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第5部分践行笔记
01 你的安全感还好吗
如今缺乏安全感的人越来越多,面对黑暗中迷茫的自我,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美国心灵女王奥普拉曾在2008年斯坦福的毕业典礼上说:如果你受了伤,你要帮助他人减轻伤痛。如果你感到痛苦,你要帮助他人减轻痛苦。如果你的生活一团糟,让自己去帮助其他处在困境中的人摆脱困境。
拿回来的只能是暂时的满足,安全感是给出来的,给予他人治愈自己。
投资安全感,也就是在投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投资情感账户。
书中给出了7种主要的投资方式,分别是:理解他人,注意小节,信守承诺,明确期望,正直诚信,勇于致歉以及无条件的爱。
这里主要谈谈"理解他人"。大明和小宜是一对夫妻,两人十分恩爱,相处和睦。每天吃馕的时候,大明都会把馕中间的部分拿给小宜,自己捧着馕边吃。直到有一天,小宜把大明递给她的馕推开说:"我要吃馕边,你为什么每次都给我吃馕中间的部分呢?"大明惊讶地说:"在我看来,馕中间的部分是最好吃的部分。所以结婚后的8年以来,我每次都把它给你。你难道不喜欢吃吗?"小宜点点头道:"是啊,我还以为是你喜欢吃馕边,所以每次才把中间部分给我呢。"
有多少次,我们自以为是的"善解人意",其实是"南辕北辙"?问问自己,我真的清楚家人的需要吗?他们喜欢什么,有什么爱好,又有什么是被我们误解的呢?沉下心去探究,也许你会触碰到不一样的真实。
自救02 问题背后
为了逃避问题,避免冲突,我们绞尽脑汁。事实告诉我们,问题反而是促进和谐的契机。问题本身便代表着机会——增加情感账户存款的机会。
如果父母能把孩子带来的问题看做是联络感情的机会,那么所有的敷衍都会不复存在。父母会在心底里期盼着孩子的求助,而不是烦躁地恨不得孩子没有带来任何问题。
同样的,针对自我。要把每个学生带来的问题细细分类,用不同的方法试探,探求更好的方法。多和班主任交流,研习套路和心法。对于考试,用思维导图理清思路,分类试题,背记题目,把每道暂时不会的题看做是一个成功路上的挑战。
问题的出现恰恰是改变的时机,抓紧时机,不负韶华。
03 双赢思维
先来看看人际交往的6种模式:利人利己(双赢),损人利己(赢/输), 舍己为人(输/赢),两败俱伤(输/输),独善其身(赢)以及好聚好散(无交易)。
之前我对教学的态度从"我是来帮助大家的",180°转变为"我是来‘教训’你们的"。这种横眉冷对的状态让我很难受,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很明显只是表面上的平静,完全背离了我"帮助他们"的初衷。
后来我才明白,那是因为我被打击得从体贴有余但勇气不足的舍己为人(输/赢)模式陷入了损人利己(赢/输)的模式里,只允许自己受益,把孩子们的需要抛到了九霄云外。
教育的核心就是竞争,体育比赛也在强化竞争的观念。这固然是事实所在,但现实生活是需要相互依赖的。很多事都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而赢/输模式正是这种合作的最大障碍。
双赢思维有五个要领,分别是双赢品德,双赢关系,双赢协议,双赢体系及双赢过程。
双赢品德有三个基本特征:诚信、成熟与知足。以诚信为核心安排活动,既培养了自我意识,又投资了情感账户。
成熟是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平衡中枢。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只有温和与坚强并重,才能更好地实现双赢,这是双赢的基础。
知足即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认为资源有限,假如他人多抢走一部分,自己就会无利可图。因此时时不忘与他人比较,见不得他人的成长,甚至背地里图谋他人得到的东西。这就是目前大部分人所持有的"匮乏心态"。
相形之下,相信世间有足够的资源,把他人看成伙伴,当他人取得成功时由衷地开心,人人得以分享。从而进行更加深入地合作,开启无限的可能。
《赤壁赋》里说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每样东西都有它的主人,不是我的东西,我一丝一毫也不会去碰。这种知足而慎独的高尚情操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保卫安全感,提炼问题,剖析双赢,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