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一、幼儿向为习惯的现状………………………………………………………3
二、幼儿行为习惯存在问题的原因……………………………………………4
(一)社会大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让幼儿的形成不良行为习惯……………4
(二)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根本原因………4
(三)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与教师不恰当的态度激发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6
三、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对策……………………………………………………6
(一)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6
(二)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6
(三)行为榜样教育……………………………………………………………7
(四)用儿歌、歌曲等巩固培养良好的习惯…………………………………7
(五)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8
(六)教育幼儿关心别人,共享快乐…………………………………………8
四、结论……………………………………………………………………………8
参考文献……………………………………………………………………………9
摘要: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幼儿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一生是有益无害的,生活习惯好,就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良好;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成绩,教育是习惯的培养,如果我们教育的后果只是学习了知识,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幼儿的可塑性很好则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幼儿 良好习惯 规范 步骤
Abstract: the famous educator Mr. Ye Shengtao said: \" good habits, lifetime enjoyable; bad habits, a lifetime eating its deficit, want to change is not easy. \" Children good habits of a child's life is good, life habit, is beneficial to health of body and mind development; polite habits, virtue is a good study habits; good, will be able to get good grades, education is the cultivation of the habit, if we educate only results in learning knowledge, and have no good habits, then our education is
2
a failure, young plasticity good habits of the critical period is.
Key words: Children's good habits steps
关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多方面的习惯,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等等。习惯有良好习惯与不良习惯之分: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心理素质良好的重要表现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基础。 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又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比较困难。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 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家人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
3
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祖辈、父母过分的溺爱娇惯,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适应能力较差,任性,怕苦等问题。从开学初教师的上门家访及调查问卷中发现,小班大都幼儿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少家长很重视对幼儿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则以“孩子还小”为理由而包办代替或不予以纠正,在幼儿发展中存在着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和谐性、不同步性。不少幼儿在表演节目时还很自信,但一旦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一件简单任务时,就显得不知所措。有的幼儿尚未形成用餐、入厕、倾听、玩玩具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幼儿的不良发展将不可避免,对今后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3~4岁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小班是幼儿从成人呵护中逐步走向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小班幼儿的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因此,小班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更重要意义。
二、幼儿行为习惯存在问题的原因
常听到一些家长老师说“这孩子天生聪明”、“小家伙生来怪脾气”。他们常常把幼儿的个性、智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突出差异归因于先天,而对于一些形成原因不明又难以纠正的不良行为习惯称之为“秉性难移”。正如一位家长所言:“从来没教他这样,他怎么会这么怪僻的呢?”言下之意,是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先天就有的。果真如此吗?幼儿
4
心理学家认为:遗传与生理的成熟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条件,而环境与教育则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纵观幼儿的各种不良行为表现,并不是在入园后才形成的,而是在他们来园前就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家长的抚养教育方式等方面有着直接关系。
(一)社会大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让幼儿的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当今优越的生活环境一方面有利于幼儿的生活学习,但另一方面无形中也隔绝了幼儿与外界的接触,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幼儿与邻居小伙伴几乎没有交往机会。渐渐地,幼儿容易产生孤独感,性格变得孤僻不合群。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忙、压力大且又要忙于应付学习,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较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环境和社会家庭片面方式的熏陶下,不少幼儿养成了任性、固执、依赖、挑食、胆小、多动不安、好斗等不良行为习惯,使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和道德面貌的形成受到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二)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根本原因
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1、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不恰当
由于几千年传统观念及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影响,大多数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不少家长盲目地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能一鸣惊人。忽视了孩子们的正当需求,更不愿让孩子去干能干的事,去克服能克服的困难。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
5
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现代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识灌输,轻行为习惯培养;重饮食营养摄入,轻情感需要的满足;重成人包办代替,轻幼儿独立性培养。独生子女现象,造成对孩子溺爱非常普及。如有一个小女孩的裙子被别人摆了一下,她冲上去抓别人的脸,老师刚要准备和她谈谈,她就大声哭着说: “ 我爸爸知道你批评我,会心疼的。 ” 而家长知道这事后,却一笑了之。又如孩子在家中谈论幼儿园的开心事或问一些问题,家长嫌烦,不理睬。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长久下去自然会冷淡。
2、家长的教育观点不一样
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有说谎的毛病。说谎的原因很多,比如学龄前幼儿分不清现实和想像,家长把孩子说出来的想像误以为是说谎,这实际是幼儿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也有家长需要检讨的地方。例如,如果幼儿在幼儿园出现问题,幼儿园教师找家长,父亲回家批评一下,让下次改正就可以,找母亲的话,孩子回家就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孩子又总结出来可以从父亲那里得到好处。久而久之,孩子在父亲和母亲面前说不一样的话,在老师面前和在家长面前也说不一样的话。说谎的坏习惯就养成了。
