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古代水利工程治水思想

浅析古代水利工程治水思想

来源:二三娱乐


浅析古代水利工程治水思想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依水而兴,然而只有在除水害,兴水利的条件下,中华民族才得以源远流长。本文从古代水利事业着手,分析中国古代筑堤防洪,航运沟渠,水利灌溉,堰坝水库四个方面的思想与成就,以及对现代的水利事业的影响,从中分析中国人在面对水利工程时的思想与智慧。

标签:治水智慧;水利发展;水利思想

水乃万物之源,是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历史的缓慢进程中,人类逐步摸索出治水,利水的天工开物,即人类的生活核心工程--水利工程,水利从生活取水到农业灌溉,从社会生产到自我需求,无一不渗透其中,可见水利事业与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历代安邦治国的思想中,兴修水利,为民除害永远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正如《管子》一书中“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众多古老的水利工程,它们是集古老人民智慧的大成结晶,对当代的水利工程也有着弥足珍贵的指导意义。

1、筑堤防洪

人类从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刳木而舟,结网而渔,抱瓮灌园时,就开始了供水,防洪,航运,水产,灌溉的水利活动。

在先秦时期,曾著有《禹贡》一書,书中讲述顺应自然规律是治水思想的核心。正与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思想一致--顺天时,迎地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这种淳朴的思想是错误的,洪水横流时,一片汪洋,尸横遍野,房屋倾塌,为灾甚大。故至宋朝时期,在治理黄河无成效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西薄大山,东属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意思是修建牢固的堤防来约束水势。因此在宋朝时,有了筑宽堤以限制洪水的思想。这一里程碑式的治水思想一直流传至今。时至明朝潘季训首提“束水攻沙”的战略:修建坚固的缕堤束水刷沙来对黄河进行疏导。他的治水理念也具有划时代意义,为治理黄河开辟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道路。

这些治水理念在实践中创造了一个个治水神话。黄河历来就是难以治理的河流,温顺则恩泽千里,孕育文明;愤怒则决堤溢流,致使民不聊生。因此在古代时,治理黄河一直都是治水的一大重点,在东汉有个著名的案例:王景治河。其治理黄河先是勘测地形,开凿山丘,挖除河道中的石滩,截弯取直,并“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这便是放淤固堤的办法,引浊水在两堤之间放淤,大量泥沙在两堤之间沉积下来,而这些淤泥又变成为堤防的一部分,不但加固了大堤,而且河中泥沙大大减少,可谓一举两得。黄河大堤防洪效果明显,大大减少了决堤的事件。纵观水利史上那些瑰宝明珠般的大堤,长江的荆江大堤,珠江的北江大堤,乃至永定河大堤,均采用了此种治水方法。而这也是我国堤防事业在防洪、治水方面有着独到的解决办法。

2、航运沟渠

在古代,素有“南船北马”的说法,航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广修沟渠则是为了实现通舟济运的水运交通网络,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光烁古今的工程。早在战国末年便有一个宏伟的渠道工程--灵渠,这是一条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连接了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成为连接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灵渠还有一种 “现代化”结构--陡,相当于现代的闸门。灵渠的陡是用加工后的巨型条石在渠道里浅水急处两侧砌筑相对的2个墩台,墩台后设有减水坝与岸相连。又可进行蓄水,保障了枯水季行船。而这种闸门式的结构一直流传至今,故灵渠得以成为水运要塞,保证水系的畅通,古老人民的行水智慧又一次绽放着它的光芒。

在古代航运史上另一大型人造航道--京杭大运河,几乎沟通了大半个中国的水系,连海河,接黄河,镶淮河,通长江,达钱塘江,组成长1800km的大航道,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在隋朝时期,京杭大运河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四部分构成,北通北京,南达杭州,成为了隋、唐、宋的交通大动脉。在明清时期,河道已经堵塞,又将其投入新建,引水疏浚,并避开了黄河的泛滥。在京杭大运河中航行,每一阶段都有其明显特征。黄河航运段水流湍急,险滩横生,给航运带来极大不确定性,故有中运河出世。另有“淮水东南第一州”的邗沟,这段地势低平,但因黄河泥沙淤积,使河道水量减少,在引潮济运的情况下,才保证了船只通航顺畅。京杭大运河的伟大之处甚至不亚于万里长城。至今它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渠道而使用。

