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 (事业单位考试)

来源:二三娱乐
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的含义(概念)

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

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的概念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即是:土地资源包含于土地。土地的特性(简答或填空)

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 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个方面)(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1)(土地)系统分析方法(2)现代技术应用方法。(3S技术:GIS、RS、GPS)(3)景观生态分析方法(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构成土地资源的自然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地学因素(填空)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的重新组合分配

土壤要素特征分析有7个指标 土壤剖面 土层厚度 土壤质地 土壤有机肥 可容性盐类 土壤PH植 土壤石灰质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评价某一地区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

在农业上较有意义的温度衡量指标有:≥0℃农耕期;≥5℃喜凉作物的起始温度;≥10℃喜温作物的起始温度,又称活动温度;≥15℃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

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 10℃ )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 0℃ 、 10℃ )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

具有重要意义的几条≥10℃积温的等值线 :

1 700℃等值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属冻土层的南界,此线以南耐寒喜凉作物可以生长

3 500℃等值线,沿长城—线,相当于冬小麦的北界,一年 一熟,此线以南可种冬小麦

4 500℃等值线,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6 500℃等值线,南岭一线,以北可—年两熟到两年五熟

根据降水变化全国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400mm等降雨量线——自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

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农业区

800mm等雨量线——东自青岛起,向西到淮北,然后循秦岭经川西到青藏高原东南角。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

地下水类型:滞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土壤剖面

森林土(4层):有机残落物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耕作土(3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

土壤剖面及理化性质:土壤剖面、土壤厚度、土壤质地(壤土最佳)、土壤有机质、可溶性盐类、土壤PH值、土壤石灰质土壤类型分布

(1)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温度(2)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降水

(3)土壤垂直地带性度地带性分布——海拔

(4)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域性分布——地形、地貌、地质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 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植被对土地利用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生态调节等方面。

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土地所有制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使用制度的核心和内容是确定独立于土地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即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因素限制定律:土地生产力受最小影响因素所支配。

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人工控制因素主要有:灌溉、排水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作物栽培技术和化肥等武陟投入、作物品种的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品

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并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源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它们的划分依据是:土地类型根据景观形态特征、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根据土地属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土地类型强调综合属性,土地资源类型强调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土地类型包括了土地资源类型。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适宜性等。

中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相、土地面中国土地资源分类 新: 一级三个 : 农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旧: 一级8个 耕地 林地 园地 牧草地 居明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土地

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 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对比 关系。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表示方法有:面积比、频率比、分异度、多样性、优势度等。

土地类型的演替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由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

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原因:自然演替、认为演替性质:时间和空间的演替方向:正向和逆向演替

过程:节律性和非节律性演替

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调查所得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主要用于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

土地资源质量: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于人类需求(生态系统平衡、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等)、特定用途(包括农业生产、林业、保护和环境管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效果的优劣程度。其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4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凋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主要是对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等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监测。

土地资源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土地资源评价的特点:(1) 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2) 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3) 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4) 评价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5) 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限制性原理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1) 土地资源的生产力(2) 土地资源的适宜性(3) 土地资源的限制性

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直接法、间接法、归类法、数值法

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土地利用类型选择和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比配

土地生产力: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出被人类需要的生物产品的能力

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是土地潜在的生产力。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

1.定性法——按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排序,进行分级。以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为主。该评价系统分为 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

2.定量法——定量法实际上是指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与土地生产潜力发挥程度的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

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或土地质量的改造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1. 实验法

2. 典型调查分析

3. 机制法——即根据作物生产力形成的机理,考虑光、温、水、

土等生态因子及作物截光特征和光合途径的综合作用来估算作物生产潜力。它一般根据作物将自然界和人工投入的能源转化为化学潜能的层次,进行逐步“衰减”计算Pa=Pf·T·W·S =PT·W·S =PW·S

式中:Pa为土地生产潜力,下限值;T,W,S分别为温度、水分与土壤有效系数;Pf是光合潜力,理论值; PT是光温潜力,上限值; PW为光温水生产潜力或称气候生产潜力。机制法:温度有效系数的确定

Pt=Pf×f(t)

式中:

Pt——光温潜力Pf——光合潜力

f(t)——温度有效系数或称温度衰减系数

式中: T1为最低温度;

T2为最高限温度;T3~T4最适温度范围

三基点温度是指:作物生长的最高温度、适宜温度、最低温度

美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分类系统:土地潜力级、土地潜力亚级、土地潜力单元

土地自然适应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分级: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生产力(产值)的大小,以评价为基础,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如城镇土地、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分为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土地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类和指标组有: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组

土地经济分析指标类:生产资料消耗指标组、成本费用及资产占有指标组、土地利用及其结构指标组、社会经济条件指标组

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类:技术效果指标组、生产耗费效果指标组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相同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划分农业生态区,在根据各生态区作物种类及种植制度、耕地资源、灌溉条件、投入水平计算生产潜力。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一个双重概念,既包括数量上的平衡,也包括质量上的平衡。通过“占一补一”的实施政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耕地数量上的平衡容易实现,而质量平衡就比较困难,所占的耕地与所补的耕地在质量上保证等同比较困难。因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不仅只是数量上的简单占补平衡,它的实质是通过加快宜农耕地后备资源的整治和开发,“开源”与“挖潜”并进 。

保护耕地的对策(简答)

(1)树立正确观念,处理好建设与吃饭的关系、农林牧渔用地结构的

比例关系;

(2)加强耕地保护和宣传;(3)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4)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5)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

(6)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7)加大对耕地的投入。土地利用阶段及其阶段特征:

原始型——简单土地利用,人地之间是依存关系

自给型——有目的的利用、改造土地,人地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商品型——以人为中心的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人地之间相互和谐的土地资源利用

(土地利用):指人类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为基

础,对土

、利用、改造与经营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

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生产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可行性、可承受原则。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

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中的生物、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1)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2)开放的动态系统

(3)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人类活动的基地;(4)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

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

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而随地表径流或土壤水分损失的现象。

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首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其次,我国又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

第三,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古国,垦耕历史久远,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耕地大量开荒,是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土地沙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沙漠化防治必须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如营造防护林等),降低近地面风速;固定流沙,控制沙源;改变地表状况,如改变地表微起伏状况、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沙粒之间的胶结性等。其防治措施可以概括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

生物措施是主要措施,主要是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和防护林网。另外,种草或栽培低矮灌木,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也是有效的防风固沙措施。

工程措施的作用基本上同生物措施,具有见效快的优势。

耕作栽培措施,对于耕地,留茬免耕。对于放牧草场,控制载畜量。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引起土体内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细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体内,尤其是在土壤表层累积,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的盐化程度,从而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的过程。

次生盐渍化土地的防治措施

一是健全排水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以防止含盐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升到达地表;

二是控制合理的灌溉定额,发展节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 位上升;

三是控制灌溉水水质,避免因灌溉高矿化度水造成土壤积盐;四是在已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地方,排水洗盐,或种植抗盐作物;

五是淡化地下水,特别是东部季风区的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化,可以采取雨季前大力抽取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后,待雨季补充浅层潜水;

六是采用平整田面,减少田面的不平衡的蒸发积盐面,同时采取农业措施,增加农田的作物覆盖,以减少田面蒸发积盐。

基本农田的含义: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农田。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为依据,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调整改造综合整治,达到改善土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治理。土地整理的意义 :

(1)土地整理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2)土地整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土地整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4)土地整理是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土地整理的任务

在农村: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数量和质量)、改变土地权属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发展要求、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在城市:解决城市发展用地、改善城镇生活居住条件,减少城镇外延占地

土地整理的内容农地整理:

(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

(2)调整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

(3)农地改造

(4)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6)规划地界、确定权属

(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城镇用地整理

(1)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2)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

(3)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

土地复垦指对生态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 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 可供利用的状态。

土地复垦的对象——占用农业用地和破坏土地:直接挖损的土地 、地表塌陷地、废弃物堆积压占而废弃的土地、化学污染而废弃的土地 、遗弃的土地 、荒芜工程地。土地复垦的标准:

(1)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面(2)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3)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对策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3.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4.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5.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6.加强土地保护,防止生态恶化7.控制人口,实施计划生育

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3)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4)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土(5)实施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

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长江的南水北 调 工 程等)、实施防护林改造工程(三北防护林、 长 江北美洲防护林等)、草原建设。

(6)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目标的关键措施– 建立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的机制

• 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占用耕地的自我约束机制

• 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建立土地开发整理的市场运作机制• 加强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引导和监督管理,形成合理有序的农用地结构调整机制

• 坚持依法行政,建立监督和制约管理用地行为的社会监督机制。

– 建立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建立由土地供给引导和制约土地需求的机制• 依法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完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制度– 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 健全土地调查制度和进行土地动态监测• 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地权制度• 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 依靠高新技术,建设土地信息系统

– 构造开发和保护有机结构的土地永续利用模式• 加强土地生态建设,提高土地环境质量• 土地整理和开发复垦后备土地资源– 实施西部土地开发利用战略

• 实行特殊的土地政策,加快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建立西部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综合试验区

–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资源有效配置• 完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规范土地租赁制

• 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建立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内在机制。

(一)判断题

1.在地籍管理中形成的野外调查、测量或勘丈的记录,计算数据和成果检查验收、技术鉴定材料,以及土地权属调查、台账、证明文据、协议书、原由书、仲裁书和存根等,都要整理归档。()

2.土地条件调查包括土地自然要素的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 3.土地调查是对土地数量、质量、利用方式,权属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等各种数据进行的科学调查,是地籍管理的基础。()

4.依法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应当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5.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项内容。()

6.我国土地登记的分区主要是按自然区划分管辖区的。()

