徑(径・径) 處(处・処) 應(应・応) 齊(齐・斉) 漢(汉・漢) 響(响・響) 齒(齿・歯) 賣(买・売) 應(应・応) 圖(图・図) 轉(转・転) 瀧(泷・滝) 廢(发・発) 變(变・変) 惱(恼・悩) 獎(奖・奨) 劍(剑・剣) 總(总・総) 實(实・実) 驗(验・験) 謠(谣・謡) 綠(绿・緑) 櫻(樱・桜) 燒(烧・焼) 閱(阅・閲) 繩(绳・縄) 聽(听・聴) 2 异体字整理的差异

我国汉字自古以来异体字就很多,有时日本采用的汉字是我国的异体字。有些异体字,我国统一为一个字,而在日本却区别使用。如“并(併・並)、娘(娘・嬢)、果(果・菓)、棋(棋・碁)、周(週・周)、志(志・誌)”;我国选用了意义更广的字,如“托(託)、采(採)、炮(砲)、游(遊)”;我国采用了历史较久的字,主要是为了统一偏旁,如“强(強)、收(収)、效(効)”;我国按照形声字的组合规律,选用声符更为接近的字体,而日本除了惯用的“恥”之外,则选用符合日语读音规律的汉字,如“韵(韻)、姊(姉)”;我国采用了笔画少的简易汉字,如“挂(掛)、杰(傑)、异(異)、吃(喫)”;中日两国各自选用了惯用字体,如“脉(脈)、赖(頼)”;在没有意义分歧的情况下,我国尽量采用两点水,而日语多为三点水,如“冰(氷)、凉(涼)、决(決)、减(減)”。 3 印刷字体整理的差异

上面已经提到中日两国都本着印刷体和手写体的一致性,对字形进行了整理,这些中日新体字有一致的,但不同的地方也很多。 (1)中国简省、连接,延长或缩短笔画。

宫―宮 换―換 差―差 鬼―鬼 象―象 敢―敢 骨―骨 角―角 别―別 灰―灰 污―汚 才―才 改―改 晚―晩 (2)日本调整了笔画或笔画的长短等。

契―契 叫―叫 派―派 旅―旅 舍―舎 包―包 春―春 海―海 黑―黒 拔―抜 画―画 步―歩 所―所 册―冊 我国统一用斜点,日本则既有竖点,又有横画和斜点。 凉―涼 产―産 库―庫 言―言 今―今 户―戸 主―主 (3)中日两国都调整了偏旁和部首,但调整的方式不同。 吳(吴・呉) 默(默・黙) (四)中日通用汉字对照表

本表按五十音顺序排列,左侧为日本汉字,右侧为中国汉字。 ア 日 中 日 中 日 中 日 中 日 中 亜 亚 愛 爱 悪 恶 圧 压

イ 囲 围 為 为 異 异 偉 伟 違 违 緯 纬 遺 遗 維 维 壱 壹 逸 逸 韻 韵 陰 阴 飲 饮 隠 隐 員 员

ウ 運 运 雲 云

エ 栄 荣 営 营 詠 咏 鋭 锐 衛 卫 駅 站 謁 谒 閲 阅 円 圆 延 延 沿 沿 園 园 煙 烟 遠 远 鉛 铅 塩 盐 艶 艳 縁 缘

オ 汚 污 応 应 桜 樱 億 亿 憶 忆 穏 稳

カ 仮 假 価 价 華 华 菓 果 貨 货 渦 涡 過 过 個 个 課 课 画 画 賀 贺 餓 饿 階 阶 絵 绘 開 开 解 解 塊 块 懐 怀 壊 坏 貝 贝 海 海 角 角 拡 扩 殻 壳 覚 觉 較 较 閣 阁 確 确 獲 获 嚇 吓 楽 乐 額 额 嶽 岳 掛 挂 滑 滑 轄 辖 缶 罐 陥 陷 間 间 勧 劝 寛 宽 幹 干 漢 汉 関 关 歓 欢 監 监 艦 舰 鑑 鉴 観 观 簡 简 韓 韩 乾 干 慣 惯 緩 缓 喚 唤 館 馆 頑 玩 顔 颜 願 愿 還 还 キ 亀 龟 紀 纪 記 记 軌 轨 飢 饥 帰 归 規 规 幾 几 揮 挥 貴 贵 棄 弃 気 气 輝 辉 機 机 騎 骑 偽 伪 義 义 儀 仪 戯 戏 擬 拟 犠 牺 喫 吃 詰 诘 級 级 給 给 窮 穷 宮 宫 許 许 挙 举 拠 处 魚 鱼 漁 渔 協 协 況 况 郷 乡 脅 胁 驚 惊 競 竞 橋 桥 鏡 镜 強 强 響 响 兇 凶 暁 晓 業 业 極 极 緊 紧 銀 银 僅 仅 欽 钦 ク 駆 驱 具 具 訓 训 勲 勋 薫 熏 軍 军

ケ 径 径 係 系 計 计 恵 惠 啓 启 渓 溪 経 经 蛍 萤 軽 轻 傾 倾 継 继 慶 庆 鶏 鸡 芸 艺 鯨 鲸 撃 击 決 决 結 结 傑 杰 潔 洁 劇 剧 見 见 硯 砚 県 县 懸 悬 軒 轩 倹 俭 剣 剑 検 检 験 验 堅 坚 賢 贤 謙 谦 権 权 憲 宪 顕 显 鍵 键 厳 严 現 现 減 减 コ 個 个 庫 库 誇 夸 顧 顾 呉 吴 娯 娱 誤 误 語 语 後 后 碁 棋 護 护 広 广 効 效 構 构 購 购 講 讲 岡 冈 鋼 钢 網 网 剛 刚 鉱 矿 紅 红 絞 绞 貢 贡 項 项

興 兴 黒 黑 穀 谷 獄 狱 骨 骨 墾 垦 懇 恳 紺 绀 渾 浑

サ 差 差 詐 诈 採 采 歳 岁 砕 碎 災 灾 際 际 斉 齐 斎 斋 細 细 載 载 債 债 財 财 剤 剂 錯 错 殺 杀 冊 册 雑 杂 産 产 傘 伞 賛 赞 残 残 暫 暂 斬 斩

シ 糸 丝 姉 姊 師 师 紙 纸 視 视 詩 诗 詞 词 試 试 誌 志 歯 齿 資 资 飼 饲 諮 咨 時 时 児 儿 幟 帜 識 识 織 织 軸 轴 質 质 実 实 写 写 執 执 舎 舍 捨 舍 謝 谢 釈 释 種 种 腫 肿 須 须 樹 树 収 收 終 终 習 习 週 周 衆 众 醜 丑 襲 袭 従 从 縦 纵 銃 枪 獣 兽 渋 涩 粛 肃 縮 缩 術 术 順 顺 潤 润 閏 闰 純 纯 準 准 書 书 処 处 緒 绪 諸 诸 詳 详 昇 升 将 将 勝 胜 賞 赏 紹 绍 訟 讼 証 证 傷 伤 衝 冲 鐘 钟 嘗 尝 焼 烧 誦 诵 渉 涉 粧 妆 償 偿 場 场 浄 净 壌 壤 譲 让 醸 酿 嬢 娘 縄 绳 畳 迭 乗 乘 植 植 殖 殖 職 职 飾 饰 燭 烛 針 针 進 进 診 诊 親 亲 審 审 真 真 紳 绅 尋 寻 陣 阵 刃 刃 滲 渗

ス 図 图 帥 帅 粋 粹 酔 醉 穂 穗 セ 畝 亩 瀬 濑 勢 势 聖 圣 誠 诚 請 请 跡 迹 隻 只 責 责 積 积 績 绩 設 设 説 说 節 节 摂 摄 絶 绝 浅 浅 箋 笺 践 践 銭 钱 繊 纤 線 线 鮮 鲜 専 专 遷 迁 薦 荐 禅 禅 漸 渐 殲 歼 繕 缮 ソ 組 组 疎 疏 訴 诉 礎 础 蘇 苏 喪 丧 層 层 荘 庄 倉 仓 挿 插 掃 扫 蒼 苍 創 创 窓 窗 巣 巢 総 总 騒 骚 贈 赠 像 象 蔵 藏 臓 脏 則 则 側 侧 測 测 賊 贼 続 续 孫 孙 遜 逊 損 损

タ 対 对 帯 带 滞 滞 隊 队 態 态 駄 驮 貸 贷 題 题 託 托 択 择 沢 泽 濁 浊 諾 诺 達 达 奪 夺 誕 诞 単 单 鍛 锻 嘆 叹 団 团

弾 弹 談 谈 壇 坛

チ 値 值 恥 耻 遅 迟 置 置 築 筑 沖 冲 駐 驻 貯 贮 庁 厅 長 长 張 张 貼 贴 紐 纽 帳 帐 趙 赵 調 调 腸 肠 徴 征 聴 听 寵 宠 鳥 鸟 頂 顶 暢 畅 釣 钓 彫 雕 直 直 沈 沉 陳 陈 賃 赁 鎮 镇 ツ 墜 坠 塚 冢 漬 渍

テ 訂 订 針 针 貞 贞 偵 侦 締 缔 鄭 郑 逓 递 適 适 敵 敌 擲 掷 滌 涤 鉄 铁 徹 彻 綴 缀 転 转 纏 缠 伝 传 電 电 澱 淀

ト 塗 涂 賭 赌 東 东 凍 冻 島 岛 棟 栋 稲 稻 討 讨 湯 汤 統 统 謄 誊 頭 头 騰 腾 闘 斗 動 动 働 动 銅 铜 導 导 篤 笃 徳 德 読 读 鈍 钝 曇 昙 ナ 難 难 軟 软

ニ 弐 二 忍 忍 認 认 ネ 寧 宁 熱 热

ノ 納 纳 脳 脑 悩 恼 農 农 濃 浓 ハ 覇 霸 馬 马 罵 骂 拝 拜 敗 败 排 排 廃 废 輩 辈 灰 灰 賠 赔 黴 霉 買 买 売 卖 縛 缚 鉢 钵 髪 发 抜 拔 罰 罚 閥 阀 販 贩 飯 饭 煩 烦 頒 颁 範 范 盤 盘 絆 绊

ヒ 飛 飞 費 费 扉 扉 罷 罢 備 备 微 微 筆 笔 姫 姬 氷 冰 評 评 標 标 貧 贫 浜 滨 賓 宾 頻 频 フ 負 负 婦 妇 膚 肤 賦 赋 譜 谱 風 风 楓 枫 諷 讽 複 复 復 复 輻 辐 払 拂 仏 佛 墳 坟 噴 喷 憤 愤 紛 纷 奮 奋 聞 闻

ヘ 併 并 並 并 閉 闭 幣 币 別 别 辺 边 変 变 編 编 騙 骗 弁 辨 ホ 舗 铺 鋪 铺 補 补 輔 辅 歩 步 砲 炮 訪 访 報 报 飽 饱 縫 缝 豊 丰 貿 贸 紡 纺 謀 谋 僕 仆 撲 扑

マ 毎 每 満 满 饅 馒 鰻 鳗 ミ 脈 脉

ム 無 无 務 务 夢 梦 霧 雾

メ 銘 铭 鳴 鸣 謎 迷 滅 灭 綿 绵

緬 缅 麺 面

モ 網 网 門 门 問 问 紋 纹 悶 闷 ヤ 約 约 薬 药 訳 译 躍 跃 ユ

輸 输 諭 谕 癒 愈 喩 喻 郵 邮 遊 游 猶 犹 誘 诱 憂 忧 優 优 融 融 勇 勇

ヨ 与 与 預 预 陽 阳 楊 杨 揚 扬 瘍 疡 様 样 謡 谣 養 养 葉 叶 擁 拥

ラ 羅 罗 頼 赖 絡 络 駱 骆 嵐 岚 覧 览 欄 栏 蘭 兰 濫 滥 藍 蓝 リ 裏 里 鯉 鲤 離 离 陸 陆 劉 刘 竜 龙 虜 虏 慮 虑 両 两 涼 凉 遼 辽 領 领 猟 猎 諒 谅 綾 绫 療 疗 瞭 瞭 糧 粮 亮 亮 緑 绿 輪 轮 倫 伦 隣 邻 臨 临 ル 類 类 塁 垒 涙 泪

レ 麗 丽 齢 龄 嶺 岭 霊 灵 隷 奴 鈴 铃 暦 历 歴 历 連 连 練 练 煉 炼 錬 炼 簾 帘 憐 怜 聯 联 攣 挛

ロ 呂 吕 魯 鲁 櫓 橹 盧 卢 蘆 芦 廬 庐 労 劳 蝋 腊 滝 泷 聾 聋 籠 笼 録 录 論 论 ワ 話 话 賄 贿 湾 湾 五 汉字的变迁

汉字传入日本后,至今已经历了种种变化。我们暂且分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现代这五个时期,来分析一下每个时期的主要特色。这里的古代指的是大化革新以后的奈良、平安时代;中世指的是镰仓、室町时代;近世指的是江户时代;近代指的是明治以后;现代指的是二战以后。 (一)古代

汉字开始在日本使用时,用汉字写的文章就是汉文。理解汉文的内容,同时又可从中找到适合日语标记的形式,是当时日本人的迫切要求。但最初汉字并不和日语结合,还是一种外语,它的音不同于日语中的发音。这时,即使借用汉字记录事物,也不可能表达日语本身。大化改新以后,日本不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以中国为范本进行了模仿。这个时代也是中国文化模仿直译时期。可以说汉语基本上保持了原本的意义用法。因此,新借入日语的汉语和和语并不相容,各自并行。汉字只有行政官员、学者、僧侣等有教养的人才会使用,并非一般百姓使用的文字。而且主要是男性用语,不是女性的日常语言。使汉字记录日语成为可能,主要有以下两种契机:一种是舍弃汉字本身所具备的意义,只借用它的音来记录日语的音;另一种是固定与汉字意义相对应的日语训读的成立。前者首先开始用于记录固有名词,但是这种表音的方法不久就扩展开来,发展为日语中一种独立的标记形式,确立了独自的用字体系,从而和中国汉字相脱离。在字形上虽还是汉字,但事实上它的用法只限于表音的真假名的成立,所谓“真假名”指的是万叶假名使用汉字,一字一字地表音。这种方法并非日本

独创,大概是受到了我国翻译佛经梵语中的“释迦、阿弥陀”等音译法以及朝鲜吏吐3的影响。基于这种原理的日语标记,在初期是由中国人和朝鲜籍的中国人完成的。用汉字记录日本固有名词最古老的例子就是《魏志倭人传》中的卑奴母离、伊都、卑弥呼等官名、国名、人名等。

另外,在日本人教授汉文时,开始虽是用汉语读,用汉语写。但也要翻译成日语进行解释。例如:

(汉文)学 而 时 习 之 (日译)まなびて ときに これをならふ 就像这样在不断的汉日对译中,使与汉字相对应的日语训读也逐渐固定下来,这使直接用日语读汉字成为可能。同时以训读为契机用于表音的借训假名的用法以及直接表日语的正训的方法也开始普及。这时汉字和训读的对应关系决不只限于一对一,还有错综复杂的情况。例如与“おもう”相对应的汉字有“念、思、憶”;与汉字“石”相对应的训读有“いし”和“いは”两种。把汉字带入日本的人本来就不是正宗的中国人,所以在以训读为前提的标记方法下,逐渐脱离了汉文语序,产生了日语独自的语序。这种变化出现在7世纪末,在传达圣旨的诏书以及祭神的祈祷文中出现了日语的基本语序以及把活用词尾、附属词等小写的文法形态。如“天皇我大命良好末等宣布大命乎衆聞食倍止宣。”这种形式在奈良时代广泛地运用于记录、文件等。等到了《万叶集》时,汉字的使用已相当熟练,关于它的用字可以简单地整理如下: 1 表意的用法

正音:用音直接表词,但是是使用训读还是音读,不能确定的情况很多。 例:過(くわ)所(そ)、力(りき)士(し)、布(ふ)施(せ) 正训:用训读来表词,还有用两个字以上的组合表示一个词的,也就是包含所谓的“熟字训”。 例:山(やま)、情(こころ)、織(たな)女(ばた)、白水郎(あま)

义训:来显示所想表达的词的一个属性的表词法。在直接表词这一点上和正训相联系,但在只使用一次,缺乏普遍性这一点上和后面的戏书相联系。 例:丸雪(あられ)、金(あき)風(かぜ)、疑(らし) 2 表音的用法

音假名:基于音读来表音,构成真假名的主干。 例:夜(や)麻(ま)(山)、安(あ)米(め)(雨) 训假名:基于训读来表音。

例:八間跡(やまと)(大和)、五十日太(いかだ)(筏)

戏书:具有和义训、训假名相似的性格,但具有文字游戏的成分。 例:山上復有山(いで)(=出)

就像这样都是借用汉字的形体,一种具有表意功能,一种具备表音功能。在这两种形式并行的文章中,为了便于阅读,必须有视觉上的差异。但上述分类之间确有难以明确界定的地方,而且只用这种平面的方法是不可能完全弄清隐藏在标记后的复杂原理和主观意图的。 为了使表意汉字和表音汉字在视觉上相区别,除了像诏书体那样,根据文字的大小来区分以外,也就只有改变字体了。于是就出现了草体化和省略两种方法。所谓草体化就是把真假名的草体尽量简化为简单字形的方法,所谓省略就是截取真假名的一部分(如:偏旁部首)来代表整体。用这种方法创造出了假名,假名也是将汉字的一部分或极简草体化而创造的表音文字。当初日本把汉字称作真名即实在的文字的意思,把省略真名或草体化的简略文字称作假名,这种假名舍弃了汉字的意义,只取其音,它又被叫做略体假名。从使用汉字记录音到创造假名是日语标记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公元10世纪前期,日本著名诗人纪贯之使用平假名写了《土佐日记》,又在其名著《古今集》中用平假名写了序。平假名的使用正值女性文学的兴盛时期,两者关系极为密切。平假名在汉字的基础上产生有两个原因:

内在原因在于汉字本身就存在简化体和草书。公元8世纪日本正仓院文书中也出现了近似于假名的字。草书和简化字用熟了,形成了“草假名”,加上书法的关系,自然形成了平假名。外部原因在于日本人精通汉字书法和大量文学作品的写作,促进了平假名的形成和发展,和歌和书道两者与平假名的形成有极大的关系。平假名又称为“女手”,因为它开始主要是女性使用,用于记写和歌、日记、私人信件等。在平安时代,假名很发达,女性主要使用假名书写日语,而男子则使用汉字来书写汉语,这成为了日本长期的传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把平假名称为“女手”,并不意味着男子不使用平假名。实际上,当时贵族男女之间彼此赠答和歌,来往书信都是使用平假名书写的,只是不作为男子间的正式文字而已。

奈良时代以来,佛教极为盛行。男子大都学习汉诗汉文,特别盛行钻研佛教典籍。而佛教典籍都是用汉语写的,男性僧侣在寺院中听到的讲解都是用的训读。汉文训读的办法是加“ヲコト点”。“ヲコト点”起源于平安时代。开始是为了断句而加点,又用反点数字表示把汉文读成日语时重新排列的词序。古代与现在正相反,是注在汉字的右侧。那时的僧人和知识分子读汉文使用多种符号,以便于在行间注音,栏外释义;并考虑到汉字的简化。片假名就是由这类符号和简化汉字而渐变过来的。片假名大部分是通过省略,只有两、三个是通过草体化和省略并用创造出来的。平假名这一名称起自室町时代,片假名的名称则起自平安时代前期。因此,以汉文训读为背景,片假名诏书体以及汉字片假名混写体在平安时代日益普及。假名出现后,因为它比用汉字方便省时,所以普及开来,与片假名有关的五十音图(五音图)的“アイウエオ”是在平安时代初期由僧人做出来的,平安时代同时也是日语敬语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二)中世

从公元11世纪末(院政时期开始)到公元17世纪初(江户幕府)大约五百年间,日语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从院政期到南北朝动乱期大约三百年间,是从古代日语向近代日语过渡的时代,是极为重要的时期。从日本平治元年(1159年)发生平治之乱以来,直到明德三年(1392年)南北两朝统一为止,经历了平氏兴起和灭亡,源氏开府和消灭、文永之役、建武中兴等一系列治乱兴衰,日语就在这战乱不断的年代中发展演变,逐渐转变为近代语。自源氏在镰仓设立幕府,日本就进入了武家政治的阶段。武士以质朴简素为宗旨,语言文字追求实用本位主义,排斥虚饰。因此中世以来,随着识字阶层的扩大,汉字的用途日益呈现通俗化。汉字的通俗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汉字的字体,另一个是汉字的用法。这种倾向在室町后期更为明显,当时《下学集》、《节用集》、《倭玉集》等通俗实用的词典相继完成,并被广泛使用。此外,还可以看到社会通用的汉字标记,即在汉语用法方面,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当字(借用字)”。例如:上ど(浄土)、天下(殿下)、上ホン王(浄飯王)、三化(懺悔)、浅猿(浅マシ)(上面诸词后面括号里的是正字)。不但字音语(汉语词)用汉字,就连和语词也用独特的汉字来进行标记,日语称为“充”、“宛”。如:

糸(いと)星(ほし)久(く)、糸(いと)惜(をしく)、白(しれ)物(もの)、無指事(させることなし)《御地堂关百记》

中世以后,借用字已广泛运用在汉字片假名混写文以及书信中。汉语词比起和语词有词型短小、语言明确、表达精练的特点,所以日本人在用汉字标记日本固有词汇时,一部分向字音语转化,形成新的汉语形式。如:

をこ=尾(び)籠(ろう) ひのこと=家(くわ)事(じ) はらをたつ=立(りっ)腹(ぷく)

ではる=出(しゅっ)張(ちゃう) かへりごと=返(へん)事(じ) 造作なし=無(む)造(ざう)作(さ)

あんのうち=案(あん)内(ない)

此外,还有把原本音读的词汇转为训读的例子。如“当然”写成“当前”后,改为训读“あたりまへ”等。

随着汉语成为生活用语,在女性当中也开始使用,汉语也逐渐脱离了原本的意义用法。此时,荣西和道元分别从南宋传来禅宗的分派后,以京都的五山、镰仓的五山为中心,传遍全日本,汉语开始更新。像“挨拶”、“活発”等日常用语随着禅宗的普及而得到认可。而且随着词义的通俗化,便使用更为通俗的借用字来标记日语。如:“無慙”原本为佛教用语,表虽然犯了罪,但内心并不觉得可耻,当它转而表示残酷的事情、令人心痛的事情时,就改写为“無残”、“無惨”了。此外,中国宋代以后,中国语在音韵、语法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通过禅僧和商人们带回了日本。汉语的唐音(又称字音)也传入日本,所以中世汉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唐音词汇的出现。这个时代日语在音韵方面的主要特征还有拨音、促音、连浊、连声的出现。这些变化多少都与唐音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形态学方面最突出的就是二段活用一段化。这说明文语正在向口语转变。南北朝统一后,室町幕府在京都设立幕府后,日本社会身份制度日益巩固,语言自然要与身份相符,自古传下来的身份制度形成了日语在身份方面的区别。 (三)近世

作为一种实用语言在中世渗透到日本国语中去的汉语进入近世后作为一般百姓用语更为普及。这时,开始形成了日本的“国语”,这是人民大众常用的语言。以18世纪中期为界限,前期是以京都大阪为中心的“上方语”时期,后期是以江户为中心的“江户语”时期。京都是自平安朝以来日本人建都的地方,也是长期以来标准日语的中心。但到了明治维新前约150年,江户语逐渐兴起,成为日本的共通语。这时汉语不仅可通过文字进行学习,还可在日常对话中记忆。因此,逐渐搞不清汉语原本是用什么汉字书写的。汉语用假名标记的也越来越多,汉语的语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随着汉语的口语化,词形和词义也发生了变化。用和原本汉语不同的汉字标记的词也日益增多。特别是在江户时代的读本里,使用近世中国难懂的汉字来标记日本固有词汇的例子显著增加。连一般只用假名标记的助词、副词、动词等也开始使用汉字标记了。如:

丈(だけ)、許(ばかり)、迄(まで)、矢張り(やはり)、殆(ほとん)ど、仕舞(しま)ふ、少(しば)時(らく)、周囲(まわり)、吃驚(びっくり)、謝罪(あやま)る

在亨保五年(1720年),随着禁书令的松动,在国外书籍中,可以阅读与基督教无关的汉译西方数学的书籍。此后,兰学逐步发展,在翻译荷兰语著的文献时,参照了中国的译语,此外作为译语又造出了许多新的汉语。到了幕末,一些接触过外国文化语言的官员和学者,开始对学习汉字是否有益产生了异议,认为汉字数量庞大,不利于普及教育,另外当时平民文化程度很低,识字的人并不多。但又要加速普及平民的实用文化知识,于是他们中有人就提出废止汉字。 (四)近代

德川幕府末期开港以后,西洋文化传入日本,外语译著不断涌现,还出版了英日词典等。介绍外国文化、从事外语翻译的知识分子作为修养钻研汉学,汉文依旧占权威地位,使用大量汉语的汉文直译体很为盛行。但想要限制、废除汉语,把文章翻译得更为通俗易懂的学者却试图使用日语固有词汇和俗语。福泽谕吉最早提出限制汉字论,他在《西洋旅行指南》中把“会社”译成“組合”,把“保険”译成“請合”。但是像这种源于俗语的译语并未获得认可,翻译时主要还是依赖表现简洁严密的汉语。但到后来不依照汉字出典,只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了,于是造出了许多生硬的汉语词,并用汉字来标记外来语。如:“洋卓(テーブル)、軌道(レール)、天鵞絨(ビロード)”等。但随着西洋学问逐渐代替汉字、汉语,再加上汉字字体复杂,同音异义语的不断增加,日本开始废弃汉字,直接借用外语的发音来标记外来语了。

汉字在书写方面有楷书、行书、草书之分,也有繁体和简体之分。作为日语汉字字种,当时的日本政府与国民之间的看法不同。但在学校教育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注假名用法。汉字字形方面除了若干常用的简体字以外,主要还是用繁体字,音训方面也不采取限制的方针。

管辖学校教育的文部省在字种问题上于大正12年(1923年)发表了临时国语调查会的《常用汉字表》,看其凡例:“本表没有的汉字用假名标记。”而明确限制了汉字的使用。它还规定固有名词可用本表没有的文字,但外国(不含中国)的人名和地名一律用假名;代词、副词、接续词、感动词、助动词及助词尽量使用假名;外来语用假名标记。这种对汉字在日语中使用范围的规定一直影响到二战后当用汉字表的制定。其后又于昭和17年(1942年)4月,国语审议会又发表了《标准汉字表》。明确记录着:一、本表基于近年来在我国汉字被无限制地使用,制定出了各官厅和一般社会中应使用汉字的标准。此表的特色便是把汉字的种类分成“常用汉字(1134个)、准常用汉字(1320字)、特别汉字(74字)”这三种。常用汉字与国民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般使用程度高;准常用汉字比起常用汉字与国民的日常生活关系稍浅些,一般使用程度低;特别汉字是指皇室典范、帝国宪法、历代天皇的谥号,国定教科书所奉揭的勅诏等。从明治经大正到昭和二战中期,日本反复推出以文字生活的效率化,减轻学习负担为理由的汉字限制表,但对汉字使用的实际状态并不适应,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对运动,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五)现代

