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州警列2013.12 LAN ZHoU XUE KAN ■哲 学 论希腊古典时期哲学理性的基本路线和模式 韩彩英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 希腊古典时期哲学理性以辩证法和修辞一逻辑理性为基本路线,由于价值取向上的差别,可区分为四种基本模 式。赫拉克利特开创了自然辩证法先河,将永恒流变观点与宇宙统一性观点整合起来;爱利亚学派确立了论辩的辩证法和怀 疑批判的理性精神,为认识论开辟了道路,加速了逻辑的诞生;苏格拉底以修辞一精神助产术来追求普遍性,认为对话论辩是 通向逻各斯的基本路径,他理性地反思A ̄4j"J的精神世界,从而引导雅典人远离了自然哲学;柏拉图以形而上学一逻辑理性模 式达到意识与实在协调统一,他强调对真理的洞见,将所有的哲学关注点置于统一的思想体系之中,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 希腊古典时期;理性路线;辩证法;修辞一逻辑理性;基本模式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3)12—0001—06 [收稿日期] 2013—10—06 [作者简介]韩彩英,女,山西太谷人,哲学博士,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际普世对话学会(ISUD)会员,主要研究方 向为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史和中西哲学思想史比较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关于西方科学文化之渊源与嬗变的历史梳理和哲学考察”。(项目 编号:12YJA720o06) 希腊古典时期的哲学理性不但奠定了西方哲学思想史的基石,而且导引了西方世界两千多年哲学思想 发展的研究范式以及基本问题域。无疑,亚里士多德作为希腊古典时期哲学——科学理性(以及自然科学 知识)的集大成者,“既继承、整合和发展了前辈的理性精神遗产,又极大地体现出了经验主义者的格调”, “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当时自然知识的收集整理和系统化方面的贡献,更是毋庸置疑的”…。 尽管如此,他的理论化方式和理性路线却不足以涵盖前贤的哲学理性模式以及研究范式和基本问题域。因 此,对亚里士多德之前形形色色哲学家哲学理性的系统梳理和类型归纳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但 不知何故,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也未对希腊古典时期哲学理性的基本路线和模式做出过系统的类型归 纳。这对于西方哲学思想史研究,乃至中西哲学思想史比较研究,无疑是一大缺憾。文章试图对这一议题作 出尝试性讨论。 总体而言,希腊古典时期哲学理性的发展是以辩证法和修辞一逻辑理性为基本路线。由于价值取向上 的差别,其理性发展路线可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的学派传统或者模式:即赫拉克利特的自然辩证法、爱利亚 学派的论辩的辩证法和怀疑批判的理性精神、苏格拉底的修辞一精神助产术、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一逻辑理性 模式。赫拉克利特开创了自然辩证法先河,将永恒流变观点与宇宙统一性观点整合起来;爱利亚学派确立了 论辩的辩证法和怀疑批判的理性精神,为认识论开辟了道路,加速了逻辑的诞生;苏格拉底以修辞一精神助 产术来追求普遍性,认为对话论辩是通向逻各斯的基本路径,他理性地反思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引导雅典 人远离了自然哲学;柏拉图以形而上学一逻辑理性模式达到意识与实在协调统一,他强调对真理的洞见,将 所有的哲学关注点置于统一的思想体系之中,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 一、赫拉克利特的自然辩证法 在希腊古典时期的自然哲学发展过程中,由于注意到生成的原因、事物的变化或者运动等问题,在恩培 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甚至爱奥尼亚学派)那里,我们看到了或多或少的辩证法因素。不过,我们看不出 他们有创建辩证法或者有辩证地看待自然、看待思维的理论企图。爱利亚学派显然注意到了变化问题,但是 他们拒绝它,视之为绝对不可设想的。