7.土地登记按其不同特点可以分为初始土地登记和日常土地登记两种形式。()

8.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

用条件、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于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9.变更土地登记的连续性是由于一宗地的变更,会涉及周围众多宗地的变化,当一宗地进行变更登记时,相邻宗地土地登记资料中的四至说明等相关内容必须随之变更。()

10.土地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宗地位置、界线、权属和使用状况等调查。()

11.村庄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集体单位用地和个人的宅基地均拥有相应的集体土地所有权。()

12.土地登记只对国有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登记。()

13.土地登记的审核批准,是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根据登记人员的调查结果和审核意见,决定对申请登记的土地产权是否准予登记的法律程序。()

14.地籍资料是地籍档案的前身和来源,地籍档案是地籍资料的归宿。()

15.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地籍档案同其他土地管理档案一起应分别由国务院和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并在业务上受国家和地方县级以上同级档案主管部门的指导。()

16.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第16条的规定,地籍档案与其他各类土地管理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保存、长期保存和短期保存三种。()

17.地籍档案的鉴定工作就是对地籍档案的保存价值的鉴定。()

18.地籍档案标准化的内容包括地籍资料的标准化和案卷组织的标准化两方面的内容。()

19、我国个人不能取得土地所有权。 (√ )

20、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在抵押期间的地上新增建构筑物也随之抵押。( ×)

21、地籍管理是指国家研究土地的权属, 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簿册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 √)

22、土地登记可分为变更登记和总登记。 (× )

23、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对需要依法作出决定的,报上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 (× )

24、地籍最早是为征税而建立的一种田赋清册或簿册。 (√ )

2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仍为集体所有。(× )26、土地初始登记的通告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布。 ( ×)

27、国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 )

28、土地证式样由国土资源部统一制定。 (√ ) 正确:3 4 5 7 8 10 14 15 16 17 18 错误:1 2 6 9 11 12 13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地籍按功能分类的是()。

A.税收地籍B.产权地籍c.多用途地籍D.常规地籍 2.下列()不属于地籍管理的内容。

A.土地调查B.土地登记c.土地统计D.土地规划

3.城镇土地分类以用途为依据,全国城镇土地分为一级类和二级类的个数分别是()个。

A.10和26B.12和24C.12和24 D.10和24 4.地籍调查的基本单位是()。

A.县B.一宗地c.省D.某一级别土地 5.下列属于土地自然要素调查的是()。

A.交通状况调查B.地形调查c.供水设施调查D.能源调查 6.下列属于土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的是()。

A.水资源调查B.劳动力调查c.特种土宜调查D.植被调查

7.地籍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核实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通过()获得宗地界址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 A.土地登记B.地籍测量c.土地统计D.地籍档案 8.我国土地的基本登记机关是()。 A.县级人民政府B.乡镇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D.省级土地行政管主管部门 9.土地登记以()为基本单元。 A.户B.宗地c.使用者D.街区

10.初始土地登记开始,土地登记机关采用一定的形式如公告、通知等,说明申请登记匿的范围、对象和地点。土地登记是按照()进行的。 A.用途不同划分后B.土地面积的大小 C.行政辖区D.登记时间先后

11.下列不可以作为我国土地登记土地权利主体的是()。 A.国有土地使用者B.集体土地所有者 C.村委会D.他项权利者

12.初始登记的基本环节是()。

A.地籍调查B.土地权属审核C.注册登记D.颁发证书

1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是以()为单位,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 A.宗地B.某一级别土地C.县D.省

14.土地证书是要根据土地登记卡填写。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颁发。

A.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D.以上答案都不对 15.现阶段国家土地统计报表由()种报表组成。 A.10B.12C.15 D.18

16.国家土地统计报表分为()和定期报表两类。 A.月报B.季报C.年报D.周报

17.土地统计报表每年的截止日期是()。

A.9月30日B.10月31日C.11月30日D.12月31日 18.地籍档案的鉴定工作就是对地籍档案()的鉴定。 A.使用价值B.保存价值C.真实性D.完整状况

19.()是地籍档案管理的起点,是地籍档案管理的首要环节。 A.档案的收集B.地籍档案的整理 C.地籍档案的分类D.地籍档案的立卷

20.闲置土地依法处置后土地权属和土地用途发生变化应依照()规定办理。

A.土地权属登记B.土地初始登记 C.土地变更登记D.土地抵押登记

21.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中采用二级分类体系,包括一级类和二级类的数量分别是()个。

A.8和48B.8和46C.10和46 D.10和48

22.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第16条规定,凡在()年内具有查考、利用、凭证作用的档案应长期保存。

A.10~20年B.20~30年C.30~40年D.30~50年

1-5:D D D B B 6-10: B B C B C 11-15: C B C B C 16-22: C B B A C B D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

l. 地籍在我国历史悠久, 古代主要为政府登记土地作为(A) 的簿册。A. 征收田赋依据 B. 征税登记C. 课税对象 D. 课税对象登记

2.国家对各项地籍管理工作所做的各项规范化政策、法律规定、称( D )。

A.地籍调查规程 B.土地登记规则C.土地确权规定 D.地籍制度

3.地籍管理是国家为获得( C )而采取的一系列地政措施。A.地籍图片 B.地籍卡C.地籍资料 D.地籍表册4. 确定土地产权的法律手段是 ( B )。A. 权属调查 B 土地登记C. 地籍测量 D 土地统计5. 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 D )。A. 地块 B. 县C. 村和街道 D. 宗地

6.地籍调查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__ C ____两部分工作。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B.土地条件调查C.地籍测量 D. 土地登记

7.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一级地类共有___ C ___个。 A.10   B.6  C.8  D.7

8.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地类应确定为( C )。

A.旱地 B.水浇地C.望天田 D.灌溉水田

9. 初始权属调查是调查人员对( C )某一行政辖区内申请登记的全部宗地进行全面现场调查, 以核实宗地的权属 , 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

A. 村及村以上 B. 乡及乡以上C. 县及县以上 D 省及省以上

10. 初始地籍调查时, 调查人员应将每一宗地勾绘到工作用图上, 并对街道或地籍街坊按( D ) 顺序统一预编宗地号。

A. 从西到东、从南到北 B.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C. 从东到西、从北到南 D. 从西到东、从北到南11.下列( B )内容不属于初始地籍测量。 A.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B.界址调查 C.面积量算 D.界址点测量12.地籍测量的核心是( C )。

A. GPS控制测量 B.面积汇总统计 C.地籍细部测量 D.绘制宗地图

13.地籍测量以测定( B )为重点,实地无论有无明显界线,都必须查明、测量界址点线 并标定于地籍图上。

A.宗地 B.界址C. 界址点 D. 界址线

14.初始地籍测量是指在( A )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测绘工作。 A.初始权属调查 B.初始面积量算 C.初始土地登记 D.初始土地统计

15.地籍测量与普通地形测量比较,不要重点测量的要素是( B )。A.重要地物 B.等高线C.土地权属界线 D.河流

16.GPS定位技术在测绘中已经得到应用和普及,近年来推出的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我们 又称为( B )实时动态定位技术。 A.TRK    B. RTK C.KTR    D. TKR

17.当控制网外业观测结束后,即可进行控制网平差计算工作,计算步骤为( A )。

①坐标计算;②数据整理;③成果输出;④边长改化;⑤归档 A. ②④①③⑤ B.①②④③⑤ C.④②①③⑤ D.①④③②⑤

18.测定界址点的是地籍细部测量的核心工作,下列( D )方法在测定界址点中不太采用。

A. 极坐标法 B.距离交会法C.角度交会法 D.GPS法

19.《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解析法和勘丈法测定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位置时,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距离允许误差为( A )厘米。 A.±10      B.±5 C.±7.5     D.±15

20.变更地籍测量宗地面积变更应当采取( B )原则。

A.新计算值代替旧计算值 B.高精度代替低精度 C.产权人择优原则 D.量算面积代替测量面积21.地籍图上表示建筑物时,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非永久性建筑物如棚、简易房可舍去

B.附属建筑物如不落地的阳台、雨篷及台阶等可舍去

C.建筑物的细部如墙外砖柱等或较小的装饰性细部可舍去 D.大单位大面积的台阶、有柱的雨篷可舍去22.一般在地籍图上不用注记的地籍号是( A )。 A.区县编号    B.街道号 C.街坊号    D.宗地号

23.基本地籍图分幅编号按图幅( C )坐标数编码。 A.东北角 B.东南角 C.西南角 D.西北角

24.在地籍图上地籍号以分式表示,其中分母表示( A )。 A.地类号     B.宗地号 C.面积     D.界址点号

25.宗地内部与界址边不相邻的地物点,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勘丈,其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 C )毫米。

A.±0.4 B.±0.3 C.±0.5 D.±0.7 26.( B )是土地证书的附图,是处理土地权属问题时具有法律效力的图件。 A.地籍图       B.宗地图 C.宗地草图      D.房产图

27. 在地籍图上量取求积所需元素或直接在地籍图上量取图形面积的方法叫做( C )。

A.坐标面积计算法     B.解析法

C.图解法        D.图解坐标法

28.有一个三角形宗地,界址点坐标分别为J1(3,1)、J2(7,1)、J3(3,4),三角形 宗地的面积为( )。 A.10 B. 6 C.7.5 D. 30

29.有一矩形宗地,宗地界址点J1(7,1),J2(3,4),界址边长J2J3=12,J2J4=13,宗地的面积为 )。 A. 60     B. 156 C.78      D. 30

