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骆驼祥子观后感500字8篇

来源:二三娱乐

为了写出一篇优秀的观后感,我们一定要将思路都梳理好,一篇优秀的观后感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故事情节的,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骆驼祥子观后感500字8篇,供大家参考。

骆驼祥子观后感500字篇1

祥子,原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下人,可以过着最平凡、最自由的生活。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城里拉车。但想在城里落脚可不容易。祥子历经了三起三落,从一个善良、正直的祥子,逐渐成了一个堕落的祥子。生活,使他一次次的爬起,又落下,终于,他最后变得绝望。

当我回头沉思,才后知后觉,祥子原来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啊!勤劳,善良,能干。可是这个社会的复杂,阴暗,使祥子变得面目全非。倘若,祥子的乡下生活十分快活,父母没有作文去世,他一定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娶个漂亮、聪明、能干的姑娘共度下半生。可是,社会的残酷,小福子的自杀,车子被抢,虎妞去世……他的精神寄托和希望一次次地破灭,使他变成了这样。

都说这个社会是人吃人的复杂关系,可当我又转念一想,张妈、高妈也同为下人,为何她们却都能把生活过得怡然自得?三字经中曾有过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人们无论现在变得怎样,但他们在一开始,一定是善良的。张妈和高妈也一定是如此。但是,她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把原来的面目给丢掉了。

这个社会虽然千变万化的变幻着,有些人,为了生存,也一起把本来的面目也给扭曲了。像乞丐,身无分文,等待命运的安排,而一些蹬三轮车的,同样贫穷,但是他们不向现实屈服,反而更卖力地不想屈服于现实。有人说,这个社会太复杂,容不下平凡、善良之人。但我想说的是,社会是复杂的,但更复杂的,是人心!

骆驼祥子观后感500字篇2

二十年代末期,北平,战乱,压迫,金钱,人力车夫……

这个勤劳、政治、要强的农夫祥子来到北平,凭着自己的勤劳与毅力在这个城市里谋取生路。进城以后,他靠着自己的力气拉着人力车,想以自己的力量买一个自己的私家车。“这是他的志愿、谢昂,甚至是宗教。”当买了第一辆,顺心了,准备买第二辆、第三辆、第四辆……自己开个车厂子,然后娶一个漂亮、贤惠、的乡下姑娘,这是他一生的愿望。可是事不进人心,自己的第一辆车被推下了悬崖,自己捡了几只骆驼,所以有“骆驼祥子”之称。

一个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车夫,却屡次受到沉重的打击,三起三落的买车遭遇,这使他陷入了绝望,在情感上,他对生活也失去了主动权。人和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虎妞喜欢上了祥子,祥子虽然讨厌她又老又丑,可是在一次的意外中,虎妞怀了他的孩子,祥子不得不娶了她。然而,认刘四为干爹、娶老丑的虎妞为妻,这对于追求独立地位和人格要求的祥子来说,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在后来的日子里,虎妞因为难产而死了,再次陷入绝望的他,悲痛的箱子被小福子照顾,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善良、聪明的女孩。可是小福子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沦为娼妓,没等祥子混好就上了吊。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再次绝望的他,生活中就如同行尸走肉,静待死亡……

祥子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无论有多大困难,都不能放弃,也不能自甘堕落,应鼓起勇气奋战到底!

骆驼祥子观后感500字篇3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著作之一,写的是祥子一生的踏踏实实却一波三折,开始,他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埋头苦干三年,毫无懈怠之意,一点一滴地凑钱,终于凑足了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正当他兴奋不已的时候,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次冒险过城墙的时候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了。理想在他的心中第一次破灭了。他在逃跑的时候顺手带了几头骆驼,买了一笔钱,有拼命拉车,省吃俭用准备攒钱重新买一辆新车。可是,不幸再次降临在了这可怜的阶级劳动人民身上,在他干包月时,遭到了一次搜捕,祥子辛辛苦苦攒了长时间的钱再一次被抢去,希望在他的心中再一次地破灭。不过,虎妞又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再次有了车。最后虎妞死了,祥子记住她对他的恩情,便又卖掉了车。祥子的新车梦就被这样最后一次地破灭了。然而,尽管希望经历了一次次破灭,祥子还是始终不言放弃,为了这个理想,他奋斗了一生,虽然最后结果依然是悲惨的——没有车,但是祥子身上的这一系列的事情难道不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吗?这一场悲剧归根究底还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腐败,地主以及贵族对阶级的劳动人民实施了欺压,多少渴望上进的心都被这样摧毁而逝去了,这是一场中华民族的悲剧,发人深省!