恩培多克勒同意爱利亚学派的观点,认为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就 变化的真实意义来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任何别的东西;但他却与赫拉克利特一样,仍然主张事物会变 化,不过这种变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_2 J( ”比他早约一个世纪的赫拉克利特却特别重视变化、运动和 事物之间的关系,因而开启了古希腊自然辩证法的先河。 3 赫拉克利特在公元前535年出生于爱奥尼亚的以弗所;他虽然是爱奥尼亚人,却不属于米利都学派的科 学传统,而是一位特殊的神秘主义者。他像爱奥尼亚学派一样,将生气勃勃的实体(火)看做基质,“但是他 有意识地突出变化的事实或生成,把它看作重要的事情。” _(Pl1)在他看来,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 的。万物都像火焰一样,是由别种东西的死亡而诞生的。_4“胛 ) 人们熟知的是赫拉克利特最著名的流变说:“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 身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4 ’罗素提议说,可以比较他的另一句名言:“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一 的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_5 J( 需要注意的是,赫拉克利特并不是在宣扬不可知论,或者说,他绝不是 不可知论者;他是在强调事物作为存在的运动性,在于强调事物是运动着的事物的确然性。因为在赫拉克利 特那里,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中唯一常驻或保持不变的,是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 中的理性,即逻各斯。 儿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上有一理性掌管其中发生的事件。【2j(P¨ 世界是一种由对立面的结合而形成的统 一体:“一切产生于一,而一产生于一切”,多所具有的实在性远不如一。 J(呦’罗素说:“这种‘万物归一’的 观点是一种相当可敬的科学假说。” 5¨( ’比起同时代的以至于随后的大部分人明显地弱化甚至剔除时间、 变化和运动的自然哲学或者宇宙论思想,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说”显然是在另一个方向上对自然哲学和宇宙 论的极大贡献。文德尔班指出:赫拉克利特所理解的始基“不是经历各种变化而不消灭的物质或实体,而恰 恰是在永恒飞逝、永恒飘动中的流变过程的本身,恰恰是与流变和消亡相对应的飞翔和消逝。但同时,这个 观念呈现出一种更加固定的形式,它表现在赫拉克利特比米利都学派更加强烈地强调这样一个事实:这种变 化是按照某些固定的关系完成的,是在一种永远不变的连锁中完成的。因而只有这个事件的节奏(后来称 做受规律支配的自然界的一致性)才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管它叫做命运、秩序、宇宙的理性。” 儿 赫拉克利特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独特的辩证法理论:将永恒流变观点与宇宙统一性观点相整合而来的学 说。在他看来,应当了解相反者是如何相成的。他说,“对立的力量可以造成和谐,正如弓之与琴一样”。在 他看来,斗争中对立面结合起来就产生运动,运动就是和谐。世界中有一种统一,但那是一种由分歧而得到 的统一。有时,统一要比歧异更具有根本性:“善与恶是一回事”,“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这种 学说包含着黑格尔哲学的萌芽,黑格尔哲学正是通过对立面的综合而进行的o[41(e72 尽管赫拉克利特的形而上学正像阿那克西曼德的形而上学一样,被一种宇宙正义的观念所支配,尽管他 的辩证法还相当朴素,但是在“全面的”和“联系的”、“发展的”和“变化的”等思想方面,很难说现代的辩证 法将他超越了多少。 二、论辩的辩证法和怀疑批判的理性精神 就在赫拉克利特以那个时代少有的流变的统一观念认识世界之时,爱利亚学派的奠基人色诺芬尼(作 为一位思辨的神学家而不是哲学家)则从世界统一的哲学概念出发,得出有利于泛神论宗教意识的结论,宣 称神有统一性和不变性,神即宇宙。更加显著的是,爱利亚学派通过其伟大的代表人物巴门尼德创制出了 2 “存在”概念。巴门尼德还以他的论证方式反驳赫拉克利特说:没有事物是变化的。芝诺作为这个学派的下 一代,同样持这种态度o[6 3( ’而且,为了维护老师的理论,芝诺还针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执拗地发展出 了归谬法。_5 J(n 由此也有了依然让当代哲学家和数学家困惑的四个悖论。