30.在土地征用或征收、土地出让或转让时,一般采用( A )法计算宗地面积。

A.解析法     B.图解坐标 C.求积仪     D.方格网

31.图上面积量算,两次量算的较差公式ΔP中的系数是( C )。 A.0.00025    B.0.0025 C.0.0003     D.1/200

32.某权利人拥有的建筑面积为146平方米,本栋建筑物占地面积1032平方米,本栋建筑 物建筑总面积3247平方米。该权利人分摊基地面积为( B )。

A.459.36平方米  B.46.40平方米 C.40.46平方米   D.495.36平方米

34.某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千米,建筑总面积4000万平方米,建筑占地总面积500万平方米。该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城镇建筑密度为( D )。 A.8     B.0.4 C.0.125    D.0.05

35.下面选项中,需要重新进行界址调查的是( C )。 A.继承土地使用权 B. 交换土地使用权 C. 城市改造拆迁 D.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

36.有关地籍编号的变更的相关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有( D )。

A.界址未发生变化的宗地,除行政区划变化引起宗地档案的变更外,所有地籍号不变更

B.当行政界线区划变化引起宗地地籍号变更后,应利用变更后的街道、街坊编号取代原街道、街坊编号

C.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无论宗地分割或合并,原宗地号一律不得再用

D.分割后的各宗地,以原编号加支号顺序排列,数宗地合并后的宗地号,以原宗地号中的最大宗地号加支号表示

37.变更地籍调查时,对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其宗地草图上应加盖( C )字样的印章。

A.“作废” B.“变化” C.“变更” D.“初始”

38.以下哪种宗地变更情况除特殊需要外,原则上可以不进行变更地籍测量,直接应用原测量结果( C )。

A.宗地分割 B.调整边界新增界址点 C.宗地合并且没有增设界址点 D.新增宗地39.以下哪种情况涉及宗地号的变更?( C ) A.产权变更 B.用途改变

C.宗地形状改变 D.设定他项权利40.变更地籍测量是在( C )的基础上进行。

A.权属调查 B.地籍调查 C.变更权属调查 D.变更地籍调查

41.对于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其检查距离与原勘测距离较差允许误差为( B )cm。

A.±7.5 B.±10 C.±5 D.±15

42.采用解析法检查界址点坐标时,界址点点位允许误差是点位中误差得( C )倍。

A.1 B.1.5 C.2 D.2.5

43.对于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其点位允许误差为( C )cm。

A.±5 B.±7.5 C.±10 D.±15

44、采用解析法检测4个界址点坐标,检测精度与原测精度相同,原坐标依次为:J1(1150.25,2116.36),J2(1170.38,2148.27),J3(1262.46,2237.54),J4(1282.91,2252.85),检测坐标依次为:J1(1150.22,2116.31),J2(1170.32,2148.25),

J3(1262.50,2237.56),J4(1282.99,2252.89),本次检测界址点点位中误差为( B )。

A.±3.6cm B.±4.7cm C.±5.6cm D.±6.6cm45.当宗地面积大于2000m2时,其同一宗地两次面积测算值之差的限差为( D )。

A.<1/100 B.<1/150 C.<1/200 D.<1/300

46.( B )应随宗地变更而随时更改。

A.地籍铅笔原图 B.地籍二底图

C.铅笔原图蓝晒图 D.铅笔原图复印图

47.当一幅图内或一个街坊宗地变更面积超过( C )时,应重新测绘地籍图。

A.1/4 B.1/3 C.1/2 D.3/4

48.在变更地籍测量时,无论变更宗地界址是否发生变化,都应当重新绘制( B )。

A.宗地草图 B.宗地图 C.地籍图 D.二底图

49.在宗地图变更时,原宗地图处理方法是( C )。 A.直接在原宗地图上划改,继续使用

B.复制原宗地图保存,直接在原宗地图上划改 C.原宗地图不得划改,加盖“变更”字样印章保存 D.复制原宗地图,在复制宗地图上划改50.城镇初始地籍调查成果实行( C )。 A.一检一验制 B. 二检一验制 C.三检一验制 D.三检二验制

51.地籍调查成果的直接应用是指需要应用的部门从地籍管理部门依照法律程序获取( A )为自己所用。

A.没有加工过的地籍信息        B.加工过的地籍信息 C.经过初始加工的地籍信息      D.经过多次加工的地籍信息

52.土地勘测定界与土地审批的关系是( A )。

A.土地勘测定界是用地项目审批的重要环节,是用地审批的重要依据

B.土地勘测定界是土地审批的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 C.土地勘测定界是土地审批的前提 D.土地审批是土地勘测定界的前提

53.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底图的比例尺一般不应小于( B )。

A.1:50000 B.1:2000 C.1:5000 D.1:1000054.城市批次用地的土地勘测定界工作一般用( C )作为工作底图。 A.宗地图 B.宗地草图 C.地籍图 D.地形图55.大型工程用地,例如水库库区、大型线状工程等的土地勘测定界可以采用( D )作为工作底图。

A.专题地图 B.行政区划图

C.宗地图 D.航片与地形图相结合56.( C )是土地勘测定界外业调查的核心。

A.土地条件调查 B.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C.权属调查和地类调绘 D.边界确定

57.宗地分割及调整边界测量放样数据一般不含( C )。 A.极坐标法放样数据 B.长度交会法放样数据 C.轴坐标法放样数据 D.截距法放样数据

58.放样新增界址点P的坐标为(100.32,200.69),临近的控制点A的坐标为(156.56,169.20),临近的界址点B的坐标为(120.00,251.23),计算边长作为距离交会法放样数量,则A到P的长度和B到P的长度分别为( C )

A.99.03m 63.66m B.99.03m 64.46m C.64.46m 63.66m D.63.0m 62.3m(三)多项选择题

1.地籍是记载土地的()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A.位置与界址B.数量与质量c.权属关系D.用途 2.地籍的功能包括()和地籍的多目标服务功能。 A.地籍的税收功能B.地籍的产权保护功能

C.地籍的土地正常交易维护功能D.地籍的土地管理功能 3.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

A.土地调查B.土地登记C.土地统计D.地籍档案管理 4.地籍管理必须遵循()基本原则。

A.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法规制度实施 B.保证地籍资料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现实性 C.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D.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 5.下列属于土地条件调查的是()。

A.气候调查B.地形调查C.能源调查D.地质调查 6.地籍调查包括()。

A.土地调查B.权属调查C.地籍测量D.环境调查

7.土地调查,是对土地数量、质量、利用方式、权属状况及其空间分布等各种数据进行的科学调查,它包括()。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B.土地用途调查 C.地籍调查D.土地条件调查

8.地籍调查按其区域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两大部分。 A.建设用地地籍调查B.农村地籍调查 C.耕地地籍调查D.城镇地籍调查

9.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等调查。

A.宗地位置B.界线C.权属D.用途

10.土地登记的特点包括()、完整性和连续性。 A.统一性B.强制性c.惟一性D.可信性 11.土地登记的基本原则是()。

A.依法原则B.公示原则C.申请原则D.审查原则 12.土地代理登记的类型包括()。

A.委托代理B.法定代理C.指定代理D.协助代理

13.变更土地登记与初始土地登记相比,有如下几个特点()。 A.分散性和个别性B.经常性和及时性 C.连带性D.普遍性和整体性

14.下列()方式需要进行变更登记。 A.土地征用B.企业兼并

C.土地使用权转让D.依法继承土地使用权 15.土地登记的权属审核分为()几个阶段。 A.初审B.审核C.公告D.批准

16.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土地证书包括()。

A.《国有土地使用证》B.《集体土地所有证》 C.《集体土地使用证》D.《土地他项权利证明书》

17.土地登记,依照我国土地法律的规定,主要开展()土地登记。 A.国有土地所有权B.国有土地使用权 C.集体土地所有权D.集体土地使用权

18.按照《土地登记原则》的规定,土地登记申请人在办理初始土地登记申请时,应向土地登记机关提交的文件资料为()。 A.《土地登记申请表》B.申请人身份证明 C.土地权属来源证明D.地上物权属证明 19.土地统计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即()。 A.土地统计工作B.土地统计资料 C.土地统计报告D.土地统计科学

20.土地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权属和利用状况。 A.土地的类型B.土地的面积 C.土地的质量D.土地的分布

21.现阶段国家土地统计报表按内容来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土地的()及其变更等情况的土地情况统计资料,另一类是反映土地管理机构的情况的。

A.利用B.数量C.地质状况D.权属

22.地籍档案归档前的整理工作包括()。

A.为地籍资料建立卡片B.对地籍资料进行鉴别 C.将地籍资料组成保管单位D.对保管单位进行编目

23.地籍档案管理是指以地籍档案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归档、鉴定()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A.保管B.统计C.利用D.开发

2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以维护地籍档案的(),便于社会各方面有效利用。 A.完整B.准确C.系统D.安全

25.地籍档案统计是以()的形式,反映地籍档案及地籍档案工作的有关情况。

A.图件B.表册C.文字D.数字

26.地籍档案统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A.库存总藏量统计B.案卷质量统计 C.年归档量统计D.档案利用情况统计

27.一般来说,档案提供利用的方式主要有()。 A.原始型服务模式B.传统型服务模式 C.机械型服务模式D.智力型服务模式多项选择答案:

1 ABCD, 2 ABCD, 3 ABCD, 4 ABCD, 5 ACD, 6 BC, 7 ACD, 8 BD, 9 ABCD, 10 ABCD, 11 ABCD, 12 ABC, 13 ABC, 14 ABCD, 15 ABCD, 16 ABCD, 17 BCD, 18 ABCD, 19 ABD, 20 ABCD, 21 ABD, 22 BCD, 23 ABC, 24 ABCD, 25 BD, 26 ABCD, 27 BCD二、多项选择题

l. 地籍的特点包括 ( ABDE )