1945年8月15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本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旧的事物被否定,人们开始追求新鲜事物。就在这种风潮中,于当年11月27日召开了战后第一次国语审议会。这次咨询是以《标准汉字表》再讨论的形式进行的,《当用汉字表》和《现代假名的用法》成为现代日语标记的出发点。1946年11月16日语内阁公布的《当用汉字表》,由1850个汉字组成,并把这些汉字称为表内字。表内字以被限制的汉字不被很勉强地使用为目标选出,还明确了使用上应注意的问题。当不能用《当用汉字表》内的汉字书写时,用下列方法进行标记。 1 改换为同音的其他汉字。

聨合→連合、蒙る→被る、綜合→総合、車輌→車両、 輿論→世論

2 汉字假名混写。

改竄→改ざん、宛名→あて名、洗濯→洗たく、 彗星→すい星

3 全部换成假名。

挨拶→あいさつ、燐→リン、餌食→えじき、 斡旋→あっせん

4 改为表相同含义的其他说法。

捺印→押印、漏洩する→漏らす、安堵→安心、瀆職→汚職

此外,代名词、副词、接续词、感动词、助动词、助词、外国的地名・人名、外来语、动植物的名称、借用字等应用假名书写。《当用汉字表》和《现代假名书写方法》通过公用文、报纸、教科书等开始在社会上普及。但为了整理日语现代标记,作为内阁告示、训令于1948年2月16日公布了《当用汉字音训表》,1949年4月28日公布了《当用汉字字体表》,1951年5月25公布了《人名用汉字别表》,1959年7月11日公布了《送假名书写方法》,1973年6月18日公布了《改定送假名的书写方法》,1981年10月1日公布了《常用汉字表》,1986年7月1日语公布了《改定现代假名书写方法》。通过这一系列整理和规范,一方面限制了汉字的数量,另一方面规范了汉字的形体、简化了汉字的笔画,规范了日语的标记体系。

纵观二战后日本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国语政策,基本上是以更容易地推行义务教育和提高一般语言生活的效率为目标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手段: 1 使用假名限制汉字。

如上文所述,日本政府于1946年公布《当用汉字表》时,就明确了哪些地方应该用假名代替汉字。一般说来,现代日语一般用平假名书写代名词、属于和语词的副词、接续词、感叹词、助动词、助词、用作补助意义的动词和形容词、接头词、结尾词、《当用汉字表》中没有的动植物名称、不包括在《当用汉字音训表》中的借用字以及特殊读法的熟语等。如: これ(是・此・之)、どなた(何方)、どこ(何処)、あなた(貴方)、いずれ(何・孰)、いかに(如何)、やがて(軈)、おのおの(各)、しかし(併)、また(又)、すなわち(即・則)、ただし(但)、ああ(嗚呼)、か(呀)、さ(嗟)、くらい(位)、ため(為)、など(等)、ほど(程)、まで(迄)、ごとく(如)、ある(在・有)、いる(居)、おる(居る)、なる(為)、かねない(兼)、できる(出来る)、たえない(堪)、わたって(亘)、~にかぎり(限)、~にすぎない(過)、~をもって(以)、お~(御)、ご~(御)、おん~(御)、~ども(共)、~ごろ(頃)、~ら(等)、~ごとに(毎)、いも(芋)、とど(椴)、ひのき(檜)、にわとり(鶏)、たこ(章魚)、やはり(矢張)、あいにく(生憎)、すてき(素敵)、ちょうど(丁度)、いつ(何時)、おととい(一昨日)、うるさい(五月蝿)

2 使用片假名代替汉字的范围。

凡是《当用汉字表》和《常用汉字表》中未出现的字,遇到外来语或特殊词汇时,就要尽量使用片假名,人名、地名和新引进的科技和学术用语,也采用片假名译音。 (1)用片假名标记外来语。

ビール(啤酒)、ボート(小船)、ガス(煤气)、ガラス(玻璃)、ラジオ(收音机)、スケート(滑冰)、メス(手术刀)

(2)用片假名标记外国的人名、地名(极个别除外)。

アメリカ(美国)、カナダ(加拿大)、パリ(巴黎)ロンドン(伦敦)、ニクソン(尼克松)、ブッシュ(布什)

(3)用片假名标记外来的计量单位和货币单位。

メートル(米)、マイル(英里)、グラム(克)、ドル(美元)、ポンド(英镑)、マーク(马克)、フラン(法国法郎)、ルーブル(卢布) (4)用片假名书写拟声、拟态词等。

ワンワン(狗叫声)、ニャーニャー(猫叫声)、ノソノソ(慢吞吞)、ヨチヨチ(东倒西歪)

3 使用汉字假名混合词代替纯汉字词。

由于日语的同音词太多,有时一个音可以写出几十个汉字,所以有些词单独用假名代替汉字,意义可能会容易混淆,于是产生了汉字假名混合词。这样的标记有助于正确判定汉字的字训,避免误读。此外,《常用汉字表》前言规定,没有收入常用汉字表的表外汉字可用平假名代替,同时假名在形态上可与汉字相对立又可起到表音的作用。

降りる(下来)、立つ(站立)、危ない(危险)、静かに(安静地)、刺しゅう(刺绣)、れき死(被车辆等轧死、碾死) 六 汉语词的构造 (一)汉语词的内容

日语词汇从词源上划分,可分为汉语词、和语词和外来语。即使表示相同的意义,在日语中就可能有三种形式。如“いち(一)”是汉语词,“ひとつ(一つ)”是和语词,而“ワン(one)”是外来语。日语中的汉语词有两层含义:狭义上指按吴音、汉音读出的汉语词;广义上泛指用汉字书写的字音词。如: 1 按吴音读出的词。

客(きゃく)、学問(がくもん)、便宜(べんぎ)、化粧(けしょう)、天然(てんねん)、

遺言(ゆいごん)、久遠(くおん)、権化(ごんげ)、仮病(けびょう)、解毒(げどく)、組織(そしき)、正体(しょうたい) 2 按汉音读出的词。

愛(あい)、作用(さよう)、唯一(ゆいいつ)、貿易(ぼうえき)、永久(えいきゅう)、福音(ふくいん)、仮説(かせつ)、初夏(しょか)、画策(かくさく)、解決(かいけつ)、歳暮(せいぼ)、男女(だんじょ)

还包括吴、汉音混读的词语(片假名为吴音,平假名为汉音)。如:

右翼(ウよく)、免役(メンえき)、役所(ヤクしょ)、疫病(えきビョウ)、家事(かジ)、出家(しゅっケ)、面会(メンかい)、言語(げんゴ) 3 按唐音读出的词。

びん(瓶)、鈴(りん)、行脚(あんぎゃ)、杏子(あんず)、普請(ふしん)、看板(かんばん)、暖簾(のれん)、蒲団(ふとん) 4 按和语化汉字音读出的词。

宿世(すくせ)、本意(ほい)、結縁(けちえん)、格子(こうし)、受領(ずろう) 5 和制汉语词

和制汉语词指的是日本人利用汉字的字义、构词规则自行创造的汉语词。和制汉语词的构词方法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将标记和语词的汉字读音由训读改为音读,转为汉语词。 返事 かえりごと→へんじ 見物 みもの→けんぶつ 心配 こころくばり→しんぱい 大根 おおね→だいこん 物騒 ものさわがし→ぶっそう 火事 ひのこと→か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偶尔也有将音读的汉语词改为训读或音训混读的情况。如“年歯(ねんし→としは)、石灰(せっかい→いしばい)、(当然)→当前→当り前”等。

另一种是运用汉字的字义、构词方法制造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汉语词。运用汉语构词法造新词始于古代,至今仍不断涌现这类词,但词形上有变长的倾向。如:

残念(ざんねん)、現金(げんきん)、全快(ぜんかい)、口論(こうろん)、在宅(ざいたく)、宅急便(たっきゅうびん)、中小企業(ちゅうしょうきぎょう)、受験地獄(じゅけんじこく)、登校拒否(とうこうきょひ)、過労死(かろうし)、季刊誌(きかんし) 其次是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期,随着西方的科学、技术、制度、物品等的不断传入而大量出现的汉语词(意译词)。如:

地球(ちきゅう)、相対(そうたい)、絶対(ぜったい)、引力(いんりょく)、酸素(さんそ)、階級(かいきゅう)、哲学(てつがく)、物理学(ぶつりがく)、経済(けいざい)、概念(がいねん)、抽象(ちゅうしょう)、具体(ぐたい)、内閣(ないかく)、風船(ふうせん)、近眼(きんがん)、警察(けいさつ)、電気(でんき)、郵便(ゆうびん)

这些翻译词成为现代和制汉语的主流,它们又被称为新汉语词。大正时代以后,可直接音译外语的外来语成为主流,特别是二战后受到限制汉字的影响,汉字构成的翻译词日渐衰弱。

6 惯用音词

石(こく)、消耗(しょうもう) 7 佛教用语

佛教用语实际上是梵语词的汉译。从词源上看是梵语词,从读音上看是汉语词,因此有人把它看成汉语词,也有认为是外来语,但它原本是和汉语一起传入日本的,所以可以看成是广义上的汉语词。但当它不读字音而读字训时,一般按和语词处理,如“鉢(はち)、尼(あま)”等。

此外,像“ニーハオ(你好)、シューマイ(烧麦)、ラウチュー(老酒)”等按我国现在的读音读出的词应划归外来语的范畴,一般不作为汉语词处理。 (二)汉语词的基本构造

直接来自汉语或是模仿汉语在日本创造的词,我们称之为汉语词,在日语中叫“漢語”或“字音語”。例如:“宙(ちゅう)に舞う、貧(ひん)すれば鈍(どん)す、形式を重んじる、悠(ゆう)々(ゆう)自適の暮らし”。这些汉语词一般都为音读,大部分是名词,其中多可转用于サ变动词,上例中的“貧する、鈍する”都是如此。两个以上的单词自然组合成一个固定词语时,称该词语为熟语。这些熟语绝不是几个汉字的简单组合,了解它的构造有利于正确记忆和把握熟语的意义。汉语熟语中以二字熟语为多,三、四字熟语基本上都是二字熟语的组合或在二字熟语的基础上添加汉字构成的。 1 二字熟语的构造

(1)重复同一个汉字,表示复数、重复、强调等含义。

人々、方々、一々、国々、点々、少々、徐々、順々、転々、年々、昔々、堂々、窮々、刻々、早々、色々

(2)意义相近的汉字并列组合在一起,只要弄懂其中一个汉字的意思,就可把握整个汉语词的基本含义,先后顺序由习惯决定。 迅(じん)速(そく)、膨(ぼう)張(ちょう)、墜(つい)落(らく)、別(べつ)離(り)、娯(ご)楽(らく)、核(かく)心(しん)、貫(かん)徹(てつ)、勤勉、企(き)図(と)、革新、疾(しっ)病(ぺい)、商売、完全、単独、禁止、寒冷、温暖、道路、兄弟、見聞、身体

(3)意义相反的汉字并列组合在一起,前面的汉字和后面的意义相反或相对,先后顺序由习惯决定。

男女、上下、前後、左右、内外、朝晩、昼夜、寒暖、多少、長短、強弱、今(こん)昔(じゃく)、美(び)醜(しゅう)、善悪、粗(そ)密(みつ)、表裏、緩(かん)急(きゅう)、優劣、公私、夫妻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两个意义相反的汉字组合在一起,有时只表示一个汉字的意思。如:“緩急”有紧急的意思,“多少”有稍微的含义。有时在惯用搭配中,可用作完全不同的意思。如:

黒白(こくびゃく)を明らかにする:辨明是非。 動静(どうせい)をさぐる:探听消息。 雌雄(しゆう)を決する:决胜负。

首尾(しゅび)よく:顺利的,成功的,圆满的。

(4)构成主谓关系,前一个汉字是被陈述对象,后一个汉字是陈述部分。 日(にち)没(ぼつ)、地(じ)震(しん)、県立、国営、腹痛、人工、年長、人造

(5)前一个汉字修饰限制后一个汉字。前一个汉字是后一个汉字的连体或连用修饰语,相当于“…の”、“…ように”等。 全校、悪人、上司、鶏(けい)卵(らん)、楽(がく)譜(ふ)、庶(しょ)務(む)、醸(じょう)造(ぞう)、空腹、強調、実物、春(はる)雨(さめ)、神(しん)話(わ)、佳作、急変、早朝、家事、外国、愛妻、最後

(6)构成动宾关系,前一个汉字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汉字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涉及的对象。

切腹、騎(き)馬(ば)、脱(だつ)獄(ごく)、入(にゅう)庫(こ)、匿(とく)名(めい)、出国、送金、失調、謝罪、耐(たい)震(しん)、成(じょう)仏(ぶつ)、点取、便(びん)乗(じょう)、駐車、読書、禁煙、乗車、握手、就任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日语的语法习惯在日本制造的这种类型的词,它们为宾语加动词

的结构。例如:“肉食”是吃肉的意思,“米作”是种稻的意思,“心配”是担心的意思。 (7)和表示否定的前缀以及其他词缀组合而成。

不利、無学、非行、未知、被害、再審、美的、陽性、同化、平然

词缀是指不能单独使用,总接在别的词的前面或后面,添加一定的意思的词,日语叫“接辞”。“非、無、不”等,接在词前的叫做前缀,日语叫“接頭辞”,前缀为数不多,主要有: 不(ふ/ぶ):表示否定的意思。

不利、不便、不安、不況、不体裁、不経済、不得意、不都合、不案内、不注意 無(む):表示否定的意思。

無職、無数、無罪、無限、無用、無理、無能、無益、無名、無為、無論、無条件、無試験、無趣味、無意識、無意味、無感情 非(ひ):表示没有,缺乏的意思。

非常、非情、非行、非礼、非道、非法、非凡、非常識、非公開 未(み):表示还没有做某事,还没有达到某种状态的意思。

未開、未刊、未婚、未定、未来、未成年、未発達、未開発、未体験、未調査 再(さい):表示再一次,重复的意思。

再考、再開、再建、再審、再帰化、再吟味、再生産、再認識 被(ひ):表示被动的意思。

被害、被告、被災、被爆、被治者、被修飾語、被選挙権 所(しょ):表示动作的具体内容或被动状态。

所感、所見、所信、所在、所産、所得、所載、所管、所要

词缀中有“的、性、然”等,它们接在词后,添加一定的意思,这种词缀叫后缀,日语叫做“接尾辞”。后缀为数较多。

的(てき):接在名词后,构成形容动词,表示带有某种性质的意思。

公的、病的、美的、法的、感情的、機械的、科学的、機械的、国際的、経済的、比較的、家庭的、近代的、健康的、社会的、伝統的 性(せい):接在名词后,表示事物的性质。

急性、悪性、毒性、客観性、通気性、国際性、国民性 然(ぜん/ねん):表示处于某种状态。

自然、当然、突然、全然、未然、依然、偶然、公然、猛然 如(じょ):表示所处的状态。 躍如、突如

化(か):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合理化、機械化、現実化、社会化、平凡化 風(ふう):接在名词后,表示带有某种样子。 和風、西洋風、日本風、学生風 用(よう):表示“用于……”。

家庭用、工事用、旅行用、国内用、一般用

(8)略语,一般由三个汉字以上构成的熟语省略而成。

特急(特別急行列車)、原爆(原子爆弾)、高校(高等学校)、国鉄(日本国有鉄道)、東大(東京大学)、国連(国際連合)、短大(短期大学) 2 三字熟语的构造

(1)由对等的三个汉字组成,表示所有汉字的组合含义。

衣食住、真(しん)善(ぜん)美(び)、松(しょう)竹(ちく)梅(ばい)、度(ど)量(りょう)衡(こう)、優良可、上(じょう)中(ちゅう)下(げ)、天地人、年月日

(2)和前缀、后缀等组合而成。

無意識、非能率、不可能、超満員、反体制、軽音楽、単細胞、再調査、未完成、正当化、積極的、必然性、立場上、厳戒下 (3)一部分修饰另一部分。 三(さん)原(げん)色(しょく)、重労働、別世界、軽犯罪、静電気、原住民、食中毒、食生活、有(ゆう)識(しき)者(しゃ)、弁護士、既(き)製(せい)服、項(こう)目(もく)別、請(せい)求(きゅう)権、掲(けい)載(さい)料、読(とく)唇(しん)術、収入源、水族館、喫(きっ)茶(さ)店、中(ちゅう)華(か)街、急上(じょう)昇(しょう)、大原則、共通語、週刊誌 上面举的例子中既有前面的二字熟语修饰后面的汉字的,如“既製服、請求権、掲載料”;还有前一个汉字修饰后面的二字熟语的,如“重労働、軽犯罪、原住民”等。

(4)由二字熟语加上一个起动词作用的汉字组成(一般构成动宾或主谓关系)。 禁進入、要注意、人工増、生産減 (5)略语

農水省(農林水産省)、国大協(国立大学協会)、最高裁(最高裁判所)、中教審(中央教育審議会)、独禁法(独占禁止法)、日教組(日本教職員組合) 3 四字熟语的构造

(1)由对等的四个汉字组成,表示各个汉字的组合义。

春(しゅん)夏(か)秋(しゅう)冬(とう)、兄弟姉妹、東(とう)西(ざい)南(なん)北(ぼく)、都道府県、鳥(ちょう)獣(じゅう)虫(ちゅう)魚(ぎょ)、花(か)鳥(ちょう)風(ふう)月(げつ)、士農工商、喜(き)怒(ど)哀(あい)楽(らく)、冠(かん)婚(こん)葬(そう)祭(さい)、山川草木 (2)前两个汉字与后两个汉字相反或相对。

東(とう)奔(ほん)西(せい)走(そう)、不(ふ)即(そく)不(ふ)離(り)、晴耕雨読、廃(はい)藩(はん)置(ち)県(けん)、一(いっ)朝(ちょう)一(いっ)夕(せき)、大(だい)同(どう)小(しょう)異(い)、同(どう)工(こう)異(い)曲(きょく)、龍(りゅう)頭(とう)蛇(だ)尾(び)、海(うみ)千(せん)山(やま)千(せん)、朝(ちょう)令(れい)暮(ぼ)改(かい)、勧(かん)善(ぜん)懲(ちょう)悪(あく)、空(くう)前(ぜん)絶(ぜつ)後(ご)、天(てん)変(ぺん)地(ち)異(い)、半(はん)信(しん)半(はん)疑(ぎ)、栄(えい)枯(こ)盛(せい)衰(すい)、徹(てっ)頭(とう)徹(てっ)尾(び) (3)由两个意义相近的二字熟语构成。

起居動作、清(せい)廉(れん)潔(けっ)白(ぱく)、無(む)学(がく)文(もん)盲(もう)、大(たい)言(げん)壮(そう)語(ご)、片(へん)言(げん)隻(せき)語(ご)、金(きん)科(か)玉(ぎょく)条(じょう)、取(しゅ)捨(しゃ)選(せん)択(たく)、極(ごく)楽(らく)浄(じょう)土(ど)、自由自在 (4)前面的二字熟语修饰后面的二字熟语。 戸(こ)籍(せき)謄(とう)本(ほん)、舗(ほ)装(そう)道路、社会福(ふく)祉(し)、教育制度、諮(し)問(もん)機関、威(い)嚇(かく)戦術、乾(かん)布(ぷ)摩(ま)擦(さつ)、経済大国、保険医(い)療(りょう)、異常気象、基本問題、世(せ)襲(しょう)財産 (5)构成主谓关系的两个二字熟语的组合。

意気陽(よう)々(よう)、筋骨隆(りゅう)々(りゅう)、興味津(しん)々(しん)、交通渋(じゅう)滞(たい)、主客転(てん)倒(とう)、体力消(しょう)耗(もう)、首(しゅ)尾(び)一(いっ)貫(かん)、遺(い)憾(かん)千(せん)万(ばん)、物質代謝、百(ひゃっ)花(か)繚(りょう)乱(らん)、群(ぐん)雄(ゆう)割(かっ)拠(きょ)

像上面的第一个例子到第三个例子那样,谓语部分为同一个汉字的重复,来表强调的四字熟语不少。如:

自信満々、多(た)士(し)済(せい)々(せい)、小心翼(よく)々(よく)、威(い)風(ふう)堂(どう)々(どう)、余(よ)裕(ゆう)綽(しゃく)々(しゃく)

(6)构成动宾关系的两个二字熟语的组合。 撤(てっ)退(たい)命令、意(い)匠(しょう)登録、技術提(てい)携(けい)、奴(ど)隷(れい)解放、漢詩朗(ろう)詠(えい)、日本研究、食糧生産、農業開発、法律改正、財(ざい)閥(ばつ)解体、天体観測、契(けい)約(やく)更(こう)新(しん)

(7)由两个重复同一个汉字的熟语组成,表示强调。

平(へい)々(へい)凡(ぼん)々(ぼん)、年(ねん)々(ねん)歳(さい)々(さい)、虚(きょ)々(きょ)実々、戦(せん)々(せん)恐(きょう)々(きょう)、唯(い)々(い)諾(だく)々(だく)、明(めい)々(めい)白(はく)々(はく)、奇(き)々(き)怪(かい)々(かい)、子々孫々、是(ぜ)々(ぜ)非(ひ)々(ひ)、正々堂々

(8)前三个汉字修饰后一个汉字。

五(ご)里(り)霧(む)中(ちゅう)、十万億土、愛別離(り)苦(く) (9)略语

安保条約(安全保障条約)、再販制度(再販売価格維持契約制度)、教研集会(日教組教育研究会全国集会) 七 送假名的规则 (一)送假名的性质

只要汉字和假名一起使用,就存在着送假名的问题。所谓送假名指的是汉字后面用假名书写的部分。但像“お父さん”中的“さん”属于假名书写的结尾词,像“憂うつ”中的“うつ”这样汉字假名混写词中的假名都不能称为送假名。

从历史上看,送假名本来是在汉文训读时,为了避免汉字的误读而产生的。所以送假名主要是指汉字训读(或者是汉字、假名结合书写而成的和语词)时接在汉字后面的词。送假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避免汉字的误读;二是表示活用词的活用词尾。

但是在日本历史上有关送假名的规则始终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从《万叶集》以来,一直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没有统一。日语中一个读音可能就有好几种送假名的书写方法,我们以“あかるい”为例,它就有“明い、明るい、明かるい”这三种标记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语简化的风潮,另外在制定教科书和公用文等时都要有一定的标准,文部省经过调查,于昭和21年(1946年)公布了《送假名的标记方法》,教科书等都必须以此为准。 然而昭和25年(1950年)文部省又公布了《标记的基准》。在这本小册子里,也有送假名的标记方法,它确定了一般社会在标记送假名时的基本规则,但它却出现了和教科书中不一致的地方。《标记的基准》中的基本规则是词干后的部分就是送假名;《送假名的标记方法》中却以尽量易读作为基本原则。于是就出现了“明るい”和“明かるい”、“暮し”和“暮らし”、“生まれる”和“生れる”、“別れる”和“別かれる”的分歧。此外,公用文毕竟是政府文件,于昭和24年(1949年)又制定了独立标准——《公用文用语指南》,它和《标记的基准》也有少数不一致的地方。如:“疑い”和“疑”、“切替え”和“切替”、“落ち着き”和“落着き”等,它呈现出尽量减少送假名数量的倾向。此外,报社也收集了各方面的实例,试图找到最合理的送假名的标记方法,但是为了节约版面,最终还是以尽量减少送假名的书写作为基本准则。这样,送假名的标记方法反倒更加杂乱,日本社会急需统一的准则。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国语审议会以标记现代日语口语句为标准,制定了《送假名的标记方法》。作为日本内阁公告于昭和34年(1959年)公布。它的基本原则如下:

1 活用词或包含活用词的词要把活用词的词尾写作送假名。 2 尽量减少误读、难读的可能性。

3 维持大家公认的已固定的惯用标记法。

基本原则虽然只有三条,但最后一条用得越来越随便,例外也变得越来越多,因此针对这一新规则的批评也不少。于是国语审议会又开始着手进行修订,于昭和48年(1973年)

文部省正式公布了修改后的送假名的标记方法。在这次修改中,包括了原则性和容许性两种标记方法。与教育有关的要以原则性标记方法为主,报社以容许性标记方法和例外为主,尽可能减少送假名的书写。尽管如此,关于送假名的标记规则,1973年的内阁告示仍是目前日本社会的一般准则。 (二)送假名的标记规则 前 言

1 《送假名的标记方法》是在法令、公用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普通社会生活中,根据《常用汉字表》的音训,标记现代日语送假名时的准则。

2 《送假名的标记方法》并不涉及科学、技术、艺术及其它各类专业以及个人的标记。 3 《送假名的标记方法》不适用于将汉字作符号使用、填表以及书写固有名词等场合。 正文的阅读方法及使用方法

1 《送假名的标记方法》的正文构成如下: 单独的词

(1)有活用的词

通则1 关于需要标出活用词尾的词。

通则2 关于考虑到派生、对应关系,需要从活用词尾前的部分开始标出送假名的词语。 (2)没有活用的词

通则3 关于无需标出送假名的名词。

通则4 关于从有活用的词转用而来,根据原活用词送假名的标记情况来标记的名词。 通则5 关于副词、连体词、接续词。 复合词

通则6 关于根据各组成部分送假名的标记情况来标记的词。 通则7 关于根据惯例,无需标记送假名的词。 附表中的词

(1) 关于需要标记送假名的词。 (2) 关于无需标记送假名的词。

2 所谓的通则是指根据单独的词和复合词的不同,有活用的词和没有活用的词的不同,来制定有关送假名标记方法的基本法则。根据需要,又加上了例外的事项或容许的事项。 因此,在各项通则中,除了本则以外,根据需要,都附加了例外和容许。不过,通则7相当于通则6的例外,因该类例外词语数量较多,所以作为了另外一项通则。 3 《送假名的标记方法》中所用术语的意义如下:

单独的词……由一个汉字构成,读音或是音读或是训读的词。

复合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构成,读音为训读的复合或音读、训读的复合。 附表中的词……《常用汉字表》附表中,送假名的标记方法值得注意的词。 有活用的词……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