3、 祖辈与保姆代养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或保姆帮忙照看孩子。一方面祖辈和保姆的知识水平通常较父母要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祖辈和保姆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
(三)陌生的幼儿园环境与教师不恰当的态度激发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
6
当幼小的孩子离开熟悉亲近的家人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害怕、焦虑的、退缩的情绪反应,有的幼儿甚至将在家中养成的坏脾气带到幼儿园,来掩饰恐惧的心态。有的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而是束手无策。在幼儿看来,粗暴的斥责、冷嘲热讽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结果并不能达到教育效果。总之,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注重幼儿躯体的、生理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幼儿精神的、心理的健康,积极地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得到有效的矫正并健康成长。
三、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对策
良好习惯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时进行,如进餐时有的幼儿会咳嗽或打喷嚏冲着碗,不捂嘴鼻或扭头,污染了自己和别人的饮食,极不卫生。饭后,我就让幼儿在阳光下观察人打喷嚏会喷多远,如果不把鼻子捂起来,会把细菌传染给别人,同时这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在培养练习中,可以通过“我教娃娃学刷牙”等游戏让幼儿进行反复练习,对大中班的幼儿还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做穿衣比赛,整理床铺比赛,擦桌凳比赛,对优胜者奖给五星、红花等,以巩固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和以劳动为荣的思想。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应该恰当的步骤来进行。
(一) 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 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征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是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二) 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 定家规、定班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一定要发动大家以及父母、老师都参与。要让孩子自己说,习惯这么重要,我特别需要形成一个
7
什么什么习惯。要一个一个地定培养目标,甚至两个月培养一个新习惯。这都很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主动地去遵守家规、班规、并且去追求这些目标。一旦孩子参与了规则的制定,孩子一般都会自觉遵守,有时候甚至做得比我们规定的还严格。因为让他觉得这是自己本来应该做好的事情,并非家长强制要求的。
(三) 行为榜样教育 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守时,他怎么守时,他的表都是拨快十分钟的。身边的成人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包括老师、也包括小朋友。教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具有示范作用,即榜样教育的功能。家庭中也是儿童观察学习的主要场所,父母的行为也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来源,家庭成员对问题的看法、价值判断和态度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父母的许多有意或无意行为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当孩子调皮时,一些父母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无意间给孩子提供了如何打骂的示范,其结果反而使孩子更加调皮,在同其他小朋友相处时,也会学以致用,一旦认为对方做错就会采取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其次,家长应注意传播媒介对儿童的示范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电影、录像提供了大量形象、生动的示范榜样,对儿童有极大的影响。我们不能忽视在家庭生活中儿童无意模仿的事实。。因此,家长应注意引导儿童有选择地收看电视,选择优秀的影片和电视节目等。,家长应重视儿童交往中同伴的榜样作用。由于同伴在年龄、经历、性格特点等各方面都与学习者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同伴的行为常常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也容易激发起他们模仿和学习的兴趣。儿童在其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往往会模仿他们佩服的同学,模仿受到教师、家长赞扬的同伴。因此,家长要注意选择儿童生活、学习中比较接近的、影响较大的同伴作为榜样。要引导儿童善于分析各种示范榜样,分清是非,培养他们学会自己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四) 用儿歌、歌曲等巩固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师可以把平时的习惯编成儿歌,便
8
于记忆,如午睡前,可教幼儿一首“小鞋整齐放在地,小被温和盖身体,小朋友们静悄悄,闭上眼睛睡午觉”。 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不仅能给孩子以知识和教育,他会给孩子带来无比的欢乐。如果说玩具是孩子的天使,那么具有鲜明形象的幼儿文学就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若能自如地运用幼儿喜爱的儿歌、故事等文字形式,就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它需要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必须坚持不懈,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并注重质量,而一些相关行为的故事、儿歌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五) 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即使是能力差的幼儿,只要我们发挥他的长处,并提供一些取得成功的机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就能让他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我们更应该尊重幼儿,特别是发现幼儿犯了错误,不能用打骂或一些较难听的言语来刺激他们,而应白抓住他们某些特长或进步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幼儿来说,父母、教师就是重要人物,如果成人经常随意地指责他,那么幼儿会感到自己很笨、很不好,这种消极的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就会固定下来,从而破坏幼儿的自信心,使他形成自卑心理。而经常得到成人们肯定、鼓励的幼儿则能从成人对他的肯定与鼓励中信任感,从而产生自信心。因此,成人必须注意自己对幼儿的评价和态度,在活动中肯定和鼓励幼儿,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不要随意批评幼儿,切忌使用消极结论性语言评价幼儿,更不能一味地斥责幼儿。总之,对幼儿的评价必须要客观、公正,多肯定、鼓励幼儿。
(六) 教育幼儿关心别人,共享快乐 为了幼儿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杜绝幼儿不良性格和行为滋长,教师和家长应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着手,让幼儿的良好习惯得到陶冶,如吃东西时知道谦让,不能自私独霸,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让幼儿与同伴交往,特别是教育其与他人友好相处,照顾好比自己小的同伴,能借玩具给同伴玩,对小同伴应该谦让、关心、友爱,让幼儿心灵播下关心别人,与人共享快乐的种子。 有人说幼儿园的孩子
9
说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只要老师、家长加以合理地引导和训练,孩子很容易形成良好的习惯,老师应抓住时机,循循善诱, 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四、结论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学、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总之,教育幼儿一定要把培养好习惯放在重要位置。再监督孩子坚持进行行为训练。家长和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实现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可以相信,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会很轻松。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 肖湘宁.幼儿园教育[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 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 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 潘日文、侯桂兰.幼儿教育心理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出版社2000.
10
[6] 张 云.公关心理学 [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