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动词to be各种用法的区别以及逻辑与本体论之间的差别是非常清晰的,但在巴 门尼德和芝诺关于逻辑的原始观念中是熔合在一起的,他们的逻辑思维表现出调合和弥漫的特性。尽管如 此,巴门尼德仍被认为发现了逻辑蕴含,芝诺则被认为发明了辩证法。他们从知识的经验内容抽象出各种逻 辑原则,然后将其采纳为实在的标准,标示了非常之高的抽象精神能力。在他们进行哲学探讨的模式中,巴 门尼德信徒表现出现在被称为理性主义的智力特质,即一种蔑视经验证据、赞成显得自明并不容置疑的原则 的精神。在巴门尼德看来,只有纯粹存在的不变的、无始无终的实在才能存在。"儿n∞ ㈣ 黑格尔给予芝诺以高度评价:他是爱利亚学派的大师,是辩证法的创始人;芝诺的出色之点是辩证法,他 把理论中的各环节和对立更多地作为概念和思想表达出来,在他那里,爱利亚学派的纯思维成为概念自身的 运动。他还说,我们看见理性的识见在芝诺这里觉醒了。[ ’罗索则指出芝诺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他说:“芝诺的辩证法主要是对毕达哥拉斯观点的一次破坏性攻击,同时也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尤其是为 我们以后将遇到的假说方法奠定了基础。而且,他首次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系统地运用了严密的论 证。’’[ ]‘ ) 如我们看到的,在爱利亚学派中充满怀疑批判精神,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论辩艺术之中。这种智 力倾向在当时泛希腊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衍生出怀疑主义运动。 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怀疑主义运动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智者派领袖普罗泰戈拉。普罗泰戈拉在一 本关于反驳的论据的著作中明确表达了矛盾对立律,甚至说关于每一个对象都有两个互相对立的命题,并由 此导出结论。事实上,普罗泰戈拉明确地表达了芝诺在实践中已经运用过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智者学派的教 学实践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儿n 普罗泰戈拉给人们留下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 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J(n弼’也就是说,在知识方面,人以自己为准则。文德尔班指出,在普罗泰戈拉那里, “对于人类知识来说,无论什么东西都不是普遍有效的。这种观点在这种完全肯定的意义上说,讲的是关于 只限于个人、只限于某时刻的现象的知识——就这点而论,这种观点就是现象论;但是就它否定所有超过这 以外的知识而论,它又是怀疑论。”_6 n 智者们这种理论上的怀疑主义又导致伦理上的怀疑主义,导致在行 为上人以自己为准则的观点。在后期比较年轻的激进派,如皮浪(Pyrrho of Elis)、特拉西马库斯(Thrasyma. chus of Chalcedon)、卡利克勒斯(Callicles)等人看来,如果知识不可能,关于是非的知识也就不可能,因此也 就没有公认的是非;良知无非是由主观来确定的。在他们看来,道德法规违反“自然”,法规侵犯了自然正义 原则;道德只不过是一种协约,它体现的只是那些有权力将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其他人的意志。【21( 智者们继承了爱利亚学派的传统,他们的主要技艺之一就是用前人公认为正确的观念来使人迷惑,并使 人陷入矛盾。不仅如此,他们批评认识就必须对认识问题作出深入研究。怀疑主义者的诘难要求人们不断 审视和反思。“在试图驳斥和克服怀疑主义的过程中,哲学家磨练了对哲学问题的公式化表述以及作出了 解决它们的努力。”【1。J(邝 其理性贡献在于,“以前的思辨家曾经朴素地和武断地肯定人类思想能够把握真 理,而智者否定有取得确实和普遍的知识的可能性,迫使哲学检查思维过程本身,为认识论开辟了道路。他 们利用过各种逻辑谬误和诡辩,这使研究正确的思维规律成为必要,从而加速了逻辑的诞生。”[2 3(P4s) 历史对于智者们似乎不太公平。由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怀有敌意的批判和某些比较年轻的智者的虚 无主义论点,智者学派运动在思想史上很长时期为人误解。自从黑格尔和格罗特试图比较公允地评价这些 思想家之后,西方思想界才开始较为公平地对待他们。然而,全部智者学派运动的重大价值在于他们的批判 3 精神。他们的怀疑主义激发了人们的思想,要求哲学、宗教、习俗、道德以及建立在它们之上的制度来辨明自 己的合理性。智者否认认识的可能性,那就使人有必要说明能够认识的道理。