没有活用的词……名词、副词、连体词、接续词 本则……送假名标记方法的基本法则。

例外……不符合本则,但作为惯用已被世人所认可,不按照本则,而按惯用标记的词。 容许……送假名的标记既可按照本则,又可按惯用标记的词。

4 不论是单独的词还是复合词,凡含字音的词,因为它的字音部分无需送假名,所以尽量不涉及。

5 在各项通则中,送假名的书写方法可以按容许处理的词,既可按本则又可按容许,但当适用于每个词,难以判断是否可以按容许处理时,按照本则处理。

正 文 单独的词

1 有活用的词 通则1

【本则】有活用的词(除去适用于通则2的词)要标出活用词尾。 [例] 憤る 承る 書く 実る 催す 生きる 陥れる 考える 助ける 荒い 潔い 賢い 濃い 主だ

【例外】(1)词干以“し”结尾的形容词从“し”开始标记。 [例] 著しい 惜しい 悔しい 恋しい 珍しい

(2)活用词尾前有“か、やか、らか”的形容动词,从该音节开始标记。 [例] 暖かだ 細かだ 静かだ

穏やかだ 健やかだ 和やかだ

明らかだ 平らかだ 滑らかだ 柔らかだ (3)下列词语送假名的标记方法如下:

明らむ 味わう 哀れむ 慈しむ 教わる 脅かす(おどかす) 脅かす(おびやかす) 食らう 異なる 逆らう 捕まる 群がる 和らぐ 揺する

明るい 危ない 危うい 大きい 少ない 小さい 冷たい 平たい 新ただ 同じだ 盛んだ 懇ろだ 惨めだ 哀れだ 幸いだ 幸せだ 巧みだ

【容许】下列词语可按括号中所示的那样从活用词尾前开始标记送假名。

表す(表わす) 著す(著わす) 現れる(現われる) 行う(行なう) 断る(断わる) 賜る(賜わる)

注意:无法区分词干和活用词尾的动词,就像“着る、寝る、来る”那样标记。 通则2 【本则】活用词尾以外的部分包含有其他词语的词,根据被包含词语的送假名的标记方法进行标记。(被包含的词语在〈 〉中表示。) [例]

(1)包含动词的活用形或相当于动词活用形的词。 動かす〈動く〉 照らす〈照る〉

語らう〈語る〉 計らう〈計る〉 向かう〈向く〉 浮かぶ〈浮く〉 生まれる〈生む〉 押さえる〈押す〉 捕らえる〈捕る〉 勇ましい〈勇む〉 輝かしい〈輝く〉 喜ばしい〈喜ぶ〉 晴れやかだ〈晴れる〉

及ぼす〈及ぶ〉 積もる〈積む〉 聞こえる〈聞く〉 頼もしい〈頼む〉

起こる〈起きる〉 落とす〈落ちる〉 暮らす〈暮れる〉 冷やす〈冷える〉

当たる〈当てる〉 終わる〈終える〉 変わる〈変える〉 集まる〈集める〉 定まる〈定める〉 連なる〈連ねる〉 交わる〈交える〉 混ざる・混じる〈混ぜる〉 恐ろしい〈恐れる〉

(2)包含形容词、形容动词词干的词。

重んずる(重い) 若やぐ(若い)

怪しむ(怪しい) 悲しむ(悲しい) 苦しがる〈苦しい〉 確かめる〈確かだ〉

重たい〈重い〉 憎らしい〈憎い〉 古めかしい〈古い〉 細かい〈細かだ〉 柔らかい〈柔らかだ〉

清らかだ〈清い〉 高らかだ〈高い〉 寂しげだ〈寂しい〉 (3)包含有名词的词。

汗ばむ〈汗〉 先んずる〈先〉 春めく〈春〉 男らしい〈男〉 後ろめたい〈後ろ〉

【容许】在不引起误读的情况下,活用词尾以外的部分可按照下面( )中的标记法省略某些送假名。

[例] 浮かぶ(浮ぶ) 生まれる(生れる) 押さえる(押える) 捕らえる(捕える) 晴れやかだ(晴やかだ)

積もる(積る) 聞こえる(聞える)

起こる(起る) 落とす(落す) 暮らす(暮す) 当たる(当る) 終わる(終る) 変わる(変る)

注意:以下词语不认为包含有〈 〉中的词语,按照通则1标记。

明るい〈明ける〉 荒い〈荒れる〉 悔しい〈悔いる〉 恋しい〈恋う〉 2 没有活用的词 通则3

【本则】名词(适用通则4的词语除外)不标出送假名。 [例] 月 鳥 花 山 男 女 彼 何 【例外】

(1)下列词语标出最后一个音节。

辺り 哀れ 勢い 幾ら 後ろ 傍ら 幸い 幸せ 互い 便り 半ば 情け 斜め 独り 誉れ 自ら 災い (2)带“つ”的数词标出“つ”。 [例] 一つ 二つ 三つ 幾つ 通则4

【本则】由有活用的词转用而来的名词、在活用后添加“さ、み、げ”等结尾词构成的名词,按照原活用词送假名的标记方法标记。 (1)由有活用的词转用而来的词。

動き 仰せ 恐れ 薫り 曇り 調べ 届け 願い 晴れ 当たり 代わり 向かい

狩り 答え 問い 祭り 群れ

憩い 愁い 憂い 香り 極み 初め 近く 遠く

(2)有活用的词加“さ、み、げ”等结尾词构成的名词。 暑さ 大きさ 正しさ 確かさ 明るみ 重み 憎しみ 惜しげ

【例外】下列词语不标出送假名。

謡 虞 趣 氷 印 頂 帯 畳

卸 煙 恋 志 次 隣 富 恥 話 光 舞

折 係 掛(かかり) 組 肥 並(なみ) 巻 割

注意:这里的“組”是指用在“花の組、赤の組”中的“くみ”,并不是用在“活字の組みがゆるむ”中“くみ”的意思。“光、折、係”等,当是带有动词意义的用法时,不属于例外,要按照本则标记送假名。

【容许】在不引起误读的情况下,可以省略( )中的某些送假名。 [例] 曇り(曇) 届け(届) 願い(願) 晴れ(晴) 当たり(当り) 代わり(代り) 向かい(向い)

狩り(狩) 答え(答) 問い(問) 祭り(祭) 群れ(群) 憩い(憩) 通则5

【本则】副词、连体词、接续词标出最后一个音节。 [例] 必ず 更に 少し 既に 再び 全く 最も 来る 去る

及び 且つ 但し

【例外】(1)下列词语送假名的标记方法如下所示。 明くる 大いに 直ちに 並びに 若しくは (2)下列词语不标出送假名。 又

(3)包含其他词语的词,如下所示,按照被包含词语送假名的标记方法标记。(被包含的词语在〈 〉中表示)

併せて(併せる) 至って(至る) 恐らく(恐れる) 従って(従う) 絶えず(絶える) 例えば(例える) 努めて(努める) 辛うじて(辛い) 少なくとも(少ない) 互いに(互い) 必ずしも(必ず) 复合词 通则6

【本则】复合词(适用于通则7的词语除外)送假名的标记方法按照各构成词语送假名的标记方法标记。 [例]

1 有活用的词

書き抜く 流れ込む 申し込む 打ち合わせる 向かい合わせる 長引く 若返る 裏切る 旅立つ

聞き苦しい 薄暗い 草深い 心細い 待ち遠しい 軽々しい 若々しい 女々しい

気軽だ 望み薄だ 2 没有活用的词

石橋 竹馬 山津波 後ろ姿 斜め左 花便り 独り言 卸商 水煙 目印

田植え 封切り 物知り 落書き 雨上がり 墓参り 日当たり 夜明かし 先駆け 巣立ち 手渡し

入り江 飛び火 教え子 合わせ鏡 生き物 落ち葉 預かり金 寒空 深情け

愚か者

行き帰り 伸び縮み 乗り降り 抜け駆け 作り笑い 暮らし向き 売り上げ 取り扱い 乗り換え 引き換え 歩み寄り 申し込み 移り変わり 長生き 早起き 苦し紛れ 大写し 粘り強さ 有り難み 待ち遠しさ

乳飲み子 無理強い 立ち居振る舞い 呼び出し電話 次々 常々 近々 深々

休み休み 行く行く

【容许】在不会引起误读的情况下,可以省略( )中的部分送假名。

[例] 書き抜く(書抜く) 申し込む(申込む) 打ち合わせる(打ち合せる・打合せる) 向かい合わせる(向い合せる) 聞き苦しい(聞苦しい) 待ち遠しい(待遠しい) 田植え(田植) 封切り(封切) 落書き(落書) 雨上がり(雨上り) 日当たり(日当り) 夜明かし(夜明し)

入り江(入江) 飛び火(飛火) 合わせ鏡(合せ鏡) 預かり金(預り金) 抜け駆け(抜駆け) 暮らし向き(暮し向き) 売り上げ(売上げ・売上) 取り扱い(取扱い・取扱) 乗り換え(乗換え・乗換) 引き換え(引換え・引換) 申し込み(申込み・申込) 移り変わり(移り変り)

有り難み(有難み) 待ち遠しさ(待遠しさ)

立ち居振る舞い(立ち居振舞い・立ち居振舞・立居振舞) 呼び出し電話(呼出し電話・呼出電話)

注意:“こけら落とし(こけら落し)、さび止め、洗いざらし、打ちひも”等前半部分或是后半部分用假名书写的词语,另一部分送假名的标记方法按照单独的词对待。 通则7

在复合词中,下列名词按照惯用来标记送假名。 (1)特定领域的,其惯用标记已经固定的词语。 ①地位、身份、职务等的名称。 関取 頭取 取締役 事務取扱

②用于表示工艺品名称的“織”、“染”、“塗”等。

(博多)織 (型絵)染 (春慶)塗 (鎌倉)彫 (備前)焼 ③其他

書留 気付 切手 消付 小包 振替 切符 踏切

請負 売値 買値 仲買 歩合 両替 割引 組合 手当 倉敷料 作付面積

売上(高) 貸付(金) 借入(金) 繰越(金) 小売(商) 積立(金) 取扱(所) 取扱(注意) 取次(店) 取引(所) 乗換(駅) 乗組(員) 引受(人) 引受(時刻) 引換(券) (代金)引換 振出(人) 待合(室) 見積(書) 申込(書)

(2)一般认为其惯用标记方式已经固定的词语

奥書 木立 子守 献立 座敷 試合 字引 場合 羽織 葉巻 番組 番付 日付 水引 物置 物語 役割 屋敷 夕立 割合

合図 合間 植木 置物 織物 貸家 敷石 敷地 敷物 立場 建物 並木 巻紙

受付 受取

浮世絵 絵巻物 仕立屋

注意:(1)上述“(博多)織、売上(高)”之类的词语,即使改换( )里的词语,也仍然适用通则7。

(2)适用通则7的词语,并不只限于上述词语。因此,凡是认为其惯用标记已经固定的词语,都可以适用这一项通则。当难以判断是否适用通则7时,适用通则6。 附表中的词语

《常用汉字表》附表中,下列词语送假名的标记方法值得注意。 1 下列词语的送假名如下所示。

浮つく お巡りさん 差し支える 五月晴れ 立ち退く 手伝う 最寄り 另外,下列词语可以按( )中所示将部分送假名省略。

差し支える(差支える) 五月晴れ(五月晴) 立ち退く(立退く) 2 下列词语不标出送假名。

息吹 桟敷 時雨 築山 名残 雪崩 吹雪 迷子 行方 八 国字(和制汉字)

原想用中国的文字来表示日语,但有时找不到合适的汉字,于是日本人模仿中国汉字的构造,自己创造出了新的汉字。像这样,日本创造出来的汉字被称为“和制汉字”,又称为“和字”或“国字”。其实日语中的“国字”有三种含义:(1)指一个国家的文字;(2)指日本的文字,即假名;(3)指日本制造的文字。本节中,国字的含义系指日本制造的汉字,也就是和制汉字。

(一)国字的产生及变迁

我们知道,日本古代并没有汉字,与中国交往以后,才引进了汉字,并作为本国文字加以使用。但是用汉字记录日语时,并不能完全表达日语的实际要求,特别是当碰到一些日本特有的事物、概念时,就找不到合适的汉字来表示,而古代日本人又极其崇尚汉字,再加上平安朝初期日本人就很熟悉中国的造字法,所以他们根据日语表达的需要,利用汉字的造字法,创造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国字。这些国字从奈良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在平安朝初期的字书《新撰字镜》中,就已收录了四百多个国字。另就日本现存的最古的史书《古事记》(公元712年),根据对该书所有汉字普查的结果,发现其中的“俣”和“鞆”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日本国字。因此,可以说日本的国字产生于7世纪。

国字中既有沿用至今的,还有在随后的朝代中,逐渐被淘汰掉的。例如《新撰字镜》中有“榊”和“鯰”这两个国字,前者至今仍在使用,而后者已经消亡。又如,在日本当用汉字表和常用汉字表中都收录了“畑”这个国字,而与它同义的国字“畠”却没有被收入。这是因为前者是日本政府规定的国民必修的文字,而后者却不是必修的文字,它只用于人名或地名。此外,“匁”也是当、常用两汉字表所收录的国字,它是日本的旧式重量单位(相当于3.75克),但现在一般都使用通用的公斤、克等单位重量,它已成为生活中不必要的文字了。因此,日本的国字在产生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有的消失了,有的却沿用下来,其中有人为的原因,而更多的则是自然原因。

在日本的国字中,鱼字旁的很多,在《大汉和字典》中收录的鱼字旁的汉字约有680个,其中5%都是国字,约为34个。这是因为日本四面环海,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因此从我国引进的汉字显然不够用的缘故。由此可见,国字恰好补充了我国汉语和日语词汇之间的差异。至今仍有380字左右的国字被收录在日本现代的一些主要字典中。 那么,国字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1 国字是和字、和制汉字,是日本人创造出来的汉字。 2 国字主要是用六书中的会意法创造出来的。 3 国字主要用训读,极少数使用音读。

4 大多数的国字是在日本中世以后创造出来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既然是“国字”,中国汉字里理应是没有的,其实也不尽然,但字义基本不同。如“偲”,汉语中读作“cai”,多才之义,又读作“si”,相互切磋,互相监督之义,日语中则是怀念、想念之义。“俣”日语中为道岔,汉语中读“yu”,身材高大之义。但国字中,像“呎、腺、吋”这样从外国引进的科技名词在意义上则和我国基本相同,只是读音不同罢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些纯粹的日本国字已被我国所接受,并标明音义正式编入汉语词典,如“辻、畑、畠”。 (二)国字的造字法 1 会意

大部分国字都是按照《六书》中会意的方法创造出来的。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素4在意思上的重合来表示一个新的概念。例如: “辻”中的“辶”表道路,即道路交叉成十字的地方。 “鱈”表下雪天时捕到的鱼。

“樫”表用于制造木刀的坚硬的树木。

“畑”是把“火”和“田”组合起来,表示用旱地燎荒法后播种,由此产生旱田之义。 “働”是“人”和“動”的组合,表人使身体动,从而引申为劳动,工作之义。 “峠”由“山”、“上”、“下”组成,表示山路的最高上下行走处。

“榊”由“木”、“神”组成,表用作供奉在神前玉串的杨桐树的美称。 “鰯”由“魚”、“弱”组成,表沙丁鱼这种小鱼。

“鴫”由“田”、“鳥”组成,表在田地、湿洼地里吃鱼、虫子的鹬。

但在进行这种意思上的组合时,有时会简化某些汉字素。如:“凪”由“風”、“止”组成,表风停止。其中就把“風”简化为“几”后再与“止”结合而成。“凧”、“凩”都属于这种情况。 2 形声

还有少数国字是根据“形声”法造出来的。如“塀”中的“土”表义,“屏”表音读“へい”;“腺”中的“月”的含义为“肉”,“泉”表音读“せん”。此外还有“鋲”、“錠”、“畠”等。 3 合字

还有些国字是利用字形上的组合,即“合字”法造出来的。如“匁”是由“文(もん)”的草体和片假名“メ”组合而成;“粂”是由“久(く)”和“米(め)”组合而成;“麿”是由“麻(ま)”和“呂(ろ)”组合而成。

此外,日本人从中国书体演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造出了一些日本国字,例如“俣”、“枡”等。

(三)国字的读音特点

国字主要是为了标记和语词,所以一般只有训读,无音读。新井白石在其所著的《同文同考》(成书于公元1760年)一书中写道“国字トイウノハ本朝ニテ造ル異朝ノ字書ニ見ヘヌヲイフ。故ニ其訓ノミアリテ其音ナシ(所谓国字是日本制造的文字,在中国的辞书中看不到。所以只有训读,没有音读。)”。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日本国字的读音特点。一般说来通过会意法造出的汉字,都只有训读,没有音读,这类国字在日语中较常用,例如: 榊(さかき)、辻(つじ)、鱈(たら)、躾(しつけ)、樫(かし)、枠(わく)、笹(ささ)、鰯(いわし)、裃(かみしも)

但也有例外,像“働”既有训读“はたらく”,还有音读“どう”,这是根据“形声”法类推出来的。同样的还有:

畠(はたけ)→田畠(でんぱく) 俤(おもかげ)→てい

搾(しぼる)→搾取(さくしゅ)

国字中还有若干只有音读没有训读的,这些字多半是近代所造,是根据形声法创造出来的。如:

腺(せん)、鋲(びょう)、錠(じょう)、膵(すい)

此外根据合字法造出的“粂(くめ)、麿(まろ)”也是音读字。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翻译西方科技文献而造出来的国字,它们的读音,一般来源于西方国家的语言,例如“粁(キロメートル)”来源于法语中的“kilomètre”;“糎(センチメートル)”源于英语中的“centimetre”;“哩(マイル)”源于英语中的“mile”等。

(四)国字的分布和数量

从国字的分布领域来,国字多是用来表示日本常见的鱼类、树木名称,或是为标记日本固有的人名、地名而创造的,这些都反映了日本的地理、资源、生活等方面的特征。如: 鮖(かじか)、鮗(このしろ)、鮱(おおぼら)、鮲(まて) 鯐(すばしり)、鯑(かずのこ)、鯰(なまず)、鯱(しゃち) 鯲(どじょう)、鰘(むろあじ)、鰙(はや)、鰯(いわし) 鰰・鱩(はたはた)、鱈(たら)、鱚(きす)、鱪(しいら) 杣(そま)、栂(つが)、椚(くぬぎ)、榁(むろ) 榊(さかき)、柾(まさき)、栃(とち)、枡(ます) 枠(わく)、杦・桛(すぎ)、粂(くめ)、麿(まろ)

据日本学者统计,日本的国字大约有600多个,但其中绝大部分的国字在现代日语中已不常用,常见的约有100多个。在常用汉字中有8个国字“匁、込、峠、畑、塀、搾、働、枠”。在人名用汉字中有2个国字“笹、麿”。国字在常用汉字中为数不多的原因在于没有收录用于动植物名称的汉字,而大多数国字又都表示鱼、鸟、草、树木等。

对于这些只有训读,而没有音读的日本国字在译成汉语时,就有一个读音的问题。宋文军先生曾撰文《日文汉字中的“和字”和它的音译问题——关于“和字”汉语读音办法的倡议》(《日语学习与研究》1980年第4期),对“和字”的会意构字特点,采用形声字的读音方法等分别予以确认。如: 込—读作“入”(ru) 雫—读作“下”(xia) 栃—读作“历”(li) 榊—读作“神”(shen) 鞆—读作“丙”(bing) 畠—读作“田”(tian) 樫—读作“坚”(jian) 辻—读作“十”(shi) 笹—读作“世”(shi) 麿—读作“麻”(ma) 峠—读作“巅”(dian) 匂—读作“匀”(yun) (五)主要国字一览

俤(おもかげ):面影,容貌;风貌,痕迹,还用于人名。 俥(くるま):人力车。 俣(また):道岔。

偲(しのぶ):怀念,想念。

働(どう・はたらく):劳动,工作。

凧(たこ):风筝。

凪(なぎ):风平浪静,多指海岸地带和风雪多的地方。

匁(もんめ):日本旧式重量单位,1个单位约等于3.75克。 匂(におい):气味、香味、风韵等义。

叺(かます):装谷物、煤等用的草袋、草包。 呎(フィート):英尺。 喰(くら)う:吃、食。 噺(はなし):故事、童话。 噸・瓲(トン):吨。 圷(あくつ):低洼地。

嬶(かかあ):对妻子的篾称或昵称。

峠(とうげ):专指上山下山道路相通的山顶马鞍形的地方,通常设有喝茶休息的场所。 怺(こら)える:忍耐、控制。 挘(むし)る:揪、拨、薅、撕。

腺(せん):生物体内由腺细胞组成的能分泌化学物质的组织。 膵(すい):胰。

杢(もく):木匠、木工。

杣(そま):育林山;从山林里采伐的木材;樵夫。 椚(くぬぎ):枹树、小橡子。

枡(ます):升(斗);剧场内间隔成斗形的观众席。 枠(わく):框子、镶板、界限等。 柾(まさき):冬青卫矛,大叶黄杨。 栃(とち):日本七叶树。 栂(つが):日本铁衫。

桛(かせ):(缠线用的读作“工”字形)桄子。 燵(たつ):即“火燵”,暖炉、被炉。 梺(ふもと):山麓、山脚下。

梻(しきみ):介草,野生常绿灌木,有香味,其枝叶可供佛。 椙(すぎ):“杉”的俗字。

榊(さかき):杨桐;栽种在寺庙等处的常绿树木的总称。 樫(かし):木质坚硬的树,即橡树。 毟(むし)る:抓住毛往下揪、薅、拔。 渕(ふち):用于姓氏。 瓩(キログラム):千克。

畑(はた・はたけ):旱田、旱地;多用于人名。 畠(はた・はたけ):旱田。

癪(しゃく):心痛病、胃痉挛、生气、可恶、讨厌。 笹(ささ):矮竹的总称。

簗(やな):以木、竹编成栅栏,用以捕鱼的装置、鱼梁。 簱(はた):“簱智(はたち)”,姓氏。 粁(キロメートル):公里,千米。 粂(くめ):用于地名、人名。 籾(もみ):稻谷、稻壳。

縅(おどし):襻甲丝绦和皮绳,连结铠甲上鳞状铁片用。

聢(しか)と:的确、准确、肯定。 蓙(ござ):凉席、草席。

裃(かみしも):(江户时代武士穿的)一种礼服。 裄(ゆき):和服从背缝到袖口的袖长。

褄(つま):和服大襟的下摆;和服的左右两边;和服夹衣或棉衣里子与面子的夹缝。 襷(たすき):(日本人穿和服劳动时,为了挽起长袖,斜系在两肩又在背后交叉的)带子,和服挽袖带。

搾(しぼ)る:榨取。 錠(じょう):锁。 塀(へい):矮墙。

躾(しつけ):举止,待人接物的礼貌、态度等。 辷(すべ)る:滑、打滑、滑动。

辻(つじ):十字路口,交叉路口;多用于姓名。 込(こ)む:拥挤,混杂。

迚(とて)も:副词“とても”的汉字,很、非常。 遖(あっぱ)れ:极好、漂亮、惊人。 鋲(びょう):按钉、图钉。

錺(かざり):金属制的装饰手工艺品。 鑓(やり):扎枪、矛。

閊(つか)える:堵、塞、阻碍,积压。 雫(しずく):水点、水滴、点滴。 鞆(とも):射箭时带在左肘上的护臂。 鮗(このしろ): 鱼,海鱼的一种。 鯑(かずのこ):晒干的咸青鱼子。 鯰(なまず):鲇鱼,淡水鱼。

鰙(わかさぎ):(池沼)公鱼(鱼纲,胡瓜科鱼)。 鰯(いわし):沙丁鱼,海鱼的一种。

鱚(きす):多鳞 鱼,又叫沙钻鱼,生活在近海沙底。 鱈(たら):鳕鱼,大头儿鱼。 鴫(しぎ):鹬。 鶫(つぐみ):班鸫。

麿(まろ):(古代自称代词)吾、我;多用于男性名。 丼(どんぶり):大碗、海碗、大碗饭。 第二节 日语汉字的特点

一 汉字与日本人的文字生活

汉字作为现代日语文字中的一种,广泛应用于日本人的文字生活。汉语词在不同单词数中所占的比例要超过和语词,比例为47.5%,它们中的一些词已成为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语。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强大的表意功能和造词功能,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汉字被称为是具有优越传达功能的文字,汉字具有了新的生命力。为了了解汉字在日本人文字生活中的作用和现状,我们首先从作为日本社会汉字使用大体基准的《常用汉字表》入手,说明日本政府现行的汉字政策;接着谈一谈与日本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姓名用汉字,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报纸以及公用文中汉字的使用情况,最后探讨一下网络时代日本学校汉字教育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从《当用汉字表》到《常用汉字表》

在上一节中,我们就知道日语中的汉字最早来源于我国,此外日本还自创了国字。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汉字数量不断增加。如我国后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121年)有9253字左右,梁代顾野王的《玉篇》就有22726字,而到了清代的《康熙字典》(1716年)就有48641字了。日本诸桥辙次(もろはしてつじ)编的《大汉和辞典》就收录了古今中外混合的48902字之多。但除掉古代遗留的现代基本不用的、无助于区别意义的、被别的汉字代替的、发音意义不明的,实际上经常使用的汉字只有几千个。有调查报告称战后国语改革之前,日本使用的汉字约有5678个,但一般认为最多也只有4000个。日本和我国不同,因为汉字假名混写体很发达,所以不需要用很多汉字就足够了。特别是明治以后,日本国民普遍接受了小学教育,而词典、书籍中大量汉字的存在,再加之汉字的笔画和使用方法都比较复杂,学习汉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所以对在教育中和日常生活中无限制使用汉字进行了反思。当时对汉字的态度基本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汉字废止论,它包括假名使用论,罗马字使用论,新字5使用论;第二种是汉字限制论;最后一种是汉字尊重论。日本文部省对汉字限制论显示出了关心,大正12年(1923年)临时国语调查会发表了1962字的《常用汉字表》作为了国民的常用汉字。又在昭和6年(1931年)修订为1858个字,但这两次所确定的汉字并没有普及到社会一般。昭和17年(1942年),国语审议会列出了《标准汉字表》,并根据汉字的使用程度、机能度、难易度等将其分为常用汉字1134个,准常用汉字1320个,特别汉字743个。同年又废止了这三种的区别,归为一体,共计2669个字。但等到具体实施时,日本已处在战争中了,所以它实际上并未付诸实施。

