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红山文化研究_陈国庆

来源:二三娱乐
华夏考古 2008年第3期73

红山文化研究

陈国庆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市 130012)

关键词:红山文化;文化分期;考古文化类型

摘 要:红山文化是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有关红山文化分期的文章已发表多篇,但由于受到当时考古资料所限,学者们分歧较大。本文以近年来所发表的两处层位关系较好的遗存为突破口,尝试对红山文化进行分期,并在分期的基础上,对以往有学者将红山文化划分为不同考古文化类型等问题进行讨论。Keywords:TheHongshanCulture,TheperiodizationofCulture,Archaeologicalculturetypes

Abstract:TheHongshanCultureisaveryimportantarchaeologicalcultureoftheNeolithicAgeintheareaofsouthernandnorthernsidesofYanshanmountain.EventhoughscholarshadpublishedmanyarticlesabouttheperiodizationoftheHongshanCulture,therearestillmuchdifferenceamongthemforthecaseoflackingmaterials.Inthisarticle,thewritertakesthetwositeswhichhavebetterlayerrelationsandwerepublishedrecentlyasbreakthroughpoint,andattemptstodividingtheHongshanCultureintoseveralperi-ods.Inthepast,scholarshaddividedtheHongshanCultureintoseveraldifferentarchaeologicalculturetypes,thewriterdiscussestheproblemsaboutthisproblemonthebaseofhisperiodization.

  红山文化是分布于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自上个世纪初

被发现以后,随着考古发掘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批批考古资料和新发现陆续发表,有关的研究文章亦纷纷相继面世。学者们对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年代跨度、原始宗教、文明起源、文化分期、类型划分、埋葬习俗、聚落形态、生业和玉器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以往已有多篇红山文化分期和划分不同考古文化类型的研究论文发表,但由于受到当时考古资料所限,加之所发掘的遗存层位关系单纯,叠压打破关系罕见,因而使得红山文化分期的结果以及诸遗存的期别归属分歧较大,既有两期说

[3]

[1]

文将以这两处有层位关系的遗存为切入点,对红山文化进行再分期,并在分期的基础上,对以往有学者将红山文化划分为不同考古文化类型等问题进行讨论。

迄今经正式发掘或调查的红山文化遗存主要有内蒙古赤峰西水泉、蜘蛛山,

[6]

巴林左旗友好村二道梁,敖汉旗三道湾子、四棱山

[10]

[7]

[4]

[5]

、兴隆洼

[8][11]

、西台

[9]

、兴隆

[12]

沟,巴林右旗那斯台、洪格力图、

[13][14]

黑德宝龙、查干诺尔、查干木伦河流域C类型台

[17][19]

[15]

、查日斯台

[18]

[20]

[16]

、古日古勒

,林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

子,奈曼旗大沁他拉,翁牛特旗海金[21][22][23]山、三星他拉;辽宁建平牛河梁、敖包山、羊圈子梁底、转山子

[25]

[26]

[24]

,亦有三期

[2]

、四,凌源三

期说。可喜的是,近年来牛河梁遗址第

五地点和白音长汗遗址的考古新资料已相继发表,为红山文化的分期找到了突破口。本

官甸子,喀左东山嘴,阜新胡头[27][28]沟;天津蓟县围坊等。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07JJD780115)

74考古文物研究

一、重要遗址分析

白音长汗遗址四期遗存为红山文化,原报告依据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的异同,将白音长汗遗址四期遗存分为三组。

一组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数量较少。陶色以褐色为主,红色陶数量少。夹砂陶器表及器底遍施纹饰,少量为素面陶。纹饰种类有之字纹、成组划纹、指甲纹、圆形乳丁纹、窝纹、压印平行短线纹等。泥质陶以素面为主,有的施红彩,为竖向平行细条纹、平行弧线形和交叉弧线形条带纹等。陶器种类有筒形罐、敛口鼓腹罐、斜口器、外叠唇厚沿盆、碗、钵、带流杯等。

