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园艺 2012年第8期 论述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 苏 勇 (厦门创园景观工程有限公司,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文章针对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与行车安全关系进行了简要论述,并从城市道路中央绿带,侧分隔绿带、红 线绿带等绿地空间中,在设计与实践方面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城市道路;动态景观;主景植物 何为动态景观?举个例子,一个玩具陀螺,其表面画有一 幅画,静看起来很漂亮,可是转起来全然不是味,但如果画的 是几个并列的同心圆图案,转起来就很漂亮了。城市道路动 态园林景观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植物构成的景观好比一个 陀螺,只是其本身并不运动,运动的是欣赏道路景观的人。 笔者据多年的城市道路园林设计经验,探讨道路的动态 园林景观,以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1 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特点 城市道路景观不同于小区与公园等景观类型,后者多为 一种驻足观赏的静态景观;道路景观的观赏主体主要是处于 运动的汽车(人)、路上的行人,它是以园林植物为载体,通过 植物在绿化带内的有序列的动态韵律设计配置,形成整条道 路线型的相对动态景观带,给人以动态视觉美感,此为城市 道路动态园林景观特点。城市道路动态景观符合以下设计原 则。 1.1以人为本,安全导向 绿化设计通过园林植物的配置,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正 确导向,有效减弱汽车眩光,降低司机的驾驶疲劳度等,创建 舒适宜人的行车与人行的道路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1.2动态美学 动态景观是视觉运动变化中的景观,其决定因素就是视 觉变化的速度,因为速度决定动态景观变化的尺度。 1.3适地适树 植物选择应因地制宜,多利用本土树种进行园林绿化。 以本地树种为主,同时兼顾引种适应性、观赏性强的树种,合 理搭配,并考虑城市土壤条件、养护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宜的 绿地植物,形成稳定优美的景观。 2 对道路园林认识及设计上的误区 2.1只求“生态” 这其实只强调了功能性,而忽略了园林的艺术性。只要 生态就好,忽略了道路内在的视觉美学要求。尤其是现在的 快速路园林建设,只要求多种树,园林美学要求不高。 2.2对“自然生态”的误解 植物配置设计粗糙,施工出来的效果凌乱无序,并将期 当成所谓“自然”,其实是毫无观赏与动态美感,降低了园林 艺术水平。 2.3动静态错位 将公园小区的静态美用于道路上,做得过于繁杂。不但 可能影响交通安全,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就如前言 所举的一个“陀螺”例子。 2.4植物生长有其本身的自然规律 城市道路绿化片面追求初期效果而种得过密无视了植物 一134 未来自然生长的空间,或者对灌木加以修剪追求所谓人工美。 3城市道路动态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3.1景观定位 城市道路园林景观定位应根据其市政功能作用不同,分 为主干道与一般道路,其中主干道中又根据设计时速不同分 为城市景观路、城市快速路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对以上 道路尤其是园林景观路及主干路的绿化进行整体的景观特 色规划。景观定位与设计时速有很大关联,而动态景观尺度 决定于速度快慢,因此景观定位通过设计时速影响了动态景 观的变化尺度。 3.2景观分段 景观分段从宏观上来体现道路的动态景观变化。同一条 道路的绿化具有一个统一的景观风格,可使道路全程绿化在 整体上保持统一协调,提高道路绿化的艺术水平。道路全程 较长,按用地环境分布有多个路段,各路段的绿化在保持整 体景观统一的前提下,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使其能够更好 地结合各路段环境特点,景观上得以丰富。 城市道路周边用地分为居住区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 地、山林地貌等,根据每一用地情况,园林设计上有所变化, 使每段均有自己的景观特点又相互联系,以丰富道路景观、 呼应环境。 4 动态园林景观与植物配置关系 景观分段从宏观上体现了一条道路的动态园林景观变 化,而每一景观段的植物配置则从微观上构成了城市道路动 态视觉变化的基础。 道路动态景观强调的是立面变化的感觉,即植物疏密 感、高低错落感,这比漂亮的平面图案更有强烈视觉美感。其 设计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等美学 原则,植物配置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思想。 城市道路绿化带中与动态景观变化紧密关联的主要为 中间绿化带、主辅分隔绿带、红线绿化带。每种绿化带根据视 点所处位置不同其配置设计手法(韵律控制)也有所不同。 4.1中间绿化带动态景观 中间绿化带位于道路中央,与超车道相邻,它在所有绿 带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起到防弦光的生态功能,因为在中 间分车绿带上可合理配置灌木、绿篱等枝叶茂密的常绿植物 能有效地阻挡对面车辆夜间行车的远光,改善行车视野环 境;此外中央绿带还是体现一条道路景观特点的重要空间。 中间绿化带以双向运动的汽车为观赏视点,因此中间绿 带应有2个观赏面。中间绿带主要由一个个主景植物串连而 成,主景植物一般由大灌木、乔灌组团构成,每个主景之间的 差异通过配置形式(遵循美学原则)、植物 (下转第152页) 现代园艺 口在应用服务组件层进行注册,用户根据自身业务需求按特 定的顺序和规则查询、调用服务,形成业务流程。 