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古代镜的佩饰功能和其对镜文化的影响

来源:二三娱乐
河南科技·知识产权我国古代镜的佩饰功能和其

对镜文化的影响

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

于欣露

镜及镜文化,是我国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凝聚着古人丰富的习俗、服饰、传统、修养等文化元素和科技制造工艺水平。从可考的资料记载来看,齐家文化镜是我国历史出土最早的铜镜,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由此可见,镜文化如同茶文化一般也是我国最为悠久的历史文化之一。在这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镜不仅在自身材质、样式、工艺、铭文等方面不断丰富并发展,而且铜镜在数量不断增多,使用上也越来越广泛,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从其制作、经营、传播体系的多元化来看,镜已经形成了本身的文化体系,与此同时也显示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含韵。

铜镜最早采用的材质是青铜,而在灿烂的青铜文化中,铜镜存在这一体系,却又独立自成一体,成为青铜文化悠远的延续。在古代,镜也频繁出现于重要的场合中,如丧葬、婚配、医疗及占卜等。没有任何封建等级和性别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佩镜,所以佩镜便自然而然的形成配镜文化。

东晋医学家葛洪著有小说集《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杂史,其中卷一中就记载了皇帝佩戴了神异的进口宝镜的故事:“系身毒国宝镜一枚大如八铢钱。旧传此镜见妖魅。得佩之者为天神所福。”不仅皇帝皇后经常佩镜,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佩镜的习俗也很常见。女子往往把镜佩戴于胸前,男子则佩于腰间。这是最普遍的佩戴方法,更有汉宣帝佩在手臂上,甚至还有佩戴在头上的做法。唐代传奇小《昆仑奴传》中的歌姬胸前就佩有小镜。在人们心目中,神仙精灵也会佩戴铜镜。在清代小说《玫瑰花女魅》中便有这样的表达:“女出与对酌。胸次挂小镜,宁廉观之,问何用。曰:“素爱此物,常以佩身。”可见26HENANKEJI·ZHISHICHANQUAN2016.12

镜不仅体现配饰者的审美情趣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人们不仅生前有佩镜的习俗,就连死后也往往佩镜入葬。从出土的铜镜看,也许是为了便于佩戴,西周及以前的铜镜形体都较小,有的还有小孔,可能是为了便于穿绳佩戴。1979年在青海出土的一件七角纹镜就是这样的形制,对此在《试论中国早期的铜器》一文中便提到:“镜缘上穿有两孔,置在死者胸前,当属佩饰。”而在《中国青铜器全集》中对这个铜镜也有明确记载:“故于边缘处穿两孔,便于系绳悬挂。”

在我国,从出土的最早的齐家文化镜的时代开始,直至今天的各个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配镜的习俗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102号石椁墓中出土有铜刀和铜镜,能够看出是放置于腰部的,资料证实它们可能是腰间的佩戴品。镜作为配饰,从古至今一直在延续,从众多的古代小说、笔记中我们总能找到镜的身影,直至现在,这种佩镜的习俗依然为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所保留和继承着。比如在新疆维吾尔族至今小孩穿的衣服上还有镶嵌多面小镜子的装饰,还有不少工艺品甚至文具上都有小镜子作为装饰镶嵌在上面。只不过现在其中所镶嵌的已经不是传统的铜镜,而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玻璃镜片。而在我国,镜子自古就有心心相印、心如明镜、自省吾身的寓意,这也许是至今人们依旧喜爱运用镜子来进行装饰的原因。

镜经过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其佩戴装饰的用途,而将它慢慢地转向了住所和所乘的车中。这样的需求使得镜自身的形制也发生了变化。对人们来说,除了自己最重要的身体外,住所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

理论研究的。于是人们便把铜镜安置在墙壁、屏风、台子这样的地方,而此时铜镜的装饰作用也慢慢的开始体现了。唐代李百药所撰的《北齐书》在卷八《幼主记》中记载:“乃更增益宫苑,造偃武修文台,其嫔嫱诸宫中起镜殿、宝殿、瑇瑁殿,丹青雕刻,妙极当时。”魏征在《隋书》卷四十五《秦孝王俊传》中也记载:“(秦孝王)为妃作七宝幕篱,又为水殿,香涂粉壁,玉砌金阶。梁柱楣栋之间,周以明镜,间以宝珠,极荣饰之美。”由此可见镜已成为较为重要的装饰品,也渐渐成为了权力财富的象征。除了室内的装饰,人们出行用的车子上也安置铜镜。《隋书》卷十有记载以镜为车饰的做法:“玉辂……龙辀,前设鄣尘。青盖黄里,绣饰。博山镜子,树羽。轮皆朱斑重牙。”这些史料都是记录帝王将相的日常出行或大的场面,这就使我们不禁会想住所和车中用镜会不会只是帝王的专用?其实并不然,在古代平常百姓家也是会安置镜子的,比如在大门顶端正中的部位安置,常年悬挂。