战后关于汉字弊害的呼声又重新出现。战后日本首次国语审议会以《标准汉字表》中的常用汉字1134字为中心进行了研讨,并作了一些替换。昭和21年(1946年)11月,《当用汉字表》1850个字被公布,并作为内阁命令向各机构发布。由于这次汉字的使用被严格限制,有些方便、喜欢、习惯的汉字被削减引起了社会的不满,特别是文学家、评论家、一般中年人的反对很强烈。不过日本当时是战败国,同时又被美军占领,所以官署、教育界、出版界大都能遵守这个内阁命令并予以合作。所谓“当用”二字是日常生活当前需要或目前应用的意思,所以当用汉字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当用汉字表》在某种程度上也束缚了日本语言文化的发展。从1972年11月起,国语审议会着手对其进行改革,开始对汉字的实际使用现状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日本的三大报纸,九十种有代表性的现代杂志以及各种法令、公用文等,并且还通过民意测验,调查不同年龄、职业的人对汉字的认识。经过8年大量的调查研究,终于于1981年10月由日本内阁公布实施《常用汉字表》,同时废除《当用汉字表》,表中汉字总数为1945个,其中包括《当用汉字表》中的1850字。新增的95个字,都是使用度、机能度较高,造字能力较强的汉字。其中许多字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搭乗”的“搭”、“陸曹”的“曹”、“偵察”的“偵”、“駐屯地”的“屯”等字,反映了日本民众对国家防卫问题日益关注的时代潮流。“亭、缶、汁、唇、瓶、覇、誘、襟、嫌、雰、塾”等字经常出现在商店的招牌、商品广告以及各种新闻报道中。据说当时日本喜欢钓鱼的人口有2千万,养猫的人家也非常普遍,所以增加了“釣”字和“猫”字。此外,新增加的汉字中有许多都是不宜使用假名的。《常用汉字表》与《当用汉字表》截然不同,它缓和了限制,明确规定此表是有关汉字使用的大体基准,并不是限制汉字使用的限制表。其次还指出它不影响科学、技术、艺术等各专门领域以及各人的汉字使用,也不否定在以往的著作和文书中所使用的汉字;而且人名、地名等也不受限制。但必须指出的是《常用汉字表》的大体基准并不意味着汉字使用的绝对自由化,而是要求人们尽可能根据这个表使用汉字。《常用汉字表》在字体上仍沿用《当用汉字表》的原字体,只是把“燈”简化为“灯”,新增加的汉字原则上采用了已通用的简写体。以前的《当用汉字表》由汉字表、音训表、字体表等三个附表组成;而《常用汉字表》只有常用汉字一个表,表中

同时列出字种、音训、例词,是一个综合表。即便如此,表外汉字的书写仍然大量存在,如“迂回”中的“迂”、“楷書”中的“楷”、“拉致”中的“拉”等。此外某些日常使用的汉字如“誰(だれ)、鞄(かばん)”以及“家”的训读“うち”等也未被收入。所以仍有不少人对这种标记规则持批评态度。不管怎么说,从《当用汉字表》到《常用汉字表》都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在日本围绕汉字的争论由来已久,历史上对汉字的限制总是多于对它的合理开放,所以这次《常用汉字表》的制定也可以说标志着日本文字改革历史性的转折。

汉字表的改革使日本人从旧表的限制中解脱出来,汉字政策朝着比较开放、富有弹性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特别是现代日本年轻人中有讨厌汉字的不良倾向,因此这次改革有助于抵制外来语的泛滥,提高汉字的地位,增强汉字的生命力,充分发挥汉字的优势,使日本的汉字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附:《常用汉字表》和《当用汉字表》的区别

1 《常用汉字表》新增加的95个汉字(表中片假名为音读,平假名为训读)

猿エンさる 襟キンえり 汁ジュしるウ 槽ソウ― 凸トツ― 褒ホウほめる 凹オウ― 隅グウすみ 塾ジュ―ク 藻ソウも 屯トン― 朴ボク― 渦カ うず 渓ケイ― 尚ショ―ウ 駄ダ ― 把ハ ― 僕ボク―

靴カ くつ 蛍ケイほたる 宵ショよいウ 濯タク― 覇ハ ― 堀― ほり 稼カ かせぐ 嫌ケンきらう ゲンいや 縄ジョなわウ 棚― たな 漠バク― 磨マ みがく

拐カイ― 洪コウ― 壌ジョ―ウ 挑チョいどむ 肌― はだ 抹マツ―

涯ガイ― 溝コウみぞ 唇シンくちびる 眺チョながめる 鉢ハチ― ハツ 岬― みさき

垣― かき 昆コン― 甚ジンはなはだ(しい) 釣チョつるウ 披ヒ ― 妄モウ― ボウ 殻カクから 崎― さき 据― すえる すわる 塚― つか 扉ヒ とびら 厄ヤク―

潟― かた 皿― さら 杉― すぎ 漬― つける つかる 猫ビョねこウ 癒ユ ―

渇カツ― 桟サン― 斉セイ― 亭テイ― 頻ヒン― 悠ユウ― 褐カツ― 傘サンかさ 逝セイゆく 偵テイ― 瓶ビン― 羅ラ ― 缶カン― 肢シ ― 仙セン― 泥デイどろ 雰フン― 竜リュたつウ

頑ガン― 遮シャさえぎる 栓セン― 搭トウ― 塀ヘイ― 戻レイもどす もどる

挟キョはさむ はさまる 蛇ジャへび ダ 挿ソウさす 棟トウむね むな 泡ホウあわ

枠― わく 矯キョためる 酌シャくむク 曹ソウ― 洞ドウほら 俸ホウ― 2 《常用汉字表》有,而《当用汉字表》没有的音训。

栄― はえる 危― あやぶむ 憩― いこう 香― かおる 愁― うれえる 謡― うたう 露ロウ― 和オ ―

3 《当用汉字表》有,而《常用汉字表》没有的训读。 膚― はだ 盲― めくら

4 《常用汉字表》中字体改变的汉字。 燈→灯

5、《常用汉字表》附表中新添加的词。

おじ(叔父・伯父) おば(叔母・伯母) さじき(桟敷) でこぼこ(凸凹)

(二)日本人的姓名和汉字 1 日本人的姓和汉字

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姓都是使用汉字来记录的,但两者相差很大。我国常用的仅有5百个左右,而日本人的姓就有近7万个。如果把相同汉字不同读音的情况也考虑进入,大约有14万个。而且其中的80%到85%都源自日本的地名。江户时代一般只是贵族、士族阶级才有姓,明治8年(1875年)的大政官布告要求平民百姓也必须有姓。于是有取地名的,有取商店名的,还有从汉籍佛典、器物、动植物、天体、方位、官职、古代的姓中选取的,但大部分取的还是居住地或故乡名,所以日本人姓氏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居住地的环境特点作为姓氏。特别是有“田”字的最多。如“山田、治(はる)田、新(にい)田、柴(しば)田、芦田、吉田、武田、位田、本位田(ほいでん)、印田、隠田、藤田、森田、花田、稲田、水田、太田、平田、田中、田井”等。日本人的姓氏充分反映出日本的地形地貌、稻作文化以及日本人崇尚自然的思想。

从词源上看,日本的四大姓氏分别为“源・平・藤・橘”。其中“藤原”来源于奈良县藤原这个地名,“平”来源于平安京的平,“橘”是植物名,“源”是表示事物根本的抽象名词。据说东日本以姓“鈴木・佐藤・高橋”,西日本以姓“田中・山本”的为多,朝日生命调查的前十位依次是“佐藤、鈴木、高橋、田中、渡辺、伊藤、小林、中村、山本、加藤”。此外,富山县的新凑市以怪姓集中而闻名。按照能坂利熊的分类,可分为:

①日常杂货类:籠、車、桶、網、糸、綿、風呂、手丸(てまり)

②食品类:味噌、塩、米、小豆、豆、糀(こうじ)、飴、酢、菓子、油 ③与渔业有关的:魚、釣、波、海老、鵜

④数字类:三箇、三歩一、三盃、四日、七軒、八丁

⑤其他:腰、腰巻、袴、石灰、灰、地蔵、菊、甲(かぶと)、牛、苗代、材木、屋根、宮、門

冲绳较其他地方而言,一字姓和三字姓的较多。如“伊土知(いじち)、伊修院、祁答(けどう)院、慶(いわい)、巴(ともえ)、尚(たかし)”等,据说这是萨摩藩6强行区别出生于其他地方的人所遗留下的痕迹。 2 日本人的人名和汉字

昭和23年(1948年)的户籍法规定用于人名的汉字必须是法令规定的常用简单的文字,在实施规则中规定使用《常用汉字表》中的汉字或平假名或片假名。但很多时候父母想给孩子起的汉字都因这个规定而无法实现,于是昭和26年(1951年)5月公布了由92个汉字构成的《人名用汉字别表》:

丑 丞 乃 之 也 亙 亥 亦 亨 亮 仙 伊 匡 卯 只 吾 呂 哉 嘉 圭 奈 宏 寅 尚 厳 已 庄 弘 弥 彦 悌 敦 昌 晃 晋 智 暢 朋 杉 桂 桐 楠 橘 欣 欽 毅 浩 淳 熊 爾 猪 玲 琢 瑞 甚 睦 磨 磯 祐 禄 禎 稔 穣 綾 惣 聡 肇 胤 艶 蔦 藤 蘭 虎 蝶 輔 辰 郁 酉 錦 鎌 靖 須 馨 駒 鯉 鯛 鶴 鹿 麿 斉 龍 亀

昭和51年(1976年)7月又增加了下列28个汉字:

佑 允 冴 喬 怜 悠 旭 杏 梓 梢 梨 沙 渚 瑠 瞳 紗 紘 絢 翠 耶 芙 茜 葵 藍 那 阿 隼 鮎

昭和56年(1981年)10月,在废除《当用汉字表》,公布《常用汉字表》的同时,又公布了《人名用汉字追加表》,补充了下列54个汉字: 伍 伶 侑 尭 孟 峻 嵩 嶺 巴 彬 惇 惟 慧 斐

旦 昂 李 栗 楓 槙 汐 洵 洸 渥 瑛 瑶 璃 甫 皓 眸 矩 碧 笹 緋 翔 脩 苑 茉 莉 萌 萩 蓉 蕗 虹 諒 赳 迪 遥 遼 霞 頌 駿 鳩 鷹

于是用于人名的汉字共计174个,但其中的“仙・尚・杉・甚・磨・斉・龍(常用汉字字体为辰)・悠”这8个汉字是《常用汉字表》中已有的,因此除去这8个汉字的166字再加上常用汉字1945个,共计2111个汉字可以用于人名。

平成2年(1990年)《人名用汉字别表》又追加了以下118个汉字。 伎 伽 侃 倖 倭 偲 冶 凌 凜 凪 凱 勁 叡 叶 唄 啄 奎 媛 嬉 宥 崚 嵐 嵯 巽 彗 彪 恕 憧 拳 捷 捺 於 旺 昂 晏 晟 晨 暉 曙 朔 杜 柊 柚 柾 栞 梧 椁 椎 椰 椿 楊 榛 槻 樺 檀 毬 汀 汰 洲 湧 滉 漱 澪 煕 燎 燦 耀 爽 玖 琳 瑚 瑳 皐 眉 瞭 碩 秦 稀 稜 竣 笙 紬 絃 綜 綸 綺 耀 胡 舜 芹 茄 茅 莞 菖 菫 蒔 蒼 蓮 蕉 衿 袈 裟 詢 誼 諄 邑 醇 采 雛 鞠 颯 魁 鳳 鴻 鵬 麟 黎 黛

平成9年(1997年)又增加了“琉”这个汉字。所以可用于人名的汉字为《人名用汉字别表》中的285字再加上《常用汉字表》中的1945个常用汉字,共计2230个。除了汉字外,人名还可用平假名或片假名,但不包括变体假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的户籍法对人名用汉字的读音并无限制,所以日本人在写自己名字时常常都要注明读音。有关人名用汉字读法举例请参看附录三。

下面我们来考察一下男性名和女性名的特点。

在通称系名字中男性名一般可分为根据出生顺序决定的排行名以及根据官职大小决定的百官名两种。排行名一般为“一郎、二郎、三郎”。还有将“郎”省略的,如“藤太、英二、源三”等。有的借用“次、冶”表示“二”,借用“造、蔵”表示“三”等。百官名有“右衛門、左衛門、介(すけ)(助、輔、祐、亮)、進”等。大部分都是子孙世袭祖先的官职名。当然也有将排行名和百官名重合使用的,如“太郎左衛門、太郎兵衛”等。如今除了“介、助、輔、祐、亮、進”等,百官名已基本不用了。据寿岳章子于昭和50年(1975年)就关西人名用字所作的调查统计,可以发现男性名用字较多的是:

一、 正、彦、司、之、和、夫、博、幸、二、明、弘、郎、治、 二、 隆、雄、俊、也、裕、秀、雅、義、宏、孝 从上面的用字,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名多反映出父母望男孩儿出人头地、建功立业的祝愿或表达一种人生理念,如期望他坚强勇敢、心胸宽广、和气正直、诚实值得信赖、富有正义感以及智慧贤明等。在发音方面,“が”、“ご”、“じ”、“ぞ”等浊音基本上都是男性的名字。再从名字最后一个字的发音来看,男性名字大部分都有“お(夫、男等)”;或“し(浩、靖等)”;或“じ(ニ、次等)”;或“き(樹、輝等)”;或“や(也、哉等)”;或“ひこ(彦等)”;或“ろう(郎等)”;或“すけ(介、輔等)”;或“と(誠、人等)”;或“いち(一等)”。

日本女姓名用字中最特别的结尾词无疑是“子”。此外“美、恵、代、由、真、和、千、幸、久、裕、智、紀、佳、江、理、明、枝”也较多用。不论男女都多用表示幸福、理想等抽象意义的汉字。过去常用的表12属相动物(如“虎、牛”)以及表示喜庆的动植物名(如“松、梅、亀”)汉字的使用率正在降低。古代人名多根据具体事物命名,如男性名常用的“馬子(うまこ)、虫麻呂(むしまろ)、田主(たぬし)”等,现在已基本不用了,女性名虽也不多见了,但像“鈴子、百合子、波子”等还在使用。但从整体上讲,现代男性名还是多选用表祝愿和理念的传统汉字,如“孝行、宣宏、史雄、雄太郎、武”等;现代女性虽像“理恵、由佳、

亜稀、里沙、真実”这样取万叶假名式传统双名的不少,但取三字片假名以及西洋化名字的人正在增加,如“あけみ、さゆり、ますみ、安奈、有沙、万里阿”等,女性名用字与男性不同,多用一些表示清纯美丽、可爱活泼、感性丰富、幸福、收获,芳香等意思的汉字。从发音看,女性名很少使用浊音字,大多使用“ら”行音。女性名最后一个发音常为“こ(子等)”;“み(美、実等)”;“え(江、絵等)”;“か(香、佳等)”;“り(里、織等)”;“ほ(穂、保等)”。

人名可以说是反映时代潮流的一面镜子。如日本的年号由昭和变成平成的1989年,当时最热门的人名用汉字就是“平”和“成”,为了表示正处于年号变更的年份,很多孩子就取名叫“和平”或“和成”。现在的日本皇后是历史上第一位嫁入皇室的平民女子,她的名字“美智子”成了当时出生的女孩当中流行的名字;也许是向往皇太子妃纪子、雅子的浪漫故事,那时名字中带“子、紀、雅”的人在迅速增加。另外,每个时期的走红歌星、影星的名字位居该时期命名率的前列。最近几年给男孩起名“拓哉”或“卓也”(两者发音都是“たくや”)的父母较多,这是因为最近一直走红的明星叫“木村拓哉”。就像这样,人名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流行色。当今的日本人大都希望男孩个子高大、体格健壮,所以最受欢迎的汉字就是“太”和“大”,此外象征气魄宏大的“海”和“陸”也颇受欢迎;女孩则期望她既美丽又优雅,因而使用“美”和“優”的很多。强调视觉上的柔和、圆润感的片假名也成为流行时尚,“奈”和“香”取代“子”成为新热点,以“子”结尾的名字已从前三位中消失。 (三)日本的报纸和汉字

报纸的使命在于向不特定、尽可能多的读者传递新信息。因此,报纸用语要尽可能得通俗易懂,不论多难的内容,也要在高中生能看懂的范围内编写。报纸用语力求易读易懂,它对日语教育以及语言的实际应用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于昭和28年(1953年)成立了报纸用语恳谈会,它主要是在日本国语政策的指导下,对加盟的各报社、通信社以及广播等大众媒体制定统一的标记基准,并搜集新闻界对国语政策的意见,力求推进国语的简明化和报纸制作的现代化。报纸作为大众媒体,它的用语首先要严格遵守《常用汉字表》,加盟报社又可根据报纸用语恳谈会上的决定,使用了一些与《常用汉字表》不同的汉字。 1 不使用下列《常用汉字表》中的11个汉字。 謁、虞、且、箇、遵、但、脹、朕、附、又、濫

2 使用下列《常用汉字表》以外的6个汉字(括号里为使用的音训读法)。

亀(キ・かめ)、舷(ゲン)、痕(コン)、挫(ザ)、哨(ショウ)、狙(ソ・ねらう) 3 特别认定的音训读法 個(カ)

不使用上述11个汉字的原因在于“虞”完全可以用“恐”代替;“遵”在表示“したがう”的意思时是和“順”一样,因此“遵守、遵法”便写成“順守、順法”;“膨脹、濫用”写成“膨張、乱用”;“附”用“付”代替;“且つ、但し、又”是接续词无需写成汉字;“謁、朕”则涉及到报纸敬语使用法的问题。日本报纸在作报道时,原则上是不使用敬语的,但涉及到日本皇室时则不同。以前使用了许多特别难的汉语词,直到昭和22年(1947年)8月当时的宫内厅和报道机关达成一致:在一般用语的范围内使用最高级的敬语,如“玉体、聖体”改为“おからだ”;“天顔、竜顔”改为“お顔”等。后来日本国会开会之初举行的天皇到会的开会典礼上,把“勅語”改为“おことば”,把“朕”改为“わたくし”。现在有关皇室的报道,都使用简明、朴素的一般敬语形“れる・られる”“お(ご)…になる”等形式。

昭和31年(1956年)日本国语审议会在全会上通过了《汉字的同音代替》,把包含当用汉字以外的汉语词用表中同音字予以替换,已达到精简汉字字数的目的,如用“衣装”代替“衣裳”;用“英知”代替“叡智”;用“億説”代替“臆説”等,共341个词语。在报纸用语恳谈会上,又将其进一步扩展,如用“憶病”代替“臆病”;用“粉装”代替“扮装”;用“一獲千金”代替“一攫千

金”等,这无非是为了提高当用—常用汉字的使用效率,去掉不必要的汉字。

但各大报社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判断,对以上规则或进行了扩展或作了一些改变,如朝日新闻从1989年9月起,又添加了“冤、腫、腎、竪、拉”这五个汉字,又给“巧”添加了训读“たくむ”。读卖新闻在标记由表内字和表外字构成的熟语时,常常将表外字书写成假名,如将“処方箋”写成“処方せん”;将“破綻”写成“破たん”等,并把“安堵”替换为“安心”或“ほっとする”;把“諧謔”替换成“ユーモア”;把“詭弁”替换成“奇弁”;把“燻製”替换成“薫製”等,但总的来讲日本的报纸还是在努力的在用《常用汉字表》内的汉字书写固有词以外的词汇。 (四)日本的公用文和汉字

所谓公用文指的是国家、国家机关、地方公共团体和其他公家机关以及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在职务上作成的文书。公用文大致可分为法文、公文、记录和准公用文。其中法文包括宪法、诏书、法律、条约、政令、省令、规则、告示等;公文可分为定形公文和不定形公文,定形文书包括命令文、许可文、认可文、判决文、告知文、证书、辞令书等;不定形文包括任意的命令文书、委托、照会、回答、通知通告文书等;记录指的是各种记录、资料类;准公用文包括式辞、祝辞、演说、各种仪式的请帖等。对一般日本国民来说,公用文既是约束他们生活、约束社会的东西,又是保障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下面我们着重从汉字使用规范来探讨和日本国民生活、社会息息相关的公用文中的汉字。 公用文中汉字的使用规范,大致有以下三个。 a.《常用漢字表》

b.《公用文における漢字使用等について》 c.《公用文作成の要領》

伴随着昭和56年10月1日《常用汉字表》的实施,各行政机关拟定公用文时的汉字使用就有了一个最基本的标准。但在《常用汉字表》的基础上,根据公用文的实际情况,日本内阁官房长官通知中的《公用文中的汉字使用》成为重要的补充。 1 《公用文中的汉字使用》

(前略)今后,各行政机关拟定公用文时使用的汉字要符合下列规定。 (1)关于汉字的使用

①公用文中的汉字使用,应根据《常用汉字表》的本表及附表。 此外,字体应是通用字体。

②在根据《常用汉字表》本表中列举的音训写文章时,需注意下列事项: A.以下的代名词,原则上要写汉字。 例:彼、何、僕、私、我々

B.以下副词及连体词,原则上要写汉字。

例:必ず、少し、既に、直ちに、甚だ、再び、全く、最も、専ら、余り、至って、大いに、恐らく、必ずしも、辛うじて、極めて、殊に、更に、少なくとも、絶えず、互いに、例えば、次いで、努めて、常に、初めて、果たして、割に、概して、実に、切に、大して、特に、突然、無論、明くる、大きな、来る、去る、小さな、我が(国) 但是以下副词,原则上写假名。 例:かなり、ふと、やはり、よほど

C.以下的接头词,附着的词语是汉字时,接头词用汉字写,附着的词语是假名时,接头词用假名写。

例:御案内、御調査、ごあいさつ、ごべんたつ D.以下的结尾词,原则上写假名。

例:げ(惜しげもなく)、ども(私ども)、ぶる(偉ぶる)、み(弱み)、め(少なめ) E.以下的接续词,原则上写假名。

例:おって、かつ、したがって、ただし、ついては、ところが、ところで、また、ゆえに 但是,以下四词原则上写汉字。 及び、並びに、又は、若しくは F.助动词及动词,写假名。

例:ない(現地には、行かない。)

ようだ(それ以外に方法がないようだ。) ぐらい(二十歳ぐらいの人) だけ(調査しただけである。) ほど(三日ほど経過した。)

G.以下词语像( )中所显示的那样使用时,原则上写假名。 例:こと(許可しないことがある。) とき(事故のときは連絡する。)

ところ(現在のところ差し支えない。) もの(正しいものと認める。)

とも(説明するとともに意見を聞く。) ほか(特別の場合を除くほか)

ゆえ(一部の反対のゆえにはかどらない。) わけ(賛成するわけにはいかない。) とおり(次のとおりである。) ある(その点に問題がある。) いる(ここに関係者がいる。) なる(合計すると1万円になる。) できる(だれでも利用ができる。) …てあげる(図書を貸してあげる。) …ていく(負担が増えていく。) …ていただく(報告していただく。) …ておく(通知しておく。)

…てください(問題点を話してください。) …てくる(寒くなってくる。) …てしまう(書いてしまう。) …てみる(見てみる。) ない(欠点がない。) …てよい(連絡してよい。)

…かもしれない(間違いかもしれない。) …にすぎない(調査だけにすぎない。) …について(これについて考慮する。) (2)关于送假名的附着方式(略) (3)其他(略)

(4)运用相关事项(略) (5)法令中的处理

关于法令中的汉字使用,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内阁法制局的通知。 2 《公用文写作要领》

《公用文写作要领》是关于如何使用汉字、如何写公用文等基本要求的,是保持《常用汉字表》和《公用文中的汉字使用》之间内容整体性的规范性文件。它的内容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是关于用语用字的,第二是关于文体的,第三是关于书写方法的。 (1)关于用语

①不使用特殊用语和古板用语,使用日常一般性简单词语。例如:

稟請→申請、措置→処置・取り扱い、救護する→救う、懇請する→お願いする、一環として→一つとして、充当する→あてる、即応した→かなった ②不使用古老的用语,使用日常惯用的词语。例如: 牙保→周旋・あっせん、彩紋→模様・色模様 ③不用难说的词语,使用顺口的词语。例如: 拒否する→受け入れない、はばむ→さまたげる ④避免音读语言,使用耳熟能详的词语。例如:

橋梁→橋、塵埃→ほこり、眼瞼→まぶた、充塡する→うめる・つめる 堅持する→かたく守る、陳述する→のべる ⑤避免使用同音不同义的词语。例如:

協調する(強調するときまぎれるおそれがある。)→歩調を合わせる 勧奨する(干渉する)→すすめる、衷心(中心)→心から 潜行する(先行する)→ひそむ、出航(出講)→出帆・出発

⑥对于由几个汉语词构成的过长的词语,应采用适当的略语。例如: 経済安定本部→経本、中央連絡調整事務局→連調 ⑦对表达不同但意义相同的词语要进行统一。例如: 提起・起訴・提訴、口頭弁論・対審・公判 (2)关于用字

①使用汉字应依照常用汉字表。

A.使用常用汉字表时,要特别留意以下事项。

外国的地名、人名及外来语用片假名写。例如(部分例词省略): イタリア、スウェーデン、フランス、ロンドン エジソン、ヴィクトリア

ガス、ガラス、ソーダ、ビール、ボート、マージャン、マッチ

但是,在外来语中,像“かるた、さらさ、たばこ”这样外来语意识已很淡薄的词语,也可用平假名写。

B.动植物的名称,在常用汉字表范围内的可用汉字写。例如(部分例词省略): ねずみ、らくだ、いぐさ、からむし 犬、牛、馬、桑、桜

②在常用汉字表中不能表达的词语,依照下列标准进行代替。 A.用平假名代替。例如(部分例词省略):

a. 遡る→さかのぼる、名宛→名あて、佃煮→つくだ煮、艀→はしけ、看做る→みなす、委ねる(和常用汉字表的音训相偏离)→ゆだねる

b. 即使是汉语词,若去掉汉字,也能明白意思,用平假名代替。例如: でんぷん、めいりょう、あっせん c. 不能用别的代替,或是替换后不合适的词语,只把常用汉字表中没有的汉字用假名替换。例如:

右舷→右げん、改竄→改ざん、口腔→口こう

这种场合,如果难读的话,在音读字旁边点上一个点也可以(竖写的场合)。 B.用常用汉字表中同音,且意思相近的汉字代替。例如: 車輌→車両、煽動→扇動、碇泊→停泊、編輯→編集、

哺育→保育、抛棄→放棄、傭人→用人、聨合→連合、 煉乳→練乳

C.用同义的汉语词代替。

a. 使用意思相近的惯用词语。例如(部分例词省略): 彙報→雑報、印顆→印形、改悛→改心 b. 想办法使用新词。例如:

聾学校→口話学校、罹災救助金→災害救助金 剪除→切除、毀損→損傷、擾乱→騒乱 溢水→出水、譴責→戒告、瀆職→汚職

エ.用简单的词语代替汉语词。例如(部分例词省略): 隠蔽する→隠す、庇護する→かばう 牴触する→ふれる、漏洩する→漏らす 破毀する→破る、酩酊する→酔う 趾→あしゆび

②假名应使用平假名,在特殊场合使用片假名(后略)。 (3)关于法令的用语用字

关于法令的用语用字,若没有特别相抵触的,以“(1)关于用语”和“(2)关于用字”作为基准。(后略)