A. 空间性 B. 法律性 C. 复杂性 D. 连续性 E. 精确性2. 我国目前主要是根据土地 ( ABCD )综合分类A. 土地用途的差异 B. 利用的方式 C. 经营的特点 D.覆盖的特征E. 土地的等级

3. 以下哪些图件可作为初始地籍调查的工作用图( ABCD )。 A. 大比例尺地形图 B. 放大尺寸的航片 C. 草绘宗地位置关系图 D. 旧的地籍图E. 原始尺寸的航片

4. 宗地权属状况调查中, 调查人员要对( AB ) 的内容一致性进行调查、核实。

A. 土地实际用途 B. 批准用途

C. 土地原用途 D. 申请书上填写用途E. 土地转变用途

5. 地籍编号的原则包括( ACDE )。A. 适应性 B. 多样性 C. 统一性 D. 实用性E. 可更新性

6. 以下对指界人缺席或不签字的处理, 正确的是( AC )。A. 如一方缺席,其宗地界线以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

B. 如一方缺席,其宗地界线由调查人员根据现状及地方习惯确定C. 如双方缺席,其宗地界线由调查人员根据现状及地方习惯确定

D. 如双方缺席,违约缺席者对调查结果有异议的, 须在收到调查结果之日起,30日内重新提出划界申请。

E. 如双方缺席, 调查人员须重新确定指界日期并通知双方指界人7.界址认定的要求有( ABCD ) 。

A. 单位使用的土地须法人代表指界, 并出具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及本人身份证明

B. 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宗地, 应共同委托代表指界, 委托代理人指界时应出具指界委托书及本人身份证明

C. 经双方认定的界址, 必须由双方指界人共同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只由本宗地指界人指界的,本宗地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即可D. 土地使用者已有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对少批多用的,宗地界线按批准用地界线确定

E. 土地使用者已有建设用地批多用少的情况,通常按照批准用地的界限进行调查

8.宗地草图的绘制要求有( BCD )。

A. 数字、注记、字头向南、向东书写,斜线字头垂直B. 宗地使用者名称注记在宗地内C. 界址边长注记在界址线外D. 建筑物边长在内

E. 所有边长都必须实地丈量,不得涂改、复制9. 地籍调查表的填表要求有( ACD ) 。A. 表中内容填写处原则上不得空项

B. 表中填写项目不得涂改,每一处只许划改一次,并在划改处盖章,以示负责;全表划改超过三处时,整个表作废

C. 填写时, 需要使用蓝黑墨水, 字迹工整、清晰、整洁

D. 不得使用谐音字、国家未批准的简化字或缩写名称

E. 地籍调查表按一宗地一个土地使用者填写,共有宗地也是填写一份调查表,但在说明栏中说明各自的独有和共有情况

10.地籍平面控制测量作业包括技术设计、( ABCD )等步骤。

A. 选点 B.埋设标石 C.观测 D.平差 E.制图11. 关于地籍图根导线布设的几点特殊规定有( AD )。

A.当导线长度小于允许长度的1/3时,只要求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小于13cm,而不作导线相对闭合差的检查

B.当单导线中的边长短于l0m时,必须作导线角度闭合差检查

C.当单导线中的边长短于l0m时,可用该导线的边长及方位作为起算数据布设低一级导线或支点

D.当用电磁波测距仪或电子全站仪测量导线的边长时,导线总长允许放宽,但这时导线全长绝对闭合差不得大于±22cm

E. 当用电磁波测距仪或电子全站仪测量导线的边长时,导线总长允许放宽,相对闭合差:一、二级地籍图根导线均不得大于1/500012.基本地籍图图幅规格大小一般为( AD )的矩形图幅。A.50cm×50cm B.45cm×45cm C.40cm×40cm D.40cm×50cm E.60cm×50cm

13. 宗地面积量算中共有使用权宗地应计算土地面积的项目有( ACDE )。

A.共有使用权面积、即宗地总面积 B.建筑占地面积,即基底面积

C.权利人用地面积,即各权利人应拥有的土地面积 D.分摊基底面积,即各权利人应分摊到的基底面积

E.分摊公用面积,印各权利人应分摊到的除基底面积以外的土地面积14.变更权属调查的特点是( ABDE )。 A.针对性强 B.政策性强 C.调查范围大 D.发生频繁 E.任务急

15. 14-2号宗地与6号宗地合并,则编号为( );如14-2号宗地与21号宗地合并,则编号为( AC )。

A.14—3 B. 15—1 C.6—1 D. 7 E.21—1

16.下列( ABCE )情况下,需要重新绘制宗地草图。

A.原测距精度低 B.测算数据错误 C.注记错误 D.产权人变更 E.宗地分割

17.变更地籍测量的特点有( ABDE )。

A.区域分散、范围小 B.测量精度要求高

C.通常需要布设大面积的控制网 D.利用原地籍图作为基础图件

E.任务急,通常由一个作业组一次性完成

18.提交的初始地籍调查成果资料主要包括( ABCD )。

A.初始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 B.初始地籍调查技术总结

C.初始地籍调查工作报告 D.初始地籍调查的土地权属成果及地籍测量成果

E.地籍测量草图资料

19.界址桩的设置应该注意( ABCE )几个基本点。 A.界址之间的距离,直线最长为150m B.曲折线的主要转折点埋桩

C.如果项目用地范围行政隶属不同,应在用地界线与行政界线交点上加设界址桩

D.基本农田界线与用地界线的交点不必加设界址桩

E.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分界线与用地界线的交点应加设界址桩20.土地勘测定界面积量算时应该注意( ABCD )等基本点。 A. 图上面积量算要考虑图纸变形的影响

B.图上两次独立进行的面积量算较差限差:Δ≤0.0003M倍根号P C.几何图形法计算面积的误差应满足:Δ<2.04ml倍根号p

D. 图上面积量算应遵循分级量算,按比例平差,逐级汇总的原则 E.与实地相符的原则

四 名词、简答、问答第一章:

1.什么是地籍?什么是地籍管理?

2.地籍分类有几种?他们之间有什么实质上区别?

3.陈述地籍与国家的关系?地籍在国家管理中起什么作用?

4.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几项?是什么?各自得任务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5.概述地籍管理的性质?

6.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7.我国地籍管理可划分成几个历史阶段?各有什么特点?8.为什么说地籍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第二章

1.概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概念和开展的历史背景。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3.勾绘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程序框图,并阐明各阶段在整个调查中的作用。

4.外业调绘要完成哪几项工作?各有什么要求?

5.航片转绘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可省略此项工作?

6.土地面积量算得基本原则是什么?量算面积的控制体系是什么?7.县级成果有哪些?数据汇总统计的系统有哪些?

8.汇总各项调查成果以什么为基础?县级以上成果汇总的关键技术要点是什么? 不同比例尺图件接边的原则是什么?9试论述新旧土地分类的区别?第三章

1.简述地籍调查的目的和分类。2.简述地籍调查的内容和工作构成。3.简述地籍调查的程序。4.简述权属调查的内容。

5.简述权属调查的单元及其划分。

6.简述权属实地现场调查的具体工作和具体要求。7.简述地籍测量的任务和内容。

8. 宗地草图的概念是什么?绘制宗地草图的一般要求是什么?简述宗地图和宗地草图有何不同。9 试述宗地的概念及划分原则。

10 土地权属调查中,违约指界如何处理?第四章

1.简述土地调查的概念和目的。

2.土地自然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概述地形地貌调查的内容和方法。4.概述土壤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5.土地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包括哪些内容。6.简述人口、劳动力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7.土地利用水平调查的主要指标有哪些?第五章

1.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和主要方法是什么?

2.简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工作体系。

3.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任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4.什么是土地变更单元?

5.分别陈述改变界址情况下变更地籍调查的内容。6.遥感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的方法有哪些?7.遥感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六章

1.概述土地登记措施的性质和登记制度的法律依据。

2.概述土地登记及类型的划分。土地初始登记程序主要有哪些?3.权属审核的标准是什么?

4.什么是土地登记申请代理?有几种?什么情况下实行申请代理?5.什么是土地权利的设定登记?6.什么是土地权利的变更登记?

7.更名、更址和用途变更登记有何意义?

8.注销土地登记有哪些类型?如何申办土地他项权利的注销登记?

9土地权利变更登记是土地变更登记中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试分析引起土地权利变更的主要原因以及目前我国土地权利变更登记的种类。第七章

1.土地统计的特点是什么?2.概述土地统计设计的作用。

3.概述我国现行土地统计制度的基本内容。4.陈述不同土地统计制度的基本内容。

5.如何以土地变更调查为基础去更新土地台帐及土地统计簿?6.概述年内地类变化平衡表的作用和填写方法。第八章

1.地籍档案的概念、含义及作用是什么?2.地籍档案管理的原则和内容有哪些?3.地籍档案收集的方式有哪些?4.地籍档案整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地籍档案保管的任务和要求是什么?6.地籍档案的利益方式有哪些?

7.地籍档案编研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8.地籍档案统计工作的意义、要求和内容是什么?第九章

1.什么是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2.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3.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应当有哪些主要子系统构成?4.图形数据采集的方法有哪几种?

5.什么是空间数据结构?有哪些编码方式?6.地籍信息查询系统应具备哪些功能?

