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意境与禅趣——论沈奇《天生丽质》的诗美特性

来源:二三娱乐
2012年8月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Aug.2012 第15卷第4期 Journal of Xi h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5 No.4 【文学艺术研究】 意境与禅趣 论沈奇《天生丽质》的诗关特性 熊英琴 (西北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27) 摘要:从诗歌的意境与禅趣赏析人手,可以发现实验组诗《天生丽质》在通过现代汉语与现代形式向古典诗 境的有机转换与完美呈现中,体现出诗人沈奇以“古典理想之现代重构”进行诗歌文本实验的初衷,表现了他探寻 文化记忆里诗美和诗境,以及在沟通古典传统与现代汉语和现代意识诗性联系的多种尝试。 关键词:沈奇;《天生丽质》;意境;禅趣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77X(2012)04—0007—03 没有禅意的诗与古韵疏远,没有意境的诗不能 矣。”…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所说的“物 称之为好诗。在历经了内蕴和形式的双重失落之 境”是指形似;“情境”是指传情;“意境”实际上是指 后,现代汉诗在步履艰难中找寻出路。多年以来着 表意。通过后人对意境的理解,我们发现王昌龄对 力于新诗研究的沈奇以现代视角回眸传统,以“古 于意境的解释还是稍显粗造的。之后的司空图提出 典理想之现代重构”的诗歌文本实验的方式,探索 了“象外之象”的重要命题并指出,艺术形象所暗示 古典诗美与现代汉语和现代意识的诗性联系,找寻 的更为虚幻空灵的审美景象是超越了具体有限形象 被割裂的世界与人类和人与人之间的深层联系。由 的,是想象无穷、回味不尽的兴象。 此,本文尝试从《天生丽质》的意境和禅趣两方面来 宋朝的严羽也在《沧浪诗话》中用“夫诗有别 找寻它的诗美特性。 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 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自,如空中之 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有的美学范畴,也是诗 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来说明意 歌美学中基本而重要的审美范畴。 境,指的是人在外物触动下兴会淋漓所创造的浑然 一最初把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的是唐朝 体、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 的王昌龄,他在《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日物 穷”的审美效果。 境,二日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意境”描绘成 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 “意象”;清代的王夫之在《姜斋诗话笺注》中又把 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意境”摹写成“兴象”;近代的王国维继承并发展了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 源远流长的“境界说”,并深入探讨了“意境”的含 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 义,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他在《人间词话》等一 系列著作中,对“境界”有多种精辟的理解: 收稿日期:2012—04—28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读写固本与知行合一:培养中文学生学术能力的教学改革》 (编号:11BZ57)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熊英琴(1987一),女,陕西山阳人,西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7・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 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 之无境界。” 。 境”,是一种静趣,更是一种禅趣。 禅为中国独有之妙。中国禅宗,作为一种独特 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有其深奥的精神特质 和复杂的艺术价值;而中国古典诗歌圆熟的艺术境 界,冲淡旷达的襟怀,永恒通变的时空观念以及含蓄 自然的风格……无不呈现出一片禅光略影。 需要指出的是,王国维在对“意境”的探讨中重 视“真”和“能写”。现代的宗白华从美学角度这样 阐释:“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 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 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 所谓“禅趣”,指进入禅定时那种轻安愉悦、闲 淡自然的意味,又称作“禅悦”、“禅味”。因中国诗 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 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另外,《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文艺作品中 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 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 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 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中国古典文论独 标境界,以境界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优 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 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这是 融合古典并结合现代所作出的阐释。 纵观意境学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意境的基本 性质是超越性的诗境之美,它包括“从中国诗学对 境生象外的最高诗美形态的追求,对不可言说的无 限虚涵诗意的追求、对超尘脱俗的诗意人格境界的 追求” 三大方面的涵蕴。其实意境是深具精神彼 岸性的最高诗意的追求,缺乏达到这一高度的主体 性人格支撑是很难做到的。 沈奇曾在他的《诗学论集》里说:“意象为水情 感为风智慧为帆水无风而意不存风无帆而性不存 帆无风而僵直风无帆而空漠……三位一体方得诗 之精气诗之全魂”,从诗歌创作的角度论述了意象、 情感和智慧三者的关系。诗是意象、情感和智慧相 结合的产物,但更要有“十分爱心”,对人问万物的 大的同情。因为诗人如月,诗如月之光;诗人如13, 诗如日之辉。 司空图的《诗品》形容诗人的艺术心灵当如: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这是说只有诗人的心灵若 清澈澄明的空潭古镜,才能从中流泻出一汪春水,才 能映照古朴高洁的精神。 