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8的形成》教学设计【通用7篇】

来源:二三娱乐

《8的形成》教学设计 篇1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意义,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通过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讲述,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把握本单元线索即削夺相权加强皇权,削夺地方权加强中央集权.

2①通过图片、影视资料等媒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运用材料,多媒体等教具,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展示资料提出问题

播放秦始皇歌曲

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老歌阵地制作

出示图片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前后垂挂的玉串称。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其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问题:

1从上述史料我们总结出怎样的历史信息?

2皇帝制度首创与哪朝?它的基本特征有那些?

3秦始皇还创立了那些政治制度?你能列举出来吗?

第二步探究原因和影响

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条件是什么?

2结合史料探讨建立郡县制的必要性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史记》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间?有何意义?

3探究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步体验高考巩固练习

例一(08.上海单科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b.秦朝

c.东汉d.明朝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再认再现能力。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东汉实行的是郡县制与秦朝相比要晚,明朝实行的是行省制度。不难得出正确是b项。

例二(08.江苏单科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三省六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试题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由籍贯由“齐人”、“鲁人”、“楚人”到“行政区”划分的表面变化所隐含的信息:即由诸侯(或王国)统治向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过渡,而这种变化是在由战国后期,尤其是秦国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a、b两项体现不出变化;d项时间相差甚远。

例三(07.广东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题干中“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等信息,不难得出秦朝实行了郡县制这一结论。

例四(06.上海1)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d.开元盛世

答案:a

解析:解题目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目的两个限制条件:一是“具有恒久的意义”,二是“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对此四个备选项,a、b、c、d四项都符合第一个条件,但只有a项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因为秦统一六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8的形成》教学设计 篇2

一、说教材

《8的形成》是中班上学期的数学教育活动,是一节数的概念课。感知物体的数量、对应关系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它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因此,数的形成在幼儿园中班的数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8的形成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活动,是在孩子们认识了7以内的数的形成,并了解了数与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对数的认识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了解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时既巩固了幼儿以前掌握的数的形成知识,也为学习今后9的形成、10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 说目标

中班幼儿思维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它们是通过具体的听觉、视觉感知周围事物的,根据这一特点,结合《指导纲要》中的要求:“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 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2、 知道7添上1是8,并能认读数字8。

3、理解8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字8可以代替任何数量为8的事物,并能不受物品摆放形式、位置的影响进行正确点数。

三、 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活动的重点是理解8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字8可以代替任何数量为8的事物。

难点是理解7、8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四、 说准备

《纲要》科学领域指导要点指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根据这一要求,围绕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以下教具:

1、小动物水果等磁性教具图片各8张,数字1——8磁性教具图片

2、教室里摆放一些数量是8的物品,如:8盒水彩笔等

3、万能棋若干,铃鼓。

五、 说教法、学法

新《纲要》中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为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去动物演唱会”为主线的情境教学法贯穿活动始终,中间穿插运用了引导观察法、赏识激励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等教法,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整个活动中,我把幼儿作为了学习的主体,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法、操作法、观察法等各种方法,调动各种感官的参与,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流程:

本活动的接受对象是中班的幼儿,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结合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我在活动中创设了游戏情景,并调动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让幼儿在宽松、安全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活动主要分以下几个程序:

(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听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特别是有关动物的故事幼儿更是百听不厌。活动开始时,为了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我设计了动物故事导语:森林里最近非常热闹,为什么呢,因为动物王国要开演唱会啦,情景一定非常壮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瞧!小动物们要出场了,请你们拍7下手欢迎小动物们出场。(运用这种故事型的导语可以一下子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拍手欢迎小动物时也复习了7的形成)

(二) 创设情景,学习8的形成

这是该活动的重点、难点,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8的形成,我依然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了小动物参加演出的情境。因为中班幼儿思维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所以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主要运用引导观察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在情境中轻松自然地学习新知识。

1、通过直观地演示教具7只小兔子变成8只小兔子的过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7添上1是8”

(师出示小兔子图片)看,首先出场的是谁?数一数有几只小兔子?用数学几表示?等等我——哟!又来了一只小兔子,现在是几只小兔子?用数字几表示?本来有7只小兔子,又来了一只小兔子,变成8只小兔子,我们就可以说:“7添上1是8”(幼儿跟说)

2、请幼儿为小兔子送胡萝卜了,引导幼儿观察数字7与数字8之间的关系,理解7与8之间多1少1的规律。

小兔子要吃胡萝卜,我们帮小兔子送胡萝卜好不好?(请幼儿一一对应送胡萝卜图片给小兔子)数一数,有几个胡萝卜?(7)用数字几表示?小兔子多还是胡萝卜多?多几?少几?(引导幼儿说出7比8少1,8比7多1)怎样变成一样多?我们再来送一个胡萝卜(7添上1是8)