土地管理与土地信息系统

一、填空与选择

1、土地管理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2、土地的功能: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3、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土地增值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土地产权的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多选)5、土地利用分类:一级类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8大类。6、地籍具有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等特点。7、土地权属管理是地籍管理的核心。8、地籍按功能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9、我国地籍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统计和地籍档案管理。10、土地的分等定级反映的是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的差异。11、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12、土地规划的作用:控制作用、协调作用、组织和监督。13、单位或个人依法获取土地使用权方式:出售、交换、赠与14、土地市场主体即土地市场的参与者(法人和自然人),包括供给者、需求者、中介者和管理者。(多选)15、土地市场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进行土地交易的专门场所,如土地交易所,不动产交易所等。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市场主要指城镇土地市场。

广义的土地市场则是指因土地交易所引起的一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16、土地执法监察的对象不仅包括土地管理的相对人,即与土地发生法律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而且还包括享有土地征收和建设用地审批权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代表政府行使土地管理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这是土地执法监察的重要特征之一。

17、土地执法监察的作用:实现国家的土地管理职能,保证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18、地籍信息管理特点:①行政性;②广泛性;③专业技术性;④动态性;⑤服务性。(多选)二、名词解释

1、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2、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

3、宗地(parcel Of land),土地使用权人的权属界址范围内的地块。

4、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empor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TGIS)是能够处理地理要素随时间的变化,更加完整地表达和模拟地理世界的系统。

5、土地信息系统(狭义)(Land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LIS)是采集、存储、管理和描述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信息的一种综合性的空间信息系统。

三、解答

1、土地征收与征用的区别和联系:

征收和征用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不同之处在于,征收的实质是强制收买,主要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不存在返还的问题。征用的实质是强制使用,只是使用权的改变,被征用的土地使用完毕,应当及时返还被征用人,这是一种临时使用土地的行为。《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地进行征收。土地征收就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强制手段。

因此,土地征收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征用则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

2、基于基态修正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基本思想、数据怎样管理、怎样应用)

基态修正模型是对系列快照模型的改进,即基于“差文件”的思

想,选择某个时间的数据状态作为基态作完整记录,然后按预先设定的采样时间间隔,记录其他时刻想对于基态的变化量,依此减少数据的记录量。

该模型也有矢量和栅格两种模型。基态修正模型中每个对象只需存储一次,每变化一次,只有很小的数据量需要记录,只将那些发生变化的部分存入系统中。这种模型可以在现有的GIS软件上很好地实现,以地理特征作为基本对象,更新式的操作可以基于单个地理特征而实现。因为要通过叠加来表示状态的变化,这对于矢量数据来讲效率较低,而对栅格数据比较合适。但也没有考虑到由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而实际中可能存在一种“伪变化”,因此有人提出需要设计“过程库”来记录表达变化过程,即基态修正模型的扩展。

3、分析父子宗地的空间关系与时间拓扑关系:空间关系:

由以上分析,在一次变更过程中:令参与变更的父宗地集合,变更产生的子宗地集合为对所有,如果有

, 也即父宗地与子宗地在空间关系上有相交、包含关系的, 称属于Zi生成Zj的贡献宗地。贡献宗地肯定是属于历史宗地。回溯某个宗地的历史变更实质上就是找该宗地的所有贡献宗地。在变更过程中只需要记录下贡献宗地和子宗地的关系,则可以利用下面公式所示的SQL语句成功地回溯宗地的变更过程。

Select 父宗地from 子宗地一父宗地关系表where 子宗地=指定宗地时间拓扑关系:

在上一节已经提到父子宗地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即满足以下条件,可得到父子关系的宗地。

A={A1,A2,…..,An} 父宗地集合 B={B1,B2,……,Bm} 子宗地集合(A Overlap|Intesect B)∨(A Cover|Contain B)∨(BContain|Coveredby A)∨(A Equal B)

在时态地籍的表达中新旧宗地的存在都是以时间区间(实体的生命周期)

表达,宗地变更事件时间则是以时间点的形式进行表达的,正是宗地变更事件这一时间点成为新旧宗地的时间连接点。即旧宗地的结束时间和新宗地的开始时间及宗地变更事件时间它们是同一时间点。因此具有父子关系的新旧宗地在时态拓扑上存在相接关系。父子宗地的时空拓扑关系分析见下表。

在时态地籍的表达中新旧宗地的存在都是以时间区间(实体的生命周期)表达,宗地变更事件时间则是以时间点的形式进行表达的,正是宗地变更事件这一时间点成为新旧宗地的时间连接点。即旧宗地的结束时间和新宗地的开始时间及宗地变更事件时间它们是同一时间点。因此具有父子关系的新旧宗地在时态拓扑上存在相接关系。因此,父子宗地间存在空间拓扑(S) 和时间拓扑(T) 上的特定关系:空间上相交包含、时间上相接。

4、界址线与宗地之间的关系:

如下图所示:界址线与宗地存在着三种关系:第一种是界址线与宗地相交,也即是界址线是宗地的边界的一部分;第二种是界址线和宗地相接,实际上就是宗地与界址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界址点;第三种是界址线和宗地相离, 界址线和宗地既不相交,也无公共界址点。界址线只能是宗地的边线,而不能和宗地有交叉关系。当宗地和界址线无公共点或只有一个公共点时,则界址线和宗地无关系,反之则界址线是宗地的一部分。

四、论述题

论述城乡一体化的地籍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怎样建立(管理模式?怎么扩展?)(根据以下内容再进行适当扩展,只回答以下内容得及格分)在我国目前的地籍管理制度下,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是采用不同的数据模型分开管理的。城镇地籍管理模式主要是按照“县(市、区)—街道—街坊—宗地(权属单位)—地块”组织管理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街坊。农村地籍管理采用“县(市、区)—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图斑”组织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行政村。另外农村地籍和城镇地籍的差别不仅在于调查的比例尺上(城镇以1:500 地籍图为支撑,农村以1:1 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支撑),更重要的在于它的管理模式上,城镇地籍注重的是宗地,农村地籍注重的是地类。因此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克服一些矛盾与不统一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法如下:①街坊与村坊

街坊是进行城镇地籍调查时,为管理方便,人为的根据河流、道路等明显的地物和行政境界线而设置的一个管理区域。村坊是将村民小组权属界线的概念做适当的延伸,像城镇地籍调查中的街坊一样,根据河流、道路、田坎、田埂等明显地物和村民小组权属界线,重新连接并组成连续成片区域。编号都是唯一的。就地籍数据组织和处理而言,街坊与村坊在范围和处理方式上应该是一致的,可以统称为广义街坊。②宗地与图斑

宗地是同一权属界线封闭且被同一权属主使用的连成片的最小地块,以地籍号标识。图斑是地类界线、线状地物、权属界线和行政境界所构成的多边形,以图斑号来标识。宗地、图斑具有相同的属性,都是对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等的描述,仅侧重点不一样而已。宗地强调的是地块权属,对于宗地图形,图形描述从面到线到点非常细致,而且还非常强调点位精度;图斑强调的是地类,相对于宗地描述的较粗。就地籍数据组织和处理而言,在农村加强权属管理和城镇加强地类管理后,宗地和图斑更加趋于一致性,可以统称为广义宗地。③村与集镇镇区

按照目前的行政隶属关系,集镇往往建立在村上,其土地不是全部国有土地,也有一部分村集体所有,因此,可以把集镇镇区看成一个特殊的村进行组织。④城乡数据的衔接

由于城乡数据的比例尺、精度的不一致,虽然坐标系统统一,但在空间上肯定存在间隙和重叠。对于不同精度的数据要精度低的数据往精度高的数据靠,数据衔接不产生新的要素,也不删除要素。对于相同精度数据要进行接边。

海南大学课程考试试卷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土地信息系统》考试试卷(B卷)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答题时限: 120 分钟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所有试卷均配有答题纸,考生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

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本道大题共有5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土地信息系统2、土地空间数据质量3、数据模型

4、土地信息空间分析5. 面向基元的影像分析

二、多项选择题,错选不得分,漏选得1分(共有5个小题,每小题3

分,共15分)

1、 下列资料为建立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前要求提交的原始资料的有(ABCDFGHI)

A、县级土地利用标准分幅图 B、县、乡、村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C、县、乡土地边界接合图表D、外业调查纪录表E、标准地籍图F、碎部面积量算表G、分幅权属界线图

H、县级以下行政单位代码表

I、线状地物扣除表、零星地物扣除表;

2、下列为土地信息编码的原则的有( ABCDF )A、惟一性原则B、可扩充性原则C、易识别性原则D、简单性原则E、专业性原则F、完整性原则G、标准化原则

3、下面为建立土地信息系统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有( )A、土地管理学科专业知识B、3S基础知识C、地图学基础知识D、经济学基础知识E、测量及误差理论G、计算机基础知识

4、下面为MAPGIS软件数据格式的为( )

A、.WT B、.WL C、.DXF D、.DGN E、.WP F、.MSIG、.CLN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2007国标体系)中,属于商服用地的为( )

A、批发零售用地B、出版社等的用地C、住宿餐饮用地D、商务金融用地

E、理发美容店用地F、机关团体用地

三、简答题(本道大题共有4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列举土地信息系统的在土地管理工作上的应用?2、回答土地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关系?

3、土地信息系统中土地信息空间元数据的主要作用?

4、 基于MAPGIS平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内容有那些?

四、论述题(本道大题共有1个小题,每小题20分)

1、根据土地管理各门基础课程所学的知识、土地信息系统理论及实践,谈谈你对未来海南省土地信息化管理的最理想方案及前景?