二组夹砂陶所占比例下降,泥质陶数量大增,红陶数量上升。纹饰种类除一组原有的之字纹、划纹外,新增加了花边式附加堆纹和由一段圆形乳丁变成了二段的花乳丁。有少量黑彩,为平行直线条带纹、交叉直线条带纹,条带纹宽窄不一。器类有筒形罐、斜口器、钵、碗、杯等,新增陶器有壶、曲腹盆、折腹盆、折腹钵、直腹钵和盘等。

三组夹砂陶数量进一步下降,泥质红陶数量上升。夹砂陶均为糙面陶,薄胎。纹饰有少量花边式附加堆纹、花乳丁纹、编织纹、之字纹、划纹等。有少量黑彩,为弧形条带纹。器类有筒形罐、折腹盆、直腹钵等。新出现的陶器有敛口瓮和带盖小陶鼎等。西水泉遗址F13和F17出土陶器较典型,其中F13出土的筒形罐(F13∶30、31)和白音长汗一组的筒形罐(ATl3②∶1,BF2①∶2)相同。西水泉F17出土的筒形罐(F17∶4)、叠唇彩陶盆(F17∶19)与白音长汗一组的筒形罐(AH30∶1)、叠唇彩陶盆(AH34∶1)相似。

西水泉直腹钵(T9②∶5)与白音长汗二组的直腹钵(BT312①∶1)相同。西水泉折腹盆(T52②∶1)、直腹钵(H4∶2)与白音长汗三组的折腹盆(BT380②∶16)、直腹钵(BT380②∶18)相似。而西水泉遗址的

彩陶直腹钵(T26①∶4)的彩纹为勾连涡纹,这种勾连涡纹见于城子山遗址筒形器上,年代应晚于白音长汗三组。

蜘蛛山遗址的钵(T1③∶46)与白音长汗一组的钵(BT309②∶1)相同。此外,指甲形纹、窝纹、平行窄条纹彩陶等亦与白音长汗一组的同类纹饰相似。二道梁遗址的斜口器(T12②∶1,H10∶1)、筒形罐(F7∶2,Fll∶2)与白音长汗一组的斜口器(AH34∶6)、筒形罐(BF2①∶2,AH28∶1)相似。H151和第1层的筒形罐(H151∶1,T240∶1)与白音长汗二组的筒形罐(BH75∶1,BF58②∶1)相似,二者在筒形罐口沿下均见有花边式附加堆纹,这种花边式附加堆纹筒形罐是在白音长汗二组时新出现的。

兴隆洼遗址目前只发表了F133和F106出土的陶器。F133共发表3件陶器,计1件筒形罐和2件钵。筒形罐和钵的形制与白音长汗一组的筒形罐(AH34∶5,BT309②∶1)相似,特别是筒形罐上的之字纹组合更是相同,即整个器身饰满横压竖排之字纹,只是在接近器身的底部饰一周竖压横排之字纹。

F106只发表了1件筒形罐(F106④∶15)和1件叠唇彩陶盆(F106④∶13),由于未发表线图,图片有些漫漶不清,筒形罐上饰有压印之字形线纹,叠唇彩陶钵在口沿外侧饰紫红色平行线三角纹,从其形状和纹饰来看,与白音长汗一组的叠唇彩陶盆相似。

三道湾子遗址发现的折腹钵(H1∶1)、折腹盆(H1∶4)与白音长汗二组的折腹钵(BH89∶8)、折腹盆(BH89∶14)相似。四棱山遗址的筒形罐(T4∶1)、斜口器(Y6∶7)、钵(Y1∶1)与白音长汗一组的筒形罐(T36②∶1)、斜口器(AH34∶6)、钵(BT309②∶1)相同。深鼓腹罐(T6∶2)与蜘蛛山深鼓腹罐(T10∶47)相似。折腹钵(T3∶3)、叠唇盆(T5∶1)与白音长汗二组红山文化研究75

