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木棉·流年》有感7篇,以供借鉴。
读《木棉·流年》有感1
寒假期间, 我读了李秋沅的《木棉流年》这本书, 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小说以抗日为背景, 通过一个叫阿宁的小姑娘之眼,慢慢为我们揭开七十多年前的一段历史。小说以第一人称回忆了“我”以前漂泊不定的日子:四岁时因家乡闹鼠疫而随福嫂到海门避难。由于特殊原因,又随福叔到了木棉岛的番仔园, 以后就一直居住在那里,直到有一天,日本人的飞机来到木棉岛上空,木棉岛也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之火与血的战场。义勇战士来自各方,上演了一曲又一曲壮歌,而“我”只好又一次离开。六十年后, “我”重回木棉岛,它已焕然一新,以前居住的番仔园,如今成为了抗战博物馆, 以纪念那段真实的历史,那些舍生取义,默默无名的英雄们。
我深深地沉浸在书中。 里面人物:番婆,周先生,李校长,唐明泽,梅雪,茉莉-----他们一个个向我走来, 又一个个离我而去。 是啊,在这战争,瘟疫,阴谋,血腥的年代,难免会有生死离别。 作者带我穿越历史苦难的时空,让我看到了当时各种人的苦和甜, 也让我了解了那段历史, 明白了那时人所受的苦:日本人的袭击,粮食的匮乏,伤病的折磨-----从未经历过那段时光,但从书里,那些文字里,感受到了宏伟肃穆的`楼院,紧闭的门窗背后隐藏的,荡气回肠的英雄往昔。
只有了解过去, 才会珍惜现在, 同学们, 让我们牢记历史, 珍惜现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读《木棉·流年》有感2
有没有见过这样一个女人,她淡淡的,如同雪中美丽的梅花,她有着淡淡的香,让人回味;有没有接触过这样一个女人,她温柔的,如同上好的丝绸,温柔的嗓音回荡在耳畔;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女人,她是骄傲的,如同虽被雪压住,却依旧傲然挺立的梅花,她说:“既已发誓,不离不弃。现在又怎能抛下丈夫?”她就是梅雪。
梅雪给人最初的印象,是淡淡的笑。她不在乎阿宁是否染上瘟疫,她不恐慌,没有躲着她们。看见阿宁伤心地哭泣,她蹲在阿宁面前,安抚着阿宁,淡淡地安慰阿宁。而不是像圆脸妇人,巴不得离阿宁她们远一点,两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也难怪,怪不得阿宁失神地忘记将有着梅雪淡淡清香的丝绢还给梅雪了!
梅雪又是温柔的,书中她哪一次不是温柔地讲话,温柔的笑,温柔的.照顾着阿宁。就是她的温柔,立马让我这个读者喜欢上了她,也让阿宁一下子爱上了她,梅雪姨梅雪姨的叫着。
看着梅雪嫁为人妻,没有收获自己真正的幸福,我有些惋惜。可是最让我敬佩的是,她虽不爱欧阳,但是她却要尽她自己的责任,她说她发过誓言,不离不弃,她遵守信用,绝不逃跑,不抛弃丈夫……
作者没有写梅雪的结局,看完书,我细细回想,梅雪的一颦一笑都似乎在我脑海,我竟深信,梅雪并没有离开,只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的呆着,看着我们……
读《木棉·流年》有感3
《木棉·流年》成书于2010年,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新书。这几年,青春小说越来越多,还能有这样一本深深触动心灵的书被我读到,实在不能不说是幸运。
本书讲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木棉岛上的一件件事,每一个人物依次登场,由一个个离去。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这本书赞颂的无疑是一种爱国精神,忍辱负重,顽强不屈,在这个挽救民族危亡的火与血的战场上,许多热前仆后继,演绎着雄壮凄美的木棉离歌。
木棉花鲜红如血,傲立枝头,最后“啪”的一声落向大地。正像那些英雄们,他们有鲜红的热血和火一般炽烈的爱国情怀。福叔为儿子报仇杀掉假鬼子冯兴龙;欧阳卓率领十九路军坚决抗日,但遭当局猜忌;日籍华人藤田明泽暗中保护《永乐大典》,为此献身;还有“血魂团”的成员们……
书中也不乏巾帼英雄,梅雪救死扶伤,誓死追随欧阳卓,信守当年的誓言;茉莉与博文情投意合,为救他献出生命;茗香救济难民,出巨资给血魂团,不屈服于日本人和汉奸,保护文物古籍。梅雪的隐忍坚贞,茉莉的优雅婉约,茗香的'高洁清雅……她们所做的一切更加令人敬佩。
这本书翻开了一段沉睡的历史,意在告诫人们不应忘记历史,更要居安思危。鼓浪屿上木棉繁盛不衰,那一团团火焰背后正是那个血与火的年代。木棉花的血性与刚烈正是英雄们的象征。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英雄隐去,魂归故里。人们会永远记住——火红木棉,血色流年。