土地管理与土地信息系统

一、填空与选择

1、土地管理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2、土地的功能: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3、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土地用途的多样性、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土地增值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土地产权的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多选)5、土地利用分类:一级类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8大类。6、地籍具有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地籍资料的连续性等特点。7、土地权属管理是地籍管理的核心。8、地籍按功能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9、我国地籍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统计和地籍档案管理。10、土地的分等定级反映的是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的差异。11、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因素。12、土地规划的作用:控制作用、协调作用、组织和监督。13、单位或个人依法获取土地使用权方式:出售、交换、赠与14、土地市场主体即土地市场的参与者(法人和自然人),包括供给者、需求者、中介者和管理者。(多选)15、土地市场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进行土地交易的专门场所,如土地交易所,不动产交易所等。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市场主要指城镇土地市场。

广义的土地市场则是指因土地交易所引起的一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16、土地执法监察的对象不仅包括土地管理的相对人,即与土地发生法律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而且还包括享有土地征收和建设用地审批权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代表政府行使土地管理权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这是土地执法监察的重要特征之一。

17、土地执法监察的作用:实现国家的土地管理职能,保证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18、地籍信息管理特点:①行政性;②广泛性;③专业技术性;④动态性;⑤服务性。(多选)二、名词解释

1、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2、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

3、宗地(parcel Of land),土地使用权人的权属界址范围内的地块。

4、时态地理信息系统(tempor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TGIS)是能够处理地理要素随时间的变化,更加完整地表达和模拟地理世界的系统。

5、土地信息系统(狭义)(Land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LIS)是采集、存储、管理和描述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信息的一种综合性的空间信息系统。

三、解答

1、土地征收与征用的区别和联系:

征收和征用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不同之处在于,征收的实质是强制收买,主要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不存在返还的问题。征用的实质是强制使用,只是使用权的改变,被征用的土地使用完毕,应当及时返还被征用人,这是一种临时使用土地的行为。《宪

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地进行征收。土地征收就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强制手段。

因此,土地征收是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征用则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

2、基于基态修正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基本思想、数据怎样管理、怎样应用)

基态修正模型是对系列快照模型的改进,即基于“差文件”的思想,选择某个时间的数据状态作为基态作完整记录,然后按预先设定的采样时间间隔,记录其他时刻想对于基态的变化量,依此减少数据的记录量。

该模型也有矢量和栅格两种模型。基态修正模型中每个对象只需存储一次,每变化一次,只有很小的数据量需要记录,只将那些发生变化的部分存入系统中。这种模型可以在现有的GIS软件上很好地实现,以地理特征作为基本对象,更新式的操作可以基于单个地理特征而实现。因为要通过叠加来表示状态的变化,这对于矢量数据来讲效率较低,而对栅格数据比较合适。但也没有考虑到由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而实际中可能存在一种“伪变化”,因此有人提出需要设计“过程库”来记录表达变化过程,即基态修正模型的扩展。

3、分析父子宗地的空间关系与时间拓扑关系:空间关系:

由以上分析,在一次变更过程中:令参与变更的父宗地集合,变更产生的子宗地集合为对所有,如果有

, 也即父宗地与子宗地在空间关系上有相交、包含关系的, 称属于Zi生成Zj的贡献宗地。贡献宗地肯定是属于历史宗地。回溯某个宗地的历史变更实质上就是找该宗地的所有贡献宗地。在变更过程中只需要记录下贡献宗地和子宗地的关系,则可以利用下面公式所示的SQL语句成功地回溯宗地的变更过程。

Select 父宗地from 子宗地一父宗地关系表where 子宗地=指定宗地时间拓扑关系:

在上一节已经提到父子宗地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即满足以下条件,可得到父子关系的宗地。

A={A1,A2,…..,An} 父宗地集合 B={B1,B2,……,Bm} 子宗地集合(A Overlap|Intesect B)∨(A Cover|Contain B)∨(BContain|Coveredby A)∨(A Equal B)

在时态地籍的表达中新旧宗地的存在都是以时间区间(实体的生命周期)表达,宗地变更事件时间则是以时间点的形式进行表达的,正是宗地变更事件这一时间点成为新旧宗地的时间连接点。即旧宗地的结束时间和新宗地的开始时间及宗地变更事件时间它们是同一时间点。因此具有父子关系的新旧宗地在时态拓扑上存在相接关系。父子宗地的时空拓扑关系分析见下表。

在时态地籍的表达中新旧宗地的存在都是以时间区间(实体的生命周期)表达,宗地变更事件时间则是以时间点的形式进行表达的,正是宗地变更事件这一时间点成为新旧宗地的时间连接点。即旧宗地的结束时间和新宗地的开始时间及宗地变更事件时间它们是同一时间点。因此具有父子关系的新旧宗地在时态拓扑上存在相接关系。因此,父子宗地间存在空间拓扑(S) 和时间拓扑(T) 上的特定关系:空间上相交包含、时间上相接。

4、界址线与宗地之间的关系:

如下图所示:界址线与宗地存在着三种关系:第一种是界址线与宗地相交,也即是界址线是宗地的边界的一部分;第二种是界址线和宗地相接,实际上就是宗地与界址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界址点;第三种是界址线和宗地相离, 界址线和宗地既不相交,也无公共界址点。界址线只能是宗地的边线,而不能和宗地有交叉关系。当宗地和界址线无公共点或只有一个公共点时,则界址线和宗地无关系,反之则界址线是宗地的一部分。

四、论述题

论述城乡一体化的地籍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怎样建立(管理模式?怎么扩展?)(根据以下内容再进行适当扩展,只回答以下内容得及格分)在我国目前的地籍管理制度下,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是采用不同的数据模型分开管理的。城镇地籍管理模式主要是按照“县(市、区)—街道—街坊—宗地(权属单位)—地块”组织管理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街坊。农村地籍管理采用“县(市、区)—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图斑”组织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行政村。另外农村地籍和城镇地籍的差别不仅在于调查的比例尺上(城镇以1:500 地籍图为支撑,农村以1:1 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支撑),更重要的在于它的管理模式上,城镇地籍注重的是宗地,农村地籍注重的是地类。因此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克服一些矛盾与不统一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法如下:①街坊与村坊

街坊是进行城镇地籍调查时,为管理方便,人为的根据河流、道路等明显的地物和行政境界线而设置的一个管理区域。村坊是将村民小组权属界线的概念做适当的延伸,像城镇地籍调查中的街坊一样,根据河流、道路、田坎、田埂等明显地物和村民小组权属界线,重新连接并组成连续成片区域。编号都是唯一的。就地籍数据组织和处理而言,街坊与村坊在范围和处理方式上应该是一致的,可以统称为广义街坊。②宗地与图斑

宗地是同一权属界线封闭且被同一权属主使用的连成片的最小地块,以地籍号标识。图斑是地类界线、线状地物、权属界线和行政境界所构成的多边形,以图斑号来标识。宗地、图斑具有相同的属性,都是对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等的描述,仅侧重点不一样而已。宗地强调的是地块权属,对于宗地图形,图形描述从面到线到点非常细致,而且还非常强调点位精度;图斑强调的是地类,相对于宗地描述的较粗。就地籍数据组织和处理而言,在农村加强权属管理和城镇加强地类管理后,宗地和图斑更加趋于一致性,可以统称为广义宗地。③村与集镇镇区

按照目前的行政隶属关系,集镇往往建立在村上,其土地不是全部国有土地,也有一部分村集体所有,因此,可以把集镇镇区看成一个特殊的村进行组织。④城乡数据的衔接

由于城乡数据的比例尺、精度的不一致,虽然坐标系统统一,但在空间上肯定存在间隙和重叠。对于不同精度的数据要精度低的数据往精度高的数据靠,数据衔接不产生新的要素,也不删除要素。对于相同精度数据要进行接边。

(一)测量学基础知识(1-86题)

1. 地面点到高程基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该点的( )。A.相对高程; B.绝对高程;C.高差

2. 地面点的空间位置是用( )来表示的。

A.地理坐标; B.平面直角坐标; C.坐标和高程3. 绝对高程的起算面是( )。

A.水平面; B.大地水准面; C.假定水准面

4. 某段距离的平均值为100mm,其往返较差为+20mm,则相对误差

为( )。A.; B.

; C.

5. 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为186°,则直线BA的坐标方位角为(

)。

A.96° B.276° C.6°

6. 在距离丈量中衡量精度的方法是用( )。 A.往返较差; B.相对误差; C.闭合差

7. 坐标方位角是以( )为标准方向,顺时针转到测线的夹角。A.真子午线方向; B.磁子午线方向; C.坐标纵轴方向8. 距离丈量的结果是求得两点间的( )。A.斜线距离; B.水平距离; C.折线距离9. 往返丈量直线AB的长度为:

,其相对误差为(  )

A.K=1/3100;  B.K=1/3200;  C.K=

10. 在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传递( )。A.方向; B.高程; C.距离

11. 圆水准器轴是圆水准器内壁圆弧零点的( )。A.切线; B.

法线; C.垂线

12. 水准测量时,为了消除

角误差对一测站高差值的影响,可将水准仪置在( )处。A.靠近前尺; B.两尺中间; C.靠近后尺13. 产生视差的原因是( )。

A.仪器校正不完善; B.物像有十字丝面未重合; C.十字丝分划板位置不正确

14. 高差闭合差的分配原则为( )成正比例进行分配。A.与测站数; B.与高差的大小;C.与距离或测站数15. 附和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公式为( )。A.=

;  B.=; C. =-(

)

16. 水准测量中,同一测站,当后尺读数大于前尺读数时说明后尺

点( )。

A.高于前尺点; B.低于前尺点;C.高于侧站点

17. 水准测量中要求前后视距离相等,其目的是为了消除( )的

误差影响。

A.水准管轴不平行于视准轴; B.圆水准轴不平行于仪器竖轴;C.十字丝横丝不水平 

18. 视准轴是指( )的连线。

A.物镜光心与目镜光心;B.目镜光心与十字丝中心; C.物镜光心与十字丝中心

19. 往返水准路线高差平均值的正负号是以( )的符号为准。A.往测高差; B.返测高差;C.往返测高差的代数和

20. 在水准测量中设A为后视点,B为前视点,并测得后视点读数为

1.124m,前视读数为1.428m,则B点比A点( ) A.高; B.低; C.等高

21.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特点是( )使视线水平。

A.用安平补偿器代替管水准仪;  B.用安平补偿器代替圆水准器;  C.用安平补偿器和管水准器。 

22. 在进行高差闭合差调整时,某一测段按测站数计算每站高差改

正数的公式为(  )A.B.  C.

