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懂乐理知识,也不可能从演奏者表现细节包括音准、音色、节奏、演奏技术、技能状态、风格、音乐素养、作品表现力等若干方面做出慎密观察、准确的评判,老实说,我只能听着乐曲的旋律,意会出乐曲表现的意境的皮毛罢了。但这首《喀秋莎》却不同,这是一首深深地刻印在我心底的乐曲,就像一丛野草,你用镰刀割去它的叶,用火烧去它的杆,但到了来年春风化雨,它依然从泥土中曝出芽,给点阳光它就疯长。因此,我可以说,从对面传过来的《喀秋莎》乐曲具备了形的美,但缺少神韵。
我认为,一首乐曲表现的好坏跟表现者对这首乐曲产生背景的熟稔程度有很大关系,至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么这首《喀秋莎》是怎样创作、传唱开来以及为什么对我有如此磁力的呢?我们就简单回顾几个场景吧。
《喀秋莎》又译为〈卡秋莎〉,本曲讲述一个叫“卡秋莎”的女孩思念、盼望在边防军服役的爱人早日归来的爱情歌曲。这歌声把姑娘的情爱和士兵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了一起,这饱含着少女纯情的歌声,使得抱着冰冷的武器、卧在寒冷的战壕里的战士,在煎熬的硝烟与寂寞中,心灵得到了情与爱的温存和慰藉。
那是在一场战斗的间隙,苏联红军一个步兵连的战壕里,疲惫不堪的士兵们突然听到随风飘来熟悉的歌声:“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他们仔细听,发现那歌声竟然是来自对面的德军阵地。苏军一位中尉连长从望远镜里看到,在对面的阵地上,一伙德军正围着一架留声机载歌载舞。这个步兵连的战士愤怒了,他们未经请示就向敌军阵地发起了攻击,战斗非常惨烈……当他们打退了德军,找到那架留声机时,发现唱机仍在转动着,仍在唱着……中尉连长捧着唱片跪在地上失声痛哭,活下来的战士都跟着号啕。为了夺回这张唱片,8个红军战士献出了青春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