3.4应用实现层 2012年第8期 传输技术支撑。目前的宽带网络传输速率达到了10G/秒,可 以满足荒漠化监测系统的大数据量传输。因此荒漠化监管基 础平台选用数据传输速率快的宽带网络技术,是实现异构系 统无缝集成与互操作中海量数据无障碍传输的技术保障。 5结论 基于SOA架构的荒漠化监管基础平台,通过系统集成与 互操作,实现荒漠化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利用高速的网络传 输技术,确保了海量数据的无障碍流通,满足不同层次用户 的业务应用需求。同时SOA并没有抛弃传统的荒漠化监管 系统,通过对原有系统的服务功能的封装,再辅以新开发的 服务功能,并为未来系统扩展新服务的预留接口,从而避免 荒漠化基础平台为用户提供了统一的身份认证管理,对 用户进行角色划分,并授予数据使用权限。因而,在该层,用 户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登录到系统,根据权限规定进 行查询、调用相应的荒漠化数据资源。用户通过系统身份认 证后,发出的服务查询、调用请求经解析后被封装为SOAP 消息,发送给服务处理器处理,服务处理器将处理的结果返 回给客户端,这种数据访问与执行的分离操作,可以实现分 布式环境下的异构系统、异构平台间的无缝集成与互操作, 从而满足用户的业务应用需求。 重复开发、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与扩展性。 参考文献 1牛星,高永,邢铁鹏等.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I1_内蒙古林业科 技,201o(3) 4 荒漠化基础平台的关键实现技术 4.1系统集成与互操作技术 信息的有效共享与流通是保证荒漠化监测成果的科学 性、及时性的一个有效手段,系统的集成与互操作是实现信 息共享的一条有效途径。基于SOA架构思想,将传统的荒漠 化监管系统封装为细粒度的服务,用WSDL标准语言描述、 2杨娟,陶叶青.基于SOAP的地理信息服务架构设计 河北北方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3毛新生.SOA: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发布服务和服务接口,并为系统扩展新的服务功能预留扩展 接口,为用户调用服务提供统一的、中立的访问接口,屏蔽底 层实现技术。系统根据用户的业务调用请求,进行服务封装 并返回给用户,形成业务流程。服务调用符合SOAP协议和 调用规则,从而实现荒漠化异构系统的无缝集成。 4.2数据传输技术 4孙金华面服务的生态公益林协同管理平台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 究院博士论文,2009 5李瑞丽.基于SOA架构模式的公务员信息管理系统设计『D Jl上海:东 华大学,2009 6许式阳.基于SOA的企业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fD】杭州:杭小电子 科技大学,2010 荒漠化监测数据包括遥感影像、图片、带有属性信息的 空间数据等大数据,数据传输量很大,需要大数据量的网络 (责任编辑舒丹丹) (上接第1 34页) 种类来体现。这就要求设计者须熟悉每 种植物的形态、特性及其相搭配后的生长状态等,才能把握 好施工后的园林效果。 4-2 侧分隔绿带动态景观 5 当前城市道路园林设计趋势 5.1设计强调以自然配置的形式为基调,突出城市生态与景 观效益 在城市道路绿化带宽度可允许的条件下,将不同树姿、不 同叶色、不同花期、不同花色园林植物以自然配置形式有机组 侧绿带位于主车道两侧。同样以运动的汽车为观赏视 点,但侧绿带不同于中间绿带。因为它位于均速道旁,侧绿带 尺度变化受景观定位影响相对于中央绿带比较小。两侧分车 绿带对非机动车有庇护作用,其绿化所起的滤减烟尘、减弱 噪声的效果最佳。当绿化带超过4m时,宜乔、灌、地被植物以 合,并运用动态园林景观方法,形成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 草花、草坪相结合的混交复层植物空间结构,植物林冠线此起 彼伏、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突出城市的生态与景观效益。 5.2园林植物选择兼顾多样性,以自然粗放生长及养护的植 物为主要选材 自然的配置形式复层混交,扩大生态绿量,但同时要高低错 落,注意避免生成一堵绿墙,不利于污气扩散。从车道起向外 由低到高呈梯状,形成良好行车视野。 4.3 红线绿化带动态景观 为保证城市道路自然景观效果,植物的选择设计是贯彻这 点的重要前提。园林植物中,多数乔木远期养护都比较简单, 但是作为中低层小乔或大灌木,应扬长避短利用其自然形态来 一红线绿化带位于道路外侧,与外部环境接壤,靠内紧挨 着人行道,因此与人行道以人或自行车为观赏视点。行人与 自行车移动速度一般有6—10 km/h,大约每秒1.6~3m,相对 于汽车慢很多。 设计,做到少修剪少造型,既可发扬其茂盛的生长效果,又可降 低远期的养护成本打造节约型社会。因此遵循园林植物的自然 形态,加上低养护可有效保证远期园林稳定优美的景观。如107 国道宝安段植物设计几乎未采用造型灌木。 参考文献 1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 当红线绿带大于4m时,同侧绿带相似,乔、灌、地被植 物以自然的配置形式混交;当大于10m时,植物配置结构可 分解为背景林、前景林,背景林主要由常绿乔木构成,前景林 主要由可开花观乔木或灌木构成,背景林强调混交林,突出 生态效益,前景林的植物景观则随人行视觉变化的,100m标 准段可有3 4个配置变化,以丰富行人视觉感受。 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HB—cJJ75—97 3 毛溪平面构成[MI.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王蔓)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