3、运用同样的方法请小猴子为大家表演,并重复上述流程送水果,让幼儿巩固刚刚对8的形成的认识。

4、变换小兔子、小猴子的排列形式、位置,让幼儿排除干扰正确点数。

小兔子要为大家表演了,它们能够边敲跳边变换队形呢(师将小兔子排列成圆形),瞧,排成什么形了呢?小兔子有几只呢?(师再变换一种排列方式让幼儿点数总数)

小猴子也想象小兔子那样变换队形表演,小朋友们谁能上来帮助它们摆出新队形?(这里请幼儿上前摆队形,既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又拓展了幼儿的思维)一起数一数小猴子的数量变没变。

5、认识数字8,知道8是可以代表任何总数是8的物体

今天有几只小兔子,几只小猴子为大家表演呢(8)我们可以用数字“8”表示,小朋友看一看“8”象什么?8还可以表示什么?小朋友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东西的数量是8(这里让幼儿自已找数量是8的物体,让幼儿从刚才的情境中走出来,在实践中认证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进一步巩固理解

在幼儿对于8的形成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又设计了多种方式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参与,这样既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同时让幼儿通过听、看、说多种方式进一步感知8的形成及实际含义。

小动物们表演完了,它们想休息一下,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个好玩的游戏:

1、听音说总数

老师敲鼓,小朋友认真听它敲了几下?

2、听音做动作

老师做动作,请小朋友做相同数量的动作:拍手、跺脚等(这里还可以让个别幼儿上前敲碰铃,其余幼儿做动作,这样可以进一步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3、看数发音

请小朋友看数字卡,发出与数字卡相同数量的声音:如学小猫叫、小狗叫等

(四)操作学具,让知识得到进一步内化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因此操作是解决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与知识抽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较好的手段。于是活动最后环节我安排了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学具,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得到练习巩固,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内化

小朋友们表现得真棒,小动物们又给我们送来了玩具,请小朋友取出和卡片上数量相同的万能棋卡!

《8的形成》教学设计 篇3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始皇帝”的来历、皇帝制的内容和特征,理解中央官制的内容和运行机制,了解郡县制全面推广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多角度探究从诸侯割据到秦朝统一的历史原因;从目的、内容、机制、实质和影响等角度,探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具体内容;抓住主要问题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统一中国和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角度,认识秦始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贡献;通过理解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体会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和古代国情。

【】

重点:皇帝制和“始皇帝”的来历;中央官制;郡县制的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难点: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对这一体系的把握及其影响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

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导入新课

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问题思考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诸侯争霸:①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战争不断。②战国时期,一些强大诸侯纷纷改称“王”;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或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2)秦朝统一: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1.议一议:秦朝统一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①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出现局部统一。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④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①确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希望皇位世代传承,永掌皇权。②秦始皇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③特征: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2)中央官制:①中央高官: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想一想:秦朝政治制度具有权力高度集中的特征,你对此怎样认识?

提示:①皇位世袭、皇权至上。②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③中央政权组织以皇权为中心,朝中高官互相牵制,互不统属。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推行: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下设县。

(2)地方官僚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上承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议一议:郡县制的推行有何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怎样的历史影响?

提示:①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⑴积极:①结束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对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③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前提。④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⑵消极方面:皇帝权威的加强,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4.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情境中:“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制定法律等等

提示:

课后研讨

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发掘一批竹简,其中记载的《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鱼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时毋敢将犬以田。”你能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吗?这说明了在当时的秦朝已经开始注重什么问题?

思路:让学生在了解秦朝短暂而亡,刑罚残酷,暴政的同时,也了解秦朝注重环境保护的一面,以突破学生光通过教材了解知识,达到突破教材思维定式的目的。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扫荡了旧奴隶主贵族势力,完成了向封建制国家的过渡,加强了君主集权,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不管后来的封建王朝作了多少改革,其基本原则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课堂精练】

1.(·上海a组)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a)

a.秦统一六国b.光武中兴c.西晋统一d.开元盛世

解析:秦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所列各项中,a最能符合题意。

2. 秦统一之初,李斯官任廷尉,后来被秦始皇拜为丞相,对这一变化的正确表述有(c)

①由地方微吏到中央高官②由九卿要职到三公显位③由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到“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④由负责司法到监察百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 d.①④

