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arcgis作业之适宜性评价

来源:二三娱乐
arcgis作业之适宜性评价

arcgis作业第一步骤~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帮助

因为我是在ARCGIS 10.0的环境中进行运作的,所以我只能按照我自己的来写了,9.3的具体操作应该也是差不多的。这是第一步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运行ArcDesktop,新建一个空地图,通过Add data加入“map.jpg”。可能会出现关于金字塔和投影方式的咨询,无视之。

2.在地图上右键——数据框属性——常规——单位——地图一栏,显示为“米”(原本为未知单位)

3.配准栅格图像

在工具栏空白处单击右键——地理配准

4.单击地理配准——取消“自动校正”——单击 符号,选取编辑点进行校正,一般

来说选取的点都是公里网的焦点。四个角落各取一个,然后中央区域选取几点。

有关公里网和经纬度的解释,可能没有学过地图的同学比较的茫然。

本次作业的map.jpg是1:5w地形图,他的右上角两套不同的坐标体系。最外框的是经纬度网,115度45分;40度00分这个 是图片的右上角的经纬度坐标,用来校正完全之后进行一个对比验证。

靠里的是方里网,是高斯克吕格投影(Gauss一Kruger Projection),即90-91-(20392)-4430这一列,这是高斯投影第20个投影带,距离中央经线390-391-392公里处,距离中央纬线距离为4430公里(就是距离赤道距离4430km)。由此产生的一套坐标。更详细的就不赘述了。右上角的那个焦点坐标就是(393000,4430000)

5.选取控制点一般都是选取地图上方里网的交点,然后左键选取,右键输入XY坐标,并不需要像老师的参考流程中,拉取一条直线。

6.选取好控制点并且输入坐标之后,点击 ,会出现这些控制点的属性表,可以对比验证一下,残差较大(一般来说接近2)则需要重取,满意之后。在地理配准中点击“自动校正”会自动生成一个新的校正后的图。 接下来基本上就跟着老师的步骤走吧……

7完成配准后利用Georeferencing工具条中的update georeferencing或者rectify命令保存配准结果。前者是生成一个jgw的文件来存放配准后的坐标信息,而后者则是另存一个配准后的图像文件。

8. 关闭该地图,不保存。

9. 运行ArcCatalog,找到前面配准后的图像,定义其投影系统 (1)右键菜单中选择Propertities;

(2)在对话框中的Spatial Reference后点击Edit按钮 (3)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Select;

(4)选择投影方式: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 — Gauss Kruger — Beijing 1954 — Beijing 1954 GK Zone 20N.prj(注意一下) (5)确定

10. 在ArcDestop中新建空地图,加入修改后的图像

11. 在Layers的Properity中把显示单位改成度分秒,即可在图面上显示经纬度坐标。这时可以和图上的经纬度坐标对比,检查配准的结果是否正确。 12. 保存地图。

PS:如果控制点的X坐标输入为(20392000.4430000)的话,就是将投影带也输入的话,投影方式就用beijing1954GK-ZONE 20.prj。这一点徐湘涛和刘果同学已然验证了,这个牵扯到GIS的设定,表示无奈~

arcgis作业第二步骤,有关第一张图的后续做法 接上文讲。

本次作业就是在校正后的地图的基础上,添加各个要素的图层,通过叠加显示最后得出结果图。

1运行catalog,找到deafult.gdb,右键——新建——要素类

2填入要素名称,然后选择类型,建议,河流,道路等要素为线要素;水体等为面要素,然后高程点为点要素,在几何属性中加入Z值。然后开始描图层。定义其投影方式,与第一步选取的方式相同。

3.工具栏右键——编辑器——开始编辑,在右边的对话框中选择组织模板,即第二行第二个,新建模板之后,选择相关图层,然后在arcgis右下角会有构造工具出现,点选并进行

描绘。

4.描完之后,编辑器——停止编辑——保存编辑内容

5.例如高程点等属性数据,可以在内容列表(最左边显示的)中点取图层,然后右键——打开属性表——输入,这一切要在编辑环境下进行。

6.图层右键——属性 中显示了各种繁杂的内容,多多研究会是好方法。

7.注意map.jpg中右上角的坐标区最终是不计入地图的,因此可以新建一个空白图层,圈定其范围,以便在用高程点生成dem图的时候可以划分范围。

8.高程点构成DEM图,具体方式是工具——spatial analyst——插值——(可以尝试各种方法)—

注意,要在环境一栏中调整“处理范围”到与“空白图层”相同,最终才能生成规则的地图。

然后就是地图美工的问题啦,比如上色之类的,这一点就因人而异了。

最后在视图——布局视图中圈定最后的模板,调整指南针,比例尺,图例,标题等要素,就可以生成第一个作业啦~

arcgis作业之适宜性评价 作者 : 汪疆玮

额~上次罗列了第一张图的一些步骤。

然后是适宜性评价,本质上是根据对各个图层的空间位置做分类,赋值,然后叠加。 一共有5类

坡度——高程点,转化成坡度分析,然后重分类,赋值 水体——直接距离分析,然后重分类,赋值。 主干道,居民点,分支道路====的做法类似于水体。 然后叠加,来个大赋值。 然后调整布局神马的。。。。。。 首先,高程点转换成坡度。。。

spatial analyst——插值——克里金法——输入要素为“高程点”。。。然后点输出

注意,在“环境”一栏中需要调整范围,因为高程点离散分布,如果直接确定的话将会计算出最外围高程点所围成的多边形的kriging高程。在环境中调入控制好的范围(如果有建立空白图层并限定边界的话)

然后会生成一个kriging高程,将其转化成坡度。

spatial analyst——表面分析——slope——输入“kriging高程”然后点击,就会出现一个坡度图。

注意,环境那一栏也需要调整。

最后是重分类。spatial analyst——重分类——重分类

然后点击“分类”确定其分类方法,就是PPT上的那个分类方法,得到Reclass_Slop

对于水体等物的距离分析,其实就是个buffer。选定spatial analyst——距离分析——欧式距离。生成一个EucDist_主干这样的文件,然后继续上文的重分类并赋值的过程,得到RECLASS_主干

然后所有图层全部赋值之后,spatial analyst——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

然后选择算法,将所有要素重分类的全部加起来,并做一个重分类,得到适宜性评价的5类指标范围。

运算环境很重要

然后就是配色之类的活儿了,自己喜好吧~

基本上就是这些了,其他布局等在VIEW中搞定,然后OK啦~ 咩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