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 阳 医 学 院 教 案
2014年9月3 日 授课年级应用心理学专业 2013 级 班
授课时间: 2014年8月29号、9月1日 课 程 名 称 总学时:72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本人授课学时:36 考试课/考查课:考试 教学地点:x4401 教 研 室 教 师 室主任审核签字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张冉冉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3版(张厚粲、徐建平主编,
教学内容: 教材名称(版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起止章节页码 第二章,P24 – P49
讲授题目
统计图表
计划用学时
4学时
数据的初步整理 次数分布表
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熟悉内容 了解内容 教学要点: 重点
难点
疑点
次数分布图
其他类型的统计图表 次数分布表 次数分布表
教学进程: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讲义)
45分钟
50分钟
5分钟
第一节:数据的初步整理
第二节:次数分布表
复习小结
第 1 页
40分钟 第三节:次数分布图
40分钟 第四节:其他类型的统计图表
20分钟 自我总结本章涉及到的分布图表,并以作业的方式呈现
教学方法: 参考资料: 作 业:
课堂多媒体讲解式+提问式+练习
心理统计学(上)美Barry H. Cohen 著 高定国等译
一、复习本次课所授内容
二、练习
1、请将下述结果绘制成统计图的形式(条形图)
一个心理治疗师采用一个7点量表对她的20位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见下表。
2、一个认知心理学家正在训练被试运用一些有效的策略来记忆单词。在训练结束后,25个被试都接受了一个包括30个单词的记忆测验。被试正确记忆单词的个数如下:请制作一个简单次数分布表呈现这些数据。
25, 23, 26, 24, 19, 20, 25, 28, 26, 21, 27, 24, 29, 23, 29, 24, 23, 24, 25, 23, 27, 25, 26, 28, 25
第 2 页
3、以下是50个欢乐小学6年级学生的IQ分数:
104,111, 98, 132, 128, 106, 126, 99, 111, 120, 125, 106, 99, 112, 145, 136, 124, 130, 129,114, 103, 109, 101, 117, 119, 122, 115, 103, 130, 120, 115, 108, 113, 116, 109, 135, 121, 114, 118, 110, 136, 112, 105, 119, 111, 123, 115, 113, 117 119。
建构一个大概的分组次数分布表,并增加累加次数和累加相对次数。
第 3 页
贵 阳 医 学 院 教 案
第一节 数据的初步整理 思考题: 一个人口学者调查了25个家庭来确定每户的人数,他获得了如下数据(每个家庭的人数),根据以下数据请回答一下几个问题。 1, 1, 1, 2, 2, 2, 2, 2, 3, 3, 3, 4, 4, 4, 4, 5, 5, 5, 5, 5, 6, 6, 6, 6, 7 1.多少家庭只有1口人,它们占多大比例? 2.大于等于5口人的家庭占多大比例? 3. 多少个家庭的人口数为6? 统计表: 统计图: 5 4 3 2 1 0 家庭1234567第 4 页
统计表和统计图是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的两种简单方式。 统计表的特点:简明、清晰、准确 统计图的特点:简明扼要、清晰易懂、具体形象 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之前的数据初步整理的方式: 一、数据排序 数据排序:按照某种标准,对收集到的杂乱无章的数据按照一定顺序标准(数值大小、高低、长短、多少、姓名等依照升序或降序)进行排序。数据排序是整理数据最简单的方法。 二、统计分组 统计分组就是根据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将所得数据划分到各个组别中。 A 分组前的准备:核对和校正数据,删除变异性大的数据(慎重,3个标准差之外数据) B 分组注意的问题:本质特性为基础;分类标准要明确,要包括所有数据 C 分组的标志:性质类别(根据事物的属性不同进行划分,如性别, 科目、优劣) 数量类别(数据的取值大小) 三、统计表 统计表的组成要素 四、统计图 统计图一般采用值角坐标系,通常横坐标或横轴表示事物的组别或自变量X,称为分类轴;纵坐标或纵轴表示事物出现的次数或因变量Y,称为数轴值。 第 5 页
第二节 次数分布表 一、 简单次数分布表 简单次数分布是一个两列的表格。第一列以从高至低的形式列出所有的分数。第二列是每个分数的发生次数,即在数列中某个分数重复的次数。 适用于:计数数据、测量数据均可(数据较少时使用) 二、 分组次数分布表 步骤: 1、求全距 全距=最大值—最小值 2、决定组距和组数 组距:指任意一组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决定组距的大小以全距为参考。(2、3、5、10、20) 组距=全距/组数 3、列出分组区间:一个组的起点值和终点值之间的距离,组限有表述组限和精确组限 第 6 页
4、登记次数与计算次数 5、编制次数分布表 分组次数分布表的意义与缺点 优点:清晰,了解分布状况 缺点:不能看到原始数据,用组中值代表原始数据 三、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率比率来表示次数,见表2-3前四列或1、2、3、5列 四、累加次数分布表 累加次数是把各组的次数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累加在一起,最后一组的累加次数应等于数据的总次数。 五、双列次数分布表 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第三节 次数分布图 一、直方图 直方图的演变图: 1、组织图 2、扩展:条形图 表示离散型数据资料,即计数数据。横坐标为分类轴,纵坐标为数据轴。 分为简单条形图、分组条形图、分段条形图 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 1、描述数据类型不同 2、表示数据多少的方式不同 3、坐标轴上的标尺分点意义不同,一个为分类轴,一个为刻度值 4、图形的直观形状不同 二、次数多边图 取直方图横坐标分组区间的组中值表示连续变量。 三、累加次数分布图 第 7 页
第四节 其他类型的统计图表 一、其他常用的统计表 1、简单表:只列出名称、或统计指标的统计表(一个事物的多项观测值) 2、分组表:一个分组标志(多项事物的一项观测值) 3、复合表:统计分组的标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二、其他常用的统计图 1、条形图(课后练习第7题) 2、圆形图 特点: 间断性数据资料 顺时针 由大而小排列 注明文字及百分比 比较时一致性(直径相同) 总度数加起来应该等于360度 3、线形图 特点:连续性数据 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或发展趋势 4、散点图 相关程度 5、茎叶图
第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