公用文的文体原则上使用“である”体,但是公告、告示、布告类以及往返文件(包括通告、通知、展示、传阅的文件、请示、申请、申报、查询、回复、报告等)则尽量使用“ます”体。

在昭和20年前半期,以简明的词语编写新宪法运动促使公用文以及法令用字用语的平易化进程。以常用汉字表为基础,使用更简单的汉字成为当今日本公用文中汉字使用的最大特点。

(五)网络时代的日本汉字教育

自1978年东芝公司开始贩卖第一台文字处理机开始,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飞速发展,日本人的文字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用文字处理机或计算机输入汉字,即使再难的汉字,只要会读就可轻松完成。再加上汉字一看就能明白意义,所以汉字的使用量有增加的趋势。如手写时会尽量避免的笔画多的汉字以及以前习惯写成片假名的副词、接续词、助词等也都逐渐改用汉字来标记了。汉字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笔画偏多,有些字在形体上又很近似,随着文字处理机和计算机的普及,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大量减少,所以现在不少日本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已不能正确地手写较难的汉字了,并出现了讨厌汉字的倾向。特别是以前必须熟记的具有特殊读法的词汇,现在可将它拆开逐一输入,所以许多熟语的正确读法也正在被人们所遗忘。面对这种现状,日本的汉字教育观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试从日本学校汉字教育的现状出发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常用汉字表》是日本人汉字生活的基础。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够顺利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国语课的目标是使学生能适当的完成日常语言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日本文部省制定了小学《不同年级汉字分配表》,共计1006个汉字;中学要求基本会读所有的常用汉字,会写《不同年级汉字分配表》中的汉字并能在句子、文章中使用;高中要求熟悉所有常用汉字的读法,会写并能运用。小学里学习的汉字通常被称为教育汉字,小学一年级要求会读一年级汉字分配表所规定的汉字,逐渐会写;二年级要求会读一、二年级汉字分配表所规定的全部汉字,会写一年级规定的汉字,并能在句子、文章中使用,二年级的汉字逐渐会写。之后的三、四、五、六年级都是如此。由此可见,日本已放弃了以前读写并行的汉字教育模式,把会读放到了更为优先的位置,晚一年才要求会写,即读写分离的汉字教

育模式。这充分反映出在计算机普及的当今日本社会,只要会读就行的呼声。机器处理汉字本身就具备字典的功能,它的显著优点在于不用再担心写错字了,如“引卒(引率)、招介(紹介)、睡眼(睡眠)、衷失(喪失)、幣害(弊害)、名剌(名刺)”这些平日常见的手写错误,只要输入整个词的读音,就可以避免了。

果真只要会读汉字就能输入正确的汉字吗?我们都知道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异义词和同训异义词。针对这种情况,文字处理机和计算机都开发了相应的功能。如同训异义的“はかる”,只要输入“いいんかいにはかる”,使用汉字变换健,就会自动变成“委員会に諮る”。但是这种功能并非万能,如本打算输入“水深を測る”,但往往会变成“推進を図る”;本应是“転職を図る”,有时却变成“天職を測る”。许多日本学生为了省力,常常输入一个句子后才一起变换成汉字,于是就出现了下列错误(划线部分错误,括号内的正确): ご静聴くださいまし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清聴) 卑怯への旅で、壮烈な最後を遂げた。(最期) 高波のため、家屋にまで海水が侵入した。(浸入)

上述这些同音异义词,在输入时,就不像同训异义词那样能顺利完成。这是因为“委員会に諮る”这些都是连接紧密的惯用词组,而同音异义词则更多地依赖主观判断,虽然现在日文office 2000系统对容易弄错的同音同训异义词都加注了简单的解释,但这还是需要人脑的判断,而不能全部依赖机器。低年级学生因掌握的音训有限,所以输入难读的惯用词语时,往往要一个一个地输入,有些汉字形体相似,这时还是需要具备对汉字形体上细微差别的辨别能力。特别是一些平时难得一遇的词,不会读是正常的,这时如果利用手写板时,也必须利用鼠标一笔一画地写。因此,即使在网络时代,汉字的读字能力、写字能力,运用能力依旧是日本学校汉字教育的三要素。而且随着网络的普及,对汉字能力的要求反倒更高了。日语文字处理机的出现促使JIS汉字的登场。用机器处理汉字时,把数字和记号组合在一起来表示汉字。与汉字相对的数字和记号的组合称为汉字编码。但这种编码在每个公司之间并不统一,不同类型的机器之间无法资源共享,因此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JIS)1976年制定了统一的汉字编码,被称为《交换信息用的汉字符号系统JIS-C-6226-1883》。1983年进行了部分修改,一般简略称为《JIS汉字表》。该汉字表里有各种数字、符号、假名、特殊文字等524个非汉字;有日常频繁使用的2965个第一水准汉字和使用频率较低的3388个第二水准汉字。后经数次修改,现行的第四次标准(97JIS)中,第一水准汉字有2965个,第二水准汉字有3390个,加在一起共有6355个。2000年又确定了1149个第三水准汉字和2436个第四水准汉字,这些新扩充的汉字主要用于标记日本国内的地名和人名。就连常用的第一水准JIS汉字在数量上也大大超出了常用汉字表中的汉字数量(1945个)。日本对凸版印刷品中的汉字出现频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是1997年共出现了7165个汉字字,1999年为8474个,其中常见的为3000个,而1976年的总数才4520个。这就意味着常用汉字表以外的数千字都很常用。针对上述这些新的变化,日本学校以及教育界的相关人士强烈呼吁制定新的汉字学习指导纲要,并要在学习指导方法、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

此外,虽然现在可以通过网络可以收发大量电子邮件,但是在拜托别人、道歉、向上级汇报近况以及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时,大部分日本人还是选择手写。日本写信的形式,在身份关系明确的时代是非常严格的。要根据自己和收信人的身份,选择不同的词语,确定信件开头和结尾时的用语,使用不同层次的敬语,就连署名的位置和文字的大小都有相应的规则和样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写信的形式越来越自由,中、近世时的候文已经消失。但是日本书信在形式上还是很有特色的。它一般由前文(包括开头语、时节的问候语、问候的寒暄语),正文、结语(包括结尾的寒暄语、结束语)、后附(包括日期、署名、收信人姓名)以及补充正文中遗漏内容的副文构成。虽然有些繁琐,但这是人们传情达意的必要手段,这充分反映出能表现自己独特个性的手写汉字依旧很重要。

计算机的飞速普及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环境、社会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一方面要积极利用网络和各种汉字学习软件,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网上汉字数量巨大的特点,在学生学习期间应适当地学习一些JIS汉字,优先学习字形和读法,增加学生在视觉上对汉字字形的识别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检索功能,发现一些免费使用的汉字教育网站,如可以反复练习熟语读法和意义的“漢字ヘルパー”等。另一方面要改进教育思想及指导方法。由于学生手写机会的剧减,所以日本有学者提倡汉字教育理念应从“覚える(记忆)”转变为“思える(自己思考)”,即从反复的单纯手写练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们根据课堂进度,独立编写自己的汉字辞典,把各个偏旁部首的意义,即汉字字形和字义的关系等交给学生,让他们能从字形上把握含义,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和探求。汉字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个文字上,而应是语句的学习。因为在输入汉字时,单个汉字用训读,而熟语等固定词汇输入一个词的读音,在速度上要比逐一输入快得多。为了使学生们尽快掌握汉字的写法,除了要加强笔顺规则的说明以外,还让学生们反复跟着老师用手在空中书写汉字(そら書き),并加强形体相近的字的辨析练习和听写练习,并学会主动学习自己身边常用的汉字等等。

总之,日本的学校教育正朝着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具备适合国际化、高度信息化社会的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富于个性,内心丰富的学生的目标迈进。因此学校的汉字教育必然和网络紧密结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更具合理性的汉字教育。用自己的手,用只有自己才划出的线,用自己独特的字形进行反复练习依然是汉字学习的原点。汉字的形、声、义的学习也仍将是汉字学习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我们既不必担心汉字的消失,也不必过分担心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下降。汉字的生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二 汉字的表意性和造词能力

我们回顾一下世界的文字发展史,就会发现从表意文字到拼音文字,最终舍弃表意文字统一为拼音文字成为大势所趋。古代的埃及、苏美尔、克里特等表词文字都早已死去,至今健在并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全世界只有汉字一种了。日本在有了音节文字假名后,为什么没有放弃汉字呢?

文字不仅是日常信息交流的工具,还具有积累文化的功能。对于引进中国文化并加以吸收利用的日本人来说,带来灿烂文化的汉字不仅具有权威性,而且掌握运用汉字的过程,就是提高修养,蓄积文化的过程,所以舍弃汉字也就意味着将与文化绝缘。因此,古代日本人把汉字称为真名,即真正的文字,假名则是假文字。现在仍把汉字称为本字。汉字的表意性、造词能力、简洁性等都成为汉字存在并受到尊重的重要理由。 (一)汉字的表意性

我国的汉字没有走上拼音文字的道路,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词大多是单音节的。尽管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有增加的趋势,但在古代,单音节词却占了绝对优势。这样,有限的每一个音节就要表示大量的同音词。日语中的同音词和同训词也不少,如果只用假名来标记,那它们的意义就只能从上下文来推断了;而用汉字标记则一目了然。如“とる”根据不同意义可写成“取・採・捕・執・獲・撮・摂”等不同的汉字。汉字这种意思明了、区别明显的特点是与其简洁性紧密相连。日语中的汉语词往往是一字两拍,两字构成四拍词,而且可以构成主谓、动宾,修饰等多种意义关系。这时因为汉字没有内部形态变化,同时也极少附加记号一类的构形成分的缘故,即汉字直接表意。从和语词的分布领域来看,有关鱼类、水稻、树木、风雨等的名称十分丰富,但有关家畜、矿产物、星座、人体内脏器官的词汇很贫乏。抽象概念的名词也很少。汉语的传入给日语增加了词汇,特别是弥补了用和语词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的不足,如“忠、孝、節、義、礼、徳、愛、気、恩、理、百、千、万”等。汉字一字多义,但一个汉字时的意义是抽象且模糊的,但是两字词就可使一个字的意思明确化,给人以具体印象。汉字的表意性就体现在用简洁的形式充分表现细微的差别。日本

崇尚人和自然的融合,喜好自然,感觉纤细。如表现雨的就有“陰雨、豪雨、穀雨、山雨、時雨、慈雨、晴雨、梅雨、白雨、暮雨、雷雨、霖雨、小雨、大雨、春雨”等,雪也有“蛍雪、残雪、小雪、新雪、積雪、霜雪、大雪、凍雪、白雪、初雪、飛雪、牡丹雪、粉雪、吹雪、暮雪、夜雪、万年雪、深雪、淡雪、細雪”等几十种。若用和语来表达的话,两个汉字的“豪雨”就要变成“激しく多量に降る雨”这么长的表达,一个“豪”字就代替了三个限制修饰语。若用外来语来表达的话,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对应的词语很难找到。其次外来语给人一种新颖、轻松、大众化的感觉,而只有汉语词才能体现出历史悠久、庄重等传统文化色彩。特别是故事成语,用四个汉字就能表达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所以汉字强大的表意性就体现在表达意思简洁精炼,可以用简单几个字表达出复杂而丰富的内容,这是和语词和外来语所无法替代的。另外,汉字的独特构造也有利于发挥它的表意性,一个新字往往可以从它的偏旁部首,或是各组成部分推测出一定程度的意思,这虽然不是绝对的,但阅读时却可常常可以提高速度。

日语中的句子多是汉字假名的混合句。正是由于汉字的存在,才使句子分割的自由度降低,句子长度大大缩短,从而增加句子的易读性;并从视觉上展示了各个组成部分的意义,更易理解。汉字和假名在形体上截然不同,混合书写,较易分清活用词尾、助词、助动词等,从而提高整个句子的表意性。 (二)汉字的造词能力

日语中的词汇按词源分类,可分为汉语、和语、外来语、混种语四种。汉语在日语中压倒和语而占据半壁江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汉字具有强大的造词能力。例如:与和语的“動く”相对,汉语根据不同的情况就有“移動、運動、可動、起動、激動、動作、始動、自動、震動、生動、制動、扇動、顫動、他動、動揺、発動、反動、浮動、鳴動、律動、連動”等表示动作细微差别的多个汉语词。这生动地反映出汉字旺盛的造词能力。而且如果用和语表示上面列举的汉语词,往往就会成为多音节词语,缺乏简洁性。如表达“移動”之义的和语“うつりうごく”就有六个音节。此外,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只要理解一个汉字的意义,虽然不能完全正确理解两字以上的汉语词,但也可把握住大概的意义。由此可见汉字具有强大的造语力,表达简洁,表意性强,正是由于这三点汉语才大大优于和语。汉字的造词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方法上。

1 在基干汉字的基础上付着其他汉字造出新的汉语词。如:

基干汉字“行”:運行、紀行、逆行、急行、携行、進行、走行、随行、断行、行為、行進、行程、行動、行路

不仅可以利用一个汉字,还可以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复合造出很多新词,特别是由两个汉字复合成一个“熟語”更为方便。据统计,二字熟语在所有熟语中约占70%。如: 給食、広報、民宿、録画、声優

这些如果换成和语词,也可表达,但大多数都为五个音节左右的多音节词,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简洁显然比冗长要更具优势。 2 利用接辞造出汉语词

接头有“抗~、全~、第~、超~、半~、反~、非~、不~、未~、有~”等;结尾辞有“~化、~学、~形、~式、~性、~線、~的、~法”等。下面简单的举一些例子。 抗~:抗がん剤・抗菌性・抗うつ薬 全~:全日本・全大学・全官僚 第~:第一・第二

超~:超音速・超短波・超伝導 半~:半導体・半減期・半健康人 反~:反科学論・反政府・反原発運動

非~:非能率・非活字出版・非自発的失業 不~:不賛成・不器用・不干渉 未~:未開発・未確認 有~:有資格・有意義

~化:一般化・国際化・都市化・民主化 ~学:国語学・人文地理学・物理学 ~式:最新式・手動式・水洗式 ~性:必要性・公共性・爆発性 ~線:非常線・放射線・宇宙線 ~的:合理的・政治的・感情的 ~法:帰納法・仮定法・国内法

以上这些词多是不易用和语词代替的。如果把“抗がん剤”用和语表达的话,只能用一个句子来说明,不可能如此简洁。 3 用略语造词

造词能力旺盛的汉字在表达复杂意义时,有时会变得很长。当感到词语过长,念起来不顺口时,可通过省略方式,尽量省略汉字,使整个词简洁化,从而将其改写成缩略语。如“中央教育審議会”缩略为“中教審”;“国立大学協力”缩略为“国大協”;“民間放送”缩略为“民放”等。缩略语的缩略程度以看了汉字能推出一定程度的语义为底线。如“原子爆弾”的略语是“原爆”,即使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看了这两个汉字后,也能推出大概的含义。同样是略语的英语略语,就没有这样的表意性。如“NTT”的全称为“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PPORATION”(日本电报电信公司),如果以前没有接触过,就很难理解。时下比较常见的“CD”其实有三种意义,它分别是“cash dispenser”(现金自动支付机)、“compact disc”(压缩光盘)和“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可转让存款证)的略语,这些都增加了理解英语略语含义的难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新词也不断涌现。汉字使日语词汇变得丰富。汉字恰好填补了日语中表示抽象概念的造词成分很少这个不足。如“意、公、生、性、政、主、権、度、不、法、理”等,这些汉字具有的意义是和语词无法简单表达的。而且它还可与其他汉字结合,表达各种相关意义。有时只要改变汉语词的构成顺序,就可变成一个新词,如“社会”和“会社”、“事情”和“情事”等。用汉语词可以比较容易地代替和语词,如“はかまいり”和“墓参”、“話の題”和“話題”、“人を選ぶ”和“人選”、“流れ出る”和“流出”等。明治维新以后,欧美文化、先进事物不断涌入日本,利用汉字创造的翻译语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这些词汇以抽象的学术用语为主,因为那时的人认为用汉字记录新词显得比较古朴典雅,是一种学问的象征。汉语给人的感觉就是书面语,生硬庄重。二战以后,日本传统的保守性的文化特质得以改变,外来语可直接表音,又可给人以耳目一新、时尚的感觉,因此,用汉字记录的新词逐渐减少,片假名成为主流,汉语、外来语、和语、英语构成的混合词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如“公的介護保険(公共性护理保险)、脳死移植(脑死亡后的器官移植)、地球温暖化(全球变暖)、ネット犯罪(网络犯罪)、環境ホルモン(环境荷尔蒙)、遺伝子組み替え食品(转基因食品)、DNA鑑定(亲子鉴定)、IT産業(信息技术产业)”等。

第三节 如何学好日语汉字

众所周知,日本汉字渊源于中国文字,日语中汉字使用率很高,很多汉字的形、音、义与我国现在使用的汉字相同或相近。这对我们中国人学习日语汉字来说,有着任何其他国家人民都无法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也许正因为我们熟悉汉

字,反而容易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错误。因此,为了学好并掌握日语汉字,笔者认为应充分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 注意中日汉字在形体上的差异

汉字虽源于我国,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行中日汉字在形体上已有很大差异。日本人认为汉字是从中国借来的,非自创的,所以常常固执地坚持使用古汉语的用字,于是很多人认为日语中的汉字就是我国的繁体字,这常常成为写错日本汉字的思想根源。我国的汉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民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对汉字加以改造和补充,如日本人模仿汉字的字体自己独创的“国字”。特别是近代中国汉字,日本并没有完全引进,如我国的“氢、氧、镁、铝”等;而日本则以“素”为基础,造出新词,如“水素、酸素、炭素”等,有的则用外来语表示。

我国的汉字特点之一是字形结构复杂,数量众多,汉字的简化,在古代是汉字字形的自然演变,到了现代是字形的有意识的改革。新中国建立后,以约定俗成为方针,分期分批地对汉字进行了简化。汉字的简化主要是减少笔画,同时适当字数;并对汉字进行了整理。二战后,日本政府对汉字也进行了简化和整理,但与我国方法不同。正因为中日两国各自对汉字作了必要的补充、修改、整理,因而中日汉字之间出现了很多差异。如部分笔画省略后的差异,“气”和“気”、“广”和“広”、“从”和“従”等;字体不同造成的差异,“车”和“車”、“风”和“風”“书”和“書”等;整理异体字形成的差异,“升”和“昇”、“周”和“週”、“挂”和“掛”等。有些日语汉字看起来和我国写法相同,可却有细微差异,对这些容易忽视的汉字写法要特别注意,如“春”和“春”、“户”和“戸”、“真”和“真”、“海”和“海”、“骨”和“骨”等。

要想正确书写日语汉字,必须认清中日汉字在形体上并不完全吻合。对日本独有的汉字要单独记忆;对中日语共有的汉字要多进行比较,并认真细致地予以区别。有关中日语通用汉字在形体上的区别,请参看第一章第一节第四部分《中日通用汉字字体的差异》。

二 注意中日同形词的差异

日语中,很多汉语词都与我国同形,但它们的意义用法却未必完全一致。意义用法相同的同形词虽不在少数,但其中也有意义完全不同的,有所出入的,还有语感、语法上的不同。我们既要承认中日共有的同形词给日语学习和教育带来的益处,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它还有招致意想不到的误解的危险性。中日同形词中,二字词最多,此外还有一字词、三字词和四字词等。

(一)意义上的不同 1 同形异义

这类词的意义与我国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如日语中的“娘”的意思为“女儿”;“野菜”为蔬菜;“湯”为热水、开水、温泉等义;“汽車”为火车;“私”指代第一人称的我。日语中的“看病”表护理(病人);同样的还有“工夫、告訴、進出、検討”等。甚至有些汉字词表达的意义与汉语中的截然相反,如“留守”在日语中表出门、不在家等义。 2 同形近义

日语中很多汉语词具有和我国相同的含义,但它们又多是多义词,这类具有部分相同意义的同形词最易搞错。日语中的“保険”和我国的火灾保险中的保险意义相同,但我国的还有其他含义,如“这就保险了。”要译成“これでもう大丈夫だ。”;“我不敢保险没问题。”译成“意外がないとは保証できない。”;“照我的话做,保险不会出错。”译成“私の言う通りにやれば、絶対に間違いない。”,即汉语在意义上包括日语。也有日语包括汉语的情况。日语的“注意”和中文中的一样,都有将意志集中在某方面的意思,但日语中还有“戒备,提醒,警告”等义。还有些同形词在词义上既有交叉,又有所不同。如中日的“意見”都有对某事物的看法

或想法这个词义,但中文还有认为不对而对人、事不满的意思,日语中还有规劝之义。 (二)语感不同

语感上的不同是即使查字典,如果没用过的话,也常常会被忽略的,所以对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掌握的,要加以注意。 1 感情色彩不同

词汇除了词义外,附属的感情色彩也有褒贬之分。有些同形词意义基本相同,但附属的褒贬色彩却不同。如中日语中的“深刻/深刻”在表示程度超出一般之义时,汉语中可用于褒义,而日语则是贬义。

汉语:深刻印象。/深い印象。 日语:問題は深刻だ。/问题严重。

“单纯/単純”这个词在中日语中都是简单,单纯的意思,但汉语中多为贬义,而日语中则是中性词。

汉语:她思想单纯,对人热情。/彼女は大変一本気で、人付きあいにも誠意がある。 日语:頭が単純だ。/头脑简单。 “雑種”在中日语中的基本意义相同,但在汉语中绝对是个贬义词,而日语中则为中性词。 汉语:他是个杂种。/彼は畜生だ。

日语:彼は日本人とアメリカ人の雑種だ。/他是日美混血儿。 2 词义强弱不同

中日语中都有“反省/反省”和“质问/質問”这两个词,意义也基本相同,但词义强弱却不同。“反省”在我国的语感强烈,只在犯了重大错误时才使用,日语中却可用作日常的反思,如“寝る前に今日一日の事を反省する。(睡前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質問”在日语中的基本义是询问对方并要求解释自己不明白或想了解的事情等,但在汉语中却有强烈责备对方的含义。

3 结合的词语不同

词的结合能力同词的语法性质有关,与文化背景也很大的关系。如“莫大”在汉语中主要以表示心情的抽象概念为修饰对象;日语中却主要修饰与经济、金钱有关的词语。 汉语:莫大的关心/安慰/鼓舞 日语:莫大な金額/費用/損失 4 语体色彩不同

文体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如“现在”这个词,在汉语中即可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而日语中的“現在”只用作书面语,口语中用“今”。日语中因为还有和语词和外来语,所以汉语词常常用于书面语。 (三)语法机能不同

同形词在使用过程中,因中日语语法体系不同,所以造成了语法机能的不同,下面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1 汉语中是动词,日语中是名词。

例:参考/参考、牺牲/犠牲、关心/関心、损害/損害 2 汉语中是形容词或副词,日语中是动词。

例:紧张/緊張、安心/安心、一贯/一貫、连续/連続、兴奋/興奮 3 汉语中是形容词或副词,日语中是名词。

例:友好/友好、积极/積極、基本/基本、具体/具体 4 汉语是自他动词,日语中为自动词。

例:感动/感動、发展/発展、普及/普及、成立/成立

此外,有些同形词的使用范围也不同,日本的“食堂”即可用于单位内,又可用于大街,还可

指家里吃饭的地方。而在我国“食堂”已逐渐被“饭店、餐馆、餐厅”等所代替了,现在基本多指单位里的食堂了。就是单位里的学生食堂、职工食堂其实也和日本的不同,日本的“職員食堂、学生食堂”在用餐时间以外,可以当作会客厅或会议室使用,同时还是学生用功学习的地方。

此外,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因为我国和日本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人生理念、社会构成等的不同,中日互译时,往往不能用简单的词语将其内涵充分展示。如日语中的“先生”常常译成老师。一般来说,日本人一听到“先生”确实会联想到学校的老师,但其他职业的人,如律师、议员、医生等也常常被称为“先生”,对那些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人也常被带有讽刺意味地称为“先生”。其实日语中的“先生”的根本含义应是指那些值得尊敬的了不起的人或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学生”这个词译为学生也并不确切,以日本文部省为首,原则上称小学生为“児童”;中学生为“生徒”;大学生为“学生”。 日语中还有很多惯用语,它们都以固定的搭配表示特定的意义,决不能根据其中出现的汉字去推断,如“足を洗う”的意义为洗手不干,改邪归正,不是洗脚;“猫の額”比喻面积狭小,不是猫的额头;“手がない”是人手不足,没有办法之义,不是没有手。

为了能正确地掌握日语中汉语词的意义,必须避免“望文生义”,从一开始学日语起就要树立不同语言的概念,勤查字典,仔细斟酌词语的真正意义,养成一个讲求严谨、准确的良好习惯。从本科高年级起就要养成查日本原版字典的习惯。同时要通过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注意多实践,这样才能领悟中日汉字的不同意义,特别是语感上的差别。有关中日同形词的差异详见第五章“日汉同形词比较”。

三 日语汉字读音都有一定规律,要熟悉汉字的读音规则

学日语的人常感到记单词困难。日语单词的来源不一,构成方式复杂。读音方面,既有音读、又有音训混读;同为音读,又可分为汉音、吴音、宋音、惯用音。因而日语单词状况复杂,的确难读难记。要彻底解决记忆日语单词这一难题,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掌握日语汉字的音读和训读。其实汉字的音读和训读是有规律的,只要抓住纲目,分清条理,牢记单词并非难事。一般来说日语中汉字的音读和训读是相当稳定的,和语词多读训读,汉语词多读音读。“生”音读为“せい”,在其所构成的许多音读词中,“生”字都读做“せい”,“生活(せいかつ)、生産(せいさん)、学生(がくせい)、先生(せんせい)”等;它的训读是“いき”,在其所构成的训读词中,都读做“いき”,“生き馬(いきうま)、生き字引(いきじびき)、生き恥(いきはじ)、生き別れ(いきわかれ)”等。由此明显看出,日语单词的读音是基本是由汉字的读音决定的。使用两个以上汉字的单词,大部分都单纯地利用音读或训读,也有一些单词利用了音训读法相结合的读音方法。我们学习日语记单词时,不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单记,而要以汉字的音训读法为基础,注意举一反三,用一个汉字带起一串单词。音读有时可能不止一种读法,但总有一个读法是主要的,我们首先要记住主要读法,然后在记其他一个或数个次要读法。训读一般不像音读那样,大多都是一个汉字一个训读法。常用汉字的音训读法祥见附录一。