?骆驼祥子》这本书中最大的矛盾莫过于失败与成功交替无常,主人公祥子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沧桑,而每次失败后从来没有言弃,大不了重头再来,向着目标,踏踏实实努力地奋斗了一生。正是因为他的心里有着理想,才能向着心中的理想前进,胜不骄败不馁,脚踏实地地走完人生之路。

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要努力并且不能气馁,遇上事情和困难后永远不能退缩,要像骆驼祥子一样有着大无畏的进取精神朝着一个目标奋斗,哪怕失败了,都不要放弃,大不了重头再来一次。想想骆驼祥子的悲惨命运,他可是呕心沥血花费了宝贵的一生为了一个梦想,就是能买一辆新车,再看看我们的这些困难,无一不是芝麻大的,这又算得上什么呢?

?骆驼祥子》揭示了二十年代的旧封建社会的黑暗一面,这是旧社会的代表,主人公骆驼祥子浑身上下从肉体一直到灵魂都被这个灰暗的社会摧毁,最终一无所得,被世人所遗忘。从这一面看来,可以看出作者老舍对旧社会的批判,对那些无所事事的贵族和政府的鄙视,对劳动人民踏踏实实劳动的赞美,对他们老而无获的叹息。骆驼祥子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的代表人物,虽然祥子是一个虚构的人,但是又有多少的阶级劳动人民同祥子一样,忙忙碌碌勤勤恳恳工作了一生,却成为了浮云,被人们遗忘在社会黑暗的角落里。

骆驼祥子观后感500字篇4

高大的祥子,淳朴的祥子,心无旁骛的祥子,每天为买上自己的新车而奋斗着。那个战争的年代里,为了拉一趟车,为了再多挣几个子儿,在官兵退进城里的那一天,祥子冒着危险拉上了顾客。可不幸仍然降临在这位无辜的车夫身上——他被官兵抓走了!

这些无用的兵们给祥子连车带人带到了山里,他受尽了凌虐,直至一阵炮声响起,兵们落荒而逃,祥子才从慌乱中带着几只骆驼,逃出重围,顺着记忆的路线,来到北平。

祥子遇到了刘四爷,待他不错,便留了下来,最终怀着复杂的心情与他的女儿虎妞结为夫妻,从此和刘四爷闹僵。虎妞让他又爱又恨,可她最终因难产而死,这令祥子悲痛不已,他又喜欢上被生活所迫而卖淫的小福子,从曹先生家回来,小福子却吊死在树林里。

祥子的人格已经被种.种不幸所摧毁,他再也不去想什么新车了,就只想着享乐,他利用残余的一点儿人格到处坑蒙拐骗,只为骗来钱去喝二两小酒,抽两包“黄狮子”,他就这样堕落了……

可这能怪祥子吗?

在那个五毫无公道的、充满压迫的个人主义社会中,他已经受尽了折磨,正直淳朴的祥子被摧毁了,在悲愤中被彻底摧毁了!再光明的人格,生活在那个年代,又有何办法不受黑暗的侵蚀?

在老舍的笔下,我亲眼见证一位农村的大小伙子,被黑暗社会所摧毁的事实,此时又有谁不痛恨那个社会?

如今我剩下的,就只有心酸了……

骆驼祥子观后感500字篇5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勤劳而质朴,坚韧而又不乏固执,他拥有理想,因此在勤俭的三年里,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洋车。然而好景不长,一次意外,他被军队抓走,失去了洋车,而只牵回了三匹骆驼。——这就是他厄运的开始,也是“骆驼祥子”被命名的原因。这次的逃生使祥子更加珍惜每一分血汗钱,他更加卖力的拉车,他不知厄运再次悄悄逼近了。他的积蓄被侦探敲诈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为泡影。后来,因为老婆虎妞的死,他再次一无所有,而随之消失的还有他的梦想。

他无可奈何,他必须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他的思想也因此而改变了。“付出努力并不一定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努力过后,金钱仍将化为虚有。”他只能认命于命运的戏弄,那股骨气也随之消失了,他逐渐失去了自我。他失去了重新振作的勇气和信心。他开始沮丧和自我封闭。他痛恨这个世界,他厌恶自己——他崩溃了,逐渐地走向了堕落,迈向死亡的大门。

这个结局是我始料不及的,也是我不想看到的,一个好强的、憨厚的祥子怎么会一步步走向堕落呢?是命运的不公吗?是社会的炎凉所造成的吗?还是他自甘堕落呢?我无法回答,也不敢回答,这场悲剧是发人深省的。

我明白了一句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的真正意义。祥子就是这样的,尽管他仍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但他的心灵、他的意志、他的思想已荡然无存了,就犹如一具“行尸走肉”,而造就他的是那个无情的社会!