的折腹钵(BT312①∶1)、叠唇盆(AH69∶2)相同。

南台地遗址M13共发现5件陶器,其中筒形罐(M13∶1、4、5)、叠唇盆(M13∶2)与白音长汗一组的筒形罐(BF7①∶1,AF85②∶1,AH30∶1)、叠唇盆(AH5∶6)相同。折腹钵出土于②A层中,M13开口于②A层下,从层位关系上看,年代应晚于M13。

那斯台遗址的陶器与西水泉遗址的陶器有颇多相同之处,如那斯台的筒形罐(原报告的图四,10,下同)、折沿罐(图四,19)、敛口钵(图五,2)、敛口瓮(图四,3、4)、器盖(图四,13)与西水泉的筒形罐(H1∶5)、折沿罐(F17∶26)、敛口钵(H10∶3)、敛口瓮(T52②∶21)、器盖(T8①∶10)相同。二者均发现有双耳罐,西水泉的双耳彩陶罐(H2∶21)彩纹为窄条平行线纹;那斯台的双耳彩陶罐(图四,1)彩纹较进步,上部为斜线三角纹,下部为重叠菱形纹,这种重叠菱形纹与三道湾子折腹钵H1∶12上的重叠菱形纹相同。比较而言,前者的年代要晚于后者。那斯台的折肩罐(图五,1)与牛河梁第二地点的折肩罐(H3∶2)相似,年代应较晚。

东山嘴遗址出土的折腹钵(TC40∶6)、敛口钵(TC3②∶5)、瓮(TD9②∶4)与白音长汗三组的折腹钵(AH53∶19)、敛口钵(BT380②∶8)、瓮(BT380②∶13)相同。东山嘴遗址的折肩罐(TE7②∶4)和对顶三角纹(E9②∶4)与牛河梁第11地点出土的折肩罐(H3∶2)和对顶三角纹(H2∶2)相同。

牛河梁第五地点地层堆积主要分三层,上层编号为Z。中层编号为ZC。下层编号为XC。

下层的筒形罐(H41∶4)、叠唇盆(H22∶2)、折肩罐(H16∶2)与牛河梁第二地点的筒形罐(H1∶1)、叠唇盆(H1∶2)、折肩罐(H3∶2)相同。

上层出土遗物较少,陶器形态与中层陶器相似,大体可归入同一期段,其年代晚于下层。

牛河梁第二地点4号积石冢内M5和M6出土的2件带盖双耳彩陶罐在牛河梁第五地点的中、上层遗存中都有发现,后者的彩陶双耳罐与前者的彩陶双耳罐形状有所不同,彩陶纹样亦略有差异,其年代可能晚于前者。

城子山遗址的筒形器(T5③∶6,T3③∶6)与牛河梁第五地点中层的筒形器(ZCZ1∶8、14)相似。城子山筒形罐上所饰的彩陶双勾纹(T5③∶5)与牛河梁第五地点中层双耳彩陶罐器腹下部所饰的彩陶双勾纹(JKl∶1)完全相同,而前者的筒形罐口沿下所饰的双勾连涡纹(T1②∶4)和双勾纹彩陶片(T4②∶25)与后者的双耳彩陶罐上所饰的双勾连涡纹(Z2M2∶4)和双勾连涡纹彩陶片(Z1∶9)相同。城子山的对顶三角纹彩陶(T3③∶2,T4②∶22)与东山嘴的对顶三角纹(E9②∶14,D9②∶14)相同。

胡头沟遗址的筒形罐(筒5、11)及平行线纹、宽带纹、双勾连涡纹彩陶图案与东山嘴的筒形罐(TE8②∶7)和彩陶图案(D8②∶11)相同。

红山后遗址第二住地的筒形罐(原报告图四三,12)、叠唇盆(图版三三,13)与西水泉的筒形罐(F17∶4)、叠唇盆(F17∶19)相似。折腹盆(图四十,28)、双耳罐(图三四,a)与三道湾的折腹盆(HI∶4)、双耳罐(H1∶16)相似。折口盆(图四十,31)与白音长汗三组的折腹盆(BT380②∶16)相似。饰双勾纹的筒形器(图四二,68,原报告将其复原为罐,实为无底筒形器)与城子山筒形器(T5③∶5)相似。

