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张仲景方药剂量的应用讲解

来源:二三娱乐


论张仲景方药剂量的应用

张家礼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金匮要略․附篇》所载,汉时药物剂量1斤为250克,1升为200毫升,1尺为23公分,本文从文物文献及实验研究等多方面证明此结论真实可信,但是否能按照上述研究结果的标准剂量,将张仲景的方药用于临床,现分析讨论如下,以资教学和临床应用参考。

一、从方药的煎服看容量是合适的

以煎服麻黄汤为例: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共六两合为93.75克,按考证每10个杏仁重4克计,70个杏仁合28克,麻黄汤总重量共为121.75克,用水9升,先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后加入诸药,煮取2升半,去渣,温服8合。即用水1800毫升,煮麻黄,使水减至1400毫升,加入其余药味,再煮至500毫升,去渣,每次服160毫升。再如小青龙汤,方中麻黄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半夏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方中五味子半升为45克,半夏半升为60克,其余药共十八两,合为281.25克,总计本方重量为386.25克,用水2000毫升,煎减成1800毫升,去上沫,加入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渣,每次温服200毫升。这样看来,煎药用的水与方药的比例是适宜的。

二、从方剂的总重量看剂量是合适的

目前临床上常用处方多数在12~15味药左右,每味药一般用量是10至20克,故每剂药的总重量在120至240克之间,至于某些医生的大处方和特殊病证的处方就更大了。曾统计了《四川中医》1986年合订本中治疗内科病证处方,随机取样63张,其中每剂药

的最小用量是90克,最大的490克,平均为210克。而《伤寒》和《金匮》中的方剂药味较少,多数在6至8味,平均用量每味重量在30至45克,每剂总量平均在180至360克,多数方剂在250克左右,如甘姜苓术汤全方折合为180克,射干麻黄汤全方折合为330克,大黄牡丹皮汤全方折合为193克,仅略高于目前用量,但差别不大,故从方剂的总剂量看汉代的药物剂量用于临床是合适的。

三、从方剂中某些单味药重用看剂量是合适的

从方剂中看某些单味药用重剂量来看,用重剂量的方剂是少数,而用小剂量和中剂量的是多数。经统计,《伤寒》和《金匮》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甘草,共有153方处,其中1两以下18方,2两以下89方,3两以下23方,4两以下9方,5两以下1方,其它13方。桂枝在两书中用了69方处,其中1两以下40方,4两以下10方,5两以下1方,6两以下3方,其它11方。麻黄在两书中共用36方处,其中1两以下4方,2两以下5方,3两以下14方,4两以下5方,6两5方,其它3方。说明方剂的药味用量是中量和小量为主,而重用某些药物是针对某些特殊病证,如《金匮要略》治疗黄疸病阳黄三方中的大黄,虽然均为实热证,但因病情不同而差别较大,栀子大黄汤证为热多湿少,热势不盛,方中大黄用一两;茵陈蒿汤证为湿热两盛,方中大黄用二两;大黄硝石汤证为热盛里实,瘀热内结,二便秘结,腑气不通,病情危重,急当泄热通腑,利疸退黄,故方中大黄重用为四两,有是病则用是药,方才不会怠误治病良机,这是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的。

四、从煎服法看剂量是合适的

同样剂量的药物用不同的方法煎煮,用不同的服法,可以使药物的质和量有所不同。在《伤寒论》中提出先煎或者后下,或浓缩后再煎煮的方剂达34首之多。如麻黄汤是以水1800毫升,先煮麻黄,减至1600毫升,去上沫,加入余药,再煎煮取500毫升,去

药渣,每次温服160毫升。方中量大辛温的麻黄为3两,桂枝2两,共为78克余,似乎认为量大不敢轻用。但如若按照仲景的煎服法,再加上本有27克杏仁,16克甘草相伍同煎,反复煎煮数次,这时麻黄的辛温发汗力已大为降低,而平喘力得到加强,且能取微汗,并且是分三次服用,实际上每次用的麻黄原药为16克,又经过特殊配伍和特殊煎煮,这样用起来就比较合理了。临床上用麻黄汤原方用量于解表散寒、止咳平喘、发散水气等方面的病证,往往收效甚切。再如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中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方中附子作中等大,每枚重15克,合计为30克,其余八味合计为二十九两,约合453克,全方总计为483克,用水1400毫升,煮取为400毫升,每次温服140毫升,每日服三次。煎药的水是药的三倍多。本方要用较多的水久煎后方才服用,药量虽较大,但病情亦重,久病痼疾,非平常之方所能奏效,说明煎服法和剂量是合适的。