他们迫使哲学寻求认识的标 准。 2 N卜 正是他l'fliJII练了雅典人的理性思维,激发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论创造。 三、苏格拉底的修辞——精神助产术 从爱利亚学派到智者学派的整个思想发展导致将真理作为不可得到的东西而加以放弃。作为智者的苏 格拉底却渴望真理;他相信真理是可得到的,只要我们虔诚地追求它。【6 J(n。∞从公元前430年到公元前320 年,从苏格拉底开始,伴随着怀疑精神,雅典人对于知识的信心不断增长。苏格拉底维护知识,对抗怀疑论的 袭击,他表明如何用逻辑的方法可以获得真理。_2 J( 在爱奥尼亚学派和南意大利学派相继随着地区的衰落 而衰落的同时,雅典开始成为智力活动的主要舞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便活跃在雅典的学术讲 坛上。[ ]‘ 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的思想,是在继承阿那克萨哥拉的学说、在与智者派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但他们 在主张反思这一哲学理性上却是与智者们相同的。_l 』( I4¨一方面,与他们基于个人观念的变异和多样的 思想相对立,苏格拉底需要的是人人都会公认的唯一而永恒的知识。他追求逻辑的“自然”,并在概念中找 到了它。L6 J(n ’另一方面,由于诡辩家感到不可能拥有知识,所以他们宣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用的意 见;苏格拉底对此又提出相反的观点。在这个问题上,区分辩论与辩证是十分重要的。辩论者的目的是为了 取胜,而辩证者则是为了努力发现真理。这实际上就是辩论和讨论的不同之处。并且,诡辩家感兴趣的是完 全彻底的实践,而苏格拉底却认为这是不够的,他还认为未经验证的生活是不值得去过的。【51( 在某种 意义上,他是极端的理性主义者。 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对概念的探索就是知识的本质,而且概念必须对一切有效,因此普遍性知识只能在 共同思想中找到。苏格拉底寻求普遍性的方式,特别是在帮助他人走上普遍知识道路的意义上,他的哲学是 对话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对话论辩是通向逻各斯的基本路径。在苏格拉底看来,概念早已存在,它无 须人们去制造而是需要人们去发现,它只需要人们把它从隐藏于其中的个人经验和意见的外壳中解脱出来。 而正是在对话过程中,分歧意见各方所共有的理性本质显露出来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概念形成过程无疑是 一个归纳推理过程或者归纳法过程。这种路径利用特殊观点和个别感官表象的对比而导向一般概念;它力 求排除万难确定一般概念,从而解决个别具体问题。这就要靠搜集类似例证,要靠找出相联关系才能做 到o[6](r133 。 黑格尔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用归纳法来规定普遍的人。”[8 J( ”不过,据色诺芬尼和柏拉图 看来,苏格拉底所利用的归纳法仍不免带有幼稚的单纯和不完善的印记。但无论苏格拉底论证中的缺漏有 多大,其历史意义是不容贬低的。他的归纳法的价值不是在方法论上,而是在逻辑上、在认识论上。它规定 了:科学的任务是在事实的比较中努力建立一般概念,这对未来起了决定性作用。_6 J(H 苏格拉底对话哲学的显著特点,他的标志性的修辞艺术,使他闻名且令人生畏的是他的反讽。他以这种 方式将骄傲自满、自恃多才的雅典人带入这样的心情:深入理解自己的无知就是一切知识的开始。沿着对话 的方向,苏格拉底带着他的同伴一步一步地用更加清晰、更少矛盾的陈述来展开自己的思想,从而使他将自 己心灵中一直潜伏着的不完善的预感明确地表达出来。他称这种方法为他的精神助产术,称为此而作的准 备为反语法(佯装无知法)。_6 J(n 黑格尔指出,苏格拉底对话哲学所蕴含的辩证方法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 否定前提,二是助产术——将理性的东西催生下来,这种方式本身之中就包含陶铸成分。因为他的主要目的 不是别的,是要从人们表象、经验中的特殊成分引导出朴素地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某种普遍的东西;在于自 我意识的培养和理性的发展。也就是思维者首先反省自己,进而将自我反省转化为对普遍概念的反思,对普 遍概念确然的反思和确立。 以往的自然哲学家是理性地构筑外部世界;而此时的苏格拉底是理性地反思人们构筑中的精神世界。 4 而且他也将“人”作为万物的尺度,但是这个“人”是被严格规定的,是“作为思维的人”;这种尺度就是真、就 是善,并且真就是善,善就是真。善本身就是目的。