二、红山文化分期

综上对红山文化诸遗存的分析比较,可明显看出,有层位关系的遗存较少,绝大多数遗存层位关系单纯。此外,有相当部分遗76考古文物研究

址未经发掘,所获遗物为地面采集或征集。因此,对红山文化的分期还是比较困难的,好在近年来发表的牛河梁第五地点和白音长汗遗址有着较好的层位关系,通过分析比较,大体可将红山文化分为四期,即以白音长汗遗址一至三组代表红山文化一至三期,牛河梁第五地点中、上层遗存代表红山文化第四期。以此为基础,将其他遗存与之进行横向或纵向类比,并纳入已分期遗存的框架之内,进而对整个红山文化进行分期。

一期以白音长汗遗址一组,西水泉遗址F13、F17,蜘蛛山遗址,二道梁遗址第2层、F7、Fll,兴隆洼遗址F133、F106,南台子遗址M13,那斯台遗址部分陶器,转山子遗址,敖包山遗址部分陶器,羊圈子梁底遗址部分陶器,红山后遗址部分陶器,大沁他拉遗址部分陶器,洪格力图遗址,黑德宝龙遗址部分陶器,查干诺尔遗址部分陶器和海金山遗址部分陶器为代表。

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有一定数量的泥质

陶。夹砂陶以灰褐色居多,其次为黑褐陶和红褐陶。泥质陶多为红色或灰褐色。纹饰有之字纹、篦划纹、圆形乳丁纹、刻划纹、窝纹、指甲纹、平行短线纹、附加堆纹等。以之字纹为主,既有横压竖排之字纹,亦有竖压横排之字纹。其中竖压横排之字纹多饰在筒形罐的下腹部,多为一排,之字纹多草率稀疏。陶器底部多见压印编织纹。发现有少量彩陶,主要为红彩,少量为黑彩。图案以细条纹为主,有竖向平行线纹、平行弧线纹、交叉弧线形条带纹、半圆形条纹组成的鳞形纹、三角纹内填平行线纹。(图一,1~5)陶器种类有筒形罐、敛口鼓腹罐、双耳罐、深鼓腹罐、折肩罐、斜口器、叠唇盆、敞口盆、钵、碗、带流杯和盘等。

二期以白音长汗遗址二组、西水泉遗址部分陶器、二道梁遗址部分陶器、三道湾子遗址、四棱山遗址部分陶器、南台子遗址部分陶器、那斯台遗址部分陶器、敖包山遗址部分陶器、羊圈子梁底遗址部分陶器、红山

图一 红山文化彩陶分期图1、6、7、8.弧线平行宽带纹 2.鳞形纹 3.平行宽带纹 4.窄直线竖条纹5.三角纹内填平行线纹 9、10.重叠菱形纹 11、12.弧线三角纹、宽带纹13.弧线三角纹 14.双勾连涡纹 15.垂环形带纹、双勾连涡纹 16.双勾连涡纹 17.平行线纹、之形纹 18.双勾连涡汶、平行线纹 19.相间凹边长方形纹 20、23.对顶三角纹 21.3形纹、条带纹 22.双勾纹 24.相间方块纹 25、27.双勾连涡纹、平行线纹26.双勾连涡纹(1、3、4、6~8、11、12.白音长汗 2.蜘蛛山 5、10.西水泉 9.三道湾子 13、15、18.胡头沟14、20.东山嘴 16、17.牛Ⅱ 19、21.那斯台 22、24、27.城头山 23、25、26.牛Ⅴ)