有些汉字在构成合成词时常会发生语音变化,常见的有连浊,如“小船(こぶね)、人々(ひとびと)、三階(さんがい)”等;连声,如“反応(はんのう)、三位(さんみ)”等;转音,如“小雨(こさめ)、白雪(しらゆき)”等;添音,如“真中(まんなか)、夫婦(ふうふ)”等;略音,如“旅人(たびびと)、白髪(しらがみ)”。此外,还有音节的颠倒,如“数珠(すう+じゅ→じゅず)、山茶花(さん+さ+か→さざんか)”,对于上述这些语音上的变化,在记忆时要多加注意。日语中还有日本人模仿我国汉字创造的“国字”,国字一般都为训读,需单独记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汉字都有音读和训读,《常用汉字表》中只有音读或只有

训读的汉字共有777字。日语中有字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同音异字,如“き(気・樹・汽・木・器・紀・機……)”,这些字也可放在一起记忆;用不同的汉字标记发音相同、意义不同或相近的汉语词,叫做异字同训,这通常需要区别不同汉字所代表的不同意义。 四 注意掌握意义随读音而异的汉语词

日语词汇中,有一类文字相同,而意义却随读音的不同而改变。如同一个“音”字,读“おん”表语言上的音,读“おと”表物理上、非人的声音,读“ね”则表音乐、感情上的声音;“品”读“しな”表东西,读“ひん”表风度;“分”读“ふん”表时间或角度的单位,读“ぶん”表部分、本分、身份、程度、种类等,读“ぶ”表十分之一或温度、体温的度数;“一月”读“いちがつ”表一月份,读“ひとつき”则表一个月;“工夫”读“くふう”表想办法、动脑筋,读“こうふ”则表土木工程的工人。有些则是词义相同,语感不同,如“梅雨”读“つゆ”时,多出现在口语中;读“ばいう”时,则多是郑重的文章语。这类词读音读时,大多与汉字字面意义同义或近义,而读训读时,则往往表达其他的不同意义。初学者一般比较注读重音时所表达的意义,而容易忽视读训读时所表达的意义,造成理解上的不准确,甚至误解。 五 音训的难例需要特别记忆

日语汉字的读法主要有音读和训读,虽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读音方法,但都利用了汉字的本来字义,此外利用汉字的音读或训读,表示与汉字原义基本没有关系的词语的借用字,如“呑(のん)気(き)、矢(や)張(は)り、素(す)敵(てき)、部(へ)屋(や)、師走(しわす)”等;利用两个以上汉字所具有的意义,来标记一个和语词或外来语的熟字训,如“田舎(いなか)、梅雨(つゆ)、雪崩(なだれ)、煙草(たばこ)”等。它们常用来标记动、植物名、外来语等,这些广泛存在于《常用汉字表》以外的借用字、熟字训需要特别记忆。《常用汉字表》中所列的音训并不包括历史上以及现在社会上可能出现的所有的音训,所以与古典、宗教有关的词语,如“帰依、三昧、境内、建立”等也需单独记忆。总之,音训的难例读需特殊记忆,这些词汇往往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各类中、高级日语考试中必考的内容,详细内容请参看第四章“音训的难例”。

要想学好日语中的汉字,必须在形、音、义这三方面下功夫。牢记汉字的常用读音和正确写法,掌握日语词义的本质,辨析同音词、同训词在意义上的区别,如“いぎ(異議・異義)、しんにゅう(浸入・滲入)、かた(形・型)”等。注意分析复合词的构成,如“春風”是“春”和“風”的复合词,从而掌握它的读音和意义。此外,如类义词、反义词等最好成串记忆。记忆单词还要放在相应的语境中,如朗读句子,阅读短文,汉日互译,用单词造句,做汉字练习,听日语录音,看日语电影,唱日语歌曲等,这样分散反复记忆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意掌握意义随读音而异的汉语词

日语词汇中,有一类文字相同,而意义却随读音的不同而改变。如同一个“音”字,读“おん”表语言上的音,读“おと”表物理上、非人的声音,读“ね”则表音乐、感情上的声音;“品”读“しな”表东西,读“ひん”表风度;“分”读“ふん”表时间或角度的单位,读“ぶん”表部分、本分、身份、程度、种类等,读“ぶ”表十分之一或温度、体温的度数;“一月”读“いちがつ”表一月份,读“ひとつき”则表一个月;“工夫”读“くふう”表想办法、动脑筋,读“こうふ”则表土木工程的工人。有些则是词义相同,语感不同,如“梅雨”读“つゆ”时,多出现在口语中;读“ばいう”时,则多是郑重的文章语。这类词读音读时,大多与汉字字面意义同义或近义,而读训读时,则往往表达其他的不同意义。初学者一般比较注读重音时所表达的意义,而容易忽视读训读时所表达的意义,造成理解上的不准确,甚至误解。

五、音训的难例需要特别记忆

日语汉字的读法主要有音读和训读,虽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读音方法,但都利用了汉字的本来字义,此外利用汉字的音读或训读,表示与汉字原义基本没有关系的词语的借用字,如“呑(のん)気(き)、矢(や)張(は)り、素(す)敵(てき)、部(へ)屋(や)、師走(しわす)”等;利用两个以上汉字所具有的意义,来标记一个和语词或外来语的熟字训,如“田舎(いなか)、梅雨(つゆ)、雪崩(なだれ)、煙草(たばこ)”等。它们常用来标记动、植物名、外来语等,这些广泛存在于《常用汉字表》以外的借用字、熟字训需要特别记忆。《常用汉字表》中所列的音训并不包括历史上以及现在社会上可能出现的所有的音训,所以与古典、宗教有关的词语,如“帰依、三昧、境内、建立”等也需单独记忆。总之,音训的难例读需特殊记忆,这些词汇往往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各类中、高级日语考试中必考的内容,详细内容请参看第四章

要想学好日语中的汉字,必须在形、音、义这三方面下功夫。牢记汉字的常用读音和正确写法,掌握日语词义的本质,辨析同音词、同训词在意义上的区别,如“いぎ(異議・異義)、しんにゅう(浸入・滲入)、かた(形・型)”等。注意分析复合词的构成,如“春風”是“春”和“風”的复合词,从而掌握它的读音和意义。此外,如类义词、对义词等最好成串记忆。记忆单词还要放在相应的语境中,如朗读句子,阅读短文,汉日互译,用单词造句,做汉字练习,听日语录音,看日语电影,唱日语歌曲等。分散反复记忆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章 现行日语汉字的读音

第一节 音读

一 吴音、汉音和唐音

汉字的读音主要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其中音读是模仿中国古代汉字本来读音的。汉字按音读法读的音又叫字音。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汉字基本上都是一字一音(个别多音字除外),而在日语中,一个汉字有两、三个读音是很普遍的。这是因为日本在和我国漫长的交往史中,同一个汉字,在不同年代、通过不同途径、由不同人士带入的缘故。现代日语中的汉字字音主要有吴音、汉音、唐音三种读法。因此日语汉字音的特点就是在不同体系下对我国古代音的传承上。同一个汉字有被称为吴音、汉音、唐音这三种不同音形,这并不是个别问题,而是诉说着该名称下所代表的不同历史背景这一事实。我们先来举一些典型的例子。

(吴音)キョウ 経文 (吴音)ギョウ 修行 経(汉音)ケイ 経験 行 (汉音)コウ 孝行 (唐音)キン 看経 (唐音)アン 行火

(吴音)ミョウ 光明 (吴音)カく 脚気 明(汉音)メイ 説明 脚 (汉音)キャク 脚本 (唐音)ミン 明朝 (唐音)キャ 行脚

(吴音)ズ 頭痛 (吴音)キョウ 京都 頭(汉音)トウ 口頭 京 (汉音)ケイ 京浜 (唐音)ジュウ 饅頭 (唐音)キン 北京

以上这些例子反映出日语音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根据中国语音的变化而形成了不同

体系的字音。实际上日语的音韵体系和中国的音韵体系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我国的音韵体系非常复杂。最先传入日本的吴音的日本化程度很高,这无非是因为将与日语音韵体系不同的中国语音省略舍弃的缘故。从深度和广度来看,对日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吴音和汉音,唐音只在特殊词语中才可见到。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汉字音除去吴音、宋音、唐音外,还有明治以后进入日本的“现代音”。这种现代音的字很少,对日语并未产生影响,在现代日语中一般都作为外来语处理,并用片假名标记。如“面子(メンツ)、炒飯(チャーハン)、麻雀(マージャン)、餃子(ギョウザ)”等。此外,还有一种日本式的汉字音,这就是惯用音。到了平安时代初期,开始形成,它与汉字在汉语中的原音相距甚远,如“値(チ)、迷(メイ)、立(リツ)、院(イン)、話(ワ)”等等。惯用音将在本节第四部分中祥述。 (一) 吴音的源流

吴音是最早传入日本的。吴音是在何时,通过什么路线,由什么人带入日本的,在日本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吴音中的“吴”指的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即吴音的母胎音是中国六朝时期长江下游沿岸吴方言区的南方语系字音,大约是从日本的古坟文化时代至奈良时代的初期和汉字一起经朝鲜逐渐传入日本的。在《朝野群载》收录的文章《对马贡银记》中,记载着佛教是在第二十九代钦明天皇时期(公元539年即位)开始传入日本,当时是由一位住在对马岛国的僧尼用吴音来传授的,因此吴音又叫“对马音”。虽然无法断定这是否是事实,但通过佛教传入日本的吴音词汇很多却是事实。如“建立(こんりゅう)、経文(きょうもん)、世間(せけん)、正体(しょうたい)、末期(まつご)”等。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吴音并非中国六朝时期的吴方言字音,它是不同时期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汉字字音的混合体。这时的“吴”既不指江南地方,也不指三国时代的吴国,只是当时日本人把中国称为“くれ”,它的汉字就是“吴”,所以称之为“吴音”罢了。另外,吴音还被称为“和音”。所谓“和音”的发音基本上都是奈良时代的吴音,或许还多少包括些之前的古汉语音。但吴音还吸收了上古音,所以从发音上来看,“和音”只不过是吴音中的一部分。日本《古事记》《万叶集》中的音假名便属于吴音系统,吴音多用于佛教用语、古代事物、官职名称、数字等各方面。如:

数字:一(いち)、ニ(に)、三(さん)、四(し)、五(ご)、六(ろく)、七(しち)、八(はち)、九(く)、十(じゅう)、百(ひゃく)、千(せん)、万(まん)

衣物:緋(ひ)、羅(ら)、瑠(る)璃(り)、草(ぞう)履(り)

食物:毒(どく)、肉(にく)、蜜(みち)、胡麻(ごま)、生(しょう)姜(が)、蒟(こん)蒻(にゃく) 居住:門(もん)、縁(えん)、幕(まく)、鉢(はち)、屏(びょう)風(ぶ)、天(てん)井(じょう)、鉢(はち)、碗(わん)

动物:豹(ひょう)、象(ぞう)、猩(しょう)々(じょう)、孔(く)雀(じゃく)、鸚(おう)鵡(む) 植物:桔(き)梗(きょう)、木(も)瓜(け)、紫(し)苑(おん)、石楠花(しゃくなげ)、枇(び)杷(は)、木(もく)蘭(らん)、蓮(れん)花(げ)

佛教用语及其他:有無(うむ)、餓(が)鬼(き)、功(く)徳(どく)、極楽(ごくらく)、殺生(せっしょう)、成就(じょうじゅ)、地(じ)獄(ごく)、人間(にんげん)、魔(ま) (二) 汉音的源流

汉音是中国北方的发音在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初期直接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主要是在中国的隋唐时期通过儒教及各种汉文典籍传入日本的,可以说是日语中汉语词汇的标准读音,大部分词汇的读音都采用汉音。六世纪末,南北朝被隋朝统一,618年唐灭隋。唐朝的都城在长安,所以政治、文化的中心又回到了北方。日本派了遣唐使和留学生,致力于吸收大唐文化。当时的中国轻视吴音,以长安、洛阳一带的读音为标准音。这些遣唐使和留学生回到日本,也带回了这种习惯。他们把自己在唐都学的新汉语音称为“汉音”,并加以倡导。特别

是当时日本通过大化革新,已确立了仿唐的律令制度,在国内的大学寮中设立了音博士,来教授经典中的正确读法,使得汉音在奈良时代就已相当普及了。唐代,汉就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名字,因而作为标准音的长安发音就被命名为汉音,又被称为“正音”。此外,汉音也是逐渐传入日本并发展继承下来的。由于汉音比吴音传入的时间晚,所以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就比较多,准确性也较高,《日本书纪》中的音假名便属于汉音系统。读作汉音的词汇有“唯一(ゆいいつ)、貿易(ぼうえき)、永久(えいきゅう)、福音(ふくいん)、仮説(かせつ)、初夏(しょか)、画策(かくさく)、解決(かいけつ)、文人(ぶんじん)、下流(かりゅう)、経世(けいせい)”等等。 (三) 唐音的源流

唐音是从镰仓时期到江户时期间传入日本的中国宋代以后的发音。它反映了中国宋代末期的发音,因而又被称为“宋音”、“唐宋音”。它是继吴音、汉音之后传入日本的,平安时代,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后,中国和日本的正式交流就此中断。宋代以后的发音主要是靠来往的商人以及僧侣带入日本的。北宋的都城设在河南开封,但随着金、元势力的日渐强大,无力抵抗的宋朝政府迁都临安(杭州),因此唐音主要受到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发音的影响。所谓唐音是指唐土的发音,也就是中国音的意思,并非指唐代的发音。由于其使用范围很小,音系混杂,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所以对现代日本语的影响极其有限,大都集中在禅宗用语以及与贸易有关的部分食物、器具等的名称上。例如:

宗教:看(かん)経(きん)、普(ふ)請(しん)、和(お)尚(しょう)、庫(く)裏(り)、知(し)客(か) 食物:饅(まん)頭(じゅう)、羊(よう)羹(かん)、杏(あん)子(ず)、饂(う)飩(どん)、喫(きっ)茶(さ)

器物:鈴(りん)、瓶(びん)、亭(ちん)、金(きん)子(す)、椅(い)子(す)、扇(せん)子(す)、提(ちょう)灯(ちん)、蒲(ふ)団(とん)、行(あん)燈(どん)、算(そろ)盤(ばん)、火(こ)燵(たつ)、緞(どん)子(す)、湯(たん)婆(ぽ)、脚(きゃ)搨(たつ)、暖(の)簾(れん)、甲(かん)板(ぱん)、箪(たん)笥(す)

其他:行(あん)脚(ぎゃ)、胡(う)乱(ろん)、暖(のん)気(き)、栗(り)鼠(す)、納(なん)戸(ど)

(四) 吴音、汉音的分布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日语中,同一个汉字可能兼有吴音、汉音、唐音这三种读音,也可能有其中的两种读音,也可只有一个读音。例如: 百:(吴)ヒャク(汉)ハク 万:(吴)マン(汉)バン 芸:(汉吴)ゲイ 真:(汉吴)シン 汁:(吴)ジュウ 毒:(吴)ドク 草:(汉)ソウ 系:(汉)ケイ

子:(汉吴)シ(唐)ス

請:(汉)セイ(吴)ショウ(唐)シン

从整体上来看,兼有吴音、汉音两种音读的汉字相对多一些。古代在读熟语时,原则上两个字都读成吴音或汉音,并没有混读的情形。但一个字有两种读音很繁琐,容易搞混。此外,吴音、汉音中也只有一方用得较多,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出现了像“美男”这样,“美”发汉音“び”,“男”发吴音“なん”的吴汉混读词。例如:像“食堂、反逆、莫大、越境”这样前一

个汉字读汉音,后一个汉字读吴音;像“今月、内外、言語、凡人”这样前一个读吴音,后一个读汉音。唐音则一般不采用混读法。

吴音最早传入日本,不仅用于咏颂佛经,还和佛教一起深入日本国民的生活,“正月、人間”以及“一、二、十、百”等数字,这些吴音读法至今还被广泛使用。像《礼记》《五经》等儒教的经文也是用吴音来诵读。但平安时代以后,中文书籍都用汉音来读,特别是江户时代有关儒教的学问兴盛,其教育在日本甚为普及。汉音因此在近代逐步占据了上风。即使同是吴音、汉音,它们也非就是一起通过同一途径传入日本的,再加上随着时光的推移,它们又经历了不同的加工,所以一个汉字就有两个或更多的吴音或汉音读法。例如:“乾”的汉音就有“カン”和“ゲン”两种读法。

如果传入日本的中国字音都具备相同特点的话,吴音和汉音也不会有显著区别。但事实恰好相反。中国六朝和唐代的发音有显著的区别。而我们都知道在日语汉字的读音中,吴音和汉音是主要的两种音读,其次是惯用音,唐音字比较少。一个汉字应当读哪种音,一般都是固定的。但在词汇中,有些词既可读吴音又可读汉音,并无正确与否之分。例如:“静寂”即可读作吴音的“じゃくまく”,又可读作汉音的“せきばく”;“文言”既可读作吴音的“もんごん”,又可读作汉音的“ぶんげん”等。一般说来,年纪大的人喜读吴音,年轻人喜欢读汉音,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但有些词却只能读作吴音或汉音。有一种通俗的看法认为与佛教有关的汉语读吴音,其他的一般读汉音。这种看法虽然有些片面,但必须读成吴音的佛典词汇的确很多。如:“便宜(べんぎ)、会得(えとく)、会釈(えしゃく)、化粧(けしょう)、天然(てんねん)、知恵(ちえ)、人間(にんげん)、料簡(りょうかん)、無碍(むげ)”等。这些词的读法已经固定,并已渗透到百姓生活中去了。但它们若用到汉文中去,汉学者就会尽量选择读成汉音。如:《庄子・人世间》中的“人間”,汉学者就读成“じんかん”;《后汉书・吕强传》中的“料簡”就读作“りょうかん”。内典(佛典)读吴音,外典(一般汉籍)读汉音,这大概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习惯吧。但即便如此,“人間万事塞翁が馬”、“人間の禍福愚は料り難し”中的“人間”,汉学者还是读作“にんげん”。其实,古汉语的“人間”和佛教用语的“人間”在意义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即使都读成“にんげん”也没有关系、将两者相区别只不过是一些汉语学者的固执己见而已。但是即便是汉语学者在某些固有名词的场合,还是坚持使用吴音读法。如“礼紀”读作“らいき”,“周礼”、“儀礼”读作“しゅらい”、“きらい”。不过即便是固有名词,也会发生变化的。“周易”以前读作“しゅうやく”,现在读作“しゅうえき”;“孔子”以前读作“くじ”,现在读作“こうし”。总之随着时代的进展,日语汉字的语音读法逐渐会发生变化。就连禅语,佛教词汇也不例外。如“無事”现在一般都读“ぶじ”,这实际上是吴汉音混读。同样现代日语中,汉籍中的词语也有读作吴音的,如“論語”读作“ろんご”。 由此可见,日语汉字读吴音还是汉音并无一定规律,纵有规律也不是绝对的。读法是根据传统习惯,读之日久而固定下来的。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吴音、汉音词汇的使用范围。

(吴音)経(きょう)文(もん)、文(もん)書(じょ)、金(こん)色(じき)、今(こん)昔(じゃく)、世(せ)間(けん)、正(しょう)体(たい)、成(じょう)就(じゅ)、殺(せっ)生(しょう)、燈(とう)明(みょう)、末(まつ)期(ご)

(汉音)経(けい)書(しょ)、文(ぶん)章(しょう)、金(きん)銀(ぎん)、今(きん)古(こ)、中(ちゅう)間(かん)、正(せい)方(ほう)、成(せい)功(こう)、生(せい)殺(さつ)、明(めい)白(はく)、期(き)間(かん)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用吴音来读的词汇或是通过佛教传入的或是很早就融入日本人生活的词语。与此相对,具有强烈中文书卷气的熟语或是略感生硬的汉语式词语常读作汉音。但这只是吴音汉音分布的一种倾向,至于日语中有些词多读吴音,有些词必须读作汉音,这除去习惯外并无其他理由。例如:“内”这个汉字一般都采用其吴音读法“ない”,而“参(さん)内(だい)”和“内(だい)裏(り)”却读作汉音的“だい”。“肉”一般都用吴音“にく”来读,它的

汉音读法“じく”基本上不用。而“没”则常用它的汉音读法“ぼつ”,吴音读法的“もち”则几乎不用。这些都决定于日本人在使用汉字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习惯。当多读吴音的汉字和多读汉音的汉字相结合构成熟语时,就产生了吴汉混读的熟语。例如(片假名为吴音,平假名为汉音): 応用(おうヨウ)、家内(かナイ)、体力(タイりょく)、埋没(マイぼつ)、唯一(ユイいつ)、下品(ゲひん)、言語(げんゴ)

有些词语用同样的汉字书写,但用吴音读或用汉音读,就会构成含义不同的单词。例如: 人間(吴音)にんげん→人类,人。

(汉音)じんかん→与上天相对的人世、现世。 無人(汉吴)ぶにん→人首不足,人数少。 (吴汉)むじん→无人。

強力(吴音)ごうりき→(给登山者挑东西的)向导或挑夫。 (汉音)きょうりょく→力量大,强有力。 利益(吴音)りやく→(佛的)恩惠,功德。 (汉音)りえき→ 好处,利益。

由上可知,通过汉音和吴音的不同组合,形成了许多日语本土化的词语。但从整体上来说它们的分布情况如下:

1 古老的和音依然读作吴音,转为和语词。

2 佛典大体上仍采用吴音,但有一部分转读汉音。但是通过佛典传入的汉语词汇基本上都读吴音。

3 汉籍逐渐统一读作汉音。因此,儒教书籍、平安朝以后通过汉字籍传入日本的汉语词大凡都读作汉音。

整体而言,音读中读作汉音的最多,其原因是:在历史上汉音一直被视为正统音;明治时期在翻译西方科技、文明书籍过程中所创造的大量汉语词,其读音大都是汉音。 (五) 一字多音

常用汉字中音读有两种以上读法的汉字约占总数的10%。同一汉字具有几种不同音读法的现象称为一字多音,这里列举一些在平时学习中,需要注意的多音字的音读法及其实例: 一:いち(吴)いつ(汉) 第一(だいいち)、唯一(ゆいいつ) 易:い(汉吴)えき(汉) 簡易(かんい)、貿易(ぼうえき) 依:い(汉)え(吴) 依頼(いらい)、帰依(きえ) 遺:い(汉)ゆい(吴) 遺書(いしょ)、遺言(ゆいごん) 右:う(吴)ゆう(汉) 右翼(うよく)、左右(さゆう) 遠:えん(汉)おん(吴) 永遠(えいえん)、久遠(くおん) 役:えき(汉)やく(吴) 免役(めんえき)、役所(やくしょ) 疫:えき(汉)やく(吴) 疫病(えきびょう)、疫病神(やくびょうがみ) 益:えき(汉)やく(吴) 利益(りえき)、御利益(ごりやく)

奥:おく(惯)おう(汉) 奥方(おくがた)、奥羽(おうう) 音:おん(吴)いん(汉) 音楽(おんがく)、福音(ふくいん) 下:か(汉)げ(吴) 天下(てんか)、下水(げすい) 化:か(汉)け(吴) 変化(へんか)、化身(けしん)、権化(ごんげ) 仮:か(汉)け(吴) 仮説(かせつ)、仮病(けびょう) 家:か(汉)け(吴) 家事(かじ)、出家(しゅっけ) 夏:か(汉)げ(吴) 初夏(しょか)、夏至(げし) 画:が(惯)かく(汉) 絵画(かいが)、画策(かくさく) 回:かい(汉)え(汉吴) 回転(かいてん)、回向(えこう) 会:かい(汉)え(吴) 面会(めんかい)、会得(えとく) 解:かい(汉)げ(吴) 解決(かいけつ)、解毒(げどく) 外:がい(汉)げ(吴) 外国(がいこく)、外科(げか) 格:かく(汉)こう(惯) 格式(かくしき)、格子(こうし) 間:かん(汉)けん(吴) 時間(じかん)、一間(いっけん)、人間(にんげん) 眼:がん(汉)げん(吴) 眼球(がんきゅう)、開眼(かいげん) 気:き(汉)け(吴) 気象(きしょう)、気配(けはい)、湯気(ゆげ) 期:き(汉)ご(吴) 期限(きげん)、最期(さいご) 客:きゃく(吴)かく(汉) 客車(きゃくしゃ)、客観的(きゃっかんてき)、客死(かくし) 脚:きゃく(汉)ぎゃ(惯) 脚部(きゃくぶ)、行脚(あんぎゃ) 久:きゅう(汉)く(吴) 永久(えいきゅう)、久遠(くおん) 宮:きゅう(汉)ぐう(惯)く(吴) 宮城(きゅうじょう)、神宮(じんぐう)、宮内庁(くないちょう) 去:きょ(汉)こ(吴) 去年(きょねん)、過去(かこ)

虚:きょ(汉)こ(吴) 虚弱(きょじゃく)、虚空(こくう) 拠:きょ(汉)こ(吴) 拠点(きょてん)、証拠(しょうこ) 漁:ぎょ(汉)りょう(惯) 漁夫(ぎょふ)、漁師(りょうし) 京:きょう(吴)けい(汉) 京都(きょうと)、京浜(けいひん) 供:きょう(汉)く(吴) 供出(きょうしゅつ)、供養(くよう) 強:きょう(汉)ごう(吴)

強制(きょうせい)、強盗(ごうとう) 境:きょう(吴)けい(汉)

境地(きょうち)、境内(けいだい) 郷:きょう(汉)ごう(吴)

故郷(こきょう)、在郷(ざいごう) 興:きょう(汉)こう(吴)

興味(きょうみ)、興奮(こうふん) 競:きょう(惯)けい(汉)

競技(きょうぎ)、競馬(けいば) 業:ぎょう(汉)ごう(吴)

営業(えいぎょう)、業病(ごうびょう) 仰:ぎょう(汉)こう(惯)

仰視(ぎょうし)、信仰(しんこう) 極:きょく(汉)ごく(吴)

南極(なんきょく)、極楽(ごくらく) 金:きん(汉)こん(吴)ごん(惯)

貯金(ちょきん)、金色(こんじき)、黄金(おうごん) 勤:きん(汉)ごん(吴)

勤務(きんむ)、勤行(ごんぎょう) 兄:けい(汉)きょう(吴)

父兄(ふけい)、兄弟(きょうだい) 形:けい(汉)ぎょう(吴)

形式(けいしき)、人形(にんぎょう) 経:けい(汉)きょう(吴)

経営(けいえい)、経文(きょうもん) 建:けん(汉)こん(吴)

建築(けんちく)、建立(こんりゅう) 献:けん(汉)こん(吴)

貢献(こうけん)、献立(こんだて) 権:けん(汉)ごん(吴)

特権(とっけん)、権化(ごんげ) 験:けん(惯)げん(汉)

試験(しけん)、霊験(れいげん)

懸:けん(汉)け(惯)

懸命(けんめい)、懸念(けねん) 元:げん(汉)がん(吴)

元気(げんき)、元金(がんきん) 言:げん(汉)ごん(吴)