23. 圆水准器轴与管水准器轴的几何关系为( )。A.互相垂直;  B.互相平行;  C.相交

24. 从观察窗中看到符合水准气泡影象错动间距较大时,需( )

使符合水准气泡影象符合。

A.转动微倾螺旋;  B.转动微动螺旋;  C.转动三个螺旋25. 转动目镜对光螺旋的目的是(  )。

A.看清十字丝;  B.看清远处目标;  C.消除视差。26. 消除视差的方法是(  )使十字丝和目标影像清晰。

A.转动物镜对光螺旋;B.转动目镜对光螺旋;C.反复交替调节目镜及物镜对光螺旋

27. 转动三个脚螺旋使水准仪圆水准气泡居中的目的是

(  )。 

A.使仪器竖轴处于铅垂位置; B.提供一条水平视线;C.使仪器竖轴平行于圆水准轴

28. 水准仪安置符合棱镜的目的是(  )

A.易于观察气泡的居中情况  B.提高管气泡居中的精度   C.保护管水准气泡

29. 当经纬仪的望远镜上下转动时,竖直度盘( )。A.与望远镜一起转动; B.与望远镜相对运动; C.不动

30. 当经纬仪竖轴与目标点在同一竖面时,不同高度的水平度盘读

数( )

A.相等; B.不相等; C.有时不相等31. 经纬仪视准轴检验和校正的目的是( )

A.使视准轴垂直横轴; B.使横轴垂直于竖轴; C.使视准轴平行于水准管轴

32. 采用盘左、盘右的水平角观测方法,可以消除( )误差。A.对中; B.十字丝的竖丝不铅垂; C.

33. 用回测法观测水平角,测完上半测回后,发现水准管气泡偏离

2格多,在此情况下应(  )。

A.继续观测下半测回;  B.整平后观测下半测回;  C.整平后全部重测

34. 在经纬仪照准部的水准管检校过程中,大致整平后使水准管平

行于一对脚螺旋,把气泡居中,当照准部旋转180°后,气泡偏离零点,说明(  )。

A.水准管不平行于横轴;B.仪器竖轴不垂直于横轴;C.水准管轴不垂直于仪器竖轴

35. 测量竖直角时,采用盘左、盘右观测,其目的之一是可以消除

(  )误差的影响。

A.对中;  B.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  C.指标差

36. 用经纬仪观测水平角时,尽量照准目标的底部,其目的是为了

消除(  )误差对测角的影响。 A.对中;  B.照准;  B.目标偏离中心

37. 有测回法观测水平角,若右方目标的方向值

小于左方目标的方向值时,水平角

的计算方法是( )

A. =-;  B.=;  C.=

38. 地面上两相交直线的水平角是(  )的夹角。

A.这两条直线的实际; B.这两条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线; C.这两

条直线在同一竖直上的投影

39. 经纬仪安置时,整平的目的是使仪器的( )。

A.竖轴位于铅垂位置,水平度盘水平; B.水准管气泡居中;C.竖盘指标处于正确位置

40. 经纬仪的竖盘按顺时针方向注记,当视线水平时,盘左竖盘读

数为90°用该仪器观测一高处目标,盘左读数为

75°10′24″,则此目标的竖角为(  )

A.57º10′24″ B.-14º49′36″ C.14º49′36″

41. 经纬仪在盘左位置时将望远镜大致置平,使其竖盘读数在0°左

右,望远镜物镜端抬高时读数减少,其盘左的竖直角公式( )A.

=90º-L; B. =0º-L或=360º-L; C.

42. 竖直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的目的是( )

A.使度盘指标处于正确位置; B.使竖盘处于铅垂位置; C.使竖盘指标指向90°

43. 若经纬仪的视准轴与横轴不垂直,在观测水平角时,其盘左盘的

误差影响是( )

A.大小相等;  B.大小相等,符号相同;  C.大小不等,符号相同

44. 测定一点竖直角时,若仪器高不同,但都瞄准目标同一位置,

则所测竖直角(  )

A.相同;  B.不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45. 在等精度观测的条件下,正方形一条边a的观测中误差为m,则

正方形的周长(S=4a)中的误差为(  )A.m; B.2m; C.4m

46. 丈量某长方形的长为α=20

,宽为b=15

,它们的丈量精度( )

A相同;  B.不同; C.不能进行比较47. 衡量一组观测值的精度的指标是(  )

A.中误差;  B.允许误差;  C.算术平均值中误差48. 在距离丈量中,衡量其丈量精度的标准是( )A.相对误差;  B.中误差;  C .往返误差

49. 下列误差中(  )为偶然误差

A.照准误差和估读误差;B.横轴误差和指标差;C.水准管轴不平行与视准轴的误差

50. 若一个测站高差的中误差为

,单程为n个测站的支水准路线往返测高差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A.;  B.  C.

51. 在相同的观条件下,对某一目标进行n个测站的支水准路线往

返测高差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A.;  B.;  C.

52. 对三角形进行5次等精度观测,其真误差(闭合差)为:

+4″;-3″;+1″;-2″;+6″,则该组观测值的精度(  )

A.不相等;  B.相等;  C.最高为+1″53. 经纬仪对中误差属(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中误差54. 尺长误差和温度误差属(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中误差55. 一条直线分两段丈量,它们的中误差分别为

,该直线丈量的中误差为(  )A.;  B.

; C.

56. 一条附和水准路线共设n站,若每站水准测量中误差为m,则

该路线水准测量中误差()A.;  B.;  C.

57. 某基线丈量若干次计算得到平均长为540m,平均值之中误差为0.05m,则该基线的相对误差为( )A.0.0000925; B.1/11000; C.1/10000

58. 下面是三个小组丈量距离的结果,只有( )组测量的相对误

差不低于1/5000的要求A.100m

0.025m; B.200m0.040m; C.150m

0.035m

59. 对某量进行n次观测,若观测值的中误差为m,则该量的算术

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A.

; B.m/n; C.m/

60. 某直线段AB的坐标方位角为230º,其两端间坐标增量的正负

号为(  )A. B.

  C.

61. 小三角锁近似平差主要考虑(  )

A.测角误差;  B.基线误差; C.起始边方位角的误差

62. 在全圆测回法的观测中,同一盘位起始方向的两次读数之差叫

( )

A.归零差;  B.测回差;  C.互差

63. 四等水准测量中,黑面高差减红面高差

0.1m应不超过( )

A.2mm  B.3mm;  C.5mm

64. 用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来衡量导线测量精度的公式是( )A.  B.;  C.

65. 在两端有基线的小三角锁基线闭合差的计算中,传距角

是用(  )

A.实测角值 B.经过第二次改正后的角值 C.经过角度闭合差调整后的角值

66. 导线的坐标增量闭合差调整后,应使纵、横坐标增量改正数之

和等于(  )

A.纵、横坐标增值量闭合差,其符号相同; B.导线全长闭合差,其符号相同;C.纵、横坐标增量闭合差,其符号相反67. 在全圆测回法中,同一测回不同方向之间的2C值为

、、

,其

互差应为(  ).

A.28″   B.-18″  C.1.5″

68. 基线丈量的精度用相对误差来衡量,其表示形式为(  )A.平均值中误差与平均值之比;  B.丈量值中误差与平均值之比;  C.平均值中误差与丈量值之和之比69. 导线的布置形式有(  )

A.一级导线、二级导线﹑图根导线;  B.单向导线﹑往返导线﹑多边形导线;

C.闭合导线﹑附和导线﹑支导线70.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是(  )

A.选点﹑测角﹑量边;B.埋石﹑造标﹑绘草图;C.距离丈量﹑水准测量﹑角度测量

71.导线角度闭合差的调整方法是将闭合差反符号后( )。

A. 按角度大小成正比例分配; B. 按角度个数平均分配 ;C. 按边长成正比例分配

72.导线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调整方法是将闭合差反符号后( )。

A. 按角度个数平均分配; B. 按导线边数平均分配; C. 按边长成正比例分配

73.小三角测量的外业主要工作为( )。

A. 角度测量; B. 基线丈量; C. 选点、测角、量基线74.等高距是两相邻等高线之间的( )。A. 高程之差; B. 平距; C. 间距

75.当视线倾斜进行视距测量时,水平距离的计算公式是( )。A. D=; B. D= C. D=

76.一组闭合的等高线是山丘还是盆地,可根据( )来判断。A. 助曲线; B. 首曲线; C. 高程注记

77.在比例尺为1:2000,等高距为2m的地形图上,如果按照指定坡度%,从坡脚A到坡顶B来选择路线,其通过相邻等高线时在图上的长度

为( )

A. 10mm; B. 20mm C. 25mm

78.两不同高程的点,其坡度应为两点( )之比,再乘以100%。A.高差与其平距; B. 高差与其斜距; C.平距与其斜距

79视距测量时用望远镜内视距丝装置,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同时测定两点间的( )的方法。

A 距离和高差; B 水平距离和高差。 C 距离和高程

80.在一张图纸上等高距不变时,等高线平距与地面坡度的关系是()。

A 平距大则坡度小; B 平距大则坡度大, C 平距大则坡度不变81.地形测量中,若比例尺精度为b,测图比例尺为:M,则比例尺精度与测图比例尺大小的关系为( )

A. B与M无关 B. b与M成正比; C. b与M成反比82.在地形图上表示的方法是用( )

A. 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线形符号和地物注记 B. 地物符号和地貌符号 C. 计曲线、首曲线、间曲线,助曲线83.测图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 )

A.图纸准备、方格网绘制、控制点展绘 B.组织领导、场地划分、后勤供应

C .资料、仪器工具、文具用品的准备

84.在地形测量中,大小平板仪对中容许误差为( )

A.25mm; B.3mm C. 0.05×M mm(M为测图比例尺分母)

85.若地形点在图上的最大距离不能超过3cm,对于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相应地形点在实地的最大距离应为( ).A. 15m; B.20m; C.30m

多项选择题

(一)测量学基础知识(1-44题)

1. 设A点为后视点,B点为前视点,后视读数

,前视读数b=1.428m,则( )。

A.

