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明清时期减灾政策与救荒制度

来源:二三娱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明清时期自然灾害活动强烈,多灾并 修作为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标准。清代康 发,旱、涝、雹、风等各种灾害接连不断。在 熙曾经说:“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减灾政策与 必有秋,其利无穷。”为加强对重点地区水 救荒制度体系得以继承和完善。与此同 利事务的管理,清政府特别在黄河、运河 时,随着门户开放和西学东渐的影响,传 以及直隶水系流经地域,建立了河务河防 统的减灾政策与救荒制度也呈现出近代 体系,设置相关机构,所谓“掌治河渠,以 科学化的特征。 时疏浚堤防,综其政令”。 灾害预防 建了一个完整的水旱减灾体系。国家在治 明清时期国家格外重视灾害预防工 理黄河长江水患、修筑江河堤防、完善和 作,通过灾害监测预报和水利兴修等方面 规范政府治理灾害的职能等方面均有成 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 就;地方性的灾害治理更多地集中在对湖 明清时期灾害监测预报的技术水平 有了显著提高。明代农学家徐光启是近代 区圩田水利系统排洪除涝以及西北边塞 天文气象学的开创者,他认为科学的天文 明清时期 广地区盲目围湖垦田的灾害治理、江南地 干旱地区农田水利灌溉等方面;民间的减 气象预测能对晴雨水旱做出预知并且指 灾力量则表现在政府规划的减灾工程中 导预防灾害工作。清代地理学家刘献廷则 有偿劳役和“谁受益谁负担”方面。 提出在全国各地都要做详细的气象物候 治蝗除害的政策主要通过中央派遣 记录,建立国家性的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并 特使分赴灾区,督促地方官员发动百姓积 长期研究加以利用。灾害监测的范围因此 极捕打和提供灭蝗除害的经验方法等措 而不断扩大,明代张燮所编《东西洋考》和 施来实现。明代制定捕蝗令遣使治蝗,规 清代姚之驷所撰的《元明事类钞》等书中 就有针对海洋气候监测预报的内容,《台 t'- 定地方官员要率领百姓积极捕杀,失职者 风 则要严厉查办。清代对失职官员的处理提 湾府志》还详细地记载了台风的发生征兆 贤 出了具体的等级标准,政府还特别奖励捕 和规律。 冯 蝗除害的官员百姓,补偿百姓因为捕蝗遭 随着气象监测水平的提高,灾害预防 利 兵 受的损失。 和呈报工作也纳入政府管理职能当中。明 彭 明清政府在农业减灾方面也采取了 代要求全国各州县官吏按月向中央上报 不少措施:一是鼓励垦荒,防止米贱伤农; 雨情,清代除要求各地每天做好气象记录 莉 / 二是重农抑末,使大批劳动力从事农业活 并向朝廷按时详细报告《晴雨录》外,还统 文 动,增加粮食产量;三是重视推广农业技 一了测定雨量的工具。清代门户开放促进 术。为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乾隆年间,清政 西方气象知识的传人,一些外国人建立的 府组织力量,将旧文献中有关农业生产的 观象台等机构加速了灾害监测预防工作 资料汇编成《授时通考》一书。根据各地自 的科学化发展。 减灾政策 然条件的不同,注意选择耐旱、耐涝、耐盐 明清时期政府很重视兴修水利以预 碱、耐贫瘠和抗病虫以及其他各种抗逆高 防灾害,国家设置专门的水利官员掌管水 明清时期,国家推行的减灾政策当中, 产作物品种,引进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优 利工程建设工作,国家鼓励人民呈报有关 有关治理江河水患、治蝗除害、农业生产 良品种,扩充了粮食产量。国家也很重视 水利建设的意见,派遣国子监生和专门的 减灾等内容不断充实和发展,总体上表现 对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通过引水淤灌、 水利人才分赴各地指导修建水利设施。清 出全面、综合、深入的特点。 改进田制和利用低洼之地进行稻作等措 代开办了专门的水利学校,培养具有近代 明清时期国家治理水旱灾害注重发 施收到了良好的减灾效果。国家的一些农 水利科学知识的人才,国家甚至把水利兴 挥中央、地方和民间力量的综合作用,构 田法令中还规定设置专门的人员负责主 46 中冒减灾.2007年第11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持改良田地和推广抗灾作物。 