言明(げんめい)、無言(むごん) 厳:げん(汉)ごん(吴)

厳重(げんじゅう)、荘厳(そうごん) 己:こ(吴)き(汉)

自己(じこ)、知己(ちき) 後:ご(吴)こう(汉)

最後(さいご)、後援(こうえん) 口:こう(汉)く(吴)

人口(じんこう)、口調(くちょう) 工:こう(汉)く(吴)

工事(こうじ)、細工(さいく) 功:こう(汉)く(吴)

功労(こうろう)、功徳(くどく) 行:こう(汉)ぎょう(吴)あん(唐)

行為(こうい)、行列(ぎょうれつ)、行脚(あんぎゃ) 甲:こう(汉)かん(惯)

甲乙(こうおつ)、甲板(かんぱん) 貢:こう(汉)く(吴)

貢献(こうけん)、年貢(ねんぐ) 黄:こう(汉)おう(吴)

黄河(こうが)、黄金(おうごん) 皇:こう(汉)おう(吴)

皇居(こうきょ)、法皇(ほうおう)、天皇(てんのう) 合:ごう、がっ、か(惯)

合同(ごうどう)、合宿(がっしゅく)、合戦(かっせん) 今:こん(吴)きん(汉)

今日(こんにち)、古今集(こきんしゅう) 砂:さ(汉)しゃ(吴)

砂上(さじょう)、土砂(どしゃ) 再:さい(汉吴)さ(惯)

再度(さいど)、再来年(さらいねん) 歳:さい(吴)せい(汉)

歳末(さいまつ)、万歳(ばんざい)、歳暮(せいぼ) 作:さく(汉吴)さ(汉吴)

原作(げんさく)、作業(さぎょう) 殺:さつ(汉)さい(汉)せつ(惯)

殺人(さつじん)、相殺(そうさい)、殺生(せっしょう) 雑:ざつ(惯)ぞう(吴)

雑多(ざった)、雑木林(ぞうきばやし)

惨:さん(汉)ざん(惯)

惨劇(さんげき)、惨殺(ざんさつ) 示:し(汉)じ(吴)

図示(ずし)、展示(てんじ) 仕:し(汉)じ(吴)

仕事(しごと)、給仕(きゅうじ) 施:し(汉)せ(惯)

施政(しせい)、施薬(せやく) 次:じ(惯)し(汉吴)

次官(じかん)、次第(しだい) 自:じ(吴)し(汉)

自由(じゆう)、自然(しぜん) 事:じ(吴)ず(惯)

事物(じぶつ)、好事家(こうずか) 児:じ(汉)に(吴)

児童(じどう)、小児(しょうに) 執:しつ(惯)しゅう(汉)

執務(しつむ)、執着(しゅうじゃく) 日:じつ(汉)にち(吴)

休日(きゅうじつ)、日記(にっき) 若:じゃく(汉)にゃく(吴)

若年(じゃくねん)、老若(ろうにゃく) 主:しゅ(汉)す(吴)

主催(しゅさい)、法主(ほっす)、坊主(ぼうず) 守:しゅ(吴)す(惯)

守備(しゅび)、留守(るす) 州:しゅう(汉)す(吴)

本州(ほんしゅう)、三角州(さんかくす) 宗:しゅう(惯)そう(汉)

宗教(しゅうきょう)、宗匠(そうしょう) 修:しゅう(汉)しゅ(吴)

修養(しゅうよう)、修行(しゅぎょう) 衆:しゅう(汉)しゅ(吴)

衆知(しゅうち)、衆生(しゅじょう) 就:しゅう(汉)じゅ(吴)

就職(しゅうしょく)、成就(じょうじゅ) 拾:しゅう(汉)じゅう(吴)

拾得(しゅうとく)、拾円(じゅうえん) 重:じゅう(惯)ちょう(汉)

重要(じゅうよう)、貴重(きちょう) 従:じゅう(惯)しょう(汉)じゅ(吴)

従事(じゅうじ)、従容(しょうよう)、従三位(じゅさんみ) 柔:じゅう(汉)にゅう(惯)

柔軟(じゅうなん)、柔和(にゅうわ)

祝:しゅく(汉)しゅう(汉)

祝日(しゅくじつ)、祝言(しゅうげん) 出:しゅつ(汉)すい(汉吴)

出席(しゅっせき)、外出(がいしゅつ)、出納(すいとう) 緒:しょ(汉)ちょ(惯)

由緒(ゆいしょ)、情緒(じょうちょ) 女:じょ(汉)にょ(吴)にょう(惯)

女子(じょし)、天女(てんにょ)、女房(にょうぼう) 除:じょ(吴)じ(惯)

除外(じょがい)、掃除(そうじ) 如:じょ(汉)にょ(吴)

躍如(やくじょ)、不如意(ふにょい) 省:しょう(吴)せい(汉)

省略(しょうりゃく)、反省(はんせい) 象:しょう(汉)ぞう(吴)

印象(いんしょう)、巨象(きょぞう) 上:じょう(吴)しょう(汉)

上旬(じょうじゅん)、上人(しょうにん) 情:じょう(吴)せい(汉)

情報(じょうほう)、風情(ふぜい) 織:しょく(汉)しき(吴)

織機(しょっき)、組織(そしき) 色:しょく(汉)しき(吴)

特色(とくしょく)、色彩(しきさい) 食:しょく(汉)じき(吴)

飲食(いんしょく)、断食(だんじき) 神:しん(汉)じん(吴)

神経(しんけい)、神社(じんじゃ) 人:じん(汉)にん(吴)

人物(じんぶつ)、人間(にんげん) 仁:じん(汉)に(惯)

仁義(じんぎ)、仁王(におう) 図:ず(吴)と(汉)

図画(ずが)、図書(としょ) 井:せい(汉)しょう(吴)

市井(しせい)、天井(てんじょう) 世:せい(汉吴)せ(惯)

世紀(せいき)、出世(しゅっせ) 生:せい(汉)しょう(吴)

生命(せいめい)、一生(いっしょう) 声:せい(汉)しょう(吴)

声援(せいえん)、大音声(だいおんじょう) 星:せい(汉)しょう(吴)

星霜(せいそう)、明星(みょうじょう)

請:せい(汉)しん(唐)

申請(せいしん)、不審(ふしん) 成:せい(汉)じょう(吴)

成立(せいりつ)、成就(じょうじゅ) 姓:せい(汉)しょう(吴)

姓名(せいめい)、百姓(ひゃくしょう) 政:せい(汉)しょう(吴)

行政(ぎょうせい)、摂政(せっしょう) 清:せい(汉)しょう(吴)

清潔(せいけつ)、六根清浄(ろっこんしょうじょう) 性:せい(汉)しょう(吴)

性能(せいのう)、性分(しょうぶん) 盛:せい(汉)じょう(吴)

全盛(ぜんせい)、繁盛(はんじょう) 静:せい(汉)じょう(吴)

静寂(せいじゃく)、静脈(じょうみゃく) 精:せい(汉)しょう(吴)

精神(せいしん)、精進(しょうじん) 石:せき(汉)しゃく(惯)こく(惯)

石油(せきゆ)、磁石(じしゃく)、十万石(じゅうまんごく)、石高(こくだか) 昔:せき(汉)しゃく(吴)

昔日(せきじつ)、今昔(こんじゃく) 赤:せき(汉)しゃく(吴)

赤貧(せきひん)、赤銅(しゃくどう) 切:せつ(汉)さい(吴)

切断(せつだん)、一切(いっさい) 節:せつ(汉)せち(吴)

季節(きせつ)、お節料理(おせちりょうり) 説:せつ(汉)ぜい(惯)

説明(せつめい)、遊説(ゆうぜい) 然:ぜん(汉)ねん(吴)

自然(しぜん)、天然(てんねん) 素:そ(汉)す(吴)

素行(そこう)、素顔(すがお) 早:そう(汉)さつ(惯)

早朝(そうちょう)、早急(さっきゅう) 相:そう(吴)しょう(汉)

相談(そうだん)、首相(しゅしょう) 装:そう(汉)しょう(吴)

装飾(そうしょく)、装束(しょうぞく) 想:そう(汉)そ(惯)

想像(そうぞう)、愛想(あいそ) 存:そん(汉)ぞん(吴)

存在(そんざい)、生存(せいぞん)

太:たい(汉)た(惯)

太平洋(たいへいよう)、丸太(まるた) 対:たい(汉)つい(吴)

対等(たいとう)、一対(いっつい) 体:たい(吴)てい(汉)

体育(体育)、体裁(ていさい) 大:だい(吴)たい(汉)

偉大(いだい)、大漁(たいりょう) 代:だい(吴)たい(汉)

燈台(とうだい)、台風(たいふう) 団:だん(吴)とん(惯)

団結(だんけつ)、布団(ふとん) 男:だん(汉)なん(吴)

男性(だんせい)、美男(びなん) 地:ち(汉)じ(吴)

大地(だいち)、地震(じしん) 治:ち(汉)じ(吴)

治療(ちりょう)、政治(せいじ) 茶:ちゃ(惯)さ(唐)

茶色(ちゃいろ)、茶話会(さわかい) 直:ちょく(汉)じき(吴)

宿直(しゅくちょく)、正直(しょうじき) 丁:てい(汉)ちょう(吴)

壮丁(そうてい)、落丁(らくちょう) 定:てい(汉)じょう(吴)

定義(ていぎ)、勘定(かんじょう) 弟:てい(汉)だい(吴)で(惯)

師弟(してい)、兄弟(きょうだい)、弟子(でし) 殿:てん(汉)でん(吴)

御殿(ごてん)、殿堂(でんどう) 都:と(汉)つ(吴)

都会(とかい)、都合(つごう) 土:と(汉)ど(吴)

土地(とち)、風土(ふうど) 度:ど(吴)と(汉)たく(汉)

度胸(どきょう)、法度(はっと)、支度(したく) 登:とう(汉)と(吴)

登場(とうじょう)、登山(とざん) 頭:とう(汉)ず(吴)と(惯)

路頭(ろとう)、頭脳(ずのう)、音頭(おんど) 豆:とう(汉)ず(吴)

豆腐(とうふ)、大豆(だいず) 読:とく(汉)どく(吴)とう(汉)

読本(とくほん)、読書(どくしょ)、句読点(くとうてん)

内:ない(吴)だい(汉)

内外(ないがい)、境内(けいだい)

納:のう(吴)な、なっ、なん(惯)とう(惯)

納入(のうにゅう)、納屋(なや)、納得(なっとく)、納戸(なんど)、出納(すいとう)

白:はく(汉)びゃく(吴)

白昼(はくちゅう)、潔白(けっぱく)、百衣(びゃくい) 拍:はく(汉)ひょう(惯)

拍車(はくしゃ)、拍子(ひょうし) 発:はつ(汉)ほつ(惯)

発達(はったつ)、発起人(ほっきにん) 反:はん(汉)たん(惯)ほん(吴)

反対(はんたい)、反物(たんもの)、謀反(むほん) 伴:はん(汉)ばん(吴)

同伴(どうはん)伴奏(ばんそう) 煩:はん(汉)ぼん(吴)

煩雑(はんざつ)、煩悩(ぼんのう) 病:びょう(吴)へい(汉)

病気(びょうき)、疾病(しっぺい) 貧:ひん(汉)びん(吴)

貧富(ひんぷ)、貧乏(びんぼう) 不:ふ(吴)ぶ(惯) 不当(ふとう)、不作法(ぶさほう) 武:ぶ(汉)む(吴) 武装(ぶそう)、武者(むしゃ) 封:ふう(惯)ほう(汉) 封筒(ふうとう)、封建(ほうけん) 分:ふん(汉)ぶん(吴)ぶ(惯) 分別(ぶんべつ)、分担(ぶんたん)、五分五分(ごぶごぶ) 文:ぶん(汉)もん(吴) 文芸(ぶんげい)、文句(もんく) 聞: ぶん(汉)もん(吴) 見聞(けんぶん)、聴聞(ちょうもん) 平:へい(汉)びょう(吴) 平和(へいわ)、平等(びょうどう) 兵:へい(汉)ひょう(吴) 兵隊(へいたい)、兵糧(ひょうろう) 米:べい(汉)まい(吴) 米穀(べいこく)、新米(しんまい) 便:べん(吴)びん(吴) 便利(べんり)、郵便(ゆうびん) 歩:ほ(汉)ぶ(吴)ふ(惯) 歩調(ほちょう)、歩合(ぶあい)、歩(ふ) 奉:ほう(汉)ぶ(吴)

奉仕(ほうし)、奉行(ぶぎょう) 亡:ぼう(汉)もう(吴) 存亡(そんぼう)、亡者(もうじゃ) 望:ぼう(汉)もう(吴) 希望(きぼう)、大望(たいもう) 暴:ぼう(吴)ばく(惯) 乱暴(らんぼう)、暴露(ばくろ) 木:ぼく(汉)もく(吴) 土木(どぼく)、材木(ざいもく) 幕:まく(吴)ばく(汉) 天幕(てんまく)、幕府(ばくふ) 末:まつ(惯)ばつ(汉) 末代(まつだい)、末子(ばっし) 万:まん(吴)ばん(汉) 万一(まんいち)、万全(ばんぜん) 無:む(吴)ぶ(汉) 無視(むし)、無難(ぶなん) 名:めい(惯)みょう(吴) 名人(めいじん)、大名(だいみょう) 明:めい(汉)みょう(吴) 明白(めいはく)、燈明(とうみょう) 命:みょう(吴)めい(惯) 命令(めいれい)、寿命(じゅみょう) 模:も(吴)ぼ(汉) 模型(もけい)、規模(きぼ) 目:もく(吴)ぼく(汉) 目的(もくてき)、面目(めんぼく) 有:ゆう(汉)う(吴) 有効(ゆうこう)、有無(うむ) 由:ゆう(汉)ゆ(吴)ゆい(惯) 理由(りゆう)、経由(けいゆ)、由緒(ゆいしょ) 力:りき(吴)りょく(汉) 力説(りきせつ)、腕力(わんりょく) 率:りつ(汉)そつ(惯) 比率(ひりつ)、軽率(けいそつ) 立:りつ(惯)りゅう(汉吴) 立案(りつあん)、建立(こんりゅう) 律:りつ(汉)りち(吴) 律動(りつどう)、律儀(りちぎ) 流:りゅう(汉)る(吴) 流失(りゅうしつ)、流布(るふ) 留:りゅう(汉)る(吴) 保留(ほりゅう)、留守(るす) 緑:りょく(汉)ろく(吴)

緑地(りょくち)、緑青(ろくしょう) 礼:れい(汉)らい(吴) 礼儀(れいぎ)、礼賛(らいさん) 鈴:れい(汉)りん(唐) 振鈴(しんれい)、風鈴(ふうりん) 霊:れい(汉)りょう(吴) 霊感(れいかん)、悪霊(あくりょう) 二 吴音、汉音两体系形成的原因

汉音是在隋唐时期由日本遣唐使和留学僧侣等传入日本的我国长安、洛阳一带的北方音。据史书记载,日本学者在隋唐时期就有意识地前往我国观摩和吸收科技文化和各项制度。6世纪末,隋朝统一南北朝,国威大盛,日本派往中国的次数与人数都大为增加。隋炀帝大业3年(公元607年),日本派遣小野妹子及僧徒数十人来隋,隋炀帝派裴世清到日本报聘。第二年,日本派留学生和学问僧八人随裴世清来到中国。这些留学生和学问僧,后来成为转播中国文化的主力军。到了唐代,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首都长安更成为国际性大都会,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朝统制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多次派遣使者到我国和唐朝修好。自舒明天皇2年(公元630年)至宽平6年(公元894年)间,共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有13次。遣唐使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四等官,有时在大使之上置执节使或押使(代表)。这些人是从通晓经史、长于文墨、精通唐朝情况或有一技之长的人中选用的。除了使团成员外,还有不少留学生随行,所以人员很多,初期约250人,后期约500人,最多时达600多人。使团人员利用在唐一年左右的时间,积极学习唐代科学文化知识,并积极开展与唐朝的贸易活动。遣唐使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送留学生和留学僧人入唐学习,接他们学成回国。如吉备真备、玄昉、最澄、空海等都是搭乘遣唐使的船只往返的。

遣唐留学生分为留学生和学问僧,他们大多住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和洛阳一带。在平安朝以前遣唐留学生的学习时间都较长,有的长达二三十年。由于他们学习时间长,又同中国人久处,所以他们学到的都是当地的语言,而且认为这才是正宗的汉语语音。这些人回国后,极力宣扬应使用长安音,认为新传入的汉音应该取代较早传入的吴音。这些遣唐使和留学生中有不少人受到日本朝廷的重用,他们对朝廷的语言政策影响极大。因此,汉音传入日本后,被视为正统音,并得到日本朝廷的认可。朝廷曾多次下诏,要求学者、僧侣放弃吴音,改读汉音。因此当时掀起了一股学习新式汉字音的风潮。 事实上,将书籍中的吴音改为汉音是比较容易的,于是博士家的汉籍读音逐渐统一为汉音,但某些吴音的佛教用语,如“地獄極楽、一切衆生、十万億土、慈悲無限”等已在日常生活中扎根,男女老幼都在使用,再加上在日本,佛教界人士具有特殊社会地位,吴音又是伴着佛教文化传入日本的,所以吴音并没有很快被汉音排挤掉。于是日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即用汉音读史书、典籍,用吴音读佛经。其次,有些吴音已被日语同化而转为“和音”,如:

鉢(はち)、蜜(みち)、罰(ばち)、天井(てんじょう)、屏風(びょうぶ)、胡麻(ごま)

这些音也无法改为汉音。因此,一个汉字有了两种读音,并逐渐发展为两个体系,大体上形成了各自的使用范围,一直延续至今。 三 吴音、汉音两体系的主要区别 (一) 声母的区别

按照我国传统的语音分析法,汉语的一个音节(一个汉字的读音基本就是一个音节),可分为“声”和“韵”两部分。母音前的子音就是“声”或“音”,与之相对的后面的母音和子音构成“韵”。在《韵镜》将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七种,即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半舌音、

半齿音,再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清浊加以区分。把清音中的送气音为次清音,把韵母前的鼻音取名为清浊音。这样再把韵母前有声母的和没声母情况也算进去,就分成了36种。选出的表示这36种音的汉字就称为36字母。下面我们来看看7音36字母表。 唇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重 帮(p) 滂(p‘) 并(b) 明(m) 轻 非(f) 敷(f‘) 奉(v) 微(m) 舌音:

舌头音 端(t) 透(t‘) 定(d) 泥(n) 舌上音 知(t) 彻(t‘) 澄(d) 娘(n) 牙音: 见(k) 溪(k‘) 群(ɡ) 疑(ŋ) 齿音:

齿头 精(ts) 清(ts‘) 从(dz) 细齿头 心(s) 邪(z) 正齿头 照(t ) 穿(t‘ ) 床(dz) 细正齿 审( ) 禅( ) 喉音:

影( ) 喻(j) 晓(x) 匣( )

半舌音: 来(l) 半齿音: 日( ) 把三十六个字母按清浊音加以分类,这在中古时期的各种韵书、韵图中是有细小出入的。如宋版的韵图《韵镜》对清浊音的划分基本上与上面的划分相同。下面,我们想通过分析现代日语汉字对中国中古时期的汉字声母系统和取舍状况,来探讨一下吴音和汉音的区别。

1 唇音

在宋版的韵图《韵镜》中,唇音有轻重之分,但日语中并不区分,即日语中的非母、敷母、奉母、微母所属汉字完全和帮母、滂母、并母、明母的归类法一致。此外,日语中也不区分全清和次清音,所以帮、滂两母所属的汉字,无论吴音还是汉音都读成ハ行音。但也有例外,如清音的“貝”读成浊音“ばい”,清音的“不”有时也读作“ぶ”等。唇音中的全浊音并母所属的汉字,吴音发音为バ行音,汉音读作ハ行音;唇音中的次浊音明母所属汉字,吴音发音为マ行音,汉音绝大多数为バ行音。(以下吴音用片假名表示,汉音用平假名表示。) 帮母p 閉(ハイ・へい) 悲(ヒ・ひ) 補(フ・ほ) 滂母p‘ 迫(ヒャク・はく) 怖(フ・ほ) 普(フ・ほ) 并母b 被(ビ・ひ) 并(ビョウ・へい) 貧(ビン・ひん) 明母m 蒙(ム・ぼう) 米(マイ・べい) 馬(メ・ば) 非母f 風(フウ・ふう) 非(ヒ・ひ) 福(フク・ふく) 敷母f 豊(フ・ほう) 敷(フ・ふ) 府(フ・ふ) 奉母v 奉(ブ・ほう) 逢(ブ・ほう) 分(ブン・ほん) 微母m 微(ミ・び) 美(ミ・び) 眉(ミ・び) 2 舌音

汉语中舌音有舌头音和舌上音的区别,而日语汉字音是没有的。而且与唇音相同,日语汉字也没有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因此端、知、透、彻各声母所属的汉字,无论是吴音还是汉字音,基本上都读作タ行音。属于浊音的定、澄两母的有声音字,吴音读作浊音ダ行

音,汉音读清音タ行音。泥、娘两母的鼻音声母字,吴音读作ナ行音,汉音读作ダ行音。 舌音:

端母t 東(トウ・とう) 都(ト・と) 旦(タン・たん) 透母t‘ 通(ツウ・とう)太(タイ・たい)天(テン・てん) 定母d 地(ヂ・ち) 田(デン・てん) 渡(ド・と) 泥母n 泥(ニ・でい) 奴(ヌ・ど) 難(ナン・だん) 知母 知(チ・ち) 智(チ・ち) 珍(チン・ちん) 彻母 超(チョウ・ちょう)痴(チ・ち) 郗(チ・ち) 澄母 治(ヂ・ち)除(ヂョ・ちょ)仲(ヂュウ・ちゅう) 娘母 尼(ニ・ぢ) 女(ニョ・ぢょ) 賃(ニム・ぢむ) 3 牙音

汉语中古音的不送气音见母和送气音溪母在日语汉字音中是没有区别的。因而,无论是吴音还是汉音,一般都读作カ行音。全浊的群音,作为吴音时读作ガ行音,作为汉音读作カ行音。次浊疑母所属汉字,吴音和汉音都读作ガ行音。 牙音:

见k 功(ク・こう) 公(ク・こう) 窮(ク・きゅう) 溪k‘ 孔(クウ・こう) 空(クウ・こう) 恐(ク・きょう) 群ɡ 期(ゴ・き) 求(グ・きゅう) 岐(ギ・き) 疑ŋ 義(ギ・ぎ) 語(ゴ・ぎょ) 御(ゴ・ぎょ) 4 齿音

中国中古时期的齿音有齿头音、正齿音、细齿头音、细正齿音的区别,日语的汉字音没有这种区别,全部归入サ行、ザ行音。此外,日语中也没有全清音和次清音的区别,精母、清母、心母、照母、穿母、审母的吴音汉音都读作サ行音;全浊音的从母、邪母、床母、禅母所属汉字,吴音归入浊音ザ行,汉音归入清音サ行。 齿音:

精母ts 宗(ソ・そう) 子(シ・し) 祖(ソ・そ) 清母ts‘ 此(シ・し)村(ソン・そん) 清(ショウ・せい)

从母dz 自(ジ・し) 才(ザイ・さい) 匠(ジョウ・しょう) 心母s 送(ス・そう) 死(シ・し) 辛(シン・しん)

邪母z 随(ズイ・そい) 除(ジョ・しょ) 祥(ジョウ・しょう) 床母dz 士(ジ・し) 床(ジョウ・そう) 状(ジョウ・そう) 照母t 芝(シ・し) 支(シ・し) 終(シュ・しゅう) 穿母t 施(セ・し) 尸(シ・し) 詩(シ・し)

禅母 是(ゼ・し) 成(ジョウ・せい) 嘗(ジョウ・しょう) 5 喉音

喉音中的影音在日语音韵中是不存在,因此,日语把影音所属的汉字全部归入ア、ヤ、ワ行中去了。汉语中的晓音在日语中与牙音见母是没有区别的,因此,原则上都归入カ行。匣母也与牙音各声母相同,基本上吴音归入ガ行,汉音归入カ行。喻母所属汉字在日语中基本上归入ヤ行。 喉音:

影母 愛(アイ・あい) 厄(ヤク・やく) 腕(ワン・わん) 晓母x 胸(ク・きャう) 凶(クウ・きょう) 喜(コ・き) 匣母 降(ゴウ・こう) 下(ゲ・か) 項(ゴウ・こう) 喻母j 容(ユウ・よう) 以(イ・い) 涌(ユウ・よう)

6 半舌音

汉语中古音来母所属的汉字,在日语中全部归入ラ行音。 来母l 来(ライ・らい) 利(リ・り) 路(ル・ろ) 7 半齿音

汉语中古音日母所属的汉字,吴音读作ナ行音,汉音读作ザ行音。 日母 児(ニ・じ) 如(ニョ・じょ) 然(ネン・ぜん) 柔(ニュウ・じゅう) 日(ニチ・じつ)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汉字的音读中吴音与汉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对应规则。现将声母的对应规则总结如下:

吴 音 汉 音

ハ行 帮 滂 ハ行 帮 滂 并 非 敷 奉 バ行 并 バ行 明 微 マ行 明

タ行 端 透 知 彻 タ行 端 透 定 知 彻 澄 ダ行 定 澄 ダ行 泥 娘 ナ行 泥 娘 日

カ行 见 溪 晓 カ行 见 溪 群 晓 匣 ガ行 群 疑 匣 ガ行 疑

サ行 精 清 心 照 サ行 精 清 从 心 邪 照 穿 审 穿 审 禅 ザ行 从 邪 床 禅 ザ行 日

アヤワ行 影 喻 匣(部分)アヤワ行 影 喻 ラ行 来 ラ行 来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日语汉字的声母系统比汉语的声母系统要简单很多,如它的全浊音所属汉字,吴音时全读作浊音,汉字音全读作清音。它在吸收中国汉字音的时候,是根据日语的音韵特点作了相应的取舍和改造的。 (二) 韵母的区别

汉语中韵母的结构比起声母来说要复杂的多。它可以由几个音素构成,把韵母加以细分,在结构上可以分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尾音)。前人对汉语音节中韵母的分析,主要体现在“韵”与“摄”、“等”与“呼”等一些概念里。韵与摄讲的是韵母的划分,等于呼讲的是韵母的构成与特质。

一个语音系统可以分为许多个韵部,为了更清楚的划分韵,前人把各个发音相近的韵汇总起来归为一个摄。“摄”这个名称是由《四声等子》和《切韵指南》正式提出来的。“等”的概念大概出现于唐代,它是把汉语韵母中的主要元音及介音,按发音状况的差异划分为四个等例,分别纳入汉语所有的韵母。“呼”是就韵母中第一个元音的发音状况——唇的形状来说的,主要有“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摄口呼”四种。

