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秦军拥有最强的战斗力,它得以最终扫六合,并八荒,开创大一统的秦朝。很多历史爱好者和军迷,都对秦军超强战斗力的原因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关于这方面的分析也不计其数。
一般说法是:商鞅变法造就了强秦之力,畅销小说《大秦帝国》就是基于这样的立论来开展的。确实,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崛起功不可没。它一是“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编户齐民,连坐制”,把老百姓整合成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群体;三是设立二十等军功爵制,激励将士上阵杀敌,按劳分配,多杀多得。一整套制度下来,秦人怯于内斗而勇于外战,战斗力自然蹭蹭蹭直线上升。
毫无疑问,制度创新是秦军战斗力的关键来源。但在战国时期,变法并不是秦国一家之特色,而是当时之潮流,魏国、楚国等都有过变法,而且均成果斐然,商鞅变法其实开启于它们之后。即使商鞅的改革方案更加完善,是升级版,但仅仅这一个原因来解释秦国的崛起,未免太过牵强。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造就了强秦呢?
有人可能会说:秦国占有地利。这个古人也指出了,秦国在函谷关以西,身后没有强国环伺,大后方非常稳定,它可以一心一意向东扩张,如果打得不顺利,缩回本土,别国很难打它。相比之下,魏国的地缘局势就差很多,它北面是赵,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都不好惹,常年多线作战最终把它拖垮了。
但是,地利条件并非为秦国独有,齐国和楚国的地理位置也有类似的优越性。齐国东靠大海,比起秦国后方还有小股少数民族武装骚扰来,它更是高枕无忧。楚国呢,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雄踞荆楚千里之地,也是易守难攻的局势,它和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面临的形势很像。因而,地利条件不够成秦军超强实力的重要原因。
在历史上,有三个大一统王朝是边陲政权(相对中原地区而言)逐步发展而来的,它们分别是元朝、清朝和秦朝。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基于它们本民族天然的骑兵战斗力优势,相比之下,秦国就显得非常奇葩了。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对啊,秦占有关中之地,是天下咽喉之地,怎么能算边陲政权呢?错,关中被视为天下咽喉是秦朝建立之后的事情,这之前,中原地带只限于以周天子所在地为核心向外辐射的一片地区,秦、楚两国都被视为蛮夷之地。
纵观中国历史,秦国是唯一一个汉族人建立的边陲政权并最终统一全国的,其余大一统的汉族政权基本都崛起于中原地带。东汉末年大分裂后,是北方的曹魏及司马政权完成统一;南北朝大分裂后,是关陇地区崛起的隋合众为一;五代十国后,是定都汴梁的北宋荡平四海。其他什么蜀汉、孙吴、陈国、东晋、南宋等等,这些不占据中原地带的政权无一例外最终覆亡。这就更有意思了,秦国为何成为了特例?
(别跟我提明朝,首先,朱元璋打天下时元朝已经虚弱不堪,北方没有别的强权崛起,其次,和朱家竞争的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是南方政权,而且这时候南方已经成为经济中心了)
分析秦国之强,就要从蒙元、满清身上找答案。在这里,我们先要理解现代的地缘政治学当中的一个概念,叫“地缘大锤”。
在亚欧大陆这个“世界岛”上,离海较近的地区通常会孕育比较发达的文明,比如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等。而在纵深的腹地,在中亚的草原那一带,经常会节奏性的兴起一些草原民族,虽然文明程度较低,但是武力强盛,一旦出现天灾而食物短缺,他们就会像大锤一样,不停敲击这片大陆的边缘祸害这些离海较近的文明国家,甚至将其毁灭。匈奴、蒙古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它们被称为“地缘大锤”。
“地缘大锤”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所处地区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较低;二是内部军-民高度一体化,或者叫军民比非常高,几乎可以做到全民皆兵;三是文明程度较低,文化事业落后;四,攻击方向是从内陆到沿海扩展。生产力水平低导致穷,穷促成其强烈的战争愿望;民族内部普通民众要么放牧,要么打猎,稍微组织下,就是精良的士兵,使得兵员充足;文化事业落后导致民族个性单一化,极易被煽动,形成共振,领导者比较容易激起民众狂热。从内陆打到沿海,可以逐步蚕食。这些原因合并起来,成就了强盛的武力。
其实,秦国也基本上能套上这三个特点,一是秦国地处西部,北部缺水,南部地形崎岖不平,相对中原地区广大的平原而言,它的环境较为恶劣,国内经济水平较低,民众光靠种地很难发财,愿意当兵打仗;二是它虽然不能像游牧民族一样全民皆兵,但是经过编户齐民的组织和二十等军功爵制激励,并经过常年战争,它屡战屡胜后,可以获得大量战争红利,包括土地、粮食、俘虏等等,逐步形成“以战养战”的局面,可以释放更大比例的人口加入军队,这样就越打越强;三是它的文化水平也较低,民风未开化的成分多,从后世秦始皇那么粗暴地对待读书人来看,整个秦国的文明程度不敢恭维,这一点也让它在精神气质上更有尚武的成分。四是它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最后灭掉滨海的齐国。
从这个角度来看,秦国也是一柄地缘大锤,奇特的是它并没有骑在马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