五、专病专方不属量大

在《伤寒》和《金匮》中有些方剂中某味药物的用量特别重,远远超过了目前一般常用量的数倍以上,故为一般医生不敢轻用其剂量。但这些大剂量的方剂或药味在全书方剂中只有小部分,并且多是属于大疾大剂,专方治专病,而恰有特点的方剂。如桂枝,在乌梅丸中用6两,以配合其余药味治疗蛔厥。桂枝加桂汤方中桂枝用5两,以平冲降逆治疗奔豚气病,生姜在当归生姜羊肉汤方中,生姜用5两,以治疗血虚寒滞的寒疝病;在吴茱萸汤中,生姜用6两,以治疗寒厥头痛。在小建中汤中,芍药用6两,以建中补虚,缓急止痛。大陷胸汤中的大黄用6两,以泄满除实治疗结胸证;诸承气汤均用大黄4两,以通导积滞之重疾。去桂加白术汤中,白术用4两,以温脾除湿治疗便秘。在《伤寒论》中用有柴胡的方剂7首,其中有三首方剂中用柴胡半斤,二首用4两。小柴胡汤方中用柴胡半斤,以和解少阳而除热。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和大青汤方中麻黄重用6

两,以治疗重证喘咳气逆及水肿诸证。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等方剂中,石膏重用1斤,以清泄炽盛之热。诸如此类,皆为有是病则用是方,大疾大剂,专方治专病,量大不属大。对某些特殊病证用特殊剂量,这也是属于张仲景遣方用药,辨证用药的一大特点,特殊情况用特殊方法解决。往往有些药物治疗有些疾病需要用大剂量方能收到最佳效果,这一点在临床上不断地得到证实。如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医院焦东海等人用单味生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20例,收到很好疗效。其中曾有一例患者服用煎剂时,24小时内最多量累积量达250克而未发现不良反应①。南通市中医院陈森等人在小青龙汤中重用细辛治疗寒饮性支气管炎哮喘取效甚切,曾于方中用细辛15克,持续时间达1月之久而未出现不良反应②,但单味用本品宜慎重。魏氏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泽泻用60克,白术用30克而取得满意疗效③,与仲景原方剂用量基本接近。刘沛然《细辛与临床》④认为汉代方药剂量多为宋人所减少,故对细辛作了深入研究,并亲自取用细辛生药120克煎汤一次服用而未见毒副作用,冲破“细辛不过钱”限量的禁锢,阐发了细辛的潜在力量,集五十余年临床运用细辛的经验,细辛的常用量为15克至30克,特殊病证用60至120克,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病,并附有医案73例,与仲景方中细辛常用量1至3两相近,特殊病的用量超过了仲景用量,对临床用药有启发和参考。 从上述讨论可知,汉时的度量衡制是很清楚的,既有大量的文献和文物证实,又基本上符合临床常用量,无论是水与药的比例,用药的剂量和方法,方药的总剂量,或者是某些单味药重用治疗某些特殊疾病,都与目前常用量接近。故《伤寒论》和《金匮》中的药物剂量应当按1斤250克,1升为200毫升为准。但是在临床应用时,应当严格按照仲景原书的方剂配伍及其配伍比例,以及原书对方药的煎煮和服用方法,并且灵活应用某些大剂量方剂,特别应当注意方证是否相符合,真正做到辨证论治,辨证施药处方,大小剂型恰当,即不可不遵循常量治常病,也不可忽略大疾大剂,专方治专病的特点,故专方治专病,原方用量比较大时,为慎重安全,一般可以从中小量开始,逐渐加至原方用量,中病即止,既安全可靠,又不防碍专方治疗特殊病证的特点。这样方能掌握好仲景书中的方药剂量,使之更好地用于教学科研和临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