读《木棉·流年》有感4
“一幢幢宏伟肃穆的楼院,一扇扇紧紧闭合的门窗,必有什么,隐藏其后,痛彻心髓,荡气回肠……走进木棉岛,走进,血色流年。”
这是个炎热的夏天,然而李秋阮的《木棉·流年》却让我感到无比的凉彻心扉。李秋阮用细腻的文笔,透过一个名叫阿宁的女孩的双眼,推开那一扇扇紧闭的大门,细细地品味那一段血色流年……
以前,我总是天真地认为,战争,不过是两国之间打打架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却从未想过,在亮闪闪的屠刀下,在黑洞洞的枪口下,生命是多么的脆弱,而一颗忠贞的赤子之心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唐明泽,他本是日本军官的独子,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一个舒服的官职,娶妻生子,安度一生。可,中国那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深深地牵住了他的心。他大量购进中国古书,并擅长吹箫,甚至躲进木棉岛一心钻研中国文化。他毕竟还是日本人,木棉岛也终究不是世外桃源。战火终于烧了起来,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他毫不犹豫地切腹自尽,连眉心也不曾皱过一下。又有谁,能够读懂他那充满愧疚与悲愤的心。
还有许多人:李校长、番婆……他们为了自己的祖国,受尽欺凌。面对举起的长枪,他们是那样的毫无惧色。他们走了,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永远无法抹去的历史。
跟随作者的文字,亲自走过那一段段流年时光,我思绪万千。番婆、李校长、周先生、唐明泽、梅雪、茉莉、博文、三舍……他们一个个向我走来,又一个个离去。木棉火一般地红着,正如那段血色流年,时刻让我们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读《木棉·流年》有感5
“一幢幢庄严肃穆的楼院,一扇扇紧紧闭合的门窗,必有什么,隐藏其后,痛彻心髓,荡气回肠……走进木棉岛,走进血色流年。”一翻开书,我的好奇心便被扉页上的一段文字所吸引了。
血色流年,血色的流年……,我暗自揣摩着这文字的含义……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书中描写了小女孩阿宁的爸爸染上了鼠疫,妈妈坚持留在家乡,便让福嫂带阿宁去海门避难。在海门,福嫂的儿子阿贵被伪日本打死,福叔也怕连累阿宁,就把她送到木棉岛的'番婆家。番婆的可亲、善良,让阿宁暂时忘却了失去母亲的痛苦和忧伤。但随后,日本人攻上木棉岛,一些阿宁熟悉的人:茉莉、博文、唐泽明、李校长、周先生、三舍……都从阿宁的世界中消失了,最后连番婆也因拒绝日本人的要求而被列入《血魂团团员成仁志士》名单。最后,阿宁也随林嫂离开了木棉岛。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也随着血色流年翻腾激荡。我很佩服作者李秋沅,她能把一个个细节描写得淋漓尽致,“父亲房里的烛火一宿未灭,他的咳嗽声从屋里传出,粘在静夜中,被黑夜浸湿了,沉甸甸地压在人的心上,沉得人心慌慌地跳。间或听到母亲的抽泣声若黑夜中的一缕拉长的丝线,细得让人担心。”这时,我的心仿佛随父亲的声音而抽动。恍惚之间,我捂住胸口,闭上眼睛,仿佛置身于那狭窄、昏暗的木屋内。
我还佩服书中人物番婆,她从不惧怕日本人的淫威。当她受伪日本人李先生迫害之时,毅然地将手中要交换的青花瓷摔破,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的气概令我折服。李先生愤愤而去,最后番婆也被杀害了。
我更佩服唐泽明,他以一名日本人的身份,保护唐家的《永乐大典》竟切腹谢罪。据说他切腹时,只是将刀深深地刺入左腹,慢慢地拉向右腹,在这异常痛苦的动作中,他从未流露出痛苦之色。仅在前伏倒下时,嘴角微微抽搐着。这充分体现出他为了保护《永乐大典》而切腹谢罪的行为毫不悔恨,似乎这一切是他早已计划好了的。这种有正义感,这种对正确行为坚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走进《木棉流年》,走进血色流年……
读《木棉·流年》有感6
合上书,心里仿佛放下了许多,重读《木棉·流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触动,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闭上眼睛,一个个熟悉的身影站在我面前,书中的人物早已深深地烙在了我心上。这些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撰写了一首首不朽的诗篇!