解析:结合三公九卿制的基本内容回答。可确定①或④不合史实,这样包含有这两个题支的选项不合题意。

3.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上述材料说明秦始皇(c)

a.赞同分封制b.赞同郡县制c.反对分封制d.反对郡县制

解析:解答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准确理解题干材料,本题首先要理解秦始皇的主张,虽然秦始皇赞同郡县制,但材料中却没有体现这一信息,所以不能选择b项。

《8的形成》教学设计 篇4

一、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皇帝制度建立的条件、主要内容、特征和历史影响;掌握秦朝三公九卿的设置和职责,评价秦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响;掌握秦朝郡县制全面推行的背景、概况和影响;分析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对秦朝及后世历史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②阅读法、讨论法、绘制示意图法

③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②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2、教学难点: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体系构建】

前提条件:秦朝的建立和统一

皇帝制度的确立

秦朝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 形成 中央官职:三公九卿制

地方官制: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的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教法学法】

知识梳理教法学法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至秦朝统一(前提条件)

1.统一的背景:

①西周末年,王室_______。公元_____,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_______。

②春秋时,_________大权旁落,宗法制、_________遭到破坏。各诸侯国相互间进行战争。

2.统一的条件:

①诸侯国进行改革或变法,为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基础;而不断的兼并战争,局部统一,促进了最终的全国统一。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 ,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增强。

④秦王 的雄才大略。

3.统一的完成:

年,秦灭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王朝——。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建立后,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 ;二是在中央实行 ;三是地方上实行 。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皇帝称号的由来:初并天下后,秦王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以_________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_________”。

②皇帝的权力:总揽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_________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____为凭据,并由_________控制、发给。

③皇帝制的特点:

a. ——权利不可转移

b. ——地位不可僭越

c. ——扩大权威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官 职 职 权中心影 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3.地方政治制度的建立:郡县制

①实施:秦统一后,采纳了______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_________郡,由 直辖,郡下设县。

②建立地方官僚机构:___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 ,对下督责 。郡守定期向___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____或(_______),主要任务是 ,管理财政、_______、________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③意义: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__ 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对秦朝: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

②对后世:奠定了中国 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 ,且不断 。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消极方面:

皇帝专权——激化了阶级矛盾——爆发农民起义——秦朝土崩瓦解,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新课导入:

播放电影《英雄》的相关片段,向学生展示秦统一后的气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课前准备

教师: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掌握秦朝制度建立的有关史实。指导学生搜集秦始皇的资料,激发兴趣,以便探究讨论。

合作探究:

1、皇帝制度的本质与影响是什么?

2、指导学生阅读p10历史纵横、了解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和作用。

3、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

4、比较西周,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

5、p11学习延伸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3.在合作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

4.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两方面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2.指导学生坚持一分为二和分阶段评价的方法,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引导学生比较秦朝郡县制和西周分封制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这两大地方行政制度的认识。

4.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引导学生对秦始皇的功过展开辩论。

课堂小结:

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巩固拓展】

一、选择题

1.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 )

a.兼并了六国 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他与三皇五帝的本质区别是 ( )

a.三皇五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他是奴隶制的国王

b.三皇五帝是奴隶制的皇帝,他是封建制的皇帝

c.三皇五帝是神化了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是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

d.三皇五帝只能是局部政权的君主,他是统一政权的君主

3.秦朝时中央官制中为虚设的官职是 ( )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 卫尉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5.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

6.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②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③闽中郡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④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④

7.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 ( )

a.御史大夫 b.县令 c.丞相 d.郡守

8.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

a.改国王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

c.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 )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 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请回答:

(1)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2)秦朝中央集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3)这种中央政权组织有何特点?

12.【历史法庭】秦始皇的功过

原告: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案情:被告被控于bc221年统一 天下后,在十五年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奴役百姓,实在是一个暴君

被告人自辨: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陪审团:全体学生

如果你是法官,你将如何断案。

三、

本课围绕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个中心问题,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易于形成知识体系,从总体上把握该问题。此外,通过提供材料和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着重探究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效果较好。只是有一部分同学对“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理解还是不到位,可在下节课的讲解中进一步加以说明。

附:知识梳理的参考答案: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至秦朝统一(前提条件)

1.①衰微,前770年,东周;

②周天子,分封制;

2.③商鞅变法

④嬴政

3.公元前221年,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秦朝;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1.①皇帝,始皇帝;

②皇帝,虎符,皇帝

③皇权世袭,皇权至上,皇权独尊

2.