骆驼祥子观后感500字篇6

今天我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

祥子刚到北平时,是一个勤劳、淳朴,充满活力的体面、要强的少年。他有着健康的体魄,对生活具有骆驼一样的坚韧的生活耐力,是人力车夫中得佼佼者。他再同行中不甘人下,善良又正直,有美好的内心世界。作者写道:“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做个好鬼似的”。然而,这个在地狱里都能做个“好鬼”的祥子,在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始终做个好人。由于名誉的悲剧接踵而至,他对生活的希望也将破灭,他美好的品质、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后祥子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头儿”,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在作品的结尾,作者写道:“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的,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陌路鬼!”祥子有好变坏的过程,是我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更加激起我对祥子的悲剧的同情。

与祥子相比,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背景要好得多,所以,让我们做一个早期的祥子,拥有善良而美丽的心灵!那些坏东西我们要远离,做一个好人!

骆驼祥子观后感500字篇7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我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我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我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最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期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先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这个杯具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

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用心和坚韧的精神。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他的杯具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最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内含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我从野兽中提拔出,但是到此刻人还把自我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但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我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杯具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全书充满了北京地区的生活风光,不少描述点染出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北京风俗画和世态画。老舍十分熟悉作品所描述的各种人物,他用一种朴素的叙述笔调,生动的北京口语,简洁有力地写出了富有地方色彩的生活画面和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在写实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的凝炼上,都取得了成功。《骆驼祥子》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的小说。

骆驼祥子观后感500字篇8

这几天身体不适,就歪在沙发上看片子。年少时对国产片不甚光顾,那时候的心境里,还是愿意被西方的惊险刺激包围。倒是如今这几年,对国产片有了回顾的心境。于是前夜就看了凌子风的《骆驼祥子》。

82年的北影厂的片子。算起来26年过去。当初的老实祥子张丰毅,如今也算是中国男演员里个别实力派之一。至于虎妞斯琴高娃,更不用说了。

老舍,是我所颇为喜爱的中国现代作家。虽然说自我是南人,但对他笔下的北京城里的小人物却时常能读出亲切。再者,他的一死,也可让人感叹。但他的儿子之类,我是觉得总有沾老子光,而自我其实颇为稀松平常的意味。这是话外,就此打住。

?骆驼祥子》在中国算作长篇小说。但如果严格算起来,我觉得顶多算中篇。24章节的文字不长,人物关系也并不复杂。看完书看片子,若说影片成全了谁,能够说就一个人————虎妞。

虎妞在书里并不是个可爱的人物。37,8岁的老姑娘,黑塔似的,丑,会算计,嗓门大,懒,馋。这些性格特征,活生生刻画出一个北京小资本家女儿的嘴脸,读来实在不能让人觉得喜欢的。但在片子里,虎妞首先不能算丑,尽管斯琴高娃已经扮丑了一圈,也似乎没有老到37,8的模样,并且她的精于算计,男子作风,不亚于凤辣子,而老辣之感,譬如灌祥子喝酒,在片子里倒让我首先联想到《红楼》的尤三,几乎叫做“淫了男人”。这样一个女人,竟然让人不能厌恶。

虎妞在片子里,是一个被再创造的人物。她实在保有了书里的零星优点与个性,而多了许多的人情味。譬如她固然骄傲的算作大杂院里的娘娘,怀孕了在蜜饯铺子里买酸食,给小福子小恩小惠差遣她当佣人,但却还是对小福子一家有所真正的同情心。她能够说是个任性的女人,却实在敢做敢当,固然有小市民的陋习,却内心里还有份善良。以至于最终难产而死,竟使人悲伤。

祥子,和书里差不多的样貌。老实忠厚的祥子,梦想是买一辆自我的车,典型的小农经济思想,中国小人物的小梦想追求者,但最终则梦想破灭。但片子里没有在最终渲染他怎样变坏了。而只是明白他彻底的对生活失去期望,做了无业游民。

其实想来,书和电影的主旨是有差别的。书要说明的是,畸形的社会能使好人变坏。书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得是这畸形社会下的产物。而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影片里却往往被一笔带过。人物,无论本来如何,在这样的社会里,都非死即灭的下场,于是祥子最终成了骗子,成了个坏人。而这样的结局,使人首先不对祥子产生同情,而质问社会。老实的骆驼一样的祥子一去不返了,非但不返,社会上又多了一个蛀虫,恶性循环似的社会,吞噬了人的善良本性,不断制造着新的畸形者。总结起来,便是社会制造畸形,畸形导致杯具————这样的笔法,不消说是很深刻而尖锐的。

但影片则强调人物的杯具性。祥子并未成为一个坏人,他只是消沉而堕落了。于是我作为观看者首先不断的对人物的杯具而感触。虎妞死,小福子死,祥子最终衣衫褴褛的从城楼的阳光里走到黑暗中。这样的社会制造着杯具,却不首先制造畸形。于是在社会层面上的批判性就降低了。更多关注到人物本身来。而人物较之书中的单一畸形,却较为饱满可信起来。这是电影的手法。

能够说,这两种方法,都有所侧重。不能单纯的说谁更好。时代不一样,需要展现的层面也不尽然。但书自是好书,电影也可算作80年代的一部优秀国产片。

只是今日不知还否有人能写出这样的表现畸形人生社会的书来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