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死场》的读后感7篇

来源:二三娱乐

书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人们对名著内容的领会,把握好思路是大家写出一篇结构层次清楚的读后感的首要条件,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生死场》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生死场》的读后感篇1

这渐次熄灭的万家灯火,像幽灵踩着的凌乱脚步。人间一片漆黑,只有悲悯的月亮发出凄冷的光。

寒冷的哈尔滨城中有一个生死场,生死场的背后是一片乱坟岗。这里充满了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我同情萧红,为她至痛的经历感到悲哀,她就如同悲悯的月光,给人以寒意和哀婉。然而,我们更无法忘记她的孤单和寂寥,这悲悯的月光用最细腻的感情描绘着她充满血泪的人生感悟。31年的生命,几经坎坷,对亲情的呼唤,对爱情的渴望,对健康的追求都是泡影。

父母冷淡,爱人远走,身体疾病……当所有的一切沉寂下来,她丢开了撕心裂肺的痛,忘记了比青杏还酸涩的生活,记下了这边花儿开了,这边溪水流了的诗句,记下了呼兰河后花园美丽的火烧云,这便是一种坚强和坚韧,就如同悲悯的月光,那么微弱、摇摇欲坠,却又永远发出光芒!

读过她的《生死场》,我压抑、沉闷,我想哭泣,我想发泄。

什么是女人?女人的地位和尊严在哪?女人的思想和心与男人的一样有血有肉,她们的痛苦、挣扎与无奈有谁能够体会?她们不是工具,不是机器,不是依附男人而存在的。她们有能力也有权利去追求她们的幸福。我觉得《生死场》里的女人们都像是悲悯的月光,那么微弱,那么无力反抗,永远泛着凄清的光,在悲悯的月光布景下,奏起了一首唱不完的挽歌。

穆旦曾写过一首诗《我歌颂肉体》:我歌颂那被压迫被蹂躏的|有些人的吝啬和有些人的浪费|那和神一样高|和蛆一样低的肉体……

性别是我们给它的僵死的符咒|我们幻化了它的实体,而后伤害它。是啊,我们的肉体原始自由的,和远山的话一样,和蕴藏的煤一样,我们的灵魂也是平等的。

悲悯的月光依旧静静地洒向大地。是这月光啊,她何时能温暖一点,皎洁一点?

《生死场》的读后感篇2

首先说萧红这个作家,原来只是听说过她的名字,后来看看电影黄金时代,对她的经历过了一遍,也算是了解了,也喜欢了。前半部,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期望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不过,它在艺术表现上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人称之为文本的断裂。换言之,小说的后半部,由生死存亡转到革命前途问题。鲁迅称它是“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的一副“ 力透纸背” 的图画。

这是萧红的成名作,或许就是在写着她的命运,父亲出了名的抠门,从小跟着祖父,祖父有美丽的花园。就像书的结尾写着,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起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花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的,但都透露着生存与死亡的挣扎。好像就是叙述,那些故事真实的让读者就感觉它的确发生过。荒凉的年代,吃饭都成了问题的时候,人们还是有情的,只是情之前是吃饱,生存,然后是情。一本书看下来,给人一种淡淡的压抑感,看到结尾,好像又解脱了,这种解脱,是死亡的解脱。

?生死场》是一部浸透着“ 悲凉”的小说,这种悲凉来自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灾难性和艰巨性,更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沉重的心里反应。在黄土地里,贫苦无靠的农民身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蓝天,脸朝黄土,辛勤操劳,累弯了腰,累跛了腿,还是得不到温饱,受着饥饿和疾病的煎熬,在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中,连生下来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 事变后,宣称“ 王道”的日本军队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小小的村庄。受着地主阶级残酷压榨的广大农民身上,又直接地压上了一座帝国主义的大山。亲人被枪杀了,他们的邻人被掳走了,连鸡都抢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妇多起来了。就是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他们白天看着宣称“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组织起来。多灾多难的王婆倔强地站起来了,她在窗外给秘密团体站岗放哨。赵三成了义勇军的秘密宣传员,白天黑夜地走门串户。东村的一个寡妇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义勇军去了。就连那个胆小怕事、一辈子守着一只心爱的山羊过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别了老山羊,跟着头领参加了义勇军。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怆的气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战到底的决心。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萧红在心灵的一隅,用生命贴近现实,以先觉者的悲凉笔触抒写人生苦难命运,展示人生的荒凉感。