唐代的梁萧说:“心迁境迁,心旷境旷;物无定 心,心无定向。” 艺术心灵诞生在忘我的刹那,在 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苏东坡有云:“静故了群 动,空故纳万境”。空明觉心,空纳万境,由心造境, 缘境生情。读此诗不禁让人想起了韦应物的“落叶 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 .8. 歌在创作源泉上特别注重心灵的领悟与感受;在表 达境界上则常常是物我如一、情志与外境互相融合; 在写作方法上则重灵感和对景物的独创领会。 观 察中国禅宗史即可发现,禅从诞生那天便与诗结下 了不解之缘。 下面我们试看《天生丽质》的作者是如何在诗 歌中呈现禅趣的:首先,运用禅味浓厚的意象营造诗 境。例如沈奇在《天生丽质》中运用了如“云”、 “风”、“渡”、“花”、“钟”、“尘”、“星”、“镜”、“月” 等大量禅味浓厚的意象。这些意象因其澄净空明而 大量出现在禅宗语录中,同时这些意象以其天然的 纯净美好而亦诗亦禅。“佛祖拈花、迦叶微 笑。”——禅宗强调自悟其心灵清净,不执著于语 言、文字及现世的一切物象。沈奇便以禅味意象人 诗人境,从简单、朴素中流淌出别致的真纯之美。请 看他的《星丘》: 星星也会死吗/fb了埋在哪里?//那划过天际 的/一瞬间的亮丽//可是她生前/设计好的葬 礼?//却也不失凡间的想法/以山丘为墓地//好让 寻梦的女孩/来这词里拜祭// 这首诗写了诗人看到“星”和“丘”字之后的想 象与联想。整个画面静谧美丽,直至安祥。诗人以 轻寓重,用朴素简单的句子,以通脱旷达的心境写出 了他对超越了生死的本色自然的喜爱。“星星”“以 山丘为墓地”在诗人眼中何般的达观、自然,物我两 忘,并自得其乐——“好让寻梦的女孩/来这词里拜 祭”,这样的想法带着凡间的感动。这首看似平常 的诗,却在有明净安适的物境中蕴藏了禅家趣味。 其次,自然安闲的诗心。清末学者顾随认为 “诗人贵在诗心。”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 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之。出 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 外,故有高致。……夫境界之呈于吴心而见于外物 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3]50 诗人应养成自然安闲的心情,无论在任何环境皆可 保有精神的有闲、欣赏,几乎不是自觉而是忘我的境 界。不得不说保持这样有闲的诗心是难得的,尤其 在浮躁的当下,但沈奇的一些诗直接反映了他这般 清净无染的心灵。请看《野逸》一诗: 在风景之中/在故事之外//背景单纯/角色朦 J ̄.1/野风抹去焦虑/细草剔尽虚荣//白云安 天心 境空灵且富有禅趣,映着沈奇恬静闲适、旷达空灵的 心境,以及他的禅宗修养。 结语 禅是生命之学,是对人的生命意义、价值的追问 以及对生命存在本身的反思与回答,而诗歌意境的 如梦 谁可以“在风景之中在故事之外”“野”?谁可 以在“单纯”的“背景”中、在“朦胧”的“角色”里找 到“逸”?而当“野风抹去焦虑细草剔尽虚荣”的时 候,谁又可以真的做到“白云安适天心如梦”?在这 本质内涵是对生命本真之澄明。在《天生丽质》这 组诗中我们看到沈奇从古典诗歌美学中找寻那些失 落已久的意象和意境的永恒之美,那浅浅淡淡的诗 句里有我们共同的理想和挣扎,有对生命、人生和自 由的思考与执著,以及他每一次富有禅意的回答。 [参考文献] [1]王昌龄.诗格[M].长沙:岳麓书社,1985:96. [2]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2:24. [3]王国维.人间词话[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里,“野”可以作“自由”讲,“逸”可以作“自然之 趣”,“天心”即为“赤子之心”,整首诗从内向外流露 出从容安闲的内心境界。那自由舒展的白云,正是 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象征,也是人世间“禅 心”的流露。而透过诗歌当你发现那一颗自在安闲 而又充满智慧的诗心时更让人感动不已。 [4]宗自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8. 最后,随缘就遇,自得其所。多年来诗人以诗为 宗庙,以生活为诗,以自己为诗。《沈奇诗选》的前 言里“我热爱的只是诗之本身——自发,自在,自 为,自由,自行其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然后,安 妥了一段不知所云的灵魂”_9 等内容,很好的地证 明了他随缘就遇却又自得其所的人生态度,同时也 是他的艺术原则。这个特点鲜明地体现在他诗歌创 作的内容(“从不刻意为之,为作诗而作诗”)和规模 (四十年的历程却只留下不足二百首诗歌)两个方 [5]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026. [6]彭亚非.中国正统文学观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7:387. [7] 梁萧.全唐文・心印铭第五二十[M].上海:中华书局 出版社,1983:5264. [8]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史[M].上海:中华书局,2010: 186. [9]沈奇.沈奇诗学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5:2. 面,对于文学作品多产而不高质的今天来说是很难 得的。总而言之《天生丽质》这组诗作语言朴素,意 [责任编辑兰一斐] Imigery of Poetry and Fun of Zen ——on the Poetic Beauty Features of Shen QI S¨A Born Beauty¨ XIONG Ying——qin (College ofLiteral Arts,Northwestern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Abstract:Based on our appreciation of the imigery of poems and the fun of Zen,we ca conclude that,by success— fully convert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other modern forms into classical imagery,the well—known poet Shen Qi,presents US in his experimental poem”A Born Beauty”with the fact that he is intent on reconstncirng modern notions with classical ideals SO as to experiment with his poems,which showcases that on the one hand he tries to explore the beauty of poems and the imagery of poems in terms of cultural memory,and attempts to incorporate classical tradition into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modern consciousness on the other. Key words:Shen Qi;”A Born Beauty”;Imagery of Poetry;Fun of Zen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