红山文化研究77

遗址部分陶器、大沁他位遗址部分陶器、查日斯台遗址、黑德宝龙遗址部分陶器、查干诺尔遗址部分陶器、西台遗址、海金山遗址部分陶器和围坊遗址为代表。

陶器中仍以夹砂褐陶为主,泥质红陶数量上升。素面陶增多,施纹陶器数量所占比例下降。纹饰主要有之字纹、划纹,新出现花边式附加堆纹、花乳丁纹,器底见有编织纹。彩陶较一期有所增多,绝大多数为黑彩,红彩罕见。彩陶图案有平行直线条带纹、平行斜线纹、交叉直线条带纹,新出现宽带平行线纹、重叠菱形纹、勾叶纹等。(图一,6~10)

三期以白音长汗三组、西水泉遗址部分陶器、那斯台遗址部分陶器、牛河梁第一至四地点、第五地点下层遗存、东山嘴遗址、城子山遗址部分陶器、胡头沟遗址、红山后遗址部分陶器、查日斯台遗址部分陶器、古日古勒台遗址部分陶器和三星他拉遗址为代表。

陶器以泥质陶占绝大多数,夹砂陶仅占少数。陶色以红色为大宗,少量为灰色、褐色或黑色。有相当部分陶器器表施红陶衣,少量夹砂陶为糙面陶。纹饰有之字纹、平行条纹、弦纹、窝点纹、方格纹、花边式附加堆纹、花乳丁纹、刻划纹、指甲纹,陶器底部常见编织纹或叶脉纹。彩陶数量大增,为黑彩。图案有平行斜线纹、平行线纹、弧线宽带纹、垂环形带纹、对顶三角纹、弧线三角纹和之形纹等。(图一,11~21)器类有筒形罐、折肩罐、鼓腹罐、双耳罐、斜口器、盆、钵、碗、瓮、盘、器座。新出现筒形器、带盖彩陶双耳罐、带盖双腹盆、豆、豆形器盖、带盖小鼎、小鼎、双口杯等。其中筒形器数量发现最多,亦是最具指征性的器物。

四期以牛河梁第五地点中、上层遗存、城子山遗址部分陶器和红山后遗址部分陶器为代表。

陶器以泥质红陶占绝大多数,有少量夹砂灰褐陶和泥质黑陶。泥质陶有的施红陶衣。纹饰有之字纹、刻划鳞纹、附加堆纹、刻划纹、窝纹、戳印纹、弦纹等。彩陶数量较多,为黑彩,纹样主要有平行线三角纹、双勾连涡纹、双勾纹、平地线纹、平行宽带纹、三角纹等(图一,22~27),陶器种类有筒形罐、双耳罐、钵、叠唇盆、直腹盆、筒形器。新出现有束颈罐、折肩壶和折腹盂等。

红山文物陶器分期主要有罐、斜口器、盆和钵等。

罐 依其形制不同分为四型。

A型:筒形罐,细分为两个亚型。

Aa型:弧腹,口部由微敞变为大敞口。腹部由弧曲较大逐渐变得微弧腹。(图二,1~4)Ab型:斜直腹,口部由微敛发展为直口。腹上部由外凸弧形逐渐发展为竖直,并以附加堆纹为分界线形成斜直的下腹部。(图二,5~8)B型:折肩罐,口部由微敛逐渐发展为敛口。由溜肩愈来愈向折肩发展,最后演变为双耳罐。(图二,9~12)C型:深鼓腹罐,器身由瘦长变为粗短,腹最大径逐渐上移,至第三期时,深鼓腹罐截去下部而发展为无底筒形器。(图二,13~16)D型:双耳罐,细分为两个亚型。

Da型:彩陶双耳罐,由溜肩发展为端肩明显,腹最大径逐渐上移,最后发展为扁腹双耳罐。彩陶图案由简单到繁缛。(图二,17~20)

Db型:无彩双耳罐,其演变轨迹与Da型相似,由溜肩发展为端肩,腹最大径愈来愈来上移。(图二,21~23)

