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第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法设计:
引导与讲授相结合。
学法设计: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设置预习案(见练习册第3页第1、2、3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四、检查预习落实情况(学生汇报)
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被除数=商X除数+余数
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
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
六、课堂检测
1、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2、已知40317=23......12,那么 X + =403,17=( )
3、44+44+44+44+44+44+44,用乘法计算是( )
4、除数 = ( ) ( )
七、评价激励
作业布置:
练习二、第2、3、4、5题。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