[1 J(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善是宇宙生成的最高原则,人 的理性的最高智慧。在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中,德行就是知识;因为必须要有德行,也就必须要有知识。历 史上第一次,道德意识彻底明确地作为认识论基本原理而出现了。在他看来,只有关于人类生活关系的知识 才是伦理生活所必需的。只有对于这些人类生活的关系来说,认知才是必需的,只有对于这些人类生活的关 系来说,人类的认知能力才是适宜的。[6](H n”从此,雅典的思想家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远离自然哲学,转 向探索人类行为问题和道德哲学。ll3J【P 四、柏拉图的形而上学——逻辑理性模式 也许理念论是柏拉图最有意义的哲学贡献。其要义是,理念乃是那些不变的、永恒的,非物质的本质或 者原型,我们看见的实际的可见事物仅仅是其拙劣的摹本。lL1 』(胛 对于柏拉图来说,理念是通过概念来认知 的非物质的存在。这与苏格拉底是一致的。柏拉图在发展苏格拉底思想的同时,整合巴门尼德的“有”,将 其看做普遍的、善的、真的、美的东西,而且涵盖“无”,因而对于柏拉图,“有”也就是理念这种具有目的性的 东西;他结合进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观念,因而“理念”具有规定性和区别;还结合进赫拉克利特的变化和爱 利亚学派的辩证法。[1 ](聊’在文德尔班看来,柏拉图的理念所呈现的“非物质的现实与物质的现实的关系, 如同存在与流变的关系,不变与变的关系,单一与多的关系——总之,如同巴门尼德的世界和赫拉克利特的 世界的关系。通过一般概念而认识到的伦理知识的对象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伦理的、逻辑的、物理的始 基是同一的。这就是古代哲学各条路线汇合之点。”_6 H 总体而言,柏拉图的“理念”这种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在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中都得到贯彻;而且柏 拉图注重意识与实在的自身协调的统一,与苏格拉底比起来他显然更加注重知识。在他看来,哲学就是人的 本质。[】 ](n 卜" 为帮助人们理解他的这种理念论哲学,在《国家篇》里他用洞穴之喻作出生动解释。人们之 所以对哲学感到陌生,是因为他们如同囚犯一样,只是看到影子,只看到事物的外表;真正的哲学家就是从洞 穴逃到真理之光中的囚犯,他是一个具有真实知识的人。这种光芒赋予我们真理,赋予我们求知的力量,代 表着善的理念。对于柏拉图来说,哲学乃是一种洞见,乃是“对真理的洞见”,“它不纯粹是理智的;它不仅仅 是智慧而且是爱智慧。” 儿 ’ 柏拉图哲学的基础是他对知识的解释。他确信,存在着不变的普遍真理,而人类理性也可以把握它们。 为了获得真正的知识,他首先把能认识真理的知识与意见区别开来。_1 J(n ’其次,他把理智世界和感觉世界 划分开来。_4 J(n㈣凡是不变的都被理智和理性所认知,凡是变的都被意见所认知。文德尔班指出:“由于这种 与严格区分两个世界相对应的思想,柏拉图的认识论就成了比德谟克利特的认识论更理性主义的学说,而且 毫无疑义也超过了苏格拉底的认识论,因为苏格拉底用归纳法从个别的意见和知觉中得出一般,而且认为一 般就是这些意见和知觉的共同内容,而柏拉图并不以这种分析态度来考虑归纳的过程,他在知觉中只看见一 些暗示和启发,凭借这些暗示和启发灵魂回忆起概念,回忆起理念的知识。” J(P162 ∞’ 知识回忆论是和柏拉图关于理念和现象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关系存在于原 型与原型的摹本或者肖像之间。[6](P165)或者说,回忆说所预设的根本前提之一是,存在着本身就是数学化的 逻各斯世界。柏拉图认为宇宙是理念的逻辑体系,各种理念按逻辑次序排列。u2 J(晰’这种世界观凸显出数学 对于柏拉图哲学强烈的影响:正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曾认定事物是数的模仿,同样柏拉图发现个别事物总是在 某种程度上对应于类概念,而类概念是一种没有任何摹本能赶得上的逻辑思想。 n㈣数学在柏拉图的思想 发展中开始时所具有的巨大意义,最后获得了形而上学的表现。数学结构是中间环节,凭借它,非存在的虚 空就能够在现象中模仿理念世界的纯“形式”。 思辨的或者逻辑的哲学,古代哲学家叫做辩证法。第欧根尼・拉尔修以及其他古代哲学史家曾明白说 过,在爱奥尼亚派创立了自然哲学、苏格拉底创立了道德哲学之后,柏拉图又加上了辩证法。那种在纯概念 中运动——逻辑理念运动——的辩证法。 中表述的矛盾律。_1 5_ 柏拉图对形式逻辑的贡献并不限于他试图详尽论述论辩的 方法。我们发现他时时在对话的过程中说明逻辑的原则,如在《理想国》中证明灵魂有独立成分的论证过程 在广义的逻辑学(而不仅仅是关于推理的学问)的意义上,柏拉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 于定义问题,二是关于假说和演绎论证问题。