《木棉·流年》这本书,是一部小说,也是一本历史书,书写的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候”的历史,也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3500万中华儿女为国捐躯:为儿子报仇的箍桶匠阿福,除掉了无恶不作的假鬼子冯兴荣;为保护《永乐大典》的日本人藤田明泽切腹献身;为挽留民族尊严的三舍含冤死去……其中,女豪杰更是层出不穷:隐忍坚贞的梅雪;优雅婉约的茉莉;一心为国的茗香……这些平民英雄如同岛上的木棉花,花开时,鲜红若血,朵朵傲立枝头;花落时,啪的一声决绝自高空落下,满地落红,触目惊心。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势,岛上的人称其为“英雄花”,我始终钦佩那些视死如归、舍身取义的英雄,没有他们,何来我们今天的'幸福?
在读这本书时,我仿佛置身与书中,随着主人公阿宁一起体会书中的喜怒哀乐,也见证了一段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每当我想阻止悲剧发生时,却无能为力。这段历史吸引了我,不仅在于她的真实,还在于她所给予我的启示。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让我们铭记这火与血的岁月,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我们强大起来,我们的祖国才不会饱受欺凌。
看完了这本书,我呆坐许久,一阵凉风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寒噤,风,吹乱了书页,哗哗作响,我的目光落到了卷首上的一段话:
一幢幢宏伟肃穆的楼院
一扇扇紧紧闭合的门窗
必有什么隐藏其后
痛彻心髓荡气回肠……
走近木棉岛
走进血色流年
读《木棉·流年》有感7
去年暑假,我读了《木棉流年》这本书,它就像作者李秋沅打开的跨越七十多年的时空隧道,带我来到正被践踏的木棉岛。战争、瘟疫、杀戮,都发生在木棉岛柔弱的身躯上,这一个个故事也铬在我的心中,令我心酸。
木棉岛上的木棉花开得鲜艳旺盛,这被称作“英雄花”的花朵,也正如同洒上了爱国英烈的鲜血,有着纯红之躯,不掉色、不萎靡,让人不禁联想到木棉岛上的一个个爱国烈士。俗话说“巾帼不让须眉”,书中的军统少将之妻锦若,在面对日军寒光利利的军刀,和要她写策反书的逼迫时,她大义凛然地笑了笑,毅然写下四个大字——“无限江山”,便直奔露台,纵身跃下......。一个英烈为了祖国,选择了死亡,离她深深爱着的祖国而去。她令我看到了甚至比宝贵的生命还珍贵的`东西,就是一颗爱国之心。像锦若这样以身捍卫国家尊严的人很多,有岳飞、文天祥、黄继光等,为了祖国,可以什么都不要,最终失去生命,真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反,一些为了苟延残喘、苟且偷生的人不惜出卖了祖国,结果一辈子,甚至死后无论多少年都遭到人们的唾骂,这与英烈们的巨大反差,形成鲜明对比,难怪会有这样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而我们不仅要铭记他们,珍惜现在,更要从现在起有一颗爱党、爱祖国的炽热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