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的”在一个七月骄阳红似火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号称“火炉”的城市重庆,计划在那里呆两天。几十年前罗广斌等人创作的《红岩》曾震撼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灵,滞留时间再短,我们也要前往歌乐山烈士陵园瞻仰一番,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第二天下午四点钟,我们一行数人叫上一辆“的士”就匆匆往歌乐山赶。重庆又称山城,它是无路不陡,无路不坡,有些坡度甚至在45度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驾车,没有点真才实学还真行不通,平原地区的司机在这里不苦练几把还真混不下去。重庆人出门一般还都愿乘车,路上绝少见自行车,因为在这种山路上可不是人骑车,反倒像是车骑人。“的士”载着我们在盘山公路上爬坡,突然,一辆教练大卡车从上坡疾冲下来,“的士”司机赶忙向一旁避开,但是那位初学者还是将她那辆大卡车的前轮无情地向“的士”的后轮直撞过来。总算万幸,我们的车震了一下,没有翻到山下去。这么一来,“的士”我们是坐不成了,这里前后不搭边,我们乘什么呢?一阵马达轰鸣,打破了这儿的沉闷,几辆摩托车从天而降,车手热情地拉生意,我们无可奈何地上了车。摩托风驰电掣般地飞驰,那些汽车不能通过的地方,摩托车却能够穿梭自如游刃有余,重庆人称其曰:摩的。“摩的”仅用几分钟,就将我们送到了目的地,且参观时间尚未过,这真好像久旱里下了场及时雨。我们对“摩的”车手万分感谢,问他要多少钱?他说先别忙付钱,你们参观要紧,出来再坐他们的车,钱一起算。我心中一沉,莫非要敲竹杠?但时间有限,我们也来不及细想就进去参观了。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江姐、许云峰、成岗等无数烈士的事迹吸引着我们,一个小时的参观,激起了我们对烈士们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参观结束,我们迈着沉重的步履走出烈士陵园,那几位“摩的”车手果然还在候着我们呢。落日的余晖撒下来,附近又没有其它车子,我们只能再乘“摩的”。我们告诉车手不能收候车费,他们只是一笑置之。在返回的路上,车手告诉我们,本地人一般不“打的”,因为重庆堵车现象严重,坐“的士”不合算;而“摩的”则不同,既可以在大街小巷里纵横驰骋,也可以在汽车与汽车的缝隙间穿梭自如。一路上的情况,似乎都在为他的话作佐证:摩托车在看似不能通过的长蛇阵式的堵车队伍中,硬是“挤”了过去。不大功夫,已经来到嘉陵江畔,又是一个陡坡,这时,我们发现前方的防护墙出现了一个新撞的大裂口,同时那里围着一大推人,汽车堵成了一片。不好,出事啦!“摩的”车手们纷纷息火停车,他们挤进人群,不一会儿,一个个扶着轻伤员走了出来。车手们对我们说:“抱歉,送伤员去医院要紧!”我们要付给他们打“摩的”的车钱,他们每公里只是象征性地收了一元钱,说是看在烈士的份上。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些人真个不简单!“摩的”在重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确实起到了汽车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然而,一个城市要发展,仅仅依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高速公路、高架桥、地铁等等,多方位、多渠道的立体交通网络,才是解决城市交通老大难问题的根本出路,自然也要考虑地方差异,因地制宜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乘坐“摩的”的经历,使我不能忘怀,“摩的”车手们的背影和所做的事,与重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一般,还时时萦绕在我的眼前……