官 职 职 权中心影 响

丞 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诸卿

皇权相互配合,彼此牵制,集权于皇帝。

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书,监察百官

太 尉

(虚设)

管理全国军务

3.①李斯,36,中央政府;

②郡守,中央命令,所属各县,丞相。县令(县长),治理民众,司法,诉讼;

③地方

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1.两千多年政治制度,沿用,加强和完善;

【巩固拓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a 4.a 5.b 6.c 7.b 8.c 9.d 10.b

二、非选择题

11.(1)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中央是三公诸卿制;地方是郡县制;

(3)君主专制: 彼此牵制,完全听命于皇帝;三公诸卿只是皇帝的助手。

12.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过,功大于过。

其“功”主要表现在:

(1)结束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

(2)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础)。

(3)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的“过”主要表现在:

(1)推行暴政,压迫人民,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祸根。

(2)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文化发展。

《8的形成》教学设计 篇5

重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难点: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大革命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惨痛教训是什么?面对国民党的血腥镇压,共产党做出了怎样的回答?由此,引入新课。

一、工农武装起义

学生阅读课文“工农武装起义”一目,了解“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填写下面的表格:

起义时间领导人特点意义以及教训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通过展示有关“八七”会议、三大起义的历史图片以及动画《秋收起义》,加深学生对此四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忆。并引导学生总结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教训。

二、井冈山的星火

演示动画《秋收起义军进军井冈山》,引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讲解。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以及扩大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会存在?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势力在农村较薄弱,有利于红色政权的发生、发展;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南方的革命群众基础有较好;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发展,利于红色政权的发展;

三大起义后,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

在分析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小字部分,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在分析国情,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的建设三者结合起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战略基地。这一思想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通过演示动画《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学生在直观上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状况。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粉碎三次围剿的作战方针,和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即可。

四、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引导学生从中国民主革命的目的、革命对象分析土地革命路线的正确性。

出示材料:

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毛泽东

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为什么是正确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变革土地制度时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基本任务。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农村中的封建土地制度,才能充分发动农民,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红色政权才能发展。中国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发动农民,武装农民,这是中国的国情的。

小结

由学生概况本课的中心内容。

板书设计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一、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

4.广州起义

5.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教训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1.根据地的扩大

2.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4.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

《8的形成》教学设计 篇6

四季的形成

【设计思路】

四季的形成是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涉及知识较难,相关因素多,过程复杂,学生要在短短的40分钟里认识一种综合的自然现象,既要求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实现对他们不很熟悉的天文现象进行研究,还要求学生能够把各种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概念,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本课遵循事物之间共变的关系,抓主要矛盾,概念逐步完善、建立的原则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原始认识出发,排除其非科学的认识,突出形成四季现象的关键因素,引导学生从人类认识四季的过程与经验出发,运用模拟空间的转换,使学生在不同环境下进行观察,形成探究活动,在模拟实验中初步建立对四季的认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验证自己的认识,最终建立四季形成的概念。

【教学流程】

环 节 目 的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向北倾斜,阳光对不同地域照射产生变化,产生气温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

2、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资料进行分析设计模拟实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活动并做出自己的分析,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归纳概括能力。

3、学生能在研究地球、宇宙知识的过程中意识到,长时间的观测活动和各种研究资料的积累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内容,根据已有知识进一步提出研究四季成因的问题。

此环节所要达到的目的:提出问题,引起对四季成因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1、做模拟公转的活动。

2、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远近无关”。

二、借助古人研究的方法,进行模拟实验。

此环节所要达到的目的:初步体验四季形成的过程。

1、分析古人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四季的形成提供线索。

2、借助古人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

3、学生模拟地球公转,观察、记录竿高影长的变化,发现规律,确定四季在轨道中的位置。

三、深入分析影长变化与阳光照射的关系。

此环节所要达到的目的:发现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公转过程中地球向北倾斜并保持不变,造成了地球表面被阳光直射和斜射。

站到公转轨道的外面,想一想,竿高影长形成这样有规律变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现有的发现,总结四季形成的原因。

四、推测南半球四季的变化

此环节所要达到的目的:对四季的形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1、预测——我们一直在关注北半球,南半球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2、推测——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

3、验证——登陆中国气象局网站,查阅近几天各地气温数据。

附:

【前课教学环节】

一、学生对四季形成的初始想法。

二、学生了解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昼夜、一年与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以及极昼极夜与地轴倾斜的关系。

三、对四季有规律的周期变化和公转与四季的形成的密切关系达成共识,在研究讨论中学生发现了“四季与地球和太阳的远近有关”,这个想法中不合理的地方,并准备寻找一个新的解释。

《8的形成》教学设计 篇7

第8课《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启迪思维

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

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

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三) 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师:谁能举出生活中利用风的例子。

学生举例。

师课件演示的风的危害资料。

师:看到这些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风的利弊)

(四)总结评价,巩固拓展

1、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3、帆船是怎样借助风的力量行驶的?想办法了解。下一节课我们交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