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她只是想刷个助攻——与各位探讨少妇柴静的《穹顶之下》

来源:二三娱乐

当大家都在说各自的朋友圈被柴静刷屏的时候,我瞬间觉得自己的朋友圈实在是low爆了——很少有人在分享视频,相反,我的朋友圈正在被吐槽被柴静刷屏的人刷屏。既然你在吐槽,为什么还要给别人同样的吐槽机会呢?最后为了跟上舆情和形势,我花了两天时间断断续续的观看收听了柴静的演讲。关于内容且先不论,有两点我实在是忍不住想说:第一,如果台上的人是老罗,我会喜欢这个视频;第二,老罗被排在了特别鸣谢的第一位,瞬间让我开始猜测老罗和柴记者真的是互为脑残粉么?我身为老罗的脑残粉,是不是可以等量代换成柴记者的脑残粉呢?

去你的。从逻辑是事实上都不是。因此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打算从两个方面去讨论柴静这次的公益纪录片:第一,为什么我不喜欢这部纪录片?第二,为什么我怜悯这部纪录片?

不喜欢这部纪录片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它让我想到某台著名脑残节目《我是歌手》。我实在是接受不了这种让观众渲染观众的拍摄手段。在柴记者演讲的过程中,当她提到自己的孩子,提到我们生活在糟糕的空气中,提到各大政府官员推诿责任、哭诉困境、无奈苦笑的时候,镜头都会转向台下的那些观众,那些人或是沉思、或是动容、或是讥讽。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在看到这些拍摄观众反应的镜头后,原本对演讲内容没有感觉的我竟然有了跟他们相同的表情!但是之后我突然发现,妈的被骗了!作为一个被冠以“纪录片”的作品,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综艺节目善用的渲染方式来让观众对内容有所感触?身为一名记者,展现给大众的难道不应该是不失偏颇的事实么?为什么要用这种渲染方式来干扰观众的思维和想法?这样的镜头,瞬间给我一种笑不出就被硬挠痒痒、哭不出就被怒抽耳光的被暴力灌输思想的感觉。不管观众是不是赞同影片中的事实或者观点,柴记者的女儿是不是真的因为雾霾才染上了良性肿瘤,说到该哭的时候你就得流泪,说到该反思的时候你就必须跟大家一起反思,大家都有反应了你还没反应,你要么就是良心被狗吃了,要么就是阳痿。当被灌输了太多这样的信息之后,我吐了,看着地上的呕吐物,我才发现这一切是多么恶心。

第二就是这条片子的烂结尾。当我觉得柴记者开始要触及体制底线,准备发起挑战的时候,我及时脱下了裤子准备跟大家一起高潮。但是,柴记者在12369这五个数字中首先阳痿了。一切都回到了原点,回到了尚黑的统一口径:众人拾柴火焰高、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认为所有的举报电话,都是政府向公民分摊义务的一种方式。我不否认举报电话可以成为一种监管的救济方式,即在政府无法顾及社会各个角落的时候,为节约调查成本,向公民寻求帮助的一种手段。然而,这样的手段在我国却腐化成了公民义务,培养了政府针对责任内的监管问题不告不理的工作方式,这一点无论在环保界还是工商界都成为了一种惯例,让人寒心。此外,在公民举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要像柴记者一样带上一支摄影团队呢?我曾经身为一个调查律师,有过多次明察暗访的经验,有多少人会因惧怕摄影机做出整改呢?至少在我接触下来,大多数的画面都是伸手怒遮摄像机,同时采用人身威胁的方式驱赶举报人和拍摄者。柴记者视频的尾声过度夸大了公民举报和公民监督的力量,在她给出的成功举报的案例中,两个案例一共只花了35分钟(5分钟为尘土盖上防风罩+30分钟加装油烟过滤器),然而在事实中,工地的工头会把你赶走,而多数小餐馆没有经济实力加装这样的过滤器。即便大家因为听了柴记者的话而开始对身边的污染做出行动,我认为大部分临时环保主义战士的理想都会在一系列碰钉子中破灭。

可是我并不责怪柴记者用这样的呼吁来做结尾,这不是她的错。整部《穹顶之下》纪录片从“什么是雾霾”聊到了“我们怎么办”。片子叙述“什么是雾霾”的部分是让我最为肯定的。我们向来缺乏这样充分利用传播手段来宣传科学、警示世人的影片。业内人士或许认为这些数据或者事实已经在早先公布于世,柴记者只是在炒冷饭;或者说其实公众早就已经知道这些信息和数字,说了半天都是些大家知道的东西。可是早先公布于世的东西,大家就真的知道吗?或许本人粗鄙,但说实话我知道是知道,但没有看完片子之后那么清楚。片子中不断提出的诸如“超标XX倍”这样的数字,其对观众的触动效果远大于那些拍摄一脸动容的观众的镜头。柴记者的片子与其说是在炒冷饭,不如说是炒完了冷饭之后跟大家说:“喂,你要不要试吃看看?”这种方式——利用网络传播与个人效应来炒冷饭——比此前干巴巴的数据与媒体报导(某些报导不特地找是找不到的)对于大众的影响更为明显。所以在信息传播的效率方面,柴记者的《穹顶之下》无疑是成功的。对于“我们怎么办”这样的问题,虽然最后提出的手段令人恶心到乍舌,但是你觉得“她要怎么办”?去中央政府做内部讲座么?去说服国家调整燃油燃煤标准么?我们身为圈外人也看到了内部的重重阻力,此时同样身为圈外人的她要如何投入政治的洪流之中去改变看到的一切?柴记者此刻就像《纸牌屋》中的记者Zoe,即便睡了党鞭,最后在触及权力的时候还是成为了牺牲品,操你其实就是在用你。因此,柴记者用“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的基调作为片子的结尾,无疑是为了保持政治正确,保护自己,同时也保证了这条片子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从而通过各大媒体顺利传播。所幸这片子大多都不是没有营养的东西,大家吃了还不至于拉肚子,搞不好还能有点帮助,有这样的结果已经是万幸了。因此,我用仅存的善良内心揣测柴记者,这片子里她说过的话,可能并不是百分百她想说的话。所以,我怜悯这部片子。

最后,对于专业问题的探讨不应该是讨论这部片子的主流基调。用学术观点来讨论一个媒体人制作的纪录片简直就是迂腐——这样的片子不要有原则性错误就可以了。自诩为读书人的罗振宇也是屁话连篇,被人指误导大众;音乐人高晓松也在为大家普及文化知识,拿着个折扇装四爷;马未都也操着大内京腔讲一些他了解的却不精通的东西。我们不应该否认这些人的价值,即便我们真的不喜欢他们。在仅有的言论圈里面,正是这些有的没的的言论观点,它们交相辉映,针锋相对,让我们在不同观点的冲击中去自己思考。同时,这毕竟是一个中等智商的人占多数的社会,高智商人群永远成不了社会游戏的主宰,所以,柴记者从屁民的角度出发,从女儿的处境出发,来激发大众的关注和同情心,无疑是一种站边的选择,这种选择在传播的角度是高效的。她用自己的手段唯唯诺诺的在环保的路上艰难地走着,她比某些同行(例如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好太多。因此,即便我不喜欢这条片子,同时也怜悯这条片子,我还是会肯定这样的作品的存在——她投篮不准,她只是想刷个助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