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对古文进行整理、编纂,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编成《古文观止》。观止一词最先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见舞《韶箾》者,曰: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观之表示尽善尽美之意。《古文观止》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
《古文观止》的编者是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俩,二人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还有《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它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古文观止》是迄今为止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写作名篇较精的一本古文书。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一共222篇,篇幅长短适中,每一篇选文也都非长篇巨制,易于阅读和理解,篇目和分卷比较匀称,极宜普及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