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路程时间速度教学设计

来源:二三娱乐


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

2. 引导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预设: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1.呈现情境:

小汽车:我2时行驶到目的地。公共车:我3时行驶到目的地

那辆车跑得快些?

2.反馈与交流:只知道时间不能比出谁走得快些,还要知道他们行使的路程。

3.呈现小汽车与公共车行使的路程:小汽车要走160千米,公共车要走210千米。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独立解决问题。

2.反馈与交流

(1)谁跑得快些?你是怎么比的?

根据学生的发言,结合课件重点解读160÷2与210÷3所表示的意思。(在图中表示每小时行80千米,每小时行70米)

(2)指出每小时走多少千表示速度

(3)速度是怎么求的?板书: 路程÷时间=速度。

(4)教学速度的单位:千米/小时

三.联系生活,丰富对于速度的认识

1.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速度。

2.感受速度表示的实际意义

(1)介绍刘翔110栏的速度8.5米/秒

师:1秒时间,刘翔从台的最里面到了台下(台深8米左右)

(2)猎豹奔跑速度18000米/分

(3)你想到了什么?1秒时间,猎豹从会场的东边跑到了西门(会场东西大约24米)让学生体会:速度的快慢是相比而言的,比较是单位要统一。

(4)蜗牛的爬行速度8米/时

A蜗牛一天可以爬行多少米?

B蜗牛从会场的东边爬到西边(约24米)大约需要几时?如果72米呢?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揭示: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四.实际应用、巩固与拓展

课本56-57 5 6 8 9题

(2)学生独立解决。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回顾总结

学了时间、路程和速度,你认为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我的感悟与思考

1. 关于材料选择

材料的选择紧紧围绕课时教学目标,同时关注问题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气息。

教材安排了“哪辆车跑得快些”这一学习情境(“我2时行驶了120千米”、“我3时行驶了210千米”),要比较哪辆车跑得快些,就要比较哪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长。教材意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认识到比较慢就是比速度,速度与所行的路程和时间有关。设计者把主题情境调整为:小明上学走了6分,小红上学走了8分,谁走得快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观点碰撞,在此基础上再提供相应的路程。这样的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快慢不仅和时间有关,还和路程有关,感受速度产生的需要。

在联系生活,感受速度的实际意义时,教师选材更是别具匠心,学生刚刚为刘翔飞人的速度惊叹时,出示了陆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猎豹的速度,学生不禁感叹“人外有人”,再与爬行速度极慢的蜗牛形成强烈的反差,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速度的实际意义,同时还理解了速度的快慢是相对的。这些精彩的课堂生成都是教师选材独到所起的效果。

又如“京沪铁路提速中的数学问题”、“嘉兴金华之行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材料无不反映了设计者在材料上的价值取向。

2. 关于教学方式

围绕课时目标,设置教学情境,以问题解决贯穿本课。教学实施时,以问题解决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尝试解决,同时留有时空让学生自主解读与探索、分析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围绕学生对于路程、时间与速度关系的理解与掌握展开,同时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如在解决嘉兴金华之行“12时能到金华吗?”这一问题时,充分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考,剖析不同方法背后对于“路程、时间与速度”的理解,巩固学生对于三者关系的认识,同时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