汉语韵母的结构如此复杂,那么日语汉字的韵母结构又如何呢?吴音、汉音的韵母又有哪些区别呢?可以概括如下:

1 汉语中的麻韵、佳韵、皆韵、删韵、山韵、辖韵、衔韵、咸韵、洽韵所属汉字,作为吴音一般归入エ段,作为汉音一般归入ア段。如:

麻韵:馬(メ・ば)、家(ケ・か)、下(げ・か)

佳韵:解(ケ・かい)、芥(ケ・かい)、崖(ゲ・がい) 皆韵:楷(ケ・かい)、拝(ヘ・はい)、諧(ゲ・かい)

删韵:顔(ゲン・がん)、潜(セン・さん)、班(ヘン・はん)

山韵:山(セン・さん)、間(ケン・かん)、簡(ケン・かん) 辖韵:轄(ゲチ・かつ)、殺(セチ・さつ)、刹(セチ・さつ) 衔韵:監(ケム・かむ) 咸韵:咸(ゲム・かむ)

洽韵:洽(ゲフ・かふ)、狭(ケフ・かふ)、夾(ケフ・かふ)

2 汉语中的元韵、月韵、严韵、业韵,日语中吴音一般归为オ段,汉音一般归入エ型。我国进入唐代后,元韵、月韵和仙韵、薛韵合流,严韵、业韵和盐韵、叶韵合流,日语语汉字音中出现了エン、エム型音。如:

元韵:建(コン・けん)、言(ゴン・げん)、反(ホン・はん) 月韵:月(ゴチ・げつ)、発(ホチ・はつ)、越(オチ・えつ) 严韵:厳(ゴム・げむ)、凡(ボム・はむ)、梵(ボム・はむ) 业韵:業(ゴウ・げむ)、法(ホフ・はふ)、劫(ゴフ・けふ)

3 汉语中齐韵所属的汉字,作为吴音一般归入アイ型,作为汉音一般归入エイ型。如: 西(サイ・せい)、題(ダイ・てい)、礼(ライ・れい)

4 汉语中青韵、庚韵、清韵所属汉字,作为吴音一般归入ヤウ型;作为入声的锡韵、陌韵、昔韵,一般归入ヤク型。作为汉音一般都归入エイ、エキ型。如:

青韵:青(シャウ・せい)、経(シャウ・けい)、形(ギャウ、けい) 庚韵:明(ミャウ・めい)、敬(キャウ・けい)

清韵:清(シャウ・せい)、井(シャウ・せい)、名(ミャウ・めい) 锡韵:暦(シャク・せき)、敵(ジャク・てき)、笛(ジャク・てき) 陌韵:逆(ギャク・げき)、戦(キャク・けき)、劇(ギャク・けき) 昔韵:昔(シャク・せき)、籍(ジャク・せき)、席(ジャク・せき)

5 汉语中的欣韵、迄韵所属汉字,作为吴音一般归入オン、オチ型。真韵、质韵有三等字与四等字之分,三等字归オン、オチ为型,四等字归为イン、イチ型。作为汉音则都归入イン、イツ型。如:

欣韵:隠(オン・いん)、欣(コン・きん)、近(ゴン・きん) 迄韵:迄(コチ・きつ)、乞(コチ・きつ)、吃(コチ・きつ) 真韵:銀(ゴン・ぎん)、巾(コン・きん)、乙(オチ・いつ) 质韵:一(イチ・いつ)、実(ジチ・しつ)、逸(イチ・いつ)

6 汉语中的侵韵、缉韵有三等字与四等字之分,三等字介音较弱,吴音一般归入オム、オフ型;汉音一般归入イム、イフ型。如:

侵韵:金(コム・きむ)、陰(オム・いむ)、品(ボム・ひむ) 缉韵:人(ニフ・じぶ)、邑(オフ・いふ)、給(コフ・きふ)

7 汉语中的侯韵、尤韵等所属汉字,作为吴音一般归入ウ、ユ型;作为汉音一般归入オウ、イウ型。如:

侯韵:口(ク・こう)、後(ゴ・こう)、頭(ヅ・とう)、斗(ト・とう) 尤韵:有(ウ・いう)、留(ル・りう)、就(ジュ・しう)、由(ユ・いう)

8 汉语中的之韵、支韵所属汉字,或许是受到了古代和音的影响吧,作为吴音归类很不规则,有的归入イ段,有的归入オ段,也有的归入エ段;汉音则一般归入イ段。如: 之韵:其(キ・し)、子(シ・し)、己(コ・き) 支韵:支(シ・し)、施(セ・し)、戯(ゲ・ぎ)

9 东韵ung所属汉字,吴音一般归入ウ型,由于东韵ung和冬韵ong在唐代开始合流,所以汉音一般归入オウ型。如(吴音用片假名,汉音用平假名表示):

工(ク・こう)、功(ク・こう)、空(クウ・こう)、通(ツウ・とう)、宮(クウ・きゅう)、風(フウ・ほう) 四 惯用音

(一)惯用音的性质

所谓惯用音是指“吴音,汉音,唐音以外,来源于对字形的类推等因由而在日本通用的一种汉字音”(《学研国语大辞典》),又称“百姓读(ひゃくしょうよみ)”。 例如:(括号内箭头前的为该汉字的本音,箭头后的为惯用音) 立(リュウ→リツ) 院(エン→イン) 輸(シュ→ユ) 遵(シュン→ジュン) 勘(カン→タン)貼(チョウ→テン) 冊(シャク(吴)、サク(汉)→サツ) 物(モチ(吴)、ブツ(汉)→モツ) 空(ク(吴)、コウ(汉)→クウ) 伐(ボチ(吴)、ハツ(汉)→バツ) 偶(グ(吴)、ゴウ(汉)→グウ) 訥(ノチ(吴)、ドツ(汉)→トツ) 焙(バイ(吴)、ハイ(汉)、ホイ(唐)→ホウ)

消耗(しょうこう→しょうもう) 口腔(こうこう→こうくう) 攪拌(こうはん→かくはん) 洗滌(せんでき→せんじょう) 弛緩(しかん→ちかん) 残滓(ざんし→ざんさい) 矜持(きょうじ→きんじ) 撒水(さっすい→さんすい) 憧憬(しょうけい→どうけい) 早急(そうきゅう→さっきゅう)

情緒(じょうしょ→じょうちょ) 漁師(ぎょし→りょうし)

以上划线部分的读音都属惯用音。据不完全统计,常用汉字惯用音有192个左右。有的惯用音已在日本广泛应用,如“消耗”本应读作“しょうこう”,但在口语中一般人都读作“しょうもう”。又如“洗滌、撒水”中的“滌、撒”的惯用音读法已经固定,所以为了使音、字一致,根据《同音汉字代替》中的规定,将它们分别改为“浄、散”。惯用音与汉字原音没有关系,主要是根据汉字的偏旁、字形等联想或类推的汉字音读方法。这种字音本来应该说是错误的读音,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有一些固定下来。 (二)惯用音产生的原因

惯用音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 受汉字偏旁的影响

受汉字的偏旁影响而类推读音。如“耗”本应读“こう”,由于受到右偏旁“毛”字的影响而类推误读为“もう”。“輸”本应读“しゅ”,因其右偏旁的“俞”读“ゆ”,便读作“ゆ”。 2 吴音汉音混淆

同一个汉字的音读既有吴音读法又有汉音读法,由于一时混淆而将吴汉音混读。如“乙”字吴音读作“おち”,汉音读作“いつ”,由于一时混淆便读成了“おつ”;“通”字吴音读作“つ”,汉音读作“とう”,吴汉音混读成“つう”;“密”字吴音读作“みち”,汉音读作“びつ”,后混淆读成“みつ”;“勇”字吴音读作“よう”,汉音读作“ゆ”,惯用音读作“ゆう”。此外还有“適”字吴音读作“ちゃく”,汉音读作“せき”,其读作“てき”是与“嫡”字的汉音“てき”相混淆所致。 3 由音便类推所致

受汉字在熟语中发生促音,或拨音便等读法的影响,而类推形成惯用音。如“立”字原音为“りゅう”,但在“立身(りっしん)、立夏(りっか)、立秋(りっしゅう)、立冬(りっとう)”等熟语读法的影响,便将位于复合词词尾的“立”都读成了“りつ”,如“設立(せつりつ)、

独立(どくりつ)”等。“荀”字的吴汉音都读作“しゅん”,因受“旬”字影响而读成了“じゅん”,如“荀子”。“雑”字由“ぞう”改读为“ざつ”,“冊”字由“さく”转为“さつ”,也都是出自于同样的原因。

4 原因不明

“便”的惯用音是“びん”,其吴音读作“べん”,汉音读作“へん”。它们之间的关系至今不明。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施工”一词中的“施”有两个读音,汉音读“し”,惯用音读“せ”,“せこう”用于工程施工场合,“しこう”用于实施法律条例场合,但有时为了避免和“執行(しっこう)”相混淆,也有的读作“せこう”。

综上所述,可知日语汉字的音读状况复杂,一般而言,读作汉音的最多,其次是吴音,有惯用音读法的汉字也不少,读唐音者最少。不论哪种读音都是以汉字原音为基础的,说有不同,那是由于它们分别于不同时代以不同途径进入日本,并经受了日语音韵的种种加工和改造的缘故。学习日语语必须注意一个汉字读两种(或两种以上)音的现象,必须记住一个汉字在哪个词里读什么音,不可随意 第三章 音训的应用

学习日语读音的主要难点就在于音训的应用。汉字有音读和训读,汉语词还有混读法,且读法很多;汉字音读主要有吴、汉、唐、惯用等四种音。这些都是汉字和汉语词读音的复杂之处。此外,日语有其固有的和语词汇,又有仿造汉字造成的“和字”,还有用汉字造成的词(熟语),它们各有特殊的读法。音读的汉字中有大量同音字,其音读相同而汉字不同。训读的汉字中有同训字,其训读相同而汉字不同。不同汉字构成的词(熟语),其读音又有异同。且同一个汉字,单独存在和构成词时,其读音可能会有所不同。同一个汉字构成一般词时是一个读法,在人名、地名中又会是另一个读法。由此可见,日语读音非常复杂,必须加以准确掌握。

第一节 同音异字

汉语中有不少汉字读音相同,为避免混淆,汉语中有声调,例如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除此之外还有轻声,同音而不同声的字虽不易相混,但同音同声的字则容易相混。例如“sheng”这个音,“声”“绳”“省”“胜”四个字同音,但声调不同,这还不难区分。但同声调的“声”“生”“升”“笙”“牲”“甥”,单听音难以分辨,于是,用起来就难免会出错。日语中的汉字音也与此相似,且日语中无声调,同音字无声调之别,因而更加难以区分。 在日语中,不论来源于古汉语的词,还是日语中创造的词,也不论是音读、训读或音训混读,凡是读音相同而汉字相异者,都会发生误用汉字的现象。譬如说汉字“儀”和“義”都读作“ギ”,于是可能把“奥義”一词写成“奥儀”。“義”和“議”二字也同音,因而可能把“談義”一词写成“談議”。这是音读词误用字的例子。汉字“貝”训读为“かい”,“介”字音读为“カイ”,把“魚介”(ギョカイ)一词写成“魚貝”,这是音训混读词误用汉字的例子。汉字“次”和“継”二字的训读都是“つぐ”,把“受け継ぐ”一词写成“受け次ぐ”,这是训读词误用汉字的例子。日本人书写日语词也常在这些词上误用汉字。这些例子将在本章第五节第二部分“容易写错的汉字”中列出,这里不再举例。它们有音读、训读和音训混读三类。其中也有日语中创造的汉子。总之,不论构词或读音都是很复杂的。因为汉字是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日语读音时必须学习汉字读音,必须注意字与音的关系。

这些误用词例不但常见于出版物中,而且常见于考试答案、习题作业以及文章书信之中。中国人学习日语不要因为我们已有汉语知识,有些日语词与汉语词相同或相似,因而认为不会误用汉字;这样想极会导致错误。有些诚然不会误用。譬如说,日语汉字“句”与“口”字同音,因而日本人可能把“異口同音”误写成“異句同音”。在汉语中,“口”和“句”不同音,所以我们不

会写别字;实际确是如此。但这仅是一方面,此外却仍有回出错的机会。从这些误用词看出,有些日语汉语词与汉语中的词用字不尽相同,这些词易于误用汉字。譬如说,汉语中说收割庄稼用“收获”,“穫”字已经不用,但在日语中必须写成“収穫”。汉语中有“蒸汽”一词,但日语中必须写成“蒸気”,写“汽”字是不对的。汉语中“报道”一词可用,但日语中这个词用“道”而不用“導”。还有同一个词在日语和汉语中用字不同的。例如汉语的“器宇”一词在日语中写成“気宇”;汉语用“器”字,而日语用“気”字。这些例子说明决不可以比附。甚于有些词存在于日语中,而汉语中没有,那就更易于用错字了。

人们往往有个想法,觉得中国人学过汉语,具有汉语的知识,学习日语必然容易。这是个严重的误解,非常有害。日语与汉语本无关系,自从汉字进入日语后,对日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者的关系即建立与此。日语中的汉语词有的与汉语完全相同,有的部分相同;有的甚为相似,有的只是稍有相似;有的似是而非,有的则完全不同。中国人具有汉语知识,就相同处而言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在不同处加以比附,则甚为有害。中国人学日语最容易犯的是比附,而最容易出错之处也正在于比附。对此必须充分认识。 不同的汉字读音相同是日语汉字常有的现象,这是日本人学习汉字的一个难处。我们学习日语,不但要注意音读相同的汉字,还必须注意训读相同的汉字。下面列出《常用汉字表》中的同音异字。 【ア行】 アイ 哀愛 アク 悪握 アン 安案暗

イ 以衣位囲医依委威胃為尉異移偉意違維慰遺緯 イチ 一壱

イン 引印因姻員院陰飲隠韻 ウ 右宇羽雨 ウン 運雲

エイ 永泳英映栄営詠影鋭衛 エキ 易疫益液駅 エツ 悦越謁閲

エン 円延沿炎宴援園煙猿遠鉛塩演縁 オウ 王凹央応往押欧殴桜翁奥横 オク 屋億憶 オン 音恩温穏 【カ行】

カ 下化火加可仮何花佳価果河科架夏家荷華菓貨渦過嫁暇禍靴寡歌箇稼課 ガ 我画芽賀雅餓

カイ 介回灰会快戒改怪拐悔海界皆械絵開階解塊壊懐 ガイ 外劾害涯街慨該概

カク 各角拡革格核殻郭覚較隔閣確獲嚇穫 ガク 学岳楽額

カツ 括活喝渇割滑褐轄

カン 干刊甘汗缶完肝官冠巻看陥乾勘患貫寒喚堪換敢棺款間閑勧寛幹感漢慣管関歓監緩憾還館環簡観艦鑑

ガン 丸含岸岩眼頑顔願

キ 企危机気岐希忌汽奇祈季紀軌既記起飢鬼帰基寄規喜幾揮期棋貴棄旗器輝機騎

ギ 技宜偽欺義疑儀戯擬犠議 キツ 喫詰 キャク 却客脚 ギャク 逆虐

キュウ 九久及弓丘旧休吸朽求究泣急級糾宮救球給窮 キョ 去巨居拒拠挙虚許距 ギョ 魚御漁

キョウ 凶共叫狂京享供協況峡挟狭恐恭胸脅強教郷境橋矯鏡競響驚 ギョウ 仰暁業凝 キョク 曲局極

キン 斤均近金菌勤琴筋禁緊謹襟 ギン 吟銀 ク 区句苦駆 グ 具愚 グウ 偶遇隅 クツ 屈掘 クン 君訓勲薫 グン 軍郡群

ケイ 兄刑形系径茎係型契計恵啓掲渓経蛍敬景軽傾携継慶憩警鶏 ゲイ 芸迎鯨 ゲキ 劇撃激

ケツ 欠穴血決結傑潔

ケン 犬件見券肩健研県倹兼剣軒健険圏堅検嫌献絹遣権憲賢謙繭顕験懸 ゲン 元幻玄言弦限原現減源厳

コ 己戸古呼固孤弧故枯個庫湖雇誇鼓顧 ゴ 五互午呉後娯悟碁語誤護

コウ 口工公孔功巧広甲交光向后好江考行坑孝抗攻更効幸拘肯侯厚恒洪皇紅荒郊香候校耕航貢降高康控黄慌港硬絞項溝鉱構綱酵稿興衡鋼講購 ゴウ 号合拷剛豪

コク 克告谷刻国黒穀酷

コン 今困昆恨根婚混紺魂墾懇 【サ行】

サ 左佐査砂唆差詐鎖

サイ 才再災妻砕宰栽彩採済祭斎細菜最裁債催歳載際 ザイ 在材剤財罪

サク 作削昨索策酢搾錯 サツ 冊札刷殺察撮擦

サン 三山参桟蚕惨産傘散算酸賛 ザン 残暫

シ 士子支止氏仕史司四市矢旨死糸至伺志私使刺始姉枝祉肢姿思指施師紙脂視紫詞歯嗣試詩資飼誌雌賜諮

ジ 示字寺次耳自似児事侍治持時滋慈辞磁璽 シキ 式識

シツ 失室疾執湿漆質

シャ 写社車舎者射捨赦斜煮遮謝 ジャ 邪蛇

シャク 勺尺借酌釈爵 ジャク 若弱寂

シュ 手主守朱取狩首殊珠酒種趣 ジュ 寿受授需儒樹

シュウ 収囚州舟秀周宗拾秋臭修終習週就衆集愁酬醜襲 ジュウ 十汁充住柔重従渋銃獣縦 ジュク 叔祝宿淑粛縮 ジュク 塾熟 ジュツ 述術 シュン 俊春瞬

ジュン 旬巡盾准殉純循順準潤遵 ショ 処初所書庶暑署緒諸 ジョ 女如助序叙徐除

ショウ 小升少召匠床抄肖尚招承昇松沼昭宵将消症祥称笑唱商渉章紹訟勝掌晶焼焦硝粧詔証象傷奨照詳彰障衝賞償礁鐘

ジョウ 上丈冗条状乗城浄剰常情場畳蒸縄壌嬢錠譲醸 ショク 色食植殖飾触嘱織職

シン 心申伸臣身辛侵信津神唇娠振浸真針深紳進森診寝慎新審震薪親 ジン 人刃仁尽迅甚陣尋

スイ 水吹垂炊帥粋衰推酔遂睡穂錘 ズイ 随髄 スウ 枢崇数

セイ 井世正生成西声制姓征性青斉政星牲省逝清盛婿晴勢聖誠精製誓静請整 セキ 夕斥石赤昔析隻席惜責跡積績籍 セツ 切折拙窃接設雪摂節説 ゼツ 舌絶

セン 千川仙占先宣専泉浅洗染扇栓旋船戦践銭銑潜線遷選薦繊鮮 ゼン 全前善然禅漸繕

ソ 阻祖租素措粗組疎訴塑礎

ソウ 双壮早争走奏相荘草送倉捜挿桑掃曹巣窓創喪葬装僧想層総遭槽操燥霜騒藻 ゾウ 造像増憎蔵贈臓 ソク 即束足促則息速側測 ゾウ 俗族属賊続 ソツ 卒率

ソン 存村孫尊損 【タ行】 タ 他多

ダ 打妥堕惰駄

タイ 太対体耐待怠胎退帯泰袋逮替貸隊滞態 ダイ 大代台第題 タク 宅択沢卓拓託濯 ダク 諾濁

ダツ 脱奪

タン 丹担単炭胆探淡短嘆端誕鍛 ダン 団男段断弾暖談壇 チ 地池知値恥致遅痴稚置 チク 竹畜逐蓄築 チツ 秩窒 チャク 着嫡

チュウ 中仲虫沖宙忠抽注昼柱衷鋳駐 チョ 著貯

チョウ 丁弔庁兆町長挑帳張彫眺釣頂鳥朝脹超腸跳徴潮澄調聴懲 チョク 直勅

チン 沈珍朕陳賃鎮 ツイ 追墜 ツウ 通痛

テイ 低呈廷弟定底抵邸亭貞帝訂庭逓停偵堤提程艇締 テキ 的笛摘滴適敵 テツ 迭哲鉄徹撤 テン 天典店点展添転 デン 田伝殿電

ト 斗吐徒途都渡塗 ド 土奴努度怒

トウ 刀冬灯当投豆東到逃倒凍唐島桃討透党悼盗陶塔搭棟湯痘登答等筒統稲踏糖頭謄闘騰

ドウ 同洞胴動堂童道働銅導 トク 匿特得督徳篤 ドク 毒独読 トツ 凸突 トン 屯豚 ドン 鈍曇 ナン 南軟難 ニ 二尼弐 ニュウ 入乳 ニン 任妊忍認 ネン 年念粘燃 ノウ 悩納能脳農濃 【ハ行】

ハ 把波派破覇 バ 馬婆

ハイ 拝杯背肺俳配排敗廃輩 バイ 売倍梅培陪媒買賠 ハク 白伯拍泊迫舶博薄 バク 麦漠縛爆 ハチ 八鉢 ハツ 発髪

バツ 伐抜罰閥

ハン 反半犯帆伴判坂板版班畔般販飯搬煩頒範繁藩 パン 晩番蛮盤

ヒ 比皮妃否批彼披肥非卑飛疲秘被悲扉費碑罷避 ビ 尾美備微鼻 ヒツ 匹必泌筆

ヒョウ 氷表俵票評漂標 ビョウ 苗秒病描猫 ヒン 品浜貧賓頻 ビン 敏瓶

フ 不夫父付布扶府怖附負赴浮婦符富普腐敷膚賦譜 ブ 侮武部舞 フウ 封風

フク 伏服副幅復福腹複覆 フツ 仏沸 ブツ 仏物

フン 粉紛雰噴墳憤奮 ブン 分文聞

ヘイ 丙平兵併並柄陛閉塀幣弊 ヘキ 壁癖

ヘン 片辺返変偏遍編 ベン 弁便勉

ホ 歩保捕浦補舗 ボ 母募墓慕暮簿

ホウ 方包芳邦奉宝抱放法泡胞俸倣峰砲崩訪報豊飽褒縫 ボウ 亡乏忙坊妨忘防房肪某冒剖紡望傍帽棒貿暴膨謀 ボク 木朴牧僕墨撲 ホン 本奔翻 ボン 凡盆 【マ行】

マ 麻摩磨魔 マイ 毎妹枚埋 マク 幕膜 マツ 末抹 マン 万満慢漫 ミ 未味魅 ミン 民眠

ム 矛務無夢霧 メイ 名命明迷盟銘鳴 メン 免面綿 モ 茂模

モウ 毛妄盲耗猛網 モク 目黙 モン 門紋問

【ヤ行】 ヤ 夜野

ヤク 厄役約訳薬躍 ユ 由油愉諭輸癒

ユウ 友有勇幽悠郵猶裕遊雄誘憂融優 ヨ 与予余誉預

ヨウ 幼用羊洋要容庸揚揺葉陽溶腰様踊窯養擁謡曜抑浴欲翌翼 【ラ行】

ラ 裸羅 ライ 来雷頼 ラク 絡落酪 ラン 乱卵覧濫欄

リ 吏利里理痢裏履離 リツ 立律

リュウ 柳流留竜粒隆硫 リョ 旅虜慮

リョウ 了両良料涼猟陵量僚 領寮療糧 リョク 力緑

リン 林厘倫輪隣臨 ルイ 涙累塁類

レイ 令礼冷励戻例鈴零霊隷齢麗 レキ 暦歴 レツ 列劣烈裂 レン 恋連廉練錬 ロ 炉路露

ロウ 老労郎朗浪廊楼漏 ロク 六録 【ワ行】 ワ 和話 ワン 湾腕

第二节 同音词

同音词主要是指同音异义词。如“しんこう”,在日语中有“進行”“信仰”“振興”“侵攻”“新興”“親交”“進攻”“深厚”“深更”“進講”“新港”“神効”“新鉱”“新光”“清港”等多个同音词。外来语中也有同音词,如“Bass、bath、bus”的日语外来语读音均为“バス”。而其中汉语词,尤其是双字汉语词的同音词最多。据日本学者对《新明解国语辞典》所作的统计,在全书58431个词中,同音词的比例为35~36%,而且绝大多数的四拍汉语词其声调是平板型。需要指出的是,日语中同音词所指的范围与汉语中同音词所指的范围有所不同:前者包括音同调同和音同调异两部分的词;而后者只限于同音同调词。

日语中同音异义词甚多,现择常用的一些列出如下,并举了一些例句,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区分。

-あ行-

あいせき-愛惜・哀惜

夭折した友を哀惜してやまない。 過ぎ行く春を愛惜する。 あっせい-圧政・圧制 占領軍の圧政に苦しむ。 政府の圧制に抵抗する。 あんごう-暗合・暗号

両者の運命の不思議な暗合。 暗号を解読する。

いぎ-意義・異義・異議・威儀 生きていることの意義を考える。 同音異義語。

異議をさしはさむ。/異議を唱える。/異議を申し立てる。 威儀をただして学長の話を聞く。 いきょう-異郷・異境 異郷の鬼となる。 異境の空。

いぎょう-偉業・遺業 偉業を達する。

父の遺業を引き継ぐ。 いけん-意見・違憲

意見を述べる。/多数意見。 違憲の疑いがある。

いこう-移行・意向・以降・威光・遺稿・偉功・偉効 新制度に移行する。/新方式への移行。

相手の意向を確かめてから、結婚を発表する。

1945年以降の日本社会は、それ以前とかなり違う。

父親の威光で今の地位を得る。/有力者の威光におされる。 遺稿を出版する。 数々の偉功をたてる。 偉効を発揮する。

いし-意思・意志・医師・遺志 意思の疎通を欠く。/意思表示。 意志の強い人。/意志薄弱。

医師のことを医者と言う。/医師会の集まり。 親の遺志を引き継ぐ。

いじょう-以上・異常・異状 八十点以上を及第とする。

異常な事態となる。/異常心理。/異常乾燥注意報。 レントゲンxxxでは異状は認められない。 いしょく-移植・委嘱・異色・衣食

日当たりのよい場所に移植する。/心臓移植。 研究を委嘱する。/市の委嘱を受ける。 異色作。/異色の存在。

衣食足りて礼節を知る。 いっかく-一角・一画 街の一角。/氷山の一角。 分譲地の一画。

いっかん-一貫・一環 経営方針は一貫しない。

リストラの一環として遊体施設を売却する。 いったん-一旦・一端

一旦決めたことは必ず実行する。/一旦家に帰る。 責任の一端を担う。 いちどう-一同・一堂 一同に賛否を求める。 親族が一堂に会する。 いどう-移動・異動・異同 机を窓際へ移動する。 来月、人事異動がある。

二つのテキストの異同を調べ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