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明明知道,以相当大的自由度在天朝的网络上发声,是一种遥远的奢望,但我们依然走在弯弯绕绕的前进路上。曾经,微博微信虽然也有诸多限制,但毕竟辐射面太大,除了特别突出的敏感人物之外,我们还是有机会看到一些言论,尽管它们如同阅后即焚的秘密通讯,常常得而复失,那也总比没有好。但是近来,环境每况愈下,让作为一名非技术人员的伪 geek 文科女的我开始思考,接下来会怎样。
网络信息的乱象是必然存在的,乱象可以治、可以罚、可以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控制,然而用行政手段去「规范」行为,比用技术手段,花的成本更少,政绩见效更快,所以怎能指望当局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但这必定影响到正常的信息传播,放在几十年以前,这也许是一件无关痛痒之事,因为公众发声的需求并没有被充分挖掘;而经历了互联网环境的大改造,UGC 已经成了跟现实世界里吃饭说话一样稀松平常的基本需求,此时公权力加以限制,产生的反作用力将大得多。
一个胖的人再怎么勒裤腰带,肉也是会从别的地方挤出来的。人民群众,尤其是有技术能力的人民群众,肩负着寻找下一个氧气瓶的使命。我不禁有了以下设想,不知技术上能否实现。
「全息」式的信息分享
我们在观看全息影像时,投影的机器与呈现影像的屏幕/投影膜是分离的,我们肉眼看到的、用相机捕捉并分享的,都是虚像,其源本的影像其实在投影的机器上,而且与我们所看见的最终效果是有区别的。
如果我们把投影机器想象成主机服务器,影像内容则是数据,那么在一般情况下,终端屏幕和投影机器是有物理联系的,就像前端呈现的内容和后端主机是直接联系的;而在全息投影的情况下,多出了一个制造虚像的屏幕/投影膜,其间多了一个成像的过程,就好像我们前端所呈现的内容其实是一个镜像。
如果每一次浏览都是在浏览镜像而非页面本身,每一次分享都自动生成一个镜像地址,再一次分享则地址会自动更新再生,且从镜像中无法直接判断出主机身份,那么是否会对封锁产生有力的抵抗?
本人无专业背景知识,纯作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