在早期的几篇对话录中,在给某个术语下定义时,柏拉图采取 的都是例举方式;在后期的作品(如《美诺篇》和《尤塞弗洛篇》)中则使用了种加属差的方式。在《斐多篇》 中最重要的部分也许是对假说和演绎法的描述,这正是一切科学论证的基本框架。[51(P70-73) 对于柏拉图来说,真正现实知识的内部有其伦理目的;这种知识必须构成德行;因此它同通过感觉得到 的世界的关系不会是另外的关系,只能是严格地限制其极限的关系。对于德谟克利特,真正的存在具有解释 现象的理论价值;对于柏拉图,真正的存在具有实践价值,是德行知识的对象。就其本来的原则而言,他的学 说本质上是伦理的理性主义。 儿 更为根本地,善在柏拉图哲学里的地位是很特别的。他说科学和真理都有似于善,但是善有着更高的地 位。“善不是本质,而且在尊严和威力上要远远高出于本质之上。”辩证法导向理智世界的鹄的,即对于绝对 善的知觉。正是靠了善,辩证法才不必凭借于数学家的假设。这里的根本假设是:与现象相对立的实在乃是 十足的完全的善;所以认识善也就是认识实在。_4_ (在所有古代哲学家中,柏拉图是唯一将其作品几近完整地传给后世的圣哲。柏拉图在哲学方面的影响 可能比任何别的人都大。作为苏格拉底和前苏格拉底各学派的继承人,作为阿卡德米(Academy,一般译为 “学园”)的创始人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占据了哲学思想的中心位置。 。 ’无论怎样评价他,最为重 ‘要的是如思想史表明的,他将所有不同的哲学关注点置于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之中,这种方式对后世产生了 巨大影响。[ ]( 。一64’ 参考文献 [1]韩彩英.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化方式和理性路线[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1)14—2O. [2]梯利著.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从恩格斯引述的观点内容看,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所称的“伟大创立者”,显然指的是赫拉克利特。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下)[M].人民出版社,1972(01):454. [4]罗素.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伯兰特・罗素.崔权醴译.西方的智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6]文德尔班.罗达仁译.哲学史教程(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7]Richard H.Schlagel,From Myth to Modem Mind:a Study of the Origins and Growth of Scientific Thought,Volume I,Theogony through Ptolemy, 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Inc.,2001. [8]黑格尔.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9]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王柯平等译.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黑格尔.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3]Ray Spangenburg and Diane K.Moser,The History of Science fmm the Ancient Greeks to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New York:Facts On File, Inc.,1993. [14]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丁三东,张传友,邓晓芒等译.西方哲学史(第七版)[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5]威廉・涅尔、玛莎・涅尔.张家龙,洪汉鼎译.逻辑学的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责任编辑:贺永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