度兼具时代特征。 出施赈主体的多元化,国家、地方、富户、 使得赈济更 明清时期传统的积储备荒制度虽然 宗教和一些慈善团体的介入,救荒制度 逐渐流于形式,但是有关具体积储救荒的 加趋向实用化和人性化,民间助赈的力量  内容规定则比较完备和明确。如明清初期 表现的越来越重要。明清时期的救荒制度是历代荒政制 都出现了专门用于赈济灾荒的预备仓,国 门户开放和洋务运动导致救荒制度 具有人道主义和 度的集大成体现,大量救荒书的刊行和西 家甚至规定各州县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 呈现出浓烈的近代色彩,而且根据不同的距离规定储 注重民生的救助措施,例如开设养济院, 方社会救助理念的传播使得传统救荒制 要设置仓储,存的粮食也是逐级变化。政府采取广纳粮 免费施行医疗安葬、收养弃儿、赎买人口、 源的措施充实粮仓,租税收入,纳粟拜爵, 兴办农学机构、开设工厂,以吸纳灾民等 交粮抵罪,民间捐纳和鼓励商业流通等多 不断涌现。由于近代通讯和交通的便利也 种渠道并举。用于救荒的其他仓储形式多 引发了灾害呈报和赈济制度的调整,利用 样,规模不一而足,但是大多数仓储经历 商业救荒的内容也开始增多,国家积极推 初期的兴盛后很快衰落,可见完备的救荒 行以工代赈,鼓励借贷,近代意义的灾害  制度是否能够发挥作用与政治保障是分 保险业务也随之壮大。不开的。 从以上内容看出,明清时期减灾政策 多渠道实施进行 此外,国家推行重农政策,鼓励百姓 和救荒制度是从多方面、垦荒,从事农业生产,积累了备荒救灾的 的。虽然由于政治衰败、国力衰微导致完 物质产品。灾荒发生后国家根据灾情奏报 备的减灾救荒制度不能完全体现出其应 开始勘灾赈济,明清时期对具体灾害级别 有的价值,但是其作用和价值仍具有不可  做出了明确的免除条例,此外还实行缓征 低估的意义。清朝满族贵妇图 用来减轻灾民负担。此时的赈济制度表现 小贴士 颈椎病的危险信号和严重后果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 提高;办公室职员、程序员、外科医生、教 枕”;8.反复发作的颈腰背痛;9.长期打呼 变,许多写字楼里的白领、办公室里的工 作人员以及整天工作在电脑前的人员,无 师、刺绣工人、汽车司机、足球运动员、杂 噜;10.头重发麻,手指发麻,上肢无力。 技演员等颈椎病的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 二、颈椎病的九大鲜为人知的严重  暇锻炼身体,加班加点更是常事。不知何 4~6倍。后果:1.中风:经不完全统计,中风病人有 时,脖子痛、头晕悄然伴随在很多人的生 活中。忙碌了一天后常常觉得脖子发僵、 假如把我们的生命和健康看做是奔 90%以上都有颈椎病,可很多人不注意, 向幸福彼岸的车或船,那么,维护它就应 到中风后还不知道,特别有很多医生也 不了解;2 i固失眠,神经衰弱:经临床观 发硬、肩背部沉重,甚至有头痛、头晕、视 当成为每天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力减退等异常感觉。有关专家提醒您,这 是颈椎长时间受“压迫”的抗议,如不注 意,久而久之,颈椎病就会找上您。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到难以忍受, 一、颈椎病的十种危险信号:1.久治 察有这种病的人70%以上有颈椎病发生。 可很多病人和医生只是一味地治失眠;3. 不愈的头晕、头痛或偏头痛;2.非耳部原 因的持续耳呜或听力下降;3.不明原因的 反复发作的头晕:主要是椎动脉压迫所 心律不齐、类似。绞痛的症状;4.久治不 引起,如果在高处作业、河边行走、开车 人们几乎不会因为这些小恙而就医。然 愈的低血压或“莫名其妙”的高血压;5.久 途中、机器操作时突然晕倒,就会带来很  严重的后果;4.严重的记忆力低下;5.颈 而,今年10月,专家在全国颈椎病学术 治不愈又“找不到原因”的内脏功能紊乱,会议上发表的统计报告令人震惊:我国 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 部僵硬不能转动;6.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6.不明原因的失眠多梦,记忆力 7.上肢疼痛无力;8,高位截瘫;9.耳聋。 有5000万至1.5亿颈椎病患者;患者年 紊乱等;7.总是将头歪向一侧或反复“落 龄呈现出低龄化趋势,且发病率在逐年 下降:(文 玉) 中国减灾.2007年第11期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