又说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它不是大部分小说那样,好人坏人分明,这里面都是复杂的人,真实的人,人性就是这样。没有绝对。她有事做着好事,有事做些谁也不理解的事。你以为她要死了,她偏偏挣扎着,最后活了过来。你以为她最终会好好活着,却无比凄惨的死去。你以为你可以预知他们的命运?没有经历过的,不会知道他们路途的远方。所有著名的小说,作家,都是来自生活,有着丰富的经历。平淡的人生不生波澜,无节无枝,实在没东西可写,所以乱世总是出作家的。

生死场我花了三天的时间看完了,所以故事在玩我心中是连贯的,也有些看不懂的地方,这或许是时代不同,有些话语不能理解。

它用了散文化的结构章法,书中写了季节的更换,年代的轮回,但时间的自然流转却没有提供为情节发展所需的因果关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个个各自相对独立的场景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一章“麦场” 主要写二里半找羊,第二章“ 菜圃” 写金枝与成业的恋爱,第三章“ 荒山” 写月英的死和“ 镰刀会”。整个小说没有组织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空间单元,并通过时间转换的节奏把其连缀了起来。这种看似无组织的组织,无结构的结构,正是中国散文美学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萧红是个经历丰富的作家,《生死场》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小说。

《生死场》的读后感篇3

无意间翻开《生死场》这篇,目光象征性地扫过两行。不知不觉中,《生死场》这篇已经深深震撼了我。胸膛中渐渐蔓延出一种奇怪的情绪:伤感、震惊,但更多的,是感动。

文中那位名为阿牙的女孩,被菲尼克斯公墓雇佣。第二天,她遇到了一位站在一座新墓旁的跛脚老人,手里拿着一幅画,画上有一幅漂亮的白纱裙,画的背后,写着一行极其简单的话:我想念你,女儿。她告诉阿牙:她恨自己的女儿去做抽脂手术,也正是这样,她死在了手术台上;老人说,女儿安妮身穿的那条白裙,是她不眠不休地亲手赶制的,那是她一直以来都希望得到的。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也像这位老人一样的爱我,只要是我想要的,她都尽量满足我。母亲是多么爱我 ,我悔恨现在才清楚地意识到。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为了我,而我,却很少为母亲着想。常言道,父爱如山,而母爱就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母爱,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情,而母亲,是这世上最伟大的人。

好一个生死场,好一块是非之地。这篇看似不合实际,却依然能够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个人如果到死都不明白,哪些人在爱自己,哪些人又在恨自己,自己又做错了什么,这样的灵魂,绝不会再被人怜悯。“干净的、承载着美好希望的灵魂,自然不会轻如草芥。只有那些犯了过错,又一直没有意识到的灵魂,才上不了极乐世界。”弗兰克看似不经意间说出的这句话,却能让人回味无穷。安妮就是这样,一直不明白妈妈的用心良苦,才会过不了零号巴士的秤,上不了极乐世界。傻安妮,你丑了,你妈妈爱你;你胖了,你妈妈爱你;你老了,你妈妈依旧爱你呀!何必去在意他人的眼光呢?母亲,是这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最默默无闻、最不求回报的人;母爱,是这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最默默无闻、最不求回报的亲情!我们要怎样才能报答母亲对我们这伟大的爱呢?正如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样,连古人都知道,母爱是无价的,更何况我们呢?

让我们敬,这伟大的母亲,这伟大的母爱!

《生死场》的读后感篇4

萧红的《生死场》中的乡村,真实的展现着中国的面貌,与国人的面貌。萧红笔下的人物是那么的真实,金枝,麻面婆,赵三……我们看过了,认为我们的农民就是那样,乡村就是那样。其实鲁迅也会用文字来以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国民性,但萧红与鲁迅是不同的,萧红曾经谈到过与鲁迅的区别:“鲁迅以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我开始也悲悯我的人物,他们都是自然的奴隶,一切主子的奴隶,但写来写去,我的感觉变了,我觉得我不配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悲悯我咧,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不能旋之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这似乎说明鲁迅真有高处,而我没有或有的很少。”