斜口器 由微鼓腹发展为下腹微内曲。斜口部分由斜直演变为外凸。(图三,1~3)

盆 分为三型。

A型:弧腹,由叠唇微敛口发展为叠唇敞口。(图三,4~7)78考古文物研究

图二 红山文化陶器分期图

1.白音长汗(BF2①∶2) 2.白音长汗(BF58②∶1) 3.牛河梁(H1∶1) 4.牛河梁(JK5∶1)5.白音长汗(AH51∶1) 6.西水泉(T7①∶10) 7.白音长汗(AH53∶15) 8.牛河梁(ZCZ1∶5)9.二道梁(H57∶1) 10.二道梁(T24①∶7) 11.牛河梁(H3∶2) 12.牛河梁(ZCZ1∶1)13.蜘蛛山(T1③∶47) 14.红山后(图三四,e) 15.东山嘴(TEB②∶7) 16.城子山(T5③∶5)

17.西水泉(H2∶21) 18.那斯台(采集) 19.牛河梁(M6) 20.牛河梁(Z2M2∶4)

21.那斯子(采集) 22.红山后(图三四,a) 23.牛河梁(H3∶1)

  B型:曲腹,器身由矮变高。由曲腹发

展为双腹。(图三,8~10)C型:折腹,由折腹发展为折腹不明显。(图三,11~14)

钵 分两型。

A型:弧腹,由直口发展为敛口。(图三,15~18)

B型:直腹,彩陶图案由简单发展为繁缛。(图三,19~21)

三、关于考古文化类型划分的讨论杨虎先生指出:“根据发掘材料,我们将红山文化划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三种遗存,视材料多少分别暂以`类型'或`遗存'相称:兴隆洼F133遗存、西水泉类型和东山嘴类型”。“三种类型分别属于红山文化早、中、晚三个阶段”。

高美璇、李恭笃先生依据城子山遗址的层位关系,“将城子山三层命名为城子山一期文化,二层称之为城子山二期文化”。在此基础上,又观察分析了胡头沟、东山嘴两遗址已发表的材料,认为三个遗址在文化内涵上有很大的共同点和相似性。同时提出:“分布在朝阳地区的红山文化(以东山嘴、城子山、胡头沟三个遗址为代表),与分布在赤峰地区的红山文化(以红山后、西水泉、四棱山三个遗址为代表)相比较,在文化内容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别”。“朝阳地区的红山文化更接近小河沿文化……所以朝阳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存,更接近于红山文化晚期阶段。”“为了比较研究的方便,为划分文化类型和文化分期提供条件,暂把赤峰[29]

红山文化研究79

图三 红山文化陶器分期图

1.白音长汗(AH34∶6) 2.白音长汗(BF67②∶3) 3.牛河梁(XC∶1) 4.白音长汗(AT15②∶1)

5.四棱山(Y1∶1) 6.牛河梁(H14∶4) 7.牛河梁(JK4∶1) 8.二道梁(H95∶1)9.城子山(T2②∶8) 10.东山嘴(TD10②∶3) 11.二道梁(H118∶1) 12.西水泉(H19∶11)13.东山嘴(TE10②∶9) 14.红山后(图四十,34) 15.蜘蛛山(T1①∶46) 16.白音长汗(AH16∶5)17.红山后(图四十,27) 18.红山后(图四十,

25) 19.三道湾子(H1∶12) 20.西水泉(H4∶2)

21.西水泉(T26①∶4)

地区的红山文化命名为红山后类型……朝阳

[30]

地区的红山文化命名为城子山类型”。

针对以上两篇有关红山文化的文章所提出的观点,有些问题是值得商榷的。考古文化的分期通常来讲是指一个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依据陶器等遗迹、遗物的变化,将一个考古学文化的诸遗存划分为几大期,常常冠以某某文化早期、晚期,或某某文化早期、中期、晚期,或某某文化一期、二期……若将一个考古学文化冠以“某某遗存”,“某某类型”来表示期别的话,这样的称谓往往会使人误解考古文化分期和考古文化类型划分的关系。