为什么古人会在身上佩戴铜镜,在室内、车舆中也装饰上铜镜呢?我们也许会认为是为了使自身和周边的环境更加美观,但实则不然。自远古时代起,镜子就是人们着迷的对象。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地的人们便使用具有“魔力”的石制镜子或金属来给死者陪葬,为了抓住死者的魂魄,并驱逐鬼魅,另一方面还有让死者在黄泉路上再整理整理自己的衣冠的意思。而现实中的人为了了解死者入葬后在阴间的命运,由玛雅人发明了巫术。玛雅国王认为,当自己用打磨光亮的黑曜石制成的镜子看到自己时,便可以同其祖先进行交流。这就是较早时期镜子被赋予的特殊作用。这个用途在中国也被人们普遍接受,铜镜最初使用的目的是保障人的生命、魂魄的安全还有祈福吉祥的物件。人们佩戴装饰铜镜都是为了借助灵力辟邪,在此基础上才有其装饰的用途。不过由于人们渐渐习惯于其辟邪的意义,久而久之便把更多的关注转移在了它的装饰性上。

住所和车舆是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事,从古至今一直如此。所以装饰二者便是人们除了自身外最用心讲究的事了,虽然人们总是从华丽美观去追求,但核心必定落在一个字上,这个字便是“安”。从《四库全书》中《安居金镜》之类的书中即可看出。出于安全考虑,人们想到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其中必定少不了铜镜的身影。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说“古镜如古剑,若有神明,故能辟邪忤恶,凡人家宜悬大镜,可辟邪魅。”而关于家中镜的摆放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很多人认为,若镜对着床榻,主人的“气”便会被镜反射掉一部分,因而对身体造成损害。尤

其是在夜间,阳气衰弱时,镜子反射会刺激人的神智而产生鬼魅的幻觉。古代镜的摆放有东瓶西镜的习俗,在厅堂的东边放上花瓶,西边放上镜子,中间放一时鸣钟。象征着:“终生平静”这样美好的寓意。而东瓶西镜设计的由来则是徽州人一种心态的体现,希望外出经商为官平安。所以古代社会一直盛行着用镜辟邪,很少人会去关注先哲们对此科学的解读。

最后让我们回到镜做为佩饰功能这一课题本身,人们为了佩饰铜镜必定会首先考虑铜镜的形制,铜镜的铸造也因目的的不同而不同,所以佩饰所用的铜镜形制尺寸是较小的,而在住所车舆中的铜镜形制则逐渐放大,甚至还会出现巨大的镜屏。而为了安装这种巨大的铜镜,镜中的钮数也随着不断增多,青铜器铸造的铜镜中有透雕龙纹镜,就是三个钮,形制极具装饰性,可能就是作为墙壁装饰挂用的。有了佩镜的习俗,也免不了会产生佩镜之铭。罗振玉《汉两京以来镜铭集录》中的太平镜铭上就有“照者老寿,作者长生”的字样。

镜的功能不仅仅是所列举的那样简单,镜的作用渗透在古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军事活动中,人们还会用镜作为作战时所用的兵器。在范晔编撰的《后汉书·西羌传》中便说到羌人在作战时,“或负板案以为棔,或执铜镜以象兵。”这样的记载表明羌人在作战方面的准备是很丰富的,在军事方面镜还是发挥着其巫术方面的职责,保佑自己,战胜敌人,并能将邪恶全部反射回去。

再比如用镜作为祈雨时所用的工具。我国是农业古国,风调雨顺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祈雨便自然的成为重要的仪式,古代君王将相就有祈雨谢雨作为例行的公事,这是将巫术变得制度化了,而镜就在这一巫术制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透过镜这一文化现象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古代先人希望幸福长生并且死后也安定不朽的强烈愿望。民俗中对镜的广泛使用更是如此。民俗中用镜这个文化现象,可以称之为产生最久远,延续性最长的一种文化现象,早在人类的原始信仰阶段,镜就被人们赋予着特殊的用意。并且至今为止,镜文化还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并又发展了符合现代的新的寓意。也正是如此,镜又体现着人们在思想认识中既积极又消极的因素。最重要的,镜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又被其他文化所吸收,从民间走向宗教,走向文学,成为一个十分具有潜力的文化母题。而在各文化的促使下,镜文化则彰显了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HENANKEJI·ZHISHICHANQUAN2016.12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