但我认为萧红十分真实的写到乡村,剖析国民性。萧红并没有将自己的家乡写的有多么美好与和谐,相反,她写出了当时乡村的真实的情况,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一切,这与沈从文是不同的,沈从文的文章展现了一个美丽的纯净的湘西世界,用家乡的美好来抵抗外在世界的喧嚣与浮躁,而萧红,用文字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东北乡村。

如《生死场》中的一个片段:“母亲以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草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

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萧红的文章,尤其是《生死场》中,对生的坚强描写的淋漓尽致。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生之坚强,中国农民是体现出来了的,为了中国,为了祖国,他们奋起反抗。

萧红还有一句话;“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

就是这种的生生死死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正是反映出人的最内在的,最本质的东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种美,永恒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这种生生死死中,渗透着大喜,大悲,大爱,大恨。

萧红的作品中你会感受到萧红的心在跳动,血在奔涌,真切的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张力,人性的光辉。

《生死场》的读后感篇5

生了死,死了生。难怪萧红以“生死场”为之命名。

九一八前的十年,九一八之后的东北农村,忙着生,忙着死——薄薄的一册子存在之思。书本再现了历史,一幕幕晃过眼前,我看到的是人处于极端状况时退化成为原始的野兽,剩下的只是病态的灵魂,再也谈不上高贵。

蒙昧之中生存着——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样样去做,完成了也就结束了,没有一句为什么的疑问。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时候,生存尚且来不及,顾着填饱肚子的求生本能完全淹没了情感的追求,人性的光辉也成为一种遥远的奢侈。

活着,不为什么,也许是为了继续存在,也许只是为了抗拒那死的恐惧。在生与死之间,毫无理由的迷惘着挣扎着,没有谁想过要自行了断了那没有意义的余生,苟且活着。

成业三番两次的强暴了金枝,我看不见美丽的爱情,却看见金枝像一只无助的羔羊,她是成业泄欲的生殖工具。在窘迫的生计面前,成业认为妻子和女儿是自己的累赘和负担,竟然在怒气之下把女儿小金枝活生生的摔死了。老王婆服毒自杀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作最后的挽救,甚至连丈夫赵三也无动于衷,巴巴的盼着老婆快点死掉好上棺材。

“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沉重的文字背后藏匿着的是彻底麻木的生命意识。冷漠,残忍,没有一丝人情的温暖。这就是当时的现状。

想要疯狂的呐喊吗?那些珍贵的东西——譬如爱、温暖,都到哪儿去了!战争、贫穷、落后、愚昧,是凡夫俗子命定的原罪和劫难。什么民主、自由、和谐亦或关爱,那是一些太派不上用场的虚无的东西,死守道德良知的人必定遭到人们的嘲笑,死于清高,死于饥饿、病痛或是战斗之中。

当生存的底线在一步步可怕的倒退,朝不保夕的人们只求自保活命,高尚不顶饭吃,谁还来得及顾着谁?人,一个个的少了,倒是动物血淋淋的本质渐渐暴露了出来——自私、冷漠、先己后人。僧多粥少,不得不展开一场无情的窝里斗。

金枝的母亲曾是那样坚决的劝说女儿洁身自重,可是当女儿真的迫不得已出卖肉体换回票子时,她贪婪的眼睛亮了,连清洁也忘记得一干二净,甚至怂恿着女儿赶快回城,多赚一点钱。毕竟,维持一个不算坏的肮脏躯体总比死了好。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活着不容易,不择手段才算有本事。

“十年过去了,老百姓还是那样生老病死,就这样过了十年。”在残无人道的日本鬼子蹂躏了村民的土地后,大家似乎才有点清醒过来。就连满脑子里只有那只老山羊的二里半,也在犹豫和畏缩中走向反抗。要站起来,要团结,要揭竿而起,不做敌人的奴隶!即使是死,也要日本鬼子陪葬,也要死得光荣!