再有,将若干个遗址或墓地定为早期,再将若干个遗址或墓地定为晚期的分期方法亦不可取。诚然,我们并不否认会有这样的现象的发生,可实际情况是通过对红山文化的分期可明确地看到,有些遗存文化内涵是比较单纯的,如三道湾子遗址和蜘蛛山遗址等,但西水泉遗址和红山后遗址则不尽然,这两个遗址既包含有红山文化早期的遗物,亦含有红山文化晚期的遗物,所以说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客观地还历史的本来面貌。最后讨论一下关于将红山文化命名为红山后类型和城子山类型的问题。高美璇和李恭笃二位先生在将红山文化分为两个考古类型之后,又指出两个考古文化类型是分属于红山文化的早晚两期。这实际上是将考古文化分期与划分考古文化类型二者混为一谈。关于这二者的关系,张忠培先生有过明确的定义,他指出:“任何一种考古学文化都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分期表述时间的差异,即考古学文化的历史过程的持续和连贯;类型表述空间差异,即考古学文化的地域性的联系与变异”。因此,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和“类型”是具有本质区别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是我们在考古文化研究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31]

80

遗址调查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

[1]

a.高美璇,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红山文化遗存分期探索.考古,1986,(6).

b.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

2003.

a.杨虎.关于红山文化的几个问题.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b.张星德.红山文化分期初探.考古,1991,(8).c.顾罡.红山文化陶器分期研究.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3]

2001.

朱延平.东北地区南部公元前三千纪初以远的新石器考古学文化编年、谱系及相关问题.考古学文化论集(四).北京:文物出版社,[4][5][6]

199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左旗友好村二道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7]

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敖汉旗文化馆.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77,(12).[8][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10).杨虎.敖汉旗西台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10]a.刘国祥,贾笑冰,赵明辉,邵国田.兴隆沟遗址发

掘又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3年1月3日.b.刘国祥.兴隆沟聚落遗址发掘收获及意义.东北文物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

查.考古,

1987,(6).

[12]苏布德.洪格力图红山文化墓葬.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0,(2).

[13]巴林右旗博物馆.黑德宝龙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

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2).

[14]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博物馆,巴林右旗博

物馆.查干诺尔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0,(2).

2004,(3).

[15]朱永刚.查干木伦河流域古遗址文化类型及相关问

题.考古与文物,古,2000,(2).

[17]巴林右旗博物馆.巴林右旗古日古勒台新石器时代[16]朝格巴图.查日斯台遗址调查简报.内蒙古文物考

合刊).

考古文物研究

1992,

(1、2期

[18]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

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9]a.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

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

b.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滕旗南台子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20]朱凤瀚.吉林奈曼旗大沁他拉新石器时代遗址调

查.考古,

1979,(3).

[21]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内蒙古翁牛特旗两处新

石器时代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3).

[22]翁牛特旗文化馆.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

玉龙.文物,

1984,(6).

[23]a.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

“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8).b.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女神庙平台东坡筒形器群遗存发掘简报.文物,1994,(5).c.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7,(9).d.魏凡.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三地点积石冢石棺墓.辽海文物学刊,

1994,(1).

e.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四号冢筒形器墓的发掘.文物,1997,(8).

f.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大墓(M1)发掘简报.文物,1997,(8).g.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1998~1999年度的发掘.考古,2001,(8).[24]李宇峰.辽宁建平县红山文化考古调查.考古与文

物,1984,(2).

[25]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

告.考古,

1986,(6).

1984,(11).

[26]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

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发现.文物,简报.考古,[29]同[2]a.[30]同[1]a.

[31]张忠培.研究考古学文化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文

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7]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文化玉器墓的

1984,(6).1983,(10).

[28]天津市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天津蓟县围坊遗址发掘

(责任编辑:方燕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