; B. 后视点比前视点高; C. 若A点高程,则视线高程为203.140m; D. 若A点高程

,则前视点高程为202.320; E. 后视点比前视点低。

2. 地面上某点,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六度带)的坐标为:

x=3430152m,y=20637680m,则该点位于( )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经度是( )。

A 第3带; B 116°; C 第34带; D 第20带; E 117°

3. 北京地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9°54′,东经116°28″。按高斯六度带投影,该地区所在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为( ),第( )投影带。

A 20; B 117°; C 19 ; D 115°; E 120°4. 微倾式水准仪应满足如下几何条件( )。

A 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 B横轴垂直于仪器竖轴; C水准管轴垂直于仪器竖轴; D 圆水准器轴平行于仪器竖轴; E 十字丝横丝应垂直于仪器竖轴

5. 在A、B两点之间进行水准测量,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往、返测高差为

=+0.005m,

=-0.009m。已知A点高程HA=417.462m,则( )。

A B的高程为417.460m; B B点的高程为417.469m; C 往、返测高差闭合差为+0.014m,D B点的高程为417.467m E 往、返测高差闭合差为-0.004m。

6. 在水准测量时,若水准尺倾斜时,其读数值( )。

A 当水准尺向前或向后倾斜时增大; B当水准尺向左或向右倾斜时减少; C总是增大; D总是减少; E 不论水准尺怎样倾斜,其读数值都是错误的

7. 光学经纬仪应满足下列几何条件( )。A B C D

8. 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可以消除( )误差。

A 2C B 误差; C 指标差 D横轴误差大气折光误差 E 对中误差9. 方向观测法观测水平角的侧站限差有( )。

A 归零差 ; B 2C误差; C 测回差; D竖盘指标差 ; E 阳光照射的误差。

10. 若AB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与其真方位角相同时,则A点位于( )

上。

A 赤道上; B 中央子午线上; C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纵轴上; D 高斯投影带的边缘上; E 中央子午线左侧11. 用钢尺进行直线丈量,应( )。

A 尺身放平; B确定好直线的坐标方位角; C丈量水平距离; D目估或用经纬仪定线; E进行往返丈量12. 闭合导线的角度闭合差与( )。

A导线的几何图形无关; B导线的几何图形有关; C 导线各内角和的大小有关; D导线各内角和的大小无关; E 导线的起始边方位角有关

13. 经纬仪对中的基本方法有( )。

A 光学对点器对中; B 垂球队中; C 目估对中; D 对中杆对中; E 其它方法对中

14. 高差闭合差调整的原则是按( )成比例分配。

A 高差大小; B测站数; C水准路线长度; D 水准点间的距离;E往返测站数总和

15. 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形式有( )。

A 导线测量水准测量; B三角测量;C 距离测量; D 角度测量16. 经纬仪可以测量( )。A 磁方位角;B 水平角;C 水平方向值D

竖直角E 象限角

17. 在测量内业计算中,其闭合差按反号分配的有( )。

A 高差闭合差; B 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 C 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 D 坐标增量闭合差; E 导线全长闭合差中;

18. 水准测量中,使前后视距大致相等,可以消除或削弱( )。

A 水准管轴不平行视准轴的误差; B 地球曲率产生的误差; C 大气折光产生的误 D阳光照射产生的误差; E 估读数差19. 下列误差中( )为偶然误差。

A 估读误差; B 照准误差; C 2C误差; D 指标差; E 横轴误差

20. 确定直线的方向,一般用( )来表示。

A 方位角; B 象限角; C水平角; D 竖直角; E 真子午线方

21. 导线坐标计算的基本方法是( )。

A 坐标正算; B 坐标反算; C坐标方位角推算; D 高差闭合差调整; E 导线全长闭合差计算

22. 四等水准测量一测站的作业限差有( )。

A 前、后视距差; B 高差闭合差; C 红、黑面读数差; D红黑面高差之差; E视准轴不平行水准管轴的误差23. 大比例尺地形图是指( )的地形图。

A 1:500; B 1:5000 ; C 1:2000; D 1:10000; E 1:100000

24. 地形图的图式符号有( )。

A比例符号; B非比例符号; C 等高线注记符号; D 测图比例尺25. 等高线按其用途可分为()。A首曲线B计曲线C 间曲线D 示坡线E

山脊线和山谷线

26. 等高线具有哪些特性( )。

A等高线不能相交; B 等高线是闭合曲线; C 山脊线不与等高线正交; D 等高线平距与坡度成正比; E 等高线密集表示陡坡27. 视距测量可同时测定两点间的 ( )。

A高差; B 高程; C 水平距离; D高差与平距 ; E 水平角28. 平板仪安置包括( )。

A 对点; B 整平; C 度盘归零 ; D定向; E 标定图板北方向

29. 在地形图上可以确定( )。

A 点的空间坐标 B直线的坡度 C 直线的坐标方位角 D确定汇水面积 E 估算土方量

30. 下述哪些误差属于真误差( )。

A 三角形闭合差; B 多边形闭合差 C 量距往、返较差 D 闭合导线的角度闭合差 E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31. 测量工作的原则是( )。

A 由整体到局部; B 先测角后量距; C 在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 D先控制后碎部 E 先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后进行平面控制测量32. 测量的基准面是 ( )。

A 大地水准面; B水准面; C 水平面 ; E 1985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33. 高程测量按使用的仪器和方法不同分为( )。

A 水准面测量; B闭合路线水准测量; C附合路线水准测量;

D三角高程测量 E 三、四、五等水准测量34. 影响水准测量成果的误差有( )。

A 视差未消除; B水准尺未竖直; C 估读毫米数不准; D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 E 阳光照射和风力太大

35. 当经纬仪竖轴与仰视平视俯视的三条视线位于同一竖直面内时,其

水平度盘读数值 ()。

A相等; B不等; C 均等于平视方向的读数值; D 仰视方向读数值比平视度盘读数值大 E 俯视方向读数值比平视方向读数值小36. 影响角度测量成果的主要误差是 ( )。

A 仪器误差; B 对中误差 ; C 目标偏误差 ; D竖轴误差 E 照准个估读误差

37. 确定直线方向的标准方向有( )。

A 坐标纵轴方向; B真子午线方向; C 指向正北的方向; D 磁子午线方向直线方向

38. 光电测距仪的品类分为 ( )。

A 按测程分为短、中、远程测距仪 B按精度分为I、II、III级测距仪C按光源分为普通光源、红外光源、激光光源三类测距仪 D 按测定电磁波传播时间t的方法分为脉冲法和相位法两种测距仪 E 不分品类39. 光电测距成果的改正计算有 ( )。

A 加、乘常熟改正计算; B气象改正计算; C 倾斜改正计算; D三轴关系改正计算; E测程的检定与改正计算40. 全站仪的主要技术指标有( )。

A最大测程;B 测距标称精度;C 测角精度 ;D放大倍率; E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

41. 全站仪由( )组成。

A光电测距仪;B 电子经纬仪 C多媒体电脑数据处理系统; D 高精度的光学经纬仪

42. 全站仪除能自动测距、测角外,还能快速完成一个测站所需完成的

工作,包括( )。

A计算平距、高差; B 计算三维坐标; C 按水平角和距离进行放样测量; D 按坐标进行放样; E 将任一方向的水平角置为0°00′00″43.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 )。

A 踏选点及建立标志; B 量边或距离测量; C测角; D连测; E进行高程测量

试 题 参 考 答 案

二、单项选择题

(一)测量学基础知识(1-86题)

1.B 2.C 3.B 4.C 5.C 6.B 7.C 8.B 9.A 10.B 11.B 12.B 13.B 14.C 15.C 16.B 17.A 18.C 19.A 20.B 21.A

22.C 23.A 24.A 25.A 26.C 27.A 28.B 29.A 30.A 31.A 32.C 33.C 34.C 35.C 36.C 37.C 38.B 39.A 40.C 41.B 42.A 43.A 44.B 45.C 46.A 47.A 48.A 49.A 50.B 51.B 52.B 53.A 54.B 55.C 56.A 57.C 58.B 59.C 60.C 61.A 62.A 63.C 64.C 65.C 66.C 67.A 68.A 69.C 70.A 71.B 72.C 73.C 74.A 75.C 96.C 77.B 78.A 79.B 80.A 81.B 82.B 83.A 84.C 85.A 86.B三、多项选择题

(一)测量学基础知识(1-44题)

1.ABC 2.DE 3.BA 4.ADE 5.AE 6.ACE 7.ABC 8.AC 9.ABC 10.BC 11.ACDE 12.BD 13.ABD 14.BC 15.AC 16.BCD 17.ABCD 18.ABC 19.AB 20.AB 21.ABC 22.ACD 23.ABC 24.ABCD 25.ABC 26.ABE 27.ACD 28.ABD 29.ABCDE 30.ABD 31.ACD 32.AD 33.AD 34.ABCDE 35.AC 36.ABCDE 37.ABCD 38.ABCD 39.ABC 40.ABCD 41.ABD 42.ABCDE. 43.ABCD 44.BC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