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祭奠。这生生死死的宿命仿佛一幕亘古不变的场景,屹立在人们的面前,高远而不可动摇。在没有理清生存与毁灭的意义之前,所有的挣扎都像是一个巨大而廉价的玩笑。

战争摧毁文明、孕育罪恶、玩弄生死,贫穷则催化人性的扭曲和沉沦,凸显人类野蛮的本性和动物的欲望。然而在与战争和贫穷的斗争中,人类用生命的屈辱和毁灭提出严正的抗议,却没有一个胜利者。因为这是一个永恒的生存困境和永在的苦难。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在乡村,永远也感受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他们。”如果你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会不加思索的说,活着是为了穿衣吃饭。再问,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

这由生死交织而成的网,将所有生命的悲欢苦乐吸收、消泯,网罗其中的生命挣扎或反抗,但最终一切都化为虚无,化为死寂。

萧红带着放大镜,把对生死轮回的思考放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点,去审视那时候贫农的生存状况,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再次探讨了活着或是离去这一永恒不变的人生命题。

《生死场》的读后感篇6

说实在的,我读不太懂,我只看到了无数的人死去,那么,生呢?是金枝和李二婶等人的自然生育吗?还是活到最后的二里半和他的老山羊呢?

死了,都死了。全村中最美的女人月英悲惨地死去了,她最后瘫痪在床,下体生蛆,瘦得像鬼一样的死去了;可怜的小小的小金枝被父亲摔死了;小钟血肉模糊的离开了这个惨淡的世界,被扔在草堆上,小手颤颤的;乱葬岗上海躺着许多小孩子的肢体……惨不忍睹,不忍直视。想要活下来,谈何容易?

女人依靠男人生存,好像天生就为男人活一般。金枝被他丈夫视作满足肉欲的工具,没有关心,没有爱情,只有发泄。辛苦怀孕,一日三餐不能停,洗衣打扫时时做,女人到底是什么?婚前私自交往时,“五分钟过后,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男人着了疯了,他的大手故意一般地捉紧另一块肉体,想要吞食那块肉体,想要破坏那块热的肉。尽量的冲涨了血管,仿佛他在一条白的死尸上面跳动。”此时金枝还能感到幸福、满足,就当是这样吧。然而,为人妇之后,除了成为生育、泄欲工具,甚至在预产期内都要受着这兽欲的支配,一日日等待着变成黄脸婆,她还感受到了什么?有男人依靠的安全感吗?难哪!

萧红的小说中体现的女性悲剧宿命的根源就是盲目的男性崇拜和自我迷失。哪一个女人不渴望爱情呢?但是,在婚姻中,在每一个家庭中,你能看到爱情吗?读后感.若非生命到头了,女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吗?哪怕只有一声小小的嗫喏。月英是个温婉的女人,临死了,也就只是指点着自己不负责任的丈夫道了句“那个没有天良的,他想法折磨我呀!”

村里男人盘算着弄个“革命军”或“义勇军”的名堂,与日本鬼子拼了。老妇人家唯一的男丁在这场运动中死去了,她呼天喊地,晚上就拉着才五六岁的孙女上吊去了。女人啊女人,没了男人,前方竟像没了路一样,只想到了死,死便成了如此容易的事。她们从来不反抗男人,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反抗,都死了。

女人啊女人,你到底是什么呢?

《生死场》的读后感篇7

当今中国已是联合国的几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六十年,却是一片混乱的景象。

那时候,快生孩子的女人和一条鱼似的,趴在那里,等接生婆来接生。如果生下来是个死孩子,那么就直接放在火炕上烧了。

金枝还不像是个妇人,仍和个小女孩一般,不过肚子已经膨胀起了,快做妈妈了。在她出嫁还不到四个月,就渐渐感到男人是炎凉的人类。更令人感到可怕的是,小日本鬼子把大肚子女人弄去破“红枪会”。日本鬼子把女人肚子剖开带着上阵,他们说红枪会什么也不怕,就怕女人。

和文中的金枝相比,现在的我们要幸福多了。现在男女地位平等,女孩也可以上学,可以自由的生活。女的有了地位,不像以前毫无地位,只能是“某某氏”。现在妇女顶起了半边天,各行各业都涌现了出力拔萃的人才,连国家领导人也不乏女性。

作为一位女生,我想对祖国说声:“感谢你,祖国”。是你让我今天能自由的生活,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吸取知识,茁壮成长。我决定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我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英雄用血汗换来的。在这里我想对这些英雄致以无限的敬意。

祖国,我没能游历名山大川,却知道黄山的秀美、漓江的柔和,我不曾涉足天南海北,却爱上南海的浩瀚、长城的巍峨……在你六十岁生日即将到来之时,我要大声对你说:“生日快乐,愿你永远繁荣富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