现今,水运大都趋向于大吨位级货轮,水运承载力巨大,对河道要求较高,浅滩、险滩,对航运危害极大。但是现在航运承载力多靠梯级水库保持,充分发挥了水运的最大效益。

3、水利灌溉

在中国古代,农业一直为国家命脉,而充足的降雨灌溉更是保证粮食出产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旱灾频发的古代,上有皇帝筑坛祈雨,下有百姓做法求雨。然而,这仅是靠天吃饭,并未从水利设施上加以改进解决灌溉用水问题。我国大部分地区因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因此旱涝灾害频繁,亟须大量水利工程来加以调节。

这里便不得不提到我国伟大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在岷江出山口调节着川西平原的进水量。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互相配合,以最大效益利用着岷江水源又不触及生态红线。因它的存在,成就了成都“天府之土,沃野千里”的盛况。

古有“关中沃野,无凶年”之说,关中平原的肥沃,与关中地区的灌渠设施密不可分。郑白渠则是富饶关中的根基所在,他与都江堰有着功能上的一致,恩泽一方百姓,在结构上与都江堰工程却有所不同。郑白渠为引水渠,汉朝时,引泾水东行,注入渭水,渠长200里,灌溉面积达4500余顷,在唐,宋年间渠道上

建有木质闸门,根据用水计划,定量供水,这也使郑白渠滋养万顷田地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一大灌区。而今,经历历史的变迁,郑白渠周边地区成为粮棉生产基地,继续为民贡献着光和热。

在水利灌溉史上,还有许多因地制宜,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设施,新疆的坎儿井便是这种有地域特色的灌溉设施之一。坎儿井为地下竖井,坎儿井互相连通,形成一个灌溉的地下网络,因为新疆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因此建在地下的通道不仅减少了蒸发量,而且能够有效的蓄水,以供缺水之日所需。坎儿井也创造了它的历史辉煌。现代农田的灌区,多采用小畦和深沟细流的引水方式,并发展了喷泉灌溉、滴灌和渗灌的新技术。在水稻灌溉方面,改变了传统淹灌方式,推广湿润,晒田相结合的灌溉系统,并结合井渠,水库,使灌溉得到最优化,使缺水,旱涝减少到最低程度。当下我国正在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解决农业用水紧缺问题,促进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这将是在传统用水思想上的又一次创新。

4、堰坝水库

古代人民为减少降水带来的时空分布不均问题,便开始修筑蓄水工程。

正如我国最早的水库----芍陂,它便是运用人工填土而形成的,坐落在淮河流域,古有贊曰“龙泉之陂,良田万顷。”芍陂便是我国水库的雏形。

古有砌石,堆石,木笼填石坝之分。砌石坝,则是形状石块修砌而成,这是古代最常用的坝型,灵渠上那些大小天平拦水坝便是砌石而成。堆石坝,则是利用大量石块堆砌而成,与砌石坝不同之处是他是用大量石块作为挡水工具,有的辅以粘土。挡水效果较好,一些坝如今还在使用,几百年屹立不倒。这几种古代筑坝思想有些已被淘汰,有的被发扬光大,成为当今的一类主力坝。

现在中国“坝业”建设方兴未艾,三峡工程横空出世。三峡工程是一所现代化的水利枢纽工程,其肩负着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大坝采用混凝土浇灌。坝顶高程185m,库容达393亿立方米,将抗洪能力提高到了1000年一遇的级别,装机容量为世界第一,装机总规模达18200MW,年发电量847亿KW·h,这是现代大坝带来的额外效益,通航能力更是因此大为增强,这种大型船闸也正是古代中国陡门的另一种体现。而另一种现代大坝便是古代堆石坝的加强型,其杰出代表要数位于黄河干流上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其坝型为壤土斜心墙堆石坝,这些都是我国当代的水利发展的硕果。

5、结论

从防洪,灌溉,航运到现在水利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这是我们超越前人思想的创新,从汉代的《史记河渠书》到清代《行水金鉴》的治水成就,我们当代人显然远远超过古人,然而面对当下的水利设施,从历史的天空中瞭望现实,能帮助我们水利人更有效的攻克一个个难题。坎儿井的因地制宜的思想,放淤固堤

的方法利用,这些古朴的民族思想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对于我们当代水利事业来说,在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还应尽量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连第.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三版)水利史分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117-118.

[2][3]高安泽.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三版)著名水利工程分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16-19.

[4]叶迂春,张骅.郑国渠的作用历史演变与现存文物[J].文博,1990,03:74-84.

[5]郑守仁.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重大技术问题综述[J].人民长江,2003,08:4-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